企业发展史范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发展史范文(共8篇)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了重要责任。近年来,我公司在构建和谐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公司大局从不稳定走向了基本稳定,公司生产从停滞不前到目前有所突破,各项工作有了进步,保持了向前发展的好势头,今年重获建设局系统“实绩突出领导班子”称号。回顾一段历程,我们主要有以下二点体会:

一、抓班子,营造和谐

企业的领导班子是企业经济建设的驾驭者和指挥者。一个软散懒的班子是难以领导企业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上打拼的,更不要提发展。这一点五公司的全体职工深有体会。公司新班子搭建后,公司领导分析企业多年的得失,总结确立了“保稳定、谋发展、办实事、建和谐、强实力”的主导思想,指导公司各项工作沿着合理的轨道运行。一是谋划企业发展,以开拓的精神主动去面对市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因此,班子上下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市场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探讨企业经营的方针、策略,做出与之适应的决策,以“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指导生产经营工作。出台了项目部完全市场化管理;内引外联,吸

引更多的联营队伍加盟公司发展;公司管理由直接管理向宏观控制、指导、监督模式发展;落实责任,强化机关各项管理和职能建设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完成了安全质量健康“三项认证”和“安全资格认证”。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营造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完成产值第一次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年均减亏百万元以上。二是班子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公司领导工作上分工不分家,坚持一盘棋思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主动配合,换位思考;勇于担责,劲往一处使。平时注意改进各自的工作作风,遇事多沟通,政务公开;领导带头发扬民主,公平办事,并经常深入到各项目部和机关科室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或班子会议进行交流沟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和谐为企业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各种矛盾得以缓解,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三是责任明确,培养职工信任的班子。新一届董事会建立后,我们把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公司前些年形成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修订,完成了十二个方面、十六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对机关科室的职责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完成了《岗位责任制》。班子内从严要求大家率

先垂范,严于律己,廉价从政,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体员工。班子的带头人陈志刚二年获建设局“实绩突出领导干部”称号,班子也获得了“实绩突出领导班子”称号。

二、保稳定,促进和谐

努力创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更是企业的需要,每一个职工的需要,也是企业所面临的长期任务。随着市场化管理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职工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和焦虑、担忧等情绪,企业内各种矛盾会不断地产生,处理不好就会引发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几年来我们始终把保稳定作为企业的一项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努力塑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冲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在稳定中抓改革、求发展、促和谐。一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信访工作。几年中我们不等不靠,对职工的来信来访我们积极认真的接待处理,能解决的马上办,暂时解决不了的向职工讲明白,求得谅解。平时一方面做好深入细致的矛盾排查,提出预见性的建议,订立相关的措施,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积极应对,作好解释劝说,采取一切办法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有个病退工人由于其他伤害认为处理不公几年在北京上访告状,甚至发展到在外国领事馆“告洋状”,影响十分恶劣;按理不是单位的事可以不管,但处于稳定的需要,我们与当地部门去北京接人不下十次,花消7、8千元,多方努力劝其回来解决。工作中对建设单位拖欠项目部工程款导致上访的,我们也积极出面做工作,避免事态的扩大。二是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职工的热点问题。由于实行企业市场化管理,部分职工待岗,公司及时出台了政策文件,还创造条件安排部分无技术、身体差、无法自谋职业的职工在公司维修队上班;几年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职工的养老、失业金按期缴纳;医药费按期发放,大病住院及时报销,去年还为全体职工办理了住院医疗保险,从而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平时高度关注项目部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采取检查、督促和帮助的措施,协调甲方和乙方,项目部和农民工之间的资金给付问题,多方努力做工作,妥善解决好劳资矛盾。三是抓大不放小,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我们不忘办好一些实事。花10万元为职工补发了以前的劳保欠帐;20万元更换了家属区取暖锅炉;每年对特殊困难职工送上困难补助;年节组织对离休军转干部进行慰问;平时对伤病住院职工予以探望。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公司的很多矛盾得以缓解,问题得以解决,身边事、小事的解决受到了职工的普遍欢迎。

企业的和谐建设使我们偿到了甜头,公司正气上升,凝聚力增强,确保了公司的稳定,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工作。我们决心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持之以恒地开展

企业和谐建设,为促进企业不断上台阶做出贡献。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2

从理论上讲, 企业具有人造系统的特性, 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 这是企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只要企业系统能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有效地变革和改造, 企业就可以避免衰退和死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贡献的力是多方面的,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界谈论最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忽略了企业在其每个阶段起关键作用的力, 即核心发展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和扩散,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的营销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企业、顾客、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实践表明, 对核心竞争的追求未必能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对企业核心发展力的关注应成为企业管理思维的重要内容。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 从理论界到企业界谈论的最多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除了核心竞争力外, 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可称之为发展力。企业的发展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职能力系。包括决策力、计划力、组织力、领导力、控制力等。 2) 营销力系。包括营销创新力、营销策划力、客户关系管理力、销售网络力等。3) 品牌力系。包括品牌价值力、品牌创新力、品牌推广力等。4) 产品力系。包括性价比竞争力、产品的内在质量力、外观感染力等。5) 制造力系。包括工艺装备力、人员操作力、设备加工力等。6) 资源力系。包括资金筹措力、资本运作力、资本增值力、人力资源配置力、物质资源配置力等。7) 科技力系。包括产品研发力、信息力、科研力等。8) 文化力系。包括学习力、执行力、内聚力、亲和力、环境应变力、公信力等。

企业发展力以上各力系、各要素对企业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有轻重缓急之分的, 在企业某个发展阶段, 总是有某一个力系或这个力系中的某一个力处于薄弱环节并严重阻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对这种情况可能预先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意识到, 当该发展力薄弱到足以威胁企业的生存时, 企业就会发生危机, 该发展力笔者将它称为核心发展力。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建立预警机制, 这将为寻找、发现和确立核心发展力提供依据。[1]

Prahalad and Hamel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核心竞争力, 从而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 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能力”, “如果公司有意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取巨大的利润份额, 就必须建立起能对未来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起巨大作用的专长”, “企业的竞争是核心专长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 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外, 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亚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 没有取得较成熟的一致的意见,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 一些主要的理论可以归结为资源能力论、网络论、协调论、组合论、知识创新论、元件——构架论、平台论、技术能力论、体制文化论、价值论等观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星闾教授从以上力系中提取出了创新力和控制力, 从而建立了二力统一理论, 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力和控制力,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彭星闾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大中型企业从“明星”到“流星”的蜕变过程的实地考察、跟踪深入研究后认为, 企业就象生命体一样,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统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任何优秀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共同“基因”, 它与企业创立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 反之, 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则是企业由盛而衰乃至丧失生命力的“病根”。在创新力与控制力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 创新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控制力是企业生命健康的保障。所谓“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 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 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所谓控制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自觉地进行调整, 对企业自身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 使其经营活动不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 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本研究认为虽然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力量, 但忽略了创新和控制这两种基本力量, 二力统一理论虽然揭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新和控制的作用, 但将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涵盖进去是不全面的, 使企业发展失去了中心, 也显得较为抽象。本研究从以上各力系中提取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并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三力统一理论, 这三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核心发展力。即企业核心发展力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 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控制力和创新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核心发展力除了与核心竞争力分离外, 有时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 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会重合, 也即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时, 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优势而需要创新或重新构建时, 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发展力除了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外, 还经常表现为创新力和控制力。世界上许多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 有半数以上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 也即是由于对决策的控制力薄弱而导致的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对决策的控制力) 。企业由于缺乏创新力而导致破产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如王安电脑公司因为缺乏创新而破产 (此时, 企业核心发展力表现为创新力) ;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哪一家没有核心竞争力?[2]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企业会破产倒闭, 原因就是缺乏核心发展力。核心发展力也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当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某个核心发展力得到解决后, 就要寻找和发现下一个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力。因此, 企业要想持续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三者保持和谐统一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企业的健康成长都必须坚持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如果将企业成长比作汽车行驶, 那么创新力就是油门, 核心竞争力就是方向盘, 控制力就是刹车。任何汽车的行驶都离不开油门、方向盘和刹车, 没有油门, 汽车便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 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汽车的行驶就失去了方向和安全保障。许多企业生命周期短暂, 其根源就在于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失衡:要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培育起来或者老化了, 从而使企业没有建立起竞争优势或丧失了竞争优势;要么企业创新力不足, 从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在市场上则表现为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太阳神和飞龙;要么企业控制力缺失, 企业发展缺乏应有的约束, 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扩张, 最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如巨人和爱多。

历史上许多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从强盛到衰亡让我们意识到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才是企业长盛之源。因此, 企业核心发展力理论 (三力统一理论) 的研究对企业生存与否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3 模型假设与构建

3.1 构建理论模型及提出研究假设

德鲁克认为, 企业只是一个成本中心, 它的目标使命只有在企业外部才能实现[3]。对企业来说, 外部环境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 近二十年来,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客观上使企业实行市场导向和追求营销绩效成为动态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作为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核心发展力概念模型如图一所示。

3.2 个案访谈

为确保研究变量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 本研究实地走访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湖北企业。这四家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民营股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接受访谈的被访者都是副总经理, 访谈发现:研究企业核心发展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理论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行业。 (三) 量表设计在保持国外已有成熟量表本质涵义的基础上, 本研究对市场导向等五个变量的量表进行“中国本土化”的修改, 以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达到对中国企业进行准确度量的目的。

4 实证分析

4.1 抽样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省市、跨行业的抽样。具体调查采用网上调查方法进行:首先, 通过一些省份的统计部门及各大搜索网站获得分布于各省市的企业共1720家, 它们分属于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等三个不同的行业, 其中, 工业品制造、消费品制造、金融服务三个不同的行业各约占40%、40%、20%左右。将这1720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网上调查。首先, 通过搜索网站搜索出这1720家企业某部门的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 将调查问卷发到各企业的电子邮箱中, 再通过手机短信或电话提醒对方, 请对方及时填写并返回问卷。最后, 共回收问卷158份, 其中有6份作答不完全, 所以有效问卷为152份, 有效率为8.8% (152/1720) 。

4.2 数据分析

(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和数据的基本分析

运用Cronbach’s α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显示量表信度与效度水平较高。运用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基本分析:一是运用均值和标准差等一般性统计方法, 从整体的均值来看, 除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变革型营销创新的评分较低外, 其他变量的评分都较高;二是运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背景变量对这些研究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背景变量只对部分研究变量及其构面形成了影响。

(2) LISREL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应用LISREL对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对研究假设H1— H6进行验证。 (1) 基本拟合标准:各个研究变量的标识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0.6—0.95之间, 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 整体模型拟合度:X2/df =2.12<3、P=0.47>0.05、GFI =0.96>0.9、SRMR=0.034<0.08、RMSEA=0.03<0.06。PNFI=0.69>0.5、PGFI=0.58>0.5。NFI=0.99>0.95、NNFI=1.00>0.95、CFI=1.00>0.95。从以上三类指标与标准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 本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非常高。 (3) 模型内在结构拟合度:从组成信度来看, 五个研究变量的组成信度分别为0.920、0.913、0.905、0.891、0.887和0.902都在0.7以上;从平均变异抽取量来看, 这些研究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分别为0.771、0.735、0.709、0.713、0.708和0.720, 都在0.5以上。这显示本研究模型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拟合度。综上所述,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非常理想的拟合度, 可以利用它的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5 研究结论

根据表1中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以及图1中所示的研究变量间关系, 可得出下列研究结论:

(1) 市场导向对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的观点, 也支持了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市场导向包括三个构面——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协调, 实施市场导向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必须要拥有核心竞争力,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创新力和控制力。同时这一结论也支持了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4];Baker and Sinkula (1999) [5];Noble, Sinha, and Kumar (2002) ;Kevin Zheng Zhou, Chi Kin (Bennett) Yim, & David K. Tse (2005) 的观点。市场导向通过收集包括顾客、竞争者以及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所有市场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企业各部门共享这些信息并产生协同效应, 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提供有效的“顾客需求线索”, 成为企业核心发展力的信息源。

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关于市场导向对创新的影响的争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可能阻止创新 (Bennett and Cooper, 1979;Frosch, 1996;MacDonald, 1995;Meredith, 2002) , 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导向有助于创新。

(2) 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本研究支持了Prahalad and Hamel和彭星闾教授的观点, 也支持了Desphpande (1993) 、Day (1994) 、S1ater and Narver (1994) 、 Han (1998) 、Baker and Sinkula (1999) 、Han, Kim, and Srivastava (1998) 和Baker and Sinkula (1999) 等学者提出的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否定了 (Bennett and Cooper, 1981) 和Atuahene-Gima (1996) 的提出的创新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这说明除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绩效有贡献外, 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不亚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较高, 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有着重要的直接正向影响。

(3) 市场导向通过企业核心发展力三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对营销绩效形成间接正向影响。

(4) 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组织文化, 将促使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形成。因此, 建立企业核心发展力培育体系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

摘要: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 这一特性使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拥有核心发展力, 核心发展力是由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企业应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以创新力和控制力为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法宝。

关键词:核心发展力,核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参考文献

[1]李先江.企业核心发展力是企业长盛之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135-142.

[2]李先江.企业发展力三要素的和谐性分析[J].理论月刊, 2007 (1) :156-158.

[3]彼得.德鲁克.孙忠, 译.杜克拉论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102-158.

[4]HAN, JIN K, NAMWOON KIM, RAJENDRA K SRIVASTAVA.Market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 (Octorber) :30-45.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篇3

构建企业文化是

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构建特色企业文化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他们的成功经验说明,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软约束,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以保证企业适应竞争、获得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在构建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构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政治、经济使命和发展战略服务的。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企业必须通过梳理企业核心价值观及企业行为理念来统一企业内部员工的情感。因此,要根据战略定位制定企业文化,定位不清,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如果没有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就不可能落实。优秀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器,先有战略后有文化,没有战略就没有文化。

构建企业文化与领导率先示范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折射出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领导者要亲历亲为、高瞻远瞩,率先当好“导演”和“主角”。企业家自身形象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家形象会成为整个企业形象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这就需要企业家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不断锤炼自身,引领企业风尚,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

构建企业文化与员工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把创新的基因植入员工身上,不断倡导“在工作中创新,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并渗透到各项细节管理之中,变为广大员工自觉创新的行动,使创新基因在企业代代传承下去。

构建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我们要从建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的高度,找准企业文化构建的定位,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中石化旗下的巴陵石化公司,在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三项原则”、消除“五化”误区。

(一)明确定位,把握三项原则。

在抓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把握好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推陈出新的原则。要继承我们企业的优良传统、优良文化和优良作风,并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巴陵石化把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浓缩成“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的企业精神,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做精做强、领先同行”的奋斗目标,锤炼成“居危思进、超越自我”的核心理念,提纯为“危机·标杆”的文化主题。

2.服务经济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使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相适应。离开了企业的经济工作这个“要”,背离了企业经济效益这张“皮”,企业文化就失去了依托。

3.依靠主体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职工群众为主体。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生产者,也是企业文化的消费者。职工群众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也是享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确立人的中心地位,谋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企业、人与社会之间最大限度的沟通与融合。企业文化构建如果绕开了“以人为本”这个主题,背离了“人本”原则,那么,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就失去了智力支撑,失去了精神动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理清思路,消除“五化”误区。

近年来,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冷静思考和观察之后,笔者认为,必须下气力消除阻碍企业文化构建与发展中的“五化”误区。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盲目化”。制定明确的企业文化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者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在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今天,如果企业主要领导者没有承担风险、贡献才智、创办一流企业的强烈责任感,那么企业就不会有长远的值得全体员工共同奋斗去实现的目标。如果在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时,脱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味地高谈阔论,盲目搞“空中楼阁”式的、可望不可及的所谓“大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迟后化”。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的心目中,企业文化是一个高雅的东西,等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再考虑。当企业处于求生存的阶段时,不必谈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拔苗助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滞后”。作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企业文化自企业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出现,但是,企业文化却有优劣好坏之分,而企业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主导其企业文化的走向。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口号化”。现在,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比较虚的东西,不如企业业绩实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观念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管理实践上的一个表现,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都想挖空心思地想出几条不同凡响的口号。实际上是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却难以落实。同仁堂药店驰名中外,该企业创造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文化,极符合中草药配制中的行业特点,也为提炼企业精神留下了成功的案例。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表层化”。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必须根据企业的行业要求、区域文化、企业实力、时代特点等,决定设计的总体方案,在这里,切忌不顾企业自身情况,陷入表层化的误区。

五是企业文化建设“娱乐化”。“企业文化就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这种企业文化建设“娱乐化”的错误定位,使得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上,其结果是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边缘”的困境,难以发挥其对于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4

[摘要]民营企业的“短寿”与“侏儒”现象,但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没有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热衷于文化的表层形式,没有正确全面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构建优秀企业文化 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的“短寿”与“侏儒”现象,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但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总体上讲取得的成效不大,成功的也不多。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或者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全部,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又该怎样构建优秀民营企业文化呢?

一、准确理解企业文化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和构成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自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力的体现,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则是一种向心力。

企业文化要素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外物质文化层,是作为实体的物化层文化,主要包括厂容厂貌、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设施环境等,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发

达程度的外在标志;中间制度文化层,是

企业的人际交流方式和各种典礼仪式、规

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才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管

理理念、安全理念、环境理念、生存理念

等应用价值理念;核心精神文化层,是在企业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表现为观念

形态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精神、企业核

心价值观、企业宗旨、经营管理思想、职

业道德等核心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处于核心地位。

企业文化的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其中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有优劣之分

企业文化有优劣之分。在劣势的企业文化之下,企业气氛不够活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员工的活力和劳动积极性会受到抑制。而优秀企业文化则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这种优势氛围比制度的管理更有效。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团结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是团队之内和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它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企业创新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它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优秀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我们民营企业要培育提倡的。世界500强企业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为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优劣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定是符合自然发展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充满企业个性化的团队文化,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接受,得到大家认同并自觉执行的企业文化。优秀民营企业文化,需要中西方哲学、现代管理学、企业的实践经验三者完美结合,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期的文化积淀。

二、构建优秀民营企业文化

(一)整合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价值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价值观念和精神要素来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精神文化就是以企业群体意识和目标追求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文化,涵盖有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价值观等,是企业文化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用以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追求所规定的指导思想、精神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民营企业的精神文化大多不成体系,它所具备的指导、实践作用自然就会弱化。企业精神文化诸部分内容融合成为企业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企业文化战略的原动力。因此民营企业一定在调研考察、诊断评估的基础上,对核心理念进行充分挖掘、总结、提炼和升华,组成完整的体系。

民营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重视员工对企业活动的参与和协作能力,既要考虑到内在的环境要素,也要考虑到外在的环境要素,才能形成企业创新、奋进、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民营企业要搞好企业精神的挖掘和提炼,在充分体现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把企业特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个性的企业精神。同时要注意做好企业精神的宣传教育,让企业精神成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从而凝聚员工力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企业活力。

(二)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构建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是一种管理文化,它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理念的细化,各种规章制度不能违背企业理念、精神、哲学、宗旨。以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文化决定了这个企

业的制度和行为。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是不可或缺的,规章制度就是企业宪法,是员工的行为准则。民营企业要良性运转,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一定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

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一定要融于民营企业文化氛围中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企业规章制度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直接约束功能,企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间接约束功能,这种约束虽然是间接的、无形的,但它一旦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比直接约束的作用更大。企业规章制度只能规定劳动纪律而不能规定员工的劳动态度,而民营企业文化氛围则可以引导员工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取向。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民营企业运转要范化治理,就不能搞独裁式的人治,要让纪律、规范、制度、程序等与现代化相对应的理念有深入人心,工作中要讲规范、立制度、重标准、抓落实,建立起扎实的科学管理,不能因倡导人性化管理而放弃规章制度。

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民营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

(三)构建物质文化,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设备、厂容厂貌以及文体、福利设施等外显层次的显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企业应注重技术进步、工艺完善和设施设备的改造,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和福利设施建设,使民营企业步入生产技术先进、检测手段完备、服务项目齐全、管理方法科学的良性发展轨道。民营企业要建立起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设计系统,运用视觉设计规范,将企业理念予以视觉化、规格化、系统化,通过对厂房的建筑类型、色彩装饰、空间布局的选择,在环境整洁、物品安排秩序方面体现和塑造具体生动的企业形象。

民营企业要建设好员工的生活娱乐设施,美化企业员工的生活娱乐环境,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员工的生活情趣。逐年提高员工住房、工资福利、医疗卫生、子女教育水平,使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有意识的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民营企业文化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民营企业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企业战略等的不断变革而充实完善。构建民营企业文化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系统规划,循序渐进,分步推进,重点突破,切不可急功近利。在发展中永远追求创新是民营企业文化的生命,民营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才具有生命力。要建设开放性的民营企业文化,也只有开放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建设创造性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

建设民营企业文化时,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还要继承本企业已有的好传统、好作风和好的文化氛围;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企业文

化,去粗取精,开拓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厂情,扎扎实实地总结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地进行新的探索,把理论研究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引导力度,使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龙头企业在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中表现出竞争力不足,发展滞后,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给予对策,希望能给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些希望。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因素

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从孕育产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生长、兴起、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国家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一批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维护市场稳定方面作用越来越突出,效果越来越明显。

1、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龙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其他经济产业的基础,在经营中连接其他基础产业的发展,更是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可强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农业结构的区域性优化。

1.2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国际化发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两个大的问题变化,一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低、消费需求不高,二是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和国外技术的壁垒挑战。然而,只有各方面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应对这两个大问题的挑战,龙头企业有实力和能力联合分散的农户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度,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力。

1.3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我国农民对农村土地的转化及应用空间十分有限。在农村无法实现产业园及工业园区,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则具有企业产业的条件。因此,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有效连接农产品和农劳人力的资源调整。同时,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农村在交通、通讯、建

筑、餐饮方面的产业发展,吸纳人力资源从事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1.4农业龙头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多方面的产业,如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整体效益。同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和机制,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有机地连结起来,使农民享受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2、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龙头企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竞争力弱,产业链形成缓慢;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低,经济效益收益不高;龙头企业的发展不团结,兄弟企业结合不强,资源重复浪费,生产经营压力大;龙头企业规模小、创新性和竞争力不足;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企业新技术利用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部分企业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少,保留陈旧传统工艺和设备的多;采用新材料、新包装的少。显然,这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是不相适用的,因此,也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2.2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

在融资渠道中,融资手段缺乏,企业担保抵押困难,银行贷款难以到位。

2.3标准和体系滞后,产品质量欠缺

加工企业还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少数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经常出现不合格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仍存疑虑。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2.4农业企业机制欠缺,人才匮乏

现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企业中,都认为农业没什么技术含量和高新技术的行业,在人才方面就很少有人进入,加上农业企业自身的制度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导致流失许多科技人才改行,所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3、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了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龙头企业要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要加大力度对科技研发,建立农产品研发中心,不断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引进新品种,填补我国农业结构的空白,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加快我国的工业机械装备水平,逐步达到国际水平。

3.2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龙头企业一方面在经营的同时,另一方要想法建立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带头推广优秀方法,注重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提高农业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将龙头企业的优良技术资源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资源。

3.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强化龙头企业智力建设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在农业企业中不够多,在跟国际跨国农产品企业相比,在先进技术、人才数量上都有大的差距。所以要加快建立人才的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农技推广的人员,让更多的人成为农业科技的生力军。因此,在人才方面,企业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来加快人才的培养。

3.4加强龙头企业兄弟间的分工合作,培育龙头企业集群

企业之间要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减少企业由于涉及的业务范围广而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走精细化的品牌企业,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合作,使农业从上、中、下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环节的专一功效,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水平,想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蒲华.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9(4):45-47.[2]王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探讨[J].消费电子.2013(6):119-119.[3]黄晓娟.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以天水市秦州区为例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6

会计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可谓是路人皆知,可是真正能把“会计”的作用解释通透的人恐怕却是不多,为了更好地阐明我的论题,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何为会计。其实会计的意思是核算,发生经济业务总是会涉及到钱进钱出,会计就是对此进行计算,再把这些结果提供给使用者。所以说会计就象一张写满了信息的纸,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到赚了多少钱、亏了多少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会计这个工作似乎是很简单,说白了,不就是点点钱,记记帐而已,可是这往往是只了解了点的人之所见,看问题自然应该由点及面,从广义上来理解会计就得从其对企业的发展上来讨论它的作用。

企业是需要生存发展的,而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企业的现况和发展前景,从表面上看,会计工作是记帐和编制报表,但其基本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当然,这就要求会计信息非常准确,所以会计工作必须对业务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把重要的留下。作为企业经营者,看到加工后的会计信息会把握企业资金状况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大方向。会计就是一张提供财务状况的纸,会计是把有用的财务信息处理好,让管理者、经营者掌握以前的业绩,查看现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信息系统。同时,和企业有经济关系的人,也可以随时掌握情况。举个例子吧,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当企业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之后,或者企业面临着转型的时候,那作为企业老总的你可能就要考虑对其他公司进行投资,为了避免盲目投资,那你必然会对新投资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你需要通过这些会计信息了解新公司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成本费用的控制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是否看好等等。如果许多方面说明新公司不错,或者有一些小问题,你在投资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后你还要定期查看新公司的财务状况,在不好的时候及时抽出资金,确保安全。当然,如果开始时问题就较大,那就干脆不用投资了。正如一句话所说,企业小时是自己的,企业做大了那就是大家的,投资前做好通盘考虑,不仅是为自己负责,那更是为所有人负责,一切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流中驶得四平八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在更好地了解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才能在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上有一个明确方向。

目前的会计工作职能与原来早期的相比,工作性质和作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已经向多元化,管理化方向发展。它不仅仅是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更高地要求了工作人员在管理素质上的提高。大体上会计工作可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二者都以资金运作为工作的对象,会计核算主要从资金运作的事后着手,财务管理则从资金运作的事前着眼。财务管理是从价值方面对企业进行的管理工作,例如对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是以货币形式反映了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过程。财务管理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是一种价值形式的综合性管理,因此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财会人员已更多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之中,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加强企业财务管理。1.财会管理的作用 1.1 计划作用

财会的计划作用是预测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提出资金使用的要求。财务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4个方面。企业的财会计划要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计划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金、预计的收入和经济效益。1.2 控制作用

财会控制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符合既定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财会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2)组织财务计划的实施。(3)平衡财务收支。1.3 监督作用

财会监督主要是利用货币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行的监督,具体来说就是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活动进行监督。1.4 资本运营

财会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资本运营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资本运营不仅仅是运营产品,而是运营资本。资本运营是现代财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采用财务会计中记账、算 账、报账的方法,也不采用管理会计中预测利润的量本利法,而是采用管理会计中投资决策 的理论和方法,采用财务管理中投资组合选择原理、资本结构理论等重要方法,将投资、融 资和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主要内容。2.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在现代企业中不仅仅是扮演了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角色,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2.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2.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2.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2.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部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综上所述,现代会计在企业中是越来越不可或缺,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那么目前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真的能恰如其分地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呢?通过分析我国会计的现状便可见一斑了。只有有比较,才能看出其中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4、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可以说如今我国会计素质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状呢?这正是由于过去,无法可依,企业领导人不够重视,于是在上世纪末许多企业在资金运作上根本就毫无章法可言,最终国家在199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经过企业老总在思想上的重新审视之后,会计这个行业才得以有所改观,主要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1. 培养会计人员的伦理意识

会计常常作出具有伦理内涵的决策,其中包括不违反会计法规、准则,但却有悖伦理的决策,而会计的决策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的社会影响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显然,法律法规是无法穷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细节的,也无法对人性作出种种硬性的规定,所以,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受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约束的。

1.1、会计人员自发的伦理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被严重扭曲。目前在会计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准则,即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也无法作出合法的或合理的职业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法》及有关会计法规、准则的真正实施。而另一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则恰恰相反,他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熟悉会计法规、准则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但是,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缺乏伦理意识,他们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就更大了。

1.2、会计人员被动形成的伦理意识。会计人员常常在外在环境迫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会计伦理。通过法制教育和会计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将有助于会计人员伦理意识的形成。(1)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会计法》针对会计实务中的一些普遍性的违法行为,具体地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目的在于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逐步树立会计人员的伦理意识。(2)加强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包括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可以通过严格的职务分工以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来实现,即处理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应严格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互相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会计信息的机会,也造就了一个有助于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会计伦理意识的环境。企业外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会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人员伦理道德的培养。

2、健全制度规范职业道德

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

2.1、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即明确单位领导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总会计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明确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机构的分工与关系;确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2.2、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即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各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办法等。

2.3、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即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

2.4、内部牵制制度。即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职务分离、钱账分离、物账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2.5、稽核制度。即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

2.6、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即对原始凭证的开具、接收、传递、使用、保管等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2.7、定额管理制度。指确定定额制订依据、制订程序、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等。

2.8、财产清查制度,指定期对财产物资进行清点、盘查,以保证账实相符。

2.9、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指确认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

2.10、成本核算制度,即制定企业单位的成本计算、归集、分配的规则。

2.11、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指定期检查财务会计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促使领导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制度。等等。

3、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第二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健全会计监督,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对会计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4.1、通晓专业理论: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首先会计人员应当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并且对这些研究方法要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巧,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工作。其次会计人员应当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与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财会人员熟悉会计理论,用理论指导会计实务工作,使会计实务工作大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而使会计实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再是掌握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应用理论是研究会计工作量的规定性的理论,对会计实务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会计应用理论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具体化,是联系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应用理论与会计实务联系最密切、关系最直接、应用性最强的理论,而且包含许多政策性规定,对此,财务人员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熟悉阶段上,而要达到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4.

2、善长计算机操作: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现在已部分地取代了书写和计算工具。尽管不少财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的普及培训,但与财务工作计算机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财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并能针对本单位、本企业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制程序、存储信息,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

4.3、能用外语交流: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财会人员与外国同行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他们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种外语。语言是猎取新知识的工具,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要掌握国外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新趋势,不懂一种外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外国语言的人,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很难成为卓有成效的财会人员。

4.4、会计要从核算为主向预测决策为主转化。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职能。从企业外界利益关联着的投资及信贷决策看,随着市场运行的规范化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无论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其依据不再限于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是包括过去在内,以未来为主的全时序的业绩信息。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提升会计自身素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会计行为的根本任务,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原则性、无私奉献、为社会服务、紧跟时代步伐等等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换言之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的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优良的会计队伍。关键词解释:

一、资产

资产就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例如,现金、银行存款等活钱;还有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固定资产等东西;而专利权、商标权等摸不着的也是资产,投资也属于资产。资产需要能够控制,租用别人的东西,不能算做自己的资产,而租给别人的东西,虽不在自己手里,但仍算做自己的资产。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而且必须是经济资源。所谓经济资源就是能赚钱的东西。象报废的机器就不应记作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后用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它又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一般指时间较短的,一般在一年内或者比一年长但是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比这个长的就是长期负债。如短期借款属于流动负债,期限为几年的银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资金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投的钱,即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是借来的钱,也就是债权人的钱。由于借款是一定要还的,当企业经营不好或亏本时,减少的钱是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亏只能亏股东的。当然,当企业盈利是,所有者权益也会增大,所以所有者权益并不一定等于股东初始的投资额,而是随企业经营好坏而增减。所有者权益不同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归谁所有,不用偿还。负债表明企业欠谁的钱,是要还的。所有者权益不需要付利息但可参加分红,负债则需要付利息但不可参加分红。在企业破产清算时,要先还负债,有剩余才会偿还给投资者。

四、收入

收入是企业业务中产生的收益,是企业卖出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和将发生的现金流入,或债务的清偿。收入要能用货币计量,且有据可查,必须与相关费用匹配。收入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净额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故收入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项基本指标。

五、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可以理解为成本。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而花的所有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人、财、物的耗费。费用一般包括料、工、费。料指材料;工指人工,可以理解为为人工花的工资;费指各项管理费用,(可以理解为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用(支付利息)、销售费用(如广告费)。费用与收入要匹配,即凡是取得收入都要付出代价,若费用增长而收入不变,所有者权益就会减少。

六、利润

企业发展史范文 篇7

1 基于公司战略的煤炭企业发展替代产业路径

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目前,多数煤炭企业仅实现了形式上的整合,需要创新的领域很多。煤炭企业横向与纵向创新领域广阔。只有产业创新,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企业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模式是煤炭企业转型的战略方向。

1.1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依据

(1)提高集中度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严重,需要提高企业集中度。

(2)产品差别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多数煤炭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别化较小,以开采煤为主,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的存在,使煤炭产品差别化较小,可替代性强,这就可能发生恶性竞争,扰乱能源市场,浪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强大型煤炭企业的集团化运作,能够通过产品差别化提升竞争力。

(3)进入与推出壁垒对称发展的要求。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绝对成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法律政策壁垒等。退出壁垒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以破产方式退出,或经营不佳向其他行业转移时遇到的障碍,这主要有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原因。关于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呈正相关关系。目前中小煤矿进入壁垒小,退出壁垒大,造成“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局面。这也体现了由于我们法律、制度创新滞后,使不少小煤矿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扩展的发展特点。大型企业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能力都较强,要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一定要通过适当进出壁垒,加快煤炭企业的发展。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小煤矿的退出壁垒较高,这一点表现在小煤矿的历史因素、与周围村民的纠纷等,使一些被兼并的小煤矿不能正常进行改革。

(4)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煤炭企业在企业文化、竞争性组织、核心能力和产品品牌等方面的独特性,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强度,新时期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企业知识和能力创新。煤炭企业在知识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存在小而散、多而不精等问题,而大型集团企业发展替代产业对解决煤炭企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就相对有利。

(5)创造有效竞争环境的要求。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是争取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导企业行为,创造好的市场绩效而进行的创新,它是竞争力和规模效益的重要保证。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向是煤炭企业重大的战略选择,适合煤炭企业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解决污染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模式

煤炭企业发展涉及煤矿、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环保等领域,通过对煤炭的深加工,提升相关产业链的水平。煤炭企业强大型化运行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纵向产业链的融合。目前,很多大型煤炭企业正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的附加值。提出了“煤炭产业集中化、非煤产业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战略。煤矿循环经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实现与煤炭有关的电力、冶金、煤机、化工等领域的企业融合,以及在煤制油、煤层气开采利用等。

(2)横向产业链的融合。一些煤炭企业研发能力弱,研发投入少,多是资金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为提高煤炭企业科技含量,提升竞争力,提高煤炭企业集中度,必须按照自身的情况进行尝试。为了提高研发能力,通过股份制或其他形式与煤炭研发机构联合开发。这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可以弥补煤炭企业研发能力弱这块短板;二是解决研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有效整合社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我国煤炭企业自主研发力弱,重要设备依靠进口。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是产学研发展模式由外在型向内源型发展的重大推动。一定要处理好引进与研发、制造与使用、投资与收益关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股份制实现与新型能源企业的联合开发。目前,新型能源开发成本高,研发投入大,资金缺乏严重。为促进资源的有序利用,实现煤炭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联合开发。

(3)实现煤炭企业的混合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在企业运作中,有横向联合,也有纵向联合。我国煤炭企业未来创新路径就是在企业本身竞争力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多元产业,推行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应该通过对外联合,实现横向与纵向整合的方式,以优化科技、人才、管理、资源等生产要素。我们要加强采煤方法创新,提高回采率;同时开采煤与伴生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混合式发展特征是我国煤炭企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方向。必须创新相关配套制度。

(4)大型煤炭企业与中小型煤炭企业和谐发展。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强大型发展并不是完全淘汰小煤矿,而是看它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5)大力发展非煤替代产业。传统煤炭企业就业率有限,拉动消费比例也有限。发展非煤产业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本身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煤炭企业的不可持续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前做好企业煤炭枯竭后的转型准备,制定发展替代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产品结构优化,这是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的要求。

2 基于竞争战略的煤炭企业替代产业发展路径

2.1 煤炭企业发展替代产业的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创新能实现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这对增强竞争力、应付替代品的竞争有利。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创新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力的基础。煤炭企业转型创新是建立在它的成本领先战略基础上的。正是煤炭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成本控制的多元战略特征。

(1)规模经济战略创新。煤炭企业转型创新提出的强大型发展战略是实现规模经济有效的手段,降低常规成本和社会成本最有效手段。煤炭企业主要包括国有大型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乡镇小煤矿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在承担企业常规成本和社会成本上成绩显著。一些小煤矿的发展多以环境、生态等社会成本为代价,以取得少数主体利益。

(2)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能力由是社会需求决定的。生产能力发挥状态直接决定了单位产品的成本高低。在生产能力不足时,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在生产能力充分的情况下,单位产品的成本比较低。而固定资产投资占企业投资比重较高。要控制成本,就必须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加大折旧率。加快企业科技进步。

(3)生产过程的再设计。煤炭企业主要任务是采煤、选煤、深加工。带来的环境、生态、资源等社会问题非常突出。21世纪以来,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再设计的重大成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降低运输成本。我国煤炭产区与煤炭消费区一般不在同一区域内,煤炭运输的成本高。为降低成本,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库存,实现集约化运输。这些降低运输成本有效的途径,也是煤炭企业实现成本领先重要的模式。

2.2 煤炭企业转型差异化战略创新模式

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为范围内的特色,差异化战略创新可以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需要,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煤炭企业转型差异化战略创新模式包括:有形差异化模式、无形差异化模式。

2.3 煤炭企业替代产业重点市场战略创新模式

重点市场战略主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也是体现了发展重点问题。煤炭企业目前的产品主要用在电力、化工、建材、钢铁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转型是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依据。煤炭企业转型重点市场战略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下游或相关产业进行不断创新。

3 基于企业职能的煤炭企业替代产业发展路径

在微观层次上怎样实现煤炭企业的价值,需要创新系统解决。为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替代产业科学发展,需要在科技、管理、制度、人才、文化等方面进行战略创新。其总体思路是按照企业内外环境等特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煤炭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逐步推进,各个突破。

(1)替代产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创新。新世纪的企业管理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二是知识管理;三是精细化管理。煤炭企业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领域,它的管理战略创新要体现时代性需要,不断进行转型创新。

(2)替代产业发展的科技战略创新。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需要相应的科技战略创新规划推动,我国已制定了中长期煤炭科技发展规划。企业按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目标。

(3)替代产业发展的制度战略创新。战略创新的实现需要制度战略创新的保障,战略一般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转型制度战略创新具有时滞性。有些战略制度创新能在短期内实现,有些需要阶段性完成,有些则是长期的任务。如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要通过科技、法规、政策、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来解决。制度战略创新非常必要,煤炭企业替代产业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作为基础。

(4)转型保障战略创新。煤炭企业发展替代产业是一系列转型的系统整合,转型成功与否与保障体系紧密相联。目前,煤炭企业转型保障要素包括社会转型的基础、领导的转型创新能力、转型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和转型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替代产业发展的投入是企业转型创新实现的物质保障,要素之间统筹协调发展是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

摘要:煤炭企业实施发展替代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步骤;是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双百”目标中国梦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公司战略、竞争战略、企业职能的煤炭企业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

关键词:煤炭企业,替代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中国大型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2]郭智渊,苏玉娟.转型创新——中国煤炭企业的理论与策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王吉生.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做好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5-01

一个企业如果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为企业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这支优秀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员工队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职工服务。只有紧紧围绕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把他们凝聚到先进文化建设上来。我们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有凝聚力,要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未来相结合,让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内心。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的明天就是员工的未来。

达成共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就应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用不变的企业价值观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广大市场,我们要树立能够指导企业集体行为的独特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这种独特的价值观能够通过员工的日常工作态度作为载体,实现企业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一家二千多人的报业集团,党委会是整个集团的核心,班子成员十九人,他们多半是双重身份,即是集团的领导,又兼任下属某一媒体或者单位的负责人,所以在处理或者看待问题时,所处位置或者代表的身份不同,立场和态度就会出现偏差。这时,达成共识就显得成为必要。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证明,集团要以建设社会广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党委满意、受众满意、员工满意为衡量标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搭建。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以后,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支持这个决定的便是核心价值观。它掌握了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使一切工作都能顺利完成。

建设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企业制度建设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的建设要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并且与企业最本质的目标相联系;企业制度要契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体现企业理念:建设企业制度要满足规范性要求;企业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制度建设必须有各级管理者的参与;企业制度建设要靠严格的执行来保证。企业文化制度的建设还要遵守以下重要原则:文化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要面向未来并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文化体系的建立要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与时俱进。

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保持长久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在企业中养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企业发展更大程度上需重视各种人才的培养,要留住好的人才,就必须有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执行力度最大化发挥。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有完善科学的责任体制,让员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根据员工各自的责任及相关要求,设计考核方案。比如采编人员的定额考核方案、经营人员有经营指标的考核方案、行政管理人员有量化考评和岗位设置方案等等,并通过对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培训、晋升等各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实行制度约束和责任体制来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体现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事业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激励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员工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增加他们对事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事业的发展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沟通方式上,可以多采取倾听和赞美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四是采取多效的激励手段。比如有传统的物质激励、事业激励、福利激励,更可以加大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新型的激励方式,让人才接受、团队接受、企业接受,最终达到人才满意、团队满意、企业受益。

培养氛围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良好的氛围,它是对企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企业要灌输给员工的信息必须是正能量,要使员工能看到光明的前途的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机制,鼓励员工上进、在各自岗位上成才,要有竞争意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 “作风好、素质高、能力强、技能精”的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几年以后,当集团搬进新建好的办公大楼以后,新的大楼、统一的装修风格、显眼明亮的集团标识、面貌一新的员工队伍,蓬勃向上精神状态,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发展力量。

推进实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公司的宣传手段,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下去,让公司里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深刻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当员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实施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发扬企业传统文化习俗;精心策划企业文化节日;领导者要做本单位企业文化的领袖;树立企业典范;发挥工会等基层团队作用。

总之,加强企业文化,就是抓住了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个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员工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探析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和特色文化建设 - 企业导报 - 2012(16)

[2]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中国职工教育 - 2012(2)

[3] 和谐社会视野下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探究 - 2011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简历表下一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