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精选8篇)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或披露的情形,本准则第四条和第五条所列情形除外。

第四条下列各项的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与公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的计量和披露,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范的可变现净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二)股份支付业务相关的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租赁业务相关的计量和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21号——租赁》。

第五条下列各项的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可收回金额的资产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职工离职后福利计划资产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二章相关资产或负债

第六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

第七条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一项非金融资产等),也可以是资产组合、负债组合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的资产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的业务等)。企业是以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

计量单元,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

量的最小单位。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应当由要求或者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但本准则第十章规范的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除外。

第三章有序交易和市场

第八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

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第九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有序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

主要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和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

交易费用,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费用。交易费用是直接由交易引起的、交易所必需的、而且不出售资产或者不转移负债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运输费用,是指将资产从当前位置运抵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发生的费用。

第十条企业在识别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时,应当考虑所有可合理取得的信息,但没有必要考察所有市场。

通常情况下,企业正常进行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市场可以视为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第十一条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应当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进入的交易市场,但不要求企业于计量日在该市场上实际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

由于不同企业可以进入的市场不同,对于不同企业,相同资产或负债可能具有不同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主要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以最有利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企业不应当因交易费用对该价格进行调整。交易费用不属于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只与特定交易有关。交易费用不包括运输费用。

相关资产所在的位置是该资产的特征,发生的运输费用能够使该资产从当前位置转移到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企业应当根据使该资产从当前位置转移到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运输费用调整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格。

第十三条当计量日不存在能够提供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 的相关价格信息的可观察市场时,企业应当从持有资产或者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假定计量日发生了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并以该假定交易的价格为基础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第四章市场参与者

第十四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设。

市场参与者,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买方和卖方:

(一)市场参与者应当相互独立,不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所述的关联方关系;

(二)市场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根据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具备合理认知;

(三)市场参与者应当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

第十五条企业在确定市场参与者时,应当考虑所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该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及在该市场上与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等因素,从总体上识别市场参与者。

第五章公允价值初始计量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交易性质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等,判断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是否与其交易价格相等。

在企业取得资产或者承担负债的交易中,交易价格是取得该项资产所支付或者承担该项负债所收到的价格(即进入价格)。公允价值是出售该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相关资产或负债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相等,但在下列情况中两者可能不相等:

(一)交易发生在关联方之间。但企业有证据表明该关联方交易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除外。

(二)交易是被迫的。

(三)交易价格所代表的计量单元与按照本准则第七条确定的计量单元不同。

(四)交易市场不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第十七条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以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且其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的,企业应当将相关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但其他相关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章估值技术

第十八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

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企业使用估值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估计在计量日当前市场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使用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企业应当使用与其中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相一致的方法计量公允价值。企业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的,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

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

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

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通常指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

第十九条企业在估值技术的应用中,应当优先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只有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

可观察输入值,是指能够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输入值。该输入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

不可观察输入值,是指不能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输入值。该

输入值应当根据可获得的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假设的最佳信息确定。

第二十条企业以交易价格作为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且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使用了涉及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估值技术的,应当在估值过程中校正该估值技术,以使估值技术确定的初始确认结果与交易价格相等。

企业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中使用估值技术的,尤其是涉及不可观察输入值的,应当确保该估值技术反映了计量日可观察的市场数据,如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等。

第二十一条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变更估值技术或其应用能使计量结果在当前情况下同样或者更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况:

(一)出现新的市场。

(二)可以取得新的信息。

(三)无法再取得以前使用的信息。

(四)改进了估值技术。

(五)市场状况发生变化。

企业变更估值技术或其应用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根据本准则的披露要求对估值技术及其应用的变更进行披露,而不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对相关会计估计变更进行

披露。

第二十二条企业采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选择与市场参与者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中所考虑的资产或负债特征相一致的输入值,包括流动性折溢价、控制权溢价或少数股东权益折价等,但不包括与本准则第七条规定的计量单元不一致的折溢价。

企业不应当考虑因其大量持有相关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折价或溢价。该折价或溢价反映了市场正常日交易量低于企业在当前市场出售或转让其持有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数量时,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或负债报价的调整。

第二十三条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存在出价和要价的,企业应当以在出价和要价之间最能代表当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价格确定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企业可以使用出价计量资产头寸、使用要价计量负债头寸。

本准则不限制企业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实务中使用的在出价和要价之间的中间价或其他定价惯例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

第七章公允价值层次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的

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

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企业应当在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判断所使用的输入值是否重要。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

第二十五条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就应当将该报价不加调整地应用于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企业持有大量类似但不相同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这些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但难以获得每项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单独的定价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不单纯依赖报价的其他估值模型。

(二)活跃市场报价未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如因发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等导致活跃市场的报价未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

(三)本准则第三十四条

(二)所述情况。

企业因上述情况对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进

行调整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分为较低层次。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根据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对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这些特征包括资产状况或所在位置、输入值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程度(包括本准则第三十四条

(二)规定的因素)、可观察输入值所在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

对于具有合同期限等具体期限的相关资产或负债,第二层次输入值应当在几乎整个期限内是可观察的。

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

(一)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二)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三)除报价以外的其他可观察输入值,包括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隐含波动率和信用利差等;

(四)市场验证的输入值等。市场验证的输入值,是指通过相关性分析或其他手段获得的主要来源于可观察市场数据或者经过可观察市场数据验证的输入值。

企业使用重要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对第二层次输入值进行调整,且该调整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是重要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分为第三层次。

第二十七条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

不可观察输入值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有关风险的假设,如特定估值技术的固有风险和估值技术输入值的固有风险等。

第二十八条企业在确定不可观察输入值时,应当使用在当前情况下可合理取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所有可合理取得的市场参与者假设。

企业可以使用内部数据作为不可观察输入值,但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将使用不同于企业内部数据的其他数据,或者这些企业内部数据是企业特定数据、其他市场参与者不具备企业相关特征时,企业应当对其内部数据做出相应调整。

第八章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二十九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最佳用途,是指市场参与者实现一项非金融资产或其所属的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值最大化时该非金融资产的用途。

第三十条企业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应当考虑法律上是否允许、实物上是否可能以及财务上是否可行等因素。

(一)企业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法律上是否允许,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使用在法律上的限制。

(二)企业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实物上是否可能,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实物特征。

(三)企业判断非金融资产的用途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应当考虑在法律上允许且实物上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该资产能否产生足够的收益或现金流量,从而在补偿使资产用于该用途所发生的成本后,仍然能够满足市场参与者所要求的投资回报。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

通常情况下,企业对非金融资产的现行用途可以视为最佳用途,除非市场因素或者其他因素表明市场参与者按照其他用途使用该资产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三十二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基于最佳用途确定下列估值前提:

(一)市场参与者单独使用一项非金融资产产生最大价值的,该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是将其出售给同样单独使用该资产的市场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价格。

(二)市场参与者将一项非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或者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组合)组合使用产生最大价值的,该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是将其出售给以同样组合方式使用该资产的市场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价格,并且该市场参与者可以取得组合中的其他资产和负债。其中,负债包括企业为筹集营运资金产生的负债,但不包括企业为组合之外的资产筹集资金所产生的负债。最佳用

途的假定应当一致地应用于组合中所有与最佳用途相关的资产。

企业应当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判断该资产的最佳用途是单独使用、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还是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组合使用,但在计量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当假定按照本准则第七条确定的计量单元出售该资产。

第九章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三十三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应当假定在计量日将该负债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者,而且该负债在转移后继续存在,并由作为受让方的市场参与者履行义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自身权益工具,应当假定在计量日将该自身权益工具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者,而且该自身权益工具在转移后继续存在,并由作为受让方的市场参与者取得与该工具相关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的,应当以该报价为基础确定该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二)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但其他方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企业应当在计量日从持有该资产的市场参与者角度,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该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当该资产的某些特征不适用于所计量的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时,企业应当根据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价值确定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些特征包括资产出售受到限制、资产与所计量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类似但不相同、资产的计量单元与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单元不完全相同等。

(三)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并且其他方未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企业应当从承担负债或者发行权益工具的市场参与者角度,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该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

第三十五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并假定不履约风险在负债转移前后保持不变。

不履约风险,是指企业不履行义务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自身信用风险。

第三十六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并且该负债或自身权益工具存在限制转移因素的,如果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中已经考虑了该因素,企业不应当再单独设置相关输入值,也不应当对其他输入值进行相关调整。

第三十七条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活期存款等具有可随时要求偿还特征的金融负债的,该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应当低于债权人随时要求偿还时的应付金额,即从债权人可要求偿还的第一天起折现的现值。

第十章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第三十八条企业以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净敞口为基础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可以以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有序交易中出售净多头(即资产)或者转移净空头(即负债)的价格为基础,计量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

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是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包括不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定义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会计处理的其他合同。

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财务报表列报,应当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第三十九条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企业以特定市场风险或特定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敞口为基础,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组合;

(二)企业以特定市场风险或特定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敞口为基础,向企业关键管理人员报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信息;

(三)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组合中的金

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第四十条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面临的特定市场风险及其期限实质上应当相同。

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如果市场参与者将会考虑假定出现违约情况下能够减小信用风险敞口的所有现行安排,企业应当考虑特定对手的信用风险净敞口的影响或特定对手对企业的信用风险净敞口的影响,并预计市场参与者依法强制执行这些安排的可能性。

第四十一条企业采用本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确定相关会计政策,并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一章公允价值披露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恰当分组,并按照组别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

为确定资产和负债的组别,企业通常应当对资产负债表列报项目做进一步分解。企业应当披露各组别与报表列报项目之间的调节信息。

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相关资产或负债组别且其分组原则符合本条规定的,企业可以直接使用该组别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区分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

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

第四十四条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初始确认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至少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下列信息:

(一)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

(三)在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和原因,以及确定各层次之间转换时点的政策。每一层次的转入与转出应当分别披露。

(四)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

(五)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和估值流程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企业应当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重要的、可合理取得的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

(六)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已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如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分别披露相关资产或负债购买、出售、发行及结算情况。

(七)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当改变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金额可能导致公允价值显著变化时,企业应当披露有关敏感性分析的描述性信息。

这些输入值和使用的其他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企业应当描述这种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其中不可观察输入值至少包括本条

(五)要求披露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果为反映合理、可能的其他假设而变更一个或多个不可观察输入值将导致公允价值的重大改变,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变更的影响金额及其计算方法。

(八)当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与其当前用途不同时,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第四十五条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初始确认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企业至少应当在附注中披露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下列信息

(一)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

(三)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

(四)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和估值流程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企业应当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

(五)当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与其当前用途不同时,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第四十六条企业调整公允价值计量层次转换时点的相关会计政策应当在前后各会计期间保持一致,并按照本准则第四十四条

(三)的规定进行披露。企业调整公允价值计量层次转换时点的相关会计政策应当一致地应用于转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层次和转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层次。

第四十七条企业采用本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会计政策的,应当披露该事实。

第四十八条对于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公允价值披露的各组资产和负债,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四十四条

(二)、(四)、(五)和

(八)披露信息,但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第四十四条

(五)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流程和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

第四十九条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在发行时附有不可分割的第三方信用增级的负债,发行人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并说明该信用增级是否已反映在该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

第五十条企业应当以表格形式披露本准则要求的量化信息,除非其他形式更适当。

第十二章衔接规定

第五十一条本准则施行日之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企业不作追溯调整。

第五十二条比较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本准则施行日之前的信息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企业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调整。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 要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趋同接轨。因此, 在美国及国际制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经验基础之上,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月2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以下简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由于我国公允价值准则实施时间较短, 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 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本文通过对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困难的分析, 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

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但由于该准则的制定仍以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作为主要依据, 只是将一些细节部分做出了调整, 所以该准则所适用的环境与我国目前会计行业的现状还存在一些脱节的状况。针对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严格

目前,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从业人员数量较大, 水平、能力良莠不齐, 高级会计人才十分缺乏。而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逐步实施深化,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有着良好的专业能力, 对活跃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的判断, 公允价值层次的划分都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对于公允价值估值方法的选择, 计量都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 在对有序市场, 市场风险等进行合理预估时, 要求会计人员也要遵守道德规范与职业操守, 摒除关联交易等不利因素, 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做出判断。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与我国目前会计行业现状相脱节, 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比较大的阻力。

2.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法制监管的缺失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更好的完善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但是法制监管部门管理缺失, 不利于建立良好有序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而法制监管部门管理的不到位, 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

(1) 我国财经法规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形势来看, 市场经济仍然存在诸多的弊端, 虽然国家也在通过宏观调控来不断调配与完善市场经济, 却并没有在市场机制的根源上得到缓解。企业钻法律的空子, 监管部门有义务进行管理, 但是由于无法可依, 也就无法依据法律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

(2) 相关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可能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失效, 企业管理层为谋取私利, 篡改财务报表的信息, 掩盖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财务危机。这两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 都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冲击。

3. 计量过程的主观性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从计量过程上来看, 公允价值获得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从活跃市场中获得,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 需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可直接从活跃市场的报价中选取某一报价作为计量依据;二是不能直接从活跃市场中获得报价, 此时, 就需要通过估值模型来确定其公允价值。由于对于输入值的确定需要考虑活跃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 估值技术所采用的方法与模型、时间、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因此,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很难得到保证。另外, 无论采取哪种途径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 其更多的是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判断, 而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针对于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的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升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来说, 首先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合出台, 由于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较为单薄, 企业管理层投机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如果缺乏对这些违法行为的监管与打击, 那么我国的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也将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其次,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观念都需要加强和提升, 提高会计行业入行“门槛”, 对于已经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 要定期加强培训与学习。最后, 设立高额的赔偿制度, 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企业和个人, 要建立起更严格的惩罚体系, 这不仅是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的一次警醒与教育, 也是对行业其他参与者敲响一次警钟。

2. 完善市场机制, 发展补充相关准则

(1) 加强经济市场环境建设, 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公允价值的形成依托于市场, 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活跃市场的公平有序进行,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之上的, 较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由此导致我国在资本市场没有定价权, 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而通过加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 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定价权和资源配置作用, 不但有利于公允价值更加准确的获得, 而且也降低了公允价值的核算成本。

(2)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需要在市场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不断补充与修改

任何准则在颁布之初, 都存在着争议和不完善的地方。即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经过近二十年的制定修改也仍在不断完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不断积累市场经验, 公允价值计量将会显示出更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势。

3. 加强企业计量流程的内部管理, 吸收借鉴先进经验

(1) 规范公允价值应用的实践主体行为,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核心。只有在内部控制合理有效地前提下, 企业管理层以及投资者才能根据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做出重要的决策。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加强企业管理, 合理分权。如果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或者手段无效的话, 那么得出相关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将会大大降低。由于会计计量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将会影响到企业管理层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 假如没有在计量流程上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有效制约, 将会导致例如对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随意操控等严重后果, 造成经营业绩的大幅度浮动,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掩盖了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而且也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秩序与稳定。

(2) 吸收与借鉴国际上的相关处理方法, 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目前, 虽然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划分层次, 活跃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等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可是, 在实践中, 会计从业人员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情况, 不利于对市场等有着更明确的判定。因此, 可以通过和国际上更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合作, 建立起共享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会容纳各个国家更多典型的案例资源, 通过对一些最新案例的分析与探讨, 总结出一套国际惯例的处理方法。为下一步其他国家遇到类似案例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结语

由此可见, 在目前我国会计研究和实践水平下, 仅仅依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难度还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与我国对公允价值发展方向定位的不准确性有关, 另一方面, 也和我国目前行业发展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当前形式来讲, 我们应该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目标, 而将会计计量属性作为实现目标的形式。在此种综合计量的方式下, 多种计量方式并列使用, 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对比为管理层以及投资者提供真实, 有效的财务依据。

摘要:随着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与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优势和意义。而我国在国际会计环境的背景下, 相应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已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主要从该准则实施过程中从业人员、外部监管环境以及计量过程三个方面探讨其目前存在的困难,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周中胜, 窦家春.公允价值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 2011, 11.

[2]张君承.公允价值计量的革新---基于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08.

[3]曹中慧.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14, 06.

[4]郑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04.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3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市场 公允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

收益率曲线

今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重要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准则》)。根据《准则》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多年来,债券市场的公允价值取值具有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会计核算结果失真等缺点 。《准则》相比以前的规定更清晰明确,并建立了独立的准则,进一步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有关规定,对债券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估值技术和使用层次。根据《准则》,使用者能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造假,有助于提高债券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准则》的发布,有助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更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相关要求相吻合。以下笔者将对《准则》的核心内容以及在债券市场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主要市场确认规则

《准则》第三章提出了主要市场及最有利市场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企业在识别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时,应当考虑所有可合理取得的信息,但没有必要考察所有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正常进行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市场可以视为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据此,就跨市场的债券市场而言,无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和托管的债券与交易所市场或柜台市场债券的价格差异有多大,都应该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主要市场,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记账和风险管理。

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

《准则》将估值技术专门作为第六章进行详细阐述,对估值技术的认可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估值技术提出了详细指导,将估值技术的方法明确为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在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要求优先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当其无法取得或不切实可行时,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一)可观察输入值

可观察输入值是指能够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价格,该价格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这种假设需要会计人员或具有成熟经验的第三方估值机构的会计职业判断,经过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就意味着公允价值数据是一个估值。

(二)不可观察输入值

不可观察输入值是指不能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价格。该价格应当根据可获得的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假设的最佳信息确定。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可以是报价、成交价格或有规律可循的估值,它使用的是经会计人员或者是具有成熟经验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经过会计职业判断后的“假设的最佳信息确定”——估值,如对于剩余期限为20年期的债券,当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既无报价又无成交价可观察、公允价值无法确定时,应在剩余期限为10年、15年、30年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之间,依据有规律可循的最佳信息确定出20年期债券收益率后反算估值来作为其公允价值。

确定公允价值输入值的三个层次

商业银行应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商业银行应当在考虑债券资产特征的基础上判断所使用的输入值是否重要,在这里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属于重要会计事项。重要会计事项必须严格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并且在披露时应说明是未经调整的报价还是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或是不可观察的输入值。

(一)公允价值第一层次输入值(报价)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指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活跃市场一般具有三个特征:(1)报价是连续的;(2)买卖价差是有限的、低交易差价、低价格波动;(3)买卖标的可成交,具有较高流动性。但是符合这些特征的完美的活跃市场在全球都难以找到,因此公允价值体系的完善应包括对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目前较多市场都是非活跃市场,而缺乏对于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规范一直是全球公允价值理论中的最大缺陷,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状凸显了加大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力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公允价值第二层次输入值(收益率曲线决定的债券价格)

目前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是依靠电话等通迅方式形成交易意向的场外市场,距离活跃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引用报价作为债券资产公允价值第一层次输入值不适合。《准则》列出了不能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以及引入第二、第三层次输入值的情况,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即符合这些情况: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类似但不相同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虽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但难以取得定价信息,或报价不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不是所有债券都有持续报价和交易,有时并不能反映变现价格。债券的报价或者成交价并不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要想获得每只债券的公允价值是需要一番计算的,所以债券不能使用报价作为第一层次输入值。同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建立估值模型具有相当难度,当采用估值模型时应明确由公允的第三方提供估值较合适。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之外的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对于具有期限的债券资产(如7年期的债券),第二层次的输入值应当在整个期限(7年)内是可观察的。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1)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2)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3)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隐含波动率和信用利差等;(4)通过相关性分析或其他手段获得的主要来源于可观察的市场数据或者经市场数据验证的输入值。

在第二层次输入值中提出了收益率曲线的概念。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不需要使用收益率曲线概念,但在债券业务中必须使用收益率曲线。众所周知债券是带有票面利率的,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到期收益率,收益率与价格成反比。债券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应该是先确定债券收益率曲线,然后由收益率曲线再反算出债券公允价值。债券公允价值的核心实际上是到期收益率,公允价值只是到期收益率所具体表现的价格形式。《准则》第二层次输入值中提到收益率曲线,而且是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说明债券是需要引入收益率曲线来计算公允价值的,不是报价或成交价就能简单决定债券的公允价值,收益率曲线可以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等编制收益率曲线,也可以按各种剩余期限确定收益率曲线,每日是波动的。目前债券市场中较为成熟的收益率曲线是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收益率曲线,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1150条收益率曲线,形成的债券公允价值为9975个,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是公允价值体系的核心。

(三)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输入值(考虑信用风险加点差后的价格)

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的使用条件为:债券资产不存在市场活动,或市场活动很少导致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可观察输入值取得不切实可行。第三层次输入值反映的是债券资产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风险假设:特定估值技术的固有风险假设、估值技术输入值的固有风险假设。例如,当A债券既缺乏各种价格又没有收益率曲线时,可以将另外一只相同剩余期限、已知到期收益率的B债券(如3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88%)作为基准,在综合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数量的点差(如60个基点),确定其到期收益率(4.48%),再由到期收益率反算出A债券的估值,这种考虑过风险假设的估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第三层次输入值。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准则》重视对负债和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同时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明确,即可以以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出售净多头(即资产)或转移净空头(即负债)的价格为基础,计量金融资产(或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该规定适用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互换、远期买卖交易、债券借贷、套期保值等具有衍生性质的交易品种。

小结

目前公允价值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使用极为广泛,《准则》将公允价值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扩大了公允价值披露的范围,明确了收益率曲线和估值技术在债券公允价值中的作用,有助于商业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券资产,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准则》对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贡献具有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商业银行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估值技术中,(A)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的估值技术。

A.成本法

B.收益法

C.市场法

D.估价法

2、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属于使用的估值技术的是(D)。

A.市场法

B.收益法

C.成本法

D.估价法

3、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B)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A.前十日

B.前一段时期内

C.前一个月

D.前三十日

4、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应当假定在计量日将该负债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者,而且该负债在转移后继续存在,并由作为(C)的市场参与者履行义务。

A.转让方

B.第三方

C.受让方

D.受让方与转让方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只能是单项资产或负债

B.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有序交易

C.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设

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 篇5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发表第1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到1985年12月发表第6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取代前面的第3辑),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旨在为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指导的概念框架。这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建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浪潮开始冲击财务会计原有的概念和原则,对企业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日益受到会计界和其他领域人士的关注。会计准则制定者越来越感觉到已有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会计师向外提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需要有新的概念公告来弥补和修订以前各辑公告的不足。于是,在第6辑概念公告发表之后的,FASB终于打破沉默,在经过的酝酿和反复讨论后推出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 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 渲械淖饔锰峁┝艘桓霰冉贤暾?闹傅伎蚣堋?nbsp;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发布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2月间共发布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 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 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6月,FASB发布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3月发布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

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

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

(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第7辑概念公告的正式发布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个存在已久的担忧,那就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为计量目的,具体到这一辑公告,是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加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呢?

FASB认为,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象期望现金流量法这样的方法使现值技术在原先被认为不适合使用现值计量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和扩展,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信息相比,现值计量不仅更具相关性,而且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6

09会计(3)班Xc09520303胡 磊

公允价值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事物的公认价值,只要能正确反映事物现时的真实价值并被人们一致认可即称作公允价值。而狭义上的公允价值又称为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一种计量属性。对于它的理解,可以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概括。从定性上看,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定义公允价值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并将其列入会计计量作为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并列。从定量上看,公允价值是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见现值实际上是公允价值的数量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特点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立足于当前的公平交易,强调计量对象当前的真实价值,因而是最贴近商品真实价值的价值量

1、关于公允价值的确认

第一,初始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第二,企业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当适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第三,要有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金,并且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所谓活跃市场中的报价通常是指从交易所、定价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经纪商等获取的到的代表了在市场交易的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价格。第四,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这样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就会反应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被采用的参与交易的到价格。

2、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调高公允价值可能会虚增利润,调低则可能相反。并且,我国目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手段等方面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都影响公允价值的发挥,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它距离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定差异,仍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3、综合评述

1967年12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s)发布的1967 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使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稿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15 号准则—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第133 号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第133 号准则要求实体将所有衍生工具作为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大多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公允价值可以在市场上查到或者参考市场上相似的工具来估计。如果没有市场信息,可以通过如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期权或其它定价模型等其它计量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2000 年2 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7 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公告为使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公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公告明确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07 号准则的附录C 中,阐述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满足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 号“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陈述的财务报告的第一个目标:提供对现有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在进行理性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时有用的信息。实体根据当前条件和预期而估计的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也有助于对他们早期的预测进行修正。此 外,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利用公允价值信息可以对早期的决策不断进行重新估价。1998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高级项目主管黛安娜·W·Willis在题为“金融资产和负债一一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的文章中指出,事实上没有人怀疑市价基础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矛盾只在会计计量应当以哪一天的市价为基础。而历史成本信息以资产取得和负债发生时的市价为基础,公允价值则建立在当前的市价基础上。因而建立在当前条件下的市场对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评价(公允价值)比过去的市价信息(历史成本)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更相关。

卢永华和杨晓军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他们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指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葛家澍认为公允价值只有在真实发生时(即它与历史成本相等时)才是确定的,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公允价值的估计不是基于真实的交易而是假设的交易,其估计目标是模仿市场交易的价格,如果这样的市场存在的话。

著名会计学家常勋认为“公允价值就是公允的现时价值”

谢诗芬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中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它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谢诗芬在其博士后出站工作报告《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中独创性地研究了公允价值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概念及概念框架;系统归纳了最新的国际趋同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审计方法体系,即公允价值确认、计量、报告和审计方法体系,其中重点阐释了现值计量方法体系;应用篇总结比较了中外公允价值研究应用的简史、环境、特征和经验教训,提出了在我国会计标准中正确应用公允价值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实践与运用[J].现代商业,2009(5)

[2] 劳秦汉:进一步考量: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应用[J].四川会计,2007(2)

[3]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编委会: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 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探讨 篇7

1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1.1公允价值计量真实、全面的体现了会计收益

公允价值既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 还计量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损失和利益, 这样正好弥补了会计收益的不足, 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更加合理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真实收益, 全面的评价了企业管理的经营业绩。

1.2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运用公允价值能合理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因此,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在不同企业或者不同时点所控制的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相同的公允价值, 因此, 公允价值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

1.3公允价值计量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 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首先需要的是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以便外国企业或投资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能。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渐渐在金融工具的计量实务中引入公允价值。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准则接轨, 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表明了中国企业已融入了全球经济。

2公允价值运用面临的现实问题

2.1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计价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和完备的会计理论体系,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建立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 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 还有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影响, 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 很难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

2.2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待规范

公允计量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成为二十一世经的主要计量模式, 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具体的界定和统一的规范给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很大的困难, 需要会计人员通过计量模式和恰当的计量估价技术来实现公允价值的计量, 因此,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性。

2.3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盈余对于衡量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企业价值、企业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所以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关系关注企业的盈余。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实现盈余管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强、弹性大等特点, 管理者可以用合法手段调节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比如, 企业的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或是创造更为有利的配股条件, 通过会计技术手段调整企业的当期损益, 以便提高企业的利润。

3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对策

3.1改善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因此, 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 应该深化经济市场, 努力构建一个完整、开放、统一和充分竞争的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降低金融、能源、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完善健全股票市场, 扩大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贵金属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市场等;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 引入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但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容、属性及取得的方式与途经等, 没有章法, 没有框架,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因此, 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有给予系统合理地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中,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仅仅只是做了原则层面的规定, 而且还较为零乱, 这样就让公允价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可行性。我们需要去借鉴其他国家在公允价值研究与应用方面所获取的成功经验, 强化对于公允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依照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在定性与定量方面有详细的评价指标, 不但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主体对于公允价值的看法, 还能够使得公允价值的标准符合实际情况。

3.3采用多种措施强化对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监管

首先需要在《证券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中对于企业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企业企图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支出, 有效地打压企业管理层的违规做法,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允价值的权威性与可靠性。第二, 监管部门需要积极制定出与公允价值能够相互衔接的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去避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控制盈余的可能性。第三, 需要强化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在《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详尽的列举出需要民事赔偿的情况以及细则。对于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需要逐步的转变为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行, 这样可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企业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高效的监管。

总之,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特殊性,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真正应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经验, 努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各项条件, 从而发挥出公允价值计量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服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后, 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负债和损益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会计实践中, 公允价值的运用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 2006, (5) .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 篇8

[关键词] 公允价值可靠性可操作性盈余管理

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进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应用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其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运用中几经反复,而今正式登上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舞台”。因此,积极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企业业绩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如何确定的忧虑:可靠性问题

1.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综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引和应用指南,方法有三种:其一,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其二,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相类似)的交易,以同类(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其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最小,也最能够代表公允价值和被接受,但是并非所计量项目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如正经历财务困难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如关联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种方法,即使通过测定现金流量的方式确定了类似项目,但是在判定一个项目是所计量项目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项目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因为还应该考虑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这同样将直接影响同类或类似市场交易价格的获取,直接增加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

第三种方法,由于估价技术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争议最多,对公允价值计量客观性影响最大的一个,通常见到的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和质疑,其实主要就集中在对所采用的估价方法的抨击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以上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在增加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无疑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在“捕获”公允价值的难度。

因此,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使得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一方面,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2.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解释和沟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更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之所以要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无非是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一原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但是令笔者担心的是,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同时缺乏对为何审慎使用做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其结果是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占总准则的52.63%,但是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其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企業在具体执行相关准则时,会计人员出现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局面,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极易步入“因噎废食”的尴尬局面和误区。

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缺失:可操作性问题

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主要回答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不需赘言,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这样的现象,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纵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20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占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7.8%。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而作为一直热衷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应用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在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目的是为了统一和改进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因此,我国如何参照国外相关准则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引,并适时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新准则有效实施和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也是需要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如何避免再次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盈余管理问题

1.新准则为企业蓄意利润操纵提供了“土壤”

相比较于以往我们对于公允价值使用的回避,新会计准则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比如:(1)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2)债务重组方面,新准则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计作当期营业外收入而进入利润表,成为利润来源。意味着对于一些本来无力还债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的水平。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維持公司业绩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2.对职业判断的过度依赖使得公允价值被操纵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主要也是为了避免重蹈以前公允价值容易被操纵的“覆辙”,新会计准则关于确认公允价值损益做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一些领域中,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再比如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前提条件的存在,将从根本上有效制约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收益的行为。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生存”的限定性条件,过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相关的业务进行评估),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和充分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出现“显失公允”现象,也就难免会出现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汪祥耀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M].立信会计出版社,上海,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

[3]编委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立信会计出版社,上海,2006.12

[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财政部译,《国际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杨国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解读新企业会计准则[J].《东南传播》,2006,4

上一篇:应届生求职面试自我介绍完美版下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望庐山瀑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