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精选8篇)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篇1

1、对供电服务承诺知道全部内容的有9份,知道部分内容的有63份,不知道的有32份;

2、对供电服务的投诉举报电话知道的有37份,不知道的有67份;

3、对供电可靠性、客户端电压和供电抢修等供电服务承诺情况满意的有42份,较满意的有46份,不满意的有16份;

4、对电费电价知道的有80份,不知道的有24份;

5、对电力收费情况满意的有17份,较满意的有53份,不满意的有34份;

6、对申请业务报装的程序知道的有42份,不知道的55份;

7、对“95598”的含意知道的有28份,部分知道的有12份,不知道的有58份;

8、对供电部门落实“优质、方便、规范、快捷”八字方针情况满意的有41份,较满意的有40份,不满意的有17份。

此次调查还搜集到群众意见和建议6条,具体如下:

1、每月缴纳水费需排队,有时还交不了,建议多增加收费点或电力公司自设交费点,利于客户上门交费。

2、停电要预先告知用户,电力公司最好不要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城网改造。

3、停电或线路出现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4、电费价格偏高。

5、企业反映电力公司部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低下,有“吃、拿、卡、要”和电霸行为,无故停电,导致企业损失严重。

6、加大对供电服务承诺、投诉举报电话、申请业务报装程序等内容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1、请问您最近一次到供电营业厅,办理的是什么业务?()

A、办理用电业务B、缴纳电费

C、咨询或查询有关用电事项D、其它

2、您这次到供电营业厅办事,问了几个人才把事情办好?()

A、1个B、2个

C、问了好几个人,才能解决

3、您认为,营业厅工作人员知识、业务能力和态度最好的是()

A、电信B、银行C、供电公司

D、邮政E、移动F、其他

4、供电公司营业厅服务设施和设备让人满意而放心()

A、完全是B、一般C、从未做到

5、供电公司的服务热线是()

A、96196B、95598C、1860

D、95518E、100116、您经常拨打供电服务热线吗?()

A、从没有打过B、偶尔C、经常拨打

如果是C,主要原因?

7、您对95598热线电话服务质量()

A、满意B、一般

C、不满意D、没有拨打过

如果是C,为什么?

8、您一般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前得知停电信息的?()

A、电视B、报纸

C、听别人说D、从来没有得到过

9、今年以来,因电压原因,您家空调曾出现过启动困难吗?()

A、没有遇到启动的困难B、偶尔1-2次无法启动

C、经常启动不了D、家里没有空调

10、您感觉,每次停电之后,能按时恢复供电吗?()

A、能及时B、有时不能C、经常不能及时

11、您认为,供电公司的服务承诺()

A、都能做到B、基本能做到

C、根本做不到,只是说说而已

12、您认为,供电公司的员工抄表是否准确?()

A、准确B、一般C、不准确

13、您知道目前居民生活分时电价执行的标准和时间段划分吗?(A、完全清楚B、知道一点C、不知道

14、您通常在哪里交纳电费(),感觉方便吗?()

A、银行柜台B、营业厅C、自助缴费机

A、方便B、一般C、不方便

如果是C,为什么?

15、您目前使用什么方式缴费?

A、现金缴费B、刷卡缴费C、银行代扣缴费

16、当用电出现故障时,您感觉报修方便吗?()

A、方便B、一般C、不方便

D、没有办理过(如果选择D,直接进入第18题)

17、您对供电公司故障处理的效果()

A、响应及时,结果满意B、一般

C、拖三拉四,不满意

如果是C,为什么?

18、您是否愿意使用供电服务信息短信订阅业务?()

A、愿意B、不愿意

如果是B,为什么?

19、如果要投诉供电公司,您认为()

A、方便B、一般C、不方便

D、没有投诉过(如果选择D,直接进入第21题)

20、您对供电公司处理客户投诉的结果()

A、满意B、一般

C、不满意D、没有办理过

如果是C,为什么?

21、您是否相信供电公司计量电能表的准确性())

A、相信B、一般相信C、不相信

22、您对供电公司员工的服务态度()

A、满意B、一般

C、不满意D、没有碰到过

如果是C,为什么?

23、您对供电公司员工的业务水平、办事效率的评价()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如果是C,为什么?

24、您认为供电服务与其他公用事业(水、气、交通、银行、电信等)相比,排第几? 供电公司能排第;

最好的服务是哪家?;

理由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篇2

一、资本市场及其功能

1.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股票市场,具有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收中长期资金的巨大能力,公开发行的股票还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和流通,有着很强的灵活性,本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股票市场。

2. 资本市场的功能。

(1)融资功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就是将社会上的闲散、富裕资金筹集起来,成为相关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本金或流动资金。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2)配置功能。配置功能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二、信息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1.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资本市场出现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更加普遍,股权分散程度的加剧也使委托代理问题更加显著。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经常会从事“偷懒”、“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等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由于管理者的这种“道德风险”,在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管理者履行自身受托责任情况下,投资者很难愿意把资金投给企业,资本市场便很难发挥其融资功能。

2.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基于趋利动机,经常倾向于把资金投向经营状况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知悉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在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对企业的价值进行折中已进行投资决策。这会导致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由于筹资成本过高而不选择从资本市场融资,因而在资本市场中的筹资者只剩下经营状况差的企业。这种“逆向选择”现象使得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便难以发挥。

3.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

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问题会导致资本市场无法有效地发挥其融资功能和配置资源的功能,进而使得资本市场无法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发挥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于缓解资本市场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把“受托责任”与“经营状况”等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可以使投资者辨别“好企业”与“坏企业”,进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因此,信息对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报告的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财务报告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载体,是企业对外传递和披露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者了解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投资者辨别“企业好坏”以及做出适当决策的主要依据,进而促进资本市场有效地发挥其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然而,财务报告是一把“双刃剑”,它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积极的,其也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没有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抑制资本市场发挥其主要功能,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财务报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方向程度决于财务报告的质量。

1. 财务报告的质量。

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主要包含遵循一定会计原则和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而其他财务报告不仅包含财务信息也包含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不相同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不同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美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规定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重要性、可比性以及及时性;而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要求规定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他财务报告重在披露可能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而又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体系中的其他信息,其质量应以披露的充分性和相关性来衡量。

2. 财务报告质量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

虚假、不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财务报告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削弱影响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而没有充分披露其他信息的财务报告同样无法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更加相关的信息,投资者也同样很难据此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无法缓解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问题,都无法避免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都无法调动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积极性,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只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即不仅是指财务报表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等基本要求,同时其他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也尽可能多地得到披露),才能缓解这一现象,促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以适当的成本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

3. 财务报告质量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影响。

财务报告作为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主要工具,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投资者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企业内部人”,直接影响者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意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供应侧改革”等战略不断被提上日程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关注,投资者的投资意向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地变化。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注定会成为投资者做出适应“国策民意”的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而随着投资者投资观念,方向等的转变,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足够的资金,也势必会调整自身的投资战略、经营策略,重视本身社会责任的履行。最终把宏观层面的政策、战略等真正落实到微观企业层面,从根本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鉴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在促进资本市场实现其功能方面的显著作用,无论企业自身还是相关监管机构都应致力于不断改善财务报告质量。

1. 加大对违规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敢于进行违规操作,社会中介机构敢于为上市公司造假,其主要原因是造假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对此,笔者建议对造假上市公司不仅仅要追究其经济责任,如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高额罚款、实行市场禁入等,情节恶劣的还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参与造假的社会中介机构应予以重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限定相关从业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甚至永久性不得从事相关职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等。与此同时,要对因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而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进行赔偿,从根本上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

2.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一般包括:一是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二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三是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四是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五是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

3. 充分发挥“信息处理中介”的作用。

质量问题不能仅靠市场机制解决 篇3

当今国内外发生的质量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正常质量问题与恶性质量问题;核心质量问题与一般质量问题;一次质量问题与二次质量问题;技术性质量与非技术性质量问题;面向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与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等。

正常质量与恶性质量问题

正常质量问题是指非故意的、由于疏忽大意或能力所限而造成的质量问题。恶性质量问题则是指故意的、以不正常手段谋取高额利润所导致的质量问题,其典型就是造假,包括丧尽天良地对一些事关人命的产品(比如药品)进行造假。马克思说过,如果遇到有300%的利润的机会,资本家可以冒上绞刑架的危险。因此,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恶性质量事件防不胜防。我国在导入市场经济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恶德商人”为了赚取暴利铤而走险,制造恶性质量事故。

核心质量与一般质量问题

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应将安全质量置于质量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地位。最近发生的丰田汽车公司的“召回门”事件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次丰田车的安全质量出了问题,造成了死亡事故。

核心质量与一般质量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如果安全质量有问题,其他方面的质量越好,产品的危害性越大。比如,如果你的汽车在要害部位的零部件质量有问题,那么,你的汽车做得越漂亮、舒服、有魅力,就越可能让更多消费者上当甚至为之送命;如果你的食品采用了可能致病甚至致命的原材料,那么,你的食品越是色香味俱佳,其危害性就越大。如果忽视了安全质量,出了人命或损害了消费者健康,那就可能从根本上颠覆整个产品的声誉,将你在其他质量方面付出的努力化为乌有。

一次质量与二次质量

一次质量是指能满足一般消费者的最终使用目的的商品自然属性(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能),也称为“基本质量”、“自然质量”、“狭义质量”,它是商品成其为商品的基本前提。比如,一般消费者购买月饼的最终使用目的是吃月饼而不是当摆设。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商品自身乃至商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日益成为一次质量的重要内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商品会越来越受到知识素养较高的消费者的青睐。

二次质量是指外形设计、包装、色彩、样式等,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商品的美化以增强其直观魅力,起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促销作用。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次质量仅具有以一次质量为基础的次要的派生的性质。当然,依不同商品,二次质量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比如商品的包装质量对保护商品在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受损坏具有重要作用;食品的包装质量则是保证食品的核心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买月饼是为了送礼的顾客来说,精美的包装甚至可能对购买者的选择起主导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厂商未能摆正一次质量与二次质量的关系,有些厂商(比如在保健品产业)实际上把二次质量作为质量管理的中心,有些厂商甚至以炫目的二次质量粉饰一次质量的缺陷。然而,与消费资料商品相比,生产资料商品的用户总是牢牢把握一次质量这个中心,因为一次质量对生产资料用户自身的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术性质量问题与非技术性质量问题

有些质量问题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有些质量问题则并非出于技术问题,而是出于管理上的疏忽等原因,前者可称之为“技术性质量问题”,后者可称之为“非技术性质量问题”。以汽车生产为例,为了保证汽车的质量,需要有一大批优良的中小企业来帮你生产加工零部件(因为汽车的零部件特多,两三万种零部件要靠几百家零部件企业,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来制造);其二是需要总装厂具有高度的组织管理能力,因为汽车、精密机械,高技术零部件等属于“磨合型”产品,必须使众多不同的零部件非常精密地衔接、组合在一起,为此需要在设计、生产等过程中进行反复“磨合”和调整。这要求管理者必须对设计、试制直至生产现场发挥高度的组织管理能力,以使设计、模具、机床、乃至劳动者的技能通过不断磨合而形成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其三是需要企业高度重视研发,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长期以来,丰田等日本著名汽车企业之所以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具备了以上3个条件,其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长期支撑着日本大企业的成千上万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某个狭窄的专门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及其能工巧匠,其中有不少中小企业能制造其他企业都做不出来的产品,被称为“only one”(仅此一家)企业。

内销产品质量与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还要求企业具有“平等的质量意识”。比如,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应平等地对待本国的和外国的消费者,不应为了扩大出口,对出口食品规定高于对国内食品的检验标准,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对国内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到对出口食品的要求水平。

五条政策建议

1、对付恶性质量问题必须依靠强化法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严厉查处,绳之于法,同时需要依靠广大媒体和民众擦亮眼睛,及时发现和举报,为此,政府需要加强有关产品质量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此外,建议厂家通过邀请消费者参观访问或在电视上介绍自身产品的生产过程,既可为科普做出贡献,又起到一定的广告作用。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夯实了,高台才能稳固;反之,基础没有夯实,高台就会像“沙滩上的楼阁”。丰田以及其他日本著名大企业的成功,正是建立在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于技术进步,在车、铣、钳、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础技术领域身怀绝技的中小企业的勤奋努力的基础上的,而我国一些企业的产品之所以经常出现技术性质量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众多的、身怀绝技的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技术的支持,而有没有成千上万家几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于技术进步的高精尖中小企业,成为我国与日本在经济技术发展上的一个根本性差距所在。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一个可圈可点之处就是政府十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设备投资贷款;47个都道府县几乎都设立了公立试验研究机构,为员工少于300人的工厂提供调查服务、技术支持、测试和指导。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归根到底,良好的质量要靠“人的因素”支持。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优秀的工程师,需要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需要踏踏实实干活儿的劳动者。为此,政府的舆论导向应该有助于形成一种鼓励年轻人学理工科、做工程师、做技能工乃至大家真正感到“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建议有关部门考虑申办“国际技能奥林匹克”,让那些在科技和生产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技术工人、技术明星(他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英雄)也像体育明星姚明、刘翔等人那样为人所知,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本的汽车等制造业的兴盛,是依靠数控机床的迅速发展而实现的。先进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先进数控机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该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指标。现在,中国在先进数控机床领域估计比日本落后了二三十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高技术产品质量,必须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特别是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数控机床,对此政府应该大力给予扶持。

5、希望地方政府继续努力克服“GDP第一”的思想,平衡地兼顾经济发展的“量”与“质”的两个方面,狠抓产品质量问题。其实,经济的“量”与“质”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例如,3个灯泡的“GDP”在统计上相当于1个灯泡的3倍,但是,如果前者一年坏两三次,后者两三年也不坏,前头那3个灯泡的实际价值还不如后头那1个灯泡。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两三年也不坏的灯泡的“GDP”,而不应该追求一年坏两三次的灯泡的“GDP”。

市场调查问题总结 篇4

市场调查问题总结

1.易典通报纸的宣传字体整个版面全部一样,觉得不好,看半天找不到自己的版块;

2.巩义生活杂志就见过一期,建议巩义生活杂志重做

3.对生活卡的运营模式比较有疑问

4.后期是否能给予广告宣传方式方面一些指导?

5.频道太少,广告没啥效果,使用生活卡的较少

6.联盟商家不太多

7.怕商家多,广告效果不好,广告想在元旦做(可以)

8.没有见到易典通报纸,公司占几个版面?()

9.建议多组织对商家回访

10.和最初认为的可以带来的利益完全不同

11.一次广告,播了一年,没人进行沟通,没见过工作人员,前期客户跟踪服务不到位

12.提高生活卡的实际效果

13.工作效率比较低

14.制作及确认时间较长,没有做到当天事情当天解决,老总很有意见

15.多搞些联盟商家的活动,可以更好的宣传

16.门头广告时间太短,翻得太快,看不清,是否调整?

17.生活卡的销售找不到地方

18.皮草季节性物品是否能再短时间内打响品牌?

19.是否能针对丰裕百货开展一次大型促销活动?

20.联盟商家待遇是否与其他商家不同?

21.广告针对性不强,商家太多

22.加盟联盟商家有何好处?

23.广告是否可以积攒到一块儿做?

24.建议针对不是联盟商家的客户开展优惠工作

25.加入联盟商家后效果不好是否有保障措施?

26.建议生活卡可以现在出售,到明年3月份以旧换新

27.知名品牌在巩义拍担心不上档次

28.网站上没啥效果,做了广告,播不播并不知道

29.老板重视不够,执行力不强,老板思路很重要

30.巩义生活卡不支持免费发放,掏点儿钱会员会比较珍惜

31.TATA木门持卡消费时曾遭拒绝

32.现有联盟商家有多少?持卡人多少?

33.服装类商家现有多少家?假如要拍视频是否能将制作过程拍下来?

34.加入联盟商家有什么优惠?

35.我们是大品牌不需要做广告?

36.投电视广告还不如投大屏?

智慧创造价值★创意成就典范

37.联盟商家的生活卡标识牌旧了的可不可以更换,要怎样更换?

38.生活卡使用商家反映太少?

39.有些联盟商家不打折

40.易典通报纸版面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版面

41.易典通报纸上商家颜色可不可以打成彩色的42.联盟商家也想要生活卡?有没有优惠?

43.联盟商家能不能代卖生活卡?

44.生活卡不能免费发放吗?

45.生活卡要怎样更换?更换需要手续费吗?

46.生活卡为什么现在不能购买?

47.电视广告只在两个台放,能否在四个台或者所有的台播放?

48.影视频道和生活频道根本都没有人看?

49.两个频道画质不清晰?电影多为盗版?

50.视频时间能不能再长点

51.门头广告是按什么样的次序播放的?可否分类按次序播放

52.巩义搜生活网上浮动广告怎么制作?

53.流动字幕播出时无人通知?

54.流动字幕想要更换要怎样更换?

55.流动字幕以及视频广告可否分期播放?

56.广告可否只做一半?

57.服装以及吃饭、娱乐商家较少

58.很多人都不知道巩义生活卡?

59.做了广告感觉没什么效果?

60.易典通报纸根本都看不到?

61.有些商家去了多次说要做可迟迟没有下文

62.未交订金就要求拍摄广告视频的商家?

63.对于视频多次要求重拍的商家?中午拍好还是晚上拍好?

64.合同没有到期,但是广告已停播?

煤炭市场税收管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篇5

煤炭市场税收管理问题调查及对策2007-02-02 21:56:36

煤炭市场税收管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县煤炭市场依托临近晋煤的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傍守华能石家庄分公司、大唐微水发电厂以及××钙镁特色行业的煤炭资源利用优势,发展成为多家规模不等地经营业户,年交易量突破万吨,成交额近七亿元,上缴各税多万元的特色经营市场。伴随着市场的形成,其经营管理和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成为制约其健康、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为进一步分析掌握其经营管理和税收管理的现状,我们对该市场进行了调研。

一、煤炭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区域分布。××的煤炭市场 的区域分布呈支脉型,一是依托××铁路个货运站形成的煤炭运销纳税人,包括××煤站、××煤炭经销有限公司等个年均交易量万吨的大型煤炭发运站。其运输渠道主要通过铁路运输,而且其销售对象相对稳定,主要是××公司、××发电厂、××发电厂等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二是依托××国道、××和××两条国道形成的煤炭运销企业,如××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市××运输服务有限公司等余家规模不等的企业,其运输渠道主要通过汽车运输辐射本地和临近省份。三是自发依托网络交织的县乡道路的交通优势形成的多个体煤场,主要分布在天长镇、秀林镇、小作镇、辛庄乡、南王庄乡等毗邻山西的乡镇,其销售对象主要是零散的煤炭用户,部分业户也搭桥于规模煤炭营销企业的销售用户进行销售。此外还形成了以煤炭初加工为主的多家洗煤企业,主要分布在小作镇、北正乡等乡镇,其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矿区的焦炭冶炼企业。

(二)经营规模。从××煤炭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规模看,个大型发煤站和余家的煤炭运销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在%以上,年交易量约万吨,交易额亿多元;而零散的个体煤场的市场占有份额在%以下,交易量约百万吨,交易额亿多。

从其设备以及服务情况看,一类是拥有自备的铲车等装载机械、运输车辆、磅房以及为客户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机制比较完全的纳税人,约占全部市场业户的左右,主要集中在交易量大,营销渠道比较固定的煤炭运销企业,如石市旭跃煤炭运销有限公司,拥有占地近百亩的几个煤炭集散场地,近辆的运输车辆,而且年销售量近万吨,销售额近亿元,实现各税万元;一类是装载、运输、磅房以及为客户提供保障服务的机制不够健全的纳税人,约占左右;一类就是非常简单的小煤场,场地占用较小,交易量也相对比较少,平均每个煤场交易量不足千吨。

(三)管理水平。同等规模同等类型的煤炭营业户之间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业户间的差别更是千差万别。规模运销纳税人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比较规范,如河北工贸岩峰发煤站、南张村煤炭经销有限公司、河北吉运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石市金宇煤炭经销有限公司等纳税人,不仅有规模经营场地,而且有专门的营销人员和比较固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其财务核算比较规范,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核实征收纳税人。规模较小的个体煤场的经营管理较差,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经营者变化频繁,而且其财务核算水平较差,同时其接受各方面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大部分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个人)所得税为核定所得率征收或者定期定额征收纳税人。

二、煤炭市场的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增量与其交易增量不相

配。××煤炭市场的发展,不仅使××成为重要的煤炭集散地,而且带动了运输、汽配等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但其税收增量与其经营户数、销售规模的交易额以及收益额的增量不相配。据统计××××年煤炭市场税收为万元,其中国税万元,地税万元。按其交易量和其收益水平,税收管理漏洞比较多,增值税、所得税的税负率较低。如一户个体煤场年场地租赁费万元,雇员人,根据调查的经营收入为万元,收益万元,应缴纳各税为万元,但其××××年只缴纳万元,相差万元。说明税收收入并没有随着其规模扩张而稳定增长。

(二)税收管理手段与其经营机制不相配。

税收收入不能稳定增长,与其经营规模和效益的同步,表现在纳税人经营规模的扩张,税收管理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办法,特别是地税部门对煤炭市场经营者中的大部分个体业户的经营状况的监督,存

在难以把握经营收入和收益,进而导致管理侧重于突击清理,甚至部分业户的基础情况都掌握不准,多户个体煤场,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不足%,纳税人的经营变化也不能够适时掌握。

三、税收管理漏洞的透析

税收管理中的漏洞,导致煤炭市场整治的效果不能够坚持标本兼治,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经营纳税人的经营效益的监控缺位。在纳税人的实际经营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煤质搭配销售,如热量千卡的煤炭加入燃烧值较低的中煤,可以达到购货方热量千卡的质量要求,但中煤的供应渠道复杂,而且多无正规票据,对其购销数量的准确度难于核算,导致纳税人经营成果的财务反映差异会计信息失真,而我们在税收管理和税收检查中又往往只注重帐务核算,对其帐外的运行情况又由于情报线索的不全,而使应收税款而流失,如对家规模经营企业的××××的财务

核算调查发现,年均收入三千万元,只有家企业盈利而且盈利数额较少,其销售利润率不足%,家各类煤炭经营企业,只有户企业盈利,缴纳企业所得税万元。

(二)、个体煤场的纳税人大多现金购销、无票购销、隐蔽交易,导致税收监控措施难以准确定位。如一部分业户虽设立煤场,但煤场内煤炭存量变化不大,而其主要采取煤源订煤,煤炭直销用户的形式,导致其销售量和销售水平以及盈利水平难以核定。既使在每次的整治中也只能采取粗线条核定,一次征收的办法,而且成效不大,如××××年天长分局在镇政府的协作下,组织多人,数台铲车历时近一个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辖区内的个体煤场进行专项整治,只征收税款多万元。

(三)、受煤炭供求矛盾的影响,税收管理的难度较大。在煤炭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经营者的煤炭销售渠道狭窄,采购方压价采购,经营业户为减轻资金压力也竞相压价,恶性竞争,除几家规

模经营且销售渠道稳定的业户经营成果较好外,大部分业户收益水平较差,征收难度也较大;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经营者的煤炭采购和销售都成为瓶颈,大量的现金结算,又导致税源监控的缺位。如今年的煤炭市场走势受资源供应偏紧的整体影响,特别是山西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停产整治周期长,煤源紧张。规模经营的家企业受电煤比价影响和铁路运力的制约普遍亏损,导致税源减少。同时通过汽运销售的煤炭销售企业受购销双重压力,大量的现金交易,影响其税源的准确核定管理。

(四)、税收管理中的部门协作的不协调,也是导致纳税人管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地税的管理信息资源不共享,情报交换的不经常和不及时,导致煤炭市场经营者的增值税管理强于地税的监控,煤炭市场纳税人注重增值税纳税人资格审核认定和接受管理监督。而被动接受地税管理,一部分业户也不愿办理地税税务登记。市场经营业

户销售开具的发票由国税管理,也是纳税人不愿接受地税管理的原因之一,导致地方税收监控难度增大,流失较多。同时与煤炭市场管理办公室、工商、经贸等部门的协作也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导致经营者的情况掌握不到位,措施管理不到位。

四、完善税收管理的对策

(一)国地税的联合协作。煤炭市场的税收管理要形成合力,必须依靠国地税的联合协作,严格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一是加强煤炭市场纳税人的征收、管理、检查等环节的信息交换,准确掌握其增值税缴纳情况,分析掌握其地税税收的缴纳对比情况,按照其缴纳的增值税换算收入额,进而折算其应纳的所得税。二是对小规模煤场实行联合核定税款,按照其交易量、交易额和盈利平均水平进行综合核定。三是建立委托代征关系,由国税在代开发票时代征城建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地税部门按照规定付给代征手续费。四

是对煤炭市场业户实行联合整治,形成合力,促进规范管理。

二煤炭市场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协作。煤炭市场管理部门负责经营煤炭许可的审批管理,能够比较准确的掌握煤炭市场业户的经营规模,加强与其协作,可以使税务机关在税收总量预测和日常监控中做到有的放矢。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篇6

地区行署:

今年春播期间,新疆气温普遍偏低,受天气影响,棉苗发育整体偏晚,棉花收购比往年推后20天左右。新年度棉花上市后,价格高位运行,造成棉花“抢收、快收、快轧、快销”的营销模式,同时在乌苏、奎屯、独山子三地有近60余家无棉花收购加工资质企业抢收籽棉,不按国家标准收购、加工棉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市场秩序,致使全地区皮棉质量整体下滑,对新疆棉花优良质量信誉造成影响。现将塔城地区2010年棉花市场秩序监管暨维护新疆棉花质量信誉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现将对此,塔城地区质监局严格落实各级上级精神,先后三次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结合中国纤维检验局领导,塔城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陆民等领导进行新年度棉花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对棉花质量监督工作进行细致部署,确保2010年度塔城地区的棉花收购及加工质量。自9月26日开始,对辖区内的棉花质量状况进行不间断的监督检查工作。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71家,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207人次,检查企业351频次,监督检查覆盖面达100%。现将地区棉花形势及质量监督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塔城地区今年棉花种植及质量状况

2010年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约160万亩(其中沙湾75万亩,乌苏59万亩,和丰、托里6万亩左右)。棉花品种属中早熟品种,棉花亩产皮棉约为90-110公斤。塔城地区气候较好,适合棉花生长,棉花品质较好,是国家优质棉的种植基地之一。塔城地区的棉花以其色泽洁白、光泽度好,衣份高,品级、长度、强力、马克隆值等物理指标均与国家标准指标相当,一直在市场上享有美誉,为塔城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目前,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检验皮棉5.4万吨,棉花内在质量较好,成熟度较高,纤维长度居中,其中棉花等级方面以3级棉花居多,占85%;4级棉花占15%。没有1级、2级棉花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棉花加工企业的加工工艺存在缺陷,二是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对执行国家标准、质量管理制度不到位,三是大部分优质棉花被无资质收购加工企业抢收。

目前全地区有资质加工企业收购籽棉约25万吨,而仅乌苏市辖区无资质棉花加工企业就收购近5万吨,占到全地区收购量的20%。

二、塔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

塔城地区具备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71家,沙湾28家,乌苏37家,和丰3家,托里2家,184团1家。这些企业均通过塔城地区纤检所2010年8月的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工作,取得了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证书,能够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棉花加工工作,保证了塔城地区的皮棉质量。目前,在塔城地区棉花经营企业中已经不存在“两小一土”企业,但在存在着42家无资质企业,这部分企业没有取得相关棉花加工资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掺杂使假,混等混级等质量违法行为,难以保证棉花的加工质量,从而对整个塔城地区棉花质量信誉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同时,塔城地区年产皮棉16万吨左右,企业加工能力却达到了30万吨。加工能力远远过剩,加之今年棉花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了棉花“抢收、快收、快轧、快销”的营销模式,致使部分企业不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一试五定”收购工作。企业之间抢夺资源,棉花市场的无序竞争,必将导致棉花质量下降,损害塔城地区棉花市场的质量信誉。

针对这些现象,塔城地区质检部门早发现、早整治,积极维护好塔城地区棉花市场的有序运行,努力提高塔城地区的棉花质量信誉。

三、塔城地区质监部门采取的棉花质量监管措施 塔城地区质监局严格落实各级上级精神,先后三次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结合中国纤维检验局领导,塔城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陆民等领导进行新年度棉花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对棉花质量监督工作进行细致部署,确保2010年度塔城地区的棉花收购及加工质量。

(一)加强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质量责任,提高棉花加工质量,维护地区棉花质量信誉。自9月26日开始,对辖区内的棉花质量状况进行不间断的监督检查工作。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71家,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207人次,检查企业351频次,监督检查覆盖面达100%。

目前塔城地区68家新体制企业均参加了仪器化公检,做到了包包送检,检验覆盖率达到了100%。针对老体制企业,按照塔城地区行署塔行发„2004‟80号文件要求,对辖区内没有参加仪器化公检的企业加工棉花进行批批检验,督导企业把好皮棉质量关,做好了成包皮棉的监督检验工作。在监督检查过程中,部分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收购棉花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收购。国家规定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一试五定”进行棉花收购,即“批批试轧定衣分,按照标准定品级,手扯尺量定长度,电感测湿定水分,估验对照机检定杂质”。但是目前所有企业在收购中基本上都只进行了“批批试轧定衣分”的工作,没有按要求进行“五定”。

二是,个别企业收购超水棉,且没有进行烘干、摊晒等技术处理。

三是,在收购、加工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异性纤维的排除工作。

四是,部分企业存在虚高重量,伪造、变造棉花质量凭

证、标识现象。

针对以上质量违法行为,塔城地区纤检验机构按照《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依法进行了查处。截至目前共计查处案件16起,其中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收购的案件7起;在收购中没有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异性纤维排除的案件5起;收购超水棉案件2起;在加工过程中虚高重量,变造、伪造质量凭证、标识计量案件2起。同时地区质监局组织执法骨干对42家无资质收购加工企业违反《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了棉花加工质量,维护地区棉花质量信誉。

(二)发挥技术保障能力,全方位服务企业。一是各县(市)质监局为棉花加工企业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并在收购期及时排除计量器具故障,维护企业正常收购秩序;二是现场指导企业检验人员,帮助企业配备棉花品级实物标准及国家法定棉检计量器具,提高企业籽棉、皮棉自检能力;三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收购方面的规章制度,履行企业责任和质量义务,规范企业分级、分垛堆放籽棉行为,对超过国家标准水分的棉花进行摊晒等技术处理,督导企业做好收购工作,确保稳定棉花质量水平;四是指导企业设立专人专岗挑拣异性纤维,建立健全收购、加工环节异性纤维检查制度;五是帮助企业做好籽棉的分级分垛工作,对棉农小样,籽棉

大垛进行抽样,监督企业批批检验,杜绝骗农、坑农现象的发生。

四、地区2010年棉花市场秩序监管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乌苏棉花产区无资质加工企业,违法收购加工行为较为猖獗,影响收购加工秩序;

二是部分政府对规范棉花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为了局部小利益,影响了全地区的大利益;

三是有关部门履职不到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监管不力,影响了整治效果,损害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公信力。

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乌苏片区棉花收购加工秩序,也影响了地区棉花行业整体质量信誉,为地区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五、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由行署组织相关部门,对乌苏片区无资质收购加工企业予以整顿,通过整顿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技改,达到收购加工企业资质要求;限制一批企业收购、加工、销售行为,满足民用絮棉制品生产需求;打击取缔一批基础较差,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及假冒其他企业棉花的收购加工企业,多措并举,有效规范棉花市场秩序。

(二)按照《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

则》等有关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明确当地政府、各部门职责,制定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监管不力问责机制。

(三)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户向有资质企业交售棉花。

(四)当地政府协调金融、税务、电力等部门加大对无资质企业限制政策,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与有资质企业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使地区棉花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无资质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名单。

1、乌苏市银利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2、乌苏市康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3、乌苏市西域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4、乌苏市银丰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5、乌苏市夏祖亮棉花加工厂

6、乌苏市侯留安棉花加工厂

7、乌苏市昌和棉花有限公司

8、乌苏市张江棉花加工厂

9、乌苏市聚鑫棉花加工厂

10、乌苏市郭伟林棉花加工厂

11、乌苏市利盛棉业有限公司

12、乌苏市鹏飞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13、乌苏市李坤鹏棉花加工厂

14、乌苏市棉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15、乌苏市锦辉棉花加工厂

16、乌苏市贾云良棉花加工厂

17、乌苏市嘉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18、乌苏市丁显进棉花加工厂

19、乌苏市李坤常棉花加工厂 20、乌苏市张理根棉花加工厂

21、乌苏市张运清棉花加工厂

22、乌苏市顺鑫棉花加工厂

23、乌苏市新辉棉花加工厂

24、乌苏市恒祥棉花加工厂

25、乌苏市鹏宇棉业有限责任公司2家

26、乌苏市鑫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27、乌苏市顺超棉业有限责任公司2家

28、乌苏市陈玉平棉花加工厂

29、乌苏市鑫盛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30、乌苏市张西永棉花加工厂

31、乌苏市赵建超棉花加工厂

32、乌苏市徐起学棉花加工厂

33、乌苏市刘福涛棉花加工厂

34、乌苏市胡解放棉花加工厂

35、乌苏市张道明棉花加工厂

36、乌苏市张道忠棉花加工厂

37、乌苏市(新建)棉花加工厂

38、乌苏市江华棉花加工厂

39、乌苏市徐磊棉花加工厂 40、乌苏市骏腾棉花加工厂

41、乌苏市新昌棉花加工厂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篇7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我国先后出台了各项规范:我国沪深两市在2006 年相继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部委于2010年正式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另一个是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1.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财务特性、治理特征以及外部监管环境等方面。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受到会计计量(Ge和Mc Vay,2005)、会计报告(Franklin,2007)、经营环境(Dechow和Ge,2006)以及经营特点(Doyle,2007)的影响。具体来说,规模小、上市时间短、业务复杂度高的上市公司更易于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Doyle,2007)。另外,相比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前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和变更审计师的概率更大(Ashbaugh-Skaife,2008),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田高良、齐堡垒、李留闯,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中具有有关联的前任合伙人(AFAPs)和无关联的前任合伙人(UFAPs)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具有负向的关系(Naiker和Sharma,2009)。

此外,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还与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控制资源的分配相关,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更趋向于拥有更复杂和更少盈利等特征的小型公司(Ge和Park,2009),并且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蔡吉甫,2005)。同时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试点、内部控制审计投入、上市年限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林斌、刘春丽、舒伟等,2012)。由于2012 年以后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因此研究发现聘请“四大”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比较大(王艺霖、刘玉廷、王爱群,2014)。

2.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由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发生更多的估计错误以及程序性差错,因而会影响应计质量。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和应计质量均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齐堡垒、田高良、李留闯,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更低(Doyle,2007),相比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较高的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因此盈余质量也会更低,但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以后公司的盈余质量会显著提高(Ashbaugh-Skaife,2008)。另外,这类公司的稳健性也较低,在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公司的稳健性显著提高(Beng和Li,2011)。

另一方面是对资本市场反应的影响。作为上市公司运营的载体,有效资本市场的信息必然是充分的,因此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后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市场反应(方红星、孙蒿,2010)。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的公司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下降,净利润和账面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整体解释能力同时下降,投资者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田高良,2011),披露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所引起的市场反应不同,披露重大缺陷的市场反应(累积异常收益率)最强(Hammersley,2007),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杨清香,2012)。另外,由于投资者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信心降低,进而引发较高的报酬率要求,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权益资本成本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Ogenva,2007)。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认为,投资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考虑消极信息的影响(Weiner,1985)。有关判断和决策的理论也表明,相对于积极的消息,人们在风险评估决策中更倾向于加大对消极信息的参考与使用程度(Ito、Larsen等,1998)。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行为看作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消极信号,从信息传递理论的角度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首先,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存在组织架构变更、经营范围过大、商业往来复杂等结构性问题。由于公司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产生这些结构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加剧,一些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问题便已经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因此,投资者能够根据一些可观测的公司治理特征评估某公司是否在组织架构、业绩、财务质量和业务复杂度等方面存在问题。

其次,即使在没有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投资者也至少能部分地将存在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区分。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规模更小,业绩更差,成长更迅速,业务更复杂,存在较多重组费用且审计师变更频繁。因此,理性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一些治理特征来判断哪些公司更可能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最后,由于对应计事项等的判断错误及职业判断上的偏差,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其财务报告质量往往较低(Ashbaugh-Skaife et al.,2007),而较低的财务报告质量也往往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如果在披露日期之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就存在这些问题,那么这些公司在披露日期之前的财务报告质量也预期较低。此外,一些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理论,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市场反应的影响不能确定,尚需进一步检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财务报告质量显著负相关。

假设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显著影响股票市场反应。

假设3: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影响股票市场反应。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样本期间。

本文以2012年、2013年两年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深市主板公司为样本,就2012年的464家公司及2013年462家首次被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的披露前期、过渡期及披露当期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财务报告质量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披露前期是指按照相关监管机构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之前的年份(2011年);过渡期是指从披露前期完成到披露日年份之前的年份(2012年样本公司对应2012年,2013年样本公司对应2013年);披露当期是指各样本公司实际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日期(2012年样本公司对应2013年×月×日,2013年样本公司对应2014年×月×日)。由于披露当日各项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不统一,按照披露日期分布规律,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及财务报告质量模型中,本文选取披露日当年第一季度作为样本披露当期,在市场反应模型中选取披露日前后一天(-1天到+1天)累计三天的累计异常报酬率作为披露当期市场反应的替代变量。样本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数据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财务报告质量模型及市场反应模型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分公司数量及财务重述变量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手工整理而得。

2. 研究设计。

(1)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根据已有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模型。模型(1)针对样本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各项公司治理特征建立回归方程,模型(2)根据各项变量回归系数及各项变量数据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加以量化,得到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

在实证研究中,为了消除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信息重叠的变量删去,建立新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且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再运用新变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披露(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样本期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

(2)财务报告质量模型。本文选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财务报告质量分析,用异常应计项目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即将模型(3)和模型(4)两者差值的绝对值作为异常应计项目Abnormal Accruals。为消除各公司规模不同带来的影响,模型(3)和模型(4)中所有变量都需要除以年初总资产,包括截距。

其中:Accruals表示应计项目;△Sales表示销售变化量;PPE表示固定资产;Predicted accruals表示模型(3)估计应计项目;△AR表示应收账款变化量。

(3)市场反应模型。以股票的累计异常报酬率作为市场反应的替代变量,研究在样本期间资本市场反应与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前后变量的统一性,模型(5)、(6)、(7)中净利润增长率也以年初总资产进行调整。

披露前年份:

过渡期:

披露当期(CAR指披露日前后一天累计异常报酬率):

其中:CAR为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股票累计实际报酬率与市场平均报酬率的差值);△Earnings(净利润增长量)=(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年初总资产。

五、实证结果分析

1.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分析。

对样本公司模型(1)变量均值进行分析后发现,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前期与当期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上部分地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披露前期,两组公司差异主要集中在股票发行、审计相关、利润相关及上市年份等变量上;在披露当期,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财务重述与重组费用、审计特征、利润特征、管理层特征、上市年份及机构持股等变量上。总体来看,披露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在审计相关、利润相关、公司管理层特征、上市年份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披露前期与披露当期两个时期的公司治理变量股票发行、业务分部、财务重述、重组费用、审计变更、资产报酬率、净损失、上市年份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变量审计费用、是否“四大”、CEO兼任、CFO变化、机构持股、财务困境值、公司规模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3)。由此可见,虽然审计特征、公司管理层特征、利润特征等变量在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公司中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这些特征在披露前期与披露当期存在粘性,即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分别表示表示在0.01、0.05、0.1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下同。

下面对样本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详见表4)。首先对模型(1)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互不相关且对所有自变量累计解释贡献率达80%以上的7个变量代替原有自变量与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的综合变量模型解释效果较强且回归结果显著,可得出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本文所选取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相关关系显著,且回归系数可以用于模型(2)判断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

注:三个时期的7个变量因子互相独立且不一定相同。

2.财务报告质量模型分析。

根据模型(3)和模型(4)得出,样本公司在样本期间的异常应计项目统计如表5所示。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在披露当期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均值水平低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均值水平,即未披露缺陷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高于披露缺陷的公司,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披露前期,在所有样本公司尚未被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两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就已存在差异,且未披露缺陷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更高,但同样这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由此看出,无论公司是否在监管机构的强制监督下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两组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样本期的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进行相关分析(详见表6)发现,上市公司在披露当期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过渡期的异常应计项目显著正相关(sig=0.0420),即过渡期财务报告质量越低,披露期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3.市场反应模型分析。

模型(5)、(6)、(7)的回归结果(表7)显示,在披露当期,股票累计异常报酬率(CAR)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只与利润增长量(sig=0.0312)和财务报告质量(sig=0.0228)显著相关,一方面说明在披露当期,因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相关的影响因素(审计特征、公司管理层特征、利润特征等)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粘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发生或不显著发生变化,因此在披露当期,股价已经反映出公司治理特征的大部分历史和公开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包含的负面信息即内部控制缺陷相关内容并未包含太多投资者关注的新信息。因此,市场反应平和。另一方面说明投资者往往更多地关注财务相关信息的变化,而忽略内部控制相关指标。

另外,结合披露前期和过渡期数据分析发现,累计异常报酬率与公司异常应计项目、利润变化量显著负相关,即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累计异常报酬率越高,但在三个样本期间内市场反应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财务报告带来的信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则对投资者选择影响不大。另外,与披露当期相比,样本期间的公司股票累计报酬率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相关信息更为关注,且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到股价上。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首先,包括经营特点、审计特征、管理层特征、财务指标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特征显著影响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而由于这些公司属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粘性,由此引起的内部控制缺陷在披露时并不会带来多少新的信息,市场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反应平淡。其次,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财务报告质量更高,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但披露当期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与过渡期的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披露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越低,公司在披露期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财务报告质量较低预示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到来。再次,无论是在披露前期、过渡期或是披露当期,市场对于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均没有太大反应,即使公司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时,市场也未表现出显著反应,但财务报告质量却能够显著影响市场反应。

2.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关于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比较微弱的原因,本文总结如下:第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问题,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存在着诸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质量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虽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却没有予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因此企业虽然按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披露,但披露出的缺陷往往缺乏显著的信息含量。第二,由于公司自身属性,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部分影响因素往往具有粘性,即随着时间并不发生或仅发生较小变化,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公司尚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由于其相关影响因素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如财务报告)反映到股价上,当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时,投资者反应就没有那么强烈了。第三,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没有单独披露,多与财务报告同一日期披露,且财务报告中往往包含大量信息,因此投资者习惯花更多精力关注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忽略与之一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

因此,本文建议:第一,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缺陷的划分标准,更加细化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划分标准,将定性标准进行量化从而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第二,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也应当保持独立,即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当单独而不是随同年度财务报告一起披露,从而保证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为投资者所用。

参考文献

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

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Doyle J.,Ge W.,Mcvay 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市场质量问题调查报告 篇8

摘要:目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普遍存在回避问题、避重就轻或模糊处理等倾向,寻找差距大多强调客观原因,缺少深刻主体反思,少数报告甚至出现语病、错别字等现象。本文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办评分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编制和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完善高教管理制度,提升办学质量,促进社会监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重视程度不同,有些高校质量报告水平参差不齐。近日,我们认真阅读了2013年某省首次对外发布的48份报告,对高校诊断出的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粗略分析,结果如下。

一、报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的共性“问题”

按照统一要求,报告内容分为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7个部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要求高校要“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根据这一要求,各高校基本上按照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完成此部分的编写。据统计,48份报告提出“主要问题”共计162个,平均每校33个,反映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结构等7个方面,见下表。

在48份报告中有25份认为高校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占报告总数的52%,高居问题榜首。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责任心淡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培训,教学不够规范、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科研方向需要整合。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偏低,制约着学校转型发展。

有17份报告认为高校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条件与能力不足,实习设施不够完善,实习单位难以有效落实,学生实习质量不高,占报告总数的35%。报告显示,高校缺少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践教学安排大多限于校内实验室,实验室验证性内容较多,训练与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不多,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实习人数和时间难以保证,实习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总体看,高校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存在覆盖面较小,程度不深,部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

有15份报告认为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专业特色不明显,办学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占报告总数的31%。报告显示,长期以来高校专业结构老化、缺少专业亮点,现有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匹配度不明显,特别是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激光技术等高度相关的新专业不多,专业布局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自主招生专业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单一,专业内涵建设缺乏专业评估进入和退出机制。

有12份报告认为高校现有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无法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占报告总数的25%。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落实乏力,执行操作程序与责任不够明确,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执行和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评估“管”“办”“评”不分,质量改进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评价。科研导向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存在负面影响,科研工作优于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优于教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优于教学成果,科研带头人优于教学带头人等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实质的转变。

有7份报告认为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占报告总数的15%。这些报告认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已有的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用房紧张,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教学实践经费需要更大投入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另外,有6份报告认为本科教育教学开放程度较低,本科生国际交流的比例较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占报告总数的13%;有5份报告认为高校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脱节,缺少“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产学研”结合十分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占报告总数的10%。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存在着明显的质量问题

1.“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避问题,淡化问题甚至偏离主题

任何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报告中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求高校“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否则报告“除了给不愿了解真相的上级领导欣赏,很难有别的用处”。然而,许多报告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特殊处理。据统计,能够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的报告有23份,占报告总数的48%;而回避问题或轻描淡写,以对策、思路、努力方向等形式隐含问题的报告有25份,占报告总数的52%。其中,以“建设方向”代替指出问题,如“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继续提升生源质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对策中暗含问题,如“进一步提高师资‘双师型素质。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有的报告“虽然”“但是”绕来绕去,就是不切入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面临什么困难,报告根本没有真正涉及。有的报告竟将筹建新学校、高校合并作为突出问题,让人感觉离题万里。编制和发布质量报告的目的“不仅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是查找问题、持续改进”,而回避问题、淡化问题,何谈建设一流大学?

2.“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强调客观原因,极少反思主观原因

48份报告在指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时,大都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学校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强调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总量偏少,博士化比例不高,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的博士比例较小,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数量较少,具有半年及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青年教师队伍仍需扩大,等等。报告在列出这些客观原因时,很少反思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落后、教学管理松弛、绩效管理制度不科学、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等主观因素。

在谈到办学条件时,大多数报告归咎于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低于同性质院校或省属院校预算标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现有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够,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实习系统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开支不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反思办学经费预算不合理,不注重办学效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实验室管理不善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等问题却没有一所高校涉及。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个高校中。

在分析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时,大多数报告往往认为是大中型企业积极性不高,而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要求,而不去认真反思自己缺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放下架子主动融入行业企业,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上述分析中存在的一多一少现象,反映了高校缺少正视现实、挖掘深层原因的勇气,也是缺乏大学精神和自信胸襟的一种表现。可见,虽然一些高校有了问题意识,“但仍缺乏理性自觉”和“直视问题的胆识”。

3.“需要解决的问题”检视不足,往往避重就轻,淡化虚化

虽然有23份报告指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像蜻蜓点水,模糊空泛,“犹抱琵琶半遮面”,例如“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各项教学建设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建设水平、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显现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某些问题与不足。”“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某些不足和差距,特别是办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国际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些表述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避重就轻,甚至可以称之为伪问题。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怎么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于教学投入不足,培养模式不适应,特色品牌不突出,领军人才缺乏等,在任何学校都可能存在。审视上面几段所谓的“问题”,我们看不到高校对教学质量具体、真实、个性、坦诚、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4.“需要解决的问题”表述僵化、套话

人们对思维僵化、八股盛行、假大空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风深恶痛绝,如今这种文风己吹到了高校。报告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经常出现类似“虽然……但是”“与……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有待于(尚需)进一步提高(加强、改善等)”的表述。虽然三言两语,但又似曾相识,大多官话、套话,而且校校雷同。

不同高校的报告,不约而同使用了相同、相似的语言模式,让人惊叹高校的同质化己经深入骨髓,高校教育思维都患上了白血病。

还有一些报告在指出问题时竟然出现了病句、用词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让人瞠目结舌。这些硬伤说明编写者责任缺失,工作马虎,学校把关不严。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不高的深层原因

“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低下,原因比较复杂,归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受社会“怕说真话”传统的影响。担心说真话会引起上级反感,甚至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社会环境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净化。具体表现在:汇报工作,成绩连篇累牍;出现问题,则是轻描淡写,或隐瞒不报。即使涉及问题,也极力推卸,强调客观原因,生怕上级追究责任。高校不能不受这种社会环境的浓重浸染。

二是缺少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胸襟。由于面子作祟,面对批评,人们常常不肯认错,总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搪塞和掩饰;迫不得己的自我批评,常常文过饰非,或避重就轻。在一些高校,“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要说我,我就说你”是常态。人们若能看到大胆真实地披露问题,深入剖析,那几乎是一种奢望。

三是深受形式主义影响。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常常姓“钱”,热衷于送往迎来,一心一意织关系,聚精会神谋项目。上级教学检查时姓“教”,东拼西凑造数据,弄虚作假做汇报。这种作风反映在报告中,就是什么基地、中心、项目、奖项等硕果累累。一涉及问题,马上换了一副面孔,谨言慎行,惜墨如金,什么“有待于提高”“尚需改进”云云,可谓“雨过地皮湿”。

四是高校领导没有真正重视。教育部文件明确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客观上讲,高校人才济济,组织一批人,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报告应该不是问题。但从问题丛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看,一些高校领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提高“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质量的几点思考

首先,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不满与批评不绝于耳。例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课程内容落后于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大学生学非所用、就业困难,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实习锻炼,高校功利主义至上,教师缺少责任心、职业道德滑坡,重科研轻教学,学风不正,教学监控不力,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高校中,但是在公开发布的质量报告中“很难看到高校主动公布存在问题的信息”。许多高校要么回避不谈,要么避重就轻。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瞻前顾后,有各种顾忌。如果不能实事求是,报告就不能取信于本校教职工,也将失信于政府和广大纳税人。

其次,高校领导要增强责任感,把报告编写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报告是一所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全面展示,也是高校回应社会问责、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的重要工作。报告编写是一项涉及面广、理论联系实际、高度概括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创造性工作。为此,学校要建立报告编写发布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尤其需要抽调一批熟悉高等教育管理、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理论水平、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报告编写工作。那种临时拉郎配,匆匆忙忙赶任务,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上水平的报告的。

再次,要建立健全报告编写质量监控程序。一份高质量报告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才能完成。按照教育部要求,报告编写要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而把握“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前提是“充分分析”和总结提炼。总结提炼是对成绩、经验与问题的回顾、梳理、分析、反思与概括。做好这些创造性的脑力工作,需要经过讨论、审议、修改、再审议、再修改、终审通过等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如果缺少这个程序,报告质量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上一篇:建设和谐社会,从你我做起下一篇: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