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反思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锦瑟教学反思(精选9篇)

锦瑟教学反思 篇1

选择《锦瑟》这首诗的初衷是觉得古诗字数少,而且高中又学过,准备起来应该没什么难处,事实上真正着手去解读这首诗,尤其是以一位教师的视角去讲解给学生听,对我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先去网上百度了各种教案,总体上来看大同小异,可供参考的价值不是很大,然后,考虑到我们高中曾将这首诗选入过课本中,我又向同学了解了一下他们对这首诗的一些见解。普遍反映的情况是《锦瑟》这首诗太朦胧了,不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那时便暗下决心,给他们讲懂这首诗。其实,也是从那时起我就犯下了一个错误,即文本定位没有找准正如老师给我的评课中提到,几千年来都把《锦瑟》定位为是首朦胧诗,到你这儿把它一条条讲得这么清楚,说明你的文本定位是存在问题的。下面我先将我被评之前的教学实录写下来。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大家都知道,李商隐是我国唐朝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然后,我找几位同学起来说几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对李商隐有了解的同学都知道,李商隐本人是非常喜欢并且非常擅长使用典故的,同时呢,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锦瑟》里面就有非常丰富的典故和意象,同时,这首诗也是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的代表。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可以先一起探讨一下李商隐能写出朦胧诗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创作朦胧诗的背景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盛唐诗兼有高华明朗、含蓄蕴藉的诗美,洋溢着青春乐观的气息。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与韩愈、孟浩然是这一阶段存在的两大诗派。()元、白这一派崇尚的是平易,举个例子就能说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那首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启蒙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得就很平直如白话。而韩、孟这一派它崇尚的是奇崛,同样是写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相比之下,就将早春的朦胧美刻画的比较生动而委婉。这两大诗派在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创造性的贡献,但也有一些缺点流弊,李商隐可能有意纠正韩、白的一些缺点,努力恢复盛唐诗的某些优点,但是由于时代衰颓的影响,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已经不可能重现了。而在他的诗里,含蓄蕴藉的一面往往发展成了对朦胧境界的刻意追求。从他青年时代所作的《夕阳楼》和《燕台诗四首》就已经很明显的看出他这方面的特殊爱好。(《夕阳楼》和《燕台诗四首》我给大家附在了诗的下面,课下的时间大家可以和《锦瑟》作一下对比性阅读,看看诗人早期朦胧诗和晚期朦胧诗的共性。)而到了晚年,《锦瑟》一诗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好,下面我请大家先对照注释通读全诗,整体感知一下。然后,我找两位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几分钟后)生一:我认为,《锦瑟》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生二:我感觉,这首诗是写诗人的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也许掺杂了一下别的情感在里面吧!好,刚才这两位同学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这首诗的见解,而且呢,说的各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商隐,一起深入具体的解读一下这首诗。

锦瑟教学反思 篇2

一、在审美感觉的视野内对《锦瑟》进行一级感觉阅读

感觉阅读对中学生阅读来说, 是相当重要的, 而且是不可跨越的环节。以高一新课程必修二中的诗歌《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中的“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是精当的典故, 前指南海鲛人, 水居如鱼, 眼泪化为珍珠;后指蓝田玉山生烟, 可望而不可即。如果在学生进行形象解读、想象解释之前, 就先把两个典故摆在学生眼前, 那么这首诗的诗味就被大大地打折了。关于“沧海”一词, 对“沧”字的理解与猜想, 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诗时心里的无奈与怆然, 而“月明”一词, 不能是“月亮”“月照”“月升”“月洁”, 把“明”字的形象性特点, “珍珠”的珍贵性特点, 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突显出来;另外, “蓝田”的“蓝”字是有明显的色调感的, 在不知道是“玉山”之前, 可以想象这片蓝色给心理带来的感受, 电影《红》《蓝》《白》中的《蓝》, 传达给人们许多的感受, 其中不乏“追求自由”的念想, 有人说蓝色象征追求当中一种难以释怀的忧郁, 如果也让学生来理解感受这个词, 老师做适当的启发,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一定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接下来是对“日暖”的理解, 这相对于“日寒”“日暖”“日落”“日偏”, 更能表现越是知道是美好的, 清醒地想要去珍惜, 越是明白现实中得不到的无奈, 一切终成空的惆怅。合理激发引导学生的感觉阅读, 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环节。

二、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对《说“木叶”》进行二级阅读

阅读三级模式中的二级阅读, 又称为反思性阅读或阐释性阅读。在教学实践中, 不能不考虑的是, 学生的感觉阅读未必贴切、未必全面, 未必很好地把握了作者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二级阅读, 即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 对难解字词, 难以把握的手法进行讲解分析, 通过这种解释建立起意义层次上的完成体。以高二新课程必修五中的散文《说“木叶”》为例, 要想学生对林庚先生的“木叶”意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 就要对“木”与“叶”有一个区分性的理解, 木的本性、形象、特点、作用等方面都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应该认知和掌握的内容;同样, “叶”的本性、形象、特点、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基本意象解释, 也是必要的阅读知识储备。有了以上的理解, 再来指导学生阅读《说“木叶”》的文本, 关于“木叶”为什么会成为世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问题, “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与在诗词中的恰当运用问题,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却一字千里的问题, 都会在学生的阅读渐悟中, 沉淀成自己的认识理解, 不需要老师大费口舌地进行灌输理解, 效果也大相径庭。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 运用二级阅读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认知, 排除了学生对文艺理论类文章的阅读障碍,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基本理解去靠近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作品, 对它产生兴趣的同时, 也从对“难懂”文章的成功阅读中, 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

三、在接受历史的视野内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三级阅读

以高一课程必修一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 作者罗森塔尔以导游的姿态带领读者游览“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中的毒气室、焚尸炉和各种实验基地, 学生感到新鲜又恐惧, 其中照片墙上一个美丽、温和微笑的姑娘, 成为新闻中唯一美好的纪念, 同时它更加凸显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这篇新闻背后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太多了, 读者也想从中了解到更多的背景资料。我选取了《辛特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二战期间的影片, 播放给学生看, 虽然是艺术化的历史被呈现, 学生们同样在观看中产生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切身感受, 义愤填膺的同时, 对幸福、自由、和平的理解不再概念化, 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也不再单一化。另外,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获得“普利策”最高新闻奖的新闻稿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以资料卡片、新闻、散文、议论文、甚至小说的作业形式呈现, 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分类筛选, 形成资料储备并共享, 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阅读方式,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为必修本中提到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做了一次实践。

如果能合理运用解释学中的阅读三级模式, 准确又灵活地把握阅读这个线性的过程, 把握好三种级别阅读的主次、详略、时间安排, 特别注意根据文本本身特点, 来设计指导阅读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作品更有兴趣, 也更有亲近感。

《锦瑟》教学之得 篇3

《锦瑟》一诗,就属于“朦胧”一类。诗题为“锦瑟”,而从全诗内容看又并非“咏物”,因而只能视为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似应看作一首“无题”诗。此诗之解读极为不易。为了让学生对此诗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与认知,在教此诗之前,我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明确的“自我见解”。

在教学中,我取“一家之言”,给同学们作了中心发言式的教读赏析,最后将此诗定位为“追忆往事,感伤身世”之作,结果把课堂搞成了一锅“煮沸的粥”——

有同学说,他查了很多资料,特别是看了《唐诗鉴赏词典》中的赏析,很赞同此诗是一首“爱情诗”的观点。他还引述了周汝昌先生的论述:“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

这位同学还未讲完,有同学立即站起来反驳:“怎么能把这首诗视为爱情诗呢?尽管诗歌讲究含蓄,但总有‘直抒胸臆’之句的,从本诗中找不出这种句子;再说,就依你的观点,那么作者所爱何人?所系何情?……”

有同学说,他看过一份资料,将此诗定为“悼亡诗”。《李义山诗集精评》中引清人朱彝尊语云:“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这就可以支持“悼亡诗”这一观点。

有同学说,以上同学所谈的观点,虽然都持之有据,但其以为解诗还是要“因诗探义”,不能引权威之说压人。他引入了三份材料,还打电话请教了同学的爸爸(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最终,他将这首诗的主旨定位为“托物言情,借物抒怀”。且亦有权威的话作证,汪师韩说:“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李商隐早负才名,登第入仕,然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所以诗人托物以咏,寄寓情怀……

一节课眼看就要结束了,可同学们一个个仍在各抒己见,有时竟至争得面红耳赤。至此,我只得忍痛打住同学们的讨论,告诉同学们:“诗无达诂”,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古今解说不下于几十家,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说它是爱情诗也好,是悼亡诗也罢,亦或是“自伤身世”之作,都持之有据。不过同学们应当记住,诗歌是“浓缩了的艺术品”,品味鉴赏,是一种“再创造”,这需要人生经历,需要联想想象,需要读者的意会,不可拘泥一说,不可牵强附会。同学们今天的集体品评,令我十分感动,做学问就是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望同学们发扬这种良好的学风!

一堂鉴赏课,成了一堂热烈的讨论课,虽未形成“固定”的结论,但却让我得了几点启示:

一是“导学”强于“注入”式的灌输。学生中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若善于调动,善于激趣、启思,就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这样,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牢。

二是理于辩中明。教师晓以“理”,不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而获“理”,论辩以明“理”。

三是在广泛阅读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能渐渐养成。古典诗词,毕竟较现代诗文难于理解。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典故,把握感情,评析风格等等,都是需要功力的。其功力的具备非一日所能成,而我们若善于引导学生在一首首诗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探讨,往往是师生皆得其益。

一堂课的尝试,可谓获得了不小的启示。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中学]

《锦瑟》教学设计 篇4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3、品味诗歌艺术特点,欣赏其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李商隐诗词名句,导入新课。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本课选读的《锦瑟》,就是其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请学生朗读全诗。(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2、请学生简要串讲诗歌意思,教师稍作点拨。

四、合作探究

诗歌解析

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因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声感慨。

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而“晓、春”又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

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

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尾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请学生齐读全诗,体会其中感情。

五、诗歌小结

1、诗歌内容: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2、诗的情感: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3、诗的写作特点:

大量用典(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4、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清丽的语言

六、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课后搜集李商隐诗词及相关资料。

板书:

锦瑟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哀怨的基调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凄迷的意境

李商隐《锦瑟》诗意还原教学 篇5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涉及的对象难以确定,表现的情事也极为概括。

教学设想

“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的《锦瑟》诗篇,一直引得历代诗家纷纭众说,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其语近乎虚无了。难解并不等于无解,笔者的这篇教案设计试图进行诗意还原,探求诗人本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创作

2.参与诗意多元解读

3.还原导学探求本心

学法引导

1.讲析诵读议论结合

2.反证法还原法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代人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学生诵读诗篇二遍,思考并尝试回答“写什么”的问题。

二、作者生平创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孤,十七岁便以文才见知于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25岁时,得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奖誉,中了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自此,李商隐便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被人排挤,潦倒终身。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

李商隐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唐人韦在《才调集》中说李商隐诗:“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叶燮《原诗》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订本)里称:“《锦瑟》一篇,借比兴之绝妙好词,究风骚之甚深密旨,而一唱三叹,遗音远籁,亦吾国此体绝群超伦者也。”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的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大多是典丽精工,深沉婉转,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三、诗意多元解读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这首七律,宋元以来,一直引得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苏轼);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朱鹤龄);也有的以为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怀才不遇之作(何焯)。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其语近乎虚无了。

(略陈几种说法,引导学生思考、求证)

观点一:深悼亡妻

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美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思考、反证:

(一)“庄周化蝶”比喻妻子的死亡,这种说法恰当吗?

(二)三联为“幻”的看法是否牵强?

(三)末联言“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与诗人写此篇目的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吗?

(学生讨论、反馈)

观点二:自伤身世

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比喻人生之五十年华;次联为“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三联为“转”,以明珠美玉比喻自己的才能;末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何焯在《李义山诗集辑评》中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思考、反证:

(一)“次联为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的解释是否合理?

(二)“‘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的理解是否有胶柱鼓瑟的嫌疑?

(学生讨论,反馈)

四、诗意迷离探源

四个典故出处:

(一)“庄生”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二)“望帝”句,《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三)“珠有泪”,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四)“玉生烟”,《长安志》:“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又《困学记闻》卷一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另《古今乐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思考、讨论:本诗的旨意,历代诗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缘于对上述四个典故寓意的理解有别。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五、探求诗人本心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真正把准了诗的情脉,揭开这一诗谜,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何焯《义门读书记》说:“亡友程湘衡谓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次联言作诗之旨趣,中联又自明其匠巧也。”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补订本)中说:“程说殊有见,义门徒以宋本义山集旧次未必出作者手定,遂舍甜桃而觅醋李。”又说:“余窃喜程说与鄙见有合,采其旨而终条理之也可。”钱先生又在《冯注玉溪生诗集诠评》中称:“何焯因宋本《义山集》旧次,《锦瑟》冠首,解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窃采其旨而疏通之。自题其诗,开宗明义,略同编集之自序。”钱先生认为:“锦瑟”喻诗,犹“玉琴”喻诗,如杜少陵《西阁》第一首,“朱绂犹纱帽,新诗近玉琴”,锦瑟玉琴,正堪俪偶。而《锦瑟》一诗借此器发兴,亦正睹物触绪,偶由瑟之五十弦而感“头颅老大”,亦行将半百。“无端”者、不意相值,犹今语“恰巧碰见”也。首联言年华虽逝,篇什犹存,毕世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三、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言作诗之法也。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如庄生逸兴之见形于飞蝶,望帝沉哀之结体为啼鹃,均词出比方,无取质言。举事寄意,故曰“托”;深文隐旨,故曰“迷”。五、六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兹不曰“珠是泪”,而曰“珠有泪”,以见虽凝珠圆,仍含泪热,已成珍饰,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人气。“日暖玉生烟”与“月明珠有泪”,此物此志,言不同常玉之冷、常珠之凝。喻诗虽琢磨光致,而须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汩性灵、工巧伤气韵之作。用“珠有泪”来表明自己的诗“虽凝珠圆,仍含泪热”;用“玉生烟”来表明自己的诗虽如玉润,尚有蓬勃生气。七、八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与首二句呼应作结,言前尘回首,怅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已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登场而预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

六、结语

《锦瑟》教案(高一必修) 篇6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2、总体内容把握

《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 李商隐

一、导入。

二、解题

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分析 篇7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

首联的两句, 细细聆听锦瑟的繁弦, 不由地感思年华的旧时往事。这首诗的首联先用“锦瑟”起兴来奠定悲凉的基调, 明确地点明“思华年”的中心思想, 在开始点出的“无端”二字, 通体妙出, 后文由此而来。正如李商隐所说的“锦瑟无端五十弦”, 他加上了“无端”二字, 使本来就悲凉、苍楚的氛围又增加了一层想要了解而又无法了解的无奈之感, 在情感的推敲上可谓更深入了一步。但是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根弦, 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要责怪它, 表面看这样是非常地奇怪的和难懂的, 其实这正是诗人心意的流露和情绪的宣泄。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 是说弹奏锦瑟的一音一节都引起诗人对青春往事的回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全诗的情感基调被烘托了出来, 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非是简单的借用、挪用, 而是经过缜密推敲而增添的。其后的“一弦一柱”都唤起了对似水流年的回忆, 令读者在作者营造的朦胧、迷离、哀愁的意境中不禁地回忆和怅惘, 感受今时今日早已是令人不胜枉然了。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

在颔联中, 产生了庄周梦蝶的意向, 再紧接着引用到杜宇化为鸟的典故, 所有的意境都充满了迷离和朦胧。诗人写庄周的“梦”和“迷”, 想要要表达的, 依旧是诗人自己朦胧的内心世界中满载的悲戚与怨愤的情感。而“迷蝴蝶”的一句此句关键在一个“迷”字, “迷”字既可以说是诗中蝴蝶的意向在翩翩飞舞时迷人的姿态, 又可以来形容这个梦境的迷离和恍惚, 同时又可以写出在梦醒后的感受的空虚幻灭, 恍惚若“迷”。但是, 无论梦确切地是哪一种解释, 它都来自于梦中虚无的幻影。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著作《庄子》, 讲述的是庄周做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一觉醒来, 已然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梦见蝴蝶, 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这个故事本来是庄子用来表达自己那种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的, 而李商隐则抛开了原来典故具有的这里意味, 自己感叹出人生如同一场梦的哀思, 充分地表达出的诗人内心所体验到的迷惘以及虚幻、空无的哀思。

三、“杜鹃啼血”的苍凉

在诗中, 与“庄生晓梦迷蝴蝶”正相对的一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啼鹃这一典故讲的是, 在周朝末年蜀地国君杜宇禅位退隐, 后因为国家被灭, 最终抑郁而死, 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 夜夜不停滴哀啼, 它的声音哀婉凄惨, 直至最后杜鹃鸟啼出血来。杜鹃啼血的故事由来已久, 诗人在这句诗中加上了“春心”和“托”。作者因为自己的仕途道路漫漫无望无期, 并屡屡遭到异党的排挤和冷落, 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对国家的情感就如同望帝那样哀鸣、悲啼不止。而其后的一个“托”字既充分说明了“春心”托给了“杜鹃”, 同时暗含出了自己深切哀愁的情感无处诉说, 只好通过这个典故, 隐晦含蓄地表达出自己苦闷的感情。

四、“月明珠泪”的凄清

典故“沧海月明珠有泪”, 借用了古人传说。相传, 珍珠在蚌中产生, 而蚌又在大海中产生, 每当夜晚来临, 月明星稀的时刻, 蚌就面向月亮张开它的外壳, 用月光来滋养它的珍珠。又传说南海的外部有鲛人生活其间, 他们能泣泪成珠。作者把明珠、珠泪的意象用人格化写法, 这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李商隐为人才处境悲苦而沉沦荒废, 才能不能施展和发挥而流露的哀怨与悲伤。诗人通过联想把交融起来的意象沧海、明月、明珠、珠泪连结在一起, 拼构成一个模糊迷离、充满梦幻又带有婉约色调的美妙梦一般的意境。带给人一种飘渺而又凄苦的感觉。

五、“良玉生烟”的虚幻

李商隐在随后借用具体的物象——玉烟, 用来比喻锦瑟所奏出的音乐创造出的意境是朦胧的, 就像是在温暖的太阳照耀下蓝田玉山上袅袅升起的轻烟, 可望不可即。玉烟这一个已经象征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苦苦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境界。作者的美好理想像鲛人的泪珠洒落海中, 终成泡沫, 像玉山上升起的迷烟, 已随风飘散。若有若无的美玉精气如同诗人的种种追求和向往, 让人不能把握和亲近, 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可望不可及的怅恨缭绕读者心间。

纵观整首诗, 李商隐因为聆听弹奏锦瑟而产生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思, 通过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五个意象创造出的已经来表达的。这些迷离的意境具有着某种强烈象征意义。它们之间本不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却都因为诗人的感伤情思而被诗人心灵感化。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整体已经, 就如同雾里看花般的迷离】朦胧, 在艺术风格上极尽凄美和哀婉。

总之, 李商隐的这首诗, 因为其本身的意象迷离、意境迷幻、情思迷惘而难解著称, 因此只有鉴赏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 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 不断地反复体味, 才可做到豁然贯通, 逐步地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充分享受此诗的独特美感。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2]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3]胡菁娜.李商隐诗的用典特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1 (3) .

[4]李秀芹.《锦瑟》的典故和典故意义的历史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胥说《锦瑟》 篇8

一是咏“青衣”说。宋代刘攽《贡父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

二是“寄情”说。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三是“自况”说。明代学人王师韩《诗学纂闻》云:锦瑟乃是以古琴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也赞同“自况”说的清代学者张采田云:首句谓行年“无端”而将近五十,“庄生晓梦”,状时局之变迁;“望帝春心”,叹文章之空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李商隐诗选》和中华书局2011年版的《李商隐》诗文选,对这首诗的解读,也都倾向于此说。

四是“悼亡”说。清代诗人朱彝尊云: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五是“自伤”说。清代学者何焯云:“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见《李义山诗集辑评》)。

六是“情事”说。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撰文认为: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释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周汝昌先生说:“玉谿之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周先生还说:“玉谿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之《锦瑟》篇)。

依笔者看,李商隐在晚唐乃至整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作为一个诗人而不是民歌所代表的群体,无疑是写作爱情诗的魁手。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除了有明确政治取向、身世寄托的“无题”诗外,其它的明显的诉诸两性情感的无题诗或首句(词语)标其目的诗歌,都应该看作是爱情诗。比较著名的《无题》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罗帐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何处哀筝随急管”等,而《锦瑟》就是这样一首首句(词语)标其目的爱情诗歌。

如果把《锦瑟》当作爱情诗解读,就离不开对此诗所抒情感的寻绎,而这种情感隐藏在诗歌文本凄美而丰沛的文字、典故之中。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设想一下这首诗所蕴含的本事,是曾经发生在年轻时期的作者与一位可能擅长弹瑟的妙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情感由于某种外力的影响,未能得到正常状态下的发展,而曾经的热恋、执着的感情、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则无不冲荡着诗人的灵魂。让我们暂且在这种假设中,走进这首诗华美而迷离的情感世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去声四置,音读如似,一般读如平声为误读。锦瑟,是漆有织锦文的瑟。古者瑟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瑟状如古琴,因其弦多而稍宽于古琴。《汉书·郊祀志上》曰:“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素女鼓瑟,湘女弹瑟,佳人锦瑟,在古典诗词的语境中,锦瑟总是与佳人相伴,当然离不开佳人。而李商隐诗歌中的佳人,或真有其人在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地方,既不可企及,便只有追忆思念了。锦瑟一句实乃是千古痴情伤心之语句也,翻译成口语就是“锦瑟呀锦瑟,你为什么平白无故会有这么多条琴弦啊?”一弦一柱,言其多也,此句犹言弹奏之时,一音一节都令我思念华年的往事。“华年”,正指美丽的青春,也许还一定包含着凄美的爱情。起笔一联,一位锦瑟佳人的形象,差不多已经呼之欲出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笔一联,向来是较为费解的两句诗。如果作爱情诗来解读,李商隐在此联中传递出的隐语又是什么呢?庄生句,引用了庄周化蝶的典故,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望帝句,则引用了望帝化鸟的典故,语出《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此典又出《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我总是觉着,李商隐借助这两个典故说的意思正是:对于过往的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我就像是近晓做梦的庄周一样,迷惘地迷恋着蝴蝶一样的你,而你则如啼血而鸣的杜鹃一样,为着一颗未死的春心而依然执着地思恋着我。

请注意“春心“一词,本来指的就是爱慕之心或相思之心,李商隐另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诗句,其男女相思之意非常明了,可以印证。像李商隐这样才华出众的大诗人,在遣词用语上,是一定会精心斟酌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笔一联,依然用典。沧海句,典故主要出自《博物志》:“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耕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句上承“春心托杜鹃”啼血而鸣的相思之情,进一步塑造了沧海月明、鲛人垂泣、眼泪化珠的女性形象,不免叫人联想起一位幽居的女子,于明月之下、有所怀思、对月落泪的动人场景;蓝田句,语出《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用戴叔伦的一段话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那么,李商隐在这里面对泣珠的鲛人一样曾经的恋人,要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我就像是蓝田的美玉,质地华美却埋在地下,虽然日暖生烟可以望见,然而对于你却只是虚幻的烟岚啊!”

nlc202309090229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合笔一联为全诗收结。“此情”一词至为关键,既与“华年”“春心”分别呼应,又在前诗锦瑟之怨、华年之思、晓梦之恋、春心之盼、鲛人之泣与良玉之叹的基础上,明确点出了以情事为主旨的当下情怀。可待,岂待。末联的含义十分明白,意为这种曾经的热恋、哀伤的离别、缠绵的情怀岂待今日追忆起来才不胜怅恨,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觉得会惘然若失了——这就像是另一首《无题》诗中说的一样:“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奇特凄美、惊世骇俗的爱情呀,就像是柔弱的菱枝容易遭受风波的摧折、芬芳的桂叶却终究没有月露滋润,即便在欢乐相会的同时,也会常常担心不能长久啊!

笔者这样解读《锦瑟》,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样,也许不能算是唐突冒昧。在两性交往相对开放的唐代,著名文人、诗人招饮歌姬、偷香窃玉、蓄纳侍妾,甚至于沉迷青楼,早已成为一种不须刻意避讳、甚至引为美谈的风习。例如,王之涣等人“旗亭画壁”的轶事,元稹《莺莺传》的“自述”,白居易蓄养歌舞伎樊素、杨柳,杜牧与歌姬张好好。尤其是和李商隐诗歌齐名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不但写了《张好好诗并序》,而且大胆写出了赠别青楼女子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作为一位才调高迈的诗人,在其自身的经历之中,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也会经历一些或邂逅式的、或惊世骇俗的、或缠绵悱恻的情感和情事。与杜牧的大事张扬相比,李商隐是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这里读者不免要问:李商隐在诗中隐讳了什么?为什么又要刻意隐讳?

要解答这些问题,请允许我插说一段史料。

据高彦休《唐阙史》记载:“唐中书舍人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咏。弱冠擢进士第,复捷制科。牧少隽,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而不能自禁。会丞相牛僧孺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牧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牧常出没驰逐期间,无虚夕。复有卒三十人,易服随后,潜护之,僧儒之蜜教也。而牧自谓得计,人不知之,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且数年。”

晚唐朝堂政治上最突出的人事特点就是“牛李党争”。牛僧孺乃牛党魁首,杜牧出身京兆杜氏,乃长安名门望族,初为牛僧孺幕僚,深受其赏识,以至于连醉卧青楼之事,也无微不至地妥善保护。杜牧后官至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期间一度受李党魁首李德裕排挤,曾经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约等同于今天的地市一把手——笔者),杜牧进入仕途受贬后的最低官至竟然还是主政一方的刺史,就这样在杜牧《朱坡绝句三首》中还有“贾谊沦谪”式的怀才不遇之叹。而李商隐出身低微官吏家庭,父亲又早早病故,初因才华而为牛党的令狐楚赏识,后由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荐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李商隐失去了幕职,为了生计,进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茂元爱其才,又把女儿嫁给了他。王茂元被视为李党,这就触犯了朋党戒律,被令狐綯及牛党一些人视为“放利偷合”“背恩”,因此招致忌恨,沦落下僚,一生只做过品位很低的俗吏与文书一类的幕僚。在这样的不断受到倾轧的人生遭际中,“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李商隐自保且难,又岂能像杜牧一样张扬个性?因此,他的那些记录着悲欢离合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即便是发咏于诗,也要借助“无题”来淡化、隐去本事,只在他唯美的精神世界里深深地沉浸、伤悼与回味罢了。

可以说,把《锦瑟》当作爱情诗解读,周汝昌先生的“奇情深恨”说,四个字可谓石破天惊,只可惜周先生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在这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倒是民国时期的女学者苏雪林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后改名为《玉谿诗谜》,一书中认为李商隐年轻时曾经与女道士或者是宫女有过爱情的经历,可惜我只在网上看到该书提要,没有细细读过这本书。2014年6月11日,中央台四套《国宝档案》13分钟节目播出的《中原名流——爱情诗人李商隐》,则言之凿凿地认为《锦瑟》一诗的本身情事与一位名叫宋华阳的女子有关。其内容大致意思如下:

李商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故乡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附近的玉阳山道观学道,偶然看见了随着玉阳公主驾临道观的美丽的侍女宋华阳,后经多方打探、联系,终于与宋华阳相识。一个有玉树临风之姿,一个有春花照水之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俊才,一个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双双坠入爱河。据说,月明星稀之夜,他们多次在玉阳山山谷的一条溪水边约会,溪水名叫玉谿(即溪字的异体字——笔者),李商隐玉谿生的号可能就由此而来。后来,玉阳公主发现侍女宋华阳怀孕了,恼羞成怒地把宋华阳贬谪发配到长安附近的华阳观,宋华阳册名仙籍成为女道士后,与李商隐从此一度失去了联系。再后来,李商隐偶然在长安的大街上,邂逅相遇了坐在轿顶彩车上的宋华阳。未忘旧情的宋华阳传书李商隐,并邀请他到自己居住的华阳观相会。李商隐为此写作了《锦瑟》一诗,并有可能像其诗里说的“青鸟殷勤为探看”一样,把此诗传书给她。

令人遗憾的是,央视的这个节目,偏重于讲述一段华彩的故事,又限于时间约束,并没能条清缕析地考据出这些说法的出处。在《李商隐诗集》中,倒是真有宋华阳其人,而且的确和李商隐多有来往。在诗集中,明确出现宋华阳名字的有两首,一是七律《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华阳宋真人,即宋华阳真人(古代女性学道者,也叫道姑,女冠、女道士等),古人习惯称谓名加姓加身分或官职;刘先生则可能是当年和李商隐一起学道者,也可能是李宋姻缘的牵线人。另一是七绝《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宋华阳确有其人,而且其身份正是册名仙籍的女道士。这位女道士“沦谪”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触犯了某种清规戒律,“沦谪”一词在李商隐的另一首七律《重过圣女祠》也曾经出现过。李商隐何故要为这位沦谪的女道士倾注这么多关注,甚至是悲悯和伤悼,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曾经的亲爱之人。其诗云:“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圣女祠在甘肃武都唐代由陕西到四川的要道上,因为是第二次经过故曰重过,祠里供奉的圣女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商隐借圣女的题材抒写了心目中的沦谪人间的“圣女”——册名仙籍的女道士宋华阳。

nlc202309090229

按照央视《国宝档案》的说法,李商隐一生主要经历了三段男女感情,一是与玉阳公主的侍女宋华阳(起初可能有宫女身分,后落籍为女道士——笔者),一是与洛阳富商女柳枝姑娘,一是与妻子王氏。在《李商隐诗集》中,与柳枝姑娘的邂逅以及柳枝姑娘沦落江湘青楼的事情,李商隐并不隐讳,还特特地写了五言绝句《柳枝五首并序》,介绍得非常详细;与妻子王氏尤其是王氏病故以后,李商隐写了许多题目明确、情感真挚的悼亡诗,也不需要回避。唯一需要隐讳的就是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的惊世骇俗的阆苑恋情——即周汝昌先生说的“奇情深恨”。从现有存诗的判断上,李宋之间爱情纠葛,一直时断时续地伴随着多情的诗人,直到终其一生。这个判断如果成立的话,那么,不但李商隐的《锦瑟》,就连那些脍炙人口的、透露着道家场景、“神女”信息、“蓬山”语境的《无题》诗,尤其是爱情指向最为分明的七律《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其所抒情的主人公也应该无疑都是宋华阳了。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关于《锦瑟》主旨的几种说法。“青衣”说,虽与情事关联而别无他证,只是臆想猜测;苏东坡虽为“学际天人”(李清照语),而其“锦瑟”说则偏重于瑟之作为乐器在乐理审美上的解读,基本忽略了诗歌本身的情感取向;“自况”说,望文生义,过于牵强附会。李商隐四十六而卒,强因“五十弦”——五十弦本身就是虚指——而言五十岁,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况且这首诗在《李商隐诗集》中,是开篇之作,更不可能是晚年伤悼一生的作品;“悼亡”说,也不靠谱,李商隐在妻子王氏亡故后写了许多悼亡诗,明明白白的,何须隐讳?“自伤”说,也经不起推敲,李商隐本来就写了不少借物取象的有题目的自伤诗,也似乎不必用“无题”来打哑谜;倒是周汝昌先生的“情事“说,一语破的,点到了好处。

笔者年五十有三而诗兴未减,律诗学习老杜兼学玉谿生,在写作过程中,缘情缘事而发于吟咏,其中亦多有无题诗或首句标其目的诗作。以一诗人之平常心窥隔代前辈诗人之诗心,必有其悠然心会的相通之处。故而在撰写此文时,不拘前人,不重名望,不胶柱鼓瑟,少有束缚,反而得窥天然机趣,其心也畅快淋漓。所惜者,因为才疏学浅,加之资料不足,也可能在品评《锦瑟》时,多有武断以至于不能使人信服之处。有鉴于此,自然真诚欢迎对李商隐有专门研究的方家,能于百忙中不吝指正,因为闻过则喜正是学人学者应有美德。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诗,笔者也曾偶有所感,赋诗一首,现不避丑陋,附录于下,以收束此文:

异代知音别有情,因缘唤作玉谿生。

句中神女名能索,月里青娥事可征。

衣带乞诗逢阆苑,柳枝飘叶落江城。

何须故作高深解?自是人间肠断声。

责任编辑 王小朋

锦瑟教案 篇9

一、目标引领

1、感悟形象,体会意境;

2、理解内部结构;

3、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读。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感悟形象,体会意境。

破解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廓清疑点:对本诗主旨的多种解读。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自读,体悟,讨论。

关键指点:体悟二三两联的意境,理解这样的意境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误点警示:本诗的主旨可以有多种解读,但必须联系诗歌意境和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学程引领

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学程之一:了解李商隐及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

1、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牛僧孺为首)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李德裕为首)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2、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1)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如:

无题 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些回忆旧情的诗作,辞藻华丽,音韵悠扬,深情眷念,凄婉动人。运用比喻、典故和

强烈对照的手法,抒写对爱情热烈的追求,失意的痛苦,怀春的惆怅与相恋的愉悦,执着的爱恋和绵长的相思,无果的爱情。春宵一刻,轻怜蜜爱;双飞彩凤、血泪相思,我们可以相信李商隐和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既缠绵悱恻,又极其真诚的。李商隐的心灵深处永久留下了她的身影,终身难忘。他的一生都在这段回忆中怅惘与悲哀,直到李商隐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2)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十五岁,壮年时即郁郁而殁。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

学程之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2)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3)还有什么不懂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同学提问,师生解答,鼓励有创意的解读)

学程之三:阅读感悟,理解主旨

1、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师生解读诗歌意境。(教师可适当讲解)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近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典故、传说)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

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典故、传说)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2.小结诗歌内容、结构: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可选择以下说法中的一个,也可另辟蹊径,但要自圆其说。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学程之四:朗读背诵 当堂背诵,当堂检查。巩固提高: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石栈()锦瑟()峥嵘()渚()崔嵬()惘然()抚膺.......长叹()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 一夫当关 朝避长蛇 萦绕 B.渚清沙白 艰难苦痕 风急天高 潦倒 C.东船西舫 天涯沦落 沧海月明 谪居 D.千呼万唤 杜鹃啼血 义愤填膺 锦瑟 3.《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4.《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5.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6.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7.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①《菊》: ②《画菊》: 8.简要说明《画菊》诗中以下喻体比喻什么。

①百花: ②疏篱: ③抱香: ④北风: 参考答案: 1.略 2.A 3.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4.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其内容和作用课本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5.这首诗首联暗喻自己对这次出仕的等闲态度,说明已没有跟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尾联点明主旨:我不会被腐败的官场中的乌烟瘴气污染的,“素衣莫起风尘叹”。6.开篇暗点题旨,抒发感想:世道没落,已没有再跟无能的统治者合作的心情了!。7.①《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②《画菊》:坚信大义,宁死不屈,崇高伟岸。

上一篇:各科室安全生产责任制下一篇: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