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寻梦想(共10篇)
——读《乔布斯传》有感
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晴
乔布斯,他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他和沃兹亲手创建了苹果公司,却被苹果无情的抛弃,12年后又被苹果请回力挽狂澜,终成苹果神话。这是一段传奇,所有追寻梦想的人都应该将之视为神迹,指引我们拨开云雾,昂首向前。
乔布斯的成功不可复制,这一点任何人都不应怀疑。但作为一个追梦人,我们仍能从他的经历和状态中寻找出我们也应该具备的精神。那乔布斯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追梦者首先要有一个崇高的梦想。乔布斯的梦想就是“改变世界”,是让每个人都用上电脑。1974年的印度之行给乔布斯留下了毕生难忘的经历。他第一次看到无数穷苦人在城市里、在田间辛勤劳作,满街是和嬉皮士打扮类似的流浪汉。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使用的还是几千年前的原始工具,他才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一种好用的工具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
追梦者还要有一颗不畏挫折的心。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你是在追寻一个崇高的梦想。1985年乔布斯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苹果,当然他是被赶出去的,没有几个人比他更爱苹果,但那时的乔布斯在管理上没有多少经验,却很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工程师,直接干扰了公司内部管理秩序。从苹果出来后,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选择了“复仇”,因为他被自己
信任的人背叛和抛弃。他想重新打造一款惊世骇俗的电脑产品,按自己的设想领导团队,按自己的意愿掌控方向,他要让那些人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领导才能,能不能在电脑研发的战场上决胜千里。于是他创建了NeXT公司。
追梦者更要有永远不变的执着。认准的事情就要毫不犹豫的去干,即使失败了也绝不后悔。在NeXT的经历成了乔布斯锤炼自己管理经验的熔炉,一个在管理上自负、粗暴、极不成熟的小伙子像奥德塞一样在外漂泊,经历了太多挫折与失败后终于变得成熟。但是无论遭遇过多少磨难,无论生活状态如何改变,乔布斯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始终都没有变。如同一个侠客,12年的苦修大功告成,所有的积淀和凝聚只等一个平台,一个一飞冲天的时刻。
语文教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文字教学, 只有扎实才能展现魅力。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 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还要让学生透过内容, 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语文教学, 只有聚焦了文字, 关注了表达, 课堂才能更具魅力, 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练就一双能够洞穿语文本质的火眼金睛, 从文质兼美抑或看似平淡的课文中发掘出那些非常有价值的语文“因素”, 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学语文, 我们必须满怀语文的敏感, 去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 去探究深藏于内容背后的语言表达的秘妙。切不可被精美的课件诱惑, 被热闹的辩论俘获, 被精心设计的语言、动作蛊惑。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可以摒弃所谓的完美、所谓的诗意, 但绝不能放弃了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和研究。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行走, 无论走了多远, 走了多久, 走到了何处,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准行进的目标, 切不可迷失了方向。
扎实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准确的定位。语文课, 就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 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都应当直击靶心, 直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这一核心目标, 少做或者不做那些隔靴搔痒、不痛不痒的事情, 切莫“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园”。
语文课的教学, 关乎语言运用, 也关乎思想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写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看得见的显性因素, 那么, 人文性则是看不见的隐性因素。语文教学, 我们必须将着力点放在语言运用上, 凸显工具性的特征, 同时, 又不能忽视了人文性。我们应当将人文性融入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生共长, 相得益彰。
语文课上, 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人文性堂而皇之地“显山露水”, 也不要让人文性草率生硬地“狗尾续貂”, 否则, 人文性就极可能沦落到“贴标签”的下场, 甚至让语文课“思品”化、“科学”化, 冲淡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 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等都应该力求无痕, 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如随风潜入夜的春夜喜雨一般润物无声。我想, 当情感的熏陶感染与语言的实践运用相融合, 实现了无缝对接后, 语文教学的智慧便在无痕中彰显出来了。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这首《黄桥烧饼歌》描述的是在1940年黄桥决战期间,黄桥人民赶做当地特产“黄桥烧饼”,车推担挑从四面八方送往前线的情景,几十年来在江苏被广泛传唱。而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增援在上海美专毕业时,曾写下了寓意深刻的人生格言:“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最好写照。李增援是著名的文艺之星。他集编、导、演与舞台设计于一身,是难得的文艺全才。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8岁牺牲。他的遗作有《盲哑恨》《一家人》《繁昌之战》《红鼻子参军》《黄桥烧饼歌》《勇敢队》《大红灯》等。令人遗憾的是他牺牲后被人遗忘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亲属甚至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陈海云:千里追寻,开启征程
1988年7月,军队转业干部、大丰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陈海云访问当年新四军一师卫生部指导员宗瑛,当时宗瑛中风坐在轮椅上。
告别时,宗瑛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道:“你们知不知道1941年2月日军汽艇偷袭西团时牺牲的一名烈士——《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李增援?”
陈海云摇头说:“不知道。”
宗瑛握着陈海云的手特别诚恳地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位烈士的事迹查清楚呀!”
陈海云点点头,并向宗瑛询问李增援的详细情况,宗瑛却说李增援住院几天就牺牲了,自己对他的籍贯等情况一概不清楚。陈海云想,没有任何线索,查起来太困难了,但自己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这是自己的职责呀。
于是陈海云向宗瑛老人保证:“您放心,我—定会尽最大努力的!”
回到单位后,陈海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思索着该从哪里着手来查找李增援的线索。
陈海云先到西团找老同志了解当年日军袭击西团的情况,却一点有关线索也没有,根本无人知道李增援这个名字。日军袭击西团时牺牲的五个人,都是无名烈士,埋葬于东团烈士公墓。经过认真分析,陈海云认为要了解李增援烈士事迹,必须找到他的战友。他想到《黄桥烧饼歌》的曲作者章枚,但茫茫人海,章枚又在哪里呢?在翻阅《江苏党史资料》中,他查到了章枚写的回忆录《黄桥烧饼歌是怎样诞生的》文章,通过江苏省党史办公室查到了章枚的地址,立即给章枚写了信。两个月后,接到章枚的回信,他将李增援的战友林琳、王于畊的地址告诉了陈海云,还在回忆录中摘抄了有关李增援的材料寄给陈海云,这是陈海云最早所得知的李增援的事迹。接着,陈海云和林琳、谢云辉、于晶、杜宣、夏时、孙海云、章蕴、王于畊等人进行书信联系,孙海云寄来了《铁军轻骑兵》一书,书中有很多关于李增援的事迹,根据书中的线索,通过进一步走访和通信联系,陈海云终于弄清了李增援从参军到牺牲三年多的军旅生活情况。
李增援:三年军旅,死而无闻
舞台上,一个人敞着怀,歪戴着帽子,眯着双眼,一脸醉醺醺的样子,摇摇摆摆地走着,嘴里哼着京腔:“……十担干柴米八斗,你在寒窑度春秋,守得住来把我守,守不住来……你就轧……姘头……”台下看戏的观众,看到这个汉奸二流子,无不咬牙切齿。这是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戏剧晚会上上演的由李增援创作的《一家人》,里面的汉奸角色由李增援扮演。这个形象和现实中诚恳和善的李增援截然相反。戏剧组演出第一场戏就出名了,李增援也被公认为能编、能导、能演的中坚。
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中,戏剧组有30多人,李增援任组长,是戏剧组唯一的科班出身。为了让大家掌握戏剧的表演技巧,他从怎样念台词、怎样走步开始一点点教给大家。让大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戏剧演员。李增援在部队的三年多时间里,创作了不少优秀戏剧与歌词。他与吴强、王于畊三人合编话剧《繁昌之战》《红鼻子参军》,凡看过戏的人都深受启迪。他满怀激情地写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黄桥烧饼歌》《勇敢队》《大红灯》等歌词,还带出了张茜等一批出色的演员。
在新四军三年多的革命生涯中,李增援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积劳成疾,患了肺结核。他带病坚持工作,病越拖越重,在同志们的一再劝说下,才勉强住进医院。
1941年2月,李长江(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叛变投敌当了汉奸。奉新四军军部命令,一师粟裕司令员指挥讨伐李长江。为防止敌人偷袭后勤机关,一师卫生部及医院等单位从东台城紧急转移西团。重伤员被安置在西团北部的龙王庙,李增援与轻伤病员被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
医院等后勤机关刚刚到西团落脚后,2月21日上午,日军三只汽艇从兴化来偷袭西团。在东团执勤的少数武装人员及李增援和一些轻伤病员,为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撤退,主动向敌人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敌人听到东边的枪声后包围上来。战斗中,李增援在内的五人英勇牺牲。当时,地方干部群众谁也不知道这五位烈士的名字,将他们安葬在西团东郊的坟场。1958年平坟,又将这五位烈士的遗骨分别装在五个罐子里,迁葬东团烈士公墓。
陈海云:追根溯源,执着求索
在了解了李增援烈士28岁就死在日寇屠刀下却没有人知道他,陈海云扼腕叹息,更增强了他要查清李增援烈士生平的决心。陈海云转向对李增援籍贯进行调查。根据老同志的回忆,李增援爱吃大葱,是山东人,但不知是哪个县市的。1991年9月,陈海云和同事一起到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查询,接待同志讲,他是分管烈士宣传工作的,全省著名烈士他都知道,没有听说有李增援这个烈士。为查个水落石出,他们又来到山东省民政厅,接待同志同样说从没听说过有李增援这位烈士。
陈海云请求查阅一下烈士英名录,接待人员却说:“全省有20余万烈士,翻一遍要好多天呢。”
陈海云说:“没关系,我们这次来是下了决心的。”
于是他们开始翻阅,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县地查,最终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从山东查寻李增援籍贯的路掐断了,只能开辟其他道路。他从李增援参军前毕业的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这条线索查起,其间得到了扬帆、蔡极、陈永倞、凌子风等人的帮助,剧专广州联络站将征集李增援烈士的信息刊载在他们的《南雁》刊物上。
李增援是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的,陈海云想国民党的档案里或许保存有学生的籍贯等相关材料,因此决定从这里试试看。1992年3月15日,陈海云来到南京,首先去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国民党教育系统的档案,翻遍了三年的教育卷宗,只查到剧专的伙食账目之类的材料,这次的尝试又落空了。晚上,陈海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思考着白天查档的情况,他突然想到目录里有三个没有标明年代的卷宗,那里边会不会有什么名堂呢?陈海云再次来到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没有标明年代的三个卷宗,这里面不是南京剧专而是上海美专的档案。陈海云想到陈永倞在回忆材料中讲过李增援是在上海美专毕业后又考上南京剧专学习的,于是打开了卷宗,封面上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六届毕业纪念刊》,正好是李增援这一届的,首页上是毕业照,照片下面有各人的签名,陈海云一眼看到特别醒目的“李增园”的签字,当时他激动得难以用言语形容,连翻档案的手都发抖了,接着又发现了李增援的代表作(画)、自画像、人生格言、毕业论文和学籍表等,学籍表上写着籍贯为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陈海云几经周折终于查到了李增援在美专上学时的老师谢海燕,同学洪藏、张嘉言、何康理、赵清阁等,他走访了李增援的老师和同学,毫无遗漏地了解了李增援在上海美专和南京剧专读书时的情况。
李增援:学而有成,立志参军
上海美专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从学籍表上可以看出,李增援是1933年2月15日插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入校时20周岁。1935年10月,他考取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为第一期进校学生。1937年6月毕业,在校学习近两年。在剧专期间,李增援先后学习了话剧专业、装置设计专业,并选学了导演专业,几乎要听学校教学的全部课程。同时,他还为学校公演做了很多设计工作,全国美术展览会及话剧公演广告等也都出于他的手笔。他创作歌曲,参加抗日爱国表演,在报纸上撰文揭露警察强令停演的事实真相。这时的李增援已和家庭断绝联系,其生活主要靠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和布景设计的微薄收入维持,非常艰苦。
1937年6月,李增援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正是抗日救亡风起云涌之时,该校教师带领李增援等部分毕业同学,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夜以继日地写出了《盲哑恨》等不少抗日宣传剧,剧本刊登在各抗日报纸上,激起了民众的广泛同情与义愤。《盲哑恨》的每场演出,都激起了观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的强烈呼声!剧专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武汉的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支持,却遭到武汉国民政府的刁难无法继续维持。正在这时,传来好消息,在武汉筹建中的新四军军部,准备招募一批抗日文艺人才组建军部战地服务团。李增援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报名参加了新四军。
陈海云:烈士故里,送去佳音
从学籍表上得知李增援的家是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以后,陈海云于1992年3月27日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兖州,转乘公共汽车到莱芜。他首先到莱芜市党史办,向党史办的同志介绍了自己来的目的。党史办的同志说莱芜市没有李增援这个烈士,曾经的水北区现在叫寨里镇。莱芜党史办的李主任陪陈海云一起来到寨里镇,镇领导同样回答说镇上没有李增援这位烈士。陈海云一颗火热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但他这次来若查不出李增援的下落,是决不死心的。
陈海云问道:“你们镇里李姓中有没有‘增’字或‘园’子辈的人,在哪个村?”
他们说“有,现在叫太平街村。”
陈海云立即打电话到太平街村部,接电话的人姓李,陈海云问他们村里有没有一个叫李增园的。
对方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你找他干什么?”
陈海云说:“只要有这个人,我马上就过来,等我来后一切都会明白的。”
陈海云和李主任一同驱车来到太平街村。接电话的小伙子(李增援的远房侄孙)表情充满了戒备,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找李增援?”
陈海云说:“李增援是为打日寇在50年前就牺牲的烈士。”
小伙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你说什么?”
陈海云又重复了一边:“李增援是打日寇的烈士啊!”
小伙子听了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
李增援终于有了下落,是烈士!这一消息让整个村子沸腾起来,村领导来了,李增援的侄子、家人、亲戚、同学等都来了,他们一边听陈海云介绍有关李增援的情况,一边声音哽咽地讲着李增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从出生讲到上小学、中学、大学的经过。陈海云查看了李增援的家谱。家谱中对李增援有专门的记载,记到1935年去南京戏剧专科学习为止。因为上剧专以后,李增援和家中再没有联系,以后的情况家中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记载。
李增援:离家求学,断绝音讯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亦称夷散、益安。李增援的名字是他参加新四军时改的,1913年6月29日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今莱芜市寨里镇太平街村)。父亲李可训,在地方上颇有名望。李增援7岁开始读书,先后在村小学和陈家楼完小读书。完小毕业后,他考入泰安第三中学学习,因学费昂贵交不起,转莱芜县立中学学习。李增援从小聪慧过人,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他爱好广泛,字写得好,还喜欢拉京胡,唱京戏。他性格开朗又勤奋,村里大人都说他长大会有出息。
1928年夏,李增援从县立中学毕业,考取了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良,思想进步,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5岁。
1931年,李增援从师范毕业,父亲要他报考北平大学(即北大)或师范大学。他违背父命,考入华北大学,学习他喜爱的美术专业。这时,他的家境更加困难了,他主要依靠家族祠堂的一点微薄奖学金维持生活,不到两年就辍学了。为谋求生计,他来到济南师范讲习所任代课老师,想积攒点钱再去报考自己所喜爱的学校,以实现抱负。
一个机会终于来了,1935年春,李增援的一位上海女同学专程来到济南告知他,上海美专招考插班生,叫他赶快去报名,否则来不及了。她看到李增援的鞋子实在不像样,便掏了五元钱替他买了双皮鞋。李增援连家也没来得及回,就和女同学一道赶往上海报考,插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二年级学习。李增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家,过完暑假去南京考上戏剧专科学校,因写信回家提出休妻,遭到父亲的拒绝,从此与家中失去联系。他从南京剧专毕业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来到武汉进行抗日宣传,参加了新四军,直到1941年牺牲,家中对他的情况都一无所知。
还原英雄,追认烈士,家人垂泪,迎来新生
家人十分担心他,到处打听他的下落。1948年济南解放后,家乡的一个国民党俘虏兵说在济南解放前夕曾见到过李增援。从此,李增援当国民党兵的消息传开了,加上他家成分是破落地主,家人因此背上了反革命家属的“黑锅”。他上中学时家中强迫他结婚的爱人边秀云被戴着地主分子的帽子劳动,扫大街,受尽了折磨,1973年,她在翻麦场时,不幸被拖拉机压死。过继给他的侄子原在小煤窑工作,也被处理回家。
李增援的侄媳妇说,家里对李增援的下落有三种估计,一是被解放军解放济南时打死了;二是跟着国民党上了台湾;三是因婚姻问题,在外边另成家了,就是没有想到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加了新四军,为抗日壮烈牺牲。家人黑锅背了几十年,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解放初期曾登报查寻,改革开放后又托人到台湾去查找,始终杳无音讯。直等到陈海云来到莱芜太平街村才拨开了迷雾。
李增援的家人握着陈海云的手,流着眼泪诉说这些年受的罪,吃的苦。听了烈士家属受到的不公待遇,陈海云下定决心帮他们解决待遇问题,他继续上下奔波。1994年12月3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增援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海云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亲手送到了李增援家属面前……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二十四岁的年纪。想想这一路走来,我的梦想一直都没有变,可是依旧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每次看到梦想与我擦肩而过,忽然觉得完成梦想是那么难那么难。一个人,坚持、执着到底值不值得,到底应不应该。怕是最后成了固执,自己一无所有。
我没有那么坚韧的心,足够可以离开亲人,离开朋友去拥抱自己的梦想,或是去偏远山区支教、或是做一个战地记者、或是做一名所有老人的孩子帮他们驱逐孤单。我想过,可是我没有那么伟大,有那么多那么多我所无法舍弃的,又怎么可以心无杂念的完成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简单,可是去年放弃了那么多那么多,依然没有达成我的梦想。我只是想感谢所有支持我完成梦想的亲人朋友们。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完成梦想的人,当他亲眼看到梦想破碎的时候该是多么残忍。我时常在想,我是否还要坚持下去,是否还要继续自己想做的事情。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放弃,仍然装着这份二十四年来的梦想,执着这自己的执着。
忽然觉得幸福很简单。房间里很静很静。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下午因为早回家了些,在车站等妈妈一起回家。喜欢为家人忙碌,洗碗、做饭、整理房间、陪爸妈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看他们都睡了,给他们说晚安,检查门是否锁好,窗是否关好。一个人静静的在自己房间里开始敲出这些字。忽然觉得很幸福。知足便会幸福。只是我的幸福里缺少了些什么,可能这是爱情。还缺少了梦想的完成。
人无法那么完美的存在,我已经很知足。
只是看到了记者们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讲述自己一个个动人惊险的经历,心生羡慕。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那么平凡,只想快乐幸福的度过一生。如果也可以完成梦想,我应该下辈子一直在感谢上苍了。呵呵~
梦想,是多么美好的执着。
今晚拿出三本书,牵涉了三个领域,忽想起空闲了很久,很久没有读书了。只能晚睡些,早起些。看到桌面上摆的那三本书,觉得很温暖,很安稳。内心便不再空虚、寂寥。在我心中,情,永远是最重要的。亲情、爱情、友情。我喜欢花大把的时间放在感情上,陪伴他们。而自己的时间,只能给予这些我所热爱的书籍还有网络。
我天生就不平凡,我不甘心一辈子都这样平凡
因为我拥有梦想
我要拥有我梦想中的全部
只要有梦在心中
我拥有美好幸福霸气的梦想
我爱的是那灯光四射的舞台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站上我向往已久的伸展台
我梦想有一天我能开着我喜欢的豪华跑车,穿着自己设计的礼服站在属于我的T台上
我会努力
总一天我会带着我的梦想飞上天空
我一定会带着梦想飞翔
就算遇到风遇到雨
我一样不会屈服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等待
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我不会因为一次失误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自己决心要到达的目地
就算我得不到支持和鼓励
就算所有人都反对我
就算只有我一个人站在孤独的天台上眺望
我也绝不会放弃我的梦想的舞台
感动缘于奉献
——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米哥
他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却在油库两次技改期间破解技术难题、在设备革新中提出创造性建议;他只有高中学历,却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勇夺银牌、成为公司唯一技师;他不善言谈,却用自己的勤奋刻苦带动身边的人学技术、练本领,并培养出技能竞赛冠军……他,就是米哥。
初次见到米哥,他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宝石花的标志分外醒目,红色的安全帽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布满老茧的双手,诉说着他对工作的执着。晒得黝黑的皮肤,见证了他对事业的付出。在他的办公室,翻开一本本荣誉证书,字字句句记录了他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被省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08年被省公司评为“技术操作能手”……刚进入不惑之年的米哥用他的勤奋与进取,给自己平凡的人生书写着精彩的每一天。
练技术,就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
“小米身上有股“钻”劲儿,是新人中最能吃苦的一位,在技术方面很快就能独挡一面。”米哥的师傅徐昌元对他赞不绝口。
1991年,米哥来到了油库设备维护部。面对陌生的油罐、管道设备维修工作,他暗下决心,干就干到最好。他虚心向师傅请教作业流程,细心观察技术的细节动作;向技术员请教设备维护、故障排除等相关知识。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岗位学习笔记本,一有时间就掏出来学习、琢磨,十几年下来,光是工作学习笔记就积累了二十多本,不仅成为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别人学习借阅的“秘笈”。米哥参加工作仅半年就掌握了原来完全陌生的焊接技术以及加油站地埋油罐的设计,从同期参加工作的员工中脱颖而出,徐师傅放心地把加油站改造工程交给了他。在勤练技术的同时,米哥又加强了对管理知识的学习,把繁杂的加油站改造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怎样才能让设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提高效益?这是米哥经常思索的问题。1998年,油库第一次技改,他注意到槽车内高浓度油蒸汽由真空泵直接排出,对空气有一定污染。为了研究解决方法,他经常在油库一连几天不回家,翻阅大量资料,汲取先进技术,和同事首次在油库设计制作简易的油气回收冷凝装置,每年可回收汽油20多吨,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能源。2005年,鹤管安装油气回收密闭装置后,配重超标,在进行设备维护、更换钻动接头的骨架密封圈时,需要近10人才能拆卸重达300多斤的鹤管。米哥和同事总结经验,自己动手制作专用工具,将调节平衡的弹簧炮卡住,仅需2到3人就能拆卸鹤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油库工作多年,米哥深知“安全是天字号工程”,对设施设备的检查丝毫不敢懈怠。他看到一些员工保养设备时,由于方法不当,致使设备零部件磨损大、使用寿命短,便细心揣摩,总结出了“一勤——勤保养;二看——看完好情况、看复位情况;三细——细除尘、细观察、细注油;四禁——禁打磨、禁拆装、禁乱扔、禁多油”的保养方法,保证了油库各类设施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米哥于2006年取得高级焊工证,成为公司唯一拿到此证书的技术人员。在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他还积极带动周围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对同事进行技术辅导。在今年6月举行的四川销售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公司参加调和工技能鉴定的70多名员工实操考核合格率超过98%。
展才华,就要锲而不舍,勇争第一
“公司给我岗位成才的机会,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公司对我的培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7年,省公司举行技能竞赛,时年37岁的米哥踊跃参加。
“老米每天在公司练习到很晚才回家,回来后还要背题到深夜,那么大的人了,也不注意着身体。”回忆起备战竞赛的日子,米哥的妻子心疼地说到。但这其中的甘苦米哥只字不提,他总觉得有很多同事比自己更出色,公司给了这么好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付出加倍的努力证明自己。正是因为有这样达观的认识,米哥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多年的知识积累在那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获得省公司技能竞赛油品储运调和工三等奖。2008年,集团公司销售板块举行技能竞赛,米哥被省公司选中,与各二级公司共31名精英选手一起参加封闭式集训。
“我是技能竞赛中年龄最大的,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差不多天天看书到夜里两三点钟。”集训期间,90多天里要消化理解近10本专业书籍,难度就像一座山横在米哥面前。他常常一看书就忘记了吃饭,几年前的胃病在那段时间再次复发。
“不要灰心,有我在,理论上面有不懂的就问我!”面对头疼的“每日500题”强化记忆,米哥想过放弃、想过离开,是公司同去集训的战友任飞兄弟般的关怀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为了练就准确、快速、美观的拆装泵动作,米哥每天在闷热的训练场一个动作一练就是几十遍,腰和腿几乎无法伸直,眼睛熬出了血丝也顾不上,有点空余的时间就赶紧找个空地眯一下,接着再练。
国庆长假期间,米哥没有回家,他独自来到油库练习实际操作。安全帽下,汗水湿透了头发、从额头沿着脸颊一路滑下,不停的从下巴滴在调和泵上、掉到地上,湿透的衣衫紧紧贴着背……正在值班的总经理林辉看到后,打心底佩服他的干劲,鼓励他道,“加油干!得了奖回来我为你庆功!”
“老家的老母亲手臂摔成骨折,我却不能在床前尽孝。”男儿有泪不轻弹,米哥的眼睛却湿润了。训练再苦再累他都可以坚持,但对家人的愧疚,却让他难以释怀。
31个人、11个人、6个人……封闭式训练是辛苦的,淘汰式选拔是残酷的。因为心中有信念,因为相信付出就有回报,因为周围那些期待的眼神,米哥通过了层层筛选,执着地走上了赛场,在全国62名油品储运调和工选手中一举夺得银牌,并被聘为集团公司技师。
“我虽是公司唯一的技师,但成绩只属于过去,荣誉归于大家,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我要学的还有很多……” 面对不断涌来的荣誉和称号,米哥总是以他那独有的笑容,淡然相向。他对笔者说出的一番肺腑之言,恰好为我们描画出了一位在平凡的岗位踏踏实实,一干就是十几年,且干出了名堂的技术精英。
当教练,就要倾囊相授,无私奉献
2010年6月,米哥又来到熟悉的拆装泵房,同样的训练地点、同样的设备、同样炎热的天气,不一样的是身份的变化。两年前那个略显稚嫩的考生,如今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担负起为公司培养技术人才、输送业务精英的重任。
米哥结合自己所学以及大赛中的经验,总结出“温故知新法”、“互动教学法”、“标准操作分解法”,在训练中积极与选手互动。白天,他顶着高温在现场指导参赛选手演练实际操作,针对每名选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强化教学方案。晚上,他还要在灯下精心准备讲课资料、编制模拟试题,共为选手编制了60余套流程方案,进行了55次理论考核。几位选手的理论成绩最初在及格线徘徊,赛前已经接近满分。“看到他们每天这么努力的训练,很容易让我想到两年前的自己,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我的兄弟们取得好成绩,为公司争得荣誉!”米哥信誓旦旦地说。
“60多个日日夜夜,教练都和我们同吃同住。没有教练平日细心、耐心、全心的教导,绝不会有我今天的荣誉。”在2010年9月举行的省公司第三届技能竞赛中,米哥的徒弟周海波摘得油品储运调和工一等奖的桂冠,谈到获奖感言,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教练”。
得知徒弟取得优异成绩,米哥欣慰地笑了,但谈到家庭、孩子,他的眼眶湿润了:“孩子期末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我答应暑假带他出去旅游,但由于备战技能竞赛,最终没能兑现。”他说,作为一个儿子,他没有尽孝;作为一个丈夫,他没有尽职;作为一个父亲,他没有尽责。他能将技改工艺流程、仪表位置、型号规格等都熟记于心,却惟独忘记了妻子的生日。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却由于工作一次次对孩子食言。
老人物新故事
《魁拔2》的预告片中,天界的静心女神明确表示:“这是一场战争!在明知不可取胜的情形下,也要高声呐喊,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一个态度—我们是你的敌人!”对此王川导演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想明确态度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特别是你想表达的是‘我是你的敌人’,而且还处在一种敌强我弱的状况下,很难鼓足勇气把这句话喊出来。”王川导演透露,《魁拔2》中更多的涉及到静心与魁拔的战斗。不会脉术的静心,专门针对脉术研究一系列反制武器,脉术在这些武器面前,变得完全无用,甚至会反过来攻击发出脉术者本人。可是,和蛮吉的遭遇,让静心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魁拔2》在混乱中会进一步完善故事背景,朴心女神的遭遇,静心的精神寄托都会有详细的刻画。除此之外,天界神族5系(泱系、尘系、焰系、镜系、朴系),地界11族(龙族、兽族、翼族、粼族、墨拓人、萨库人、基斯卡人、格洛莫赫人、雾妖、辉妖、蛰族),以及追随魁拔的12妖(奇衡三、幽弥狂、燃谷、幽若离、大仓、吧咕哒、卡拉肖克玲、雷光、梅龙尼卡嘉、海问香、万两、秋落木),他们的关系也都会梳理的更加清楚。
“工业化”情怀
1920年,沿海的天津塘沽成立了一个碱厂。1926年,该碱厂获得了美国博览会的国际金奖,从此这里的产品名声大噪,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纯碱,这里的工人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最优秀的工人。王川导演就出生在这个碱厂,祖辈都是碱厂里的工人,虽然他并不喜欢做碱厂的工作,但这里却一直是他的骄傲。
在碱厂长大的王川导演自幼酷爱动画,眼看国产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渐下,他的梦想就是让中国的动画也能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动画影片。他认为,早在100年前中国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虽然现如今的中国制造总是受人诟病,但绝对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做好,只是没有延续当时的思路去做。中国第一批工人之所以后来能够成为国内各界精英,就是由于他们懂得生产的思路,无论是做什么,都要有一个这样的思路做基础,王川导演把这种思路总结称之为“工业化”思路,他的“工业化”情怀也正是他与国内其他动画导演的最大区别所在。王川导演把工业化思路也运用到了团队的工作中,无论是策划、编剧,还是分镜、配音,都有一个检验的标准,基于一个理性的思维,每当出现问题时,都凭借着这个标准进行判断,每一个错误有理有据能够指出来,例如结构错误、透视错误、冷暖错误、明暗关系错误等等,而不是凭借着感性的直觉说“感觉不对”。也正是基于这个可计量、可考核的“工业化”思路,动画质量才得以保障。即将上映的新片《魁拔2》也是“工业化”思维的产物,其立足于现代影院超宽屏幕、5.1声道的观影环境要求而创作,动画的复杂程度和精准度也称得上国际高标准。王川导演希望通过魁拔证明,中国的动画形象远不止是低幼龄化的喜羊羊,也不同于孩子带着家长去影院看,而将做成人愿意自己花钱买票观看的影片。这个现象在日本和欧美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日本的动画相当一部分都是做给成人看的,可以说具有相对成熟的动画产业,而魁拔也是预备步入动画产业的道路,尤其还运用写实派的画风,惹来了不少抄袭的非议,对此王川导演认为只是走出一条中国没有的写实风格,而恰恰这个风格做的最好的就是日本,所以才会“看上去像”,但是真正看过的人都知道,其内在思想完全是青青树的品牌理念。谈及产业化,也就不得不说票房的问题,王川导演表示,魁拔票房的惨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首先是因为前期宣传没有做好,而且国内的动画市场并没有成形,很多人对国产动画的不信任也造成了票房滑铁卢的原因之一。
目前,《魁拔》在网站上的点击率超过了七千万,不少网友表示根本不知道这部影片放映,还有很多2、3线城市根本没有上映。有这样的故事,创作期的青青树公司经常会收到100元的汇款,影迷们表示,国产动画不容易,当初没有去影院支持票房,只能用这种方法弥补,同时表示对这部动画的认可。虽然他们都没有去影院看,但是他们中的一大部分绝对会是《魁拔2》的观众基础,如果下一部还能得到他们的认可,《魁拔3》他们还会去看,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用品质为自身正名,树立起一个强大国产动画品牌。在王川导演的工业化情怀中,魁拔不仅仅是动画,更是一种风格、一个品牌,就像说起米老鼠,更多人想到的不仅仅是动画,而是迪士尼一样,开发系列商品和衍生品,然后再以文化传播的方式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这就是迪士尼经营产业链的成功之处。魁拔也将形成一个钻石状的产业链,并非单一的直线结构,而是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交叉推动”效用。比如说作为产业链上游核心部分的动画制作上映以后,会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逐渐向其他部分延伸,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玩具、书刊、音乐唱碟、纪念品和游戏等衍生品也被授权生产推向市场,媒体网络同时进行宣传,从而使整个价值链获得良性运转。目前,魁拔系列桌游、服饰、文具、DVD等商品也已在销售中,除此之外,书籍在线阅读,漫画同步,以及TV剧也是在筹划中。
3D技术的突破
说起3D动画,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皮克斯,乔布斯在1986年用500万美金收购了卢卡斯电影公司旗下工业光魔公司的电脑动画部,也就是后来的皮克斯。1995年感恩节皮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3D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影片以1.92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成为年度北美票房冠军,在全球也缔造了3.6亿美元的票房记录,还为导演约翰·拉塞特赢得了奥斯卡特殊成就奖。如果说,是乔布斯情怀带动了皮克斯体系的科技工业化走向成熟,那么引导魁拔走在3D求索之路上的正是王川的工业化情怀。
众所周知,二维动画转三维一直是国际影视动画制作中的难题,《大闹天宫》、《诸神之战》等电影也进行过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次在《魁拔2》的制作过程中,王川导演坚持运用3D展现动画效果,这无疑是创制时的最大难题。
而3D技术也就是悬在《魁拔2》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很有可能会失去前作建立的好口碑,团队的创作者们也是深知这一点,更是十二分的努力和用心。
自项目启动,耗费了1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尝试,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研发了独特的转换的插件,同样利用左右眼表现出不同的体积感,快速的将3D效果突显出来。研究成功后,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魁拔2》的制作,可以说,创作时间中的三分之二是用来研究3D立体成像的,但现在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的工作就是轻而易举的了。据悉,这项技术也将运用于下一部影片,继续研发深化,相对成熟时会申请相关专利。如《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所说:“原创是制作动画电影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至少我们这样认为。
但是你一旦完成了这一项,工作效率也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从《魁拔2》3D预告片可以看出,人物的立体感很强,动画节奏也比前作更加自然;在蛮吉奔跑的镜头中,3D效果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体积感也带来强力的视觉冲击;可以说《魁拔2》在3D技术运用中的展现效果已经趋于成熟,王川导演也表示,目前创作团队也正在调整细节,使之更加完美以及TV剧也是在筹划中。
二次元的世界纵然精彩,但精神还是来自三次元的赋予,《魁拔2》是创作团队爱与坚持的精神附体。创作团队只有怀着满满的对作品的热爱,并且有着不懈的努力、非凡的热血以及执着的坚持,才能制作出《魁拔》系列这种能够冲击我们灵魂深处的、令人感动的作品。(编辑:谢若琳)
在望京不大的办公间里,《魁拔》团队正在努力的工作着,这是一个有着300人规模的制作团队,也是一个年轻人的团队,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仅27岁,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业界精英。
在总结《魁拔2》时王川导演说,《魁拔2》中较差的镜头更优于前作的中等镜头,音乐也更加贴合剧情,这部动画的技术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也是由于创作团队快速进步的结果。同时,王川导演还特别介绍了几个主创人员。
武寒青(制片人)
“主创们的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期,我非常享受和他们一起制作魁拔的全部过程。”
王鹏展(编剧)
“愿青青树与观众通过魁拔成为好朋友!”
高嫣沁(原创音乐)
魁拔军歌的作词者,谱写了更贴合魁拔风格的音效。
袁思翰(原创音乐)
自幼学习音乐,长期的古典音乐训练和在大乐团排练演出的经历,为影视配乐作曲的工作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周洁(设计总监)
蛮吉及主要角色的形象都出自她手
“做动画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带着感情进行创作,对人物揣摩的越深刻,代入感越强,创作就越精彩!”
张钢(美术导演)
负责动画背景及后期特效制作,擅长利用CG制作出宏大的视觉效果。
我是一名入职时间不长的普通员工虽说进入联通公司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联通公司的发展变化时刻关注着,公司的发展关系我们每一个干部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联通网上学院正好给了我们自我进修的机会,三月份上旬的某一天我偶然看到了省公司张成波总经理题为“梦想牵引,执着向前”的重要讲话视频,于是就点开链接进行了学习观看了,比要求统一观看学习提前了半个月的时间,对于张成波总经理的讲话深有感触,时刻激励着自己努力奋斗。
在观看讲话中,省公司张成波总经理明确了辽宁联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结合企业现状和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张总的讲话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引起了广大干部员工的深切共鸣。3个小时的报告中我都听得全神贯注,对张总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不时点头认同。结合沈阳市分公司实际,学习领会张总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寻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面,做到珍惜岗位,用心工作,努力创造自身价值。借以学习张总讲话为契机,努力发挥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牢记“企业就是我们的船,风雨同舟,企兴我荣,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共闯难关”,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现场,全体与会人员被张总深入浅出、朴实真切的话语深深吸引,全程认真、专注地聆听了讲话内容。广大干部员工一致认为,听了张总的讲话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对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瘦身健体及企业改革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珍惜岗位,用心工作,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企业赋予的责任,努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想做的事情太多,想要的物品太多,能舍则舍,而心中的梦想,是永远也不能、不可以放弃的。就像雕刻家一样,用心去雕刻,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以自己最完美的角度去塑造心中的天使。
早在很早以前的《三字经》中,我们就知道了“求学者,贵恒心”,对于心中的梦想,我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的道路有多么曲折,踏出的一步是对是错,但我不能放弃心中的梦想,改变人生的方向,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它。正如雕刻家不会在邪恶的心理作用下雕刻出美丽的天使;诗人不会在悲伤时写出赞美的诗歌;太阳不会在夜空中出现。
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过去的事早已过去,未来的事遥不可知,只有现在最真实。我不会每天沉醉于过去的事,也不会每天沉溺于对未来的幻想之中,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凭借心中的坚强和毅力,没有做不了的事,没有过不了的难关。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或许刚开始的道路人迹稀少,方向繁多,用心了,坚持了,也就没什么可惧怕的了。就像石像中本没有天使,雕刻家用心去雕刻了,努力了,也就塑造出了美丽的天使。刚开始的时候,未成行的大理石中并没有天使的轮廓,雕刻家用心中的坚定形象一刀一刀的刻画出了天使……
心中的梦想不能盲目得执着:你能执着于让赤道地区下起天然的雪花吗?你能执着于让地球停止自转吗?你能执着于同志是解吗?你能执着于……连白痴都知道的答案,我就无需再做回答。但是我们明白,梦想是亚普和现实的,心灵是需要纯洁的。
心,为梦想而执着,为成功而兴奋。
“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心中的信念,是锋利的巨斧,为你劈开路上的荆棘;心中的梦想,是支撑的源泉,让你再跌到后能再爬起来。遥想当你到达了梦想的目标,那种兴奋,那种开心,是多么美好。
被乡亲们称为“农民科学家”的青年叫孙运启,经过多年的反复设计、试验和改进,2015年他首创出国内惟一的一台13米宽草帘机。这款草帘机不仅使当地菜农感叹不已,一些外地菜农也前来参观,都称赞他为菜农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心系农机研发,让梦想变成现实
二十多年前,八间屋村的菜农都是用秋收后从农田里运回来的稻草或其他农作物秸秆遮盖大棚,预防蔬菜受霜冻危害。可是,每当大风刮起,这些稻草和秸秆就会被吹得七零八落,大棚内的蔬菜常常被冻坏。孙运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反复琢磨:如何才能帮助乡亲们解除后顾之忧 ?
就在孙运启苦思冥想的时候,有一天,听村里人说在离村庄不远处的国道上停着一辆货车,货车上拉着一台谁都没见过的“怪”机器,车上的人正在向路人推销。孙运启猜测可能是一种农用机械,便急匆匆赶了过去。跑到货车旁一打听,车上的人说,这是一种草帘机,专门编织草帘子遮盖塑料大棚的。孙运启围着草帘机转了几圈,非常好奇,虽然是全木制的,不一定会结实耐用,还是一下子吸引了他。就在大家围着那台机器啧啧称奇的时候,他把那台草帘机的尺寸、规格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也要设计制造出为菜农解决困难的草帘机,而且是铁制品,形状要大,功能要全。
回到家里,孙运启便凭着记忆动手画草图,开始设计草帘机。一个月后,他绘制的草图有近百张,但每一张都因数据不合理难以实施制做。在一没图纸、二没工具、三没材料,要啥没啥的情况下,制做草帘机真是比登天还难。回想起那段日子,孙运启感慨颇多,自己全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经过三年多的钻研,才制做出了八间屋村的第一台草帘机。当时,那台简单的草帘机虽然编织速度比较慢,但比单纯的手工编织快多了。
孙运启说,他小时候看到村里人编草帘子时都是用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一人一天也不过编十多米长,他的父母也编过草帘子,双手经常被麦秸和稻草划得满是血口子,自己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时候他就想,啥时候能研究个机器出来,编草帘子时速度快又省工呢?三十年后,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稻草变金条,小机器盘活村经济
不久前,笔者得知孙运启设计制造的草帘机编织的草帘子宽度已不再是过去的2米,通过一次次革新改造,新的机器所编织的草帘子已经达到了13米时,深感惊讶,特地赶到八间屋村孙运启的家里探虚实。
来到孙运启的草帘加工厂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台经过孙运启创新改革后制造出来的“巨无霸”草帘机。孙运启笑着对笔者说,“这台草帘机其实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制做的,说实话,在做之前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那你还敢接?对,艺高人胆大呀!”笔者和他开起了玩笑。“啥艺高啊,就是瞎琢磨。”孙运启有些不好意思。
自从孙运启制做第一台草帘机之后,二十多年来,已经有了十几代产品。现在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回想起当初的艰辛,孙运启仍然感叹不已:“草帘机制做,机针是最重要,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孙运启拿着一根类似于超大号缝衣针的机器部件告诉笔者。刚开始没有车床加工,做机针要找铁匠烧口,用铳子铳出口后再仔细的用砂轮打磨,“一个小小的机针看起来毫不起眼,然而它的制作过程却需要17道工序,技术要求非常高。”基于此,孙运启这些年来在草帘机设计制造方面从未掉以轻心,始终如一地将质量上乘的草帘机供应给有需求的农民朋友。
一代代草帘机被孙运启不断地研制出来,他越来越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生产。2003年,孙运启成立了一个专业的草帘机生产工厂,生产数量一下子从以前的每年三五台,提高到了每年上百台,可即使这样,依然供不应求。“这种可以对庄稼秸秆再利用的草帘机,不仅使秸秆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并增值,为农民创造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农民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空气污染,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八间屋村党支部书记陈奎告诉笔者。
陈奎还告诉笔者,太平镇作为临沂小麦、水稻等粮食类作物的主产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稻草,之前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便宜销售,销不掉就烧掉,草帘机做到了让稻草变成金条。拿八间屋村来说,全村共有2000亩耕地,一亩地每年平均可产400千克稻草,如果都利用起来,按照平均每千克草帘6毛钱的价格来算,一亩地就有240元的额外收入。
不断挑战自我,向智能化发展
目前,八间屋村的草帘机生产已经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不仅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也解决了村里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八间屋村生产的草帘机,适用于稻草、麦秆、蒲草及芦苇等各种材料的加工,设备不仅销往寿光、威海等附近地区,还卖到了江苏、河南、甘肃等全国多个省市。
2015年3月,孙运启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有个本省诸城的客户问他能不能生产13米宽的草帘设备,孙运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在此之前,他们生产的草帘机的规格比较固定,一般加工的草帘宽度在1.2~2米,孙运启对笔者说,这个客户去年就提出让我们做6米宽的草帘机,我很有信心,几乎是一次性就制做成功了。这个客户想做个13米宽的,之前打听过不少生产厂商,可没人敢接活,找到我以后,我就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挑战一下自己。
真正动起手来,孙运启才感觉到6米宽和13米宽的草帘机在设计生产上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设备主轴的连接上,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草帘太宽,人工出帘很难做到整齐划一,用滚轴连接又存在很大难度。我足足一个月没有出门,反复研究、实验,最终算是不辱使命吧!”孙运启略显自豪地说,“虽然整个机器重达2吨,但只需两三个人就可以操作,制作这么大的草帘设备,在全国可能也算首创!”
生产出全国惟一的一台13米宽的大型草帘机之后,孙运启仍不满足,在生产车间里,他带着笔者来到一台半成品的草帘机跟前介绍说,这是他自去年冬天以来一直在研究改进的自动化草帘机。现在的人工费用越来越贵,孙运启认为以后的机器生产更应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孙运启表示,他打算在草帘机上安装红外线感应器,通过电脑进行控制,这样不仅可以自动锁边,还可以控制编织草帘的长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让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 邮编:27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