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1

江山实验中学叶知文

教学目标:

1、诵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导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是否发现日月星辰都无一例外地向西北移动;当我们俯瞰江流时,我们是否发现滔滔江河都千篇一律地向东南流去。(ppt1)可是你是否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也许这节课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二、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大声、流畅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聆听)——正音——节奏(ppt2)——齐读。(生齐读课文。)

2、默读全文,标注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可以联系上下文采用猜读法试着解决)

预设:维、绝两字演变及说文解字及常用字(详见ppt3、ppt4、ppt5)

3、三读文本,用自己的话翻译文本。(ppt6)

三、细读课文思考:(我们采用“对答式”朗读检验一下默读效果。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可以抢答。)

A、文章所记是何时之事?(ppt7)明确:昔者。

B、发怒时所干何事?(ppt7)明确:怒而触不周之山。C、后果怎样?(ppt7)

明确: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品读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A、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请借助“相关链接”回答。

(屏显ppt8ppt9)共工,神农氏之后,非常重视农业。为了发展农业,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以利于水利灌溉。颛顼不赞成这种做法,煽动部落民众,使共工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共工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了下来。

(讨论预设)

生1:共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所以就去撞不周山。师:他有什么事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生2:争夺部落首领。

师:他为什么要争夺部落的首领?

生3:因为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想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利于水利灌溉。

师:这个计划很好呀!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要去撞山呢?

生4:因为颛顼不同意他的计划,还煽动部落民众一起来反对他。师:那共工到底为什么去撞山? 生4:为了造福人民。师:原来,他是为了把地势改造得好一些,让地理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B、你如何看待共工的“怒”?(ppt10)(引导学生评析共工这一“神象”,不作强制性的说教,只为引导学生如何看待问题)

C、盛怒之下的共工,触向不周山,结果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ppt12)(生写50字以上片段)(可以出示图片(ppt13、ppt14、ppt15)适当提醒)

生展示: 预设:《史记·五帝本纪》片段(ppt16)及女娲补天故事(ppt17)加以佐证,肯定想象的魅力!

结束语(预设)

同学们,你们看,古人的想象多么奇特呀!(在“人”与“自然”之间板书“想象”)其实,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江河流水滚滚向东,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共工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共工不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可是,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预设)生1:远古的人们不知道太阳为什么要从东升起,而要从西边降落,也不知道江河流水为什么要滚滚东流而去,就想象是共工把山撞了才造成了这种现象。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遐想,或一种猜想。

师:哦,远古的人们无法解释日月的东升西落与河流的东流入海,所以他们就借助美妙的神话来认识和探索自然。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总是通过神话,幻想征服自然。到了科技文明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你们知道一点点吗?(预设)

生1: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探索月球的奥秘。生2:人们探索地球是不是圆形的。

生 3:人们探索宇宙中还有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生4: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是靠想象征服自然,现在是在着力探索自然,嫦娥一号、二号能够升天探索月球;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相继升空;还有2011 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也完成了对接。

师:说得太好了!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航天科学家正在我面前慢慢成长。结束语:(视时而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备课过程 篇2

【关键词】语句层面;引导;鼓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接到这个课题,我首先思考的是,我可以借这则神话,传达给学生什么?再问自己,学习这则神话,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什么,我的课堂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什么?

直到我搜索“上古神话”看到这段文字:

何新(当代著名学者)提出:“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真正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

针对初一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解读这则神话故事呢?此时,具体如何去做,我仍然是模糊的,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把这则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以解读神话的文化内涵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如何置于?我尝试去实践,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以喜洋洋童言趣事作为课前破冰。

“神话时代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这句话让我想到我可以我儿子的童年趣事来拉近学生距离,又可以得出童年时代拥有的特点:天真幼稚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走入语句层面

(1)首先设计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从大处入手)。

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迫使我们祖先很早就成熟了,并从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你知道哪些神话?同学们说说。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

追问:你猜猜哪个先哪个后?

(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内在联系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学习态度)

(2)指名读,正音正形。(如果都对,请生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哪个字需要注意?)

(3)自由读两遍,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预设:

请大家提出疑难点,老师标注,师生相互解决。

目的: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实化文言文教学。

二、走入语义层面

(1)从虚词“而”“之”,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是否去掉两个虚词更加简洁?

预设:怒而触,有了这个停顿,仿佛可以想到共工那种愤怒的状态,不周之山,感觉这不周山的神秘、巨大、重要,为下文造成的后果做铺垫。

追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共工怒的样子吗?(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不可遏”又是什么样的状态?表情、动作、语言分别会怎样?

(生描述)

同学们真会想象,板书:想象。

(目的:从虚词“而”“之”这一言语形式入手,体会其中的意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2)我们再来读这篇神话,文本语言简洁,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的地方却很多

齐读,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补充?

预设:争为帝?为什么争?为何怒?怒成什么样?撞后景象?颛顼后来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预设:

此处注意引导。

(通过追问学生所创版本的人物形象,神话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引导想象的合理性)

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了解神话凭想象创造的特点。

三、走入文化隐义层面

(1)神话是古代先民在尝试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你能从文中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吗?

充分预设:

(2)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一方面,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这则《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是远古人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共工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工具化载体。

完成板书。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将本课教学置于神话研究的层面的体现。

四、课后拓展

1.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必须要向一个人表示感谢。最后,我们今天得以学习的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都主要因为此人,此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目的:最后出示淮南子,是因为前面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觉得最后拓展正好可以联系其他神话。

2.课后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

A.以《我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为题写一点感受和思考,字数不限。

B.选读《淮南子》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古代神话英雄夸父,这一节,我们再认识一个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古代神话英雄——共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介绍 1.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2.课文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课文翻译

1.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2.师生交流

(1)重点词语:

①昔者:从前 ②触:碰、撞 ③折:折断 ④维:绳子 ⑤绝:断 ⑥焉:于此(兼词),这里,那里 ⑦不满:塌陷 ⑧潦:积水 ⑨归:流向(2)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五、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2.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明确: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课文总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

板书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稿 篇4

一、温故

背诵《夸父逐日》

二、知新

(一)、自主交流,赏评互补: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2)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6)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拨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2、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讨论并归纳: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篇5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

怒触不周山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驱逐共工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长于耍阴谋诡计的部族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在天上对应着一个坏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凶恶,嗜杀成性。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恶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6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加点字词注音。4分

夸父(kuā)

颛顼(zhuān)(xū)

水潦(lǎo)

二、解释加线字词

20分

1、逐日(追赶)

2、逐走(赛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

5、饮于河、渭(到)

6、河、渭不足

(黄河)(够)

7、北饮大泽(向北)

8、弃其杖(他的)

9、昔者(从前)

10、怒而触不周山(撞)

11、地维绝(绳子)(断)

12、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到这里)

13、地不满东南(塌陷)

14、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聚集)

三、翻译重点语句

16分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它们都是 神话(体裁)。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4分)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或者:“邓林”就是桃林。夸父是因逐日口渴而死的,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阴而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就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表现了夸父那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的内涵更加丰富,夸父的形象更加丰满,整个神话也更具有浪漫色彩。)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4分)

表现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5、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2分)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或者: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勇往直前,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6、“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9、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11、假如你无所不能力大无比你想干啥? 《夸父逐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1-6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①下列词句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走马观花

B.儿童疾走追蝴蝶

C.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虎大吼,众人夺路而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8、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附答案:

一、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

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C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7

一、《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现在也常指自不量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赞扬了共工勇敢坚强,具有挑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 古:跑 河、渭不足 古:黄河

地维绝 古:绳子

三、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 名词作动词,到北方 道渴而死 名词作状语,在途中 天倾西北 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四、重点词语

邓林:桃林 怒而触不周之山:撞 水潦:积水 尘埃:这里指泥沙 归:流向

五.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乙】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夸父与日逐走 赛跑 饮于河、渭 到 溺而不反

通返,返回 漳水出焉

在这里 2.翻译下列句子(4分)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

女娃在东海游泳,溺水而死不能返回 3这则神话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请你找出这两则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4分)

他们敢于挑战自然,具有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不断追求理想

【甲】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乙】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补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未至,道渴而死 到达 饮于河、渭 黄河 天不兼覆 覆盖 水浩洋而不息 停止 2.翻译下列句子(2分)水浩洋而不息

水势浩大不能停止 3【甲文】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夸父逐日,比喻

决心大或不自量力。【乙文】塑造了一个 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 形象。(3分)

4.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请写出一个。(2分)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后羿射日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刘元卿: 明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著有《应谐录》,是一部笑话集。②齐奄:人名。③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④圮(pǐ):塌坏,倒塌。⑤东里丈人:丈人,老人家。东里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自奇之()(2)虎诚猛()..(3)云霭蔽天()(4)请更名曰“风”()..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

20.东里丈人的话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

感到奇特(以„„为奇,认为„„奇特)(2)确实,实在(3)遮蔽(4)更改

19.龙本来就比老虎神奇,(但)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超吧?(2分,意思对即可)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5-24

上一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2024-2025学年上学期学生会宣传部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