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档案管理员岗位职责
1.2.负责公司所需标准、规范、专业书籍的采购、收集。按资料、档案管理要求,对公司技术资料、检测报告、原始记录等文件分类、归档、登记、造册、统计、查阅、管理工作。3.4.负责文件、资料、档案的发放、回收和借阅登记。负责定时查询标准、规范的更新、替换情况,及时申请采购、更新。
5.负责资料档案室良好的卫生环境和防盗、防火、防光、防潮、防虫、防霉变、防污染和防有害生物等安全措施。6.严格执行文件、资料、档案保密制度,对密级文件、资料均应按规定进行登记、管理。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外借、复印及向其他人泄露档案内容。
7.负责对文件、资料、档案进行鉴定,提出处理过期文件、资料、档案的建议。
一、基建档案的作用
1、基建档案是指从建设工程项目酝酿、立项、施工到
竣工整个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必须进行整理立卷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包括工程项目前期文件、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监理文件、设备文件、竣工验收文件等内容, 反映了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真实过程。基建工程建设是基建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 对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加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增强企业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基建档案记录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真实反映了工
程项目管理过程和工程实体的现实面貌, 基建档案具有比工程实体本身更长久的寿命, 规范、准确的基建档案是工程进行检修、管理、改扩建的凭证和依据, 如工程扩改建时经常参照以前的竣工草图。基建档案为工程人员根据基建档案规范工程技术管理手段、程序, 对工程事故原因分析、认定责任、提出改进方法提供技术依据, 通过基建档案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重点工程项目不断增多, 提高对基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齐抓共管, 是新形势下基建档案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领导和档案人员对基建档案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够, 基建档案工作的学习宣传力度不强, 基建工程队伍流动性大, 人员不稳定, 使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档案资料流向不清, 工程各参建部门缺乏相互沟通交流, 档案管理职责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员。
三、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1、增强档案意识,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科学理念
基建工程档案管理正逐步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 积极宣传《档案法》, 正确认识基建档案重要性是提高基建工程管理和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和保证, 以人为本, 贯彻科学发展观, 基建档案人员应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变被动为主动, 有为才有位, 使档案人员和各级领导达成共识, 齐抓共管, 提供基建档案管理水平。
2、完善基建档案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基建工程项目特点和基建档案管理要求, 各参建部门都应设立相应的档案机构, 配备专职档案人员, 明确各自管理职责, 建立基建档案管理网络体系, 深化职能, 加强各工程人员和档案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沟通。
(1) 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基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基建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进程同步, 建设项目申请立项时, 即开始基建文件的收集、整理、审查工作,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 完成项目文件的归档、验收工作, 从工程建设源头控制基建档案管理质量。建立工程合同制、监理制、契约制等约束机制, 在签订合同时, 明确需移交的基建档案材料数量、套数、归档时间和质量要求等事项, 并规定工程款的百分之五作为基建档案归档的准备金, 不提交齐全完整的基建档案不予付款, 有效的控制、监督、检查基建档案的质量。
(2) 采取基建档案工作“三纳入”、“四同步”措施, 即基建档案工作纳入基建工程计划中, 纳入基建工程规章制度中, 纳入岗位责任制中;基建档案工作与基建工程立项同步, 与基建工程建设进度同步, 与基建工程工作检查同步, 与基建工程竣工验收同步。保证基本建设工程档案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保证了基建工程质量。
(3) 基建档案整理立卷质量是基建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保证, 各参建单位应严格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基建档案整理、组卷、编目、保管、利用工作, 遵循基建档案的形成规律, 保持档案资料有机联系, 单项工程又相互独立, 便于利用的原则, 构成分类清晰、连续成套的一个整体。通过工程项目技术会议、技术交底等形式, 解决基建档案工作问题, 形成工作会议纪要、档案工作总结、简报等文件, 得到有效的沟通和效果, 采取档案工作专家现场演示、业务咨询等方式, 对基建档案业务工作进行指导, 规范基建档案整理立卷工作, 统一基建档案管理标准、操作方法。
(4) 基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是基建档案工作发展的物质条件, 档案人员应主动汇报基建档案工作情况, 及时就当前档案工作出现的问题向领导说明配置设备设施的必要性, 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设置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 配备档案保管必须的“八防”设备, 提高基建档案工作环境条件。
(5) 做好基建档案验收工作。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建设项目 (工程) 档案验收办法》, 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管理, 贯彻基建档案备案制度、验收制度, 执行基建档案工作检查、预验收步骤, 基建档案必须经城建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 才可进行基建工程的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后1个月内做好基建档案的移交工作, 通过基建档案验收工作, 提高了基建工程管理和档案管理水平。
一、馆藏资料存在的问题
(一)资料收藏的“图书馆”化
(1)资料内容的“图书馆化”。各档案馆收藏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以建国后的资料来说,资料内容均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而具体涉及档案馆所属区域的资料却不多。(2)资料数量的“图书馆化”。不少国家级和省级档案馆保存的资料在10万册以上,地、县级档案馆也在数千至数万册。由于在保存数量上没有较为统一的规定,有一些档案馆保存的图书资料,在套数上甚至可以和图书馆相媲美,如一份图纸保存15份,同一版图书保存5套。
(二)资料分类的多样化
各级档案馆在资料的分类方面各行其是,有的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或《中国文献资料分类法》;有的参照《中国档案分类法》;有的自编分类方案,等等。
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参加整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经验存在差异,引起分类标准的多样化。有的分类不合理,相互交叉;有的类目分得过细,导致了相同的资料在不同的档案馆中,属于不同的类目;有的同一档案馆内,分类标准层次不一致、归类不合理不准确,导致一些资料既可归入A类,也可归入B类,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整理资料,也有可能把同类的资料归入不同的类目。
(三)资料管理的“档案化”
1、在日常的库房管理中,资料享受着与档案一样的待遇,适宜的温湿度、消毒杀菌等。
2、存而不鉴,鉴而不汰。据调研,我国各级档案馆馆藏资料的鉴定、淘汰工作目前处于半开展未开展状态。资料一进入档案馆,如同进入“保险箱”般安全。有的档案馆虽然做过部分资料的查重工作,不过重复的资料并没有被淘汰出馆,而是经过转化为工具书或用其他方法软处理,仍留存在档案馆。知识老化、观点陈旧、重复、利用价值不大的现象在各级档案馆普遍存在。
3、利用手续比档案更繁琐。利用者(特别是个人)利用馆藏资料时,先查目录,再开借阅单,由资料管理员从库内调出资料提供给利用者,有些档案馆还需经过主管领导的同意(批准)方可。
(四)资料利用的低率化、内部化
从2004年度北京市档案馆和18个区县档案馆资料利用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看,市档案馆资料的利用率约为3%,区档案馆约为2%,县档案馆约为5%(数据来源为北京市档案局编制的2004年度北京市档案事业统计年报综合摘要)。而且,各档案馆被利用过的资料也仅限于档案业务类、时事类期刊、报刊、工具书、地名志、区志等,利用者也大多是本局(馆)工作人员,主要用于撰写论文、举办展览、编写资料,社会人士、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来馆利用资料者寥寥无几。
(五)资料发展不平衡
从整体上讲,综合档案馆保存的资料量都很大,县级档案馆的馆藏资料量尤为巨大。而具体到各个档案馆,馆藏资料的发展并不一样,保存资料的情况也很不平衡。例如,省级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保存量多的达10万册以上,低的为3万册,高者为低者的3倍多;县级档案保存资料量多的达2万多册,低的为两千册,高者为低者的近10倍。
二、健全制度合理利用
(一)构建区域特色馆藏
1、树立开放和合作意识,与图情部门和谐发展
档案馆要在信息竞争中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开放的意识,大力提倡合作、协作、开放精神,倡导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情报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档案馆在收集馆藏资料时,要立足自身的职能——保存“社会记忆”,明确收藏对象,与图情部门和谐发展。
2、馆际之间,突出各自区域特色
档案利用实例充分显示,相对于时政要闻,公民更倾向于关注与自身及所处环境有关的集体记忆。我国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人文、地理、经济产品、典籍掌故、名胜古迹、民族、宗教特色以及风土人情,因此,档案馆在收集馆藏资料时,要根据其服务对象和职能,做好馆际之间的分工,关注“地方资料”,使人一看就知是此一区而非彼一区,改变资料“千馆一面”现象,突出档案馆的区域特色,与馆藏档案一起,形成展示区域文化的主阵地。
(二)加强理论研究,统一认识
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盲目的。目前,我国各级档案馆的资料收集工作因为缺乏理论指导,对应该收藏什么样的资料、如何进行管理、如何提供利用等认识不统一,各档案馆按照自己的领悟和财力来确定本馆的资料收集范围,形成了档案馆资料的“图书馆化”现象;资料工作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人的重视程度、资料工作人员的自身条件,这对档案馆资料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为保障作为档案馆业务工作一部分的资料工作持续性发展,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研究馆藏资料的特点、适宜的分类方案、如何进行日常管理和提供利用等,为当前各级档案馆的资料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对档案馆资料工作的理性认识。
(三)健全制度,推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科学制定资料收集制度
为避免“图书馆化”现象发生,各级档案馆在依据国家档案局和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资料收(征)集制度时,要从全局出发,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基础上,制定本馆收集资料范围。在制订制度前,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详细了解区情、区史及馆藏档案的完整程度,对管理范围内的机关、单位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状况等的程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对各机关可能形成的资料内容、种类、地域特色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本区域的人、物、情,根据其影响程度,制定一个进馆的标准。
2、规范分类
(1)统一的分类方法。资料的分类方法,一直有中国档案分类法和中国图书分类法之争。我们倾向于使用图书资料分类法。原因有二:①资料无论与档案有着如何密切的关系,它也不是档案,有着与档案截然不同的特点。②从利用者的角度说,相对于档案分类法,利用者更熟悉图书资料分类法。
(2)根据资料量的大小,制定详略得当的类目。不同级别的档案馆资料量悬殊很大,如中央级和省级档案馆资料量数十万,县级档案馆的资料量数千。在设置分类类目时,就要制定不同的分类类目。
(3)系统地培训资料管理人员。分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确定分类法只是做好了基础工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主体人的知识特别是分类知识,直接关系到资料分类类目设置是否适宜、归属是否正确。因此,对资料管理人员要进行分类方面的系统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分类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健全资料统计制度
要做好资料工作,统计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它的重要程度如同商业经营中的市场分析研究。通过对具体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资料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到资料利用率高低,利用资料的主要目的及取得的效果,资料利用与职业、年龄、性别的关系如何,哪些资料是由于与档案的相关性而经常被一起利用等等情况,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规范接收和征集资料的渠道,避免出现因领导的改变、人员的变化而导致资料收集范围变化大或不连续等现象。同时也可以了解人们需求或关注的热点,并以此作为今后工作改进的方向,明确收集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
4、研究制定资料鉴定淘汰制度
馆藏资料只补充不剔除,利用率高和利用率低甚至从未被利用过的资料混合排列在一起的管理状况,不仅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料淹没其中,增加了资料管理人员工作量,也极大地影响了馆内外人员对馆藏资料的看法。因此,档案馆研究、制定资料鉴定淘汰制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档案馆馆藏资料鉴定淘汰是将与档案无关、不能反映区域文化、罕用且无典藏价值、知识陈旧老化或不能再使用的馆藏资料予以剔除销毁或转移至他处储存的过程。档案馆在资料鉴定方面没有经验,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借鉴图书馆、资料室资料淘汰制度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结合馆藏资料的现状,参照历年来的资料利用统计数据,研究制定档案馆资料的鉴定淘汰制度,保持馆藏资料优化。
5、制定资料利用专门制度,简化利用手续
档案馆要根据馆藏资料的特点,制定资料利用制度,改变传统的资料利用方式,简化利用手续。我国公民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就可以利用(有一定密级的除外),不需要再经过馆长批准。
(四)研究用户需求,深化服务
1、主动出击。档案馆在加强资料收集、搞好阅览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宣传馆藏,包括档案和资料,让档案馆所在区域的每个居民,都像了解当地的超市一样了解档案馆,使档案馆真正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具体做法有:(1)将馆藏的特色资料按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制成专题目录,以简报或情况交流等方式公布于本级各直属机关部门,发送至街道、社区委员会。(2)运用新闻传播媒介,向社会宣传馆藏资料的内容,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3)与地方图书馆合作。(4)将馆藏资料目录上网,并编制网上检索工具,开通电子查询、邮件代查等服务。通过上述方式,提高馆藏资料的社会认可度,从而提高馆藏资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料的作用。
2、互动服务。档案馆在主动服务的同时,还要开展互动服务。把当地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积极与街道、社区合作,通过发放咨询表、意见箱、面对面交流、查询利用数据等方式,与居民沟通联系,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想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居民的需求,开展有目的的服务,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1)实行开架阅览。档案馆的资料利用方式对利用者来说很不方便。在查阅目录时,由于目录中仅提供了书名、作者、出版社之类信息,利用者不能清楚地了解书的内容,借出的资料不能满足利用者所需或期望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既浪费利用者的时间,又增加了资料管理者的劳动量。而采用开架阅览方式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同时,利用者可以在书架上尽情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提高资料利用率,缩短利用者借阅时间。因此,对收藏的非涉密馆藏资料,应该实行开架阅览。也许有人认为不实际,档案馆缺乏必要的阅览室,其实,只要把一些特色资料摆放在借阅档案大厅就可以实现互动服务。
(2)确定重点服务对象。一般来讲,档案馆所在区域内均有研究单位,它们每年都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并与所属的区域有很大的联系,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并为搜集所需的资料而烦恼,档案馆可利用保存的馆藏资料主要是辖区内的相关资料这个优势,根据他们的研究课题,把相关资料目录单发送给他们,这样既节省了研究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又提高了馆藏资料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也为档案馆日后收集资料开通了渠道。
(3)面向当地居民,开展馆藏资料编研。档案馆在为政府官员和学者服务的同时,还要面向当地居民提供资料服务。档案馆的编研科(提供利用科)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时期百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的热点,结合馆藏档案、资料,编辑、研究、汇编成专题性的资料,或放置阅览室,或发放至街道、社区,方便居民利用。
(4)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搞好社区服务。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地域单元,社区服务在推动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档案馆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特点,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挖掘收藏的地方资料,通过举办展览、画册、招贴画等形式,办进社区,增加人们的区域认同感。同时,建立为社区服务的档案资料中心,指导社区服务机构档案工作,增加社区档案资料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年鉴2002》,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2、傅华:《枯燥的数字多彩的事实——各级档案馆馆藏资料的数量分析》,《档案学研究》2000年第1期。
3、范良元:《试论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料的特点、作用及其分类》,《档案学研究》1993年第3期。
4、国家档案局主编:《第十四届国家档案大会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
5、姜之茂 :《当前档案工作的走势评价》,《上海档案》2002年第3期。
资料档案和标本的质量管理
(一)档案、标本管理的人员要求
档案专业人员
(二)药品GLP机构的档案归档范围
与试验相关的所有资料
(三)档案、标本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存条件符合规定要求;保存质量以能用于检查评价为限。
(四)GLP档案管理方法
1、归档时间报告发出后1周或1月内
2、A、B位置互指A记录B的位置,B记录A的位置。
3、档案室进出记录
4、修改画横线杠去错处,在旁边注明原因,本人签名及标明修改日期。
5、资料档案保存原则①按要求保存原件或复印件②所有记录文件应有页码、完整,不缺页或挖补,如有缺漏,要详细说明原因③所有归档资料应有保管记录。
6、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将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的原件、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书面文件、质量保证部门的检查报告等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交资料档案室,并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编号归档。
7、研究项目被取消或中止时,专题负责人应书面说明取消或中止原因,并将上述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8、资料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
9、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总结报告以及其它资料的保存期,应在药物上市后至少五年。
一、文书管理工作知识准备
(一)公文的一般格式
公文格式一般包括标题、主送单位(部门)、正文、附件、单位印章、发文时间、抄送(抄报)单位(部门)、公文字号、主题词等。
1.公文的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发文单位和公文种类。除批转法规性文件外,公文标题一般不加书名号和其他标点符号。
2.向上级请示的公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单位(部门);如果需要上报另一个上级单位(部门),可以采用抄报的形式。
3.发文时间以领导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单位签发的日期为准。4.公文字号一般包括单位代号、年号、顺序号。几个单位联名发文时,只标明主办单位(部门)的公文编号。
5.公文如有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单位名称之前注明附件的名称和件数。6.收、发文单位(部门)应写明单位(部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联合发文应将主办单位(部门)排列在前。
7.文字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8.公文纸一般用16开纸,在左侧装订。通告等用纸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行文关系。
二、达成工作目标的四个工作事项
(一)文书管理
企业文书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各种职能、处理各种公务所形成的所有文件材料的总称。企业文书可以用来表达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意图,行使职权;下级向上级报告情况、请示问题;对外联系工作、商洽公务以及制订计划、记载各种活动,是企业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文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中重要的文件资料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妥善管理,对这些文件资料的管理就是所谓的档案管理。
四川瑞联精工装饰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酒店、办公室、餐饮茶楼、商场地产、KTV娱乐空间设计及施工)
(三)信件管理
处理信件是行政部办公事务的主要内容,也是日常行政事务的主要内容,所以企业与外界来往的各类信件,都需经行政部统一处理。为了有效地处理往来信件,更好地完成信件管理工作,必须把握信件处理的规律。
(四)资料管理
企业的内部刊物、图书资料以及其他资料是企业文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刊物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书资料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图书资料及内部刊物等的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件与便函的写作步骤
商业信件与便函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书面沟通工具。
好的信函应该通过语气、短句、标点等元素显现出“简洁、热情、友好”的情绪。信函的表现技巧有以下几点:使用清晰、简洁而又准确的语言;不要用官话、行话、抽象的词语和废话;用短句;使用自然、幽默、友好的词汇。
1.信件
商业信件一般都按照公司的既定格式和惯例要求来书写,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操作步骤。(1)判断信件的类型,确定使用的格式。(2)看是外文信件还是中文信件。(3)信件标题(私人信件没有)的书写。(4)敬语和称呼的书写。
(5)开头部分的书写:告知写信的目的。(6)中间部分的书写:提供详情。
(7)结尾部分的书写:表明希望对方采取什么行动。(8)祝福语或附词的书写。(9)签字、日期的书写。
(10)另附内容(如果有的话;商业信件最好没有)。2.便函
商业便函一般比较短,正规性也要比信件低一些。书写要求与信件基本相同,即简洁、准确、通顺、易懂;关键的一点,是便函把需要传达的议题、要点醒目地突现出来。便函的书写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操作步骤。
(1)确定目标:为什么要写这个便函。
四川瑞联精工装饰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酒店、办公室、餐饮茶楼、商场地产、KTV娱乐空间设计及施工)
(2)什么类型的便函:问候函、问讯函、招待函、邀请函、致谢函、通知函、任职函、请假条、约会函、预订函等。
(3)组织材料。(4)称呼的书写。(5)开头:说明原因。
(6)中间部分的书写:写出对方必须知道的事情,不是绝对必要的内容不要写。(7)结尾部分的书写:向对方表示感谢或提出要求。(8)敬语、谢语的书写: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9)签字、日期的书写。
(10)添加附件:如活动项目、日程安排。
四川瑞联精工装饰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1.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1.1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1.2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与考核制度 1.1.3 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1.1.4 安全生产资金(措施费用)提取保障制度 1.1.5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1.6 安全检查制度
1.1.7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规定 1.1.8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管理办法 1.1.9 工程分包安全管理办法 1.1.10 材料供应安全管理办法 1.1.11 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办法
1.1.12 安全施工专项方案、措施编制管理规定 1.1.13 施工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1.1.14 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1.1.15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1.16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1.17 安全设施验收制度 1.1.18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 1.1.19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 1.1.20 危险品使用、储存管理规定 1.1.21 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1.1.22 厂区道路安全管理规定 1.1.23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1.1.24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办法 1.1.25 文明施工管理办法 1.1.26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1.1.27 安全档案管理规定 1.1.28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规定 1.2 施工合同签订 1.2.1 工程承包合同 1.2.2 工程分包合同
1.2.3 建筑工程分包安全协议书
1.2.4 工程分包单位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复印件)1.2.5 经济承包合同(有无明确安全考核指标)1.3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1.3.1 单位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文件 1.3.2 项目部安全管理网络图 1.3.3 项目部专职安全管理配备明细表 1.3.4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效证件复印件 1.4 目标管理 1.4.1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规划 1.4.2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汇总表 1.4.3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项目经理)1.4.4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技术负责人)1.4.5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施工员)1.4.6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安全员)1.4.7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材料员)1.4.8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劳资员)1.4.9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设备员)1.4.10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评定表(生产班组长)1.4.11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及考核办法 1.4.12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分解表 1.4.13 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表 1.4.14 项目部作业班组安全生产考核表 1.5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编制及审批 1.5.1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1.5.2 施工组织设计
1.5.3 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审批表 1.5.4 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1.5.5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6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7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专项方案 1.5.8 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9 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10 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方案 1.5.11 模板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12 模板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13 模板工程专项方案
1.5.14 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15 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16 起重吊装工程专项方案 1.5.17 脚手架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18 脚手架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19 脚手架工程专项方案
1.5.20 拆除、爆破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21 拆除、爆破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22 拆除、爆破工程专项方案
1.5.23 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专项方案审批表 1.5.24 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专项方案论证表 1.5.25 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专项方案 1.6 安全技术交底 1.6.1 安全交底记录表 1.6.2 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1.7 安全检查资料 1.7.1 单位安全检查记录 1.7.2 项目安全检查记录 1.7.3 隐患整改回执单 1.7.4 隐患整改验收表 1.8 安全教育资料
1.8.1 单位安全教育规划 1.8.2 单位安全教育记录
1.8.3 单位参加安全教育人员登记表 1.8.4 职工安全教育档案 1.8.5 项目施工人员登记表 1.8.6 项目全员安全培训登记表 1.8.7 项目全员安全考试试卷 1.8.8 项目管理人员安全考试试卷 1.8.9 项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考试试卷 1.8.10 项目其他作业人员安全考试试卷 1.8.11 三类人员安全培训考核登记表 1.8.12 单位三类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卷 1.9 班前安全活动记录 1.10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资料 1.10.1 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1.10.2 项目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1.10.3 特种作业操作证复印件 1.11 工伤事故管理资料
1.11.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1.11.2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年)报表 1.11.3 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1.11.4 项目部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1.11.5 项目部职工伤亡事故月(年)报表 1.12 安全标志管理资料
1.12.1 施工现场安全标志布置图 1.12.2 施工现场设置安全标志明细表 1.13 安全管理检查评分表
1.14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汇总表 1.15 现场带班考核表
1.15.1 工程项目施工负责人(监理)现场带班登记表 1.15.2 工程项目施工负责人(监理)现场带班汇总表 文明施工
2.1 现场围挡设置资料 2.1.1现场围挡设置验收表 2.1.2现场围挡设置照片 2.2 封闭管理资料
2.2.1 施工现场进出大门设置平面图 2.2.2 施工现场门卫制度
2.2.3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工作卡登记表 2.3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道路、排水、绿化、吸烟室设置等)2.4 材料堆放管理资料
2.4.1 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平面布置图(包括易燃易爆物品存放)2.4.2 进场材料明细表 2.4.3 现场易燃易爆物品登记表 2.5 现场住宿管理资料 2.5.1 现场住宿设置平面图 2.5.2 现场住宿管理制度 2.5.3装配式活动房安装验收表 2.5.4 现场住宿检查评分表 2.6 现场防火管理资料
2.6.1现场防火设施、器材布置图
2.6.2施工现场防火设备、设施、器材登记表 2.6.3现场动火安全措施
2.6.4施工现场消防重点部位登记表 2.6.5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检查表 2.6.6现场动火申请表 2.6.7 现场动火证
2.7 现场治安综合治理管理资料 2.7.1 现场治安综合治理规定 2.7.2 现场生活区工人娱乐场所布置图
2.7.3 现场生活区工人娱乐器材、电器设备明细表 2.7.4施工现场生活区工人学习书籍登记表 2.8 施工现场标牌管理资料
2.8.1 施工现场标语、宣传栏设置平面图 2.8.2 施工现场安全标志布置图 2.9 现场生活设施管理资料 2.9.1 现场生活设施平面布置图 2.9.2 现场生活设施管理规定 2.9.3 现场生活设施检查记录 2.9.4 食堂管理卫生制度 2.9.5 食堂工作人员登记表 2.9.6 食堂炊事员体检合格证复印件 2.10 现场保健急救管理资料
2.10.1 现场配备培训持证急救人员登记表 2.10.2 现场配备急救器材明细表 2.10.3 现场配备急救药品明细表 2.10.4 现场卫生防病宣传教育记录 2.11 现场社区服务管理资料 2.11.1 施工现场施工不扰民措施 2.11.2 施工现场噪声检测记录 2.11.3 施工现场粉尘检测情况登记表 2.11.4 项目噪声检测报告 2.11.5 夜间施工审批表 2.12 文明施工检查评分表 脚手设施
3.1施工现场脚手设施统计表 3.2脚手架搭设方案审批表 3.3脚手架搭设方案专家论证审查表 3.4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3.5 脚手架搭设安全交底记录表 3.6 脚手架搭设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3.7 脚手架检查验收表格 3.7.1 落地式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2 悬挑式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3 门型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4 挂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5 吊篮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6附着式脚手架购买、租赁合同 3.7.7 附着式脚手架安装协议 3.7.8 附着式脚手架安装单位资质 3.7.9 附着式脚手架自检表 3.7.10附着式脚手架验收表 3.7.11 附着式脚手架检查评分表 3.7.12 脚手架材料清单 3.7.13 脚手架构配件验收表 3.7.14脚手架基础验收表
3.7.15 脚手架搭设分段检查验收表 3.7.16 脚手架施工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3.8 脚手架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3.9 脚手架拆除安全交底记录表
3.10 脚手架拆除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3.11 脚手架搭设(拆除)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3.12 脚手架搭设(拆除)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复印件 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4.1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 4.2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专项方案
4.3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专项方案专家论证表 4.4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4.5 土方开挖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4.6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 4.7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专项方案
4.8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专项方案专家论证表 4.9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4.10 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4.11 基坑支护(土方)施工沉降观测记录表 4.12 基坑支护(土方)施工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4.13 临近建(构)筑物沉降观测记录表 4.14 临近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4.15 基坑支护(土方)施工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4.16 基坑支护(土方)施工安全检查评分表 模板工程
5.1 模板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 5.2 模板工程施工专项方案
5.3 模板工程施工专项方案专家论证表(按条件确定)5.4 模板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5.5 模板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5.6模板工程材料验收表 5.7模板工程验收表 5.8模板拆除审批表
5.9 模板工程施工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5.10模板工程安全检查评分表 6 “三宝”、“四口”防护
6.1 单位(项目)“三宝”购置登记表 6.2 “三宝”购置进场检查验收表 6.3 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表
6.4 现场“四口”、“临边”防护安全技术措施审批表 6.5 现场“四口”、“临边”防护安全技术措施
6.6 现场“四口”、“临边”防护安全措施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6.7 现场“四口”、“临边”防护措施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6.8 现场“四口”、“临边”分布登记表 6.9 现场“四口”、“临边”安全防护设施验收表 6.10 现场“四口”、“临边”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6.11 “三宝”、“四口”防护检查评分表 施工用电
7.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7.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7.3 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7.4 临时用电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7.5 施工现场修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7.6 施工现场修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7.7 临时用电修改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7.8 临时用电修改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7.9 临时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表 7.10 电气设备试、检验、调试记录表 7.11 现场重复接地检测记录表
7.12 电气设备、线路绝缘电阻检测记录表 7.13 漏电保护器测试记录表 7.14 手持电动工具绝缘电阻检测表 7.15 施工用电定期检查、复查表 7.16 施工临时用电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7.17 施工用电检查评分表 7.18 外电防护措施 7.19外电防护措施审批表 7.20 电气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7.21 施工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审核人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
7.22 电气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复印件
7.23 现场电工安装、巡检、维修、拆除工作记录 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
8.1 备案证书 8.2 设备技术档案 8.3 设备安装告知单
8.4 设备安装单位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复印件 8.5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审批表 8.6 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8.7 设备安装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8.8 设备安装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8.9 设备安装自检记录表 8.10 设备安装验收表 8.11 设备定期检查表 8.12 设备检验报告书 8.13 设备拆卸施工方案审批表 8.14 设备拆卸施工方案 8.15设备拆卸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8.16 设备拆卸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8.17 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检查评分表 8.18 设备操作安全交底记录表 8.19 设备操作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8.20 设备操作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复印件 塔吊
9.1 塔吊备案证书 9.2 塔吊技术档案 9.3 塔吊安装告知单
9.4 塔吊安装单位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复印件 9.5 塔吊安装施工方案审批表 9.6 塔吊安装施工方案
9.7 多塔作业防碰撞安全措施审批表 9.8 多塔作业防碰撞安全措施 9.9 塔吊基础隐蔽记录及验收表
9.10 塔吊安装施工项目经理、安全员、安装人员有效证件复印件 9.11 塔吊安装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9.12 塔吊安装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9.13塔吊安装自检记录表 9.14塔吊安装验收表
9.15塔吊升节、附着安装验收表 9.16塔吊定期检查表 9.17塔吊检验报告书 9.18塔吊拆卸施工方案审批表 9.19塔吊拆卸施工方案
9.20塔吊拆卸施工项目经理、安全员、拆卸人员有效证件复印件 9.21塔吊拆卸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9.22塔吊拆卸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9.23塔吊检查评分表
9.24塔吊操作人员安全交底记录表
9.25塔吊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司机、指吊、司索)9.26塔吊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复印件 起重吊装
10.1 起重吊装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审批表 10.2 起重吊装工程施工专项方案
10.3 起重吊装工程施工专项方案专家论证表 10.4 起重吊装工程施工安全交底记录表 10.5 起重吊装工程施工接受安全交底人员记录表 10.6 起重吊装施工准备检查验收表 10.7 起重吊装隐患整改及验收表 10.8 起重吊装安全检查评分表 10.9 起重吊装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登记表 10.10 起重吊装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复印件 11 施工机具
11.1 施工现场施工机具登记表 11.2平刨安装验收表 11.3 圆盘电锯安装验收表 11.4 手持电动工具安装验收表 11.5 钢筋机械安装验收表 11.6 电焊机安装验收表 11.7 搅拌机安装验收表 11.8 气瓶进场验收表 11.9 翻斗车进场验收表 11.10 水泵安装验收表 11.11 打桩机械安装验收表 11.12 其他机械设备安装验收表 11.13 施工机具检查评分表 11.14设备操作人员登记表
11.15设备操作人员有效操作证复印件 11.16 设备操作安全交底记录表 11.17 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事故应急预案
12.1 施工事故应急预案审批表 12.2 施工事故应急预案
12.3 施工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记录、照片等资料 13 职业危害防护
13.1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登记表 13.2 施工现场危险源控制措施 13.3 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3.4 现场接触职业危害人员登记表 13.5 现场保健、防暑食品、物品发放登记表 工程安全备案
14.1 施工安全监督备案登记表 14.2 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复印件 14.3 中标通知书复印件 14.4 施工合同书复印件
14.5 施工单位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复印件 14.6 工程施工意外伤害保险单复印件 工程施工安全措施费用支付与实施
15.1 工程项目安措提取计划
15.2 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支付申请表 15.3 领取安措费项目施工现场检查表 15.4 工程项目安措费使用登记表 15.5 安措计划实施凭证 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管理
16.1 工程监理
16.1.1 工程监理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书 16.1.2 回复工程监理的隐患整改报告 16.1.3 隐患整改验收单 16.2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同管理的作用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加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使得一些边缘学科与信息技术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高校师生及管理者而言, 他们对于综合性信息及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在现实中, 由于这类综合性信息及知识往往比较分散, 囊括在了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上, 因此使得他们在寻找及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有时候花费了时间与精力之后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基于此, 这就需要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完善, 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 从而使得在查找与利用上更加便利。此外, 采用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方式, 还能有效避免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浪费, 同时还能促进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管理上的共同进步。
2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共同管理的策略
2.1 利用相关管理理论加强共同管理
有人觉得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三者共同管理十分突兀, 是忽然而来的, 其实不然, 三者集中管理的模式, 在我国早就有了相关的依据建议, 这种依据建议从提出开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末期, 我国档案管理在方式、人员及设备上都有了全新的改善, 加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 以及90年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使得我国档案管理逐渐有了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等全新模式的苗头。因此, 对于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三者结合起来共同管理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并且有了一定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三者之间的共同管理, 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情报机构及档案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的共同管理, 也是将三种不同信息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 加以全新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从而创造出一种服务质量更加优越且能满足各种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2.2 管理手段应及时调整
根据国内外的管理现状分析来看, 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共同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必然,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高速化, 这也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有力保障。将三者的管理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全面综合的资源整体, 使得文献情报服务系统更加科学,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利用, 同时也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让文献资源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价值。但是, 在对三者有机整合之后的共同管理而言, 需要注意很多方面, 尤其要注意系统的有效性管理, 这也是公共管理取得成功的一个基础保障。同时, 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善, 从而符合实际中的各种管理, 比如对于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的开放程度而言, 相关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实现了共同管理之后, 便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其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管理模式, 主要依靠的是数字化的网络技术进行操作, 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多项管理,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同时涉及到了虚拟图书馆、虚拟情报所及虚拟档案馆等。对于三种资源的共同管理, 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即“信息是所有文献的本质属性”, 同时也是构建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元素, 因此, 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使得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公共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依据。
2.3 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仓库”信息管理
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管理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 对于信息管理而言, 重要的并非容纳信息的仓库, 而是装在仓库中的物体 (信息) 。仓库往往作为一种辅助管理工具, 促进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 最大化将仓库中固定的信息解放出来, 使其变成能穿梭在电脑、网路等方面的“精灵”, 更加便捷地服务于社会。从仓库中解放出来的“精灵”, 通过网络技术之后, 便能与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连接融合, 供给人类及时利用, 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技术的出现及使用, 打破了传统技术在时间、地域及行业上的限制, 加速了全方位信息共享的可能。从目前来看, 网络型信息共享是当前资源共享的一种最理想方式, 其使得信息化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让异地存取信息更加便利, 加之虚拟技术的辅助, 这就使得信息技术下的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可以脱离实际的载体而进行统一管理。
2.4 灵动解决共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共同管理还处于一个萌芽不久的时代, 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就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相关管理者, 应积极采取灵动的方法来解决共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对于共同管理中的组织编制而言, 就应有针对性的解决系统分类、著录及标引等方面的问题, 尽快实现共同管理模式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了更好解决共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站, 将问题及解决策略编录在上面, 通过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及相关人士的探讨分析, 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 最大化提高三者共同管理的效率。
3 结语
社会技术不断发展, 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前进, 这就使得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管理实现了共同管理的可能, 并且这也是一种必然。为了使得三者之间的共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与完善, 就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及创新, 从而使得图书、情报资料及档案共同管理更加完善, 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摘要:目前, 信息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而言, 其属于一类学科知识, 对于广大读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 本文对图书情报资料与档案的共同管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图书管理,情报资料,档案
参考文献
[1]王爱平.试论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 (11) :122-123.
[关键词]地质档案;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管藏;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需要严格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进行,这有效的确保了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制性。但这也对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做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部门,需要努力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一、把好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
(一)计划任务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则需要在项目计划任务书下达时即开始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相关规则和标准下,可以在项目实施现场指派地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的项目资料管理员,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和积累,确保计划任务能够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有效的确保了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野外工作过程与科技文件材料形成同步
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都是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地质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这是确保科技文件材料能够收全的关键所在。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在项目中需要根据样品的不同来分别填写送样单位,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个工程记录表要分开,使每个工程都要有一个素描图和工程记录表相对应,这样可能为材料归档提供便利的条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需要根据立卷分类来将其按一定类别分别装在资料积累袋内,为后期立卷和分类归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室内综合整理与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要求同步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野外形成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综合图件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通过对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立卷,并进行原本地质档案明细账的填写,进行归档,确保原本地质档案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及成果报告验收与原本档案验收同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冠军质量管理体系来对立项、设计、实施、综合整理和研究、成果报告编制及资料归档等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对明确地质科技材料形成积累的第一责任者,完成文件材料的有效积累,确保立卷归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原本档案对原始记录更为重视,而质量管量体系的运行直接推动了原本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能够加快项目结束的进程,则需要在成果报告验收前,即对原始地质档案立卷和归档进行验收。
二、加快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一)建立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
地勘单位可结合原本地质档案的具体构成,尽快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著录,以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系统,实现原本地质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只要输入任意一项关键词,均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二)建立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勘查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也应运面生。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强对这些数据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可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新的地质勘查项目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除收集保管纸介质资料外,还应收集与之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实现新地质项目原本地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为计算机检索奠定基础。
(三)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地勘单位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图文数字化,即将已有的纸质档案采用计算机扫描、编辑等方式,将地质资料信息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这不仅保持了纸质档案的原貌,更易于利用者查阅利用。利用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三、改善地质档案资料馆(库)藏条件
要及时修缮、更新档案室的设施,为档案的保管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地质档案的寿命。同时,应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大投入,改善保管条件,添置现代化的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设备,推广应用密集架存放资料,使库房整齐,达到三防的目标。电子文档的存放,要有具备专门存放电子档案的存放室、柜,确保其保存期限。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新理念的培养,鼓励其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作中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地勘单位的各种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地勘单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地质档案属于科技档案,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地勘单位需要做好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做好控制工作,从而使地质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充分的对原本地质档案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确保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艳秋.关于提高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思考[J].贵州地质,2010(2).
[2]张淑红.探究新时期的地质档案管理及利用[J].办公室业务, 2013-06-05.
关键词:数字化 测绘资料 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04-01
测绘资料和测绘成果的档案管理,是测绘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主要途径,它又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又是避免重复测绘提高效益的保证。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发展,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测绘行业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生产方式和产品形式也发生了质的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以“3S”、“4D”为代表的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测绘产品成为了主流,这使传统的档案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应用图、表、册实物性档案管理手段,来管理今天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显然是不相适宜的,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测绘生产力的提高。为了使测绘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服从、服务于测绘生产,充分发挥数字化测绘资料和测绘成果的潜在价值,我们根据几年来本单位数字化测绘生产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研制开发厂《数字化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众多的数字化测绘数据,文本文件、图形文件等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了数字化测绘资料归档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办公自动化。在此笔者就如何建立数字化测绘资料的归档管方法,谈一下我们的体会。
1 数字化测绘资料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创建原则
数字化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须坚持使实用性、稳定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的原则。
1.1 实用性
做为一般的档案管理系统,应具备登录文件、查询、信息、图形调阅、打印输出等功能。另外还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项统计,例如:测图面积、细部点、控制点数量以及一些简单的相关属性等。其界面采用日前较为流行的Windows操作风格,做到界面简洁美观。
1.2 稳定性
管理系统对需要键入的数据信息,视其类型设置相应的约束性,是错误类型信息的不法输入系统对此做出错误提示,以便用户及时改正。管理系统不能因为使用者的错误操作而造成管理文件对象的损坏或丢失。对于存档资料,其所在的文件夹应设置只读属性,确保文资料的丢失。
1.3 共享性
对各类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管理系统应设置统一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以便数据源共享。对文本文件,最好以统一的格式存档。对不同格式的文本文件,应在存档前进行转换。图形文件一般以dwg格式存档。
1.4 安全性
做为归档管理的各类数据文件,文本文件和图形文件,除管理工作专人负责外还应对数字化资料进行备份。如有条件最好制成光盘或活动硬盘,以确保资料的万无一失。
2 数字化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环境
2.1 档案管理系统的软件环境
计算机应安装Access和AUTOCAD应用软件。
2.2 档案管理系统的程序开发语言
该系统采用VisualBASIC6.0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语言。VisualBASIC语言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化的、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果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该语言将应用程序的设计、编辑、编译和调试等不同的环节封存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可灵活搭建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创建具有Windows风格应用软件比较方便的工具。
3 数字化测绘资料管理系统对功能的设置
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统应设置文件登陆、资料查询、数据统计、文件打印。
3.1 文件登陆一般来说,一个数字化测绘工程完成之后,应归档的文件有
控制测量原始记录,细部点观测记录、各种计算资料及图形数据文件。对较大工程来讲还应包括技术方案、技术总结、检查验收报告等。
3.2 文件登陆的具体内容
(1)项目名称;
(2)委托单位及日期;
(3)作业内容;
(4)完成单位及日期;
(5)项目负责人;
(6)存档资料。
3.3 存档资料的具体文件内容
(1)技术设计方案;
(2)控制测量原始记录;
(3)控制测量计算资料;
(4)细部点观测记录;
(5)细部点计算成果;
(6)图形数据文件;
(7)检查验收资料;
(8)技术总结报告;
(9)其它有关资料。
对非数字化资料如有条件可处理成相应的属性信息文件,否则依传统的模式进行。
3.4 资料查询
选择文件资料登录的属性信息(一项即可),所要查询的资料便显示出来。如果不同的工程有相同的属性,例如工程项目负责人属性可能重复,那么系统将显示与之相关的项目名称,以便用户确定。
3.5 数据的统计及筛选
作为管理系统应考虑用户的需要,設置专项的数据统计功能。例如统计一个工程的细部点采集量、复测点数据量等,有时用户需要一定范围内的观测数据,或控制点情况等,该系统对设置条件进行筛选,使用户更加方便。
3.6 文件资料的打印输出
各种数据资料,尽管存档是以数据文件的格式存入系统,当需要打印输出时,系统均以表格的形式打印。需要输出的图件,用户可单选一幅或区域多幅选择,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裁剪。
4 结语
数字化测绘资料、测绘成果只有纳入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才能使其潜在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否则在一个测绘单位,多项工程的各种测绘数据分散地储存在数台计算机中,这样既浪费了计算机的有限空间,又使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建立数字化测绘资料管理系统,不仅是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测绘单位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对数字化测绘生产的质量管理、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基建档案管理,作用,措施
基建档案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 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部分, 它既为医院的管理服务, 又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由于基建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文件材料多、环节多的特点, 档案形成的来源复杂、形式多样。近几年, 基建档案工作得到了加强, 但随着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基建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归档、流向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利用率, 做到对医院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 为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 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记载了医院基本建设的历史痕迹和状态, 及时收集了基建过程中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类资料, 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改建、装修、设备安装等施工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 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
1.2 提供医院的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建设管理过程和许多相关部门, 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 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作为医院的基建项目档案记录医院的昨天, 服务医院的今天和未来, 从动态上, 可以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 从静态上, 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 凝聚医院的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
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 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职责。近年来, 医院基本建设日新月异, 在建设发展中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 如:在后续建设过程中, 利用现有的相关资料, 对占地面积、房屋结构、各类设施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查证,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产生了无形的经济效益。
2 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管理缺乏政策指导
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许多医院在发展中大都经历了改扩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 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对工程政策、性质的认识和指导, 直接关系着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等新问题, 这方面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 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档案管理能否上水平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人员在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理论水平等方面良莠不齐, 主要表现为档案专业人员较少, 知识结构不合理, 学历普遍偏低等。如:许多医院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缺乏发展的眼光, 造成熟悉档案法规制度、掌握网络技术、软件制作以及对档案进行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 大部分医院只重视对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再提高, 忽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投入, 造成档案管理人员观念陈旧、水平落后、发展滞后、创新不足, 从根本上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全员档案意识薄弱
目前, 由于全员档案意识薄弱, 在医院基建档案收集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如:基建档案残缺不全、档案资料无人负责;竣工图纸不够准确, 归档质量难保证等。主要原因是档案工作的意识不强, 得不到医院的重视, 医院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主导下, 忽略了对基建档案的管理, 导致档案残缺不全等现象, 进而产生档案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科学、手段较落后、措施不得力等现象存在。
3 实现医院基建档案科学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档案法规学习、增强基建档案意识
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关系着此项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基建档案管理对医院基础性工作的深远影响, 强化基建档案管理的意识, 把基建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医院的预算和规划, 纳入医院的管理制度, 纳入到单位的相关考核, 从根本上重视基建档案管理的建设。其次, 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全员基建档案意识, 加大对《档案法》等法规性、政策性文件的学习和宣传, 使全员档案意识不断提升, 为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奠定人力基础。
3.2 开展专业学习培训,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和知识水平。如:在基建项目开工时, 要求各参建部门明确档案人员, 建立覆盖全项目的档案管理网络, 将有关制度标准及时发到各参建部门, 提高各参建部门对基建档案工作的认识, 各负其责, 为基建档案的归档打好基础, 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形成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形成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是基建档案科学管理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也不断加快, 医院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作也日益增多, 边设计、边建设、边报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因此, 需要制定严格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基建档案的作用。
3.4 挖掘档案潜在价值, 实现档案开发利用
随着医院的发展, 基建档案的利用越来越多, 医院发展中需要提供的基建档案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 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中, 不仅要做好基建档案的收集、保存于管理工作, 同时要充分认识基建档案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满足医院在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 真正实现基建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建设工程事关重大, 加强医院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同样重要, 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医院建设管理, 力求基建档案资料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积极开发医院档案信息资源, 为医院的建设提供完整、正确、真实的基建资料, 充分发挥基建档案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俊.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5) :450~452.
[2]赵霞.浅谈医院基建档案管理[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4) :327~330.
[3]任秋芬.重大建设项目文件与档案材料的管理难点[J].中国档案, 2005, 6:32~33
http:// 2007年09月17日 15:05 《经济导刊》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文/胡豹 张丽梅
随着我国在加入WTO后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完全对外开放的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实行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BPR)来改进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来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流程组织,从而实现3A服务。
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现状
2006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利润13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8.48%,不良贷款率降至4.8%。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实现了盈利。各项信贷指标也逐年向好的方向变化。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在下降,资本充足率在不断提高。
但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整体资产质量依然较差,信贷资产运营现状不容乐观,贷款集中度高,风险过于集中;盈利能力未得到充分释放,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分红比例偏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部分城市商行经营活动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本充足率问题还较突出,权益性资本融资渠道狭窄等等。具体问题包括:
贷款集中度过高导致风险过于集中。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单一客户率)和前10位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都远远超过风险集中度管理的要求(警戒线分别为10%和50%)。比如宁波以及南京银行最近三年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的贷款比例均超过50%,贷款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运营的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都异常落后,目前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体系其实是在不断“复制”监管部门所出台的各类风险管制条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
关联贷款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要引起特别关注。根据调查,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界目前发生关联贷款问题最为严重的银行。近几年,各地城市商业银行频繁发生因关联贷款而陷入困境的案例。
城市商业银行发生关联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由地方政府指派的代理人(或内部人)制造的关联交易,其中包括向政府提供的项目贷款和向“关系人”或“关系企业”提供的、带有很大“寻租”色彩的关联贷款。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向当地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提供了超量的授信额度。(2)由大股东向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集团提供的关联贷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36家上市公司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已披露投资金额的100家公司总投资额为22.65亿元。其中92家公司披露了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平均每家公司持股比例为4.18%。
作为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它们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充当市民银行的角色并不是很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贷款对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偏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商业银行都为地方政府预留了很大份额的授信额度,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平均值),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如宁波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高达40%,招商银行为15%,贷款行业分布仍需调整。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⑵信贷收入和支出结构不合理。利息收入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约占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而非利息支出(包括金融机构往来支出和营业费用)则构成了它们的主要经营成本,两者大约总共占总费用的七成左右。这样的收入和支出结构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城市商业银行与“现代市民银行”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问题
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视角来分析,则存在以下问题:
信贷流程周期太长。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为例,一笔贷款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支用贷款需要经历不下20个环节,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且不易明确责任。不仅如此,一笔额度较大的贷款要经过同级机构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的经办人员和主管审查,而且还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核。据统计,城市商业银行一笔信贷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客户提出申请到用款)长达6个月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贷服务流程。如果缺乏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贷服务流程,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业务难以设计出个性化的信贷组合产品和服务方案,整体风险也得不到有效控制。每一个职能性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对于一个完整的流程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割离开来。城市商业银行往往热衷于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部门设计和部门职责划分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而且一般是在机构调整之后再去设计或修补连接各部门形成的业务流程不可能方便客户。
从信贷流程营销来看,总体还是处在关系营销阶段。客户经理受其业务素质的限制,往往难以设计出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高知识含量、个性化的信贷组合产品和服务方案。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单一,不能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风险高低设计个性化的业务流程,往往根据业务金额的大小划分管理权限,越是优质客户、大客户的审批环节越多,业务流程越复杂。
流程之间彼此不协调。城市商业银行服务流程往往由各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制定,彼此间缺少衔接和协调,重复和冲突现象严重譬如。城市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信息部门,但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流程,各业务经营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需要,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流程,前台业务部门有业务信息系统,后台风险部门有管理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有会计信息系统,各流程之间的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重复录入,各口径的数据不一致将带来管理上的混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相当部分的信息依赖手工填报和汇总,给基层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实际上着红相互制约的现象在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应该特别重视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尤其是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国外信贷业务流程再造
国外对于银行再造和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都有深入历史,目前国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为优质客户设计方便的授信渠道而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设立以授信额度为主的全套授信服务体系,在权限设置上以建立因客户而异的客户经理的授权审批,在明确地知道了客户的资信情况之后,银行将权限逐一分解到一线部门,由其在设定的权限内加重负责对客户的授信。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保障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建立全面垂直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每项信贷业务都要经过信贷风险经理和信贷业务经理共同审查的平行作业;实施矩阵式信贷风险报告线路等。比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放弃了授信业务经过风险委员会的做法,改为在授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官,由其独立对授信风险进行识别、审定。
国外银行都建立起了基于信息集成的流程架构,实现了客户管理信息的标准化,贷款客户数据来源统一、信息共享,对客户信息集成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确定客户价值和风险度,对不同价值和风险的客户进行等级管理,客户服务及风险管理水平都大大提升。实施战略业务体(Strategic Business Unit)简称SBU体制,按照客户板块,把全部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战略业务体,在每个SBU内部实行直线管理。根据National Petroleum News Group的研究,在公司中心内部,银行设立了集团风险管理部(GRM),由财务总监(董事会成员)分管。与其并列的是全球风险管理委员会(GRC),其成员来自集团风险管理部及相关SBU的人员,以大家达成共识的方式进行决策。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BPR实践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业务流程再造初始阶段,对BPR的认识明显不足,采取行动稍显滞后。
自2001年以来,长沙市商业银行通过营销体系、金融业务、服务手段和信贷体制四个环节的“刮骨疗伤”,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以客户为中心实行全面的业务流程再造。
淮安市商业银行(现已合并重组为江苏银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一站式、综合性服务。整合行内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和信息资源,以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为导向,成立各种金融业务“一手清”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绿色通道”。
郑州市商业银行在2004年就按照全行一本账的理念开发上线了新核心系统,同时实现了三方面改革:支行已经从利润中心转型为营销中心,由总行直接管理柜台,下一步将实行分行转型;建立全行统一的资金池,分支行不再有行政意义上的资金调配权;依靠内部转移定价的利率杠杆实现对全行资金流动的市场化调节。
上海银行通过推进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形成扁平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分工协作体系;制定并完善各种信贷业务流程,实现审贷彻底分离;在产品设计等方面由总行统一规划,分支行成为营销中心,这类似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SBU(战略业务单元)模式。再造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强化了垂直管理和节约化流程,体现了资金管理、营运、信贷的授权授信,使总行确定为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领导指挥中心和业务创新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负全责,分支机构在总行的统一下开展各自的营运。
这一流程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以贷款客户分类和业务分类的有效组合决定信贷业务受理、日常营销和维护部门,以不同客户和不同业务的风险分类决定流程执行小组;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精简管理层次与中间环节、快速反应、系统高效同步办理和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贯彻了再造的理念原则和流程再造的策略。
上海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措施包括:
启动统一授信管理系统。在信贷授权授信管理流程上,调整、收缩对分支机构的基准授权,启动统一授信管理系统。上海银行总行全面担负产品设计、利润考核、贷款审批等原先部分属于分支行的职责;分支行将具体制定营销方案并与总行的发展战略相匹配。启动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再造,优化低风险业务、抵押物评估等业务流程。
完善了各种信贷业务流程。上海银行制定并完善了各种信贷业务流程,)操作流程方面从制度与流程上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实施了总行统一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实现了审贷的彻底分离,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实施信贷退出机制;正式上线贷款质量十级分类系统;创新市场化处置不良贷款的模式;加强集团关联客户风险管理,开发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系统,直接实施“一户一策一管”措施等。
加强风险管理体制建设。上海银行在实施信贷BPR过程中也加快了风险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对公授信业务风险垂直化管理,成立放款中心和风险经理部,不断完善“一部三中心”的管理架构。加强集团公司、担保公司、同业客户、政府客户统一授信管理,规范表外授信五级分类,实现对公授信本外币、表内外的统一归口管理。从单一信贷风险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坚持内控优先原则,建立健全了内控绩效监测和管理评审,进一步强化内控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对于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矩阵式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贷款风险;控制分散授信、过度授信风险;加强对房地产等重点行业、一亿元以上重点贷款以及重大集团关联客户的风险监测和管理;完善授信风险预警、监测、报告和处置机制,严密关注贷款分类迁徙,建立贷款退出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对于贷款操作风险,制定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内控体系,优化信息传导机制,提高内审稽核监督力度,建立问责机制。
对于利率风险,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将利率风险转移到总行进行集中控制;推进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和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对于流动性风险,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逐步形成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预警机制;加强资金预测与分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形成扁平化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信贷业务组织结构上,成立了审批中心、贷前贷后检查中心、放款中心、票据中心等加强对授信各环节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并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账务中心、后督中心、分行集中对账、集中开户等,控制会计环节的操作风险。支行应该成为信贷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为全行客户提供现金和票据的出纳、存汇、转账、支付等服务,使支行的柜台与ATM机、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都成为伸向客户的触角。按照客户的规模和区域分布,建立若干个信贷营销服务中心,为贷款客户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根据具体客户对象遵循市场化的定价法则。上海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市民、坚持中小、挺进大型”的基本市场定位。上海银行拥有800多万户个人客户,设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上海近40万户中小企业中,有一半左右在上海银行开户,已经形成了多个让客户耳熟能详的特色金融品牌,“市民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得到广泛认同。
运用战略联盟理论建立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上海银行提出了“本土国际化”口号。所谓国际化,并不是要在国际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业务,而是要按国际标准来塑造上海银行。为了解决城商行在业务发展上受制于“单一城市制”的问题,上海银行以牵头组织业务合作。2002年9月,牵头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正式成立,联合中国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中国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建立了沪、港、台“上海银行”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其已与多家外省市城商银在银行卡、资金运营等方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有利于其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单位:淮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信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贷业务作为农村信用最重要主营业务,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以信贷档案管理也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信贷档案管理,确保信贷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笔者作为稽核人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针对平时序时稽核检查存在问题,对信贷档案管理存在的薄弱
环节作一探讨。
一、信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㈠信贷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各信用社的信贷档案专管员都是由信贷员兼任,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信贷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度、办法没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不明确管理职责,不遵循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的原则;信用社人员较为紧张,未执行重岗人员的轮岗制度,往往一名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年限长达五至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无疑有些素质低下的员工会给档案管理造成一定的混乱,浑水摸鱼造成档案资料缺失、篡改重要档案资料以减免自己在信
贷操作过程中的违规责任。
㈡信贷业务档案归档范围不明确。信贷业务分为个人信贷业务和公司类信贷业务。基层信用社对其信贷档案的归档范围不明确,没有对农村信用社个人信贷业务档案和公司类客户信贷业务档案归档范围进行系统的学习,造成一些档案资
料混乱,该归档的资料而没有归档。
㈢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与建档不统一。一是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每笔信贷业务未按资料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按户收集整理成卷,未按卷内资料顺序逐页编制流水页码,填制信贷档案卷内目录。二是未按照便于保管、查找和使用的原则,分户建立档案。未按信贷业务发放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卷号,档案盒未标明客户名称、档案号、建档时间、保管期限等内容。
㈣责任不明、交接不清。在基层信用社由于人员的缺乏,没有专职的信贷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信贷人员没有注意信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信贷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对信贷档案任何人都可以调阅,并无调阅登记。对人员离职也无交接清单,就造成了对信贷档案管理责任不明、交接不清,造成一定的风险。再加上信贷岗位变动频繁,没有对信贷档案资料的移交进行有效的监督,易造成管理上的脱节,造成信贷档案管理缺乏连续性。
㈤档案室未按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要求建设,无铁柜、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的配置。部分信用社社的信贷档案随意丢放,未入柜加锁进行保管,未进行防
火、防潮、防虫等方面的处理。
二、信贷档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加强信贷档案管理,保证各种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充分发挥信贷档案的作用,防范信贷风险,各级营业网点应采取以下措施,不断健全
与完善信贷档案。
㈠人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信贷档案管理的细则进行系统的学习,要求每个信贷人员必须掌握,并组织考试对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担任信贷人员。
㈡明确责任,实行档案管理终身责任制。以此来保证信贷档案从归档到保管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信贷员是信贷档案的主要责任人,要做好信贷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信贷人员对信贷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贷人员规范化操作、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更新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按实际信贷工作分工,根据贷款类别、单位不同确定相应信贷档案责任人,加强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跟踪,建立独立的信贷档案,监测信贷风险,加大对信贷档案资料收集的力度,确保信贷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做好在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后和逾期贷款相关资料的及时立卷归档,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㈢加强监管。除序时稽核对各社进行检查以外,联社业务部门信贷管理部应定期对信贷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辅导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对形成风险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合同讲信用的社会风气,控制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扩大信贷范围,促进消费增长,改善经济增长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实现银企双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㈣尺度统一。各信用社的信贷档案管理可谓五花八门,要有统一的管理模式。纸张尺寸,申请书、借款合同的格式要求统一。
㈤制度更新。一套信贷档案管理制度受到各地实际情况相制约,所以要不断更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以确保信贷档案管理的更加完善。
㈥网络化管理。建立农村信用社信贷档案网络化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必然方向。信贷档案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客户的第一手资料,建立网络化管理有它的必然性,也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必然要求。所以要加快信贷资料网络化管理,有效的遏制信贷风险,使信贷业务朝一个建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信贷档案是信贷业务的历史记录,反映了各营业机构业务运行的真实状况。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借贷过程,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对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贷款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
时间:2007-8-16 16:35:40 来源:湖南省直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作者:本站
【关闭】
点击次数:1539 编辑:
贷款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
信贷部 汤丽君
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档案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办理和管理贷款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专业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贷款档案管理就暴露出不少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信贷资金虽然成千上亿,但它是一种“符号资产”,它的存在和归属无法象“实体资产”那样明确,必须靠各种合同、文字资料、数据表格、帐户等为载体予以证明。贷款档案的缺失,就意味着信贷资金有可能不被法律保护。因此,如何加强贷款档案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维护缴存人权益,已是当务之急。1、贷款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贷款档案是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财务分析及资产质量管理的原始凭证和参考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管理中心贷款档案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贷款档案产生方面。有的管理中心信贷业务员责任心不强,对资料审核把关不严,存在记载不清,借据要素不齐全,缺章少印的问题。
二是在贷款档案收集方面。有的管理中心没有建立贷款档案工作制度,没有落实信贷员、档案员的职责,贷款档案的收集不系统,不配套,不齐全。
三是在贷款档案的整理方面。贷款档案在进行微机管理时存在数据重复录入问题,贷款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倒入档案系统。
四是贷款档案保管方面。有的管理中心贷款档案存放分散,没有进行集中统一保管,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2、加强贷款档案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贷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贷款档案管理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领导,建立贷款档案工作组织体系
(2)管理中心应将贷款档案工作纳入信贷分管负责人责任制;将贷款档案的收集管理纳入信贷工作计划,建立档案工作网络,配备专兼职贷款档案人员,落实贷款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体系。
(3)建立完善贷款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4)坚持档案工作与贷款工作同步进行
坚持同步管理就是要求贷款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与贷款的立项、发放、回收同步进行。特别要做好贷款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它是贷款档案的基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开始,严格按照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贷款档案收集的范围内,做到有的放失,各相关部门应及时收集贷款项目立项资料、借款人资料和贷后管理的资料,并认真检查有关资料的责任人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旅行交接手续,确保贷款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5)整和贷款业务系统和档案系统
目前中心已建立信息化系统,从贷款立项、审批借款人申请、审查、放款、还款及贷后管理等工作均已实现微机管理。贷款业务系统中储存了大量数据信息。贷款档案管理,需要贷款项目和借款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信息,由于贷款业务系统和档案系统是分离的,在建立贷款档案时,往往需要重新录入一些信息,造成重复劳动。为此建议整和贷款业务系统和档案系统,设计数据导出功能,资源共享。(6)坚持集中统一保管和使用
【资料档案管理员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培训档案管理资料09-06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06-01
档案资料收集与管理10-14
档案资料管理培训11-04
质量资料管理制度(档案小组人员)06-14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规定10-13
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编管理06-11
教师资料档案06-29
单位工程竣工档案资料10-11
干部人事档案培训资料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