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上册(精选10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一、生物都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吗?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单元小结”中 ,有这样一条“小结” (见第70页):
此外,本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最后一段, 也概括说:“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见第65页)
这里所说“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等,是不很准确的。在本单元第二章节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你将知道”中,就明确地提问“多细胞生物体多种多样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在课文中,也说“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见第59、60页)。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人体即哺乳动物为例来说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说明植物体构成的。而人体和绿色开花植物都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体。结合本书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有关内容可知,四类绿色植物中同时有“组织、器官”的植物体,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绿色开花植物三类,但有六大器官的就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所以,“组织、器官”等结构层次更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在修订前的课本第二单元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其开头这样说道:“多细胞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有许多细胞”(见第62页);在本章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中说,单细胞生物没有上述结构, 有上述结构的是多细胞生物(见第68页)。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最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也有三处明确提到“多细胞生物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还有一张表的题目就是《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见第10-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月第5次印刷)。此外,病毒等连细胞结构也没有,就更谈不上有上述结构了。
因此,“单元小结”中的“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这句话就不准确了,最好在前面加上“多细胞”,说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 这样课本前后一致又不致造成误解。当然,说“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且都有组织、器官等”,也不十分准确,但比“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要准确得多。所以,不能因为是“小结”,为了过分追求文字的简洁而牺牲准确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第三节中的“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一句,最好也在前面加上“多细胞”。
二、苔藓植物的“假根”是根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标目“苔藓植物”中,课文这样叙述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见第81页)这里说苔藓植物的“根非常简单 ,称为假根”,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只是根比较简单,称为“假根”而已。那么,“假根”是根吗? 苔藓植物到底有没有根呢?
我们首先要区分“根”和“假根”。根是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有时又称“真根”, 一般是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的主要功能为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将水和无机盐输导到茎、叶,以及储藏养分等。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或由中柱鞘细胞发育而来(侧根),也有的是从茎或叶上生出来的(不定根)。胚根是种子萌芽后首先出现的器官,它向下生长深入土壤而固持幼苗。根的结构,大都比较复杂,内部都有维管组织,并具有根冠。
假根则与根(真根)明显不同。假根,是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结构,外观与根呈类似, 在菌类和一些低级植物都有。在藻类、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从结构上,假根都很简单,不少为单细胞结构,如地钱、蕨的原叶体和伞藻等的假根; 有的为多细胞结构,如葫芦藓等。也有假根形成固着器,如藻类中的海带等。无论何种假根,其内部均无维管组织,尖端也无根冠。所以,假根的进化水平都比较低。假根也有固着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但效率要比根低得多。在来源上,植物体的假根是表面细胞或基部细胞延伸而成,而与根大多是由胚根发育而来不同。
苔藓植物有像“根”的部位,但它非常简单,只起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称为“根”,只能称作“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所以,苔藓植物的吸水保水能力不强,植株矮小。也就是说,苔藓植物是没有根的,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假根并不是“根”。对于这一点,在最新修订的义务本《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得到印证。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标目“植物的分类”中,有一个要填写的分类表,其中的“无种子”中“有茎叶”类里,又分“有根”、“无根(假根)”两类,而“无根(假根)”对应的植物是葫芦藓,正是“苔藓植物”,与“无茎叶”“无根”的藻类植物类似(见第97页)。
由此来看,课本中的“根非常简单”一句是错误的,对师生有极大的误导作用,使人认为苔藓植物是“有根”的。原文可改为:“……没有根,只有结构非常简单的假根(假根不是根)。”
三、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通过导管运送的吗?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小结”中,有这样一条“小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见138页)
上面的第二句话也是值得商榷的。
本单元第一章的开头说绿色植物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在“小结”中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但根据本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叙述以及课外资料,可以得知下列信息: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也没有“根”,只有结构简单的“假根”,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靠的是叶片;虽然有茎,但茎中没有导管,谈不上有输导作用。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种子植物同蕨类植物类似,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植株也很高大。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在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典型演练”之“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这样“典析”道: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由于这类植物没有根,没有吸收水分的专门器官,所以适于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环境中。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但是根不发达,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输导组织不太完善,也同样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类植物的生殖过程必须在水中,借助水的帮助完成受精过程,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见第48-49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第9版)
由此可见,四类绿色植物中,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并没有根,它们吸收水和无机盐靠的是全身或叶片,也没有“导管”这一输导组织;有根的只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类,只有它们才是由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叶片的结构: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上有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看,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数目一样多吗?气孔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节课我们来观察叶片上气孔的数目及开闭。
教师板书:观察叶片上气孔的数目及开闭。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直接切入主题,使学生一上课就明白本堂课的实验目的。
二、实验过程
师:如何才能看到叶片上的气孔呢?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设计思路:提前录制好观察叶片的表皮的演示实验,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课堂空间,使学生快速找到物象,达到本堂课的实验目的。
1.观察叶片上的气孔
学生观看材料、用具和实验过程。
师:操作之前我说明一下(摘一片叶),往叶片的下面撕拉,撕出来的是下表皮;往叶片的上面撕拉,撕出来的是上表皮。要求同桌之间用同一片叶子分别制作、观察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标本。
大屏温馨提示:找到物象之后,数一数同一叶片、同一视野内上表皮和下表皮的气孔数目,填写在实验报告中,由组长计算同种叶片的平均值,然后统计在黑板上。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通过同桌数同一叶片、同一视野内的上下表皮气孔数,并由组长计算同种叶片的平均值,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用数字说话的优秀品质,增强说服力。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边画表格、注汉字(见下表),一边指导、抓拍物象,并让组长把平均值统计在黑板上。
[组号\&植物名称\&上表皮气孔数\&下表皮气孔数\&\&\&\&\&]
师:好了,咱们一起看一下大家的实验结果。(教师指着表格)每种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样多吗(横向比较)?
生:不一样。
师:不同植物的一样吗(纵向比较)?
生:不一样。
师:有没有规律呢?这是陆生的,这是水生的,这是……(在统计图一侧用两种彩笔标出陆生和水生,然后得出结论。)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气孔的分布是有特点的。(板书:气孔分布:陆生植物——大多数下表皮气孔多;水生植物——大多数上表皮气孔多。)刚才大家只观察了本组的植物,现在一起看一看其他组的实验记录。
教师播放抓拍的学生物象。
设计思路:播放抓拍的学生物象,这个环节很重要,学生在观察,观看的时候,仅局限于本组内的一种植物,没有观看其他组的植物。通过播放学生的实验记录,使学生对水生、陆生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一目了然,更加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师:大家在观察的时候,发现气孔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气孔有大有小,能够张开与闭合。(板书:气孔能张开与闭合)气孔的这种变化有意义吗?
生: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气体交换的窗口。
师:非常好。(回播水葫芦气孔张开图)当气孔张开的时候,植物体内的水分会悄无声息地从气孔处散发出来,带动了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同时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指植物体),这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指板书:分布)陆地上水分少,如果是上表皮气孔多,植物就会很快缺水死亡;而水生植物生活在水里,上表皮必须多一点才有利于散失掉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也适于水生植物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说,气孔的这种分布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设计思路:此处是对叶片上气孔分布不同的一个升华,吻合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进一步观察: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师: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看过气孔的张开、闭合?
生:没有。
师: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那好,对照实验报告中“观察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步骤自己验证一下。
教师录制学生视野中的气孔变化,大屏展示提示:(1)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纸可以放得厚一点。(2)盐水滴得少,清水滴得多。(3)可以用同一个标本反复实验。
设计思路:尽管是一个小小的提示,告诉了大家做好气孔开闭实验的诀窍,使学生能通过目镜尽情地观察气孔的动态变化。
师:好了,大家都做完了,一起看一下这组学生的实验过程(播放录制的气孔的变化过程)。一边播放,一边指图描述:滴盐水之后,保卫细胞失水,保卫细胞外侧的细胞壁会拉直,气孔慢慢关闭;滴清水之后,保卫细胞吸水,保卫细胞外侧的细胞壁会凹陷,气孔慢慢打开。
一、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顺序,“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分别来讲述。“开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种子的由来,对应了第一节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学习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对于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学生非常熟悉,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要让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被此问题所吸引,就会迫切想知道答案揭开谜底,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能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
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应该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因此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本课可以采用flash动画、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花花世界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欢迎大家来到花花世界。进入桃花国的奇妙旅程。首先,我们现在有一条可爱的小虫请出今天的导游——桃花国的花公子。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形象生动的展开新课。
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情境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花是怎样产生果实的?”“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
2.花的结构
①换上“花的眼睛”
通过换上“花的眼睛”,将注意从宏观转移到微观。视频播放,“花公子”讲述:“Hello,Hello,我是桃花国的花公子——花粉,欢迎大家来到桃花国。
②参观“花之城堡”,学习花的结构
第一项游览项目——花之城堡,它的结构非常的精巧。教师播放游览项目——花之城堡视频并讲解,学习花的结构的知识。
参观“花之城堡”后,了解其结构,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花的结构,并通过游戏来加深学过的知识的印象。
教师幻灯片展示游戏地形解码——破解城堡地图。师生共同完成游戏。
教师通过真正的一朵花来进一步巩固花的结构的知识。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朵真正的花之城堡——花朵,来比赛,看看每个小组可以最快的找出这一个真实的花之城堡里面的雄蕊和雌蕊。
同学们分组协作完成比赛,教师巡视指导答疑。教师将同学们取的结构放到投影仪上观看,比较其结构的不同,并总结出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正确结构。
学生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了解了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后面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再通过想一想的问题:“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传粉和受精
同学们顺利通过挑战之后,继续游览花国观看花国盛事。
①观看“花国盛事”,学习传粉受精
教师放映花国盛事——传粉视频。教师播放完之后和同学们共同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第一项花国盛事传粉,花公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了他们的历险旅程。在这个旅程当中,花公子活动的起点和目的地分别是什么?
同学积极回答:起点是花药,最后落在雌蕊的柱头上。
教师总结:花公子从花药到雌蕊的柱头上面,这个过程叫做传粉。这一项花国盛事时发生在雌蕊上面。
师生共同总结传粉的过程和概念。
当花公子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面以后呢,那么第二项的花国盛事就开始了,第二项花国盛事叫受精。
师生观看花国盛事——受精(终身大事)视频。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由于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从而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也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②游戏——智取芳心,巩固知识
通过游戏——智取芳心来巩固传粉受精的知识吧。
教师进行分组,三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花公子,只要答对题目,就能帮助本小组的花公子——花粉不断的长出花粉管,拉近它与胚珠的距离,最终获取胚珠的芳心。看看哪个小组答得问题最多,就能够最早的进入到胚珠里面成功的抱得美人归。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
智取芳心
起来帮帮忙
只要答对题目,就能帮助本小组的花公子——花粉不断的长出花粉管,拉近它与胚珠的距离,最终获取胚珠的芳心。
教师通过游戏比赛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在花开放以前,保护花内部的结构是________和________。
雌蕊的组成是()。
A.柱头、花柱和子房
B.花药和花丝
C.花药、花丝和花柱
D.花药和子房
雄蕊的组成是()。
A.柱头、花丝
B.花药和花柱
C.花药、花丝
D.花药和子房
植物的花粉存在于花的哪一部分结构中()。
A.花托
B.雌蕊
C.花丝
D.花药
雌蕊的子房里生有()。
A.胚珠
B.花药
C.花粉
D.种子
E.果实
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一般必须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人工授粉
B.传粉和受精
C.分泌花蜜
D.散发花药
________从花药落到________上的过程,叫传粉。
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粘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________。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________,一起到达________。
花粉管中的________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
胚珠内的________与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现象,叫________。
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精子细胞和胚珠内部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花公子也终于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大家一起见证花公子和花公主他们的爱情结晶的产生。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另一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总结,拓展
通过幻灯片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随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做一些练习题,达到巩固新学知识点的目的,煅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后作业
1. 概述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2.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 体展示图片:
①蚂蚁: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长高哦!
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爱!
⑤向日葵:我的笑脸总是迎向太阳!
⑥织布鸟:家的感觉真好!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小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思考:熊猫玩具是生物吗?机器人是生物吗?
活动:火眼金睛辨识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二、生物的基 本特征
1. 生物大多都有细胞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生物体大多都是由细胞组成。
2. 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葵花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小结: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3 . 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捕食
小结: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4. 生物都能繁殖
多媒体展示图片:我要飘到远方播种喽!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小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 生物都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葵花籽的萌发生长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观察图片, 说出植物能够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也要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7. 生物也要呼吸
多媒体展示图片:
① 伸伸懒腰,喘口气;
② 树:我也需要新鲜空气;
小结:生物都能呼吸。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多媒体展示视频:生物的基本特征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尝试对实验进行设计。
2.学会分析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的关系。
(2)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
2.能力目标
(1)学会测定呼吸频率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关系。
(2)初步学会验证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学生缔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生活实际入手,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深入地发现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懂得更进一步地珍爱绿色植物,并能运用所学的能量和呼吸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新鲜果品、蔬菜贮存等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体验――分析――实验,揭示能量的释放需要氧。
难点:知道学生尝试对实验进行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原理。
本节关键
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秒表
课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第一张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看看电池家族向大家的发问――同学们,你知道我的本领吗?师:哪位同学能够给电池家族一个满意的回答?
生:使小车运动起来。
生:发光、发热。
师:电池家族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能耐呢?
生:它们具有能量。
师:那么人需要能量吗?
(下一张幻灯片)
师:人体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生:食物。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能量的流动图。
(下一张幻灯片)
师:人从有机物中获得了能量就可以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了,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如何释放的呢?
师:请你来猜测一下。
师: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与能量有关的,因此我们应该找与能量消耗变化明显的情况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得到答案。哪种情况呢?
生:运动的时候。
2.学案之一: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
师:运动的时候,人体特征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师:如果我们就以呼吸为研究对象,你如何设
计实验来探究一下它与能量的释放有什么关系?
生:…….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那你打算以什么样的情况作为对照呢?
生:……
师:我们就来测测安静时的呼吸频率、迅速起蹲1分钟的呼吸频率、休息5分钟后的呼吸频率。请先感觉一下你的呼吸。
注意:1.一呼一吸才是一次完整的呼吸过程。2.不要刻意去做深呼吸。
师:好,这是安静时的呼吸频率,接下来请像我一样来运动一分钟。“起――蹲――起――蹲”。
师:好,接着测一下。请把数据填到课本的表格里,我们按四个人一组来处理一下实验的数据,请把你们组的平均值计算出来。(板书)
师:下面我们再来测一下现在的呼吸频率。
师:人体在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有差异吗?
哪一种状态下消耗的能量最多?
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的关系如何?
生:……
师:运动强度增强,能量消耗就越多,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
3.学案之二: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师:方法与步骤见课本。
气体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肺泡气
氧气
21%
16%
14.2%
二氧化碳
0.032%
4%
5.3%
氮气
78%
74%
74.5%
水蒸气
0.5%
6%
6%
由此可见,由肺内呼出的气体,其种类与吸入的气体相同,但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已经改变,主要是O2减少而CO2增加。同时也说明,呼吸的过程是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经肺泡排出体外的`过程,也是吸入气中O2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N2在呼吸过程中是没有变化的,但表中三种情况下的N2的体积分数不同,这是由于受到其他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只是相对地起了变化,其总量并无变动。呼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气中有明显的增高,这也是人体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的一条途径。至于呼出气和肺泡气的不同,是由于每次呼出气中,总有一部分是上次吸入的新鲜空气存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因此这种不同,实际上是呼吸道内存留的气体和肺泡气混合的结果。这也是人体每次吸入的空气为什么不可能全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原因。
4.总结
师:从上述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作业布置
实验探究。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课件。
教后反思
1.动画制作计时器要用好。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 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性不强, 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 需要了, 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 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 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 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 设计教学过程, 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 认真写好教案, 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 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2014|03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62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 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 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 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 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 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 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简洁明了, 深入浅出, 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 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 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 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 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 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 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 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 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 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此, 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 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 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 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 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五、开展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知识目标: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说出植物的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及用具: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滴管、碘液、干净的纱布等。
2、植物细胞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的生物体组成如动物、植物等等,这些 生物体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用他自己设计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
的薄片,发现有许多类似蜂巢的封闭状小室,就把它称作细胞。后来,
人们就逐渐认识到,所有的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今年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
板书:植物细胞的结构
二、实验制作
四人一组,指导制作临时装片
1、制作玻片标本
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在载玻片滴一滴清水,将洋葱叶向外折断,用刀划成长宽各0.5cm左右小格,用镊子从小格的一角撕起,尽量不带叶肉,放在载玻片清水中,用解剖针使其展平,盖上盖玻片(由清水一边开始慢慢压下,尽量减少气泡的产生)
2、染色
从一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
3、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三、新授内容
1、请学生自己讲述所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2、置疑
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细胞有无共同之处?
出示挂图 讲述植物细胞具有的一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板书)
3、置疑 细胞的这些结构有什么样的功能?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板书)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 (板书)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板书)
如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除此以外,成熟的.植物细胞还具有大的液泡,液泡内充满细胞液,其主要成分是水,人们切西瓜或其他水果时流出的汁液就是液泡中的细胞液。
细胞核:近似球形,由核膜包被,核膜上有许多小孔使核与质既分隔又相互连通。
(板书)
小结: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练习
1、结合显微镜中观察的内容,画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2、讨论:洋葱表皮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吗?
3、课本P22页 思考与练习
五、整理。清理用具和材料
六、课外作业。
1、实验报告册 P2页的巩固提升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案上册】推荐阅读: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10-13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测试题01-02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01-06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5则范文06-24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综合测试题11-13
七年级生物上册测试题及答案12-19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参考资料12-29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教学计划05-30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学计划201009-07
七年级生物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