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类型教案(共10篇)
扩展习题类型
教学目的1、巩固有关化学式和元素质量分数发计算
2、学习物质纯度的计算
3、推断化学式
教学重点
推断化学式 教学难点
纯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H2、KClO3、Cu(OH)2
Na2CO3·10H2O
2、加点元素的质量分数:CaCO3、SO2、Fe2O3、.....
NH4NO3 .
3、计算各元素间的质量比:NH4NO3、CuSO4、H2O 4、2000吨含Fe2O3为75%的赤铁矿中,含铁多少吨? 新课
例:1kgNH4NO3与多少kgNH4HCO3中含氮量相等? 解:设1kgNH4NO3与X kgNH4HCO3中含氮量相等
1×
2NNH4NO3×100%=X·×100%=
NNH4HCO143×100%
×100%
21414214163141512163X≈1.975(kg)
答:
例:多少gFe3O4与160gFe2O3中含铁量相同? 解:设X gFe3O4与160gFe2O3中含铁量相同
X·X·
3FeFe3O4356563164×100%=160×
2FeFe2O3×100%
256×100%=160×
562163×100%
X≈154.7(kg)
答:
例:质量相等的SO2、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解:设SO2、SO3的质量为1
则SO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
=1×
216322162OSO2×100%
×100%=0.5
3OSO3 SO3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
=1×
31632316×100%
×100%=0.6 所以,质量相等的SO2、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0.5∶0.6=5∶6
⑤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a:某化合物R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且R的质
量分数为46.7%,确定R、X的相对原子质量,查表求R、X分别为何元素?
解:因为,R%=
R30RRX×100%=46.7%
且R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所以
×100%=46.7%
R=14
则X=30-14=16
所以,R为N,X为O 例b:某物质的氧化物中,其原子个数与氧原子个数
之比为2∶3,且该元素含量为70%,求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因为该元素的氧化物中,其与氧的原子个数之
比为2∶3
所以,可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2O3 设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所以
2XX2O3×100%=70%
2x2x163×100%=70%
x=56
所以X为铁元素
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例c:已知在氮的某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
为7∶20,确定此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
N∶O=14x∶16y=7∶20
x∶y=2∶5
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⑥关于物质纯度的计算
(纯度:物质中含杂质多少的程度)例a:某NH4Cl肥料中含氮24%,求此肥料中
NH4Cl的含量?
解[法1]:设含NH4Cl为X%,肥料质量为1
1×24%=1·X%·
24%=X%·
NNH4Cl14141435.5×100% ×100%
X%≈91.7%
答: 解[法2]:
样品纯度=所以,NH4Cl%=
24%NNH4Cl100%样品中某元素含量化合物中该元素含量×100%
×100%
=
24%14141435.5100%×100%
≈91.7%
答:
例b:某NH4NO3样品中含氮34%,计算该样品中所
含杂质的质量分数?
34%本节小结 本节作业
解:样品纯度=
2N×100%
NH100%4NO3=
34%142×100%
14214163100%≈97.14%
所以,含杂质为1-97.14%≈2.8% 答:
1、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书写格式规范化
3、六种习题类型的公式
1.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烷烃的卤代反应.如:
(2)苯及其同系物和酚的卤代(硝化、磺化)反应.如:
(3)醇与氢卤酸(HX)的反应.如:
(4)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如:
(5)酯化反应.如:
(6)卤代烃、酯、糖及蛋白质等的水解反应.如:
二、加成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或其他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2.特点:只“上”不“下”.
3.常见类型:(1)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醛、酮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H2的加成反应.如:
(2)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卤素(X2)的加成反应.如:
(3)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的衍生物与卤化氢(HX)的加成反应.如:
(4)烯烃、炔烃与水的加成反应.如:
三、消去反应
1.概念: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
2.特点:只“下”不“上”.
3.常见类型:(1)卤代烃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的反应.如:
(2)醇分子内的脱水反应.如:CH3CH2OH
4.知识规律:(1)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如CH3X、CH3OH)和与卤素原子或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如(CH3) 3CCH2X、(CH3) 3CCH2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卤代烃或一元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二卤代烃或二元醇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炔烃或二烯烃.如:
(3)有两个(或三个)邻位碳原子,且两个(或三个)邻位碳原子上均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发生消去反应时可能有两种(或三种)消去方式.当卤代烃或醇有两种(或三种)消去方式时,主要从含氢较少的邻位碳原子上脱氢.如:
四、酯化反应
1.概念: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其中,酸指有机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如H2SO4、HNO3等);醇不仅指醇类,而且包括含醇羟基的有机物(如葡萄糖、纤维素等).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无机含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2)无机酸与糖的酯化反应.如:
(3)—元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4)一元羧酸与糖的酯化反应.如:
(5)二元羧酸与一元醇、二元醇的酯化反应.如:
(6)羟基羧酸分子内的酯化反应.如:
(7)羟基羧酸分子间的酯化反应.如:
五、氧化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2.特点:得“氧”或失“氢”.
3.常见类型:(1)有机物的燃烧反应,如:
(2)烯烃、二烯烃、炔烃、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醛等与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苯酚久置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的反应,使其呈粉红色.
(4)醛及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如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的反应.如:
(5)醇、醛的催化氧化反应.如:
4.知识规律
(1)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和水.
(2)1 mol一元醛(甲醛除外)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2 mol Ag,1 mol一元醛(甲醛除外)与足量的新制Cu(OH)2反应可生成1mol Cu2O.
(3)—元醛(RCHO)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一元羧酸(RCOOH).
(4)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两个氢原子的醇(RCH2OH,叫做伯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生成醛;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一个氢原子的醇(RCHOH R',叫做仲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酮;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叫做叔醇,如),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六、还原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中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2.特点:得“氢”或失“氧”.
3.常见类型: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炔烃)及其衍生物、芳香烃、醛、酮、葡萄糖、油脂等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如:
七、水解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与水作用所引起的交换成分的反应叫做水解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
(1)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如:
(2)酯、油脂的水解反应.如:
(3)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糖的水解反应.如:
(4)肽、蛋白质的水解反应,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如:
八、脱水反应
1.概念:有机物分子内或分子间脱去相当于水的组成的反应叫做脱水反应.
2.特点:脱去水分子.
3.常见类型
(1)醇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2)糖的脱水,如:C12 H22 011 (蔗糖)
(3)羧酸与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4)羟基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5)氨基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如:
九、加聚反应
1.概念:由不饱和的单体通过加成的方式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2.特点:加成聚合,只“上”不“下”.
3.常见类型:(1)乙烯型(烯烃及其衍生物)的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如:
(2)丁二烯型的均聚反应.如:
(3)乙烯型的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如:
(4)丁二烯型与乙烯型的共聚反应.如:
十、缩聚反应
1.概念:单体间通过缩合的方式互相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同时还缩去小分子(如水、氨、卤化氢等)的反应,叫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发生缩聚反应的单体一般具有(或经过反应生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
2.特点:缩合聚合,有“上”有“下”.
3.常见类型:(1)酚与醛之间的缩聚反应.
(2)二元羧酸与二元醇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3)羟基羧酸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4)二元羧酸与二元胺之间的缩聚反应.如:
例1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CH3+Cl2光照
CH2Cl+HCl
B.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C.CH3CH2CH2CH2OH +HBr
CH3CH2CH2CH2Br+H2O
D.C2H5OH+HOC2H5浓硫酸140℃
C2H5OC2H5+H2O
解析根据取代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C、D均属于取代反应;而反应B不属于取代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B。
知识点拨①取代反应的特点是“交换成分,有上有下”。
②常见的取代反应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酚等的卤代反应,苯及其同系物、酚等的硝化反应与磺化反应,酯化反应,醇与氢卤酸(HX)的反应,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有机物的水解反应。
③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主要区别:一是取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一定有单质,而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有单质;二是取代反应一般进行不完全、速率慢,而置换反应一般能进行完全、速率快;三是取代反应无电子得失,而置换反应有电子得失。
二、加成反应
例2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CH3CH=CH2+HCl催化剂
CH3CHClCH3
B.CH2=CHCH2CH3+H2O催化剂CH3CHOHCH2CH3
C.CH2=CHCH3+2Cl2光照CH2=CHCHCl2+2HCl
D.CH2=CHCH2CHO+2H2催化剂CH3CH2CH2CH2OH
解析根据加成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D均属于加成反应;而反应C不属于加成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C。
知识点拨①加成反应的特点是“合二为一,只上不下”。
②常见的加成反应有: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与H2、卤素(X2)或卤化氢(HX)的加成反应,不饱和烃与水的加成反应,芳香烃、醛、酮、葡萄糖、果糖等与H2的加成反应。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一般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碳氧双键等不饱和键。
④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的主要区别是:取代反应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一般不变,而加成反应反应后分子数目一般减少。
三、酯化反应
例3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酯化反应的是()。
A.CH3CH2CH2OH+HCl△
CH3CH2CH2Cl+H2O
B.CH3CH2COOH+HOCH2CH2CH3
CH3CH2COOCH2CH2CH3+H2O
C.CH3CH2OH+HO—SO3H(浓)浓硫酸CH3CH2O—SO3H+H2O
D.\[C6H7O2(OH)3\]n(纤维素)+3nHO—NO2(浓)浓硫酸\[C6H7O2(ONO2)3\]n+3nH2O
解析根据酯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C、D均属于酯化反应;而反应A不属于酯化反应(因HCl是非含氧酸,且生成物CH3CH2CH2Cl属于卤代烃、而不属于酯)。
故答案为A。
知识点拨①酯化反应概念中的酸指有机酸(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如H2SO4、HNO3等);醇不仅指醇类,而且包括含醇羟基的有机物(如葡萄糖、纤维素等)。
②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③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原理: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羧基上的羟基跟醇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即脱水方式为“酸脱羟基醇脱氢”),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无机含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原理:一般是无机含氧酸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跟醇分子里的羟基结合成水(即脱水方式为“醇脱羟基酸脱氢”),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④常见的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与醇或糖等的酯化反应,羧酸与醇或糖等的酯化反应,羟基羧酸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化反应。其中,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羧酸发生酯化反应时,可以生成链状酯、环状酯或高聚酯。
四、消去反应
例4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A.CH3CH2CH2CH2OH浓硫酸△CH3CH2CH=CH2↑+H2O
B.CH2CH2CH2Cl+NaOH
乙醇△
CH2CHCH2+NaCl+H2O
C.BrCH2CH2CH2CH2Br+2NaOH
乙醇△CH2=CHCH=CH2+2NaBr+2H2O
D.2CH3CH2CHOHCH3+O2
催化剂△
2CH3CH2COCH3+2H2O
解析根据消去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C均属于消去反应,而反应D不属于消去反应(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D属于氧化反应)。
选D。
知识点拨①消去反应的特点是“一分为二,只下不上”。
②常见的消去反应有:卤代烃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的反应,醇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③与连有卤素原子或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才能够发生消去反应。
④由于苯环是稳定结构,卤素原子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卤代烃(如Br)或酚(如OH),既使与连有卤素原子或羟基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例5下列既不属于氧化反应,又不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A.2C6H6+15O2乙醇12CO2+6H2O
B.2CH3CH2CH2CHO+O2
催化剂△
2CH3CH2CH2COOH
C.CH3COOH+HOCH2CH2CH3浓硫酸△
CH3COOCH2CH2CH3+H2O
D.CH2=CHCHO+2H2催化剂△
CH3CH2CH2OH
解析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B属于氧化反应;根据还原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D属于还原反应;而反应C既不属于氧化反应,又不属于还原反应(属于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答案为C。
知识点拨①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得氧”或“失氢”;还原反应的特点是“得氢”或“失氧”。
②常见的氧化反应有:有机物的燃烧反应、有机物(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醇、醛等)与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苯酚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醛及含有醛基的有机物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的反应、醇或醛的催化氧化或被强氧化剂氧化的反应。
③常见的还原反应有: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④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的醇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芳香烃、醛、酮、单糖等能够发生还原反应。
六、水解反应
例6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醇
B.在一定条件下,丙酸乙酯与水反应生成丙酸和乙醇
C.在一定条件下,蔗糖与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D.在加热条件下,2-溴丙烷与NaOH的水溶液反应制2-丙醇
解析根据水解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C、D均属于水解反应;而反应A不属于水解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A。
知识点拨①有机物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②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主要有:卤代烃、酯、油脂、双糖、多糖、肽和蛋白质等。
③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是与强碱(NaOH或KOH)的水溶液共热,卤代烃水解可生成醇(或酚);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酸的盐和醇;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肽和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④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⑤单糖(如葡萄糖、果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七、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例7下列有机反应中,属于缩聚反应的是()。
A.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反应
B.由3-羟基丙酸合成聚3-羟基丙酸的反应
C.由1,3-丁二烯合成聚1,3-丁二烯的反应
D.由HOOC(CH2)4COOH和H2N(CH2)6NH2合成高聚物的反应
解析根据加聚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A、C都是由不饱和的单体通过加成的方式生成高聚物的反应,则反应A、C都属于加聚反应;根据缩聚反应的概念可知,反应B、D在生成高聚物的同时都有小分子生成(反应B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是水,反应D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是氨),则反应B、D都属于缩聚反应。
故答案为B、D。
知识点拨①加聚反应的特点是“加成聚合,只上不下”;缩聚反应的特点是“缩合聚合,有上有下”。
②常见的加聚反应有:乙烯型或丁二烯型的自聚反应、乙烯型或乙烯型与丁二烯型的共聚反应;常见的缩聚反应有:酚与醛的缩聚反应、二元羧酸与二元醇的缩聚反应、羟基羧酸的缩聚反应、二元羧酸与二元胺的缩聚反应、氨基酸的缩聚反应。
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原理
1.实验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
在U形管里装入饱和食盐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用碳棒作阳极、铁棒作阴极,将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接通电源,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及试纸颜色的变化。
注意:铁棒不可作阳极,否则发生Fe - 2e- = Fe2+;碘化钾淀粉试纸需事先用水润湿。
现象:阴、阳两极均有气体放出,阳极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阴极区域溶液变红。说明阴极区域生成物为碱性物质与H2,阳极产物是Cl2。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原理
饱和食盐水成分:溶液存在Na+、Cl-、H+、OH-四种离子。
电极反应式:
阴极:2H++2e- = H2↑(还原反应);
阳极:2Cl--2e- = Cl2↑(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解释:
(1)阴极区域变红原因:由于H+被消耗,使得阴极区域OH-离子浓度增大(实际上是破坏了附近水的电离平衡,由于Kw为定值,c(H+)因电极反应而降低,导致c(OH-)增大,使酚酞试液变红)。
(2)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原因:氯气可以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Cl2+2KI=2KCl+I2,I2使淀粉变蓝。
注意:如果试纸被熏蒸的太久,蓝色会因为湿氯气的漂白作用而褪去。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反应式:
2NaCl+2H2O
Cl2↑+H2↑+2NaOH
该电解反应属于放氢生碱型,电解质与水均参与电解反应,类似的还有K2S、MgBr2等。
二
铜的电解精炼
原理:电解时,用粗铜板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用纯铜板作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用CuSO4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硫酸)作电解液。
CuSO4溶液中主要有Cu2+、SO42-、H+、OH-,通电后H+和Cu2+移向阴极,并在阴极发生Cu2++2e-=Cu,OH-和SO42-移向阳极,但阳极因为是活性电极,故而阴离子并不放电,主要为阳极(活泼及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阳极反应:Cu-2e-=Cu2+。
电解过程中,比铜活泼的Zn、Fe、Ni等金属杂质,在铜溶解的同时也会失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而溶解,此时阴极仍发生Cu2++2e-=Cu,这会导致电解液浓度不发生变化;Ag、Au不如Cu易失电子,Cu溶解时它们以阳极泥沉积下来,可供提炼Au、Ag等贵金属。
该过程实现了提纯铜的目的。
离子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的能力与离子的性质、溶液的浓度、电流的大小、电极的材料等都有关系。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讨论电极材料的性质、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和还原性强弱对它们得失电子能力的影响。
三
电解冶炼铝
工业上,用纯净的氧化铝为原料,采用电解的方法制取铝。
纯净的氧化铝熔点很高(2045℃),很难熔化,现在都用熔化的冰晶石(Na3AlF6)作熔剂,使氧化铝在1000℃左右溶解在液态的冰晶石里,成为冰晶石和氧化铝的熔融体,然后进行电解。
电极反应式:
阴极:4Al3++12e-=4Al
阳极:6O2-+12e-=3O2↑
总反应式:2Al2O3==4Al+3O2↑(只能电解Al2O3,不能电解AlCl3)
在冶炼铝时,阳极产生氧气,石墨阳极在如此高温条件下,将不断被氧气氧化而消耗,因而需不断补充石墨阳极。
四
电镀铜
1.原理:电镀时,一般都是用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为电镀液;把待镀金属制成品浸入电镀液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而用镀层金属为阳极,阳极金属溶解在溶液中成为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被还原成金属析出。
电镀铜规律可概括为“阳极溶解,阴极沉积,电解液不变”。
工业上电镀常使用有毒电镀液,因此电镀废水应回收有用物质、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后,达标排放,以防污染环境。
2.实验分析:电镀铜实验
(1)待镀件需酸洗去除表面的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货币,商品的价格等知识,那么同学们,当你有了钱,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你会干什么?也就是当你有了钱,你会干吗?消费。对,那么这节课,我就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消费的有关知识。
首先呢,我们从结婚消费开始谈起。首先大家来看一个关于“结婚三大件”变迁的视频,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结婚三大件的变化?
“结婚三大件”从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八十年代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发展到今天是车子,房子,票子。为什么七十年代的大多数的家庭并没有买车的念头呢?因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是不是。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根本因素。从国家与国家来看,中国和美国,哪个消费水平更高?很明显美国,因为美国经济发达,从一个国家内部来看,比如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山区,哪个消费水平高。东部沿海地区。
这也就是从根本上说,消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过渡: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样。那么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消费水平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1)在一定条件下,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收入低,消费就低。收入与消费成正比。可支配收入:除去税收,三险一金
过渡: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就越高,美国人的收入高,可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人的消费下降了呢? 提问: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不花钱了?
金融危机以后,失业率增高,经济不景气,人们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所以不敢消费了。(2)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当人们对未来收入逾期不乐观的时候就会选择储蓄来应付将来以后有可能遇到的坏年景。
提问:针对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的顾虑,应该怎么样做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储蓄大多是为了养老,教育,医疗等等,当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体系都很完善的时候,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消费水平自然而就上升。
过渡:除了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之外,在收入里还有什么因素在制约着消费水平?我们来看一个材料。
假如A市只有五家月收入达到了10万元,而其它家庭月收入都还只有800元;而B市大多家庭的月收入在3000到4000元之间。提问:如果你是联想电脑的销售商,会选择到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B市。选择在B市,因为B市的家庭收入差距小,大部分家庭都有能力购买电脑,而在A市虽然有几家收入非常高,但是大多数家庭都买不起电脑,销售成绩也不会高。(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这是因为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者该有的东西都有了,用于消费的比例小,储存的比例大,而且相对来讲他们的消费欲望也没那么强烈。而低收入者呢,有消费的需求和欲望,但是却没有钱,所以,如果要提高消费水平,也应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收入是消费的基 础和前提
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量越高
未来预期收入越高,消费量越高
收入差距越大,总体消费水平越低
过渡: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除了收入还有什么?刚才提到都是一些客观因素,另外还有主观因素例如消费心理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同学们现在思考的就是除了收入和物价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消费?提示,如果你去买手机,买P3,你会考虑什么因素? 3、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讨论:根据上述知识点,说明如何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1)根本途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3)其它途径: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扩大广告宣传等等。
二、消费的类型 材料:三人在讨论自己的住房
甲说:我20年的积蓄60万正好买了一套房子。
乙说:现在房子太贵了,我首付了30万,其余分期付款了。丙说:唉,我工作还没最后定下来,先租着再说吧 提问:(1)三人的住房消费分别属于什么消费方式?(2)它们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1.按交易方式
(1)钱货两清的消费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特点: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刻转移。(2)贷款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特点:两权逐渐让渡给买主
(3)租赁消费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特点:商品所有权不变,只是商品在的使用在一定期限内发生改变。
提问:人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购买什么商品时候会贷款消费,它有什么要求?
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或家居装修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在收入稳定且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提问:贷款消费好不好,怎么评价贷款消费? 1)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贷款对消费者来讲,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来讲,贷款消费能促进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对银行来讲,贷款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利息,增加银行的收益。因此,国家在政策上是予以支持和鼓励的。这种情况下的贷款消费也是一种合理的消费,不属于超前消费。
2)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它不仅对银行不利,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而且会加重个人负担,对个人生活不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将是负面。因此,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贷款消费的管理。2、按照消费对象
过渡:将来车买了,怎样将它维护好呢,该选择那种消费类型好呢?买维护工具自己维护?请汽车美容中心来维护?这两种类型的消费方式相同吗?(1)有形商品消费(食品、衣服等。)
(2)劳务消费(家政、家教、维修、保姆、理发等)
3、按消费的目的划分
(1)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时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2)发展资料消费---充电、补习
(3)享受资料消费---美容、旅游
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是建立在生存资料消费的基础上的,是在生存资料消费满足之后,寻求身心的愉悦和全面发展的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正在逐步提高。
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在10个城市的调查,生活中最向往的是健康和舒心。五年前最向往的顺序是经济富裕,能与家人团聚,健康舒心。而现在,向往的顺序倒了过来,第一是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第二是能与家人团聚;第三是经济富裕。提问:向往顺序的改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即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渡:大家现在可以拿出纸笔,来计算你一下你的零花钱都是怎么花的?花在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上的比例各是多少?
三、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反应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过渡:现在再算一下你的食品支出,吃饭的钱占你零花钱的多少,这个也就是恩格尔系数。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课堂小结可以分为以下为几种类型:
1.归纳总结法
某一个知识点学习完之后,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把教学内容的精髓鲜明地体现出来。比如:“盐类水解”一节课,属于理论课,在利用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感知盐类水解的现象后,对于微观的反应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所以为了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可以把盐类水解的规律总结为以下顺口溜:“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双水解,强弱具体定。”利用总结归纳法小结时,可以是教师来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实验激趣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的,观察、实验应该自始至终贯穿课堂之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做实验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来进行课堂小结,不但可以达到总结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设疑探究法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比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学习时,有关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标准可以用下列话语来进行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
4.类比区别法
类比式结尾就是将一节课学习的不同概念和规律采用列表、叙述等方式进行归纳、比较,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5.收集、整理信息法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学习所必备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参考资料进行课堂小结,同时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比如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小结和拓展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针对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大家查阅相关资料回答:当金属钠放入盐酸或硫酸铜溶液中时,反应的情形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有哪些异同?”
6.多媒体整合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 其中悬浮红细胞1500份, 全血类240份, 冰冻血浆260份;本研究选取的数据资料均未对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方法:
(1) 所有入院进行输血患者的血液袋上均配发一张反馈卡 (记录输血不良反应) , 临床医师根据输血者的实际情况填写资料, 并将血液袋定期交给血库或者血科;或者可以将反馈卡经过医院输血科、血库向采学供应机构进行输送并予以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临床医师及时回访, 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输血不良情况记录表等相关资料对未及移交反馈卡的医院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血液制剂进行分类, 可分为白细胞类血液制剂悬浮红细胞、全血、冰冻血浆。 (3) 采用赛尔金公司生产的白细胞过滤器, 于血液收集后的6~8 h行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制备处理, 即去白细胞全血、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剂。
2 结果
本组样本中, 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人份,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80%, 可分为6人份荨麻疹, 15人份发热, 3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 3人份其他;全血24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人份, 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42%, 可分为4人份荨麻疹, 6人份发热, 1人份不规则抗体阳性, 1人份其他;冰冻血浆260人份, 其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人份, 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77%, 可分为1人份荨麻疹, 1人份其他。三种输血制剂中,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
3 讨论
本研究中发现, 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7.99%, 略低于国内外相关报道9.28%[2]。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各因素有关: (1) 部分为轻微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 而临床医师未能够在及时处理此类患者后予以记录; (2) 在输血前进行给药治疗, 继而造成输血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3) 临床医师自身经验不足、专业素质欠佳, 其未能够正确认知输血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选取的资料主要以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为主, 较少记录其他的不良输血反应。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 全血类输血不良反应率为5.42%, 同相关研究报道中的数据资料相似, 其中冰冻血浆输血、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0%、0.77%。长期的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 全血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较之于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两种血液制剂更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未分离的全血, 尤其是新鲜的全血, 含有较为丰富的白细胞类物质,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指出, 出现白细胞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约在6.49%~14.54%[3]。而在悬浮红细胞制剂中, 含有较少的血浆和白细胞, 且其冷冻血液样本的过程中会破坏或者削弱血浆蛋白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 因此, 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基于上述原因, 为降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 采用成分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相关研究证实, 输全血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NHFTR) 的概率显著高于输红细胞悬液的患者[4]。而上述结果的出现与全血中悬浮红细胞的含量远低于白细胞、血小板的含量有关, 因此, NHFTR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此外, 部分献血者的体内含有封闭的抗体 (HLA抗体) 、白细胞凝集素, 此两种物质与接受输血者体内的白细胞发生作用后, 同样可以造成发热反应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FNHTR) 的发生率同输注白细胞的数量、速度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存在两次以上输血患者的FNHTR发生率更高, 且同输血次数呈正比例关系。提示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NHTR发生概率, 受到样本量等因素影响, 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剂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 可知采用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而予以白细胞去除后的成分输血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00人份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输血资料,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1500人份、全血240人份、冰冻血浆260人份, 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 本组血液样本中, 输注悬浮红细胞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7 (1.80%) 人份;全血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13 (5.42%) 人份;冰冻血浆中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共2 (0.77%) 人份;三种输血制剂中,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概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全血、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结论 成分输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剂
参考文献
[1]徐应芳, 许广芳, 吕春菊.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2 (6) :136-138.
[2]孙春霞, 洪雅华, 赵群益, 等.2008-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2) :1246-1247.
[3]滕方, 张燕, 孙桂香, 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 (3) :282-289.
1. 特殊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
(2)加成反应(加H2、加H2O、加X2)
(3)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醇的消去)
(4)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酯的水解、酰胺的水解、糖的水解等)
(5)酯化反应(链酯、环酯、高分子酯)
(6)聚合反应(加成聚合反应,如乙烯加聚、丙烯加聚、乙炔聚合成苯;缩合聚合反应,如聚酯类高分子、酚醛树脂的合成)
(7)氧化还原反应(醇的氧化、醛的氧化、醛的还原等)
(8)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
(9)裂化反应(石油的催化裂化等)
2. 反应条件与特殊结构及反应类型的对应关系
反应条件 有机反应
(1)X2,光照 烷烃或芳香烃的烷基上的卤代
(2)X2,催化剂(或铁粉) 苯环上的卤代
(3)浓硝酸、浓硫酸 苯环上的硝化
(4)浓溴水 苯酚的溴代
(5)浓硫酸,170℃ 醇的消去反应
(6)浓硫酸,加热 酯化反应
(7)NaOH溶液,加热 酯或卤代烃的水解
(8)NaOH醇溶液,加热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9)Cu,O2,加热 醇催化氧化成醛或酮
(10)H2,催化剂 不饱和有机物的加成(C=C、C=O或碳碳三键)
(11)KMnO4(H+) 苯的同系物或不饱和有机物的氧化
(12)溴水 不饱和有机物的加成
3. 典例分析
例1 已知:
[Fe][ —CH3+Cl2 (或Cl— —CH3)+HCl] [Cl][—CH3]
[光照][ —CH3+Cl2 —CH2Cl+HCl]
某有机物A的分子量为198.5,A跟氯气反应,在铁粉存在下只有1个氢原子被取代时能得到两种有机产物,而在光照下1个氢原子被取代时,只能得到一种有机产物;A跟NaHCO3反应,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A在NaOH存在下水解后的溶液用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会立即生成白色沉淀。
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D和F:
[H+][A][B][C][E][D(高分子化合物)][F(高分子化合物)] [△][催化剂][催化剂][浓硫酸][-H2O][-H2O][H2O][NaOH]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A: ,C: ,D: ,F: ;
(2)指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
A→B ,C→D ,C→E ;
(3)E分子中所有碳原子是否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答“是”或“否”)。
解析 由相对分子质量中有0.5,可知应含有1个氯原子。这可由“A在NaOH存在下水解后的溶液用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会立即生成白色沉淀”加以证实。A在铁粉下发生取代反应,说明有苯环。A能与NaHCO3反应产生CO2,说明含有羧基。由C→D失水,应是发生缩聚反应;C→E失水后再聚合,说明是形成C=C双键后再发生加聚反应。由198.5-45-76-35.5=42,知只能有一个羧基,余下的部分应是C3H6。因A跟氯气反应,在铁粉存在下只有1个氢原子被取代时能得到两种有机产物,而在光照下1个氢原子被取代时,只能得到一种有机产物。故应有两个侧链,且处于对位;这两个侧链一个是羧基,另一个是氯代烃基,且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甲基,一个氯原子。由此可得出A。
例2 某有机物A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如图),分别生成B1+C1和B2+C2,C1又能分别转化为B1或C2,C2能进一步氧化,反应如所示,其中只有B1既能使溴水退色又能和Na2CO3反应放出CO2。
[A
回答并填空:
(1)B2、C1分别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①溴代饱和一元醇 ②溴代不饱和一元醇 ③饱和一元醇 ④不饱和一元醇 ⑤溴代饱和羧酸盐 ⑥溴代不饱和羧酸盐 ⑦饱和羧酸盐 ⑧不饱和羧酸盐
B2属于 ,C1属于 (填编号);
(2)反应类型X属于 反应,Y属于 反应,Z属于 反应;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A: ,B1: ,C2: 。
解析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①A既可以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又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推知A是一种酯。②因为“B1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和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可推知B1是一种不饱和羧酸,C1是一种醇。③根据C1可以氧化,再与NaOH醇溶液共热,即发生消去反应后生成B1,可以推知B1与C1分子都含有4个碳原子。④从C1跟NaOH水溶液共热(即发生水解)生成C2,C2氧化后生成HOOCCH(CH3)COOH,可推知C2是HOCH2CH(CH3)CH2OH。⑤此题的难点是推测溴原子所在的位置。根据C1可发生水解和消去反应,推知C1是溴代醇。A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时,既发生醇的水解反应,又发生碳链上溴原子水解为羟基的反应。
例3 请观察下列化合物A~H的转换反应的关系图(图中副产物均未写出),请填写:
醇溶液△][②Br2
CCl4][④足量H2
催化剂][③浓NaOH
醇溶液△][⑤稀NaOH溶液△][⑥O2
Cu△][⑦O2
催化剂][⑧乙二醇
浓硫酸△][C6H5—C2H5][(化学式为C18H18O4)]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 ;反应⑦ 。
(2)写出结构简式:B ;H 。
(3)写出化学方程式:反应③ ;反应⑥ 。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点:一是E到G连续两步氧化,根据直线型转化关系,E为醇;二是反应条件的特征,A能在强碱的水溶液和醇溶液中都发生反应,A为卤代烃。再由A到D的一系列变化中碳的个数并未发生变化,所以A应是含有苯环且侧链上含2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再综合分析可得出结果。
答案 (1)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2)C6H5-CH=CH2
C6H5-CH2-COOCH2CH2OOC-CH2-C6H5
(3)C6H5-CHBr-CH2Br+2NaOH[醇△]
C6H5-C≡CH+2NaBr+2H2O
前面我们学习了商品,学习了消费。那么我们所消费的商品从哪里来呢?是不是由企业提供呢?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关于企业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6页,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我们这节学习“公司的类型”。
一、企业
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第一、二、三段的内容,然后请告诉我企业的含义、地位、类型分别是什么。
(一)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理解企业的含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企业是经济组织。②企业必须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③企业以营利为目的。
思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衡东八中、衡东县人民政府、上海大众股份有限公司哪些属于企业?
学生活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大众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活动: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直属部门,是银行的管理机构,不属于企业。衡东八中是事业单位,衡东县人民政府属于政府部门,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它们都不属于企业。
(二)企业的地位
学生活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教师活动: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的。
(三)企业的类型 学生活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教师活动:这个是按照所有制划分的,根据我们上次课学习的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四)企业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资企业: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公司。
2、合伙企业: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3、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前面两种形式,在书本39页,名词点击里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种形式我们只做了解,不做深入探讨,我们重点把握第三种形式:公司制。
二、公司
(一)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教师活动: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这是公司的基本特征,也是公司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所在。企业法人——性质
究竟什么是法人呢?请同学们看到书上37页的名词点击。
1、法人 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而言的,自然人就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在做的每一位都是自然人。
①法人的含义: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注意法人不是人,是社会组织。
②成为法人的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如:个人独资企业,只是经营实体)
3、企业法人就是法人企业,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4、法人企业与不具法人资格的一般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法人企业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一般企业则不能。
(二)公司与企业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讲公司的类型,但是我们首先以企业讲起,那么,公司与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1、公司属于企业,而企业不一定是公司。也就是说企业包含公司。
2、公司不是企业的唯一形式。现代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公司的形式。这个我们前面有讲到,企业的组织形式还有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三)公司的形式:
我们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上第37页的内容,注意比较这两种公司形式的异同,待会请两位同学和我们一起分享。(重点讲述)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股份有限公司划分为等额股份(发行股票,公开募股集资)而有限责任公司不必划分等额股份。
(四)公司的组织机构
每个公司都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对整个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它既定的经营目标。通常公司的组织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
1、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2、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3、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请同学们看着书上38页的图示,其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经理及其助手,就是下面的办公室、财务部、信息部等等,是执行机构。监事会就是监督机构,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这样的组织机构权责分明、互相制衡,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五)公司制的优点
优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
课堂板书
一、企业
(一)含义: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
(二)地位:主要参加者、细胞
(三)类型:
(四)组织形式:
1、个人独资企业
2、合伙企业
3、公司制
二、公司
(一)含义:法人
(二)公司与企业的关系
(三)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
(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知识结构:
取食行为(举例、意义)领域行为(举例、意义)攻击行为(举例、意义)
防御行为(举例、意义)繁殖行为(举例、意义)节律行为(举例、意义)
社群行为(举例、意义)教学重点:
各种上行为类型的意义。教学难点:
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雌狮追捕斑马,两只公鸡争斗、乌贼喷墨汁等动物行为。
不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本节我们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去研究和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自身而言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取食行为
多媒体播放:蛇的取食、水螅的取食、鹰的取食、狮子的捕食等多种动物的取食行为。
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如何取食的?描述一下取食的过程。哪些动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动物的取食行为与动物生存有什么关系。
点拨:动物的不同捕食方式和各种捕食行为的动物获得食物,并贮食的行为有利于动物度过食物稀少时期,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2.领域行为:
/ 4
讨论:观看课本插图狗的习惯,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狗的这种行为表示什么? 点拨:狗撒尿做标记是在保卫自己的领地。
议一议:你还知道动物哪些行为是它占领和保卫领域的行为? 点拨:动物发出声音、散发气味、排放排泄废弃物等方式占领领地。讨论:动物的领域行为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后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它的资源,如食物、配偶等,给动物的繁殖和抚育下一代提供一个安全的区域,避免与同类的其他成员竞争。
3.攻击行为
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攻击行为。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称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攻击行为在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4.防御行为:
议一议:老鹰追捕野兔,野兔迅速逃跑,对老鹰而言这是它的攻击行为吗?野兔迅速逃跑又是什么行为呢?
占拨:老鹰追捕野兔,不是攻击行为,而是老鹰的取食行为。对野兔而言迅速逃跑是它的防御行为。
讨论: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你知道哪些动物的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是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5.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 4
6.节律行为:
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7.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三)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老鼠将食物送回洞穴中贮藏起来,这是老鼠的什么行为?对老鼠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2在一群狮子静下来享受食物前,每只狮子通过猛咬、抓、和咆哮的方式决定是谁优先享用食物,狮子的这一系列表现是什么行为?
例3雄性犀牛总是不断在他活动的周围排出一些粪便,这是它的什么行为?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4枯叶蝶形如枯黄的树叶,食虫鸟难在枯叶中发现它,从而避免了枯叶蝶被食虫鸟吃了,有拟态行为的动物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例5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 4
例6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7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化学反应类型教案】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离子反应教案09-16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初中化学教案06-30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总结11-20
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11-28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12-06
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12-25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反思12-21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