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共10篇)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大吉大利”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教法: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爱吃饺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

1、初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交流。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接力读文,检验学生识字读文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要求学生认读,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含义。

3、自由通读全文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交流。

小结:课文一共可以分为三段。

讨论课文结构:总--分

4、悟

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花边饺子)

妈妈包花边饺子是为了谁?我包花边饺子又是为了谁?从中可以读出“我”与妈妈之间的什么感情?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说说记字方法

2、练习书写

3、找多音字“和”、“据”、“调”

四、总结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花边饺子的事吗?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给课文划分段落

板书设计 2、花边饺子

妈妈给我和弟弟包饺子

母子情

我给妈妈包饺子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分段时有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划分到第二大段说明学生对分段的依据掌握不够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

能力培养: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层层深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许多中国人都喜欢吃饺子,但是课文中的饺子被捏上“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它是母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边饺子》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很喜欢包饺子?

把出重点词,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是不是随时都可以吃到饺子?

为什么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的饺子?你认为有可能是哪两种饺子?它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

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妈妈是怎么做的?说明妈妈的什么品质?

妈妈为什么包花边饺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思考: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画出妈妈包饺子时的欣喜。

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里面包的到底是什么?

妈妈吃到花边饺子高兴吗?

指导朗读。

三、结:你的身边有哪些亲人间感人的事,讲给大家听。

体会花边饺子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2、花边饺子

花边饺子 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母子情深

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赞美花中君子。你知道我国花中四君子都有什么吗?(梅、兰、竹、菊)

2.(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

3.(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4.揭题,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这个“魂”在文中指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一些较拗口的地方提醒学生多读几遍。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5. 试着给每件事拟个小标题。(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文中的外祖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例:外祖父思念故乡、珍爱梅花。

四、交流第一件事,体会思乡之情 1.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的心里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呢?(为什么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会流泪?)

2.(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⑴读诗

⑵了解诗意(深深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忧愁之情)

⑶想象,体会情感:每当读到这些句子,外祖父的思绪就飘啊飘,飘到了家乡的小院里,飘到了家乡的小学堂里,飘到了家乡的田野里,飘到了他记忆中的每一个地方,他想起了--(伤心 悲伤 难受等)

⑷朗读练习。

五、积累运用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指导 P11  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对梅花的深厚感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结合诗句深入体会,体会情感的升华。

3.课外拓展,美读古诗文,丰富积累古诗文,增强情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

同学们,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位老华侨外祖父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呢?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二、精读感悟与梅花有关的事例 1.珍惜墨梅图

⑴默读第3自然段,你能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钟爱吗?

(领会“古玩”--不甚在意;“墨梅图”--碰不得)

“古玩”(古董),所有的古董最大的特点是--(年代久远,价值很高等),可老人的态度是--“不甚在意”,换一个词也可以说(不太在乎,不是很在意等)(朗读练习)

⑵“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意思是--(请多名学生改成肯定句,朗读训斥的语气)

⑶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外祖父钟爱梅花?(动作描写;朗读练习)

2.外祖父为什么如此钟爱梅花呢?梅花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

⑴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⑵理解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朗读练习)

⑶理解梅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朗读练习)

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魂其实就是什么魂?(板书:中华魂)

⑷齐读13自然段。

⑸正是对梅花的钟爱,离别前外祖父郑重地把珍贵的墨梅图和梅花手绢送给了莺儿。其实莺儿哪里只是带走了这两样东西,更带走了什么?(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心。)

三、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第5课时,我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景物,一次次感受到思乡爱国之情,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外祖父爱梅、思乡、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今天,看着梅花图和绣有梅花的手绢,莺儿又打开了印有梅花图案的日记本,想着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外祖父……(请你以莺儿的身份来写这几句话)

(思念外祖父之情,回忆外祖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作者对这幅墨梅图今后会怎样保存着,以梅花精神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海外的华侨华人,无论离开祖国多远,思乡爱国之情都是绵绵不断的。请大家静静地听,耳边传来的是让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为之震动的歌声。(播放课件:《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指导 见课件

七、教学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培养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3、教师:上节课我们还通过玩天平游戏认识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4、新课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在学习解简易方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出示上节课用天平称一杯水的情景图。(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后汇报: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100+X=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四: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5、完成课本57页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

探究例1:

1、出示例1图,让学生说图意后列出方程。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并板示,着重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x+3=9

解:  x +3-3=9-3

x =6

4、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

探究例2:

1、引入和出示例2:前面我们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求出了方程x+3=9的解,下面我们再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求出方程3X=18的解,同学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3x=18

解:  3x÷3=18÷3

x =6

方法总结:

1、交流讨论: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数,左右两边会相等吗?

2、总结: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也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三、应用巩固:

1、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2、解方程。

x+3.2=4.6          x-1.8=4           x-2=15

1.6x=6.4            x÷7=0.3          x÷3=2.1

3、我会选

(1)32+χ=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5χ=60的解是(   )

A、χ=65      B、χ=55     C、χ=12

(4) χ ÷20 =5的解是(   )

A、χ=15      B、χ=100     C、χ=4

4、解决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知识扩展:

1、引出讨论:如果在解方程时,遇到减数或除数是未知数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何解呢?

2、解方程。

100- x =15                  180÷x=30

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学们,今天是快乐的      ,老师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我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 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

“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我们平常怎样去做?让我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学。

任选一小组的同学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板书:14 = 28 = 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34 = 68 = 912 。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1) 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同时乘上 相同的数)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除以 )

(3)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4)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这叫做    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

对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红笔板书: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智慧眼  (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1) 35 =3×25 =65  (生: 35 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

(2)512 =5÷512÷6 =12  (生:512 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也不同)

(3)112 =1×312÷3 =34  (生:112 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以或除以,分数的大小不相等。)

(4)25 =2×x5×x =2x5x  (生:x在这里代表任何数,当x=0时,分数的大小改变。)

4、示课件  讨论:现在你知道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用分数表示为?如果要五块呢?

三、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 浏览课本第107-108页的内容。

2、 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3、 师生答疑。

你会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热身房。35 = 3×(  )5×(  ) = 9(  )

824 = 8÷(  )24÷(  ) = (   )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溜冰场    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

后二题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3.智力冲浪   (选择你喜爱的一道题完成)

(1)、35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2) 1/a=7/b(a、b是自然数),当a=1,2,3,4……时,b分别等于几?

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3)把6/20、70/100、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五、游戏:请找找我的好朋友。

同学们,老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满意,很想融入你们的集体,和大家做朋友,喜欢我这个大朋友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只要达到这个小要求,很快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每位同学都把教师课前准备的分数卡片拿出来,如果你持有的分数与老师出示的分数大小一样,就请起立,你就是我的好朋友。准备好了吗?

播放 “找朋友”。

出示一张12 分数卡片。

出示一张2/3分数卡片。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成为老师的好朋友,你们希望老师出示一个什么分数?

老师今天真高兴,因为在快乐的节日里认识了仓小这么多快乐的好朋友!感谢大家精彩的配合,同学们再见!

“找朋友”歌曲声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道别。

附: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月  日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20   月   日

探 究 报 告

我们小组研究的一组分数是

(1)从左往右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2)从右往左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汇报人: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5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6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3.2÷1.6= 0.46÷0.2= 19×0.8= 2.8÷0.07=

2.4÷30= 0.36÷0.3= 0.7×1.4= 5÷2.5=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红星食品厂3个车间九月份共加工月饼9495千克,平均每个车间加工月饼多少千克?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学习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审题,理解理意。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3)独立解题

(4)汇报做题方法

(5)小结解题方法:

分析应用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

2.学习例12:

(1)出示第(1)题:

(2)学生独立解题。

(3)2.5÷0.4=6.25(个),需要6.25个瓶子,但瓶子数应当是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个瓶子?(6个)

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

【小结】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书P32做一做

2. 书P33做一做

3. 书P34第1题

4. 书P35第6题

【提高练习】

5. 书P34第2题

6. 书P34第3题

7. 书P35第7题

8. 书P35第8题

【拓展练习】

9.书P35第9题

10.书P35第10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书P34第4题

2书P34第5题

教学反思: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7

一  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一  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小结:这道题需要逆向思考。用2 约了两次,用3 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 。要求原分数,就要把分子3 和分母8同乘12,即 = =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8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课后记:

第四课

教学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练习十八5~10题)

教学要求:

1.是学生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养成良好的审题、检验的习惯,提供正确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答有关三角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三角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米,高是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六第4、5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9

教学要求  ①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②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  表示 和 的圆形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2、指名说一说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计算 + 。

学生读题,出示教具,教师说明用 和圆片表示 ,用 的圆片表示 。

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个分数加法题和过去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② 和 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③分数单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

④有没有办法把这道题转化成能直接相加的分数加法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就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请几名学生说说能分过程,教师演示板书如下:

+

+       =

+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

学生读题。

问:这是一道分数减法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减?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时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评讲板演,请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最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 = - =

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也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概括总结。

学生齐读教材第134页上面方框里的计算法则。

四、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34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①这两题计算后的结果都不是最简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②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计算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五、课堂作业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篇10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册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五)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上一篇:中考热点写作主题之三下一篇:乐观的初二重要描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