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共8篇)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1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2

一、关于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中国梦教育未来趋势的分析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不同的单位和学校便开始着手将中国梦的理念灌输到工作人员和学生当中去,要求他们将中国梦这个观念充分理解并且接受。而这样的做法,确实让人们在很大的程度上知晓并理解了中国的繁荣与复兴是与我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关于中国梦,不同的时期的都有不同的中国梦,从辛亥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中国梦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改变。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才是目前我们需要铭记的,需要努力付诸实践的中国梦。在对于中国梦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于此同时,在关于中国梦教育的同时,我们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努力和的方向,不仅仅是为造福我国人民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造福世界各地的各国人民。这才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1]。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分析

人之初,对于什么都是懵懂无知的,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爱国主义的意识在孩童的时期就建立起来。比如说,在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培养孩子面朝国旗,身体站直,双手笔直的放置于身体的两侧,目视国旗升起直到结束。又或者说,教孩子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给孩子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奋斗史,让孩子对于中华民族有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国家有国际赛事的时候,培养孩子为中国加油,建立和培养孩子对于中国的荣誉感。培养孩子对中国大小事的关心和了解。时常给孩子讲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例如王二小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到中华民族的艰苦复兴是依靠每一个人的。还需要要培养孩子们勤劳善良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教育孩子爱国主义意识的同时,要做到不崇洋媚外,支持国货,从根本上给孩子做个爱国的好榜样。孩童时期对于爱国意识的建立是必要的,但也是最为显浅的。大部分的青少年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并不是很了解。爱国主义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军人和那些为人们服务的国家干部。对于最为平凡的普通人,爱国主义的存在也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对于青少年,需要培养他们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在意。需要告知他们,他们是未来中国的接班人。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和优异的品质。将他们教育成爱国的优质型人才[2]。

三、中国梦与爱国主义

(一)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中国梦与爱国主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的了解了真正的中国梦的含义和意义,才会怀揣着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努力的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但是,如果空怀有一腔的爱国热血,却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梦,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直在做毫无用处的无用功。同样的,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然而,却没有爱国主义,也不会用心的去实现中国梦。所以,中国梦和爱国主义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在两者都存在的情况下,中国梦才能够得以实现,爱国主义才能够得以体现中国梦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如何将中国梦与爱国主义完美结合

从辛亥革命到至今,不同的关于中国梦的理念被提出来,但要做到真正的实现中国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想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中国梦,就要学会将爱国主义和中国梦进行完美的结合。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拿奥运会来说,从2000年申奥成功,举国欢庆,那是爱国。因为爱国,从2000年起,便在为2008年的奥运会努力,在为2008年的奥运会做准备,那时的中国梦就是需要成功的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让中国能够在世界各国中大放光彩。正是因为有这样爱国主义的热情,中国梦实现了,2008年的奥运会成功举办,并获得了世界各地的广泛赞誉。所以,要想实现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主的中国梦,要想造福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全国各地的人们,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要有足够的爱国[3]。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何谓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欢呼和骄傲;何谓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在中国受到欺凌和委屈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何谓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时时刻刻都铭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将中国的荣辱看作是自己的荣辱,将中国的发展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基础上还能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只有做到真正的爱自己的国家,才能够致力于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空有一腔爱国的热血,却不致力于努力的实现中国梦,是不行的。所以对于中国梦与爱国主义,我们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中国梦实现到最好。

参考文献

[1]刘驰.“中国梦”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启示[J].理论观察,2015(1):29-30.

[2]王鸣明.浅议“中国梦”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时代,2013(21):106-106.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3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基本内涵解读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中国梦以时代性解读,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无疑吹响了新时期奋进的号角,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的精气神。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不仅是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还是个人的梦;不但是编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助推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的“世界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涵是: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于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方面与其他社会主义有着不同,分别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也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前提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势力为了极力维护其统治,也日愈变得反动起来,在外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无民族独立、内受封建主义压迫而无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抗争。其间不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救亡图存而奔走,也曾掀起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希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经得起历史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拥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进而有了实现中国梦的可能。这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挫折和失误,但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反思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关键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或者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期间,始终扭住发展这个中心不放,大刀阔斧地改革,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温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到理论的构建,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实践开启了新的思路,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事件”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国经济建设、综合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这更加坚定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注入了新的前进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的决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过得更加殷实。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新时期,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中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可循,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国情,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和人民的期盼,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得更为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提出,无疑将国家的希冀、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愿望融为一体,既蕴含着对中国过去历史的深刻洞悉,又表达了全国各族同胞对未来的共同期盼和宏伟愿景,承载着多年的历史夙愿和现实的梦想追求,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坚守和对世界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1.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夙愿和现实追求。多年来,我国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砥砺前行。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穷则思变”的岁月还是人们通过建设改革开始共享发展成果的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虽然我国现在处在历史上从未达到的制高点,整体实力已非昔日可比,但与人们所期望的中国梦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针对我国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适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不但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要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目标引领。

2.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长期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曾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过颠覆和破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过指责和批判,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过干扰和抨击。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却拨开迷雾,行驶得愈来愈稳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就的取得,中国梦正一步步地得到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了前进的动力,也极大地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这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遵循。中国梦有着与世界共和谐共发展的细腻情感,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总之,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让中国梦不断焕发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的迷人魅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仍是全体中华儿女面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从“五个统一”视角,贾绘泽 郭华,《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辛鸣,学习时报,2013年3月11日

[3]《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白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 子 论 坛》,2013 年第 10 期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电),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4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梦”更是成为了全社会热议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梦”做纵深的理论研究与探讨,特别是讲清楚“中国梦”与我们数十年来所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与我们数十年来所走出的中国道路的关系,对于更好地“追梦”乃至“圆梦”是很有意义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不过,在我们聚焦关注研究“中国梦”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梦”并不是突兀而起、横空出世。孤立地就“中国梦”来谈“中国梦”既不容易讲清楚,又不可能深入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九十余年来的中国道路又奠定了“中国梦”坚实的实践基础。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既对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对在我们政治话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意识形态的一以贯之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梦”:赋予奋斗以目标与意义

人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同样是做砌砖的工作,把它仅仅当做一个为砌砖而砌砖的行为和把它当做为一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其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物质利益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物质利益不是也不能成为人奋斗的目的与归属,“未富先奢”、“稍富便骄”背后是理想的缺失与价值的迷茫。反过来,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中国梦”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梦想呈现蓝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难轻言跨越的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尚未成功仍需努力。要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灰心丧气,不松懈动摇,理想与蓝图尤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梦想凝聚共识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共识,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有什么样的理想不会实现? ——梦想激发勇气

追梦是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圆梦就要去直面现实、改造现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心有不甘的一些现实状态之所以有无奈的感觉,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以至于把一些本不应该成为梦想的状态当做了梦想,比如把“房叔房姐”当做走向富裕的捷径;把一些偶然侥幸纯属运气的东西当做了追求的目标;比如把一唱成名的“大衣哥”当做“草根”的样板。但是,当确立起了真正的“中国梦”,其道义的正当和路径的科学会让我们勇于向不公平不正义说不,让我们勇于指出期待天上掉馅饼的虚幻与可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梦想塑魂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国梦”也就在体现本质中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中国梦又是世界梦

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我们仅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例。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既指向未来又属于当下,这就为“中国梦”同时设定了两个时间坐标。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一切美好的希冀与追求,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通向这一梦想的道路没有休止符;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的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把这两个时间坐标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始终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投身当下实践的过程中丝毫不忘前进方向,不得过且过饮鸩止渴,让“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离我们更近。中国道路:通向梦想之路

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为了我们自己的路 也许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通往罗马的路是一定到不了香格里拉的。道路的选择当然要与梦想的指向相匹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时空的大幅压缩与跨越,我们要用数十年走过现代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道路必须是一条赶超之路。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为了赶超,我们的道路要能和谐包容。中国道路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进步中的有益经验,吸纳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成果;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了独特的优势。——中国道路是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

地上本来没有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为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也许只有三十余年,但中国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算起。九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徘徊、凯歌突进,各种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各种艰难险阻都跨越过,也正是这丰富的经历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心中有数。不仅如此,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又让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连续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一场伟大的、已经成为实践的社会运动。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道路是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段话,一个社会发展的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因素和这些因素所带来的既定状态。国情就是这样一种因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都是不可选的、都是既定的,甚至是特定的。任何道路如果不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就会水土不服,难堪大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还有着近百年的海外殖民掠夺资本。这样的“美国梦”,中国学不来,不能学,也没有资本去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结果“先生老是侵略学生。”

中国道路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圆“中国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不是一时权宜,而是始终必须,永远必然。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以下是几位同学的中国梦。

小曹同学: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对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负责,开病人用得起的药,拒绝红包回扣。

小吉同学:我的梦想是出国留学,将来回国找份好工作。

小张同学:我的梦想是在中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高性能新能源汽车。

小许同学:我的梦想是在工程力学方面有所建树,争取成为中科院院士。

小程同学:我希望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公平正义,更加自由开放。

从以上回答中我可以看到,同学们的梦想大多是以实现个人成长发展为基础的,一方面说明大家普遍都目标明确,脚踏实地,能朝自己心中的人生价值彼岸努力进发。另一方面说明大家都积极进取有理想有追求,并乐于为之做出努力。不由想到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的确,同学们的个人理想让富强,自由,敬业等词熠熠生辉。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不错,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不断为之奋斗的理想。往小处,具体到每个鲜活的个体与独立的个人,中国梦,何尝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才华,想象,激情与胆识,为自己与家庭赢得更好生活,为社会创造更多进步技术,更大财富的过程?

通过以往的政治学习与翻阅资料,我知道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我想,同学们说出的各自的梦想,既是对自我发展的期许,也是希望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便是中国梦第四个内涵里所谓的“价值特征”吧。

小程同学的梦想格外特别,因为他把自己的梦想从个体梦想中抽离,升华,“希望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公平正义,更加自由开放。”这既是中国梦前三个内涵的总结,也是每个中国人都怀揣的梦想,更是中国人民许多代来一直为之奋斗不息的梦想。

我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6

中国共产党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共同为之奋斗努力,但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达成共识?

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共十八大给出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内分析人士指出,继中共六年前首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在党的文件中使用“价值观”这一易于为民众和世界所理解认同的表述,并汲取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用24字高度概括了它的内涵。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说,这12词、24字的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每个词的背后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理论的延续性,又有现实针对性;既有目标追求,又有价值导向,还有行为准则,是人心所愿、众望所归。”中共十八大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说。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包含了中共在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探索成果。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正在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认为是对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只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增强还远远不够,必须发展出能为全民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体系,凝聚民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成为中共高层的深刻体认。

中共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次,十八大报告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强调,并赋予其“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更高地位。

季正聚认为,十八大报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最大亮点是把其丰富内涵进行细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表述中的很多内容都借鉴和汲取了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此次„三个倡导‟的12个词,层次鲜明,简单易记,只读了两遍就印在脑子里了。”中共十八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说。

分析人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个人层面。

“中共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12个内涵,反映了中共对思想领域的宽容开放和与时俱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说,它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提法,黄仁伟说,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美好社会,就是要避免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贫富两极分化等丑恶现象。自由、民主、和谐、平等、法治,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诚信、友善等,也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正如一杯清茶,僧人从悠远的茶香中,品出了丝丝禅意;诗人从灵动的茶水中,读出了人生百态;医生从苦涩的茶味中,探询出养身之道。喝茶,不过是饮取杯子中之水,不同的只是人们所持价值观不同而已。我们的人生梦想如一杯清茶,亦为我们所践行的价值观而变幻。

不可否认,置身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时代“血脉”的滋养,导致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少了一点深层思考,多了一些浅层宣泄;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宗旨“脊梁”的支撑,导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了一点规则观念,多了一些利己算计;还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责任“风骨”的承载,导致在制定职业规划少了一点突破思维,多了一些安逸心态等等。

虽然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或许被人理解为金钱交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或许被人当成“傻子”、“白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或许难以调动麻木的神经,但我们的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沉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血脉”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形成价值共识、促进价值认同是其生存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课。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前行,这种价值观渐渐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国从经历辛亥革命“民有民享民治”,到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重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尝试,最后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我们党在价值观的探索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最终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上了一条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国发展之路。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不断沉淀而逐步形成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和精神支撑。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发展相统一,最终形成撼天动地的价值力量继续为亿万中国人民筑梦、追梦和圆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脊梁”的,我们可以仰望到它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能产生一种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它使亿万中华儿女自觉为共同的梦想接力奋斗,大大提高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和竞争力。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基础工程亦是灵魂工程。正是因为这种价值体系的支撑,才有近几年中国在追赶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的“中国奇迹”,成为世界各国为之探索研究的“中国模式”。同时人民群众作为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群众中去,让它成为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新引擎”。并最大程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最终把这种抽象的价值观理念上升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正是因为我们在中国道路上,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甘甜,体会到“拯救灵魂,安顿心里”的自得,体会到“播撒清凉,愉悦自己”的幸福,体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回报,我们的梦想也最终在此刻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116121-13

20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梦的实现 篇7

在20世纪30年代, 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时代。在我国,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不仅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 中国人民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作为解放自身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是需要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使其达到通俗化、简单化、民族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我们不能认为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就是大众化, 只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使人民大众所掌握、所信服, 这样才能说服人民。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中国当代所面临的局势以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正确反映中国当下实践的特点。在中国, 一些革命志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介绍和发展,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为中国的民众所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极大鼓舞了中国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李大钊同志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 继而发表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宣传马克思主义, 阐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陈望道翻译了我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 后来成为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激发一大批革命青年, 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并推动了无产阶级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 《共产党宣言》使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也曾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 。”[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一个典型。早在1936年,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出版, 《大众哲学》成为一个指向标, 从广大革命人民的利益出发来看问题。它对于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 《大众哲学》犹如一盏明灯, 指引着仁人志士走上成功的道路。

通过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介绍, 使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掌握, 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更加符合中国的形势。为中国所用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梦的实现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创作之时, 中国社会上已经有了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但同时还存在着唯心论和各种各样的“伪马克思主义”。他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人们的头脑, 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而且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明辨了是非, 看清了方向。

1. 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 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精神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 使其占居主导地位, 指导人民大众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时代主题, 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同理, 当前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就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 努力解决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号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4]这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关节点, 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人们的思想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非常明显, 社会个体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多元化态势。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与社会个体多元的价值需要之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特别是利益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体心理的失衡, 引发了多种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 要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线,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困;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的根本利益问题入手, 谋发展、促和谐,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让改革的成果由人民所共享。只有这样, 才能构架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大动力, 它给中华各族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新路径,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八大提出的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 也就是需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建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 指导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断关注时代的变化, 冲破各种错误思想;是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抵制霸权主义、殖民侵略等恶行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新时代, 同时积极倡导世界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使13亿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在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和平发展原则。我国致力在这一基础上能够有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梦”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它是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汗水、创新的精神寻求的新方法, 新道路, 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也突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凝聚力。

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梦想。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刻阐述, 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为基础,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加以拓展和创新, 进一步提高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梦的理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学习, 进一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 (第1版第3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4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版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9.

论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篇8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在逻辑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梦”的国家目标

近代以来,我国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只因贫穷落后的封建王朝未能给国家带来强大的希望。只有实现国家富强的国家梦,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向前推进。因此,从国家维度来讲,“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富强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指明道路和方向。因此,“中国梦”的国家目标就是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保障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建设政治清明、社会利益协调关系,国强民富、民主有序、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作为其现实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基本价值诉求,其根本是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实现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资本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进程中要明确国家富强的目标,明确追梦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国家富强这一目标,为人民谋利益,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百年“中国梦”。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基本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民主、更高水平的政治文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在政治上超越资本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优越的政治条件。毛澤东同志曾经提出“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这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国家梦想的实现不仅仅是要在经济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也要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实现政治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是党不懈追求的梦想,也是亿万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梦想。只有不断追求政治民主,追梦的道路才能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基本价值诉求,其目的是努力改变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落后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更健康、更完美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社会主义在精神文化上超越资本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完善的精神文化条件。社会文明的实现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民才会更加幸福“和谐”是努力改变不够公平的社会现状,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权益分配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平等”权利,创造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实现社会主义在社会结构状态上超越资本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中国梦”的社会属性

从社会层面来讲,作为共同生活的人们形成的关系联合体,社会不仅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也会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我们国家,立足社会现实、完善社会的“中国梦”目标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更需要创设一种适宜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一切束缚人们实现合理愿望的陈旧条框,使社会成员过上富足的幸福生活。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之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在国家维度,“中国梦”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重要的国家目标;在社会层面,自由和平等成为衡量“中国梦”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是创设一种适宜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一些束缚人们实现合理愿望的陈旧条框,使社会成员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中国梦”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社会成员人格独立,具有个人自主性的责任自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层面,“中国梦”追求社会成员人格平等,具有财富获取、各种权益保障的均等机会;社会成员得失平等,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贡献与索取的对应、恶行与惩罚的对应、善行与奖励的作用与地位的对应,“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将自由与平等作为其社会目标,一方面体现出党对人类文明优秀精神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反映出党对人类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创新,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包容性、认同性和社会性。另一方面,将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引入“中国梦”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和广泛性。这种以价值观的认同性和引导性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在增强,对社会不公的承受力在下降,这直接推动了各类以维护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冲突的快速增加,对制度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现实下,社会各界都明显感受到维护公正,加强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通过维护公正加强法治,才能筑牢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规则。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梦”的实现主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强调,“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人民意志的集合体,其实现离不开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更多正能量,才能为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简言之,“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要求其主体具有必要的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在核心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民的要求与“中国梦”对其实现主体的标准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个人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习近平,2013

上一篇:读《怎样做创新教师》有感下一篇:增资扩股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