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治理总结(共8篇)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为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乡、村干部的认同,乡党委通过召开全体班子成员会议和乡、村全体干部参加的专题会议,对环卫工作进行动员和专题部署,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其它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乡相关部门人员、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结合实际,认真调查摸底
乡政府为了使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效,专门组织环卫人员、村支书等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对全乡前期整治的8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主要难题做到了然于胸,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治理方案,使治理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更加符合群众利益。
三、责任明确,细化目标任务。
乡政府在前期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治理的范围区域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按区域、路段等情况进行了划分,责任任务到每一个班子成员,党委书记负总责。在治理的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相互交流又互相监督,形成了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监督的良性治理体系。
四、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在宣传上,乡政府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首先是组织民间业余文娱队以环境卫生治理为主题自编节目,进行演出宣传;其次是先后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在村社进行广泛宣传;第三是通过制作固定标语、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爱护环境卫生的浓厚氛围。
五、整治难点,增强治理信心。
由于治理工作点多面广,尤其是沿路两侧的陈年垃圾堆积如山,干部群众普遍有畏难情绪。乡党委、政府首先针对重难点问题开展了集中整治。一是发动群众,全民动手。组织群众、学生在乡街道及公路沿线对积存垃圾进行了一次彻底清除。二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对沿路两侧的大型“垃圾山”出动运输车进行清理。三是强化管理,形成机制。乡干部包片、包点定期巡视查看,禁止乱倒、乱扔,防止产生新的“垃圾山”。在集中治理阶段共出动人员200余人次,各种机械设备20余台次,取得明显成效,干部群众信心大增。
六、健全制度,落实长效机制。
1 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分区
矿山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是在详细调查矿山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充分研究矿山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分布规律, 以矿山环境问题的数量、发育和危害程度为主体, 兼顾环境背景, 结合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 依据“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在所划分的不同的环境问题区内, 矿山环境的影响程度、区域背景以及矿山开采活动的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评估分区主要选取矿山环境背景 (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构造条件) ;矿山环境问题 (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占用与破坏、固体废弃物堆放、水环境状况等) ;人类活动程度;恢复治理程度四大类评估因素, 用数理统计方法将全市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 并确定各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区的区域范围和破坏程度 (表1) 。
2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2.1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以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为基础, 结合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组合类别、发育强度、分布规律、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社会经济特征, 根椐“区内相似, 区际相异”的原则, 进行综合治理区划, 力求保持区内环境问题的相似性, 并准确反映区际之间的差异性, 同时还要考虑环境问题治理途径与治理措施的区内相似性及区际间的差异性。
2.2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根据南阳市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区结果, 结合矿山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将全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划分为:矿山环境重点保护区、矿山环境重点预防区、矿山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环境一般治理区和矿山环境简易治理区 (表1、表2) 。
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议及措施
按照矿山环境治理分区结果, 结合目前矿山环境现状, 制定以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1) 政企重视, 密切配合, 依法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要重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大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矿山环境监督管理, 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情况进行依法监督检查, 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 共同搞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理, 科学分析, 正确选择。对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土地破坏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复垦方法、方案及耕地损失补偿等提供决策依据;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要按照“宜平则平, 宜深则挖, 宜充则填”的原则, 因地制宜部署塌陷地区土地复垦工程。推广采矿新技术,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保护耕地和地表建 (构) 筑物;结合实际, 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为主, 确定科学合理的复垦土地用途和比例;科学规划, 动态复垦, 采矿与复垦相结合, 使土地复垦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循环。重视矿区生态环境的系统性、适宜性、创新性和动态性建设;土地复垦技术方法要因地制宜, 以土地平整和充填复垦法为主, 疏干法、挖深垫法为辅, 土地恢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村庄搬迁与中心村 (小城镇) 规模重建相结合。
(3) 正确堆放, 合理利用。废弃物堆放场的治理以资源化二次开发利用为重点, 固化和绿化为辅。要坚持“因地制宜, 积极利用”的指导思想, 实行“谁排放、谁治理, 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可用作建材原料、水泥配料以及发电、制砖等。其他固体废弃物可用于铺垫公路路基、建筑工程填方、充填沟谷;部分岩性较好、含土质少的废石可加工为建筑石料和建筑用砂等。
(4) 加强净化, 实现资源化。加强矿井水的净化处理, 使之符合不同的用水标准, 以实现矿井排水资源化。矿井水经过沉淀、净化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洒水、消防、除尘、锅炉、浴室用水等, 减少外排量, 实现水的多次循环利用。在矿井水外排河流、沟渠两侧, 采用根系发达且耐盐碱土的乔、灌、草, 呈带状复式种植立体化护岸绿化林。重视矿山区供水网络建设, 矿井水净化处理后可作为矿山、周边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解决水资源枯竭和水环境破坏问题, 提高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5) 恢复重建生态景观。露采矿山主要进行景观生态治理, 以景观恢复和土地资源开发为主。城市发展区周边, 结合城市发展, 通过对废弃矿山的工程整治, 改变成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文物古迹保护区内, 通过山景、水景、人文景观的再造和遗迹资源的保护, 挖掘或创建新的旅游资源, 建立休闲度假胜地或矿山公园;交通干线两侧复土绿化, 恢复或重建生态景观。
(6) 规范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南阳市已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程, 应总结经验, 广泛宣传, 吸纳社会资金, 使之成为推进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市场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市将继续部署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山环境治理示范模式和概念性规划方案, “宜农造田、宜渔开塘、宜林植树、宜工建厂”, 为矿山环境治理的市场运作和规范管理提供技术平台。
(7) 因地制宜, 模式多样化。矿山环境治理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 涉及地质、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园林设计、动植物和艺术等领域, 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多样。生态保护模式侧重于植物多样性保护, 以形成稳定丰富的绿地植物生态群落为目的;景观再造和应景改造模式, 则可因地制宜地将治理工程融入城市规划和景观建设中;资源二次开发模式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适当营造人文景观。循环经济模式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不同条件的矿业循环经济。
根据实际情况, 应寻求矿山环境治理最优化模式。如利用金属矿废弃的采、选、冶设施, 历史时期的采矿遗址和砖瓦黏土矿的烟囱建成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基地或矿山公园;利用矿房式开采遗留的矿房, 建成集旅游、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娱乐中心。利用废弃矿山建设生态林地, 既可治理废弃矿山, 又可恢复自然景观。
4 结语
关键词:治理理论;环境治理;格局;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23-03
引言
随着环境危机和风险的扩大,环境治理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任务。我国的环境治理始于1978年,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环境治理力度逐渐增强,但我国的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环境治理的好坏与其面临的治理格局密切相关,环境治理格局直接决定着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和行为。当前我国政府单一行政的治理格局,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当有限。怎样重构环境治理格局,提升环境治理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治理理论:环境治理格局重构的理论框架
治理理论是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问题出现不可治理性,导致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而兴起的一种理论[1]。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对于“治理”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但学术界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治理可用四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多元、互动、协调、合作,治理是具有共同目标的多元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上下互动、协调合作的过程[1]。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社会管理主体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志愿组织、企业等社会主体同样可以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二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2]。政府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全能政府。政府应致力于自身改革,集中力量“掌舵”,而不是“划桨”。另外,治理理论还提出了“元治理”概念,认为充当元治理的角色是政府,政府在社会管理网络中虽不具有最高绝对权威,却承担着规范协调其他社会组织行为的重任[1]。三是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间的相互依存性[1]。治理理论认为,在社会管理领域,政府与其他组织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各主体独立运作又相互依存,通过沟通与合作,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治理理论为我们分析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畴。结合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探讨社会事务的多元治理模式,为公共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二、多元主体:环境治理格局转变趋向
(一)当前“政府单一行政”环境治理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环境治理格局是政府的行政单中心治理。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治理主体单一性,政府资源有限,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时,显得能力不足[3]。同时,长期以来,政府都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治理环境,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治理效率低下。在这种环境治理格局下,中央政府具有对环境治理的绝对统辖权,通过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统性环境法令和从环境治理效果出发来制约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导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力不足。
政府与企业基于经济利益的合谋现象在环境治理中十分突出。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晋升刺激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他们发展经济的常规手段通常是将“污染权”赋予一些企业,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的经济提升[4]。
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环境侵权发生后或存在环境风险时,公众的利益集结与表达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公众环境维权极易演化为大规模社会事件[4]。而公民的环境权利得不到实现,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
(二)环境多元利益主体发展倾向
1.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5]。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政府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政府把市场能调节的、企业能经营的、社会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事务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权给第三部门,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而政府主要起着引导、催化和促进作用。政府职能转变将改变政府单一的环境治理格局,吸纳市场、社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2.市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要求提高
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贸易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各种环保质量体系的认证,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发展空间。为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顺应消费市场,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深入到环境治理中来,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提供了契机。
3.公众的公民意识成熟和环保组织的发展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公众对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义务的意识越来越清晰,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来[3]。在环保方面,具体表现为近年来许多公众环保诉求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许多环保组织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些环保组织通过宣传教育、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实际行动在环境治理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是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维。
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环境问题的多元利益主体已经出现,环境治理也日益出现多元主体参与的趋向,正走向共同治理的格局。
三、从“政府单一行政”到“多元共治”:环境治理格局重构
(一)治理理论导向下的环境治理格局
“政府单一行政”环境治理下,将企业和公众排除在外,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都十分有限,直接导致了治理效果的不理想。政府、企业和公众是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三个基本利益主体,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及政府改革的趋势来看,政府必须弱化行政管制以转变职能,与此同时,企业竞争与社会责任、公民意识成熟,又成为一股推动力,增强企业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治理理论主张主体的多元化和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政府管制的弱化与企业和公众的强化,使得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格局油然而生。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弱化了部分职能,但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变,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基于治理理论的环境治理格局,强调的是“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治理,政府、企业和公众是相互依赖、行动协调的利益主体,他们各司其职、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共同推动环境的有效治理。治理理论为打破现有政府单一行政的环境治理、重构环境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反过来,环境治理格局的优化又完善和丰富了治理理论的实践内容。
(二)“多元共治”环境治理格局的结构和功能
1.“多元共治”环境治理格局的主体结构和相互关系
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是治理的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能否形成良好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结构关系,是实现环境有效治理的关键。多元治理格局强调通过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框架,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处理公共环境事务。在环境共同治理结构中,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主导者;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对政府治理做有力补充,是环境治理的辅助者;而公众是实践环境治理的基础力量。
“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最终是以互动、协调与配合的行动方式来发力的。为了保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在联合行动的基础上,还需要相互约束。在环境治理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需要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而企业的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干预和调节。如下图所示:
2.“多元共治”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角色和作用
(1)政府在环境治理格局中的主导性作用
在环境治理中,政府不再是依靠行政权威发号施令,而是为企业和公众参与提供制度平台并进行战略指导,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划实施环境治理监管,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达成治理主体间的对话和协作,进而推动各行动者之间的合作和集体行动,发挥集体治理公共环境的力量。环境公共治理离不开政府主导。作为公权力代表的政府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规划、调节、促进者,政府不再借助行政的力量,而是采用法律、经济等方式。
(2)企业在环境治理格局中的辅助性作用
按照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由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责任,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由自身负责并计入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环境治理。企业往往是技术的先驱,通过绿色能源、绿色科技的研发,从源头上改善环境污染,同时作为政府环境治理的辅助力量,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当然,企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与干预。
(3)公众在环境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
公众治理的前提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赖于相应的环境表达诉讼机制、监督机制的完善,在公众参与的制度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公众以个人和组织的形式投入环境治理过程。公众个人以主人翁身份积极投入环境保护与治理行动中,切实履行环保义务和环境监督义务。公众也可以借助环境治理的社团组织等集体形式,积极配合环境治理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公众治理的作用在于它为环境治理营造了意识氛围,凝聚了群众力量,奠定了社会基础。
四、结论
本文围绕环境治理格局重构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将治理理论作为构成重构环境治理格局的理论依据。当前我国环境治理格局的弊端及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需要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将企业和公众吸纳进来,形成新的格局。“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是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企业为辅助、公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环境任务的艰巨性,环境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许多问题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1]侯保疆,梁昊.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探析——以广东省为例[C].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09.
[2]陈海秋.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张礼祥,娄文龙.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环境保护模式研究[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1.
[4]杜辉.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D].重庆:重庆大学,2012.
工作总结
2010年10月以来,随着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镇党委政府在有效巩固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力度,出实招、用狠招,确保水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我镇一年来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组织的保障作用。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落实县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出安排部署。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完善了《**镇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镇水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包村包企业工作组每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治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思路、谋举措,使此项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二是上下联动,不断强化日常监管机制。为使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扎实有效,不走过场,镇村、部门上下联动,人人参与。包村、包企工作组按照任务分工,量化细化目标分解任务,确定时间节点,责任到人。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日常监控督查,确保不丢重点区域,不留死角,充分发挥其作用,动实招、下实劲、见实效;特别是30个村的水污染治理工作监督协管员,加大对本村河道、坑塘、街道及企业的日常巡查,加强治理工作日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三是加大投入,为做好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建立了90人的专门清整队伍,召开专题例会20次,在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共投资120多万元,投入人力1550人次,出动车辆1446车次,出动机械设备大型车辆20辆次,小型170辆次。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镇现有电镀企业四家,分别是„„。今年电镀企业共计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用于污水处理改造工程。取缔企业腾出土地新上企业3家,总投资150万元,新上企业年产值560万元,纳税9万元,就业人数65人。清整镇域河道4000米,打捞漂浮物5车,清运垃圾5600方,为妥善处置清运的垃圾,还在„„设立3处垃圾集中填埋点,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清整绿化坑塘910平方米,清除淤泥300方。修建垃圾池42个、修建公厕25座种植观赏柳1000株,杨树13200株。
三、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水环境保护意识差,认识高度不够;认为这项工作离百姓“远”,工作态度被动。二是整体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使全镇人民增强环保意识,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
四、下一步的主要举措
我们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和谐治污、彻底治污”的思路,对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常抓不懈。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包保责任制,镇、村、部门各负其责,落实好县、镇确定的工作任务,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偷排、偷倒废酸的要加大监管、巡察、群众举报的力度,坚决严肃地执行法
市国省道及沿线村镇综合整治办公室:
按照市委工作部署,我县以集中治理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重点在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净化“文明华县”窗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14个乡镇、242个村,约3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人。这次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全县14个乡镇的92个村。其中310国道沿线涉及5个乡镇22个村,老西潼公路沿线涉及6个乡镇25个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28个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8个村。(凡重复村只计一次,共92个)。
二、主要做法与进展情况
今年来,我县以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以净化“文明华县”窗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为目标;坚持“以乡镇为主、充分发动群众、相关部门参与、因地制宜、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在全县农村迅速形成“干部群众齐动员,共同治理脏、乱、差”的社会氛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310国道、老西潼公路沿线柳枝镇、杏林镇、莲花寺等乡镇行动迅速,“净化”成效明显,沿路“三堆”全部清理,树木电杆全部刷白套红,“文明华县”窗口逐步“净化”,全县共清垃圾3.5万方,清淤泥1000余方,清路障200余处,改水 5000余户,改厕6300户,改灶4100户,改圈1600个,建垃圾处理场所350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5月15日,在市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县委书记***现场办公,召开了*县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华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5月27日,召开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参加的*县沿国省道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正式成立了*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组织,下发了《关于沿国省道及新农村28个试点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对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对310国道沿线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卫生状况进行了曝光。6月19日,召开*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上下发了《*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明确强调由*书记亲自挂帅主抓此项工作。9月24日,再次召开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现场会,再次明确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任务,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11月上中旬,对全县20082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检查,再次督促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村容整治工作,同时下发专题通知,要求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做好年终检查验收准备工作。
二是责任明确。全县上下都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委三位常委(纪委书记***、副县长***、宣传部长***)明确分工,检查指导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各包联乡镇的县级领导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对所包乡镇的检查指导工作;各乡镇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分别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层层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履行职责,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乡镇、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区段,做到环境卫生“谁拥有,谁治理”。
三是重点突出。我县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的对象是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任务是彻底解决“三乱”问题。目标是达到 “五无”要求。本阶段任务是“净化”,县委要求6月底前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首先达标,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7月底前达标。做到了重点突出,示范带动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四是措施得力。县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办公室会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监察局、广电局深入一线,进行巡回督查,并在县电视台开辟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专栏,表彰先进,曝光后进,促使工作均衡发展。县委决定,凡我县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包联的乡镇村及路段被市上点名曝光一次的,由县上主要领导提出批评;凡被点名曝光两次的,由县上取消其考核优秀资格;凡被点名曝光三次的,由县上主要领导对该乡镇、相关部门的一把手进行戒免谈话,并责令写出深刻的书面检查。从今年开始,县上已把这项工作纳入到目标任务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县委决定,拿出50万元,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和相关部门用“以奖代补”的办法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采用广播、墙报、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全县干部群众齐动手、共同建设文明生态新华县的整治氛围。要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人人爱卫生、爱家园”的良好习惯。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要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对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中工作特别突出的村,召开观摩会,树立样板,及时宣传、推广一批好的典型。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继续实行县乡两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镇政府负责各自辖区内垃圾治理工作,按规划建立垃圾掩埋处理场所,建立垃圾清运保洁制度,落实专人负责辖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并妥善解决经费。并要结合实际,每乡镇配备2-5部清运车,当天垃圾当天清运、防止“滴、洒、漏”现象。
村级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组织村民进行村庄垃圾治理,建立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制定实施村庄垃圾整治的村规民约,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保洁员队伍。明确垃圾清扫及清运责任:房前屋后由住户负责,村道、沟渠和绿化带的卫生与白色污染由保洁员负责,各住户的生活垃圾由保洁员每天定时收集,要求保洁员对垃圾适当分类,对泥土和树枝、树叶就地处理;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清运队伍。
3、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
县建设局要尽快拿出我县《农村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各乡镇政府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在《规定》出台前,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按照本村垃圾收集运输等实际开支情况,酌情征收卫生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财政部门要对农村垃圾的处理给予贴补,特别是经济比较困难的镇村要给予重点扶持。对积极开展卫生治理的,经各级验收合格的村庄平均每年每村给予0.5-1万元的补助。
4、强化考评督查,确保整治实效
要求各乡镇每月定时或不定时自查,建立月报制度。县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督查组建立抽查及定时检查办法,并建立动态管理制度。考评好的给予表扬奖励,经验收达到“卫生治理示范村”标准的,将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并予以表彰。
5、加强协作,齐抓共管。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县新农办牵头负责对28个新农村试点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协调督查和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阶段工作安排;县委文明办牵头负责对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协调督查;县交通局牵头负责对310国道和老西潼公路路面的协调督查以及老西潼公路的路面保洁;县建设局负责研究制定、收集垃圾处理费征收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协调加快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同时负责“十里工业长廊”路沿以外的卫生保洁。
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县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平昌委发[2009]126号)和县委办、县府办《关于印发〈平昌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两工程一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顺利开展,我局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构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居民行为规范化”的工作目标,在全系统范围内广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现将一年来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是成立了由局长吴彩堂同志任组长,李正彬、安东同志任副组长,伍良罡、苟斌才、李怀全、陈代华、冯联学、蒲珍荣、张武德、罗本文和各乡镇畜牧食品站站长为成员的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二是设立了办公室和督察组,办公室工作由罗本文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承办日常工作;督察组组长由李怀全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明察暗访,总结评比,通报治理情况等工作。三是分别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办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村庄‟实施意见》、《2010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要点》、《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办法》、《环境综合治理“除-1-
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方案》与《畜牧局(2009-2011)城乡环境综合总体规划》。党组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挂联区域。四是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二、采取措施,全力整治城乡环境
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工作时间、质量、力度三到位。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为督导员,督促和指导。二是严格考核和奖惩,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与创先争优、评优评先、干部考核、奖励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根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要求,与各责任单位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专人(局机关抽派董会兰同志、防检站罗本文同志、饲草站赵星伟同志、品改站杜松柏同志)负责督察及日保洁工作。四是明确治理时间,每周星期一下午3 :00--5:00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环境“清洁日”活动,全员打扫清洁卫生。五是明确治理标准,办公场所及住宅区:办公楼大厅、走廊、楼道无乱堆码、无烟头、无纸屑,窗台、玻璃无蜘蛛网、无灰尘;办公室内屋顶、窗框、天花板无蜘蛛网,地上无纸屑、烟头,办公桌、椅子、门、柜、电脑、空调无灰尘,室内物品、文件摆放整齐、规范、美观;住宅区内通道、楼梯间通畅无乱堆放、无白色垃圾;办公楼厕所清洁卫生,无粪便、尿液、臭味,无污垢,无便纸乱扔乱丢;花台无杂物、白色垃圾;临岩边无垃圾悬挂、无污水乱排放;公共设施整洁,墙壁无张贴广告、牛皮癣。门前五包:办公楼临街门面卫生保持整洁,无垃圾、无砖头石块、无占道经营、无骑门摊、摊外摊、无乱搭建、乱悬挂、乱张贴、乱停放,建筑物立面无陈旧灰尘。包段区域:卫生整洁,无垃圾堆码、建筑堆码,无乱倾、乱排放,岩边、河边、沟边无“脏、乱、差”现象。挂联村庄:帮助联系村落实“两工程、一行动”,搞好“八个一”工程(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拟订一套村规民约;举办一次农民培训;抓好一个示范社;树好一个样板院户;开好一次现场会;驻户帮助90%以上的农户改变卫生习惯;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指导开展清洁行动工程)。六是加强城乡环境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抓畜牧小区建设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制定了畜牧小区建设规范,从源头上杜绝出现新的污染。七是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开展治理脏、乱、差,安装PC管120多米,治理三十多台空调乱排水;在局挂联佛岩村投入3万余元,新建垃圾是5口,改建了佛岩村委办公环境,使办公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县肉联厂引进外资1200万元,建规范化屠宰场1个,建垃圾池2口。做到了每次督查发现的问题有书面整改通知书送达,并监督落实达标;县品种改良站针对江口镇牛市垃圾堆码多,每天交易量大,保洁难的现实情况,动员全站职工用三天时间,共清运垃圾10余吨,对责任区域环境卫生彻底整治后,以每月600元聘请一名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站上派出专人不定期督促检查;县饲草饲料站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清运卫生死角垃圾2吨,清出牛皮癣20处;局市场流通股结合我局企业的特点,对县肉联厂处于企业改制阶段,厂区内外环境卫生无人整治,采取了在下岗职工中挑选2名责任心强的同志,每人每月发300元补助长期负责厂区内外及职工住宿楼的卫生,达到了企业改制、环境卫生治
理井然;督促江口镇生猪定点屠宰一、二、三场一次性彻底打扫环境卫生,共清运垃圾10余吨后,每场落实一名专人负责日保洁工作;基层管理股在监督乡镇站环境整治活动中,结合国家加强基层站建设项目,共投资60余万元,改善了7个乡镇站办公环境,目前正在对11个乡镇站实施建设和改造;八是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实施方案,把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文明素质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宣传到全系统的每一位干部、职工、家庭中去,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九是以每月每人100元聘请了5位楼长,负责各个楼的卫生督查;十是设立门卫室,聘请2名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规范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十一是与各站、所、中心、股、室、司、厂、楼长分别签订了清洁卫生保洁责任书,与每一位工作人员也签订了清洁卫生目标任务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确保了工作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局抽调2人负责日常工作,局属的每一个单位都落实了1—2人专门从事本单位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行了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月一评比,确保天天达标。全年畜牧综合目标考核以10分参加考核,同时单项考核获前三名的单位奖现金3000元、2000元、1000元;十二是局督查组按照局印发的城乡环境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实施方案要求,每周对各单位负责的责任区域、挂联村庄、包段区域实施督查,发现问题,以局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整顿为依据,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在局城乡环境治理公示栏公示,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抓好四个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与领导结合,每一个局班子成员负责一个直属单位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天上午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责任单位督查环境卫生开展情况,每一周组织一次办公室、责任区域环境卫生大检查。二是与建设畜牧产业园区结合,环境保护与畜牧产业发展规划、进度、质量同时安排、督查、验收,避免建了畜牧产业园区,污染一片环境。三是与牧政执法结合,对经营兽药、饲料、动物屠宰场、中转站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安全》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环境卫生治理未达标的不予年审或换证。从而确保畜牧系统环境综合治理日常化、规范化、长效化。四是日常检查与暗访想结合,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坚持一周自查自评一次,局组织专人坚持一月明查或暗访一次,作为全年考核的依据,全方位推动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四、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素质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我局认真组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省、市、县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关文件精神,先后六次召开动员会和工作安排会,局下发了四个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文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卫生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二是强化宣传,全民参与。围绕创建文明卫生单位,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充分利用媒体、版报、广告栏和评比栏进行宣传,已办环境综合整治专栏10期,制作宣传标语6幅,印发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简报12期,专题效能督查通报12期,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治
理宣传资料2000余份。目前也基本形成了“环境治理进机关,环境治理进家庭,环境治理进企业”的全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良好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居民还存在乱扔乱倒现象;二是个别单位脏、乱、差问题整治不彻底。三是少数同志对城乡环境治理存在厌战情绪,思想认识不到位。四是整治中先进典型总结、报送不及时。
六、来年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二是明确整治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加大对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的脏、乱、差的治理力度。三是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考评,突出实践特色。四是再抓落实,促治理上下功夫。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奖惩到位,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各项任务的完成。
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和过渡开采, 使矿区地质环境恶化, 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 致使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同时, 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 造成了地下水资源流失, 导致矿区严重缺水, 土地沙化;另外, 煤炭资源的粗放式开采还造成了大量瓦斯和煤矸石的排放, 煤矸石占用了大量土地, 长期堆放极易引起自燃, 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与防治
1.1 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的破坏主要表现在:a) 打破了地下水资源的平衡。在采煤工作面推进过程中, 会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移动带, 这时储存在裂隙带和冒落带中的水就会瞬间排出, 使该含水层遭到破坏, 改变了地下水补径排平衡, 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b) 采煤形成大量采空区, 使上覆岩层应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形成大量垂向裂缝, 严重时表现为地面塌陷或地面出现裂缝, 使采空区上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入矿坑, 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或疏干;c) 采煤容易破坏奥陶系岩溶水, 使其流量减少。若采煤工作面发生在泉域内, 就会影响岩溶水流量, 若煤层下伏岩溶水位标高高于采空区, 就容易发生底板和侧向突水, 导致煤层和下伏奥陶系岩溶中的地下水流失。
1.2 矿井水污染成因及防治
煤炭中含有一定量的S分, 并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煤层开采后, 使得黄铁矿与空气和矿井水相接触, 经氧化水解可产生H2SO4, 进而形成酸性矿井水。若煤中S分高, 矿井水的p H值就会小于6, 酸性矿井水不仅对井下生产设备产生腐蚀作用, 且不经处理外排进入河流会污染地表水体, 破坏生态环境。
防治措施:a) 提高开采率, 减少井下丢煤量, 捡选利用黄铁矿结核, 从而减少能产生酸性矿井水的物质, 同时, 对采空区进行有效回填可拦截地表水渗入量;b) 建设完备的排水系统, 对酸性矿井水经行搜集与集中处理, 减少污染;c) 快速排放矿井水, 减少其在井下存在的时间, 可有效降低硫化物的氧化作用, 从而减少酸性矿井水的形成。对于一些含S高、地表水渗漏条件好的浅部煤层和含酸性水的老窖区, 最好不要开采或进行探放水。
1.3 矿井水处理的主要措施
目前, 按照矿井水水质类型特征的不同, 其处理方法也不同, 主要有:a) 洁净矿井水的处理。主要针对矿化度低、偏中性、有害元素比较低的矿井水, 通过净化处理后可达饮用标准;b) 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处理。此类矿井水可占到矿井排水总量的60%以上, 略显黑色, 其矿化度和硬度不高。回收利用这部分水资源常用的方法是混凝、沉淀, 所用混凝剂是铝盐和铁盐。让混凝剂均匀地分散到矿井水中, 使水中胶体杂质都能和药剂发生作用, 水中胶体杂质凝聚成大量絮状物, 经沉淀后再进行过滤和消毒, 方可达到饮用水标准。过去民间常用明矾作混凝剂净水处理。例如用河水作家用水, 只要在装满河水的水缸中加入一定量明矾, 搅动水使明矾溶解, 过一定时间, 河水中的泥浆和胶体杂质凝聚沉降在缸底, 上面清澈的水被用作饮用水, 可煮饭或煮开水饮用;c) 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一般情况下, 矿物质含量高于1 000 mg/L的矿井水称为高矿化度矿井水, 水中主要含有Ca2+、Mg2+、K+、SO42-、Cl-等离子。若将这种水用于农作物灌溉, 会导致土地盐渍化;若用于锅炉用水则易结垢;用于建筑工程用水, 则影响钢筋混凝土质量。因此, 需经过净化和淡化处理才可回收利用。目前, 使用较广的方法有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技术是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脱盐技术;d) 酸性矿井水的处理。在中国, 将p H值小于6.5的矿井水统称为酸性矿井水。特别是S含量高的矿井, 矿井水p H值比较低, 一般在2.3~7。目前, 酸性矿井水处理方法主要以中和法为主, 通常采用石灰石或石灰作为中和剂, 其成本低、效果显著, 因此, 应用比较广;e) 含重金属矿井水。若矿井水中Hg、As、Pb、Cr等元素的含量超过国内饮用水标准, 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很大危害。这类水处理难度、成本高。目前, 国内很少对这类水进行处理, 因此要减少这类水的使用。国外对这类水的处理以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为主, 常用的化学法有氧化还原法和硫化法, 物理化学法有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这类矿井水经处理后最好直接排放, 经处理产生的污泥还需作进一步处理, 以防二次污染;f) 含高F矿井水。含高F矿井水的处理方法有吸附法和沉淀法。对含F量较小的矿井水可采用吸附法, 含F量较大时可采用加钙盐并联合使用镁盐、磷酸盐等工艺, 使形成含F沉淀而除去。
在煤矿实际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矿井水往往是复合型矿井水, 因此, 矿井水处理难度很大。在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时, 需根据矿区水质情况, 对处理工艺进行必要的取舍, 要综合考虑处理成本和处理效果。大部分矿井水中悬浮物含量都比较高, 所以矿井水处理都必须要先处理悬浮物。
2 矿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矿区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 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 不仅是危险源, 且容易使工人患职业病;由于瓦斯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煤层中瓦斯被大量抽放到空气中会严重污染空气;b) 矸石自燃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会对矿区及周边地区造成污染;c) 煤层气在采煤时会得到释放, 是矿井瓦斯的主要来源, 容易导致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防治措施:a) 加大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b) 减少井下废气、粉尘和地面粉尘污染。如采用煤层注水、高压喷雾、声波雾化、巷道风流水幕净化、集尘风机等灭尘措施;向采空区灌浆、注N2、喷洒阻化剂、及时打密闭等措施有效降低污染。
3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影响
目前, 土壤复垦技术在治理煤矿塌陷地方面应用比较广泛, 且效果显著。土地复垦技术主要有:a) 疏干法。开挖大量排水渠, 使塌陷区积水排干再加以必要的整修, 使塌陷区不积水并得以恢复利用。适用于潜水位不太高、地表下沉不大, 采用正常的排水措施和进行地表整修能保证土地恢复利用的塌陷区。其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 且不改变土地原用途, 也可避免村庄和建筑物不必要的迁移;b) 挖深垫浅法。用挖掘机械将塌陷区域再挖深用于养鱼, 将挖出的土方充填塌陷浅的区域;c) 充填复垦。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露天矿剥离废物等充填采煤塌陷地复田;d) 生态工程复垦[1]。
4 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煤矿在建设生产过程中, 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 矿区及周围水体、大气和土壤也受到严重污染, 使生物生存环境或栖息地恶化, 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 导致物种灭绝, 生态系统退化。
5 结语
经济发展离不开煤炭资源的利用, 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全世界都普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努力改进煤炭开采技术, 发展洁净煤技术, 推广回填式开采, 加大矿井水处理与回用, 提高节能减排, 对矿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逐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3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由于发展早,开发早,环境问题出现早,所以较早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长效地治理和大量地投资。然而,由于农村开发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加之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在未来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药污染
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作为生存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对农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保持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大量的农药使用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这些化学农药不但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难以降解,对土质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2 农膜污染
大棚种植让人们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食用不再受季节影响。但农膜简单处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土质。近年来,我国的农膜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农膜废弃量达到50万吨,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
1.3 焚烧秸秆
近几年,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乘客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冒着滚滚浓烟,这正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产生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但使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漂浮颗粒物,严重影响环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1.4 养殖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粪便处理的不彻底。这些粪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处理。粪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质都严重超标,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1.5 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严格,这些工厂在环境治理和废料排放方面毫无作为,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2 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 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为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农村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导向不明确而导致的。
2.2 先进经验不能吸收
在城市,许多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不但没有得到农村环境部门的重视,农村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有增无减。这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行为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2.3 制度宣传不够扩展
农村交通闭塞,对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指导。而由于不重视、不明确、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农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停滞不前。
3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3.1 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洁生产。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畜牧业养殖,都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要在源头上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同时减少“饮鸩止渴”的生产行为。做好清洁生产就解决了农村环境一半的问题。
3.2 循环利用
农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农村发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当今,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农村做得还不够。农村要吸取城市发展积攒的宝贵经验,改变观念,引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费。循环利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对治理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3.3 边建边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投资的引进。但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企业实施边建边治的方式。招商引资和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在引进之前,要重点考察企业资质,手续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等情况。只有在通过考察以后,才能允许企业进入。对于没有资质的企业,宁可不引进,也绝不能等生态坏境崩溃以后再治理。
4 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由于长期生产积累的弊端和企业进驻以后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清农村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管控农村招商引资手续是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邢巧,饶云聪,王晓辉,等.海南农村环境保护规范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23-241.
[2] 郭建,孙惠莲,胡俊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10-17112,171151.
[3] 黄韬,高宏,梁润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270-92721.
【环境卫生治理总结】推荐阅读: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治理方案07-25
周边环境治理总结10-01
“元旦,春节”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结07-15
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月总结07-18
龙源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结07-06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半年总结10-05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DOC10-11
县环境卫生工作总结10-13
医院年度环境卫生工作总结05-30
汇文小学环境卫生工作总结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