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跛脚的孩子》(精选11篇)
“在这个家里它一点用处也没有!”父母说道。“不过,让他读吧,时间便可以消磨过去。他不能总是织袜子!”
春天来了。花朵长出花骨朵,绿叶也开始发芽。被人们叫做荨麻的野生植物也在发芽,虽然在《圣诗集》里它是那么美:
哪怕所有的国王全上阵,
使尽全力耍尽威风,
他们也没有一点办法
使荨麻长出一片叶子。
在地主庄园里,不仅园丁和助手有许多的活要干,就连园丁基尔斯汀和园丁奥勒也一样。
“简直累死人!”他们说道,“我们刚把路耙平整理好,又让人给踩乱了。庄园里的客人跟潮水一样。这要花多少钱啊!不过主人是有钱的人。”
“分配得实在太不公平了!”奥勒说道。“神父说我们大家同是上帝的孩子,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那是因为人的堕落!”基尔斯汀说道。
晚间他们又谈到了这些,跛子汉斯正拿着书躺在一旁。艰苦的生活、辛苦的操劳使父亲母亲的手变粗,而且也使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变得苛刻。他们无法控制情绪,无法排遣烦恼,现在说起话来更有怨气,更加愤怒了。
“有些人富裕幸福,有的人只有贫穷!我们的老祖宗由于违抗上帝和好奇,为什么怪罪到我们头上,我们又没有像他们两人那样胡来!”
“不一定,我们也有闪失!”跛子汉斯突然说道。“这本书里全都讲了!”
“书里怎么说的?”父亲母亲问道。
他给他们念那个关于樵夫和他妻子的古老故事:他们也责骂亚当和夏娃的好奇,说那是他们不幸的原因。后来这个国家的国王经过那里,“跟我回家吧!”他说道,“这样你们便可以过上和我那样的日子:七道菜,另有一道额外的。这道菜是装在大盖碗里的,你们不能揭开。一揭盖子,你们的荣华富贵便化为烟云了!”“盖碗里装的是什么?”妻子说道。“不关我们的事!”樵夫说道。“是啊,我不是好奇!”妻子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揭盖子。里面肯定是好吃的东西!”“希望没有什么机关就好了!”男人说道,“比方说一支手枪,砰地放一枪,把房子都震摇起来!”“啊呀!”妻子叫道,没有去碰那盖碗。可是到了夜里,她梦见盖碗的盖子自己打开了,冒出了一股很好闻的混合酒的味道,就是结婚或下葬时人们喝到的那种混合酒味。里面有一枚很大的银币,上面写着:“你们要是喝了这混合酒,你们便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其他的人都成了叫花子!”——妻子一下子就醒了,她把自己的梦讲给了男人听。“你想这事想得太多了!”他说道。“我们可以轻轻地小心地揭盖子!”妻子说道。“轻轻地小心地!”男人说道。于是妻子小心地揭开了盖子。——刚一揭开,便有两只机灵的小老鼠跳了出来,钻到一个老鼠洞里,不见了。“晚安!”国王说道。“现在你们可以回家去,上自己的床上去睡觉了。别再骂亚当和夏娃了,你们也一样好奇,一样不知好歹!——”
“这个故事是从哪里跑到书里去的?”园丁奥勒说道。“故事说的好像就是我们。很值得好好想一想!”
第二天他们又上工去了。太阳烤晒着他们,雨把他们浇得湿透;他们很有怨气,他们细细地咀嚼着这些思想。
天没有完全黑下来时,他们喝罢了奶粥。
“给我们再讲一遍樵夫的故事!”园丁奥勒说道。
“这本书里好故事很多!”汉斯说道。“好多好多,你们都不知道。”
“我对那些兴趣不大!”园丁奥勒说道。“我要听我知道的那个故事!”
男人和他的妻子又听了一遍。
好几夜他们都听这个故事。
“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奥勒说道。“人就和甜牛奶一样,会发酸。有的变成很好的干酪,有的成了稀的酸奶汤!就像有人事事走运,天天坐在豪华的餐桌旁,不知什么是愁,什么是匮乏。”
跛子汉斯听到了这些话。他的脚不中用了,但是头脑却很灵。他给他们讲书里写的故事,读“无忧无虑的人”的故事。是啊,这个人到哪里去找呢?一定得把他找到:
国王病重躺在床上,除非让他穿上一件衬衫,而这件衬衫必须是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人穿过,否则他便无救了。宫廷派人去世界各国,去所有的王宫和庄园,去所有的富足快乐的人那里去找。但是你若仔细查问他们,他们每个都经历过某种忧伤或者有过什么挫折。
“我一点忧虑都没有!”坐在沟边的那个小猪倌说道,他笑嘻嘻地唱着歌。“我是最幸福的人!”
“那么把你的衬衫给我们,”差使说道,“会给你半个王国作为报酬的。”
对童话现状这样的描述, 并不带有任何夸张的色彩。单从童话作品获奖情况便可推及当前童话所受社会的认可度, 可以说, 童话作品荣获文学大奖的寥寥无几, 这与人们只看到童话中“儿童的幻想”, 而忽视其对“社会的反映”有着很大关系。不过, 任何事物都有其巅峰时期, 童话也不例外, 追溯历史, 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 矗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童话宫殿, 这幢由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一手塑造, 并光亮显耀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明珠宝塔。
生活于信息时代的我们, 可能很难想像一群由国王、王子、公主构成的上层社会群体, 围绕着安徒生津津有味地去听童话故事。但这类事情, 却确确实实地存在过。是什么能够让安徒生的童话拥有如此大的魅力, 并奠定了他延至百年却依旧没有动摇其世界童话大王的地位呢?我想答案只有两个字, 那就是“现实”。
哲学上说过,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本源的, 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而现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文学则是人的意识载体的一种形式。意识由物质决定, 因而, 文学由现实决定。童话是文学的一种形式, 更是一种意识性较强的载体文学。虽然童话虚构性很强, 但并不意味着它处于脱离现实的虚无状态, 相反, 正是因为童话基于现实, 才使童话得以存在。
面对现实, 我们不得不承认童话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孩子, 但一部只为孩子写的童话就很难逃脱被时间抹杀的命运, 只有那些为社会而写的童话, 才能得以存在下来, 乃至光彩照人。
安徒生从创作童话的一开始, 就不自觉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了为社会而写童话的思想。社会是现实的生活环境, 为社会写的童话便意味着它与现实形成紧密的联系, 安徒生童话与现实的这种交织, 使其得以永生。
《碗豆上的公主》所描写的老皇后在床榻上放了一粒碗豆, 用20床垫子压在这粒碗豆上, 又在20床垫子上放了20床鸭绒被, 让这位公主睡在上面, 公主居然还能感觉到有东西在下面, 老皇后便以此认为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 便选她做了王子的妻子。作者最后还说:“请各位注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越是强调, 越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 实际上影射了当时上流社会对于人才的畸形评价。这应该是安徒生对自己所处境遇的一种抱怨, 是对国家批评界的冷酷无情的一种抗争。
《小意达的花儿》与现实的交织就更加明显了, 文中的“大学生”完完全全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 而那个重复说着“怎么能把这种胡闹的东西灌输到一个孩子的头脑里去呢!这是多么荒唐的幻想啊!”的大律师, 毫无疑问, 就是国内那些所谓权威人士的影子。
1838年安徒生发表了第三部童话, 他自己给这个童话集写了个前言, 题为《致成年读者》。从那时起, 安徒生对童话的构思赿来赿明确, 目的也越来越明显, 他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儿童看的, 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他在结尾部分说:“在这个小小的国度里, 诗人永远是一个可怜的人, 因此, 他特别需要追逐荣誉这只金翅雀, 我们将看到, 我的这些童话织成的网, 是否能逮到这只金翅雀。”
“像一个人一步一步地辛辛苦苦地攀上陡峭的山峰一样, 我在自己的祖国向上攀登着……, 我这一生的酸甜苦辣对于我的发展和命运都是必要的。”这是安徒生在自传中给自己做的小结。
是的, 丹麦菲英岛欧登赛贫民区的出生, 让他在等级歧视严重的国家艰难的生存, 他没有上层的社会关系, 没有富足的金钱, 不公平的待遇, 刻薄的评论, 将他置身于“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过, 还好, 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和这些“荆棘”的抗争。
如果说安徒生只侧重于将社会对他的不公与童话交织起来, 那么, 童话便会成为他的牢骚录, 长久写下去, 心理便会产生一种对社会的愤恨感, 内心就会失衡, 甚至失调, 但伟大的作家却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他突破了个人遭遇的影响, 将目光投至于他曾经经历的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状况。
他用抒情诗的手法, 小说一样的场景, 将幻想与现实熟稔的揉合在一起。童话与现实的高度交织, 让其作品的艺术性大大增强。所有的文学艺术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们都需要用现实的骨架去定型, 需要现实作为依托进行改造升华, 而童话意蕴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将其与社会结合。
《牧猪人》中公主为了玩具而自愿向牧猪者献吻的荒唐做法, 《恋人》里的陀螺由多年的痴情, 到后来看见皮球绉巴巴的外表而将她遗忘的情感转变, 都体现着爱情和其它纯美的东西成了被地位、虚荣、时间所窒息的牺牲品。代表自然的“玫瑰花”、“夜莺”被摒弃, 而人造的防制品却被追捧, 展现出工业革命后物质世界高度膨胀发展, 导致人们精神追求的严重缺失。
《柳树下的梦》讲述一个下层手艺人克努得对于爱情的追求, 最终在睡梦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是一个废物》一文里作者内心的悲痛、愤怒已难以扼制, 他向读者再现了以他母亲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这些穷苦人民都曾有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但都在对现实无力抗争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好的童话无一例外都与社会现实进行着交织, 但童话毕竟是童话, 它有着对美好的虚构, 这又建立了其与现实对立的幻界。
童话本身所具备的虚幻本质, 使安徒生摆脱了其它文学题材对于想像的控制, 逻辑的要求, 在童话的世界里所有的不可能都可以成为可能, 花儿会在夜晚跳舞, 地下会有沼泽女人的酿酒工场, 甚至狂风可以把街道上的所有招牌一夜之间都给换掉。童话的虚幻性和现实的真实性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 但在童话中却能借助想像超越现实, 这就体现了童话与现实对立的一面。
因为对现实的不满, 对短暂生命的惋叹, 所以世上出现了天堂、天庭以及极乐世界, 这三个传说中的永生地。因为对自身溺于现实而无能为力, 于是人们又臆造了耶稣、玉皇大帝以及佛祖, 来寄托自己的心愿, 渴望借助神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是一种极容易自欺欺人的动物, 虽说我们抨击阿Q思想,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这种思想已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中, 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不可避免的控制, 而童话却让人类这种痴于完美的本性得到了满足。《雪女王》里女孩格尔达的泪水融化了男孩卡伊被冰冻的心, 冲走了陷于他眼中的那粒罪恶的镜子碎片。《红舞鞋》中凯伦重新做成的双脚, 以及《野天鹅》中出现的那位告诉公主艾丽莎如何解除魔咒方法的仙女, 都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皆大欢喜的结局是童话最常见的形式, 正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让人们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内心的一块缺口。正因为童话的过于完美, 而让许多人却将其误解为低幼化文学。有人认为真正的文学所描写的事情应该尽可能是实际的, 即使有荒谬的情节, 也是为揭露现存的社会弊端, 而不是去描述一些世上压根儿不存在的“宝盒”“神灯”。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 如果让你每天看到的都是现实残酷的事物, 你的心情将会如何?你的斗志又将从何激起?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所塑造的那些充满战斗力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是指引人们前进的明灯, 那么, 童话与现实的对立就是慰藉人们心灵的美梦。它不现实, 但它告诉人们美好仍然存在着, 光明离我们并不远。
童话的本质不会允许其与现实对立面的消失, 而失去其与现实的交织的童话也算不上真正的童话。安徒生用他的文笔展现了童话与现实的交织与对立, 而百年的岁月则又鉴定了这份真理的重量。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 王斌译.《安徒生童话》.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2009年9月.
[2]张英伦等主编.《外国名作家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2月.
[3]何茂正编著.《安徒生》.辽海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
打开中丹文化交流一扇窗
安徒生童话自传入中国以来,风行百年,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安徒生童话独特又充满幻想,富有精神营养,在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灵、培育品行情趣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纪念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之际,回顾安徒生的创作成就,追忆几代翻译家为安徒生童话在中国传播作出的贡献,深感这个展览为中丹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作用,彰显安徒生童话魅力永恒的力量。
1913年,周作人发表《丹麦诗人安徒生传》,第一次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与创作。1914年,刘半农翻译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此后,孙毓修、赵景深、郑振铎和顾均正等人也热心推介安徒生及其童话。这一时期,安徒生童话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叶君健、林桦和任溶溶等先后翻译了《安徒生童话全集》,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对安徒生著作的翻译超越了儿童读物的范围,并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获得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极高评价,被丹麦媒体称誉为“在近百种语言的译本中,水平最高”。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第一个直接从丹麦文本翻译并推出完整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的,就是叶君健。他致力于安徒生童话的译介、研究历时几十个春秋,曾多次到丹麦参观考察,熟悉丹麦语言的格调风味,这使他在译著中得以原汁原味地传达安徒生童话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展览中,人们看到了叶君健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原版本和再版本。
百年来,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已有近200种优秀选本、10多种全集。中国还是唯一翻译了安徒生全集和安徒生文集的国家。《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经典名篇入选小学课本;《皇帝的新装》《野天鹅》《夜莺》等被改编成儿童剧、戏剧甚至杂技;邮票、地铁票、电话磁卡都曾发行过以安徒生为主题的纪念票。安徒生在中国家喻户晓,影响广泛且深入。
2005年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两百周年,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2005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在丹麦、中国、美国等35个国家以文化节日的形式举行,其中中国被指定为全球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区的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丹麦官方授权的新版《安徒生童话全集》。除此之外还举办了现代视觉艺术展、儿童绘画比赛和童话音乐剧等30余项活动。
同时,中国翻译家林桦、体育明星姚明、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美猴王”六小龄童、歌唱家宋祖英、盲人钢琴家孙岩以及艺术评论家王文章等人应邀担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形象大使”,他们也是中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见证这些百年足迹的文稿、手迹、图照、雕塑、出版物都在西湖美术馆展出。
安徒生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丹麦欧登塞市之所以驰名世界,因为它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的故乡。整座城市都以安徒生为中心,可以说是安徒生激活了这座城市。
一间位于小街转角的黄色小屋,就是安徒生出生的地方。安徒生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妇,他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贫。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喜爱文学。安徒生在欧登塞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14个年头。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在14岁那年告别祖母,孤身去了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安徒生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展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
安徒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创作。1829年,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这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安徒生热爱旅行,遍访欧洲诸国,还访问了非洲的摩洛哥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他著有《瑞典纪行》《西班牙风光》《访问葡萄牙》等游记。西湖美术馆的展览厅里放着他叠满床垫的木床,还有伴随他旅行的旧旅行皮箱,行李箱的皮带像大象的耳朵,所以安徒生称它为大象。
安徒生在诗剧和长篇小说的文学创作上获得了成功,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文本。而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却决定给孩子们写童话,他先是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然后是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童话书给孩子们。
如果你问一位丹麦人,丹麦最著名的景点是什么?答复只有一个,那就是坐落在哥本哈根海滨长堤的那座“小美人鱼”雕像。世界各国到哥本哈根旅游的游客,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她的身旁,仔细端详她的神态和形象,愉快地与她合影。今天,她不只是安徒生及其童话的象征,而且已成为哥本哈根、丹麦国家与人民的象征。此则童话中文版译名《海的女儿》,但安徒生著作的丹麦文本原稿名称为《小美人鱼》。
《海的女儿》是怎样的升华和超越啊!怀着爱,怀着善,怀着不息的追求,灵魂永远飞翔。《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这其实也是安徒生自己心灵状态的写照。
《海的女儿》《夜莺》《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豌豆公主》等等,一部接一部佳作喷涌而出。19世纪安徒生迎来了创作高峰期。我国先后出版的安徒生童话的优秀选本都陈列在“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上,开本装帧不一,各呈其美。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澎湃、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由于佳作不断,安徒生的大名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nlc202309041124
安徒生中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大多转向了现实主义。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等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情感忧郁,故事悲切。他走过千山万水,写过百卷书稿,把浪漫和忧伤都融入他的作品中。在展现真善美、歌颂人性的同时,不忘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陋,读来耐人寻味。
安徒生童话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爱心、独特的个性、高超的艺术,赢得了全世界儿童和成人的尊敬,成为人类阅读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习剪纸是创作的开始”
安徒生是中国儿童最喜爱最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家,几代人都是看着安徒生的童话长大的,但至今鲜为人知的是,安徒生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剪纸艺术家,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北欧最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之一。“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的展厅里展出许多安徒生剪纸作品,天鹅、女舞者、丘比特……还有安徒生剪纸用的剪刀、钢笔等文具。
安徒生那个时代的北欧传统剪纸主要是纪念性的人像式剪影,那是欧洲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普遍使用的方式。这种古朴直接的人物剪影的民间艺术一直流传到今天。看看今天丹麦、挪威、芬兰的现代剪纸作品,我们也可以想见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喜爱并实践这一手工艺术的情景。他很有剪纸的天分,事先从不画出样子,而是先把纸折起来,然后开始剪,最后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而且每次剪的都不一样。安徒生一生剪了一千多幅剪纸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北欧的剪纸传统技艺。
研究安徒生更重要的发现是,他创作童话的方式往往是边剪纸边讲故事,口传故事和剪纸图形互动共生,许多童话的故事情节在剪纸过程中完成构思。1867年,安徒生在他的书信中写道:“学习剪纸是创作的开始。”
安徒生的剪纸是他心灵的窗花。据安徒生的学生、艺术评论家瑞格莫·史坦佩回忆:“安徒生剪纸剪得快而轻松,不注重细节,但表现的形象却自信而特点鲜明。剪纸背后蕴含的童话故事的精神引人入胜,让人难以忘怀。”史坦佩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19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徒生创作了11件最有趣的剪纸作品。在圣诞节前夜,他把这些剪纸送给我们挂在圣诞树上。这些剪纸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套在一起,形成了有花纹、折痕和花边的长裙、胄甲和制服。”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一直热衷于安徒生文学作品。她在安徒生童话的基础上创作了戏剧、动画片和插图。2009年,女王亲手为由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改编的动画电影设计了服装和剪纸。丹麦女王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与安徒生在剪纸中表现出来的相共鸣。
走进西湖美术馆的“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安徒生的手稿、老物件和剪纸艺术品,—起来到我们身边。最令人意外的展品是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两幅版画,画面上是安徒生的两张剪纸作品。这是安迪·沃霍尔生前最后一次艺术创作,一周后他便与世长辞。
安徒生的童话是开放的、世界的,但安徒生本人有一颗明亮的爱国心,他的创作始终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地上。1875年,安徒生去世时,他的童话在全世界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生前他写下一首诗:
“《安徒生童话》拿着文明拐杖,
在国外找到了知己。
他们穿上了新衣—衣锦还乡时,
虽然穿着别国的衣裳—
但心仍是丹麦心。”
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兄弟其实是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童话作家。(格林1785~1863,安徒生1805~1875),由于同属于欧洲国家而安徒生又热衷于旅行(从1840年开始安徒生共旅行经过29个国家,旅行为安徒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安徒生大部分童话完成于这个时期),所以其实产生这些童话的背景其实是相同的,即法国大革命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并成为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基础,同时民族之情扩大为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保存与研究。
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因此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主角并不局限于公主,王子和骑士,其中小资产阶级的手工业者如磨房主,裁缝,鞋匠,铁匠占据很大比例,此外士兵也成为许多童话中的主角,应该于19世纪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大量斗争不无关系。
若要比较他们童话的不同之处,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童话的来源,童话内容以及童话最终带来的意义。
童话的来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恩格斯曾说过在德国的西北部仍然有一望无际的旷野,雨夜中掠过的闪电等让人内心忧伤的景象,这都是产生格林童话的地方,并保留了童话中的遗迹。
而安徒生则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国家,他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因此这些内容的区别也带来了意义上的区别:童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儿童,因此质朴的格林童话贴近童话本身并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安徒生的童话也许有一部分不能为儿童所完全领悟,但却赢得了更多的成人读者。格林童话里充满了喜剧和奇迹,而安徒生童话则充满了对信仰和灵魂的赞美。
格林童话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而安徒生童话里不乏此类作品,但流传更远意义更深重的则是一些充满诗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为了成为人以及对王子的爱却最终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个故事里蕴藏着的安徒生对人间的爱,对人这种高等动物的热切希望。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则歌颂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没有画的画册》和《光荣的荆棘路》则集中地表现出他所歌颂的这种诗情。这实际上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可以发觉这种诗情,不时忽隐忽现地发出闪光。
此外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有取的是在这方面两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过多地夸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美貌和运气。据说西方许多父母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时总要告诉他们美貌并不是决定因素,最后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与努力息息相关,可以看出格林童话里的“以貌取人”相当严重。此外格林童话里许多成功都是靠运气(靠宝物,魔法等)这与故事的背景(资产阶级爆发户一般的崛起)有关,但终究有着否定努力的消极意义。
美国有关学者研究了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所写的168个童话,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话都提及外表,平均每个童话提及14次,而且每五个童话中,就有一个会将丑陋与邪恶连在一起,丑陋者经常成为被谴责的对象。而夸大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在格林童话中更是不胜枚举,〈傻瓜汉斯〉,〈三个幸运儿〉,〈好交易〉等童话里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条件(地位,财产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仅靠运气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话里虽然也有类似的缺点,但并不严重,安徒生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也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给是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
安徒生早期的作品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等),而后期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其实也是一个唯美的作家对美产生怀疑并越来越忧郁的过程。
---《安徒生童话》
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小孩病得很重。他的母亲守着他,不停地流泪,看起来真叫人难过。
这时,外面来了一个穷苦的老伯伯,他冻得浑身发抖,于是母亲为老伯伯温了一杯酒。老伯伯一边坐下来喝酒,一边摇着孩子的摇蓝。
母亲已经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她再也支持不住,于是闭上眼就睡着了。但她只睡了两三分钟就惊醒过来,发现孩子不见了。原来那个老伯伯是死神装扮的,他带走了孩子。
悲伤的母亲哭着跑出去寻找她的孩子。母亲碰到一个穿黑色外衣的女人,她就是夜神。夜神对母亲说:“你看见死神走进你的屋子。当你打瞌睡时,他就抱着孩子走了。”
母亲说:“请您告诉我,他朝哪个方向走了。”
“我可以告诉你,不过你要把唱给孩子听的歌再为我唱一遍。”夜神说。
于是母亲流着泪唱起歌来。她的歌声打动了夜神,于是她告诉母亲:“右边有一片黑枞树林,你去那里找吧。”
母亲走进那片树林,发现路上全是挂着冰柱的荆棘,母亲问:“荆棘,你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经过这里吗?”
荆棘说:“你把我抱在胸口上温暖一下,我就告诉你。”
于是母亲抱起荆棘放在胸口,尖刺把她的胸口扎出了血,她也不觉得疼,随后荆棘就告诉母亲应该走的方向。不久,母亲来到一个大湖边。
大湖说:“你的眼睛真美,如果你能把眼睛送给我,我可以把你送到对岸。每棵树每朵花儿都代表一个人的生命,我想你的孩子也许已经变成了一朵花儿。”
母亲说:“只要能得到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可以给你!”说完她就把眼睛留给了大湖,大湖把母亲托起来送到了对岸。
母亲继续向前摸索着。这时传来一个老太婆的声音:“你是谁?这里是墓地,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母亲问:“我来找我的孩子。您能告诉我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我的孩子吗?”、老太婆说:“你的黑头发很漂亮,如果你愿意用它和我的白头发交换,我就带你进温室。” 母亲说:“只要能找回我的孩子,黑头发算什么,我愿意给你!”
于是他们交换了头发,然后走进了死神的大温室。这里有数不清的花朵,但母亲却能在花丛中听到她孩子的心跳。她叫道:“我找到了!”说着她伸出双手去拥抱一朵蓝色的早春花。这时死神走了进来,伸手要拔这朵早春花,母亲护着花儿哀求说:“请把孩子还给我吧!” 死神说:“上帝要把这朵花儿移到天国去。”
母亲用手抓住另外两朵花儿说:“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把所有的花儿都拔掉。”
一个鼓手的妻子到教堂里去。她看见新的祭坛上有许多画像和雕刻的安琪儿;那些在布上套上颜色和罩着光圈的像是那么美,那些着上色和镀了金的木雕的像也是那么美。他们的头发像金子和太阳光,非常可爱。不过上帝的太阳光比那还要可爱。当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它在苍郁的树丛中照着,显得更亮,更红。直接看到上帝的面孔是非常幸福的。她是在直接望着这个鲜红的太阳,于是她坠入深思里去,想起鹳鸟将会送来的那个小家伙。(注:据丹麦的民间传说,小孩子是由鹳鸟送到世界上来的。请参看安徒生童话《鹳鸟》。)于是鼓手的妻子就变得非常高兴起来。她看了又看,希望她的小孩也能带来这种光辉,最低限度要像祭台上一个发着光的安琪儿。
当她真正把抱在手里的一个小孩子举向爸爸的时候,他的样子真像教堂里的一个安琪儿。他长了一头金发——落日的光辉真的附在他头上了。
“我的金黄的宝贝,我的财富,我的太阳!”母亲说。于是吻着他闪亮的鬈发。她的吻像鼓手房中的音乐和歌声;这里面有快乐,有生命,有动作。鼓手就敲了一阵鼓——一阵快乐的鼓声。这只鼓——这只火警鼓——就说:
“红头发!小家伙长了一头红头发!请相信鼓儿的皮,不要相信妈妈讲的话吧!咚——隆咚,隆咚!”
整个城里的人像火警鼓一样,讲着同样的话。
这个孩子到教堂里去;这个孩子受了洗礼。关于他的名字,没有什么话可说;他叫比得。全城的人,连这个鼓儿,都叫他“鼓手的那个红头发的孩子比得”。不过他的母亲吻着他的红头发,把他叫金黄的宝贝。
在那高低不平的路上,在那粘土的斜坡上,许多人刻着自己的名字,作为纪念。
“扬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鼓手说。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和小儿子的名字也刻下来。
燕子飞来了;它们在长途旅行中看到更耐久的字刻在石壁上,刻在印度庙宇的墙上:强大帝王的丰功伟绩,不朽的名字——它们是那么古老,现在谁也认不清,也无法把它们念出来。
真是声名赫赫!永垂千古!
燕子在路上的洞洞里筑了窠,在斜坡上挖出一些洞口。阵雨和薄雾降下来,把那些名字洗掉了。鼓手和他小儿子的名字也被洗掉了。
“可是比得的名字却保留住了一年半!”父亲说。
“傻瓜!”那个火警鼓心中想;不过它只是说:“咚,咚,咚,隆咚咚!”
“这个鼓手的红头发的儿子”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和快乐的孩子。他有一个好听的声音;他会唱歌,而且唱得和森林里的鸟儿一样好;他的声音里有一种调子,但又似乎没有调子。“他可以成为一个圣诗班的孩子!”妈妈说。“他可以站在像他一样美的安琪儿下面,在教堂里唱歌!”
“简直是一头长着红毛的猫!”城里的一些幽默人物说。鼓儿从邻家的主妇那里听到了这句话。
“比得,不要回到家里去吧!”街上的野孩子喊着。“如果你睡在顶楼上,屋顶一定会起火(注:这是作者开的一个文学玩笑;这孩子的头发是那么红,看起来像火在烧。),火警鼓也就会敲起火警。”
“请你当心鼓槌!”比得说。
虽然他的.年纪很小,却勇敢地向前扑去,用拳头向离他最近的一个野孩子的肚皮顶了一下,这家伙站不稳,倒下来了。别的孩子们就飞快地逃掉。
城里的乐师是一个非常文雅和有名望的人,他是皇家一个管银器的人的儿子。他非常喜欢比得,有时还把他带到家里去,教他学习拉提琴。整个艺术仿佛是生长在这孩子的手指上。他希望做比鼓手大一点的事情——他希望成为城里的乐师。
“我想当一个兵士!”比得说。因为他还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他仿佛觉得世界上最美的事情是背一杆枪开步走;
“一、二!一、二!”并且穿一套制服和挂一把剑。
“啊,你应该学会听鼓皮的话!隆咚,咚,咚,咚!”鼓儿说。“是的,只希望他能一步登天,升为将军!”爸爸说。“不过,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非得有战争不可!”
“愿上帝阻止吧!”妈妈说。
“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呀!”爸爸说。
“会的,我们会损失我们的孩子!”她说。
“不过假如他回来是一个将军!”爸爸说。
“回来会没有手,没有腿!”妈妈说。“不,我情愿有我完整的金黄的宝贝。”
隆咚!隆咚!隆咚!火警鼓也响起来了。战争起来了。兵士们都出发了,鼓手的儿子也跟他们一起出发了。“红头发,金黄的宝贝!”妈妈哭起来。爸爸在梦想中看到他“成名”了。
城里的乐师认为他不应该去参战,而应该待在家里学习音乐。
“红头发!”兵士们喊,比得笑。不过他们有人把他叫“狐狸皮”(注:有一种狐狸的毛是红色的。这儿“狐狸皮”影射“红头发”。)这时他就紧咬着牙齿,把眼睛掉向别处望——望那个广大的世界,他不理这种讥讽的语句。
这孩子非常活泼,有勇敢的性格,有幽默感。一些比他年纪大的弟兄们说,这些特点是行军中的最好的“水壶”。
有许多晚上他得睡在广阔的天空下,被雨和雾打得透湿。不过他的幽默感却并不因此而消散。鼓槌敲着:“隆咚——咚,大家起床呀!”是的,他生来就是一个鼓手。
这是一个战斗的日子。太阳还没有出来,不过晨曦已经出现了,空气很冷,但是战争很热。空中有一层雾,但是火药气比雾还重。枪弹和炮弹飞过脑袋,或穿过脑袋,穿过身体和四肢。但是大家仍然向前进。他们有的倒下来了,太阳穴流着血,面孔像粉笔一样惨白。这个小小的鼓手仍然保持着他的健康的颜色;他没有受一点伤;他带着愉快的面容望着团部的那只狗儿——它在他面前跳,高兴得不得了,好像一切是为了它的消遣而存在、所有的枪弹都是为了它好玩才飞来飞去似的。
冲!前进!冲!这是鼓儿所接到的命令,而这命令是不能收回的。不过人们可以后退,而且这样做可能还是聪明的办法呢。事实上就有人喊:“后退!”因此当我们小小的鼓手在敲着“冲!前进!”的时候,他懂得这是命令,而兵士们都是必须服从这个鼓声的。这是很好的一阵鼓声,也是一个走向胜利的号召,虽然兵士们已经支持不住了。
这一阵鼓声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和肢体。炮弹把血肉炸成碎片。炮弹把草堆也烧掉了——伤兵本来可以拖着艰难的步子到那儿躺几个钟头,也许就在那儿躺一生。想这件事情有什么用呢?但是人们却不得不想,哪怕人们住在离此地很远的和平城市里也不得不想。那个鼓手和他的妻子在想这件事情,因为他们的儿子比得在作战。
“我听厌了这种牢骚!”火警鼓说。
现在又是作战的日子。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但是已经是早晨了。鼓手和他的妻子正在睡觉——他们几乎一夜没有合上眼;他们在谈论着他们的孩子,在战场上、“在上帝手中”的孩子。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战争已经结束,兵士们都回到家里来了,比得的胸前挂着一个银十字勋章。不过母亲梦见她到教堂里面去,看到了那些画像,那些雕刻的、金发的安琪儿,看到了她亲生的儿子——她心爱的金黄的宝贝——站在一群穿白衣服的安琪儿中间,唱着只有安琪儿才唱得出的动听的歌;于是她跟他们一块儿向太阳光飞去,和善地对妈妈点着头。
“我的金黄的宝贝!”她大叫了一声,就醒了。“我们的上帝把他接走了!”她说。于是她合着双手,把头藏在床上的布帷幔里,哭了起来。“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安息呢?在人们为许多死者挖的那个大坑里面吗?也许他是躺在沼泽地的水里吧!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谁也不曾在他的坟墓上念过祷告!”于是她的嘴唇就隐隐地念出主祷文(注:主祷文是基督教徒祷告上帝时念的一段话。见《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九至十三节。)来。她垂下头来,她是那么困倦,于是便睡过去了。
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在梦里,一天一天地过去!
这是黄昏时节;战场上出现了一道长虹——它挂在森林和那低洼的沼泽地之间。有一个传说在民间的信仰中流行着:凡是虹接触到的地面,它底下一定埋藏着宝贝——金黄的宝贝。现在这儿也有一件这样的宝贝。除了他的母亲以外,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小小的鼓手;她因此梦见了他。
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在梦里,一天一天地过去!
他头上没有一根头发——一根金黄的头发——受到损害。
“隆咚咚!隆咚咚!他来了!他来了!”鼓儿可能这样说,妈妈如果看见他或梦见他的话,也可能这样唱。
在欢呼和歌声中,大家带着胜利的绿色花圈回家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已经到来了。团部的那只狗在大家面前团团地跳舞,好像要把路程弄得比原来要长三倍似的。
许多日子、许多星期过去了。比得走进爸爸和妈妈的房间里来。他的肤色变成了棕色的,像一个野人一样;眼睛发亮,面孔像太阳一样射出光来。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吻他的嘴唇,吻他的眼睛,吻他的红头发。她重新获得了她的孩子。虽然他并不像爸爸在梦中所见的那样,胸前挂着银质十字章,但是他的四肢完整——这正是妈妈不曾梦见过的。他们欢天喜地,他们笑,他们哭。比得拥抱着那个古老的火警鼓。
“这个老朽还在这儿没有动!”他说。
于是父亲就在它上面敲了一阵子。
“倒好像这儿发了大火呢!”火警鼓说。“屋顶上烧起了火!心里烧起了火!金黄的宝贝!烧呀!烧呀!烧呀!”
后来怎样呢?后来怎样呢?——请问这城里的乐师吧。
“比得已经长得比鼓还大了,”他说。“比得要比我还大了。”然而他是皇家银器保管人的儿子啦。不过他花了一生的光阴所学到的东西,比得半年就学到了。
他具有某种勇敢、某种真正善良的品质。他的眼睛闪着光辉,他的头发也闪着光辉——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他应该把头发染一染才好!”邻居一位主妇说。“警察的那位小姐这样做过,你看她的结果多么好;她立刻就订婚了。”
“不过她的头发马上就变得像青浮草一样绿,所以她得经常染!”
“她有的是钱呀,”邻居的主妇说。“比得也可以办得到。他和一些有名望的家庭来往——他甚至还认识市长,教洛蒂小姐弹钢琴呢。”
他居然能弹钢琴!他能弹从他的心里涌出来的、最动听的、还没有在乐器上写过的音乐。他在明朗的夜里弹,也在黑暗的夜里弹。邻居们和火警鼓说:这真叫人吃不消!
他弹着,一直弹到把他的思想弄得奔腾起来,扩展成为未来的计划:“成名!”
市长先生的洛蒂小姐坐在钢琴旁边。她纤细的手指在键子上跳跃着,在比得的心里引起一起回声。这超过他心里所有的容量。这种情形不只发生过一次,而是发生过许多次!最后有一天他捉住那只漂亮的手的纤细的手指吻了一下,并且朝她那对棕色的大眼睛盯着望。只有上帝知道他要说什么话。不过我们可以猜猜。洛蒂小姐的脸红起来,一直红到脖子和肩上,她一句话也不回答。随后有些不认识的客人到她房间里来,其中之一是政府高级顾问官的少爷,他有高阔的、光亮的前额,而且他把头抬得那样高,几乎要仰到颈后去了。比得跟他们一起坐了很久;她用最温柔的眼睛望着他。
那天晚上他在家里谈起广阔的世界,谈起在他的提琴里藏着的金黄的宝贝。成名!
“隆咚,隆咚,隆咚!”火警鼓说。“比得完全失去了理智。我想这屋子一定要起火。”
第二天妈妈到市场上去。
“比得,我告诉你一个消息!”她回到家里来的时候说。
“一个好消息。市长先生的洛蒂小姐跟高级顾问官的少爷订婚了。这是昨天的事情。”
“我不信!”比得大声说,同时从椅子上跳起来,不过妈妈坚持说:是真的。她是从理发师的太太那儿听来的,而理发师是听见市长亲口说的。
比得变得像死尸一样惨白,并且坐了下来。
“我的天老爷!你这是为什么?”妈妈问。
“好,好,请你不要管我吧!”他说,眼泪沿着他的脸上流下来。
“我亲爱的孩子,我的金黄的宝贝!”妈妈说,同时哭泣来。不过火警鼓儿唱着——没有唱出声音,是在心里唱。
“洛蒂死了!洛蒂死了!”现在一支歌也完了!
歌并没有完。它里面还有许多词儿,许多很长的词儿,许多最美丽的词儿——生命中的金黄的宝贝。
“她简直像一个疯子一样!”邻居的主妇说。“大家要来看她从她的金黄的宝贝那儿来的信,要来读报纸上关于他和他的提琴的记载。他还寄钱给她——她很需要,因为她现在是一个寡妇。”
“他为皇帝和国王演奏!”城里的乐师说。“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幸运。不过他是我的学生;他不会忘记他的老师的。”
“爸爸做过这样的梦”,妈妈说;“他梦见比得从战场上戴着银十字章回来。他在战争中没有得到它;这比在战场上更难。他现在得到了荣誉十字勋章。要是爸爸仍然活着看到它多好!”
“成名了!”火警鼓说。城里的人也这样说,因为那个鼓手的红头发的儿子比得——他们亲眼看到他小时拖着一双木鞋跑来跑去、后来又作为一个鼓手而为跳舞的人奏乐的比得——现在成名了!
“在他没有为国王拉琴之前,他就已经为我们拉过了!”市长太太说。“那个时候他非常喜欢洛蒂。他一直是很有抱负的。那时他是既大胆,又荒唐!我的丈夫听到这件傻事的时候,曾经大笑过!现在我们洛蒂是一个高级顾问官的夫人了!”
在这个穷家孩子的心灵里藏着一个金黄的宝贝——他,作为一个小小的鼓手,曾经敲起:“冲!前进!”对于那些几乎要撤退的人说来,这是一阵胜利的鼓声。他的胸怀中有一个金黄的宝贝——声音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他的提琴上爆发,好像它里面有一个完整的风琴,她像仲夏夜的小妖精就在它的弦上跳舞似的。人们在它里面听出画眉的歌声和人类的清亮声音。因此它使得每一颗心狂喜,使得他的名字在整个国家里驰名。这是一个伟大的火炬——一个热情的火炬。
“他真是可爱极了!”少妇们说,老太太们也这样说。她们之中一位最老的妇人弄到了一本收藏名人头发的纪念簿,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要向这位年轻的提琴家求得一小绺浓密而美丽的头发——那个宝贝,那个金黄的宝贝。
儿子回到鼓手的那个简陋的房间里来了,漂亮得像一位王子,快乐得像一个国王。他的眼睛是明亮的,他的面孔像太阳。他双手抱着他的母亲。她吻着他温暖的嘴,哭得像任何人在快乐中哭泣一样。他对房间里的每件旧家具点点头,对装茶碗和花瓶的碗柜也点点头。他对那张睡椅点点头——他小时曾在那上面睡过。不过他把那个古老的火警鼓拖到屋子的中央,对火警鼓和妈妈说: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爸爸可能会敲一阵子的!现在得由我来敲了!”
于是他就在鼓上敲起一阵雷吼一般的鼓声。鼓儿感到那么荣幸,连它上面的羊皮都高兴得裂开了。
“他真是一个击鼓的神手!”鼓儿说。“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我想,他的母亲也会由于这宝贝而高兴得笑破了肚皮。”
这就是那个金黄的宝贝的故事。(1865年)
《安徒生童话》的情节是极其简单的,不费什么心思就能读懂它。难怪我的一些“深奥”的朋友都懒得去理睬它,认为它只属于孩子,那太稚嫩了。小时候,我就整天地把它捧在手里,痴痴地将书读旧,那些优美的故事伴着我成长,它们是童年滩边片片美丽的贝壳,闪亮在我的梦中。
《安徒生童话》真正令我叹服的不是美丽的故事,而是那些感人至深的形象,那些简洁美丽的语言,那些意味深长的道理。现在,我闲读《安徒生童话》,已不再有年少时的那份执着,已不再是年少时的浮光掠影了,更多的是停下来慢慢地琢磨一番。
追求人间幸福的海的女儿,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情,却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了王子的婚姻美满。她通过善良的行为创造出一个灵魂,一个在泡沫里熠熠闪光的灵魂。就这么一个小人鱼,令世间多少大丈夫汗颜不已。生活中讲自我牺牲的人很多,而真的面临选择时,恐怕令人满意的义举不多吧!谁会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泡沫呢?有时连蝇头小利都会争执不休,为他人牺牲点也只能随口而已。安徒生在人们的笑声中,让你永远忘不了大臣们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的悲哀。忠诚的锡兵,爱国的仆人,忍辱负重的艾丽莎,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是要让你从中记住些什么?至少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个故事,生活中是不缺少童话故事的,缺少的是怎样读懂童话大师。
关键词:景物描写 童话空间美学 地域性
儿童文学学者韦苇在其著作《外国童话史》中指出:“现代童话成熟的标志,是安徒生童话的出现和安徒生童话在欧陆的普及。”①所谓成熟,从整体上说,包括安徒生童话在题材、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童话艺术表现的道路。本文在关注安徒生童话的成熟性时则聚焦于其景物描写之上。景物描写的单薄与丰富看似不过是民间童话与现代童话一个细微方面的差别,然而在这种细微之处,笔者认为蕴藏着现代童话所具有的一些开拓性的艺术潜质。本文试图从童话空间美学建构及文本的地域性色彩两方面入手来对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作一番探寻。
一
关于文学文本中描写的意义,杰拉尔·日奈特在《叙事的界限》中作了这样的阐释:“叙述依赖于被视为纯行动过程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它强调的是叙事的时间性和戏剧性;相反,由于描写停留在同时存在的人或物上,而且将行动过程本身也当作场景来观察,所以它是打断了时间的进程,有助于叙事在空间的展现。”②可见,相对于动态的叙述语言在时间上推进了叙事的进程而言,静态的描写性语言则在空间上拓展了叙事的广延性和伸展性。而在各种描写中,具有特定客观形态的景物描写则是构成作品具体空间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空间的概念,爱因斯坦在相对空间理论中提出四度空间之说:第一度空间指线,第二度空间指平面,第三度空间指立体,第四度空间指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③如果援引这种空间概念来对各类童话作一番大致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在民间童话中,人们很少能见到纷繁复杂的景物描写,而往往用几个具体的词汇指明景物的存在,比如“大森林”“华丽的宫殿”等等。民间童话的空间呈现大多停留在线与面的维度,很少有立体的、多层次的空间建构。同时,民间童话中虽然存在幻想世界,但由于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体系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常常是混同在一起,因而民间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与随意性,很难形成自己清晰、独立的幻想空间。而到了作家创作的文学童话阶段,童话进入人生的角度日趋细腻,作品中充满了作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点点滴滴的细心体会,故事的情节进展和语言不再一律简洁明快,作家更愿意把笔停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对之进行细致描绘,从而延伸了童话的叙事空间。其中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这些作品中常常出现大段的对于自然景物丰富而精巧的描写,它们使童话中的现实空间显得立体而丰满。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童话中充满了想象,对于这种幻想空间,作家倾注大量的心血对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晰、完整的印象。其中,很多笔墨就花费在构筑空间实体感受的景物描写上。安徒生童话不论是从其神奇、瑰丽的超现实景物描写而言,还是从其细腻、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而言,都彰显了其作为文学童话创作之集大成者在童话空间艺术方面所做的开拓与努力。
在安徒生早期的童话创作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来自民间故事,或者至少是与民间故事相类似。在这些作品里安徒生沿袭了传统民间故事中有关魔力的概念。但他并未仅仅停留在对魔力的神奇效用的叙述上,而是开始使用细致的笔调为人们勾画魔力世界本身的面貌,用丰富的事物来填充、组合成魔力世界的内在景观。就拿《妖山》中的宴会来说:“妖山里的正中央是一个装饰得整整齐齐的大客厅。它的地板用月光洗过一次,它的墙用巫婆的蜡油擦过一番,因此它们就好像摆在灯面前的郁金香花瓣似的,射出光彩。厨房里全是烤青蛙、蛇皮裹着的小孩子的手指、毒菌丝拌的凉菜、湿耗子鼻、毒胡萝卜等;还有沼泽地里巫婆熬的麦酒和从坟窖里取来的亮晶晶的硝石酒。”在这段描写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传统民间故事中有关魔力的各种元素:女妖、巫婆的蜡油、硝石酒等等,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不是一篇模仿民间文学的作品,作品摆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个模糊的妖山的概念,而是十分清晰、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妖山的整个内部景象。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然而由于其内部景物结构的合理性——从外到内,从大客厅到厨房,由于其各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性、生动性,使这个虚构的魔力世界获得了一种实在感、空间感,使人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妖山的世界,看到了那么多奇妙而有趣的事物。这种阅读感受在以往的民间故事中是很难获得的。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到了后来像《海的女儿》这样的成熟之作,更是以对于现实世界的细致体察和对于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的完美憧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在这部作品里,以海面为界,人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它是宁静的,又是壮美的:“这时整个的天空看起来像一块黄金,而云块呢——唔,她真没有办法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它们在她头上掠过,一忽儿红,一忽儿紫。不过,比它们飞得还要快的、像一片又白又长的面纱的,是一群掠过水面的野天鹅。它们正飞向太阳,她也向太阳游去。可是太阳落了。一片玫瑰色的晚霞,在海面和云块之间也慢慢消逝了。”海底的世界是幻想的世界,作者极富个性的、飞扬的想象力赋予了它一种神奇、瑰丽的色彩。“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所在的处所。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沙子,但是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
如果说,《妖山》中的幻想世界还保留几分民间故事的朴素气息的话,在《海的女儿》中,不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幻想世界都更加体现出作者多层次空间构想的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从海底到地面,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从而使人物有不同的活动空间、活动形式,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而每一层空间的建构又都是以内在的和谐为目的:从景物颜色的组合,再到景物形态的组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尽善尽美。而一组组形象化的比喻更加强化了读者阅读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细腻感觉,从而给人以一种逼真的临场感,很自然地从日常空间进入到这个非日常空间,从现实世界进入到幻想世界中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使童话世界有了更加充实、具象的物理空间呈现,这对于传统民间童话中那种写意式的空间勾勒是一种超越;更重要的是,在一些作品中,安徒生展开了对幻想世界、现实世界各自拥有的不同景物面貌的描写,从而使两者逐渐走出民间童话中那种相互混合的状态,开始具备了各自的空间体系。这为后来童话进一步发展走向长篇的幻想文学创作,形成一种清晰的二元世界对立结构,形成庞大、复杂的空间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
安徒生童话有两个重要的美学特质,一是孩子式的纯真,一是清新质朴的自然。所谓的“自然”既是指一种美学的风格,又可以具体印证到作者对于大自然本身所表现出的由衷热情上。在安徒生笔下的各种景物描写中,尤为凸显的是那些具有北欧地域色彩以及季节感受的自然景物的呈现。丹麦“处在北纬59度以北的位置,绝大多数的国土地处严寒的北极圈内,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原始森林和冰面泛着银光的湖泊,人口十分稀少。”④而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冰山、冰原、风雪、北极光等一些存在于北欧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的景象都做了十分细腻、生动的描写。
其中,有写实的“素描”:“北极光圈在天空中燃烧着,它的环带很宽。它射出的光辉像旋转的火柱,燎燃了整个天空,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红。”(《没有花的画册》)
也有从自然世界中抽象、幻化出的景物形象:“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白雪皇后的前哨兵,而且是奇形怪状的。有的样子像丑陋的大刺猬,有的像许多伸出头的、纠成一团的蛇;有的像毛发直立的小胖熊。它们全都是白得发亮的、有生命的雪花。”(《白雪皇后》)
除此以外,安徒生在童话中还具体展现了祖国丹麦辽远的海岸线上的森林、沙丘、荒原等一些带有原始神秘气息的大自然的原貌,从而真实地传达出了19世纪丹麦这一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北方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生命状态:“离古德诺河不远,在西尔克堡森林里面,有一个土丘从地面上凸出来了,像一个球。人们管它叫‘背脊。在这高地下面朝西一点有一间小小的农舍,它的周围全是贫瘠的土地;在那稀疏的燕麦和小麦中间,隐隐地现出了沙子。”(《依卜和小克丽斯汀》)。
同时,安徒生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中,往往还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北欧季节感受——漫长而神秘的冬夜与短暂而明丽的夏日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比如,《丑小鸭》的一开篇就描绘了一番夏天的丹麦乡间充满了阳光与生命气息的美好景象:“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在散着步,唆地讲着埃及话……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而《在辽远的海极》中则对冬夜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冬天开始了,太阳已经不见了。漫长的黑夜将要一连持续好几个星期。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冰块。船只已经凝结在冰块的中间……但是这儿并不是漆黑一团;北极光射出红色和蓝色的光彩,像永远不灭的、大朵的焰火。”
不可否认,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创作环境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携带着一定的地域文化因素,这方面的信息越强,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就越浓郁,越鲜明。自然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进入作品,是构成作品地域文化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像安徒生童话中这样大规模的、整体性的地域自然景物描写,在其之前的童话作品中是看不到的。法国著名史学家、批评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以及《艺术哲学》中曾提出一个社会学派艺术观点,他认为“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决定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一个民族的艺术性质、形态所起到的关键作用。⑤《北欧儿童文学述略》一书中曾论及,与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北欧地区的文学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阶段开始就带有一种鲜明的自然崇拜的标记,他们的神话是由大自然的图腾形象——太阳、春天、雷、雨、冰、霜、雪等连缀而成的。在这种环境之中,北欧人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压抑感和命运感;半年白昼半年黑夜的奇特极地自然景观促使北欧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某种宿命观念。而他们超越命运的方式则表现为一种对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崇尚,这使古老的北欧文学具有了一种质朴而深厚、高贵而浪漫的审美内蕴。这种内蕴在安徒生笔下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则由一种抽象的观念还原为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呈现:在童话中,这些自然存在物常常表现出一种力量感——北极光像旋转的火柱,燃烧了整个天空;冰山比人类建造的教堂塔楼还要高大;沙丘则像是峰峦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这些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的顽强的生命力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峙,从而使作品透露出一种苍凉、庄严的气息,这与安徒生童话中始终笼罩着的一种执着的、深沉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对应。而另外一些柔和的、浪漫的自然景物描写,比如夏天明媚的阳光、娇嫩的玫瑰花、美丽的山毛榉林子……则透露出短暂而珍贵的温暖季节所带给人的一种极大的生命喜悦。这种光明与黑暗交替所产生的美深深地浸透着北欧人对于生活、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情感。这些特殊的地域自然景物描写以及其中所传达出的生命、情感体验,是对北欧文学传统审美内蕴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而它们所具有的高度艺术审美价值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又对后来的北欧儿童文学整体上所富有的一种深厚的自然意蕴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上,景物描写作为细节的一个层面是安徒生童话整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些描写中凝聚着作家对相关经验的审美转化与升华,以及对于童话艺术表现的一些独特构想。因而,透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多地窥探到安徒生童话审美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厚性,从而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在世界童话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1} 韦苇:《外国童话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
②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287页。
③ 唐池子:《第四度空间的细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④ 汤锐:《北欧儿童文学述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 阎晓宏:《人类文学重要命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288页。
作 者:王丽清,文学硕士,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
我今天夜里碰见的事很有意思,你肯定非常乐意听!今夜,我向一所房子望去,透过一扇小窗,而那间屋子的窗帘仍然没有拉下来,因为在他们家后面已经没有别的人家了。我清楚地看见在屋子里有一大群小孩子,像一群兄弟姐妹一样,在这群儿童中,年龄最小的女孩也只有四岁。但是,她很乘巧,学着其他孩子的样子,默默地虔诚地向仁慈的上帝祷告着什么。每天夜里,她亲爱的妈妈都坐在她的床边,听着小家伙有趣的祈祷。这样,每天夜里,妈妈都来,而每次来她都会祈祷一会儿,接着她便能够得到疼爱她的妈妈的一个甜蜜的吻。而妈妈就这样听着,静静地安祥地坐在她的`床边,一直熬到小家伙安然入睡,妈妈才悄悄地离开。一般时候,只要她的两只闪烁的眼睛一闭,便能够很快的进入梦乡,但今天夜里,几个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总是静不下来。有一个身着雪白的睡衣,用单脚跳来跳去,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在做睡前运动;又有一个孩子站在一把小凳子上,在他的旁边放着其他孩子脱下来的衣服围了一大圈,他在做一个表演,让其他的孩子去猜测;而又有两个小孩把白天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全都排列到一个大抽屉里面,这的确是帮他们的妈妈做了一件好事。这时,他们的妈妈已经坐在那个年纪最小的孩子的床边,告诉其他的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都不要吵闹,因为这个可爱的小妹妹马上就要做祷告了。
“我可以从灯上面直射过去,清清楚楚地看着那个只有四岁的小女孩躺在她温馨的小床上,身上盖一个雪白的毛巾被,合起两只纤细的小手,然后收起笑容,露出一副十分虔诚、肃立的脸色。接着,她大声地祷告起来,稚嫩的童音在屋子里,在夜空中回响。”月亮说道。
“哎,等一等,你在说什么?告诉我,当你念到‘请你每天都赐给我们面包’之后,我听见你还小声的嘀咕了一点别的话语,但我却没有听清楚你说些什么,你必须坦白的告诉我!”妈妈打断小家伙的祷告询问道。
小女孩闭上嘴巴,露出一副害羞的样子看着母亲。
“快告诉我,在念完‘每天都赐给我面包’的后面,你又小声地嘀咕了些什么,坦白地告诉我!”妈妈再次严厉地问道。
“小姑娘一点也不慌张地说道:‘请您不要生气,我亲爱的母亲,我是想让上帝在面包上多抹上一些黄油!’”
[知识拓展]
[童话导读]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说到《西游记》相信所有中国的小朋友们都知晓,那么,在德国呢?《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就和《西游记》一样,是人们家喻户晓的书,让孩子看到现实世界之外的幻想王国,感受不一样的奇妙。
这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小主人翁,和我们生活中很多平凡的孩子一样,他是一个胖胖的、行动笨拙、经常被嘲笑、被愚弄的、不快乐的男孩,因为自己的不快乐,所以,一本书,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走向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去拯救幻想王国。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可以和小主人翁一起,去拯救正在走向没落的幻想王国,一起去给生命垂危的天真女皇取一个新的名字。在这个幻想王国,主人翁是不是能够找到快乐?
故事的最后,又归于平淡,小男孩回到了现实的生活,并且,回到了那个让他走向幻想王国的书店,然后,从那里开始,他似乎不再感觉到不快乐。
相信小孩子们,在很多时候,也会像《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主人翁一样,感觉到不快乐,那么,就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一起走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去寻找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幻想王国吧。
[童话导读] 《巴兰京幻想曲》
《巴兰京幻想曲》是八十年代苏联儿童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曾获国际安徒生文学荣誉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看出这本童话书的魅力了吧,这样的童话故事最值得孩子们一读。
为什么说《巴兰京幻想曲》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呢?因为,这本童话书就用了孩子们的童真的一面,用幽默和善意的嘲笑,通过轻快的笔触讽刺了巴兰京的妄自尊大、吹牛、懒惰和经常得两分的缺点,正是这个缺点,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虽有缺点,却富有朝气、活泼可爱、天真的孩子。
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巴兰京为了逃避艰苦的学习,想过幸福的麻雀、蝴蝶、雄蜂和蚂蚁的生活。殊不知麻雀要受到孩子弹弓的惊吓,还要筑巢、觅食,对付天敌,有时为了生存还要与同类搏斗,它们的生活绝不是悠闲自得的;蝴蝶整天在花间奔忙,也不轻松;蚂蚁更是忙个不停,连星期天也无法休息……读到这里,孩子们是不是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其实,我们所向往的永远都是心中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无法拥有的。
这对年轻人常常手牵手地坐着,他讲,她不时插上个把字,同一个调子,同样那么两三响钟声。索菲亚,他们的一位女友来的时候,他的神情才算松了一口气。
索菲亚并没有什么姿色。是的,她倒也没有什么缺陷!她确有点驼,卡拉这么说,可是驼的程度肯定只有女友才能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姑娘,然而她一点不觉得她在这里可能是位危险的人。在玩具娃娃的柜子里,她是一股新鲜的空气。他们大家都看到了,很需要新鲜空气。需要新鲜空气,于是他们便出去呼吸,岳母和这一对年轻人去意大利旅行去了。
谢天谢地,我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了!母亲和女儿在一年以后与阿尔弗里兹三人一起回来的时候这么说道。
旅行真没有一点乐趣!岳母说道;实际上真是令人厌烦,对不起我这么说。我烦透了,尽管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再说,旅行很费钱,太贵了!所有那么多画廊都得去看!所有的东西都得赶着去看!要知道,你旅行归来别人问你,你却答不上来,那可是再羞人不过的事了!就这样还得听人说,忘记看的东西那是最好的东西。那些没完没了的圣母像让我烦死了,我自己都成了圣母了。
还有给我吃的那种饭!卡拉说道。
连一碗像样的肉汤都没有!妈妈说道。他们的烹调手艺真是糟透了!
卡拉因为旅行而累极了,长时间恢复不过来的疲劳,这是最糟不过的事。索菲亚到家里来陪着,她起了好作用。岳母说,我得承认,索菲亚很懂得管家,很懂艺术,也懂得她的身世无力提供的种种事情。此外,她为人勤快,非常忠诚。在卡拉生病躺在床上,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的时候,她表现得特别尽心。
要是盒子是好的,便要让盒子坚持长期不坏。否则盒子也就完了现在盒子完了,卡拉死了。
她很可爱!母亲说道,她实在和古玩不一样,古玩都是残缺不全的!卡拉是完整的,美人应该是这样。
童话是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它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吧!他写的童话故事总是那样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离奇有趣。
下面的两篇童话故事,也许你以前读过。不过没关系,安徒生童话的妙处就在这儿,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阅读,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不信,我们就约定一下,今天你读一读,十年后记得再来读,你一定有不一样的体会。
【经典重现】
豌豆上的公主
从前有一个王子,他要娶一位公主,但必须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他周游世界去找,但是哪里也找不到他所要找的公主。公主多的是,只是很难知道她们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她们身上总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头。因此他只好又回到家里来,愁眉不展,因为他实在想要一位真正的公主。
一天晚上忽然来了可怕的暴风雨,一时间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忽然传来敲门的声音,老国王亲自去开门。
门口外面站着的是一位公主。可是天啊,风雨把她弄成什么样子啦。雨水从她的头发和衣服上哗哗地往下直淌,淌进她的鞋尖,又从鞋跟淌出来。然而她说她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好吧,这一点我们很快就能弄清楚。”老王后心里说。但是她一声不吭,走进卧室,把床上所有的寝具拿走,在底下放上一颗豌豆;然后她拿来二十张厚床垫放在这颗豌豆上,再在二十张床垫上放上二十条鸭绒褥垫。
公主得在这二十张床垫加二十条鸭绒褥垫上睡一整夜。第二天早晨大家问她睡得怎么样。
“噢,睡得糟透了!”她说,“我简直通宵没有合过眼。天晓得我床上有件什么东西!有一粒很硬的东西硌着我,弄得我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真可怕!”
现在大家知道了,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因为她透过二十张床垫加二十条鸭绒褥垫还能感觉到那颗豌豆。
只有真正的公主才能这样娇嫩。
于是王子娶她做妻子,因为现在他知道了,他得到了一位真正的公主;而那颗豌豆呢,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如果没有人把它偷走的话,大家仍旧可以看到它。
瞧,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安徒生童话《跛脚的孩子》】推荐阅读:
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10-18
《安徒生童话》的读书随笔10-23
安徒生童话经典06-22
安徒生童话英文06-23
区别-安徒生童话06-27
安徒生童话《一滴水》06-30
安徒生童话精选大全07-09
安徒生童话阅读训练11-05
走进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05-24
读安徒生童话读后惑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