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1

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 我在校内上了一节研讨课———五年级上册的“梯形的面积”。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的点滴想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 对如何做一节“三思”的数学课终于略有所悟。

【案例】梯形的面积。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课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学生经历了数方格、把平行四边形切拼成等面积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在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学生经历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经历了把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也就是说,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将“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 沟通两者之间联系再求面积的经验, “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学生脑海中已有积淀。在教材编排上, “梯形的面积”一课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 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 意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 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环节一:唤醒思想, 方法诱导。

(课件出示:小数乘法的转化过程, 三角形面积的转化过程)

师:静静地看一看, 你看懂了什么?

生1:1.2扩大10倍就是12, 0.8扩大10倍就是8。积就是要扩大100倍。

生2: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 在研究小数乘小数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会更简单, 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刚才的同学说到的一个词很重要———转化。当我们要研究没有学过的知识的时候, 常常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我们研究数学时会经常用到它。 (板书:转化)

环节二:充分活动, 积累经验。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梯形的面积, 也是没有学过的。你打算怎么办?

生1:我打算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也就是说, 把求梯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我打算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生3:我打算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 你打算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想好之后可以动手做一做,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张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了一把剪刀、三个梯形。你们可以用其中一个, 也可以用两个, 甚至三个。转化之后, 说一说, 转化后的图形的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联系。 (每小组有三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

(生小组合作……拼、剪、折、移……方法在学生的操作中发现,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 自信在尝试中树立)

师:刚才张老师在观察同学们转化的过程。我很欣慰。因为你们想到的办法太多了, 有很多想法张老师也没有想到。谁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生1:我先量出它的高是9厘米, 找出一半也就是4.5厘米, 剪下来, 旋转上面的小梯形, 就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高的一半是梯形的高, 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生2:我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求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 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下底减上底的差, 高就是梯形的高。

生3:我把梯形剪成了直角梯形, 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师:你这个方法用来求直角梯形的面积倒是挺好的。直角梯形的面积和原来的梯形面积一样吗?

生3:不一样, 少了两个小三角形。

师:如果把两个小三角形补上会拼成什么图形呢?

生3:我试试看。 (学生在长方形的宽边那里补上两个小三角形) 我发现了, 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 高就是一样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

师:恭喜你, 你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你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我观察到:学生想到的其余方法都是多次分割, 有的甚至是不恰当的分割, 不利于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成过程)

师:给我一个机会好吗?我还有两种方法想向同学们汇报, 你们来看看行不行?

师:我先找到右边这条腰的中点, 左上角的顶点, 连接起来, 剪刀一挥, 剪下一个 (学生喊:钝角三角形) ;我旋转这个三角形, 和剩下的图形就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孩子们, 你能看出三角形和原来梯形的联系吗?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方法, 都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其他图形。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以下 三种方法。 (课件出示) 你会计算转化的图形面积吗?

生1:我算第一种, 用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就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除以2就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师:说说算式。

生2:我算第二种, 三角形的面积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就可以了, 它也是梯形的面积, 不过也要先测量出上底、下底和高。

生3:我算第三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的商, 不过也要先测量出上底、下底和高。

师:能想到用测量的方法是不错的, 不过张老师今天不要你测量, 我要把原来梯形的所有数据都告诉你们, 请你们选择需要的数据来计算行吗?

生:第一个图: (4+10) ×8=112 (平方厘米) ;第二个图: (4+10) ×8÷2=56 (平方厘米) ;第三个图: (4+10) × (8÷2) =56 (平方厘米) 。

师:那原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56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转化和计算, 你们觉得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们认为梯形面积= (上底 + 下底) ×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 a表示上底, b表示下底, h表示高, 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呢?

生:S= (a+b) h÷2

环节三:分层练习, 巩固运用。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

1.怎么求下列梯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2.一个堤坝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3.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 高是6厘米, 求梯形的面积。

学生求出梯形的面积等于30平方厘米后, 再提出问题, 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以分别是多少呢?课件展示, 往左画最终会变成什么图?往右画最终会变什么图形?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体会极限思想。

课虽尽, 意未尽, 品其中成败得失, 在构建“三思”的数学课堂中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1.教师要善思善问。学源于思, 教也源于思。在设计本节课时, 我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建构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要经历哪些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体会和运用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在最近发展区内“摘果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要考虑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特点, 为学生“摘果子”搭好脚手架。本节课我没有在开始就给学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的数据, 让学生来转化, 同时算出面积, 归纳出计算过程, 而是分解成了三个思维层次。第一层:只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因为没有数据的困扰, 学生的思维就没有受到束缚, 得以尽情发挥。学困生也能在操作中有所发现, 在交流中对转化这一思想方法有较深的体会。第二层:先在没有给出数据的情境下说一说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从方法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会盲目地用数据, 然后再给出梯形的所有数据, 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必要的数据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因为学生要选择, 思考必将更加深入。第三层:怎样计算原梯形的面积?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转化的经历, 有了计算的过程, 学生的讨论便是有理有据, 头脑里建立的梯形面积公式便有血有肉, 形象而且深刻。

3.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 学生经历了想、剪、折、拼、算等过程, 激起了探索知识的积极情绪, 克服了尝试过程中的种种思维障碍, 知难而勇进。脑、口、手并用, 积累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经验, 看着满黑板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孩子们兴奋不已。智慧的学习是鲜活的, 有生成、有碰撞才会有智慧的火光;智慧的学习是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共同合作。本节课, 学生操作与探索的过程都是在小组的合作中完成, 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在“泳池”中尽情戏水, 学会“游泳”。

4.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敢思敢想的保证。智慧的学习是自然的、民主的和平等的, 智慧的学习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才华展示的。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研究氛围, 用你亲切的眼神和孩子交流, 用坦诚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用信任的态度等待孩子的发现, 有时还要用请教的姿态询问孩子。让童言无忌, 让孩子们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哪怕说得不够完整, 说得不够严谨。让学生在尝试和操作中亲自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3

陈新苗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今天我又一次听了他的这节送

教下乡的课——认识梯形,让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听下来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陈老师善于关注

课堂,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她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按自己的特点学习数学,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案例背景】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

程中,已经对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陈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一、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子:幼儿自选图形,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请出三个小朋友的图形,说说是什么图形,贴到黑板上,请其他的宝宝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图形,放到相应的图形后面,集体检查。在认识梯形的时候,陈老师又增加了难度,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分析:在第一部分时候其实陈老师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但是通过这少时间却大致地了解了孩子与孩子的差异。有的孩子在认识梯形时候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梯形的特征了——梯形的一边是有滑滑梯的。这个孩子真的是说的非常得形象。想然,班级中的孩子似乎对于这样的梯形都能找到也都能认识。但是在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中就遇到了问题,陈老师用其他图形比对了一翻,试图让幼儿发现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不同,但是孩子们总是回答不到这个点上,这时陈老师灵活地取出了正方形,比对了一下,小朋友们马上就发现了一个梯形的一角是直直的,所以叫直角梯形。另一个图形两遍都有滑滑梯而且是一样坡度的是等腰梯形。这样通过一些努力孩子们终于初步认识了梯形中两个特殊的梯形的名称。

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平时在数学区域活动时按特征排序。我们先按花色归类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几位幼儿开始动手按花色归类,然后试探着慢慢的排序,对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不考虑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

们也能按花色归类再排序。尽管幼儿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我并没有急于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后,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进行排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只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我觉得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并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例子:梯形还会翻跟斗,他们翻呀翻呀,都藏到了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找找,找到了就从机器人身上取下来。分为集体与个别,并逐一检查。

分析: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教材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幼儿学习兴趣最浓的一个环节,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已经掌握的经验去分析图形的特征,正确地找出梯形,使孩子们对梯形的认识更加深。

但是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有几块是很难的,用一个通俗的字说就是“叼”,她故意将有些梯形画的不完整,或者弯曲了一点,拉长了一些。每一孩子找到一块就进行分析并说出理由。但是第一个孩子就找错了,通过集体检查孩子们才知道,原来要很仔细观察才行,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了经验接下来简单的孩子们很快都找到了。但是在找最后一块的时候孩子们要么是找错了,要么就是没有发现,但是发现陈老师并没有那么着急地想马上公布,而是再三请孩子们看仔细。只是因为最后一块隐藏得实在是太隐蔽了,孩子们最终没有将它找出来。最后由老师公布,但是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本节课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明白了看某物做某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课后陈老师就是每节课都是有缺陷的,每个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不等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

思考:平时在数与量的感知匹配过程中,我设计了送礼物的教具,在小篮中放着1至10圆点卡片和相应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两个积木,三块橡皮,四颗纽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采用了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展示又快又明显。对物体数量的感知幼儿基本已会,但能否用记点子的方法把他们记下来,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归类排序的活动后,再让幼儿把小圆点记下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受了陈新苗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相信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中,只要我们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幼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5

设计背景

课改纲要的自主学习。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已有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来认识梯形和椭圆形。

2.幼儿通过比较,认识到各种图形的不同及其用处,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3.幼儿利用图形的变化和相互拼凑折叠做游戏及手工,看到自己的销售也灵巧,真了不起。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片,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让幼儿分别展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让老师看看,找不准的老师耐心帮助其认一下。

2.基本环节:

(1)让孩子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一样图形的纸片展示,告诉幼儿这就是梯形,因为从两侧边上可以斜爬上去,就像梯子一样,因此就叫梯形。然后,老师用准备好的长方形重叠到相应位置,画出两条垂直线,使梯形变成长方形和三角形。让幼儿一目了然,图形能互相变换。这个梯形能变成长方形、正方形,还有三角形。请孩子们把手中的梯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着变一变。

(2)同样方法教学椭圆形。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的物品,再让孩子把圆形和椭圆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3.结束环节:

老师与幼儿一起用不同形状的纸折物件或者拼图案。

4.延伸环节:

生活中除过有这些规则形状外,还有许多不规则、不知名的形状,请你回家后帮老师找一找。

教学反思

1.备课反思:

梯形认识太抽象,就是扛一架梯子,孩子们也看不到是梯形。所以,只能有意画成上窄下宽的梯子让学生直观。

2.活动过程反思;

(1)对不同形状梯形应该讲到,并且在讲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让孩子不要对梯形定势,以便充分了解梯形特点。(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倒置梯形、立置梯形。

(2)进度不是主要的,要让各类幼儿充分活动起来,做好巡查和个别指导。

3.对活动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目标,再细些会更好。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指导要点: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xx小朋友比高了跟xx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评析:

本次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中了解一星期的排列顺序,并能正确应用昨天、今天和明天。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具、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星期娃娃头饰。

活动过程:

1、认识一周日及排列的顺序。

多媒体画面(一)

(1)、认识一周日

(1)星期妈妈 教师导语:星期妈妈有几个宝宝,他们都叫什么名字?

(幼儿讲述)

(2)星期宝宝 “星期宝宝们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一共有几个星期宝宝?”

小结:这七个星期宝宝就组成了一个星期,也叫一周。

(2)、学习正确排列一周日

a、教师导语:星期宝宝可调皮了,他们老是排错队。小朋友,你们谁会帮

他们排队呢?谁排第一个? 幼儿讨论)

多媒体画面(二)b、多媒体演示一周日的排列

(1)传说故事 教师导语: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哪一天应该排在第一天了吗?接下来怎

“一周日的由来” 么排呢?星期一排在第几天?(幼儿讲述)

小结:一星期有七天,第一天是星期日,第二天是星期一,第三天是星期二......(2)星期宝宝们 c、幼儿为星期宝宝们排队

d、游戏“开火车”

幼儿带上“星期”头饰。

玩法:请星期日宝宝当火车头,然后去邀请其他的星期宝宝,最后按照一周日的顺序排好成一列“火车”。

延伸:“你是星期几?”(星期六)

“星期六后面是星期几?”(星期日)

(小结:星期是循环的。)

2、认识今天、昨天和明天。

多媒体画面(三)

(1)、教师导语:谁来告诉大家,今天是星期几?<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幼儿讲述)

按顺序排好的星 “再请小朋友想一想,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期宝宝们(多媒体演示——相应的星期宝宝会向前走出来)

(2)、小结:今天在中间,今天的前面一天是昨天,今天的后面一天是明天。

(3)、游戏“找朋友”

幼儿带上“星期”头饰。

玩法:先选出代表“今天”的星期宝宝,请他来找出自己的两个好朋友—— 昨天和明天。

(延伸:“今天”的内容可假设。

如:假如今天是星期五.......假如今天是星期一.....)

3、小结幼儿活动。

课后反思:

在新纲要中提出让幼儿从操作中思考,这节活动课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幼儿通过课件、多媒体、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了一周日的概念,并能正确的知道昨天、今天、明天的意义。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着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图形标记、数不清字、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着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教学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捕鱼

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鸭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二、认识数字7

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游戏猫捉老鼠

⒈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⒉幼儿操作四、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10

目标:

1、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及它的特征;

2、诱发学习图形的兴趣,进入数学世界。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准备:

幼儿每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1张,各种长方形组成的物体。

流程:

感知长方形——比较正、长方形——寻找长方形。

过程:

感知长方形:说说它象什么?(冰箱、彩梯、桌椅、轮船、寄信)这些东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用处很大。

比较正、长方形:让幼儿从我手中的两张纸中找出已认识的正方形的纸,用折线的方法对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四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用折纸方法对这张纸的两边进行比较,使幼儿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是正方形,而这张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是长方形。(幼儿学会说)

寻找识别长方形:窗和门都是长方形的,还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汽车、楼梯......)

效果记录:对学习长方形很感兴趣,教师一拿出范例,幼儿就能准确的说出这是什么物体,由什么图形组成?对教室里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能描绘出来,能明显的区分长方形和

正方形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能表述5以内的相邻数

2、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提升幼儿的观察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数字与筹码,动物图片,房屋挂图一个,2、数字与筹码,数字接龙卡。

3、操作册第4册35-36页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2-5相邻数》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碰一碰,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碰一碰,碰一碰,碰碰头,脚,屁股等

二、帮助理解相邻的意思。

找邻居:

老师现在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找邻居,坐在我们旁边的小朋友就是我们的邻居了,小朋友现在看一看你的邻居是谁,小朋友就把你旁边坐的小朋友的手举起来(教师示范)问几个小朋友后总结:小朋友都有两个邻居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三、集体活动

森林里今天可热闹了,因为大象伯伯要分房子,它把一号分给了小猴,二号分给了小猫,三号分给了小猪,四号分给了小鸭,五号分给了狮子,动物宝宝也有了邻居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们的邻居是谁?二号小猫的邻居是: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二号小猫的邻居是一号的小猴和三号的小猪,并依次问三号,四号。

1、小朋友真棒,(出示拟人化数字手偶)数字宝宝说: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也帮小动物们找到了邻居可我不会找邻居,小朋友快帮帮我吧,让我们给数字宝宝排好队,然后找数字宝宝的邻居是谁。

2、教师出示1-3的数字卡,让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导语,小朋友发现2的邻居是谁呢?、(在数字2旁边的就是他的邻居,小朋友看一看他旁边的数字宝宝是几和几)引导幼儿说出2的邻居是1和3,小朋友真棒,找到2的邻居了,我们来看一看数字宝宝2和他的邻居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呢?依次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摆上相应的筹码,让幼儿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有的多有的少)引出1比2少1,是数字宝宝2的小邻居,3比2多1,是数字宝宝2的大邻

3、出示数字宝宝3同上。并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数字宝宝4的邻居。

小结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邻居。

4、游戏什么数字宝宝不见了。教师在出示的数字宝宝1-5中任意抽走一个数字宝宝让幼儿观察什么数字宝宝不见了,幼儿答出后老师说: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2的邻居是几和几,幼儿答出后教师把数字宝宝请出来,游戏可反复进行。6。游戏开火车,每个幼儿发一张1---5的数字卡片,教师当火车头,并标上想应的数字如:我是3号列车员要到北京旅游去,来来来3的邻居跟我去,依次变换数卡请不同的小朋友。

四、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相邻数接龙卡

第二组幼儿操作学具数字与筹码,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摆上对应的筹码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

活动延伸:

第一组完成操作册第四册第35—36页的活动。

第二组完成作业纸69—72页的活动。

教学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管是从活动形式还是教具,教态都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用幼儿最喜欢的小白兔引进主题。即而从小动物的邻居过渡到点子的邻居,再到数字的邻居,从形象到具体,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直到最后游戏的升华。整节活动幼儿都思维积极,一直跟随老师的思路,活动中我也及时的,毫不吝啬的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在游戏氛围中获得知识,不仅了解了相邻数间多一或少一的关系,还能正确说出5以内的相邻数。是一节很成功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的遗憾是有极个别幼儿,也就是3,4个幼儿吧,由于性格较内向,胆怯,不爱在众人面前表现,所以在活动中提问到时不能及时回答,对于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给予更多的关注,多表扬,鼓励,赏识,肯定使他们自信心提高,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大的进步。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2-5相邻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363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5的加法》含反思》:中班教案《5的加法》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1、3+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加法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5的加法》含反思教案吧。

上一篇:活动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情感征文-平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