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共11篇)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篇1

保护病人隐私制度与改进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切实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保护病人的隐私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特制定保护病人隐私制度与改进措施如下:

一、制度

医务工作人员在为病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遵守以下制度规定:

1、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2、为病人保守医疗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的隐私。医务人员既是病人隐私权的义务实施者,同时也是病人隐私的保护者。

3、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应一视同仁。

4、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第22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

二、改进措施

为使患者的隐私得到切实保护,医务工作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患者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忌语,使其在不违反医疗、护理规定的原则下得到尊重。

2.医护人员未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不得私自向他人公开患者个人资料、病史、病程及诊疗过程资料。

3.工作人员要注意言谈中不得擅自议论患者及家属的隐私。4.对特殊疾病的病人,医护人员床头交接时不应交接医疗诊断,应为患者保守医密。

5.对异性患者实施隐私处处置时,应有异性医护人员或家属陪伴。

6.危重症病人在更换被服、衣物、翻身时,应尽量减少暴露。

7.为患者处置时要拉帘或关闭治疗室的门。8.住院病室要尽量做到男、女患者分开。

9.医护人员进行暴露性治疗、护理、处置等操作时,应加以遮挡或避免无关人员探视。

10.对于院内或科室内安排的涉及患者隐私的参观、学习活动,应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告之学习内容。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篇2

关键词: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

一、患者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 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秘密。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对属于自己私人生活范畴内的事项依法自由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的内容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或在相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表述会有所差异, 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隐私范围的界定基本一致。具体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空间、身体隐私、生命信息、私人通讯等。[1]患者隐私权作为隐私权的特殊类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指的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履行医疗活动过程中, 因诊疗服务需要而被相关人员合法获悉, 但具有私密性且应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秘密。

通常来看, 患者的隐私权范围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因、病历资料、病情、病史以及其他一些身体秘密等私人信息。此外, 还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一是患者的普通个人信息, 比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籍贯、年龄等。二是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单, 比如血液、体重、身高等检查报告单等。三是与病患人员有关性生活方面的信息。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群体, 如社会公众人物, 他们由于特殊的社会身份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其隐私的内容可能不局限于此。因此, 个人隐私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应该就是那些不愿为第三人所知悉且与自己生活安宁相关的所有信息, 即若被第三人所获悉而, 本人则感到非常不愉快的所有信息。社会的个体各异, 每个处在社会不同环境、地位的人对自己的信息关注的方面与程度不同, 有的信息对于甲来说是隐私, 对于乙来说则不然, 只有自己才是隐私内容的决定者。

二、患者隐私权保护的限制

保密在医疗服务中一直是一个基本要素。然而隐私并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 当遭遇到第三人的权利或社会其他群体的反诉时必须加以平衡。[5]换句话说, 也即对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并非绝对而没有任何限制的, 当继续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已经或将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时, 无疑前者应该作出让步。

具体而言, 患者隐私权保护的限制情形主要有: (1) 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或将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虞, 应当对患者隐私权作出限制。如患者生患的是传染病、职业病等, 如不及时将其相关病情向有关部门机构告知, 而使更多的人因此得不到救助的话, 这时我们应当牺牲患者的隐私的权利。 (2) 患者的隐私权利已经或将要损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时, 也应当对患者隐私权作出限制。如夫妻一方隐瞒自己的病情, 使对方基于“夫妻双方忠实义务”, 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 我们也不应当保护隐瞒病情一方人的利益。以上两方面的限制的法理依据为当个人权利的行使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 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社会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原则, 即个人权利对社会公共权力必须无条件的依赖与服从。 (3) 他人基于患者的合法授权, 或虽没有授权, 但患者愿意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将其隐私告知, 则其任何对患者的隐私公开的行为均不属于侵权行为。

三、侵害患者隐私权的表现

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医务人员容易接触到患者之隐私, 尤其是患者之病情、病史和其他身体秘密、生活秘密等私人信息, 医务人员更是容易获得, 因而由此所引发的纠纷也比较多。

通常来讲, 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对患者隐私权的侵犯具体表现为如下方式:一是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或窥视患者的身体。众所周知, 较为敏感的身体组成部分是个人隐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非经本人允许的情况下接触和窥探身体尤其是其中的敏感部分是对个人隐私的粗暴侵犯。由于诊疗服务的特殊性, 在征得患者同意且符合诊疗过程所必要的范围内对于患者身体的接触和观察是合理且必须的, 但如果超出诊疗活动的必要范围或者虽未诊疗活动所必要但未经患者同意, 医疗人员就不能强行检查, 否则就构成对患者隐私权的侵犯。另外在诊疗过程中有些医院的门诊管理不严, 而患者或家属希望及早得到医师的诊治而拥堵在诊室里, 导致一人看病, 众人围观的现象的出现, 亦是患者隐私权的侵犯。二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疗人员未经患者同意擅自散布甚至出售患者的个人信息。这种侵权方式表现为对患者生活信息秘密保密权的侵害, 包括违规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其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以及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被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所获知的身体缺陷等信息向外扩散。患者的上述信息一旦被违规披露, 往往会给其带来较为严重的精神痛苦, 而且可能因此招致非议而导致名誉受损, 严重影响其生活安宁。

除诊疗活动之外, 医方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活动中也容易对患者之隐私构成侵犯。医疗研究和医疗教学经常会大量地引用医疗病例, 医疗病例的来源可以分为客观存在的病例和虚构的病例, 而前者是其主要来源, 由于客观存在的医疗病案均涉及患者的病情、病史等私人信息, 在立法上就有必要赋予医方在此类活动中的不作为义务, 以保护患者的权益。

四、关于完善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 我国现有法律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及弊端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 隐私权尚未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 而《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虽明确规定了隐私权, 却没有涉及到患者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另外, 虽然有许多其它法律法规也涉及到了隐私的保护, 如《宪法》、《刑事诉讼法》等, 但这些立法现状都存在缺陷, 内容不够具体明确。而具体到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 散见于《执业医师法》、《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释》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当中。

除此之外, 一些医院的内部工作条例对患者隐私权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笔者了解到在我国福建省闽东医院的《医院工作条例、工作制度与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中对于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于患者隐私权保护的义务进行规定, 其中对医务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复印患者病历、检验报告等医疗等禁止性行为进行了相应列举。

可见, 我国对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性规定立法层级较低, 更多的是依靠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性规章, 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甚至是宪法的高度的予以重视, 且内容分散、各规定之间的衔接度不够;另外对患者隐私权的范围只是作了概括性的规定, 并在相关管理意见当中分散性地作出了一些列举, 其具体范围界定不清, 更没有将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化, 亦缺少对相关法律责的具体规定, 不仅不利于患者对隐私的保护, 司法机关处理相关纠纷时也很难找到明确的相关法律条文。因此, 为保护患者隐私权,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立统一的患者隐私权保护制度实属必要。

(二) 建立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制度的设想

建立我国患者隐私权保护制度, 一方面应加速我国的相关立法, 健全患者隐私权的法规;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 医院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处理个案时出现新情形时给予相关资料, 从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此类法规。

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立法

关于立法体例, 可采取两种形式:

其一, 在《民法典》中规定患者的隐私权或者在《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加入患者的隐私权的内容。当前我国正起草民法典, 即可在我国的民法典中规定医疗合同, 并在其中对患者是隐私权进行专门的规定。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五十四章医疗合同第1365条对患者隐私权进行规定:“在医疗目的之外, 除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医方不得向患者及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以外的任何人, 告知患者的病情、病史。为医学研究、教学而引用病例时, 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该建议可资借鉴。

其二, 在《医疗法》中规定患者的隐私权。由于现代社会的立法趋向是从综合性立法走向专门性立法, 《医疗法》一般是调整医疗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既有公法内容, 又有私法内容;既有实体法内容, 也有程序法内容。例如《中国台湾地区医疗法》第7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因业务而知悉或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信息, 不得无故泄漏。我国也可制定《医疗法》, 并详细规定患者隐私权。

2. 当个案出现新情形时, 法官应发挥自由裁量权

由于当前我国对患者的隐私权还未立法, 即使立法之后, 法律虽有预见性, 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将来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且医疗纠纷的个案性很强, 所以在司法实践中, 法官在适用法律作出价值、利益衡量时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及时补充法律的漏洞, 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五、结语

现代信息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频繁,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增强。不触犯个人的隐私将是人与人相处的“潜在规则”, 特别是对于患者这样的弱势群体来说, 他们在已经遭受了身体上的病痛, 没有理由再让他们遭受精神上的打击。隐私权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革命风暴”,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病人医疗记录的保密和患者隐私的权利已经成为那些提供医疗服务和保护患者隐私利益的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的来源, 尤其是在当今医疗记录的电脑化, 和那些使用电脑来保存、存取、传输和获得患者数据的世界各地企业实体的出现的情况下。[6]隐私权已逐渐从人们道德观念层面向法律制度层面进行转变, 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58.

[2]陈雪娇, 王继远译, 玛格丽特·安·艾尔文.信息社会信息隐私权的保护[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C].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541.

[3]毛磊.隐私远不止性[J].中国律师, 2003.6.

[4]逯改.论患者隐私权的伦理价值[J].医学伦理学, 2002:12.

[5]Jim Chalmers, Rod Muir.Patient 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L].BMJ, 2003, 326:725.http://bmj.com/cgi/reprint/326/7392/725.

基于妇科患者隐私的有效保护 篇3

【摘要】加强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在目前的医疗服务领域,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在诊疗过程中,通过使医务人员自觉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的行为。

【关键词】妇科患者;隐私;保护

1 保护妇科病人隐私的措施与对策

1.1 使患者就医时不再尴尬,不再感到人格的尊严正在滑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加强专业操作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在诊疗活动中,需要暴露患者的身体隐私部位的情形经常发生,如导尿术、术前备皮、会阴冲洗等,医务人员在其他病人仍留在病房又无屏风遮挡的情况下,给病人进行上述操作,会给病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伤害。妇产科患者大都存在害羞、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充分理解,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1.3 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医务人员要注意改变传统的医疗护理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得悉患者的隐私,不得泄露,必须严格保护,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1.4 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对隐私权的保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把患者作为”活教具”让学生观摩实习,尤其关于患者的个人信息、身体的隐私部位、个人的秘密等使患者感到自身人格、自尊的侵犯和伤害。作为教学医院,临床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然而,所有的专业检查和操作必须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对实习生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尊重患者,注意实习安全,不要不懂装懂,在带教老师不在的时候自己盲目操作,带教老师则应以身作则,在带教活动中体现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使患者安心地配合教学。

1.5 注意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性传播疾病、多次人流对今后的生殖健康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询问病史时应尽量避免家属及其他患者在场,以免揭穿患者隐私而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在院期间查出性传播疾病者,应单独对患者交代病情,并指导其隔离措施,患者床头卡上不写诊断,这样做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如遇来电话询问某位患者病情者,不可随便将患者的病情告之.

2 妇科隐私保护现状

2.1 患者对隐私的认识大多数的患者认为病情和某些部位属于个人隐私,也有部分患者认为婚育史和某些心理活动属个人隐私。

2.2 妇科疾病的特点由于妇科疾病往往涉及生殖系统,病因也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隐私问题密切相关。许多病人觉得羞于启齿,不便详谈或不愿向外透露诊疗信息,不能正确叙述症状、疾病的经过。如临床高度怀疑宫外孕时,需要了解病人的婚姻史、交友史、性接触史、月经史等。

2.3 妇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妇科病人具有女性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心态复杂多样,在妇科方面表现为生殖器官的暴露、生殖器的畸形、异常婚育史、不孕不育史、婚外性伴侣及性疾病传播史等,一旦泄露被他人所知,将会引起病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主要有畏惧、紧张、害羞、焦虑、依赖等。在进行妇科检查时,需暴露隐私部位,很多女性患者,特别是年轻未婚女性,怕被男性看到,怕男医生检查,不愿有男实习生在场,觉得在男性面前暴露生殖器很难为情,同时也存在怕被家属不理解的顾虑。有某些隐私的女性患者。

2.4 隐私被暴露的原因

2.4.1 妇科病房及检查室的布局(1)病房较大,设施不齐全,病室环境差,一个房间住6~8位患者甚至更多,床与床之间没有隔帘。(2)某些常用无菌物品放置在妇科检查室内,以至于患者在做妇科检查时,常有医护人员进入检查室取物。

2.4.2 管理方面(1)诊室秩序混乱,表现为患者多、家属多,甚至妇产科诊室里有男家属等。(2)探视制度不严格,探视人数多和探视时间长,某些病床24h都有陪护,有时甚至有多人陪伴的现象。(3)-览表上写明疾病诊断,来人通过查找便可知道该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4)病历资料管理不善,病人、家属私自翻阅等。

3 小结

作为妇科的医务人员,我们应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病史,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除做好常规的各项专业操作外,更应从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做好心理指导工作,使患者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必将拥有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剛,刘平.病人隐私文化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12(8)

保护病人隐私具体措施 篇4

二、医护人员未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不得私自向他人公开患者个人资料、病史、病程及诊疗过程资料。

三、工作人员要注意言谈中不得擅自议论患者及家属的隐私。

四、对特殊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床头交接时不应交接医疗诊断,应为患者保守医密。

五、对异性患者实施隐私处处置时,应有异性医护人员或家属陪伴。

六、危重症患者在更换被服、衣物、翻身时,应尽量减少暴露。

七、为患者处置时要拉帘或关闭治疗室的门或挂 “处置或检查中,请稍候”的提醒标牌。

八、住院病室要男、女患者分开,各病室床间安装拉帘。

九、医护人员进行暴露性治疗、护理、处置等操作时,应加以遮挡或避免无关人员探视。

十、对于院内或科室内安排的涉及患者隐私的参观、学习活动,应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并告之学习内容。

保护自己的隐私 篇5

2011-11-28 22:51:

43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广东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第二课《维护人格尊严》,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承接前两课内容,是本单元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个人隐私的含义,掌握我国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有关规定。

能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的意义;

懂得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事

情。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内容的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教法选择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采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事例,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景式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个人隐私权和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

①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的认识却相当不够。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了学生隐私的行为。

②学生把生活、学习上的事情都看作是隐私,常常拒绝与长辈交流沟通。③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自己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④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隐私。

⑤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的需要:

①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问题,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②了解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侵害他人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③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

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的危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自主探究猜测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程序,采用小组探究学习法等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漫画欣赏”和“私人邮件网上晾晒30多天”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利用社会新闻作为情境引入,吸引学生注意,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情境延伸、深化认识

设计“请判断下列哪些为隐私和“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之后。。。”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以案例再续的形式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案例剖析、应用知识

设计“时政链接”和“郭力的反击”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关注下,呈现案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转变学生的角色,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用来引出个人隐私权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能力。

四、案例反思、情感升华

设计“郭力事件的反思”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对郭力事件的反思,给学生敲响警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要提高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警惕。同时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学生的思考中突破这节课的重点即隐私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五、情境探究、自我检索

设计“七嘴八舌”和“四维空间”两个板块。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行为。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特色

情境创设——案例剖析——情境探究——思维拓展

设计反思

1.如何去有效开发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成功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材料的目的性强,内容新颖,时效性强,适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的材料。

2.将一个新闻材料,经过处理加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情节分段呈现、剖析、反思等手法使材料用得比较透彻、成功。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法 篇6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法

。网络隐私权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的特点。

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是一种对世权、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维护他人此项权益的法定义务,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大量的网上侵权行为发生后却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为此,笔者建议,应在完善民事基本法立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包含网络隐私权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进一步加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一是在立法上特别是在民事基本法中应明文确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明文规定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进行保护,但是对于个人隐私权及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仅有上述几种权利根本无法做到。因此,只有首先在立法上承认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才能谈如何去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问题。

二是在法律条文中应明确网络隐私权的范围。网络隐私权所保护的个人隐私,是个人在网络中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权利,对其范围不能作任意扩张,否则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无序和混乱,也会使网络服务者和管理者难以适从,鉴于网络科技加速发展、社会变革日益深化的情况,在以法律条文明确网络隐私权客体的同时,也要以灵活性的条款保证新出现的权利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三是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应明确界定为支配权。网络隐私权是维护个人网上隐私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个人隐私由本人自己支配,只有自己才有权利作出对权利的处分性选择。而他人非经当事人同意、授权或非经法律特别规定,不得处分其权利。任何人相对于他人网络中的隐私权,都是义务人,都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网络隐私权的义务,否则就构成侵权行为。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篇7

1 临床工作中保护患者隐私案例分析

1.1 分娩方式选择的困境

例1,某孕妇因停经39周,阴道见红3小时入院。孕妇年龄29岁,身高165cm,经产科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入院诊断:孕1产0妊娠39周LOA先兆临产。医师在询问病史过程中,了解到她曾经与前男友发生性关系后受孕,人工流产4次,并且在与其现同龄的丈夫认识时,将身份证的年龄有所更改,较其实际年龄小9岁,但均未告知其丈夫。她入院后要求医师为她保密,并要求立即剖宫产。因为,她知道自己是高龄初产,自然分娩困难,风险较大。我们产科医师都知道,高龄初产是剖宫产指征之一,人流大于等于3次也属于高危妊娠。无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有胎盘粘连、植入,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风险。应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说明其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但患者要求医师保护其隐私,隐瞒其丈夫,以社会因素剖宫产。其丈夫认为她各项检查正常,应该顺产,这样对母婴都好。坚决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中签字。面对此情,医师怎么办?

例2,孕妇34岁孕40周要求剖宫产入院。医师在查体时发现其腹部脐耻间有纵形疤痕,追问病史,方知其6年前曾有剖宫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史,产后至今方再次妊娠。但其现任丈夫不知实情,仅知道她曾经因“卵巢囊肿”作过手术。按照患者要求,医师要为她保守秘密,只能以社会因素剖宫产。产科医师都明白,这样的剖宫产风险有多大,又怎能仅仅以社会因素手术呢?

1.2 保护隐私与抢救生命的抉择

例3,一个36岁经产妇,顺产第二胎时,胎盘粘连严重,不能自然娩出,医师手取胎盘,但因粘连紧密,仅取出2/3胎盘,1/3残留无法取出,产后出血量900ml。手取胎盘前,再次询问病史,产妇诉其除顺产1次外,曾人工流产2次,其丈夫仅知晓顺产1次,并要求医师保守医密。医师在向家属交待病情签字时,只是说明产妇为经产妇,胎盘粘连紧密需手取胎盘,必要时手术甚至切除子宫挽救生命,家属签了字。胎盘未能完全娩出,经用子宫收缩

(1)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518045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2002号

剂、输血、补液及抗生素防感染治疗后,阴道流血量减少。继续用药三日后,再次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签字后,于床旁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幸运的是将残留胎盘全部清除,术中出血200ml。术后子宫渐恢复正常。

1.3 保护隐私与婴儿健康的困惑

例4,产妇28岁,因有规律腹痛6小时入院。入院后,急查血乙肝两对半,第1、3、5项阳性,梅毒阳性。顺产后2小时,因为乙肝大三阳,乙肝DNA阳性,梅毒阳性,医师在产房开医嘱时告知其最好人工喂养婴儿,并要求抽脐带血查乙肝两对半,乙肝DNA及梅毒血清学检查,要求与家属沟通后可予以中药回乳。但产妇告诉医师,她出生时即是大三阳,产前检查建册时她要求医师保守隐私,故未将乙肝化验结果记录在《母子保健手册》中,当时拒绝查梅毒及艾滋病抗体(前男友有梅毒病史),隐瞒其丈夫和公婆。此次产后,仍要求医师保密,拒绝做脐血检查。回病房后,其丈夫及公婆坚决要求其母乳喂养,她又不敢违背,再次隐瞒实情,只好给新生儿喂母乳,医师很困惑,曾反复向其交代病情,建议把实情向家属坦白,可以保护孩子尽早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强化的乙肝疫苗注射,治疗先天梅毒,减少患乙肝和梅毒感染的几率并且自己心理负担也会减轻。而她坚持隐瞒下去,要求医师保持沉默。此种情况下,医师怎么不困惑?又怎么保护无辜的婴儿?

时至今日,类似这样的例子已越来越多。在遇到保护患者隐私与保护其与家人健康甚至其生命发生冲突时,妇产科医师应该如何处置?

2 临床医师保护患者隐私权现状分析

2.1 患者隐私权的概念

患者隐私权是指患者不愿被他人知悉的包括其疾病在内的个人情况的权利。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提供的是一种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很容易了解患者的隐私。如医师通过问诊和患者的自我陈述可知悉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情况;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可接触和发现患者身体的敏感部位及其生理病理状态、身体缺陷;对患者的血液、组织和器官进行检验,可能发现某些隐私;有时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本身即为隐私[1]。

2.2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应理解为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保护患者隐私权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意义:第一,维护个人的安宁和安全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第二,维护公民的个人尊严,使其免受精神痛苦;第三,医护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注重患者的隐私权,不仅对患者是一个极好的心理安慰,有助于他的康复,而且也将有利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患者将会以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取得更佳效果;第四,保护患者隐私权,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疾病除认真负责地诊治外,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守医疗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2]。

2.3 家属对患者的知情权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又称为“知的权利”、“了解权”。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它是指人们有权了解他应该知道的事情[3]。根据知情权的概念,笔者认为家属对患者的知情权是指相关家属有权了解特定患者一定情况的权利。譬如在我们列举的案例中,患者丈夫应该有对她孕育及身体健康情况知悉的权利,尤其是当这种隐私影响到患者家属的健康,影响其作出治疗抢救措施等决定时,更应该使其丈夫了解实情。

由于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患者的隐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会使国家、社会或周围的利害关系人以及其家庭受到潜在的威胁或现实的危险,已经涉及他人的利益,所以其病情隐私权就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隐私,有利害关系的人完全有权利去知悉相关的情况、进行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4]。

3 妇产科医师的职责与困惑

3.1 妇产科医师的职责

妇产科医师要科学地指导、帮助和处理,使每个母亲和婴儿都能健康、平安、顺利地度过妊娠和分娩,这是产科医师重要而光荣的职责。妇产科医师都知道,一个女病人比其他病人更需要得到理解、关心和爱护。在诊治过程中,妇产科医师要鼓励她们充满信心去战胜疾病,特别注意不能给她们增加新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一个好的妇产科医师,必须精通业务,了解、关心自己的病人,为病人保守医密,对她们的诊断和治疗,不只是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还要为她今后更好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使她在治愈后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庭生活,这也是一个妇产科医师应尽的职责。

3.2 妇产科医师的困境

作为患者个人,守住自己的固有阵地隐藏自己的隐私,以求得其私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是人之为人的本能。她重视自己的健康,不会向医师隐瞒病史,但却往往隐瞒其丈夫和一些相关的人。熟不知一些隐私不但剥夺了丈夫的知情权及其身心健康,甚至伤害到无辜的婴儿、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当危及到患者生命时,医师是否继续为其保护隐私还是坦然告知家属交待病情使其在生死攸关时刻尽快签字抢救生命?如例1和例2,患者丈夫坚决不同意剖宫产,医师又不能泄露患者隐私,这种巨大的风险由谁承担?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把这些风险都推给医师,是否公平值得斟酌。文中列举的例1结局还好,在孕妇的强烈要求下,其丈夫签字行剖宫产,母子平安。而例2,医师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还是以社会因素为孕妇行剖宫产术,但已向患者反复交待了手术风险,劝其将实情告知其丈夫,但她坚决拒绝。诉若此,她的家庭将破裂。医师将病史从实记录,并再次向她交待病情,她仍坚持隐瞒,在病历中签字后行手术。术中因疤痕子宫,胎盘植入,产后大量出血,病人出现休克DIC,予积极抢救,为挽救生命,向家属交待后,切除了子宫。这样的结果也是很遗憾的。若医师未将病情,病因交待清楚,一场医疗纠纷不可避免。上述几个例子,如果医师不保护患者隐私,可能招致夫妻不和甚至家庭破裂。但医师也确实困惑,这些孕妇为何一定要隐瞒自己的丈夫呢?他们之间能有真正的爱情吗?这是否应归结为一种道德的缺失。

在临床医疗行为过程中,妇产科医师有时左右为难,不但要承担高发医疗纠纷的风险,还要承受保护致命隐私的困惑。如果过分保护患者隐私权,不让其配偶知悉势必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上述实例);但是另一方面,相对方要有保密的义务,毕竟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回首上述的案例,我们认为,根据人格尊严原则和道德层面的规制,我们在保障患者生命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权。然而,在临床工作中,这种平衡很难掌握,妇产科医师所面临的相关困境有待进一步解惑。

参考文献

[1]李茂年.医方的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8(1).27-28.

[2]朱丽娟,华庄.对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33-35.

[3]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463.

论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保护 篇8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在全球流行以来,保护艾滋病患者的人权和自由的意识在防治艾滋病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侵犯的事例。本文针对我国首例艾滋孤儿小莉的“隐私侵权案”,探讨我国对艾滋病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一、我国现状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位艾滋病人以来,艾滋病感染人数在逐年上升。2008年1月,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我国有约6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这个群体还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膨胀。艾滋病的出现,不仅给医学带来了极大压力,也给法律界带来了诸多亟待思考的问题。就我国现状来看,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保护体系尚未完善。虽然我国已有不少法律规定了隐私权不可侵犯,但这只针对公民这个大群体而言,并没有考虑到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虽然明确表明了对隐私权的保护,但却没有进行具体规定。换言之,艾滋病患者的隐私一旦受到侵犯,法律对他们的保护仍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作为一个被歧视的群体,他们在隐私曝光后所受到的伤害,是健康人无法体会的。因此,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艾滋病患者急需一个更完善的立法体系来保护其隐私权。

其次,报纸网络等媒体不遵守职业道德,未经当事人同意曝光其身份的现象屡见不鲜。小莉的隐私侵权案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媒体在未征得小莉及其法定监护人同意就擅自刊登其真名,且未经处理便刊登其与亲人的照片,更将其家庭身世进行报导。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背后,各路高手针对网上所爆的信息,开展着地毯式搜索。2007年,一个叫姜岩的女子,因丈夫有了第三者想与其离婚而跳楼自杀。在她生前写下的“死亡博客”中,将其自杀原因归于丈夫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外遇的照片。对此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某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此后,王某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恐吓,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他辞退。普遍流行的人肉搜索背后,也存在隐私权的侵犯问题。试想,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忍受隐私被曝光,如果该信息是关于一个艾滋病患者的,他又情何以堪?

最后,由于艾滋病的神秘性,仍存在一些窥探艾滋病人隐私的群体。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歧视造成了艾滋病患者的自卑,也形成了他们低调的处事风格。但由于他们的低调,使得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少好事者甚至是他们的朋友都对他们的生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研究艾滋病及其患者的学者和专家有时也因为研究需要,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患者的隐私造成侵害。由此,艾滋病人的隐私岌岌可危。

二、应对方法

针对我国艾滋病人隐私权侵害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途径可以有效缓解现状。

第一,要完善我国对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立法能从根本上有效推进艾滋病患者隐私保护的强有力措施。从我国现状来看,要在已有的立法基础上,针对艾滋病一类的传染病进行专门的立法,明确保护他们的隐私权等基本人权,加大对其侵害的惩罚力度。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20多年来,国际社会在艾滋病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法律政策环境一直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澳大利亚作为重视艾滋病法律改革较早的国家之一,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立法,从法律的角度在根本上保障了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规范媒体行为,加强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隐私权的保护。不可否认,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处境既受到大众的歧视,也遭到旁人的冷眼。但是作为社会视角的媒体,它们在报导艾滋病患者事迹时更应该谨慎处理其中关系。艾滋病人首先应受到媒体对普通受采访者应有的待遇和隐私保护,其次由于病人的特殊身份,其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利应充分得到尊重。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外扬,更何况一直以来遭到社会歧视的艾滋病患者。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报导时,首先要征求他们个人的意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再进行如实的报导。

第三,营造一个有利于控制艾滋病患者生存的的社会环境,正视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存在,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体内带着某种病毒而歧视他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冷漠和歧视造就了当今艾滋病患者的尴尬处境。由于我们的无知以及对艾滋病恐惧、对艾滋病患者歧视,认为他们是“肮脏的一类”,疏远、漠视直到最后发展成为如今的歧视。事实上,艾滋病患者内心更渴望得到全社会的关爱。病魔夺走了他们健康的权利,社会不能再无情地剥夺他们幸福快乐的权利。我们应该彻底扭转这种幼稚的无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与艾滋病病人做朋友的良好风气,尊重他们的隐私,共建和谐社会。

[1]郑慧文.艾滋病:心魔还比病魔还可怕![J].TRUSTMEO,1999(11).

[2]夏国美,伯雷斯·斯科特.论中国艾滋病的立法框架[J].社会科学,2004(12).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篇9

别让“最近使用的项目”泄密

“最近使用的项目”位于“开始”菜单的右侧,显示用户最近使用过的文件的列表。通过单击此列表中的文件名称可以方便地打开列表中的相应文件。

默认情况下,“最近使用的项目”中可以记录用户最近浏览或编辑的15个文档,尽管后期打开的新文档记录会覆盖前面的文档使用记录信息,但是一不小心自己的重要文件就可能在此暴露无遗,“偷窥者”很容易在这里获取第一手的重要资料。

初级防范方法:打开开始菜单中的“最近使用的项目”,在需要删除历史记录的文档名称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删除”,或者在“最近使用项目”上右击,选择“清除最近的项目列表”把“最近使用的项目”列表中的文件记录全部清除。

进阶防范方法:用鼠标右键单击“任务栏”选择“属性”打开“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窗口,然后单击“开始菜单”选项卡,将“隐私”下“存储并显示最近打开的文件列表”复选框前的对勾去掉再单击“应用”按钮即可。好了,你再打开“开始菜单”看看,“最近使用的项目”是不是消失了?

思维扩展 自动清除历史信息

让“最近使用的项目”从“开始”菜单中消失,别人肯定就无法看到你最近打开的文件列表了。但是如果自己需要频繁打开或者编辑某些文件的时候就显得不太方便了。如果能在退出系统时自动清除最近打开的文件列表多好啊。

使用“Win R”组合键打开“运行”窗口,在“运行”窗口中输入“gpedit.msc”打开“组策略对象编辑器”,依次展开“用户配置”→“管理模板”→“‘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然后双击右窗格中的“退出系统时清除最近打开的文档的历史”,在“退出系统时清除最近打开的文档的历史”属性窗口中选择“已启用”,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好了,启用该策略后系统就会在用户注销时删除最近使用的文档的历史记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用户退出系统前用户一直可以使用“最近使用的项目”中的历史记录来打开文件,而用户再次登录时,“开始”菜单上的“最近使用的项目”菜单却不会有任何最近打开的文档的历史记录了。

清除播放器中播放内容的信息

很多播放器在播放了多媒体文件后都会保留播放记录。以后当用户再次播放时就可以直接在播放列表中找到以前播放过的文件。这项功能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快地访问到以前播放过的文件,但是如果别人用到这台电脑的话,也可以通过它了解到该用户以前播放过哪些多媒体文件。

在WMP中播放音频和视频内容时,系统通常会把这些文件历史记录和媒体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在使用WMP时获取你的隐私,不妨清除掉原来的播放列表吧!

防范方法:单击“正在播放”选项卡下的箭头,再单击“更多选项”,接着单击“选项”窗口中的“隐私”选项卡。然后单击“清除历史记录”和“清除缓存”按钮,这样就可以把将已播放文件的历史记录和播放的CD、DVD 媒体信息删除。再将“在播放机中保存文件和URL历史记录”前的对勾去掉,这样就可以阻止Windows Media Player再次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的时候继续保存播放记录了。

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困境论文 篇10

1.前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对于隐私权的威胁。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至今尚无权威认定,而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出路由于网络发展时间尚短仍然有着诸多问题。但是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是毋庸置疑的真实存在,且是人类的隐私权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这种法律赋予的权利能够确保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得到保护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自然人的私人信息。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隐私主要体现在用户电脑、个人网络主页、论坛、在线数据库、电子邮箱、网络通讯工具、网络调查及专门网站等处的个人隐私。

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社交网络;隐私关注;隐私保护

社交网络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运而生,它满足人们能够充分展现个性、开展社交、提供平台等多方面的需要的特性使其得到推广,使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Hsuan-Ting Chen和Yonghwan Kim(2013)提出,隐私权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概念的发展而发展,这意味着对于隐私及其关注而言,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呈现和披露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隐私权及隐私关注的概念,应当值得我们思考。本文通过SNS和Privacy

Concern的关键词组合对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 ( EBSCOhost )和SpringerLink进行检索,检索领域为主题词,选择条件为学术期刊类型,可获得41篇论文。清除重复和无效记录后可得到10篇有效论文。

在中文文献方面,本文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文献链接,得到论文49篇,清除重复和无效记录后可以得到论文39篇。本文分别对社交网络及其隐私权、隐私关注的概念及其维度、当前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的问题和当前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的对策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隐私及隐私权概念

(一)隐私的概念。刘雅辉、张铁赢等(2015)认为隐私是指一种个人隐匿、免于公开、免于外在干扰的状态,他人或组织不能非法侵扰、搜集、利用和公开个人的隐私,发生的要素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主体构成。李雪、许晓东(2015)指出隐私概念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发展的过程,但总体的特点应当如下:一是隐私是围绕人产生的概念,对人的研究应该是研究隐私问题的核心;二是隐私逐渐从一个纯粹的法学问题变成哲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紧密结合的跨学科问题。

(二)隐私权的概念。阿伦·维斯汀(2010)在《隐私和自由》一书中写道,隐私权应被定义为人们控制有关自己信息传播的权利。因此,隐私的道德基础是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利,隐私权的核心是隐私控制权,在控制隐私权和披露权之际的个人和集体在隐私权认知上的边界更是如此。

二、隐私关注的概念及其维度

(一)隐私关注的概念。随着公众对个人隐私关注度日益提升,隐私关注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李冰心(2012)提出,最早提出隐私关注概念的学者是社会学家Westin,他将隐私关注定义为在相应的隐私情境中个人主观感受到的公平程度;Dinev

&Har(2005)将隐私关注定义为消费者自愿或非自愿的向B2C商务网站透露个人信息所引发的对隐私丢失的关注;Castaneda(2007)将隐私关注定义为消费者对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或与交易相关的信息被他人获取或使用等问题的关注。

(二)隐私关注的维度。李冰心(2012)及杨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对隐私关注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其中CFIP和IUIPC量表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学者们使用的测量量表存在着多个版本,其中的IUIPC模型,是以CFIP模型为基础,运用社会契约理论开发出的专门用于测量网络环境中用户的隐私关注程度。与CFIP模型类似,它也是多维度量表,包含3个维度,分别是控制、收集以及意识。

三、当前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1)用户对隐私风险的低估。 用户对隐私风险的低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后台困境”:徐晓露(2014)指出当用户享受个性化的服务之时,“后台”揭露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二次传播”可能成为“前台”的内容,这反映了社交网络用户对隐私风险的低估,控制能力薄弱。二是“隐私悖论”:徐敬宏、张为杰、李玲(2014)认为社交网络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并不会因为对隐私问题的担忧而影响到其披露个人信息行为,用户对个性化服务导致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忧虑低于传统网络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忧虑。三是使用者在隐私风险评估中的错误假设:田丽、安静(2015)认为,在社交网络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的交流范围基本上是自己的好友,用户就会放心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彼此的信息与感受,因此容易得出 “用户很容易产生处于实体社群中”的错误假设,这就有可能导致隐私泄露与隐私关注问题的出现。(2) 社交网络使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力减弱。牛静、翁林(2014)认为大多数用户选择社交网络的主要动机在于“自我呈现”,这是由于社会化媒体的自由性、互动性和适时性使人们更加倾向于暴露和泄密;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结合,则使私人信息暴露地更加立体化,忽视社交网络的技术设置中有的隐私控制。王勤富(2014)认为其原因是社交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难以控制,而用户所发布的信息有可能会侵害自己或他人的隐私,或令自己或他人产生不快。

(二)收集环节存在的问题。刘业政,凡菊,姜元春(2009)指出,大多数社交网络用户在信息收集环节对自己的网络隐私的安全状况进行关注,但对经济风险有关的隐私的关注存在一定问题;此外,徐晓露(2014)认为目前大多数的社交网站的技术架构皆以负载的经济利益为主,服务商提供相关服务基本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更加注重诱使用户选择公开而不是封闭,与人们的隐私权保护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意识存在的问题。Olli Pitk nen、Virpi Kristiina Tuu

nainen(2012)及徐晓露(2014)认为,是用户缺乏对隐私保护的意识导致了当前隐私关注的问题:社交网络用户缺乏在社交网络上对隐私保护的认识、隐私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同时不重视、不了解或不理解隐私协议的内容。

四、当前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严真(2004)及段绩伟(2007)强调社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权、数据持有者使用的个人数据的合法性,对应对数据收集的依据、范围、程序及具体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对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其他责任的具体规定。

(二)加强网络隐私权政策的制定。(1)制定政策:严真

(2004)指出,制定网络行业的个人数据保护政策是必须的,应在各网站主页上予以明示,内容包括个人数据的收集范围、收集个人资料目的声明、个人资料保密的声明、数据主体的权利和限制利用原则。(2)行业自律:徐晓露(2014)认为,目前我国不少移动社交应用的默认设置都存在一定的最大限度暴露用户隐私的“越轨现象”,完善移动社交网络的默认选项设置需充分考虑用户隐私保护需要。徐敬宏、张为杰、李玲(2014)认为社交网站需要创造一种使用户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他们的个人信息将如何在社交网络被使用和被分享的机制,包括与第三方的使用与分享;增强社交网络用户的控制能力等等。

(三)网络用户应增强个人隐私自我保护意识。段继伟

(2007)从注册信息、进行网上浏览和应用软件等方面谈到了保护个人的隐私资料必要的措施,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时,尽量不要用真实姓名和填写相关的真实资料;田丽、安静(2005)认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发布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不能实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隐私的行为。杨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提出,政府应该从教育、媒体宣传等多个途径警世网络用户,以防止网络钓鱼、网络欺诈等利用客户信息进行的犯罪活动。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对当前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方面,研究比较多的是社交网络和隐私权的含义、隐私关注的概念与其维度、社交网络隐私关注中的控制维度存在的问题和社交网络的隐私关注的对策,但是对当前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中收集和意识存在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关注维度的量化表示和个人数据保护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Ronald Leenes(2010). Context Is Everything-Sociality and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Privacy and Identity, IFIP AICT 320, pp.48–65

[2] 李雪,许晓东(2015), 网络隐私问题的国际研究分析, 现代情报, 2015,35(6)

[3] 李冰心, 社交网站环境下隐私关注对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消费导刊,2012年12月刊 pp.137

[4] 徐晓露(2014).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及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重庆大学

[5] 田丽,安静(2015),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研究,新闻与写作, 2015(1), 37-40,第18卷

[6] 杨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 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影响的实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2008年第5期, 54-58

[7] 徐敬宏、张为杰、李玲(2014), 西方新闻传播学关于社交网络中隐私侵权问题的研究现状,国际新闻界, 2014.10, 146-158

上一篇:朋友祝福英语句子唯美下一篇:红五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