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精选13篇)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为他的学生所做的早已超出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与义务。他所任教的学校,条件极其恶劣,他的学生也并不是最优秀的,但通过雷夫老师的帮助,学生们却都成为了美国的精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全面而详细地阐述和介绍了雷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帮孩子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

雷夫老师爱他的学生,为了学生有更光明的未来,他把“成功无捷径”的标语挂在教室中,他让孩子们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他鼓励孩子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成功无捷径”这个标语成了56号教室的灵魂,也已深入孩子们的心底。这样一种沉静的、坚决的信念,影响了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引领孩子们明白,要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要有勇气面对一切挫折,要实现美好的梦想,唯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别无他法。我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我们要想实现梦想,别无他法,唯有努力。的确如此,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与努力,“成功无捷径”告诉着我们,任何人要想获得成功靠的是刻苦、是努力,是信念。而我们要给孩子的就是让他们树立理想,只有树立起近期和远期的理想,才能打开成功之门。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他的学生自愿牺牲业余时间,自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校进行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周六、假期到老师家学习。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

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雷夫先生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的确,雷夫老师从教以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付出120分的热忱,面对着来自贫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都是抱着同样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以独特的魅力使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做一好老师是很难,所以要求我们自己向雷夫老师那样,认真、坚持、有原则。我们中国教育的弊端,保守、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造成我们老师对于自己的定位都是那么的困难。

“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我们的孩子,是在为老师学习吗?我们老师(包括我),常常为了能看到学生干净整洁的作业,就监督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的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容易乐在其中,也会做得更好。”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教师的任务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你自己要坚强,才有资格期待学生不被挫折或失败击倒!只有你自己勤奋不懈,才能要求学生努力用功!愿明天更美好!

●提倡“没有害怕的教育”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2

心中横着“一根筋”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 坚持不懈, 终于孕育了美丽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锤炼, 坚持不懈, 终于铸就了锋利的宝剑;雷夫忍受了岁月的考验, 坚持不懈, 终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雷夫, 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国小学教师, 他在洛杉矶市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 坚持不懈, 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 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在这里, 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变成了“爱学习的天使”。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 不仅谦逊有礼而且诚实善良, 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就读, 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谱写了精彩的人生。

雷夫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他,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 心中横着“一根筋”, 20余年如一日, 守着固定的一间教室, 教着一届又一届的五年级学生, 用心耕耘, 用心培育, 用心打造着充满爱和温暖的天堂———“第56号教室”。

雷夫说自己不是超人, 他睡眠不足, 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 会为一个自己无力教育的学生而感到极度痛苦。雷夫也遇到过和我们一样的困惑:学生基础薄弱, 上课不专心, 作业不认真等等。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选择了坚持, 选择了反思, 为了教育好学生, 25年来他什么方法都试过。他甚至坦言他也像所有“真正的”教师一样, 也经常失败。比如曾经的好学生回母校却向教室投掷烟幕弹, 恣意毁坏公物……这使他陷入艰难的境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还是没有气馁, 还是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教育, 还是坚守着他那“第56号教室”。

雷夫是平凡的, 他做着我们也在做的一些工作, 他碰到了我们也碰到过的一些困难, 依稀感觉, 他就在我们身边……但雷夫也是不平凡的,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他的心中横着“一根筋”, 他坚持不懈地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56号教室”,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最温暖的家。

心中燃着“一团火”

在书的封面上, 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雷夫老师满脸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一群学生自由地围在他的身旁, 有几个甚至坐到了他面前的桌子上, 大家一起在积极而热烈地展开讨论。

我们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或许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敢坐到桌子上, 或许当我们发现学生坐到桌子上的时候, 我们会训斥他……而雷夫老师却用自己热情的笑容点燃了学生们的笑容, 自由与信任弥漫在周围。这是何等幸福的氛围, 这是多么生动的境界!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里享受着心灵的自由, 赢得了自身的主动发展。

在书的自序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节化学课上, 一个小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而忧伤。雷夫老师为了不让她落在后面, 为了让她也享受到一次实验成功的快乐, 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由于灯芯太小, 所以雷夫尽可能地靠近它, 灯芯点着了, 但雷夫的头发也烧着了, 可他自己却没有发觉……这把教室里的火温暖了学生的心, 也点燃了雷夫自己心中的那团火。他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 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 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 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20多年来, 56号教室每天早上6点半就敞开了门。雷夫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3点多就从家里出发, 倒好几次车赶到教室, 比正式上课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他说自己并不是特别有创造力, 所以只能尽他所能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他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 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学生们着迷般地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 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几乎每年48周, 每周6天, 每天12个小时, 他和他的五年级学生都会涌进第56号教室里, 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

在第56号教室里, 雷夫投入了他对教育的全部热情,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考试还是游戏, 雷夫都不断思索, 探求学生喜欢的方法。他甚至可以在学生听不懂时为学生讲解500遍, 一直讲到学生听懂为止。雷夫是相信奇迹的, 所以他可以为学生投入到头发着火, 所以他可以为学生奉献上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他的心中燃着“一团火”, 他在第56号教室内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 娱乐, 追求卓越。”

雷夫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友善、勤奋的人, 因此, 我必须是他们见到过的最友善、最勤奋的人。”雷夫用自己的全部热情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 难怪学生们如此自愿积极地学习, 难怪学生们如此痴迷“第56号教室”。

心中扬着“一面旗”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上, 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句话。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跳入我的眼帘, 触动我的思想。当我合上书, 却发现“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句话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响亮。

原来,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这是雷夫心中的“一面旗”!他概括地体现了雷夫的教育理想, 折射了雷夫的教育追求。在他眼里, 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 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教育,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他是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了自己的心上。

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雷夫坚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 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创造性地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来培养学生的人格, 对每一阶段都从积极的角度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他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是何等的可贵。他说他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 而是提供机会让孩子拯救自己的灵魂。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基于信任, 他充分激发了孩子自身的高要求。

雷夫认为过程就是一切。他坚持让学生每天阅读, 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他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作, 通过写作开启学生的心扉;他坚持每个礼拜和学生们玩“Buzz”的游戏,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习惯……他们通过看电影来学习历史, 通过亲自实践来接触自然科学, 通过体育运动来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 通过班级经济制度活动来懂得经济责任……行万里路, 让学生们在旅途中改变生活;疯狂音乐, 让学生在摇滚中踩着舞步度过重重难关;戏剧表演, 让学生们经受锻炼展示才能;圣诞颂歌, 让学生们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在不断的磨炼中, 这群学生已经褪却羽翼, 幻化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可爱的“天使”!

“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 篇3

这本书可不是什么虚构的校园故事,它是被称为“天才与圣徒”的雷夫所缔造的真实事迹。

人物卡片

雷夫·艾斯奎斯

美国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五年级教师

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等。

一所特殊的学校

霍伯特小学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境贫寒,并且第一语言几乎都不是英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打架斗殴更是常事,学校秩序非常混乱。可雷夫在这里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在他的关怀与呵护下,一些“顽劣”的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品格,更在全美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了排名前5%的好成绩,长大后考入了美国顶尖大学。

雷夫的教室便是“第56号教室”,他的学生们便是这间教室里的“奇迹”。大家是不是很好奇,雷夫老师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一位以身作则的老师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雷夫说。

为了引导他们,他努力做到了不对任何一个孩子动怒,也不体罚任何一个孩子;每当有教师或来访者问他问题时,即使再忙,他都试图回答每一个人的问题;每年他会邀请孩子们去给无家可归的人送吃的……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很多孩子们都体会到了帮助人的快乐,这些孩子再慢慢影响其他孩子,最终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

一位爱阅读的老师

除了以身作则外,雷夫还通过一种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品格,那就是引导他们阅读。雷夫认为,阅读不仅可以看到另一个美妙的世界,更能从书中学到真善美。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博览群书,然后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推荐不同的书籍。孩子们不喜欢看书的时候,他就耐着性子读书给他们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他更成了“百科全书”,滔滔不绝地讲述作者的生平、书的写作背景等,并与学生交流读后感。

除此之外,他还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为孩子们制作、排演戏剧。当然啦,这个戏剧排练起来可不容易,一般都得花费一年多。但有了阅读、改编加表演的过程,作品的内涵自然而然就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有一次雷夫与孩子们排演《日光下的葡萄干》时,发现14岁的路易斯在默默掉泪……等他恢复了平静,雷夫问他为什么哭,路易斯说:“我哭,是因为它描述的就是我们家的故事。”作品与孩子的世界连接起来了,在阅读中产生的“笑声和泪水”,会一直伴着他们,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书,我特别感觉到雷夫工作量很大,这也是我怀疑雷夫老师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的原因。雷夫老师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一个好老师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耐性,需要爱。他那“魔鬼式训练”、学习“八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上的!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教学工作似乎涵盖了除技术性学科,如音乐美术外的所有课程。“凡是值得做得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班训,我想也是雷夫的行事准则。雷夫和我们一样也有痛苦和想要屈服的时候,但每当这时雷夫回想起他的学生珍妮给她的信,感谢他为孩子们建造的“避风港”,因此他又打起了精神。雷夫作为教师已经做到了极致,他用全部的爱、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在56号教室读书的孩子们。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5

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因为教育这个大环境,要求孩子必须样样出色,才能在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于是我们要求着学生这样那样,久而久之,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困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池半步,孩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被剔除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雷夫老师很懂得教授方法,让孩子懂得学习,他特别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在他看来,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师他做得更为细致:他从为孩子选择读本,帮助不会阅读的孩子,让孩子对阅读作出评估,以及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从小细节方面使热爱阅读的孩子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让教室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最温暖的家!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室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则“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怪不得,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天才与圣徒”,《每日新闻》则誉他为“当代的梭罗”。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觉得教书枯燥是因为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奉献的职业,忘了要“梦想成真”首先必须要对梦进行投资。

正如所说:唯有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努力改变用心去做,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6

首先是共读课程。雷夫以自己对阅读的热爱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多种策略、多种方法、多种鼓励、多种评价和多种活动,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心底喜欢阅读。一路阅读一路抵达。雷夫说,阅读不是一门学科,但它是生活的纪实,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从重要性来衡量,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于总不同的人,又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探讨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因为这个课程能有效指导了孩子阅读,让孩子通过阅读感受人生,同时也通过阅读,树立了榜样,从而让孩子抵达自己,为更好地成长打基础。而排演莎士比亚的课程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挑战不可能!”因为演好一部戏剧需要很多知识,包括对剧本的理解,背台词,灯光设计,配乐等等,排演下来,这些知识都是活的了;对于孩子来说,有个机会让他上台去展示,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到与剧中人物命运相连,让孩子学会的团队合作。通过这些挑战中,孩子们懂得付出艰辛,懂得团结合作,懂得表达,追求卓越。到外地游历课程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课程能够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增长知识;游历课程教会了学生如何自理,如何独立支配自己的金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有素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旅游,而不是当一个邮差。班级经济系统课程。这个经济系统教会了孩子日常如何支配自己的金钱,如何购置不动产,如何投资,如何维持自己收支平衡,延迟享乐。这个课程很大程度和社会接轨,让孩子出到社会能够快速适应。且也让孩子懂得了,凡事是需要努力才可以有回报,并且要对自己负责。而在和学生共同穿越课程中,老师也在挑战自己,让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发现了自己的意义。

回想自己的教室,也开展过类似的课程,从2月9日启航,我开始了每日一诗的晨诵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在其中穿插汪国真、海子、泰戈尔等文学巨匠的诗歌。一开始读常丽华老师做二十四节气之旅的材料,感觉很简单,可是到自己做起来才觉得很困难。一开始只是找该节气的古诗,整个星期都是这样,孩子们都很乏味,后来我加入了汪国真的励志诗和哲理诗,孩子们的热情渐渐调动起来了。后来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读诗――理解内容――联系自己――写下感想。后来有些孩子就把这个模式概括为读别人的作品――理解别人的感情――关自己什么事――记录。一个旅程之后,我们都有深深的体会,至少懂得关注自然,关注身边的每个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课程走完后,我们又进入每日一则新闻讨论,这个也是为了配合初三议论文学习开展的,同时也通过辩论各个时事热点来让孩子们关心我们的社会,同时思考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做一个好人。后来又开展了共写课程,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有一本暮省本,同时我们班级也有一本班级记事。别小看这两个本子,暮省本是我和孩子们交流的重要场合,在这里,只要孩子敞开心灵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我都能一一回应。且孩子们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隐私,暮省本发回去,没有人会好奇地去翻阅别人的内容。而班级日记则记录着孩子们和老师们在这个教师发生的事情,每个值日的孩子接到本子都迫不及待地翻阅以前的记录,有的还写上评论。在这两个本子上,我们清晰的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足迹,也是这两本本子,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信任。

和雷夫不同的地方是,我在开始接手班级,就开始尝试了解孩子,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很多调查表,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就是为了多了解孩子们。事实也证明这一步工作很重要,没有调查没有了解,所做的盲目性就大很多,在这个设计里面,我阅读了乐嘉的性格色彩学一系列的书本,深入分析各种性格,这已经为我和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而且心理学也是我的爱,观察、推测和探究心理是我热爱的,在设计和推进课程的时候,我考虑到很多心理因素,这个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保证。

总的来说,我觉得课程设计的背后需要教师深厚的学识功底专业素养才能展开,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例如在班级积分制度我就做得很失败,但是有些老师做得很好。如果看到别人成功的课程,没有经过思考和适应,照搬在自己的教室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7

令人敬佩的美国老师雷夫,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平凡却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他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他们的故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我们重视还是忽略,学生的世界总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存在,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不易把握的特性,我们实在应该对学生多点生命的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读着《你就是榜样》,那句“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常常用规矩和道理来要求学生,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那一年初二,我们班的两名男生因为一个误会发生了矛盾,最初的时候还只是互不理睬地冷战,可是因为其中一个男生很容易情绪化,一个炎热的午后,矛盾升级了,两个人竟然拳头相见。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待他们冷静之后又梳理了一下事情原委,发现“拳头”背后竟然是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唉,男生怎么可以这样斤斤计较呢?我有些怅然,开启了讲道理的模式,情绪竟然随着“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道理越发激动。我也在不必要的计较中变得不淡定了。其中一个男生也许是受不了我的“语言暴力”,问我:“老师我想说,您对我们不也是斤斤计较吗?有时候一点小事,您就大发脾气,大张旗鼓地批评我们,以致我们都不敢说话。每次您的急脾气都让我们很烦躁,时间长了,内心积郁难平,遇事时就会情绪化。”孩子的一番话,让我震惊又无地自容。是啊,是我没有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却还在一味地要求他们来承受专权者的施威。身为榜样的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好的构想,而不是当个专制的暴君。现在我明白,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

同样没有做好的还有“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读书太少,只是功利性地选读一些为课堂服务的书,可是我却总是批评学生不爱读书,知识面太窄。有一次,在研究某一个知识点时,我顿住了,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一本书中看到过,但真的好久不读书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点醒了我,并会心地留下了一句话:“老师,原来你也没读多少书。”虽有些尴尬,我还是扪心自问:“自己有给他们做出榜样吗?”有些时候,也许老师做了,学生就做了,潜移默化的力量胜过繁多的叮嘱和告诫。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掌握了科学原理和心理学知识,然后我们开始虔诚地依赖这些真知灼见对学生指手画脚,自信认为了解孩子的一切,就忽视倾听他们,理解他们,那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对我们虚心受教,对我们百般体谅呢?

班级里有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不肯写作业了。我向来把他当重点生来培养,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想了解原因。他不说话。索性不等他说话了,我就把准备好的一大堆语言一股脑塞给他。他还是没有说话,眼睛木然地看着前方,我好像气息难平,又想找他父母来问。可就在这时,孩子失声哭了,希望我不要打扰他的父母亲。我竟然还认为他不懂我的良苦用心。回头看看自己,这件事情上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却还浑然不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倾听,没有理解,怎么能让学生信任你,又怎么能轻易向你敞开心扉呢?想真正爱学生,就要先栽培自己,让自己成为他们的身教的榜样。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读后感 篇8

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明理。书的魅力无法阻挡,书的作用更是神奇无比,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雷夫老师成功的班级管理也是因为他让孩子们不断读书。在第56号教室这块小天地里,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这本书是每位老师的心灵鸡汤,尤其是在职业倦怠感严重的当今社会,作为老师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忙碌,在忙碌中体验成功的感觉,找到自己感到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因为人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有所追求。雷夫老师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着孩子们,使56号教室的孩子们热情地追随着他,是他的牺牲精神和敢于试错的勇气感动着家长和老师们,同时也感动着众多的读者。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让孩子欢自己,乐意跟老师学习,喜欢参与各项活动。

但这条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如同雷夫老师的教育生涯一样。雷夫一直精心构想着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但“三剑客”还是伤害了他的感情。并使雷夫先生陷入艰难的境遇。但雷夫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并没有因此离开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而是领悟到要想教育孩子的前提是首先了解自我。雷夫老师说,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首先需要做什么样的人。但他同样感慨道:要教育20个人做好事容易,但是要我自己做个好榜样却很难。但雷夫老师并没有因为难而放弃,反而以自己的满腔热情不断地感染孩子们。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9

一名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这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热爱孩子,为孩子为工作做出牺牲,这种情况也很多。可是,同样的工作,为什么雷夫获得了那样的成功,取得了56号教室的奇迹,而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却无法做到呢?

雷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孩子的教育事业中,并以此为奋斗的目标且乐此不疲。当看到在自己的辛苦努力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雷夫老师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我想,这不是“56号教室的奇迹”,更应该称之为“56号教师的奇迹”。

通读全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书的第一部分“家最温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遇到过觉得教室、班级像家一样温暖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是否把我们当做自己的父亲母亲一样的信任?我想,可能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而这,恰恰是雷夫老师取得巨大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想着让孩子们能乖乖地听话,让学生听从指挥,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可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都会很严厉,对学生的错误木然相对甚至严厉批评。让学生对老师有种敬畏感,从而不敢亲近老师,那么,老师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们确实乖乖听话了,可是孩子们内心对老师是恐惧的,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是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对比雷夫老师,他却“以信任取代恐惧”,让孩子能真心实意地相信他。也正因为孩子对雷夫老师的“死心踏地”,让雷夫老师更好地开展“寻找第六阶段”的有效活动,激发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意识的提高。

“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这点,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剖析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当我在教室里大声训斥孩子的时候,想想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那儿缺少的就是恐惧!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0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今年暑假校长给我们推荐了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拜读此书,最吸引我、最震撼我的,自然是“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一部分。

雷夫老师的“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推崇的,每一次阅读课,每一次家长会,我都会跟孩子们、家长们讲阅读的重要性,向他们陈述: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一定是个彬彬有礼、有修养、有内涵的孩子。

当读到雷夫先生说“引导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我不禁在想,我的学生究竟有多少个是真正热爱阅读的呢?对于雷夫所教班级五年级学生设计的一份只有3个问题的阅读测验,据孩子们表示,这份阅读能力测试卷的结果比那些专业人员所设计的更准确。我不禁莞尔,在这里我摘录如下:

1、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读完这三个问题,我禁不住拍手叫好,决定对我班的孩子进行测试,让他们如实回答这三个问题,以统计班里热爱读书的孩子有多少。因为我知道,这三个问题很能检测出一个孩子是不是喜欢读书。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在课桌下偷偷地读小说,不是因为老师的讲课不精彩,而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太有吸引力。也记得因为看小人书太入迷烧糊了饭或是忘记了去拔猪草而被父母责骂。至于夜晚悄悄地成夜的读书的时候也是家常便饭。现在想来,那时的痴迷显然是成就了自己。

根据统计对孩子是否喜欢读书的情况有了了解后,再去进一步引导孩子读书。雷夫先生提出大人的指导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我认为确实如此,雷夫老师说:“因为我年纪比他们大,知道的比他们多,在阅读上也是如此,我知道一些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过的好书,我有责任把这些书介绍给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也同样做到了推荐好书给孩子们。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孩子们列出阅读书目,让他们有选择性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同时,我还会去读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新书,觉得好的就推荐给学生们。我的理想是构建一个书香班级,让孩子们都热爱读书,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

对于那些对阅读兴趣不大,或者跟不上其他同学的孩子,雷夫老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让他们选择难度较低的、适合自己程度的读本来阅读,好让他们有成就感。我在平时的指导中,也注意到了适当给这些阅读能力稍弱的孩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佳做法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开办读书会”。这是雷夫老师的发现。由于学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我还真没有举办过一次这样的读书会,但是我曾经在阅读课上,让同学们集中阅读主题丛书,读时做必要的圈点勾画和选择,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并写成读书心得在班内交流。我想从现在开始,向雷夫学习,多带领学生们开办读书会,这对学生们的阅读,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我很赞同雷夫老师的观点,我本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一杯茶,一本书就是我的天堂,而能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分享给学生们,展示给学生们,引导学生们会读书多读书更是我的职责。我喜欢那些捧着书不放的孩子,经常表扬这些孩子,把一些自己读过的好书作为奖励给他们借阅,并在同学们中树立他们为典型,成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56号教室的奇迹 篇11

关键词一:信任

一间教室的体积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延展性是无限的。这间教室是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它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个温暖的家里有相互信任的氛围,有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雷夫说:“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今年我教一年级,孩子们是天真烂漫的,着实可爱。他们面对各科的老师也会评价老师的好坏,有时老师说的话不一定听得进去,也许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吧!信任不是用嘴巴强调出来的,事实而言身教确实重于言教。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在这启蒙阶段要是能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教师的教育定能事半功倍。

真心希望让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到每一间教室,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舒张,健康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二:宽容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这爱的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少个春秋,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

在一个集体中,孩子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无论是淘气还是温顺,他们总有各自的闪光之处,他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赏识,以体验自身的价值。所以作为“园丁”的我们一定要用爱心育人,用耐心、诚心来感化学生。每个班中都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不健康等特点,还有需要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这些称“问题学生”。一个老师的职责,也就在于转化这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改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亦师亦友,用诚心来感化学生,进行感动教育。

关键词三:感动

细细咀嚼这本书中的精华,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再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诸多感叹与感动。我要感动于雷夫的细心、爱心、耐心和精心。这里的感动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但是绝对有源远流长的影响。这里的感动也许不是来源于什么大事,但是这里的感动,来自细节,并且无处不在。细节来自于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故事,随手捏来就能透视雷夫老师的心思,体验其中的感动。

班上有个学生——丽莎,她每一科都跟不上进度。某日雷夫要收取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丽莎却找不到自己的作业了。当时才刚开学,丽莎迫切享有好表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翻着书桌里的几个资料夹。她知道我站在后面所以拼命找那份不见的作业。这样一个细节,换做是我,会认为学生没做作业,可能会批评。可是雷夫的言行却出乎意料。他选择相信学生,选择保护一颗弱小的心灵,和一颗小小的自尊心。让原本往坏处发生的事情朝好处发展了,而且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或许这是雷夫某些大事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将整个细节放大,才能呈现其中的经典之处,才能体会其中的感动。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或许在许多教室里都发生过,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我深深感动于雷夫老师表现出来的那种爱与执着。他让我明白,当你潜心要在教育上为孩子们做出点什么时,需要有很多的心力、耐力。虽然我们没有事事创新的创造力,但是一定要舍得花下时间。用时间去培养学生的习惯,创造学生的未来。

我读56号教室的奇迹(王倩) 篇12

再读雷夫是前年暑假研修期间区教育局的一项硬性规定,每个老师在假期里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雷夫的教育方式,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说实话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平时读书涉猎的面很广,但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养成深思的习惯。对于这样的任务似的读书学习,也就只是翻一翻,看一看。把雷夫的故事也就仅仅当成故事看看而已。这时的雷夫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教育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成功案例。如果放在我们的国家,放在我们的学校,放在我们的班级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打个比方来说,同样是作业没交,雷夫选择的是相信孩子确实是放在家里或是没有整理好书包因而没有找到作业。如果放在那个班级里,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是找不到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也存在孩子撒谎的可能性而且几率还比较大。如果只是一味的信任,那这种信任会不会反而纵容了部分孩子。遇到这种问题,在我们是国家,在我们的班级又应该怎样的信任,又该怎样的因人而异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我在困惑着:那些人的感动是真的感动还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于是放下了读了一半的书„„

又一次的和雷夫结缘则是学校要求交流《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心得体会。于是又一次的拿起的放在一旁的书。因为有了写心得体

会的任务,所以也就“不得不”静下心来去读,去体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知不觉中有很多小的细节在慢慢地打动我。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不是什么煽情的文字,但却是表现了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书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是雷夫老师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方法。而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我。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如是说。“这个案例凸显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看看现今教师面临的许多棘手情境,再想想,这种做法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在《给我一些真相》章节中,有这样的文字。做了近五年的小学班主任,自认为还算合格,班级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很少有违反纪律的,作业很少有完不成的。有不少的家长也说:“孩子好像就怕老师,老师的话比圣旨还灵!”我为此而沾沾自喜。因为我是个严厉的老师,对待学生总是板起脸孔,冷眼相待,对待学生的错误严惩不贷,甚至学会了“河东狮吼”。一个比大拇指还粗的教杆更是不离手,只要教室里有一点点的杂音,教杆就会狠狠的砸在讲桌上。就这样我行走“江湖”很少碰到“刺儿头”„„直到有一天我接手了一年级,我的好日子到头了。这哪里是我原先想象的天真活泼的

孩子呀,简直是一群专门克制我的克星。你的黑面孔没人在乎,你的河东狮吼哪有他们的嗓门响亮,你的必杀技----敲教杆也就是管上2分钟。幸好有了这本书,我逐渐有了一些改变。也尝试着去真正的改变什么。把自己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班集体,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生活、学习,也尝试着在乘着新教育的东风下建适合我们实际的完美教室。于是就有了“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有了„

更幸运的是雷夫老师又出新作了,这就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2》。在这本书中雷夫老师带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随着比赛的推进,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3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邓启萍

上学期末,夏校长说要给我们每位校骨干团队成员买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为教科室人员,我先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同时也对这本书进行了了解。雷夫老师和他的56号教室走近了我们。书买到了,夏校长给我们骨干团队成员每人送了一本,我将它放在了床头,每天睡前翻一翻,看一看,想一想。翻开书,一章章一页页看着,细细地品味着。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及他在教育上的智慧与爱心都让我感动。

雷夫.艾斯奎,是一位小学老师,第五十六号教室则是位于洛杉矶某个布满贫穷、暴力地区的小学教室,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贫穷的移民家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好像注定一辈子平庸。但是,事实上,这些孩子长大后大多就读于全美顶尖学校,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而改变这一切的就是:雷夫老师。

雷夫给人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一种职业的激情,这是教育最需要的一种精神。雷夫无疑是个富有激情的老师,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都是雷夫教学热忱的体现。在有机会离开教学一线,享受更好教育条件和待遇面前,他却不愿离开他的学生。他服务的丛林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

一直也自诩为是有责任心的老师,一直在告诉自己,我是爱学生的,我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但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汗颜。问问自己,为什么从教18年,我的教室里没有奇迹?为什么教了那么多学生,遇到过许多的问题孩子,转化特别成功的却似乎没有?看过书,细细对比自己,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1.我死心踏地地把教育当作自己的船了吗?上船之后,我义无返顾了吗?

扪心自问,虽然从毕业至今,从来没有改行过。但是,我真的对教育那么义无反顾吗?如果有很好很好的机会,我还会从事这份职业吗?没有跳出去,说得好听点是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其实,只有自己才明白,除了做老师,我还能做什么?

2.我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悉心呵护孩子的梦想了吗?

想想那个每年都带孩子远足的雷夫,那个必须得走在马路中央拦下所有车辆才让孩子通过的雷夫,那个做梦都在为孩子挑选莎士比亚戏剧的伴奏音乐的雷夫,我们是不是敢做的会做的太少了一些?什么时候,我已经缺失了对孩子的这份热忱?什么时候,我只愿意喜欢那

些乖巧听话的作业认真完成的成绩出色的孩子?又是由于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 再也不敢带孩子出去游玩野炊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了?前两天启东汇龙中学高二学生江晨博的那个抨击当前教育的国旗下的讲话,虽然是偏激了一些,但,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当前教育的一些弊端呢?

„„„„

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这些问题叩问着自己,确实有点惭愧。我想,我不能够做得像雷夫那么好,但至少,我应该更加热爱我的职业,热爱我的每一个学生。我也许不能够造就一大批成功的孩子,把他们送到顶级的学校,但至少,我应该努力,让他们在学校在我班级里的每一天能多一点笑容少一点疲惫,多一点幸福少一点痛苦!

上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下一篇:院庆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