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散文鉴赏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当代散文鉴赏(共8篇)

现当代散文鉴赏 篇1

一、训练目标

1、了解散文阅读的技巧方法。

2、提升散文阅读的能力。

二、训练指导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8年19套试卷有11套对其进行了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例11.(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12.(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1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4.(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学生可据此拟定安徽卷答案。

根据宁琼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5.(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概括说来,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课堂训练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4分)答:

2.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

3.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答:

四、拓展训练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答: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答: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课堂训练答案 1.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4分)

2.第③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⑤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4分)

3.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园明圆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4分)拓展训练答案

1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2(1)答: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2)答: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

3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现当代散文鉴赏 篇2

一、艺术品鉴赏的文化内涵

(一)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首先是对于艺术品的定义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艺术品是由艺术家进行创作的, 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特殊的商品, 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品的真实性、原创性和审美价值以及使用功能进行的评价。艺术品具有着一定的特性就是具有艺术性、商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在价值上也充分的满足了人们的认知、审美和启迪交流的作用。

(二) 艺术品鉴赏遵循的原则

艺术品鉴上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性, 准确的把握艺术品的各项价值, 对此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算。任何艺术品都能够随着时代的推移展现不同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形态, 所以艺术鉴赏也应该对历史有明确的把握, 从历史性和总体性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艺术品的还应该把握民族性的特点, 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最后艺术品鉴赏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艺术品的商业价值, 实现商品的市场流通。

二、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分析

艺术平鉴赏的人文特征应该从人们的文化需求上充分的考虑, 也应该在时代的精神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总体的把握。

(一) 艺术品鉴赏体现着大众的审美取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视野得到了不断的开阔, 在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的正在对物质的审美价值进行了追问, 人们的审美取向正在不断的提升, 艺术品鉴赏也是与时俱进的行为活动, 应该反映着人们的审美取向, 通过艺术品的外在形式探究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为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通过艺术品鉴赏可以陶冶情操, 增长视野满足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全社会范围而言, 丰富艺术市场的活跃程度, 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

(二) 艺术品鉴赏反映着时代精神文化需求

艺术品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追求,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内涵的培养。艺术品鉴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更加的广阔了, 从家庭走向艺术品市场、画廊、美术馆等具有高审美层次的地方, 通过交流和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交往。通过艺术品鉴赏活动提升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

(三) 艺术品鉴赏折射出艺术创作的发展走向

艺术品鉴上一方面展现的是艺术品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体现了各个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就是对现代性的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对现代文化的总体的把握, 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实现对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现代艺术品的衍生品上, 大量的发掘艺术创作的潜能和价值。将艺术品鉴赏的内容拓展和丰富。艺术品鉴赏是艺术创作的必要阶段, 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 逐步的推进艺术品创作的发展。

三、艺术品鉴赏的当代价值

(一) 丰富大众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艺术品鉴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深度, 艺术品鉴赏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改变, 人们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就更加的浓厚了, 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的基础上, 在精神文化追求上也得到了提高和丰富, 所以艺术品鉴赏的时代价值非常的深远, 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 都是值得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的。

(二) 扩展艺术鉴赏的受众范围, 实现艺术品的人文价值

艺术品鉴赏的发展可以拓展人们的生活视野, 通过交流和沟通实现对艺术品的价值的广泛的传播, 人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艺术品的人文价值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艺术品的价值和灵活需求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中, 只有得到人们的肯定和成人艺术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这就是艺术品得以长久保存和收藏的原因, 不断的扩展艺术品的受众范围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诉求和呼唤。

(三)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满足艺术品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日益紧密的联系, 在交流的领域上也在不断的丰富,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交流, 艺术品鉴赏都能够得到体现, 尤其是艺术品的价值探究上, 通过鉴赏交流, 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世界, 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能力。丰富了艺术品鉴赏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商业价值, 推动了国家间更为广泛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8.

[2][法]丹纳.艺术哲学[C].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3]何鸿, 竹简.关于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的话题——何鸿访谈录[J]中华儿女 (海外版) ·书画名家, 2013 (7) .

[4]陆涛声.艺术品鉴赏和收藏倾向折射[J].艺术百家.1993.

浅谈现当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创作背景;意象;情感;语言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都有很大地好处。那么鉴赏现当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从诗歌产生的背景入手

背景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是作品的“大语境”,具体诗句是小语境。如果把握了大语境,便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文学作品源自现实生活,诗歌更是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般认为,1922年他赴美留学,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写过多首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在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的情况下,闻一多先生吟出了这首杰出之作《死水》。将自己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同时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的恨交织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现得集中强烈。所以,我们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再如,穆旦的《赞美》一诗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春城昆明时所作。一路上诗人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由此可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能够正确解读赏析诗歌所不能缺少的一个步骤。

二、要把握诗歌的意象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但实际上,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中国现当代诗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由于他们都是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而被写入作品中的,所以这些形象已经附带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它们便不再等同于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阅读、鉴赏诗歌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藏克家的《老马》,诗人在诗中所塑造的老马形象拥有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我们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由这一中心形象引发联想并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匹负重受压的老马所代表的就是旧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民。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整首诗的主旨。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这七句话中,他采用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我们通过把握这些意象,能看出作者由此创造出来的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既是当时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的写照,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那浓重的色彩、竞争的场面、搏击的气势、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聚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透过意象达到了诗的意境之中。还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要展现对母校的留恋,选用了很多与康河有关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浮藻”、“夏虫”、“康桥”等。将这些意象融合于诗中,表情达意,展现了诗人对母校深沉而复杂的依恋之情。因而,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作者选用的意象,再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的意境美。

三、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无一不浸透在诗中,它们或喜悦,或忧伤,或遗恨,或悲哀……所以只有很好地体会了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诗《发现》里,诗人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都压缩掉,先声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极其强烈地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结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有一种灼人的美。他那种回到祖国面对“噩梦挂着悬崖”的“恐怖”,痛心疾首与呕心沥血之情,是读者一下子就能体会得到的。再如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作者写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余欢乐,我们心中都结着过多的“激愤”,“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其中还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炼而概括,即用最恰当的字句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如《再别康桥》中作者选用了“轻轻”、“悄悄”、“沉默”、“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这些词语,给人轻巧华丽之感,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同时全诗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现当代散文鉴赏 篇4

【文本导读】

作者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

《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象征组织篇章,构成四个连贯、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

【作者卡片】

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

作品有散文集《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海之歌》等,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懵懂()

②吞噬()

③寒碜().④辗转()⑤堤堰()⑥阴翳()...⑦攒聚()⑧无稽()⑨簇锦()...⑩臃肿()⑪硕大()⑫豆荚()...⑬炙人()⑭黍稷()..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辗

①碾

拂

④佛



浑

 ②

混

瑟

 ⑤

琵



堰

 ③

偃

撼

 ⑥

憾



槛

⑦栅



靛

 ⑧淀

绽

冽

 ⑪洌

溢

⑨

隘



肆

⑩肄

隅

 ⑫渝

3.近义词辨析 ①黯淡·暗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迷离·迷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肃穆·庄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开头的“序曲”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开篇呈现了一个情绪背景,即此时此地的漂泊无根之感。这个漂泊无根之感又反向推动了对已经失落的根基的找寻,他重复地说:“我的根仍扎在那儿”,那儿就是故乡——黄淮大平原“母亲般的土地”。以此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2.如何理解“春柳,美丽与哀愁”这一标题?

点拨 春柳的美丽和儿童的天真相映成趣,呈现了柔美的一面;但战争和灾荒又使这片土地“沉沦在比严冬更冷的春荒中”。所以题为“春柳,美丽与哀愁”。这是整篇文章的基本情感结构。

3.作者为什么把第二章的标题定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点拨 榆树平实朴素,却能帮助穷苦人熬过饥荒。夏季来临,麦收场面一片火热,其他庄稼也正当其时,大地和人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像榆树,根深叶茂,不畏苦难。所以题为“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

4.“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这一标题如何理解? 点拨 随处渲染秋季的肃杀景象。在这个背景中,却有秋收后人们抗敌的激情:“咱们是硬汉子,冻死,也要迎风站!饿死,也要挺直腰!”这正像白杨树“饮着秋风,扬起更高昂的声调,金属一般的音响,在静肃的旷野中,传得好远好远„„”所以题为“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

5.“严冬,荒野,松柏”又如何理解?

点拨 写松柏傲视严寒的象征意义,是为了赞颂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本章主要是托物言志、提升情感和意向,以便结篇,实事较少。

6.如何理解《老家的树》中的恋土情结?

点拨 恋土寻根,是人本性中的至情至性。郭枫客居祖国台湾岛数十载,总是想念他徐州铜山县的“老家”;无时无刻不在梦呓中亲吻着那片黄土地,亲吻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老家的树》就是抒写他这种魂兮归来的恋土情结。

文章开头那部分就坦白地叙说:“在隔着千山万水的北方,在夐辽无边的黄淮大平原上,我的根仍扎在那儿”,“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着我。”

7.全文是如何围绕着“老家的树”抒发作者思乡的游子之情的?

点拨 春柳,使作者忆起故土上一派春色,每家每户难挨的春荒与春愁,每到春天,灾荒与饥饿“便像瘟疫般侵袭着农村”。榆树,使他忆起人们以“榆钱”及榆树皮充饥而迎来小麦收割的情景,想起从小暑到大暑大豆长荚、高粱起一派青纱帐的壮观。白杨,使他忆起老家斑斑驳驳的成熟的秋天,仿佛一夜之间大地就变成了“各种红和黄颜料泼成的世界”。松柏,使他忆起养息他的那片土地,变成风和雪撒野的世界,可恶的风无情地摧残着“单薄而破蔽的冬衣”的穷苦人,难以度过漫漫冬夜„„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通过对老家的春柳、榆树、白杨、松柏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结构图解

春柳榆树老家的树恋土情结

白杨松柏

三、写作特色

长于新奇精巧的构思,常发人所未及的新见解,又有盎然的诗风,善于开拓幽美的意境;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有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炼,晓畅自然、风格多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讲究结构,文字畅达自然,但也多有点睛之笔。像“天空以明明亮亮的碧蓝,大地以苍苍莽莽的土黄,人们以迟迟钝钝的浑厚,从小哺育了我”,如古韵一般,气势蕴含,令人咏叹不止。他把炽热的感情,融于质朴的叙述之中,从头到尾,文章萦绕着和谐的乡思。

本文粗犷、阳刚,有北方气质。

【文苑天地】

1.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唐·白居易《松树》

2.愿君作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现代·陈毅《青松》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诗经》

8.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限无限时。——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 9.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唐·皎然《戏呈薛彝》 【素材积累】

海滩上的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两种都长着很大的爪子,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较温和,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不是多了,反而少了,甚至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软弱的不善战的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感悟 这一现象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可以解释得很清楚。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弱与强,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而得强势,强而处弱势。现代社会,竞争的鼓角争鸣,“风物长宜放眼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利于高效优质干事,大概更能成为长久的赢家。

适用范围 1.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强与弱具有相对性 3.适者生存 4.风物 【美文珍藏】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目“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赏析 本文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说法,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其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的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可见一斑。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měnɡ ②shì ③chen ④zhǎn ⑤dī ⑥yì ⑦cuán ⑧jī ⑨cù ⑩yōnɡ ⑪shuò ⑫jiá ⑬zhì ⑭jì

2.①辗转、碾压 ②浑厚、混球 ③堤堰、偃旗息鼓 ④拂晓、仿佛 ⑤萧瑟、琵琶 ⑥震撼、遗憾 ⑦门槛、栅栏 ⑧靛蓝、沉淀、绽放 ⑨溢满、狭隘 ⑩放肆、肄业 ⑪凛冽、清洌 ⑫海隅、忠贞不渝

3.①“黯淡”仅指色彩暗淡。

“暗淡”不仅指色彩不鲜明,还指光线昏暗,不明亮;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例:前景暗淡。

②“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例:迷离恍惚、睡眼迷离。

“迷蒙”指昏暗看不分明,迷茫。还可以指神志模糊不清。例:醉意迷蒙。③“肃穆”指严肃而恭敬。例: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

“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例: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六)

探究题的解题对策

高考探究题根据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思辨类和拓展类。

一、思辨类探究题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本读深读透,作答时思考角度广一点,或深一点。

二、拓展类探究题

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

1.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2.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

3.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其实,这种题型是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解释、启示,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种题型按拓展的方向又分为社会拓展类和文学拓展类。

(1)社会拓展类探究题

社会拓展类探究题是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问题。这类题的主要特点是将对文本阅读后得到的收获拓展到社会,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这类题目涉及社会各领域和各学科,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探究这类试题的方法主要是内外勾连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不可无“内”,也不可无“外”。这类试题多要求“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因此,这里的“内”“外”关系可发展为“作者”与“我”的关系。探究应尊重作者,这叫“目中有作者”;题目要求说出“你(我)”的看法,必须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叫“手下有自己”。总之,要做到“内”“外”结合,作者与自我相结合。

(2)文学拓展类探究题 ①试题特点

依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作家作品,分析探究文本外的阅读与写作。依据文本内外联系的不同,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a.阅读→阅读型:依据文本内的文艺观点要求联系所学课文加以阐发印证。b.阅读→写作型:依据文本的写作特色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这其实就是一种读写结合型。

c.阅读→作家型:依据文本或文本内涉及的作家去探究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等。②做题方法

同社会拓展探究题一样,依然使用“内外结合法”。不过,这时的“外”多指课本内的阅读或写作积累,也可指课外的文艺审美类积累。因此,真正答好这种题,除要深入研究文本外,课外的阅读、写作方向的积累至关重要。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选自《沙地》,有删改)本文的题目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祖先还“活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代音乐鉴赏论文 篇5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专 业 班 级姓 名编号 学号音乐鉴赏 张 婷 __ 建工学院 建环1202 ______ _________ 126 20123565

: : :

: :

音乐鉴赏

一 关于马克西姆

(一)跨界音乐

第一眼看到马克西姆图片就和大众审美水平一样——真帅 可能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大帅哥,但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个人魅力和惊人才华难以媲美,他是笑起来邪邪的坏坏的不羁的古典创新跨界音乐家(虽然人很长情专一)。

这里说的跨界音乐译自英文的“Crossover”。是指古典与流行的互相串联:如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或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乐调的曲子。但无论怎么说,这都不难看出,跨界音乐融贯古今,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马克西姆这厮就巧妙地将古典音乐加入电子现代流行元素,是古典音乐更富有现代气息,广受大众的喜欢。例如06年专辑《电音玩家》,用现代电子舞曲的方式重新演绎古典名曲拉近年轻族群和古典音乐的距离。如果家里装着低音炮,超棒!那真是动感十足狠狠敲击着我的内心。其实听他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不难发现他玩跨界还是很彻底的,真是不火都不行。

(二)印象与感受

我对大帅哥的印象还是很肤浅,虽说从外貌到音乐再到人生经历,由表及里但还是深入不了说不出太有营养的话(那就简单说一下肤浅的„)。

先说外貌,两米多身高,有着典型东欧男性的俊秀脸庞,邪魅而又有点玩世不恭的微笑,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纹身,瞧上去就是个偶像流行歌手。但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再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百科上的描写很棒,但我看他近两年的装扮似乎沉稳内敛了许多,这样给我感觉更有韵味和气质,比之前深入人心,还是熟男帅哇。毕竟都是当爸的人了嘛,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他的音乐呀我很佩服,他能以每秒最快可弹奏16个音符的技艺被誉为钢琴界的“第一快手”,“钢琴玩家”、“跨界天王”什么的称号都是形容他的。这厮的代表作《蜂鸟》、《野蜂飞舞》等作品很震撼。我平常不玩游戏,但上次玩他音乐的节奏大师,真心要跪了。能感受到指尖的跳动和身心所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种律动感。那是,我都跟不上但这不妨碍我那颗澎湃的心在颤动。还有《克罗地亚狂想曲》,一开始我听着很像某颁奖典礼或是年会上的常用音乐,后来了解到背后的故乡意义,不由感到在炮火战争饱受摧残的克罗地亚总会灰烬落下重见光明。就像我们的国歌,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太搭边但我是这么想的)热爱国家和民族。我们总会在音乐中寄托美好的情感,却少有真正听懂这样的感情,我往往只是在百度之后才能有一丝理解,严肃起来。

这个他的人生都能写本书或者拍部电影了。1975年生于克罗地亚的一个叫做西贝尼克的小镇,九岁开始学习钢琴,便展现出他在钢琴演奏上过人的天赋。同年获邀参加演出,三年后就能够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但马克西姆决定继续坚持他的音乐课程,坚持在音乐学院的地下室里练琴。他说过 “我们的小镇里到处都是枪弹,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你必须生存下去。钢琴就是我的唯一”。他在小镇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之时;在战争爆发之时,即使四周充斥着枪弹声,从未言弃。之后获得的诸多大奖不用多说,使他蜚声全球。这是他应得的,信念这东西能改变一切。我的感受很简单,成功的人吧不简单也很简单。我心里想那句台词:在我的才华还无法跟上我的野心时,就静下心来努力。我得努力。

二 莫扎特(1756~1791)

对莫扎特的热情远不如近代音乐家的真实。好像离得远了吧没什么熟悉感,对他的作品也只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范围内了解。

这厮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也确实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就是个儿太矮了)。生于18世纪,没几年后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距离英国也不太远吧),虽说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好歹也见证了蒸汽时代的伟大革命不是。家乡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奥地利的萨尔兹堡,成长在宫廷乐师之家。六岁的莫扎特和姐姐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演出,所到之处都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后,他回到萨尔斯堡,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他的这性格吧,独立果敢,纯真不羁,受不了大教主的侮辱与控制,于是1781年毅然决然辞职离去,是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二十五岁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也许天才的生活真的不能自理,越过越穷,身体越来越糟,在《魔笛》第一幕演出结束之时,三十五岁,去了天堂。

(一)音乐风格与特点

他音乐类型和作品好多,自己听的很少,听懂的几乎没有。我是在总结不出有什么,所以我百科了„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

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被认为是狂飙运动中第一个进入浪漫主义的音乐家。他在晚期音乐中极大的扩张了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其音乐主题突兀和不确定性,这种特征可集中发现在他晚年的三大交响曲中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又称维特交响曲)。而被公认为首次提出浪漫主义的交响乐则是其23岁萨尔兹堡时期的《第三十号交响曲》,最大限度的将叛逆和不羁的变幻旋律发挥到极致。在钢琴协奏曲领域,其《24号钢琴协奏曲》和《20号钢琴协奏曲》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雏形作品。他甚至在一些作品中暗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主要表现在《第41号交响曲》(又称《朱庇特交响曲》)中,其恢宏的气势和发挥到极致的复调曲式使其成为交响乐领域杰作中的杰作。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个人感受

我搜他的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安魂曲》,这名字很拉风啊。可是听了之后我不觉得起安抚作用,这给我一种毛骨悚然感觉,有点夸张但这是第一印象,后期再听听也就没什么了。我不理解死前最后的作品,但时间是成长最好的灵药,我想以后会慢慢懂点。

我是大俗人一个,最喜欢的就是《小星星变奏曲》,这类的轻音乐我都挺喜欢的,特点简单轻松(变奏也不简单轻松„)好像这是C大调作品。据说是在1778年莫扎特停留巴黎时,写给女弟子的。音乐主题出自一首古老的欧洲民谣,在法国民谣《妈妈请听我说》基础上创作的12段变奏曲。我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它整个主题的变奏与旋律单纯质朴,我看它居然是胎教音乐,可想而知音乐的品质了。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变奏,乐声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着。好听的还是钢琴版,指尖流淌音乐溢出,就像1900(《海上钢琴师》)说的: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凭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也喜欢这样,可惜我只会单手弹,就连简单的《红河谷》也完成不好,还是有些许遗憾的(有机会还是练好吧)。

三 关于《当代音乐鉴赏》

(一)喜欢的课

我喜欢的那堂课是关于小提琴的那一部分(已经忘了那是一堂课还是几堂课的内容)。可能是看了电影的缘故吧,很喜欢拉提琴的感觉。这种高大商的乐器小时候根本不接触不到,觉得会玩西洋乐器的很厉害,于是对我而言就有了一种朦胧美。我没有主动去了解这些东西,只是道听途说,连小提琴几根弦都不晓得,完全的门外汉。可是我偶尔听到,比如在课堂上,我会沉下心来去听听,不说深深吸引的难以自拔,但听到熟悉或是好听的作品时心里难免会有种莫名的小兴奋,顺便在想将来叫我儿子去学学陶冶一下情操也是不错的。明白成为音乐家是件不容易的事,前仆后继在光环背后又有无数艰辛,像吕思清、李传韵、唐韵等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值得尊敬。喜欢听提琴版的《一步之遥》,电影以前就看过(《闻香识女人》),所以听到格外赏心悦目,节奏轻快明朗。小时候我姐教过我慢三,在想我当初要是学探戈就好了,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听见这音乐就想拉过个人来开始甩头„ 我喜欢纯粹就是因为觉得好听,说不出什么特靠谱的原因来,有说不出的愉悦。

如果是在电影里,那种激昂顿挫像打了鸡血歌剧般的音乐,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什么的觉得此情此景再好不过。可是抛开电影,我不太喜欢这种大气的音乐,我没有大起大落或是坎坷人生,也没有了解学习过歌剧美声什么的,听不出太多感觉和感触(题外话,我这货注定听不了歌剧或是音乐剧,除了《女神之舞》 小时候迷那个《第五元素》迷得不行了,它简直开启了我对科幻片和想象力人生的大门 大爱吕克·贝松呐 所以单独听还是激动得不得了)。对于小提琴,没有固定喜欢的音乐家,只是很喜欢这些音乐作品,像《卡侬》、《天空之城》、《一步之遥》这些作品。

(二)建议

个人建议,呵呵„ 被应试教育荼毒了十二年,最接受的就是被动学习只要是普通话语速不要太快我都接受。上课偶尔在想,老师顺带提一下这乐器几根弦有什么音域特点或是这作品跨了几个八度啊什么是咏叹调啊等等,后来又想讲这些学生听么,如果感兴趣还不如自己查。我对古典音乐或是流行音乐都乐意了解。所以,老师你这么讲挺好。(三)音乐家及音乐作品

如何鉴赏散文 篇6

散文是一种具有含蓄美的文体,在鉴赏散文时,我们可以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四个方面入手:

从选材的角度去鉴赏

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任何文体都要遵循的。有利于中心的材料可泼墨如水,不利于中心的材料要惜墨如金。因而,材料的典型与否、新颖与否、恰当与否,是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鉴赏

散文中,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行文更具特色,表情达意更熟练、更深刻。因此,需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3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鉴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五种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因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政论、寓言等散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各有侧重。但是,一篇散文中,一种表达方式贯穿始终的现象基本不存在。所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散文,主要看表达方式是否能运用自如。如《六国论》,作者主要运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观点,其中 又间杂运用了叙事的写法。议论记叙运用自如,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从内容方面去鉴赏

散文分记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政论、寓言类等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去鉴赏、去把握主旨。记人叙事类要注意人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写景抒情类要注意写景的同时流露的情,政论性散文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寓言类要透过表面内容把握实质。总之,要根据散文的不同侧重点去鉴赏。

当然,鉴赏散文时,这几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综合评价、综合赏析,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一、高考与散文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鉴赏能力主要从表达技巧方面考查,解答“好处”、“妙处”之类是也。

散文集时代感与文学性于一体,以其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诚挚,能催生考生的情绪,成为高考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文体材料。

二、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1、理清线索、明确思路

把握结构对理解散文的“形”和“神”不无裨益。散文结构线索:时间、空间、物件、情感、逻辑等。

2、分析材料,把握主旨

(1)分析材料:人、事、物、景只是手段,目的都是抒情明理。情与景统一,以情为主,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分析材料的感情色彩,象征性等,把握散文主旨。(2)把握关键语句,尤其是“文眼”,从中把握主旨:①情感性强并显示全文基调的句子;②文中多次出现的句词;③显示事物特征、风貌的句子;④抒情、议论句;⑤双关句、含蓄句(言外之意);⑥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3、把握技巧、体味语言(1)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象征 铺垫 渲染 烘托 衬托 对比 人称

(3)结构手法: 线索 转换 过渡 伏笔 悬念 照应 详略

(4)语言修辞

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反问、设问;

风格类:精炼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等等。

《囚绿记》课文导入

【导入1】

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囚绿记》也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导入2】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导入3】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导入4】

形散神聚,提升散文鉴赏能力 篇7

关键词:语文,散文,鉴赏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鉴赏能力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学要通过阅读和鉴赏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也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些散文或者语言优美,或者蕴含深刻的哲理,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经典之作,鉴赏这样的作品,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很大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散文教学,提升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一、剥丝抽茧,提取线索

散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从表面看来,每一篇散文的内容或者形式都是比较零散的,但是其中都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这就是线索的作用,也是我们所说的散文的“神”。散文的“神”是一篇散文的精神支柱,让一篇散文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我们学习散文就要学会抽丝剥茧,把握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脉络。

例如在教学《囚绿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整理文本的思路,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对文本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用了‘囚绿’一词,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绿色怎么能被囚禁起来呢?”而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1.在文本中找一找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囚绿的举动成功了吗?他是怎样囚绿的?3.作者将绿释放了之后,他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走近文本,寻找相关的句子,最后得到了这样的答案。作者一开始对绿是非常喜爱的,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将绿囚禁起来,而是将绿释放了,而离开了绿,作者难免又产生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在这篇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作者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线索把握行文的思路,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线索,明确作者的用意构思,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放飞想象,体验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也是散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散文中的意境体验是学生把握文本情感捷径之一,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氛围中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把握文本的主旨,实现学生对散文的深入解读。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就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感受文本中的意境之美,体会文本中的深厚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描绘的五幅画面,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哪一幅画最吸引自己,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中描绘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且结合文本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讨论、交流,然后抓住文本中景色描写的角度来体会:例如文本中的颜色——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等,还有文本中的声音描绘——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画面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郁达夫的情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学生意识到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秋天的清以及静,但是悲凉的感情可能更多的是郁达夫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遭遇是相关的。

鉴赏散文离不开鉴赏散文的情感,而且每一篇散文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是散文篇章的灵魂,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的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中的意境,让学生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

三、洗练字词,品析语言

散文之所以具有很大的魅力,深受大家的喜欢,和散文的语言特色密切相关。散文的语言或者优美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有的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有的让我们懂得深刻的哲理,因此,鉴赏散文要将语言品析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品析散文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这篇朱自清的名篇佳作作者就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让我们不禁陶醉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语言之美,例如在文本中作者写花的时候,选用了“袅娜”“羞涩”等词语,又将花比喻成星星和明珠,让读者充分体会到文本语言的清新隽永。而在描写荷香的时候,作者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形容,将嗅觉的感觉转化为听觉的感受,这样的通感手法的使用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

咀嚼文本的语言,鉴赏散文中特色的词句,是鉴赏散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同时形成一定的鉴赏散文的能力。

现当代散文鉴赏 篇8

张建新,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教师,福建世纪新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法律硕士。系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镇人,从小耳闻目染,酷爱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于2006年创立“品陶斋”艺术礼品瓷品牌和创办“景德镇陶瓷收藏网”,依托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代无可比拟的制瓷技艺,通过全国连锁加盟,设计、生产、销售一体等运营方式,代理名家艺术瓷的投资、收藏,创意礼品瓷的开发、销售,以及开展一系列陶瓷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另近年来,志立于法律与文物、艺术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索与研究。

景德镇当代名家艺术瓷从制作工艺上主要分为青花、釉里红、粉彩、新彩、高温色釉、雕塑、综合装饰和现代陶艺等,对于广大的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要做好景德镇当代名家艺术瓷的鉴赏与收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陶瓷生产工艺识别艺术陶瓷的品质

景德镇古代官窑所选用的瓷土来自景德镇东北郊高岭村开采的高岭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瓷土原料,从而使官窑在材质上就占据明显优势。当代官窑“7501”瓷更是从10吨最优质的高岭土中再提炼出1吨多作为原料,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张玲大师的特白瓷作品用的瓷土也是根据“7501”瓷土配方精选来的,可见选料对一件陶瓷精品的形成有多大的作用。现在景德镇最优质的瓷土要数万元一吨,而普通的瓷土不到一千元一吨,价格相差数十倍,烧出的白度和纯度自然差别很大。有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在坯胎上喷一层高白泥浆(类似北方瓷器的“化妆土),使一般的外行难以看出破绽。一般景德镇名家大师都有专门的制胎制坯师傅,以保证瓷胎瓷坯的质量,如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少倩就有私人的制胎师傅按其设计要求制作白胎,其技术是秘不外传的。一件优质的艺术陶瓷作品,绝不会使用劣质的坯胎来创作。瓷胎的好坏是艺术陶瓷品质的第一道护身符。

除了从制胎工艺鉴别陶瓷品质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陶瓷的釉面。如果把陶瓷的胚胎比喻成人的骨骼和肌肉,则釉面可算是人的皮肤。景德镇的瓷釉在宋代就非常有名,影青釉烧制成功,当时已经超越其他五大名窑,元代青白釉让“元青花”穿上了美丽的外衣。景德镇瑶里村的釉果更是当今最优质的配釉原料,但该矿日渐枯竭,开采成本很高。现在比较好的青釉是纯天然的灰釉,其釉质透如清水,色如天青,青花发色苍翠沉底,如水中游鱼。不过该釉烧成非常困难,对窑温和窑中气氛要求特别高,稍有不慎会产生“吸烟”、“泛黄”等工艺缺陷。景德镇名家大师的作品为追求完美效果都用此灰釉,另外高端仿古瓷也用此釉,并用松柴窑烧制,所以瓷器上用此釉必是高端工艺品。

景德镇目前青花瓷大都是用燃气窑烧的,青花瓷的面釉用的是一种“长石釉”,其烧成范围宽、发色稳定、成瓷率高,但釉面略为浑浊。釉上彩瓷胎的釉以纯白釉为好。一般来说,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师不会用一件有瑕疵的瓷胎作画。如果一位收藏者能很好地识别艺术瓷的胎和釉面,那么就是握有一把识别艺术陶瓷的尚方宝剑。

二、在陶瓷装饰的风格上,当代艺术瓷有两大十分明显的突破

其一,清代以来泛滥成风的繁缛、满饰、华贵、浮躁的“宫廷”作风,受到大多数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普遍的厌弃,而代之以简练、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昔日那种拘谨沉闷、生硬刻板的时弊已被轻松活泼、生动灵便的特色所取代。

其二,康熙以后那种瓷画与纸画渐趋一致的画风,那种以瓷代纸、以绘画代装饰的一统艺坛的局面,已被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个性强烈、百花竞艳的新风尚所打破。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在更新、装饰意识在升华,讲究随型赋彩、因材施艺,注重虚实空间的处理、工艺装饰的出新、立体观赏的效果和陶瓷艺术语言的运用。

在装饰题材上,现代社会给艺术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现多以自然景物、民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现实题材为主旋律,乡土气、自然趣、人情味、生活情更足更浓了。

在装饰构图上,除了传统的主题独幅式、正反主次式、锦地开光式、图案边脚式外,还产生了诸如分层平地式、分格条块式、散点满布式、通体连接式、通景压幅式、旋转斜纹式、图地相衬式、阴阳对应式、书画合璧式、毛地开窗式、综合构成式等许多新颖的形式。

在装饰表现形式上,除传统的写实外,更多的是兼工带写、写意和抽象相结合。写实者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将描绘对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惊叹艺术家技艺的精绝;写意者泼辣大度,气势磅礴,袅袅数笔,形神皆出,令人感到艺术家潇洒的笔墨神韵和情怀;抽象者匠心独运、意蕴深邃,将形式与创意融化,留给人们更多的联想空间,用心揣摩而又难以揣透艺术家深藏谷底的观念和个性,令人觉得余味无穷。

三、如何投资、收藏景德镇当代名家艺术瓷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当代名家艺术瓷作为收藏界的新宠,那么如何能选购收藏到自己满意并具有投资收藏潜力的陶瓷艺术品呢?

1. 应掌握基本的陶瓷工艺知识,具备一定的陶瓷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投资收藏心态。

对没有涉足过艺术瓷收藏的人,在准备收藏之前,应通过专业书籍和各种媒体概略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历史文化,陶瓷的成型和烧制工艺,以及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陶瓷工艺美术师,并多去大型陶瓷博物馆、艺术陶瓷拍卖会、陶瓷艺术博览会和名家艺术瓷专营店看实物,特别多看大师教授们的代表作品、艺术精品,多比较不同作品的优缺点和异同点,多听专家和业内人士介绍,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另外投资收藏者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能盲目跟风、轻率浮躁,要买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长期持有,这样投资回报率才高。收藏者具备了上述投资素养后,就可以尝试着购买几件价位不高的艺术瓷,如景德镇市高工等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这样,通过第一步的收藏活动,对当代名家艺术瓷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投资收藏方向。

2. 要到景德镇名家艺术瓷专营店去选购

现很多人有种误区,混淆了名家艺术瓷和一般陶瓷工艺品的概念。一般的陶瓷工艺品是由普通陶瓷工匠大批量生产,瓷胎是注浆的,画面一般是贴花的,即使有手绘的,工艺也较粗糙,匠气重。这些产品价值一般只有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通常只能作为居家摆设、装饰,但没有投资和收藏价值,也不能满足收藏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显示地位身份的需要。所以,我们选购名家艺术瓷,就不能去一般的商场或工艺品店,更不能去街边买打着“景德镇陶瓷展销”旗号的地摊货,那些地摊货都是景德镇郊区或外地的私人小作坊粗制滥造出来的伪劣产品,而应到那些有声誉的景德镇名家艺术瓷专营店去选购。好的名家瓷专营店一般有懂陶瓷工艺和收藏的专家为顾客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所销售的名家艺术瓷都是经专家精心挑选的,具备很好的升值前景。

3. 应从作品自身造型、装饰、色泽和釉面等方面看

首先看造型。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而轻视造型本身。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象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再看装饰的效果。因为是当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除少数作品外,将两维空间的国画移入三维空间的瓷器这并不适合。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画面效果的完整性。

nlc202309040039

第三看色泽。青花是否纯净幽远,层次丰富;釉里红是否发色红润,亮泽如宝石;粉彩是否粉润秀丽,质感强烈;颜色釉是否蕴含丰厚,色泽斑斓;珍珠釉是否淡雅素净、颗粒细腻等。

最后看釉面。要求无冲口、无起泡、光滑平整无脱釉、无明显的裂纹斑点等瑕疵(因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完全无瑕疵是做不到的)。如果以上几点都比较符合要求,至少具备了收藏的基本条件。

4. 作者的知名度、职称和荣誉称号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价格

100件花瓶作品的价格(“件”是陶瓷特殊的计量单位,一个小瓷勺的体积就是1件),大师的要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江西省大师的通常要2-5万元,江西省高工的一般在5000元到2万元,而景德镇市高工的不到3000元。有的作者虽不是大师高工,但或是陶瓷学院的专家教授,或是掌握独门绝技的民间老瓷艺人,或是国内外办过大展、得过大奖的知名陶艺家,其作品价格也不菲。另还要考察作品是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及作品的大小、数量。如是最能体现作者水平的代表作或上乘作品,往往价格是他普通作品的好几倍。而作品器型的大小对价格也有较大影响,因器型越大则烧制难度越大,成功率越低,如300件以上的大花瓶或5尺6以上的大瓷板画,每件的价格往往翻番。另同样作品的重复量(瓷器作品由于工艺的复杂和烧制的难度,一般惯例是允许有几件近似的作品)少,价格自然要高,如果量多,特别是重复作品较多,建议要谨慎购买。

5. 要根据收藏者自己的喜好和财力来确定收藏方向和对收藏品进行分类

如有的收藏家喜欢青花,就专门收藏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青花瓷作品;有的收藏家喜欢跟踪一两个作者,收藏了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工艺的作品;也有的收藏家喜欢按艺术的流派收藏,如收藏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的作品等。笔者的建议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特别是财力来收藏,如收藏者的资金不多,建议多收藏些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的作品,如景德镇市高工和江西省高工,他们作品的价格现普遍不高,但随着他们知名度的提高,评上更高的专业职称或有各级的大师荣誉称号,则收藏的作品价格会有个爆炸性的增长,给收藏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如收藏者财力雄厚,则建议收藏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及其他陶艺家的代表作,并按风格、年代、作者等类别进行系统化、专业化收藏。大师的陶瓷艺术作品,代表了我国当代最高的陶瓷艺术成就和发展方向,无疑就是当代的“官窑”,其投资收藏价值巨大。如投资者本人不是艺术陶瓷收藏方面的专家,则按一般国际惯例,可以委托专家或有声誉的代理人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藏品的品质。

综上所述,一件优质的当代名家艺术瓷,除常规的鉴赏以外,还要从选料是否优良,成型工艺是否先进,陶瓷的釉面是否光洁无暇,装饰者是否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地位,专营店是否有良好的诚信和售后,这些都是决定艺术陶瓷品质和价值的主要因素。除了以上因素以外,收藏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陶瓷艺术修养和充实自身的陶瓷工艺知识。如果能做到这一切,基本上具备了一双收藏当代名家艺术瓷的火眼金睛。

上一篇:感受生命的意义公开课下一篇:小宝宝生日的唯美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