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心得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道德经心得(精选8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1

就在偶读《道德经》读得了无信心的时候,感谢老天帮忙,偶很幸运在第二期的第一讲开课前几天知道了书院开课,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学习。从2010.01.24开始听顾老师讲述《道德经》至今近半年,虽然对于一本需要终生花精力学习和实践的经典来说,目前的诵读时间也花的不够,理解和参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还是有一些些小小的进步的:从很文盲的字都认不全到20分钟就能熟练地诵读一遍,在很多的场景都能自发地联想到某章某句;从即使是字都认识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讲些什么,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别是课讲到过半的时候,后面的章节,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这些进步虽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学也一定有深有体会的。

顾老师说要每日诵读会有种种益处,偶就想起小时候写作文常拿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家读书,连躲在他家里的小贼都听得背熟了,他还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读呢)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原来曾国藩小朋友一点也不傻的,是偶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不明白。顾老师说读偶就读吧,虽然也不能体会诵读的道理,当时就简单地把天天诵读当做是练气功或者静坐,总之读一读至少会身体健康吧,所以一开始诵读的时候,把注意力和觉察放在了身体上,彻彻底底地忘记了诵读的时候,心是不是还在道德经上。特别是到后面把经读熟了之后,第一章完了后,心就跟着孙悟空跑了,到最后一章快读完了孙悟空走了心才回到经上。直到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偶然间在网上听了和上的讲经,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读是读过了,但是体会都不深。道德经的“德”字里面还有个“心”字

呢,偶竟然视而不见!另外,还忘了一个事儿,就是读完了要回向众生。以上2点在诵读上做的不好,需要改进。

诵读其实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实践,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身口意都以老子反复说的圣人的标准(顾老师课上帮偶们总结过的,偶这里就不罗嗦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偶小凡人一个,目前还做不到这些,也不晓得这辈子是否有希望到达那样高的境界。读了经之后,反倒是常常看到自己自以为是、对人没有耐心、自由散漫、没有恒心、心不够宽广、挤地铁时不高兴给非孕妇/非抱小孩/非老弱病残的让座位、„„、总之离道甚甚甚远,偶还得慢慢来。说到实践,就想起修行。老师课上常提到修行,或者课间同学们常提到修行。在这一点上,偶一直很困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算修行?每天读一遍《道德经》就算是修行吗?这样的修行能达道吗?达道有这么简单吗?前人有这么达道的吗?那些读经成道的前人只是读经吗?假如每天读经可以成道,那偶每天读一遍,要关注什么或者不关注什么才算有进步?才算走在通往大道的道路上?把读《道德经》当做精神寄托/逃避/开心丸之类的,恐怕有问题的吧?当然正作用肯定大于副作用。那读《道德经》到底是什么呢?„„偶越读越疑惑„„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2

一、以生活为本

通过教学我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课堂上,我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怀。

问题是:如果现在我们重新选举班干部,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赞成选学习好的,有同意选人缘好的,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等等。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讨论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我都感到诧异的建议,就是要选平时在班集体中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当班干部。我请他说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据:不太守纪律的同学并不是喜欢影响班集体,而是约束自己的能力弱,如果我们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管理别人,多给点机会让他们尝试管理别人的乐处和难处,他们就能在管理中体会到,一个人不要别人管是多好的啊,班集体的荣誉是要靠大家来争取和保持的,一个人可以影响到班集体荣誉,可以影响到班上每一位同学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尊严。因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纪律要求。还有的学生说,这几个不太守纪律的同学,也有很多的优点,只要他们改正缺点,我们班的纪律就会更好。

从学生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班上不守纪律同学的宽容和鼓励;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同伴的爱护和信任;看到了他们热爱班集体、维护班集体、关心班集体的优良品质;看到了他们对人对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灵;看到了我们的教育意义所在。

通过教学,我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有缺点的同学从讨论中获得改正自己不足的勇气和毅力,获得自信,从教师的鼓励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二、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

我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在课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积累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在讨论“我们选谁来当班干部”这一话题时,学生的发言是多元化的。这是源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原来的班级干部选举的方式方法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效果就不同,选择班干部的标准也就明显不同了。因此,我们在讨论中,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班级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总之,必须有利于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

选举的目的和目标明确后,学生在选举中,就能够用心去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去关心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去分享班级的荣誉和进步,分享同学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又为学生实际生活服务。所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社会有意义和有用的习惯,学习生活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做有德行的人。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它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包括需要、动机、感情、认知、思维等的活动的萌发与建构)。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事实、事件……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他们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新课程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关资料阐述:有两种关于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其一是奥苏贝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其原文是Meaningful Learning,其涵意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一种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substantive)联系,它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其二是罗杰斯(C·R·Rorgers)的意义学习,其原文为Sinificant Learning,罗杰斯把学习区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他所讲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

在选举班干部这样一个活动中,学生因为选择的是自己班的干部,所以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当班干部。班干部选择的结果直接影响班集体的纪律维护和集体荣誉。如果选择的班干部不严格要求自己,不维护集体,不关心集体,不愿为大家服务,这样的干部就没有威信,这样的班级就会失去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学生在选择班干部时,想选择对班级有作为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有实际意义,学生喜欢参加。同样,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了教育,都懂得了人人要爱班级,人人要遵章守纪,人人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天天快乐。

四、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一种快乐生活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应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能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且快乐喜悦地享受生活。

摘要: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3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学习道德观;求实严谨;勤奋刻苦;学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01-04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一重要部署,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贯思想,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决深化改革开放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也是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进一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克时艰,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

1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内在需要

1)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壮大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科学、学文化,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设的胜利、改革的胜利、开放的胜利。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遵循这个逻辑,中国共产党就胜利,就前进,就发展壮大。

2)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就必须加强学习,坚持学习,成为学习型政党。

3)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很多前所未遇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视野,提高能力,增强本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

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当比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更加重视学习,以学习力促进适应力,提升领导力,增强执政力。

5)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构建睦邻友好稳定安全国际关系的战略策略。党的建设不能脱离世界局势,不能忽视国际社会的影响。党的建设方略,应当建立在眼观世界、胸怀全球的基础之上。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西方敌对势力都会在经济上遏制我们,在军事上包围我们,在科技上封锁我们,在外交上打压我们,在文化上渗透我们。因此,我们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运用灵活的外交技巧,营造有利的国际氛围。通过学习,提升党的领导力,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上提高生产力,军事上提高战斗力,科技上提高创新力,外交上提高影响力,文化上提高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国家安全,立于不败之地。

2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学习型政党应当是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的政党,以新的学习谋求新的发展的政党,以持之以恒的学习实现持续不断地进步的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至少应当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2.1要明确学习型政党的价值追求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目标追求,不仅是提高全党的学习道德素质,增强每个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要使全党在更高层次上,体会学习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一是党员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浅层价值是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增强本领,增强竞争力,其深层价值是享受学习的快乐,体会知识的愉悦,懂得生命的价值,进入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是政党在学习中逐步接近奋斗目标。就全党而言,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每个个体的能力和才华,增强全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而且能够使党的建设实现良性循环,使党的奋斗目标不断逼近,逐步接近理想目标,实现党的终极追求。

三是社会在学习中不断走向全面进步。学习化社会的特点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学习之中,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完善,人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全面兴旺,社会全面进步。

2.2要明确学习型政党的能力目标

学习型政党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升五种基本能力。

1)与时俱进的学习力。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校素质,使党员的学习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

2)革故鼎新的创新力。学习型政党要想长盛不衰,兴旺发达,就必须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壮大,在学习中发展。这就需要不仅具有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吐故纳新,革故鼎新,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具备了革故鼎新的创新力,党才能够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永葆青春与活力。

3)增进和谐的凝聚力。党的发达、发展,需要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基础上,建立在团结战斗的氛围中,没有党内的团结和统一,没有党员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党的战斗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增强党的凝聚力是学习型政党的既定目标之一。

4)推动建设的执行力。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不仅需要党内的团结,党外的团结,而且需要党的各级组织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强有力的推进能力,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善于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行能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5)迎接挑战的战斗力。我们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矛盾交错的国内局势,要想有所作为,带来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具有迎难而上,迎接各种挑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要不断地强化党的领导力,提高党的执行力,增强党的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利于不败之地。

2.3要明确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方略

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要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具体的能力要求,还要有明确的建设方略。

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不可动摇的,必须始终坚持。

其次要有灵活的机制保障。要有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作保障,即优化的学习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和各单位具体情况,灵活配置学习资源,包括师资资源、资料资源、设备资源,使学习的环境、条件和效果达到最优化。还应有完善的制度激励机制,即有完善的奖励学习型组织的制度,就是要及时发现学习型组织的好的做法、效果,及时进行肯定、表彰和推广,使好的经验能够及时进

行交流、借鉴和发扬,从而促进各级各类组织达到学习化组织的水准。

2.4要明确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内容

学习型政党建设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宗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活动,促进全体党员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要营造一种全面学习、全员学习、全党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个组织和个体,都能够实现随时学习,经常学习,一贯学习,终身学习。

三是构建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机制。就是要运用互动性、研究性、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形式多样,活力无限。

四是培养求实严谨、自主学习的习惯。就是要发扬求真务实、虚心好学、谦虚谨慎、自觉自主的精神,使学习活动严肃严谨,富有实效。

五是增强快速反应、持续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反应迅速、机智灵敏、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使学习型政党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处于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3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以领袖的学习道德观为指导

建设学习型政党,学风问题至关重要,没有端正的学风,学习就有可能步入形式化的陷阱。这就警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以领袖的科学学习道德观为指导。那么,中共领袖具有什么样的学习道德观呢?

3.1求实严谨的学习道德观

中共领袖包括开国伟人毛泽东、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者江泽民和现任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他们的学习道德观,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都具有指导作用。他们的学习道德观的核心之一,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是毛泽东学习道德观的核心,也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学习道德观的核心。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改革开放的初期,直至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中共领袖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习道德观。无论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抑或对待我们党自身的错误,中共领袖都始终坚持了求实严谨的作风,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情,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和学习道德,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取得胜利,一旦忽视了或者偏离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和学习道德,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走弯路、出问题。因此,中共领导人都力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反对囫囵吞枣,反对生搬硬套。

3.2虚怀若谷的学习道德观

毛泽东曾深情地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毛泽东在给自己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还是我的先生,你将来仍然是我的先生。”“’其实,在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毛泽东已经走在了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前头,在这方面他完全可以成为徐特立的老师。但是,毛泽东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那样的谦虚谨慎,那样的不骄不傲。在老师面前如此,在民众面前和外国人面前也是如此。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用。”。’他历来主张向历史学习、向内行学习、向他国学习、向群众学习。这不仅是毛泽东的风格和特点,也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风格和特点。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不仅选派各级干部到国外考察学习,而且大力选派留学生到国外攻读学位,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加强与外国的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1992年,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巡视时,他还在强调向先进国家学习。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3勤奋刻苦的学习道德观

毛泽东同志一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看书学习,就是战争年代,也是书不离身,直到晚年患眼疾没法自己看书,他也坚持让秘书念给他听。邓小平刻苦求学,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是一生学而不断。江泽民提倡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还倡导政治局的同志集体学习,形成了全党良好的学习风尚。胡锦涛认为“学习是进步的根基。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无不得益于勤奋学习。”“青年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的基础。”他希望“广大青少年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气力,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要努力打好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3.4学用结合的学习道德观

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学用结合,不仅重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世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成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才能够提高认识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统筹全局和指导全局的能力。总体来说,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的宗旨是“用”,在“用”字上很下工夫,是毛泽东学习道德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用,而且强调共产党人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他说“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改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明确指出,“当前大多数干部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

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有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认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际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要深刻认识学习好、运用好科学理论对推进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5继承创新的学习道德观

毛泽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继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n,在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之后,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分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哲学遗产之后,创造性地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透彻的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学习了列宁主义关于在城市闹革命,首先占领大中城市的论断之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由农村包围城市”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主张,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学说和中外历代军事典籍基础上,在分析了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之后,创造性地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抗日战争的前途,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描述了一副战争发展的蓝图,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抗日战争的实践完全按照毛泽东的预言发展,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正确战略和策略。邓小平同志强调向先进国家学习,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但他认为,“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认为“加强学习,一定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认识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这样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学习“道德经”之心得体会 篇4

11月22日,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的“道德经”知识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先”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道的特点和道的作用,道的运动方向是向相反方向发展运动,然后再返还老根,这个是不停的循环运动。同时,还了解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来源和信仰。

“无为而无不为”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境界是修出来的。“体道、悟道、得道” 最实用的团队文化:就是为人处世的文化。最高级的团队文化:就是精神文化。“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企业员工,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刻苦锤炼自己的个人价值、凝塑自我魅力、提高管理实践经验;在不断的锤炼中,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境界;能真正得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听完这个讲座后,结合公司的实际为主,我认为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我们为企业尽职尽责的同时,我们应该完善自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提高,结合和运用翟教授提出的修养、心态、孝道、交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将我们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不仅要努力地工作还应该学会巧妙而富有成效地工作,为企业奉献力量。学习是为了精通,精通是为了应用,知识不是力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才是力量。

向蓉

学习道德模范心得 篇5

---------李文斌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可以约束人。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品质。而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当今社会,权、钱、色等欲望让人们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而做出违法的事。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6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道德模范是时代的道德典范、道德榜样,是社会的巨大精神财富。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道德榜样的引领和带动,褒扬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对于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公民的价值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在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虽然现代社会多元价值的共存是一个客观事实,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的价值观念都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在多元化价值中,那些错误的或消极的价值观念对公民道德建设形成了强大冲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重要思想保证。

道德模范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和现实生活中,遵循作为行为规范的荣辱观,一以贯之地用荣辱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道德模范,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明荣、知耻”的道德氛围。公民道德品性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道德实践环节。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需要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荣辱的道德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在制定行为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建设对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要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使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至为关键。道德情感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可能通过外在强制的方法实现,而需主要依靠公民自身内在的主动和积极的道德努力。在这方面,道德模范为人们做出了榜样,为全社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道德模范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神仙”,他们都是普通人,都做着普通人的事,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道德模范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普通人在普通的事情上、在普通的生活中,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自觉自愿地将一般的道德要求化为切实的具体行动,就可以培育高尚的道德品性。道德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征表明,只要人们愿意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经过不断的道德努力,道德模范能够做的,其他人也能够做到。因此,公民自身要注重培养以同情心、正义感和责任感为核心的道德情感,提高以自主、自尊和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素质;政府部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把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作为重要一环予以高度重视。

评选道德模范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可以想见,这些道德模范在一定时期内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公众人物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道德模范以公众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员和示范者。

在社会生活中,公众人物尤其是文体明星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力,青少年常常会将公众人物作为自己的道德榜样,模仿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而某些文体明星公众人物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给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公众人物能否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道德榜样,需要公众人物充分认识自身行为的道德影响力,并做出切实的道德行动。同时,要抓住公众人物影响力巨大这一特点,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升公众人物各方面的素质,树立德才兼备的公众人物典范,对缺乏社会责任的公众人物要予以批评和谴责,以此促进公众人物提高行为自律意识,提升公众人物的道德形象。

在学习道德模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做道德表率,不只是个人修炼道德品性的需要,还是领导干部能否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试金石。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的公民,他们的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如果他们的道德品性低下,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其行为对公民道德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荣辱观念的缺乏或混乱、是非和善恶观念颠倒等道德问题的产生,与部分领导干部公权私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给普通公民的负面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7

1高校教师缺乏思想道德学习动力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1.1社会大环境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但是, 在急于摆脱贫困, 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 却完全忽略了道德建设, 使得中国社会在发生转型的特殊时期, 传统道德发生了裂变、消亡, 新的道德没有建立起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面对各种 “利”的诱惑, 贫富的巨大反差, 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极度迷茫的状态, 因为没有正确清晰的道德观, 致使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斥着炫富事件, 流行着 “宁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极度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观点, 对物质、金钱、权力的沉醉迷恋取代了以前崇高的理想, 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已经到了只按照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了。

1.2高校教师的人员结构

中国高校在国家倡导教育产业化的号召下, 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扩招, 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现在的普及教育, 那么扩招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师资力量的不够, 为了满足这个亟待解决的需求, 高校在选择老师时只能降低进校的条件并且只重视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 而忽略了思想道德这一方面的把关, 这样一来, 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人员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面对着滚滚而来的经济浪潮, 一些自我道德修养不够的教师, 就会忘记师德, 忘记教师这个行业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具有的崇高性, 开始不甘于清贫, 为追求金钱和权力弄出论文造假等玷污高等学府的事件。另外, 高校中还有一部分非常年轻的教师, 他们从学校进入学校, 没有与社会真正地接触, 也没有人生的经验,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还没有深层次的认识, 就更谈不上如何育人了。

1.3高校教师背景分析

近年, 老一代的高校教师都陆续的到了退休的年龄, 在高校中担任着中坚力量的教师, 大部分是生于70年代, 长于80年代的这一代人。这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整体来说是非常薄弱的。小时候处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 那个时候, 整个社会的传统道德分崩离析, 孝、仁、智、礼、义、信等中国传统美德遭到肆意践踏, 等长到青年, 又赶上国家为摆脱贫困埋头大搞经济建设, 无心顾及道德的重建, 并且, 随着对外开放, 西方一些思潮的涌入, 混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一起冲击着社会上每个人的灵魂, 高校教师也未能幸免, 那些思想道德薄弱的一些老师难免就会随波逐流。

2对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学习的几点想法

2.1高校教师在提高自己业务的同时必须始终贯穿思想道德的学习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在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同时, 还担当着育人和社会两大职能, 也就是说, 高等学校向社会输出的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赋予了高校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在育人方面, 我们都知道, 其效果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知识的力量, 另一个就是人格的力量。尤其在人格方面,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典范性的, 这种影响会持续很久甚至是一生, 再由学生扩展或传递给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另外, 作为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高校教师在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 其思想道德的水平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更具广泛性与深刻性。所以, 高校教师要想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 终其一生, 要始终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的学习, 始终走在道德的前列, 传递给社会的永远是正能量, 并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影响着广大莘莘学子,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师。

2.2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加强思想道德的学习

基层党组织是党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的基层组织, 也是和广大群众接触最多, 最了解广大群众思想动态的组织。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院报、宣传栏, 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 将思想道德方面的宣传和学习融入到活动中, 使广大教师在娱乐的同时逐步领悟思想道德之真谛。尤其是高校里的一些年轻教师, 他们的思维敏锐, 乐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 与学生年龄相仿, 爱好相近, 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 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引导, 创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学术环境, 使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让他们感到工作有劲头, 事业有奔头。把一些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吸纳到组织中, 树立成榜样, 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到更多的年轻教师。

2.3利用高校网络加强思想道德宣传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已经被定义为文盲的一种, 可见互联网在现今社会的工作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在网络时代,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迅捷、影响力大等特点, 把网络变成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将校园文化和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相互结合, 让思想道德的建设和传播春雨润物般渗透到网络校园文化的各个版块。网络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阵地,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利用网络也有弊病,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监管, 避免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净化网络文化。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网络已经是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忽视的一块重要领地,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成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人才。

古语有云 “以身立教, 身亡教存”、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道出了师德对个体道德及至社会道德的密切和深远的影响和关系。由于教育这个行业的特点, 高校教师接触的大学生, 也都还是思想未成熟的孩子, 他们对社会抱有强烈的实践欲, 并在实践中自觉模仿长辈和老师的言行, 由此可见, 作为高校教师, 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在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上给予正面的影响, 并通过这些学生辐射到社会上去, 形成正能量, 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总之,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 进行思想道德学习,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是一件刻不容缓、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希望通过高校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规范,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学习道德经心得 篇8

关键词:旨趣型交往;青少年;道德学习;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21-03

从社会学角度看,旨趣型交往,是以实体社区与虚拟网络为主要载体,以满足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需要以及在交往中有明确宗旨、强烈动机为主要特征,对青少年道德学习具有目的性、自发性、激励性作用的一种交往类型。

在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影响因素中,相对家庭、同伴、学校交往,以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为载体的旨趣型交往在情感强度与控制强度上,处于明显劣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青少年个性化特征的日益凸显,其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对青少年旨趣型交往的发生机制,尤其是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学习进行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拓展道德教育研究的时空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兴趣爱好的满足与道德学习

1. 道德学习的实现离不开其主动性

我们知道,外在的道德诉求需经过学习者的内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品德,而内在需要或内驱力是道德学习的关键,所以青少年的道德学习离不开其主动性。国内学者对此做过详细论述,如冯建军教授将道德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对道德规范的接受——建构学习;以情感的生成为核心的学习;交互——合作的社会协商学习;一种情境性学习;一种主体性学习。[1]可见,道德学习的核心在于主体建构、交往中建构和主动建构。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后者强调社会或成人的意志,而旨趣型交往恰恰是最能够体现青少年道德学习主动性的一种交往类型。

相对学校、家庭、同伴中的道德学习,网络中的道德学习往往更具有主体性、主动性的色彩。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网民日益呈现出低龄化特征。青少年大多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轻松上网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查看时事评论甚至自己发表评论。网络世界对于好奇心极强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青少年往往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量用于上网,这在各大媒体的调查报告中已经得以体现:十年前教育专家都在讨论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今天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成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媒介。由于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品德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交往类型的旨趣型交往,其地位和作用也逐渐提高。

2. 兴趣爱好满足的过程即道德学习的过程

交往大致可分为两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以媒体为中介的交往,如网络、电视等,笼统而言,即以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为载体的交往。

实体社区中的交往比较容易理解,即青少年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发生的直接交往。如喜爱足球的青少年经常谈论足球赛事,对于足球规则与裁判判罚尺度、球员与教练的职业道德等话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喜爱看电影的同学常聚在一起讨论电影情节,并且对电影人物孰是孰非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小学六年级同学对《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否是“坏人”的争辩,分持三种观点:分别是“曹操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以及“曹操开始时是好人,后来变坏了”。同学们纷纷举出各种理由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些看似幼稚的讨论、争辩恰恰是青少年道德学习的过程,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对一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进行辩论,尽管难以达成一致,但是道德的内化却在这种价值辨析中发生了。

虚拟网络中的交往以网络为媒介。时下流行的时事评论、跟帖、百度贴吧、微博、论坛等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青少年在这里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形形色色、各个年龄段、各个不同阶层的人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交往空间。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要实现“自律”就需要提高道德判断、道德抉择的能力。科尔伯格也认为,锻炼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道德发展的关键,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而网络仿佛天生就具有这种矛盾冲突的特质,它往往能够向人们展示社会争论的焦点,而青少年通过加入这种观点的争论与交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道德学习,提高了道德判断和反思能力。

二、旨趣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的发生机制

道德学习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学者王健敏在《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文中归纳出道德学习的四种方式:①情境感受;②活动体悟;③价值辨析;④道德反思。[2]笔者认为,这四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发生,而是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相伴发生或是依次发生的。学习者进入道德学习的环境,通过交往对人对事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主动的价值辨析对关乎价值的种种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反思,最终构建自己的品德。

1. 有目的地参与

相较于学校、家庭和同伴群体中的交往,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青少年很清楚他们需要什么,可以在交往中得到哪些满足。所以他们在这种交往中往往是自信的,他们喜爱这种交往方式,肆意挥洒自己的激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青少年更能够挣脱各种规定性的束缚,对真实的社会、人物、事件形成自己的思考,经过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从而生成自己信奉的道德规范。正是旨趣型交往所具有的鲜明的目的性,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学习能够更加自如、顺利地实现。

2. 自觉自发地展开

前已述及,道德学习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实现离不开其主动性,这一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交往都可以适用。但是与学校、家庭中先天被动的环境与后天主动的学习不同,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中的旨趣型交往先天具有了学习者强烈的动机,青少年在这种交往类型中能够满足兴趣爱好的需要,而道德学习在满足兴趣爱好过程中自然地发生了,这一点在虚拟网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往中,青少年的道德学习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其主动体悟、主动交流、主动辨析、主动判断和主动反思的,成人世界的教化或强制仿佛已不复存在,道德学习变成一件自觉自发的事情。这种无痕的教育效果恰恰是学校和家庭所缺失的,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

nlc202309031028

3. 自我激励中发展

旨趣型交往所具有的目的性、自发性特征,使得青少年在这种道德学习过程中自觉注入了更多自身的印记。青少年在旨趣型交往中,或与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进行交流,或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或在论坛上发表观点并和素未谋面者辩论,能够感觉到正在自主形塑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品德,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德育课堂上的被灌输者,而是主动参与到自身品德建构过程的创造者。对此,他们往往怀着难以名状的兴奋感甚至自豪感,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如果说,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道德学习是教师和家长所主导的倡导性规范学习和禁止性规范学习,[3]那么,在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中,青少年几乎是彻底挣脱了传统德育对学生种种“不容置疑”的规定性的束缚,完全实现了自我主导,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在信息时代锻炼了自身的道德抉择与道德反思能力。正是旨趣型交往所具有的激励性特征,使得青少年有了源源不断的道德学习动力,这在呼唤学生主体回归的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上述三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旨趣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使得青少年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身品德的道德学习中来。

三、旨趣型交往中道德学习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旨趣型交往广泛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和网络空间的各个领域,其中道德学习的现状既令人鼓舞,也伴有忧患,需要教育工作者仔细鉴别分析,以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主动性较强,但道德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前已述及,旨趣型交往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强烈动机为主要特征,青少年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进行道德学习。这种几乎是毫无强制、毫无压力的学习方式使得青少年对道德学习不再拒斥,所以道德学习的主动性较强。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学生在交往中有学习的意识,但道德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道德学习的水平、品德建构的水平还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难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水平。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分段,这些学生大多还停留在习俗水平阶段。说明青少年道德判断、道德反思的水平还有待提升,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加强指导,而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青少年道德学习比较自由,但缺乏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中小学生在社区和网络中的交往,要么施以压迫式的管理,如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在班级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等;要么置若罔闻,熟视无睹。前者自然是僵化的德育方法,后者表面上给予了学生自由,实质上却增添了学生的现实困扰,他们在强大的网络世界面前往往进退失措,难以顺利地发展道德水平。青少年毕竟还是未成年人,智识、思想还未成熟,教育者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道德学习中,帮助青少年更科学、更从容地面对网络,在实践中进行道德学习,而不至于在网络面前迷失自我。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空间比较广阔,但其环境需要优化。实体社区和虚拟网络作为道德学习的重要领域,其空间比学校、家庭等传统德育场所更加广阔,使青少年能够更加自如、更具创造性地进行道德学习。同时也应看到,社区中不良团体的存在、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都对青少年道德学习构成了极大危害。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有识之士携手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环境。

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方式较新颖,但是需要其它类型道德学习的配合。正因为告别了家长和教师的管束,学生在社区或者网络中少了压力而多了自信,尤其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青少年在网络中得到了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与成人几乎是平等的话语权,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释放了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热情,弥补了传统德育的缺陷。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弥散性,青少年易于受其控制与支配。这就需要传统道德学习方式的配合,如家庭中长辈的教化给予青少年以最大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学校中教师的教育引导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感与责任感,同辈群体的交往给予学生以最大的认同感等。这些传统形式的交往类型在青少年道德学习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不同类型的交往相互配合,对青少年道德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王俊卿.论道德学习[J].江西教育科研,2002,(8).

[2][3]王健敏.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中药饮片出入库记录下一篇: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评审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