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精选9篇)

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 篇1

《呼啸山庄》讲述了呼啸山庄的恩萧家族和画眉山庄的林顿家族之间的故事。

西斯克利夫是老恩萧收养的孤儿,遭到老恩萧的儿子辛德雷的仇视,但他女儿凯茜喜欢他。凯茜虽深爱着西斯克利夫,但由于地位的差异而无法表白。西斯克立夫愤然出走,发誓报复。

当西斯克利夫回来时,凯茜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西斯克利夫先使辛德雷破了产,接着又骗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企图占领画眉山庄。

不久,辛德雷、凯茜、伊沙贝拉、埃德加先后去世,西斯克利夫就奴役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和埃德加的女儿凯瑟琳,甚至对自己与伊莎贝拉所生的儿子林顿也恨之入骨。

西斯克利夫虽然达到了复仇的愿望,但并不感到高兴,于是在一个风雨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去和他魂牵梦系的凯茜相会。

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他用“爱”杀人,却也用爱自杀。凯瑟琳生前死后,他都活在痛苦里。凯瑟琳弥留之际,他还用说话去刺伤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却是两份伤痛,他自己的和凯瑟琳的。我很欣赏用情如此的男子。虽说有点变态和残酷,却怎么也恨不起他。还满同情他的。甚至很感动于他的疯狂的爱。相对来说,凯瑟琳就太自私了。她爱希斯克力夫,又嫁给富有的伦敦,可以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有一大部分是她亲手造就的。希斯克力夫,很疯狂。但很迷人。当然,伦敦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只是,笨了一点。凯瑟琳嘛~她坏~她自私~可是她对爱的执着,使她也因此散发着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混合着的魅力。

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的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的梦魇。

是的,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的石,在旷野上飞奔的爱,扑朔迷离的眷恋,交杂无续的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的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的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的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的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的斗争,与周遭的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的野孩子,流浪儿的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的权利,被粗鲁的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的成为一个体面绅士的憧憬;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的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的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的阴影。命运弄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俩的默契灵魂相依相偎,冲破一切束缚,试图越过难以逾越的造化的鸿沟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但这危险的爱使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凯瑟琳重病而逝,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希刺克利夫悲痛至极,爱人的离去激化了他人性中报复的阴暗面,他疯狂的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的辛德森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淳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的感化而深藏心底的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的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 篇2

大学生情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而爱情问题是其中最突出也最受关注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 某些大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 稀里糊涂地进入恋爱氛围而盲目恋爱, 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导致恋爱与学习冲突, 失恋之后一蹶不振, 失去生活的信心, 从而自杀等。此外, 当今社会中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浸入大学这一象牙塔, 严重影响它的纯洁性。某些大学生的爱情已经异化为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的权钱交易, 某些大学生因涉世不深、经验缺乏, 受到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的物质诱惑而扭曲爱情观, 导致自我意识的泯灭和自我价值的丧失。这些异化和扭曲的现象产生的后果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她的家庭和祖国的未来。

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现状, 从人文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爱情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爱情主题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是永恒的话题, 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 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情感经验, 蕴涵对生活与生命的独特体验, 对培养学生高尚的爱情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是必要的, 通过挖掘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 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爱情观,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爱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需要把某种思想灌输到年轻的心灵最隐秘的角落的时候, 我就给他们讲述文艺作品, 我认为, 这比任何方式更能发挥出教育者的力量和语言的力量!”[1]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两部经典作品, 但体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爱情观, 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的教学为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以物质为导向的爱情———世俗的爱情

外国文学中的无数经典名作涉及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这些作品描绘的爱情不仅刻骨铭心,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教育、审美方面的价值, 是大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爱情观不可或缺的素材。这些名著中不乏以物质为导向的爱情观, 这样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终结或是男女双方婚后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 毫无幸福可言。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真爱的经典”, 小说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两人爱得痴狂, “他就是我生命里最强的信念支撑。如果他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 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 对我都是有意义的……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深埋地下的永恒不变的岩石, 那是不可或缺的、弥足珍贵的快乐源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永远远在我心里。他就是我自身的存在, 因此, 不要说什么我们会分开之类的话———那根本是做不到……”[2]但是相爱至深的两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走在一起, 为何他们的爱情却以悲剧———凯瑟琳的早逝和希斯克利夫一生的悲痛和疯狂报复而终结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自然、淳朴、真挚的爱情未能经受住林顿家文雅、富足生活诱惑的考验, 凯瑟琳做出了违背本性、灵魂的选择。她为了物质享受牺牲了纯真的爱情, 这样的选择使她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但让她的余生注定在矛盾、痛苦与不幸中煎熬。当她第一次到林顿家看到与自己之前生活大为不同的文雅、富足、安逸生活时, 就被这样的生活深深吸引住, 她激动不已, 遂对林顿产生好感, 并接受他的求婚。虽然她十分真挚地爱着希刺克利夫, 但一贫如洗、地位低贱的希斯克利夫无法给她以基本的生活保障, “如果我要嫁给希斯克利夫, 那就辱没了我的身份……如果希斯克利夫和我结婚了, 我们就要去沿街乞讨了吗?如果我嫁给林顿, 我就能助希斯克利夫一臂之力, 让他远离我哥哥的压迫和欺辱”[2]。她十分清楚自己和希斯克利夫之间有不可割裂的联系, 但为了世俗的利益和虚荣, 她割裂了婚姻与爱情的纽带, 背叛了最爱的人, 背叛了自己的心, 做出了违背本性的选择, 带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嫁入豪门。她实现了自己的豪门梦, 犹如笼中的金丝鸟受到了主人的百般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但过得不开心。当她知道希斯克利夫回来之后, 她那被压抑的“真情”搅动了心, 此后就陷入了畸形的爱恋之中。但是她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三角关系违背了伦理, 这使她进退维谷, 左右为难, 几近疯狂, 最终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着死去, 爱情悲剧不可避免。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由交流、互相问答等合作学习方式分析、讨论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悲剧, 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并对此爱情悲剧作出评价, 引导学生在今后面临类似的选择时一定不能违背自己的真实本性和初心, 不能向虚荣低头, 不能选择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婚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质可供人一时享乐, 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但是心灵上缺乏契合、仅仅只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注定是不会幸福的。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人文修养。

三、精神上平等的爱情———超越物质束缚的爱情

在当今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中, 许多大学生受到物质社会的影响要不劳而获, 在经济和精神上都依赖他人, 丧失独立、平等的人格, 甚至沦为他人手中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因此, 培养学生追求经济上、精神上平等的爱情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注重分析作品内涵与当时社会思想的联系的同时, 还要注意文学文本所蕴涵的人格意识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问题, 深入挖掘这些外国文学经典对今天读者的启发和警世意义, 努力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接近当今社会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3]。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讨论、戏剧仿真、访谈、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里的世界, 建立跨文化学习情境, 获得个人学习经验。这种将学生学习的经验与文化经验结合, 让学生亲身体会跨文化的经验, 可以说是融合了文化、语言及个人成长三种模式”[4]。

《简·爱》中女主人公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典范。英国女作家、文学评论家玛德说:“个性, 坚强, 自由激越的个性乃是书中唯一的但足够的魅力。”女主人公乃是一位出身贫寒、其貌不扬的家庭教师, 但是拥有独立、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在面对地位悬殊的罗彻斯特先生时她表现得不卑不亢, 保持自己的尊严。在爱情面前她没有退缩, 没有逃避, 而是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态度, 因为她相信精神上平等是真爱的基础, 真爱在于心与心的交流。“难道就因为我贫穷、低微、长相平庸、个子矮小, 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灵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 我的心和你的一样充实……我不是通过习俗、常规, 甚至也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在和你说话, 而是我的灵魂在和你的灵魂对话, 仿佛我们两人经过了坟墓, 站在上帝脚下, 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5]。纯洁、高尚、独立及追求精神上平等的品质使简获得罗彻斯特的爱情, 罗切斯特把她视为一个可以和自己精神上平等交流的人。他们的爱超越了世俗、金钱和地位, 他们遵从了自己的本性选择了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 双方可以平等地交流。而当她知道罗彻斯特已疯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 她痛苦万分, “我的爱情消失了, 我的希望破灭了, 我的信心死掉了……这痛苦的时刻不堪描述”[5]。但她没有苛责自己的爱人或是沉沦为他的情妇, 她的道德良知告诉她必须离开, 因此她决然地离开, 走上一条未知的道路。虽然离开了罗彻斯特, 但是她的内心一直都还在爱着他, 并打听着他的信息。当得知罗切斯特家的变故 (庄园被疯妻烧毁, 他本人肢体残疾、双目失明) , 她带着自己从叔叔那里继承的财产毅然地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爱人身边, 过上了合法、简单的幸福生活。简·爱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爱使她赢得了爱情和幸福。

在《简·爱》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简的立场想象她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讨论简的爱情观, 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小说改编为戏剧表演, 表演会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简和罗切斯特的精神世界, 了解他们爱情的真谛———两情相悦。在文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各个层面丰富爱情、理解爱情的真义, 不仅给予学生未来获取幸福爱情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陶冶他们的心灵情操, 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 启发他们一起追问和触摸生命的底蕴, 一起探索和发掘人生的本真, 一起深省与反思人的良知, 引导他们崇真、向善、求美,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 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好基础”[3]。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 提高修养, 希望真正寻找到那份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 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四、结语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外国文学经典爱情故事中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在讲授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进行选择性的、针对性的解读, 渗透正确爱情观,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爱情,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爱情是美好的, 但是幸福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精神上平等、独立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爱情才会经久不衰, 经受住时空的考验。相反, 仅仅是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爱情就会犹如昙花一现, 一旦物质消失, 这样的爱情就随之消散。外国文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借助文学经典作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在教学中践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毕涉芝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艾米莉勃朗特.刘颖译.呼啸山庄[M].南宁:接力出版社, 2011.7.

[3]邓桂英.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0.

[4]彭石玉, 匡曼丽.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11.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3

一直都想给这篇读书笔记起一个有关于爱情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因为就是对爱情真谛的探究指使着我再一次地捧起了这本书,再一次地用心去细细地品味、用情去慢慢地研读!

但是,非常地遗憾,因为,即使我搜遍了脑海中的所有角落,也没能找到一个更适合于它、更能表现出它的词汇或字眼儿,或者应该这样说才更为贴切,那就是:我的字典里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完整地诠释出它,没有哪一个字能够真正地涵盖了这种――爱情!

其实早在我写这篇读书心得时就已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困惑,因为我总是想在心里竭尽全力地把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有关于爱情的溢美之词,一遍又一遍地加以组合,我想力求它的完美、我想力求它的准确、我想用自己最优美的文字、最真挚的情感来真实地、完整地把自己在读这本书时的那种震撼般地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每一位朋友的面前,可是,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语言的匮乏与无力,我做不到,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出它的美与震撼!或许,那是只有真真正正地经历过那样惊心动魄的爱情的人才能真正地明白、才能真切地体会的一种感情吧?那应该是一种心的交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吧?可是!为什么艾米莉做到了?为什么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情感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那种爱情的跌宕、那种生死不渝的真挚?为什么?呵呵,看来明显是我在为自己的愚笨找托词啊,那种文化底蕴的缺失、那种情感悱恻的历练,怎么会只是因为我一时的震撼、一时的激情就可以完全地弥补、就可以顿然地惑悟呢?看来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是不错的,知识是要靠一点一滴地积累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啊!可是,愚笨就是愚笨,它不会因为焕焕的承认与否而在短时间内起任何地变化,那么此时,我就只能暂时请朋友们先原谅我文笔的拙劣,姑且允许我以“什么样的爱情?”来做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待日后寻得了更好的字眼儿或词汇,或哪位朋友可以帮焕焕起一个更妥贴、更合意的名目时再加以修改吧!不过焕焕又想,我们每一个人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领悟,也许今天我所起这个题目能让朋友们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焕焕这又算不算是抛砖引玉呢?

关于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4

“这儿可真是一个美丽的乡间!

一个能与尘世的喧嚣完全隔绝的地方,一个厌世者的天堂。”

作者将一个凄美的故事放在一个清新的山庄里,期冀它蕴含着的一枝美丽的花蕾能在冷空气中伸展,在春天吐蕊。然而,男女主人公的梦想之花还是被冰封在坚硬的土地里零落了。

解析“呼啸”一词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

我想这还只是表面环境的描述,而真正让人感到呼啸的是那压抑的、苦痛的情感,是那如火的、那悲哀的、疯狂的情感。

请看下面第一次认识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场面,“让我进去——让我进去!”“‘我回家来啦,我在旷野上迷了路啦!’,在她说话里,我模模糊糊的辨认出一第小孩的脸向窗里望。‘二十年了,我已作了二十年的流浪人啦。’”

而第一次听到希刺克厉夫的声音是“‘进来吧!进来吧!’他抽泣着。‘凯蒂,来吧!啊!我的亲爱的!这回听我的话吗,凯蒂,最后一次!’幽灵显出幽灵素有的反复无常,它偏偏不来!只有风雪猛烈地急速吹过,甚至吹到我战的地方,而且吹灭了蜡烛。”

这还略带有恐怖氛围的悲伤开端,已让人感觉这里一定曾经发生过震撼人心的事件,这事件的忧伤已随着那扇打开的窗子飘进读者的心里。

凯瑟琳是谁?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走进了呼啸山庄。

“她还不到六岁,可是她已经能骑上马厩里任何一匹了” 一个骄傲的贵族小姑娘。

“当然,凯瑟琳有些怪脾气,那是我在别的孩子身上从未见到过的。她在一天内能让我们所有的人失去耐心不止五十次,从她一下楼起直到上床睡觉为止,她总是在淘气,搅得我们没有一分钟的安宁。她总是兴高采烈,舌头动个不停——唱呀,笑呀,谁不附和着她,就纠缠不休,真是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可是在教区内就数着她有双最漂亮的眼睛,最甜蜜的微笑,最轻巧的步子。她非常喜欢希刺克厉夫。”一个漂亮而有教养的又略带任性的公主式的女孩。

“一个天生丽质的美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宁静的女孩,和这样一个男孩在情感上会有极不寻常的遭遇。

希刺克厉夫是凯蒂父亲收养的一个男孩,是一个“他们完全拒绝和他同床,甚至在同一个房间里睡觉也不行”的男孩。

这一段叙述,表明她与他一开始就地位悬殊。

以她的社会地位,长大后的她和希刺克厉夫的情感必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正如她的所虑:“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了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

在她的心目中,那份情感在现实中多么苍白,又多么可怜。然而,在她付出这所有后,悲剧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希刺克厉夫在常态中始终无法登大雅之堂。当希刺克厉夫在凯蒂结婚三年后来到她家,听她与她丈夫的这一段对话:

“‘这里?’他说,‘到客厅里来么?'

不到这儿还到哪儿呢?’她问。

他显得怪难为情的,绕着弯儿说厨房对他还比较合适些”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因为,她看到希刺克厉夫个还是站在另一个世界里悲痛着,她所处的社会阶层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她为了她能拥有那个社会阶层,而背叛了自已的爱,但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阶层却不能容纳希刺克厉夫,所以,她有一种绝望,她意识到,她织了一条勒住了她自己灵魂的绳索,再也无法喘息。

她是多么希冀“躲避到那个愉快的世界里,永远在那儿:不是泪眼模糊地看到它,不是在痛楚的心境中渴望着它;可是真的跟它在一起,在它里面。”但是,那个世界也是虚拟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她的爱,她的情,她的所有只能成为一颗虚拟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发芽的土壤,只能在冷风中飘荡。

相对于凯瑟琳,希刺克厉夫是有清醒认识的,他看到她的虚荣,看到她的怯弱,看到她的挣扎,他也悲愤的埋怨她 “你知道我只要活着就不会忘掉你!当你得到安息的时候,我却要在地狱的折磨里受煎熬,这还不够使你那狠毒的自私心得到满足吗?”

也在更深层次上苦痛的责备她:“你现在才让我明白你曾经是多么残酷——残酷而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

“悲惨、耻辱和死记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把我们分开,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

“看看这对眼睛,摸摸这双消瘦的手,要饶恕是很难的,我饶恕你对我作过的事。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饶恕他?”

他痛苦的喊道:“愿她在苦痛中醒来。”

希刺克厉夫正是基于这一切,及本人视野的局限,他只能去作狭隘的无谓的报复,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年青的一代因为有爱的支撑而强大的站了起来,他再也举不起报复的拳头。

于是,他走向了等待他几十年的凯蒂,在乌黑的晚上,在雷雨倾泄的前一刻,他们终于携手平静的散步,却让一个放羊的孩子受到惊吓。

那平静的墓地掩埋了呼啸的爱与情,不,那呼啸的爱与情的种子发芽了。

经典阅读《呼啸山庄》通用读后感 篇5

抛开书的内容,翻译质量可圈可点,我看的是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翻译简约和真实,给人以干净和顺畅的好感。从内容上看,小说选取管家角度讲述整个事件,给人以床头故事的感觉,自然又顺畅。小说就是这样,再好的故事也经不住罗哩罗嗦,故意堆砌文字的打击。专业的评论人这样说它“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超现实气氛,惊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带有部分哥特文学的奇幻恐怖色彩。”对我来说,这些评价当然字字珠玉,但却又难以理解。喜欢它,不过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个人的理由而已。

第一我感动的是希刺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无法理解爱和地位之间的矛盾,也无法体味他们之间的爱情。凯瑟琳说:“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我在后来的经历中慢慢体会到爱情的感觉就是这样,对方的样子就是你期待你自己的未来是那个样子,所谓的“更”则是更加接近期待的状态。凯瑟琳甘愿赴不幸的婚姻,接受命运的安排。从一开始,仿佛悲剧已然发生。凯瑟琳的那句“无论人类的灵魂是什么样的,他的和我的一模一样”(英文为oursoularethesame,hisandminearethesame。这句话,在一次投票中荣膺人们最喜欢的情话)我们无法想像希刺克里夫忍受了多大的折磨才将自己锻造为“文明人”,在我看来,这种锻造甚至是艰辛的。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亦或是宣扬“美国梦”,在梦想面前人人平等,更是今天的中国。无形的“阶级”依然存在,突破这种阶级的天然存在着实不易。更加让人倍感惊悚的便是凯瑟琳很早便已过世,希刺克里夫却一直坚持着他的复仇,凯瑟琳的灵魂独自在荒野飘荡和哭泣了,无法安息,无法永眠。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由于凯瑟琳和希刺克里夫对社会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挣扎于世俗之外。

《呼啸山庄》的艺术特点 篇6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恨,复仇

《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 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说之一。这部悲剧性的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 因受辱和恋爱不遂, 外出致富, 回来后对与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充满强烈的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展现出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激情和反叛精神。小说的文字被称为“一首完美, 动人的叙事诗”。

一、作家生平

艾米莉·勃朗特 (1818年-1848年, 英国女作家, 诗人) 在著称于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姊妹中排行第二, 是夏绿蒂·勃朗特之妹。她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山区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 父亲是爱尔兰人, 在当时担任牧师。与姊妹们一样, 艾米莉的童年是在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度过的。成年后, 除曾跟随姐姐夏洛蒂赴比利时作短期游学外, 她一直蛰居家园。长期离群独居的寂寞生活和家乡野性而粗犷的荒原景象培养了她表面沉默寡言, 内心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富于幻想的诗人气质。使她创作出极富个性的诗化小说《呼啸山庄》和近200首抒情诗和叙事短诗。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 姐妹三人于1846年出版了一本自费出版诗集, 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的风格往往是直抒胸臆, 感情浓烈;景物描写常常荒僻, 寂寥。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艾米莉在短暂的一生中, 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她向往爱情、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欢乐, 同时也渴望着有所作为, 期待着被发现、被理角,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当时那个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的社会里, 她所饱尝的只能是辛酸与痛苦, 所得到只能绝望与孤独。青春的火焰在寂寞里泯灭, 美丽的憧憬在黑暗中消失。艾米莉的诗句读者坦露的就是这样一颗在向往与绝望之间痛苦徘徊挣扎的心灵。而情感越奔放而又哀婉凄厉也就成了她的诗的基调。正如夏洛蒂所说, “比男人更坚强、比孩童更单纯, 她的天性是独特的。”

二、众所周知的一些时代表达

一部小说要想被历史认可, 必然要不停地接受不同时代的阐释和提问。《金瓶梅》是这样, 《红与黑》亦如此, 勃朗特姐妹的双璧小说也不能例外。至于《呼啸山庄》, 由于这部作品的神秘感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富有象征性的现实主义作品, 比《简·爱》要有深意。《呼啸山庄》被誉为“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小说用一种神秘的色彩描写了天堂般的情感。希斯克厉夫爱到极致, 恨到极致, 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笔者认为他是堕入人间的天使, 有着最细腻的爱和最强烈的恨。凯瑟琳, 爱得疯狂而忘我, 却也逃避不了现实的残酷。埃德加林敦的爱是理性且伟大的。伊莎贝拉爱得盲目, 也恨得透彻。书中所有的恨都源于爱, 源于对爱的渴望。

三、叙事结构的创新

小说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呼啸山庄》是第一部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在当时是一个创造。艾米莉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错综交繁的故事, 采用了戏剧性结构。作者首先通过一个外来房客洛克乌先生在风雨交加的深夜, 看到凯瑟琳盘旋不去的幽灵的遭遇, 逐渐带作者走入一个神秘的封闭世界, 紧紧抓住读者心弦, 使读者急于揭开山庄的神秘。随着时间推移和房客及老仆人的叙述, 以倒叙的方式把故事情节铺陈开来。使文章迭宕起伏, 引人入胜, 仿佛使读者突地置身于千万丈悬崖之颠, 在达到恐惧情绪的顶点时, 再缓缓将其带入平安地带。随着洛克乌的探询、老仆人的回忆, 故事情节层层铺开:呼啸山庄园主恩萧收养的弃儿希刺克厉夫自幼与园主的女儿凯瑟琳情投意合, 受到园主儿子辛德雷的虐待, 希与凯因地位悬殊不能结合。当希发现凯因虚荣心与旧贵族观念而决心嫁给画眉山庄的少爷林淳时, 悄然离去。数年后, 希重返山庄, 对两个山庄的主人以及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一切人进行报复。希淳朴坦率的个性不见了, 仇恨占据他的思想, 这是人性堕落的过程。凯瑟琳因因难产死去, 他的复仇已经成功, 但他对凯念念不忘, 终于愿意看到下一代的幸福, 这是人性的复苏。作者采用独创的叙述手法, 表现了一个人性冻结———堕落———复苏的过程, 歌颂了生活的美与真, 表现了被压迫的弱者争取尊严、平等的要求, 以及人对友谊、爱情和知识的渴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外书《呼啸山庄》读书心得 篇7

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过去的那种黑暗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终于赢得了自由,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我又想到了《平淡生活》里面优优的大姐,我可以理解她的无奈,没有钱,还病重。只有依靠那个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丈夫。她就是一个附属品,活着只是为了艰难的活着。可是我最痛恨的就是这种软弱并且依赖别人的女子,而她呢。居然可以绝情到对自己丈夫陷害自己的妹妹视而不见。她可怜并且无能,没有人能够救她,因为她自认为没有了丈夫她就不能生存了。所以,以后的我绝对不会当这种女人,要自己独立的生活,尤其是经济上要独立。不要靠别人,就算别人再好,也并非永远靠得住。所以,自己要对自己好,要好好的关心自己,而不是等待别人的怜悯。

希思克利夫

他是个可怜的人,那么的爱凯瑟琳,却终因爱成恨。因为想去报复,他的一生都活在痛苦中。有那么可怕的童年,已经够他受的了。可偏偏,他忘不了他受的苦忘不了那些加在他身上无限苦难的人。疯狂而可怕的报复,好好的两家人,就让他的一己报复之心给弄得家破人亡。他并没有获得报复之后的快感,最后在无限的思念和痛苦中死去。没有了灵魂的人,在最终总算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罢了。

于是,要学着去宽容,忘掉那些不愉快的,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的生活。爱恨不过是在一念之间罢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总是这样子的,到最后当事人才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课外书《呼啸山庄》读书心得5

在这个学期的英美名著电影赏析的选修课是我自己很喜欢的课程,首先因为我自己对名著很感兴趣,另外,我也很想了解更加多英美文化。基本上课堂上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我都很认真去看,而且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是名著本身的内涵还是课堂上外延的知识,我都收获颇丰。其中《呼啸山庄》是我感受较深的一部著作,下面我在、对这部电影稍作剖析。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就想看《呼啸山庄》,但是很多人都说很晦涩难懂,最后一直到现在才看了。

看了一遍之后的确有很多不明之处,但再一次细细观看之后,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一开始以为《呼啸山庄》和以往我看过的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上流社会高雅的爱情,影片会出现那些熟悉的聚会,雍容高雅的女人。但是,和我预期相反,我却看到同时代英国社会的压迫和阴冷,人性的欲望以及不择手段报复的丑恶面。可能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同时代的英国人反而无法接受这样一部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都与当时的社会相悖,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呼啸山庄》的闪光点与研究价值。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当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的灾难促进了工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社会矛盾的呼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影片中也表现了对平民百姓的极大同情。《呼啸山庄》主要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正是这种至高无上的爱却孕育了如影随形的狠,一切由爱出发,期间是希斯克利夫对剥夺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的林顿和恩萧两家的报复,以希斯克利夫死在当年关闭他和凯瑟琳的房间,继续寻找凯瑟琳的爱终止。而且影片中很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融为一体、跨越生死,真正的伟大爱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充满了爱与恨,矛盾但和谐。印象深刻的、无情的、充满活力的爱恋深深地印在观众脑海。接下来,我将不同角度地分析这种爱。凯瑟琳说:“我对艾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厉夫!”无论是从凯瑟琳还是从希斯克利夫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至真的爱。回顾这些经典的影片,有很多值得传颂和学习的地方,而不像现在商业化的爱情故事影片,只是流于形式,真正值得大家去反复研究的地方不多,只供大家娱乐和消遣。如何把今天的作品写得深刻,展现给大家更多有内涵的思想这些都要我们向以前的经典著作借鉴。

呼啸山庄读后感读书心得850字 篇8

他的不幸没有因为他的隐忍而结束,凯瑟琳认识了画眉山庄的林淳兄妹,她在他们面前收敛起她的疯疯癫癫,穿起大方格子的丝长袍,提起裙摆,雍容华贵地走路,邀请他们做客,规规矩矩的享受上等人的生活,爱上了体面的日子。而希刺克厉夫意识到了他和凯瑟琳之间产生了距离,他开始打理从不梳理的头发,洗澡,穿干净的衣服,让凯瑟琳高兴。这却恼怒了辛德雷。凯瑟琳告诉管家埃德加。林淳向自己求婚而她已经答应了向管家讨主意和自己对希刺克厉夫不可替代的爱。

希刺克厉夫听到这些话后离开了山庄。

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凯瑟琳。恩萧已成为凯瑟琳。林淳了。凯瑟琳抑郁而终,生下了小凯瑟琳。希刺厉夫为报复林淳娶了林淳的妹妹伊莎贝拉,有了一个乖僻的儿子小林淳。他想方设法让小凯瑟琳和小林淳在埃德加病危时结了婚。当病泱泱的小林淳去世后,希刺克厉夫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个山庄的主人。小凯瑟琳被囚禁在呼啸山庄。小凯瑟琳的表哥哈里顿一直被希刺克厉夫当仆人对待,这个本该是呼啸山庄的主人的恩萧家的子孙即使目睹其父与希刺克厉夫赌博输光了家产被希刺克厉夫殴打至死,却仍然尊敬希刺克厉夫,不愿辱骂希刺克厉夫半句。当希刺克厉夫似乎报复成功时,却没有预期的痛快。他更加的痛苦,同时他的心也疲惫了。他容忍小莱瑟琳和小哈里顿的爱情,只要求他们别在自己面前出现。因为他从这两个的眼里总人看到凯瑟琳的眼神。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埃德加。林淳的和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有谁能想到这坟墓下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的人用一生复仇的悲剧故事。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一种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被这同一社会(指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的条件与社会关系贬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厉夫后来的确不再是个被剥削者,然而也的确正因为他采用了统治阶级的标准(以一种甚至使统治阶级本身也害怕的残酷无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中所暗含的人性价值也就消失了。在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类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过被压迫的积极反抗才能实现。

我想我是带着震撼阅读完整本书的,震撼我的是希刺克厉夫扭曲的人性,报复所带给他自己的痛苦。他的一生是不幸的。或许,人就是这样为短暂的欢乐而痛苦一生。在呼啸山庄,他得到了老恩萧先生的宠爱,得到凯瑟琳的爱让他不去反抗他受到的歧视,侮辱和虐待。他心甘情愿地被繁重的体力劳动麻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去在乎被剥夺受副牧师教诲的机会。他已没有信仰。他没有了祈祷的对象。他所能倚靠的只有自己和凯瑟琳带给他的和爱情有关的来之不易的快乐。但当老恩萧的去世和凯瑟琳答应埃德加。林淳的求婚后,他所受的痛苦就增加到之前的千百倍。他离开了呼啸山庄。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社会悲剧就在于凯瑟琳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却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从后来希刺克厉夫再度出现时,林敦建议让他坐在厨房而不必请到客厅里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就铸成了大错,她陷入自己亲手编织的罗网。而在她已经答应嫁给林敦后分明还说: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所以我们是不可能分离的。”凯瑟琳是爱希刺克厉夫的。我不知道该说她天真还是现实。如果她以为她嫁给希刺克厉夫就可以帮助希刺克厉夫脱离下等人的阶层,那她真的很天真,所以她失败了,埃德加林淳并未尊重他;在或许她很清楚选择希刺克厉夫后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她说的“乞丐”,她才嫁给了埃德加林淳。可是生活是残酷的,一切并未如凯瑟琳预测的那样发展。

在书上是这样描述到:“两个词可以概括我的未来——死亡或者地狱,失去她后,生存将是地狱”!希刺克历夫生命的本能在爱的名义下被扭曲,而死亡这种自毁力量接替而上…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

复仇过后的他,在填平凯瑟琳的墓穴后他对丁耐莉倾诉:当我同哈里顿坐在屋里的时候,仿佛我一走出去就会遇见她;当我在旷野散步的时候,仿佛我一回去就会遇见她。当我从家里出来的时,我忙着回去,我肯定,她一定在山庄的什么地方;而当我在她的屋子里睡觉时——我又非出来不可。我躺不住,因为我刚闭上眼,她要么就是在窗外,要么就走进屋里来,甚至将她可爱的头靠在我的枕上,像她小时侯那样,而我必须睁开眼睛看看。因此我在一夜间睁眼闭眼一百次——永远是失望!它折磨我!我常常大声呻吟。现在,既然我看见了她,我平静了——稍微平静了一点。那是一种奇怪的杀人方法,像头发丝那样的一丝丝地割,十八年来她就用幽灵样的希望来引诱我。

或许因为我太过年少,我想我从理智上是不相信爱情的,或者说不相信一生一世的爱情,至少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当一方去世,另一方依然能让感情保持深厚。时间是可以淡化一切的。刻骨铭心的爱让我对希刺克历夫的同情又多了几分。

十几年来,凯瑟琳的孤魂在旷野上彷徨哭泣,等待着希刺克厉夫。希刺克厉夫终于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而在黑夜的旷野上,山岩下散步……

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 篇9

1. 女性与父权的矛盾

很多学者们寻找了一些父权制度完全与女性及女权对立的证据。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于任何文学作品。特别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即便是出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 对父权制度的态度也常常表现为爱恨参半, 女性哥特小说也是如此。19世纪40年代, 在英国文学潮流圈中, 虽说哥特形式已经在消退, 但勃朗特姐妹的生活且融入了哥特式的情节。居住的房屋有着母亲和两个姐姐的亡魂, 生活中有严厉的父亲和堕落的兄弟, 致使她们对父亲和兄弟流露出一种诸如哥特小说中女主人公对恶棍自相矛盾的感情:厌恶中有依赖, 畏惧中有仰慕。于是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超越了传统的哥特小说, 蕴涵了对父权制度的不满, 也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其中, 《呼啸山庄》表现的尤为突出。

(1) 恶棍的残忍与柔情。

呼啸山庄中的风暴之子西斯克里夫, 狂暴的性格、恶劣的行径, 是典型恶棍形象的表现。但他并不完全是一个恶魔形象, 他除了野蛮的性格残忍的行径之外, 也表现柔情的一面。虽然西斯克里夫对其它人有一种强烈的憎恨, 但对于凯瑟琳, 且展现出他仅有温情的一面。为了凯瑟琳, 他可以舍弃一切。另外, 他对纳利有一定程度的尊敬, 对哈顿也有一些隐性的关爱, 一丝人性的光辉播撒在他那黑暗阴冷的性格中。

(2)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憎恶与依赖。

在《呼啸山庄》中, 艾米莉对凯瑟琳与林顿的亲密描写的比较少, 就算是婚前暴风雨后的那些缠绵, 也可以被看作为凯瑟琳对林顿施加的爱情伎俩, 但在婚后, 凯瑟琳与林顿却变化了很多, 凯瑟琳不再是一味的无理, 林顿也不再是一永远的软弱。艾米莉将主要笔墨用于对魔鬼式爱情的描述, 对幸福美满的婚姻爱情一带而过。但婚后凯瑟琳那种宁静的生活仍可称之为幸福, 林顿对凯瑟琳的娇纵有所包容, 并对凯瑟琳增添了不少关怀和体贴。然而, 当恶魔再次降临时, 这地狱式的爱情之火且焚烧人间的幸福天堂。在艾米莉笔下, 林顿虽说懦弱胆怯, 但他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 也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虽然他阻碍了西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之间了爱情, 但错不在他, 因为这是凯瑟琳自己的选择。

(3) 女主人公对父权制度的颠覆与保守。

《呼啸山庄》中, 充满着是对父权制度的颠覆, 还是保守这样的矛盾, 西斯克里夫这样一个恶棍式英雄形象, 对凯瑟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 西斯克里夫的爱是具有毁灭性的, 焚烧了她在画眉山庄的宁静静生活。西斯克里夫的爱表现出了男性在爱情过程中对女性的压迫和占有。

2. 分裂中的女性形象

《呼啸山庄》中的女性角色, 生活在男权制度体系下, 男性为了得到渴求的权威、专制、权力, 会采取各种压迫性的手段促使女性屈服于自己。在男性的压迫及暴力威胁下, 女性要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行动上被剥夺了自由, 道德心理上被禁锢束缚, 可以说近似于生活在了社会的边缘。虽说女性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受到了压迫和限制, 但她们并没有完全屈服于男性。为了捍卫了女性尊严, 她们会从行动或语言上公然挑战男性权威地位, 反抗他们的压迫。同时这种影响力还反作用于男性, 深刻的体现出女性角色的矛盾性和的双重作用。

(1) 女性角色矛盾性与双重作用。

19世纪的英国崇尚具有“家庭天使”特征的女性。但《呼啸山庄》中的女主角凯瑟琳且颠覆了这一特征, 她挑战了“家庭天使”观念。她所喜欢的礼物是马鞭, 而不是洋娃娃。从她看到父亲带回的礼物——马鞭时那种雀跃的表现, 可以看出她从内心喜悦, 以及不受束缚, 甚至是想约束别人的心理, 小说中众多的情节可以看出她那强烈自我的女性意识。

小时候的凯瑟琳与西斯克里夫可谓是青梅竹马, 彼此表现强烈的情感和脱俗的爱情。但自从凯瑟琳遛到了画眉山庄后, 她的人生就发生了转折。

可以从小说中看到, 凯瑟琳在误闯画眉田庄后, 是怎样的爱慕虚荣的。如小说中这样的描写“这时候家里的狗扑过来欢迎她了, 她简直不敢去碰它们, 怕它们会跳到身上来弄脏她那簇新的好衣裳……”。

画眉山庄巨大的传统思想渗透力量, 使凯瑟琳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具有反叛意识的的女性自我逐渐被强大的父权制度所同化。从此, 她已开始和西斯克里夫划清界限, 嫌弃西斯克里夫的脏, 钟情林顿的稚。婚姻方面, 在她的意识中, 嫁给西斯克里夫会“降低身份”, 得到追求自由和反抗父权的自我;嫁给林顿会拥有地位, 屈服于父权制度规定和安排。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凯瑟琳则选择了林顿。

正是这种虚荣心造就了凯瑟琳的双重性格, 一方面她追求自我, 张扬个性, 另一方面又屈服于现实的社会。面对着正统与异端的煎熬, 忍受剧烈的痛苦。

而同时, 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女性角色又表现出了双重作用, 一方面女性受到了男权的压和奴役, 但另一方面, 她们对男性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对男性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呼啸山庄》的女主角凯瑟琳对两个男主角都具有致命的诱惑力, 他们为了而互相她斗争, 并受她控制。而到了第二代凯瑟琳, 虽说她的命运很不幸, 受到西斯克里夫的虐待, 与小林顿结婚, 很快成为寡妇。但她最终她和哈里顿走到了一起, 并创造了崭新的生活。表现出了女性角色典型的双重作用。

(2) 身份的危机与女性的梦魇。

矛盾是凯瑟琳的典型性格特征。一方面, 深深地爱着西斯克里。另一方面, 又深深的受到画眉山庄文明社会优雅生活的吸引。最终, 她选择嫁给了文明社会优雅生活的代表林顿。但在婚后凯瑟琳且感受到了她背叛了她与西斯克里夫所共有的本性。当林顿坚持要凯瑟琳做出选择的时候, 她心理的矛盾达到了高潮, 出现了充满幻觉的呓语, 表现出了神志不清的症状。她已分辩不清自己是否在呼啸山庄, 也无法辨别黑夜白天, 一会是快乐的童年, 一会是林顿太太。这段对凯瑟琳精神错乱哥特式的描写, 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抒情高潮。这种用幻觉表现凯瑟琳煎熬心理的手法, 更是加剧了小说的哥特色彩。另外, 小说还在剖析人物心理方面运用了哥特手法, 对爱情与物质, 理智与感性, 理想与现实等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凯瑟琳神志不清的状态下, 无法分辨自我, 是女性身份危机的体现。这也与其他女性哥特小说不谋而同, 恐怖是来自于女主人公的内心, 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3. 家的双重意义

家是女性情感体验的载体, 是精神慰藉的家园, 是独有生存的空间。象征性的古堡一般是女性哥特小说中女主角的精神领地, 呼啸山庄就是凯瑟琳的自由天地。同时, 家也是女性受压迫的场地。因为家庭是一个父权制度影响较深的地方, 是女性受父权压迫的一个部分。

在呼啸山庄这个家中, 凯瑟琳不仅受到父亲的控制, 还受到其哥哥辛德雷的压迫, 特别是在父亲去世之后, 辛德雷对凯瑟琳和西斯克里更是加大了压迫和掌控。强迫他们做祷告, 呵斥他们的言行。凯瑟琳与西斯克里夫之间的坚贞爱情, 就是在他们共同反抗压迫过程中所形成的。

当凯瑟琳嫁入画眉山庄后, 她以前自由的心灵空间笼罩了一片阴霾, 从此她被孤独、抑郁、懊恼所环绕。尽管林顿对他温柔体贴, 但她依然不能改变自己不快乐和暴躁易怒, 甚至走向精神分裂。

画眉山庄那种浓厚了父权制度唤起了凯瑟琳在男权社会中由于受压迫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而这种恐惧和焦虑剥夺了感家的安全感和温馨感, 把女性从禁锢在这个精神家园进里。

4. 封闭意象

黑暗的封闭空间是哥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女性哥特作为哥特的一部分, 当然也离存在着黑暗的封闭空间。

从呼啸山庄的场景构筑来看。房屋前面有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雕刻, 正门附近有残破的怪兽, 屋内有老式难看的枪, 高背绿色的椅子, 庞大猪肝色的母猎狗……, 这些都使整个山庄显得阴森、恐怖、昏暗、神秘。

洛克伍德在呼啸山庄的第一晚就看到了凯瑟琳游荡的鬼魂, 受到了惊吓。而那个“把她的手腕拉到那个破了的玻璃面上, 来回地擦着, 直到鲜血滴下来, 沾湿了床单”恐怖的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充满了浓厚的哥特黑色特征,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关于窗的禁闭意象。窗对于一个封闭空间来说, 有着逃离的意向, 是一个出口。事实上, 窗并不是门, 而是一个透明的墙。在《呼啸山庄》之后的章节里, 凯瑟琳想通过窗进入卧室, 但又无法进入, 西斯克里夫则通过窗呼唤凯瑟琳。窗所表现的诡秘就在于:凯瑟琳能够通过窗向里张望, 却不能到里面去, 而西斯克里夫虽然可以把窗子打开, 却不能到外面来, 凯瑟琳与西斯克里夫一窗之隔, 但却不能相见, 有着生与死的隔离。凯瑟琳生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山庄, 死后也不曾离开, 游荡于山庄外的荒原上。西斯克里夫从小就在呼啸山庄遭受歧视, 然后逃离, 但最终还是将自我禁闭在呼啸山庄中, 直到死去。女性哥特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封闭的空间意象来表达女性作家现实生活中自身的痛苦、压抑、无助, 及恐惧。

5. 结语

文章从女性与父权的矛盾、分裂中的女性形象、家的双重意义、封闭意象四个方面解读了《呼啸山庄》, 作为了部经典之作, 《呼啸山庄》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是无尽的, 所以文章的分析可能只是某一部分的内容, 还需要不断的挖掘。

摘要:《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哥特艺术一直得到广大学者深入的研究, 得到了众多的成果, 然而基于女性哥特视角的研究且比较少, 所以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析《呼啸山庄》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女性哥特,呼啸山庄,凯瑟琳,西斯克里夫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 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简·奥尼尔著.叶婉华译.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他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海南:三环出版社, 2004.

【呼啸山庄作品阅读心得】推荐阅读:

避暑山庄之旅小学作文05-27

绿狗山庄读后感400字06-26

上一篇:党校研究生作业《现代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下一篇:石油劳模工作室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