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通用7篇)
【颁布日期】 2005-12-31 【文号】 财金[2005]136号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障安全稳健运行,财政部和银监会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障安全稳健运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是资产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办法,对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三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一)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确保资产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充分实施。
(三)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有效。
(四)确保资产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第四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应贯彻全面、审慎、合理、有效、制衡、独立的原则。
(一)内部控制应覆盖资产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有案可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
(二)内部控制应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以及其他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应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资产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采取合理措施、以合理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四)内部控制应确保有效性,公司部门、分支机构和员工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五)资产公司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权责分明,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等环节相互分离、有效制衡。
(六)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有直接向决策层报告的渠道。
第五条 内部控制应包括以下要素:
(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浓厚的监督和控制文化氛围、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分工合理的组织架构、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包括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新业务风险的及时防范、持续的风险报告。
(三)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职责划分、适当的授权体系、严密的记录、凭证和印章管理、独立的法律审查、有效的危机处置。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完整的信息资料、适当的信息披露。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包括业务检查、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以及纠正机制。
第二章 内部控制环境
第六条 资产公司应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和风险控制优先的意识,健全资产公司行为准则和员工道德规范,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营造合规经营的内控文化环境。
第七条 资产公司应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并明确各自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第八条 资产公司应充分考虑经营对象的特殊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架构,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界定部门、分支机构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管理职能。
第九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且履行职责的环境。
第三章 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
第十条 资产公司应明确有关部门履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制定并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十一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涵盖各项经营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开发和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和操作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化解方法。
第十二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健全包括授权管理、岗位职责、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在内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对资产处置、商业化收购、委托代理、资本金运作、财务顾问以及投资等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公司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针对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和风险性质,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经营风险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第十四条 资产公司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应事先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保持持续获取风险信息的能力,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确保风险报告渠道畅通。要定期编制风险报告,真实、准确反映各种风险变化,对重要的风险点作出提示,并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
第四章 内部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公司及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顺序递进、权责统一、严格高效的内部控制防线。
(一)建立重要岗位实行双人临岗、双人负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实行单人单岗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和控制措施。
(二)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的第二道防线。相关部门和岗位之间要建立业务处理顺畅传递的工作程序和制衡机制。
(三)建立由内部审计等监督检查部门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及其各岗位全面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和合规监察等监督检查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和反馈。
第十七条 资产公司应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明、协调配合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第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其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个岗位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
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第十九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各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地区经济和信用环境以及业务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制度。授权应适当、明确,并采取书面形式。涉及资产、负债、业务、财务以及机构、人员等重要事项,应明确决策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条 资产公司应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业务记录,全面、真实地记载每一笔业务,建立完整的会计、统计和业务档案并妥善保管,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契约和各种报表资料的真实、完整。
第二十一条 资产公司应按照专人管理、相互制约、合规审批、严格登记的原则,加强对合同、票据、印章等的管理。
重要合同和票据应有连号控制、作废控制、空白凭证控制以及领用登记控制等专门措施。
资产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业务专用章、财务专用章、电子印签等的保管、审批、使用等应适当分离、相互制约。
第二十二条 资产公司应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或岗位,统一管理各类法律事务,制定和审查法律文本,对新业务的推出进行法律论证,确保每笔业务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公司的权益。
第二十三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和程序,对因意外灾害及人为原因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或故障,制定责任明确、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突发性事故的防范和应对演练,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并建立有效的保险制度;对重要的档案资料及数据应采取备份措施,确保资料与数据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选用中介机构的相关制度,选用标准和过程公开、透明。应加强对选用中介机构的风险控制,对选用中介机构工作的效果和操作风险及时进行评价,对核查发现的违规操作和合谋行为,必须依法依规查处。
第五章 信息交流与反馈
第二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项业务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整合,做到及时、准确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及时、真实、准确地向监管机构报送监管报表资料和对外披露信息。
第二十六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确保决策层及监督检查部门及时了解经营和风险状况,各个部门和员工的有关信息均能够准确、快速传递和顺畅反馈。
第二十七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授权体系、操作流程、岗位手册和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信息的收集、传递、交流、反馈、使用、维护和保管规范进行。
第二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授权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及时性。
第六章 监督、评价与纠正
第二十九条 资产公司应指定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第三十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的报告和信息反馈制度,所有部门、机构和人员发现内部控制的隐患和缺陷,都应按照规定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进行报告。
第三十一条 资产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具体作业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纠正,并接受资产公司上级管理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十二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采取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常规稽核、非常规稽核等措施,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并应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资产公司上级机构应根据自身掌握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下级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定期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经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纠正和处理机制,决策层应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督促落实,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第三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确保内部监督检查部门获得履行职责所必要的信息和工作条件,以便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控和评价。
第三十六条 资产公司有关部门、分支机构和人员应积极配合内部监督检查部门和外部监管机构的工作,对拒绝、阻挠相关工作和打击、报复、陷害监督检查人员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和银监会备案。
总体来看, 2007年6月底正式出台的《风险管理办法》汲取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金融期货交易的历史经验教训, 借鉴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交易规则, 做到了多种风险防范措施并重, 且不乏与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现状紧密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 这一切均为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法规支持。具体说来, 该办法确立了保证金制度、价格限制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持仓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强制减仓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风险警示制度等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现分别评析如下:
一、保证金制度
众所周知, 期货交易属于杠杆交易, 以小搏大, 我国股指期货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如何正确地确定最低保证金比例是该制度的核心, 根据《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目前股指期货最低保证金比例为10%, 而1995年, 我国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时交易保证金比例仅仅为1%, 可见, 现行办法较以前更能正视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及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 为防止恶炒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该办法进一步指出, 在期货交易过程中,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以下简称交易所或中金所) 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调整交易保证金标准: (一) 期货交易出现涨跌停板单边无连续报价 (以下简称“单边市”) ; (二) 遇国家法定长假; (三) 交易所认为市场风险明显变化; (四) 交易所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形。这就为应付突发事件提供了监管的弹性空间, 尤其在合约交割月份以及机构串谋操纵市场行情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武器。比如, 一般在合约交割月份, 处于仓位亏损的机构会有操纵期货行情的内在冲动, 为了防止其滥用杠杆效应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 交易所可以临时决定提高保证金比例要求, 甚至要求全额保证金, 提高交易门槛, 增加操纵市场的难度。
二、价格限制制度
根据《风险管理办法》的规定, 我国股指期货设涨跌停限制, 为±10%, 这与我国当前的股票市场的涨跌停限制相适应。不仅如此, 股指期货行情在出现单边市之前, 还有其特有的防止行情“过热”的利器——熔断制度。
什么是熔断制度?这是借用了电工学的一个名词, 就是使用电器在电流过载时, 电流回路中的保险丝就会自动熔断, 从而对电器起到保护作用。借用于此, 是因为我们的股指期货也需要很好的保护, 其运行机制不能被过度投机的热潮所“烧毁”。
我国股指期货的熔断制度具体内容是:股指期货合约的熔断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6%, 并且期货合约以熔断价格或者涨跌停板价格申报的, 成交撮合首先实行“平仓优先”的原则, 其次才是“时间优先”的原则。这一原则特别重要, 因为在出现单边市时, 为了防止过度投机的风险, 交易所鼓励尽早平仓、了结离场, 做到让损失方及时“脱身”成为可能, 防止单边倒的恶炒造成风险进一步放大, 因此, 不能再沿用股票市场平时进行交易撮合的“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规则, 即原则上不鼓励“趁火打劫”, 顺势再开新仓。这就为股指期货行情的及时矫正与复位提供了有利的规则支持。
回顾历史, 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风波出现之时, 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没有推出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 致使“3·27”国债期货的价格波动幅度大大超出了保证金水平, 因此价格限制制度是一个稳健成熟市场风险控制不可或缺的制度。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还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调整期货合约的熔断与涨跌停板幅度。这一规定也为今后交易所在出现异常紧急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操作空间。
三、持仓限额制度
所谓持仓限额制度就是指单一客户持有一个合约的单边合计数量上限。为什么要如此限定?在股票交易中, 除非特别规定, 交易所一般不去限制单一投资者的持股数量, 而在期货交易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规定呢?这是因为股票和期货的“发行”机理不一, 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代表投资权益的凭证, 其数量一般受制于股份公司资本规模的限制, 尤其我国股票市场目前不允许做空, 必须先买入股票现货, 而股票现货在现实中受制于流通盘的大小, 不可能无限量供应上市。相反, 期货的本质是一张尚待履行的合约, 市场上的合约可以有多少张呢?理论上的答案是:无穷多。这是因为合约的产生可以由合同双方 (即期货投资者) 无限缔结 (即创造发行) , 这就使得操纵市场的能量可以在理论上无限连续放大。并且, 期货交易必须在合约有效期内进行平仓买卖, 而不能向股票那样可以无限期持有 (除非上市公司破产倒闭退出流通市场) , 即先期作多头者必须进行平仓, 而先期作空头者必须进行回补, 才能了断自身的合约义务。在此其间, 市场信心一旦被机构操纵所动摇, 出现恐慌, 就会出现“多杀多”或“空杀空”的“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市场“雪崩”, 这种现象所造成的效应是让大多数小型期货投资者始料不及, 反而无形当中帮助了机构操纵者, 给他们期望的市场方向提供了助推的合力。因此, 这就要求市场监控者必须加强对于机构投资者或大户的持仓限额控制。至少在我国现阶段股指期货刚刚推出的阶段, 应当做出这种限制。
《风险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 同一客户在不同会员处开仓交易, 其对某一合约的单边持仓合计不得超出该客户的持仓限额。第十七条又进一步明确了会员和客户的股指期货合约持仓限额具体规定, 这就是: (一) 对客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 持仓限额为600张; (二) 对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某一合约单边持仓实行绝对数额限仓, 每一客户号持仓限额为600张; (三) 某一合约单边总持仓量超过10万张的, 结算会员对该合约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合约单边总持仓量的25%。
四、大户持仓报告制度
交易所实行大户持仓报告制度。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 公布持仓报告标准。会员或者客户某一合约持仓达到交易所规定的持仓报告标准的, 会员或者客户应当向交易所报告。客户未报告的, 会员应当向交易所报告。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大户持仓报告表》, 内容包括会员名称、会员号、客户名称和客户号、合约代码、持仓量、交易保证金、可动用资金等;
2.资金来源说明;
3.法人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资料;
4.开户材料及当日结算单据;
5.交易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这一报告制度在一定程度将大户的“行踪”置于市场监控者视野, 便于对其交易目的随时跟踪调查, 同时也尽可能地限制了其违法动机。
五、强行平仓制度
强行平仓是指交易所按照有关规定对会员、客户持仓实行平仓的一种强制措施。这一规定几乎在所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中存在。
会员、客户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交易所对其持仓实行强行平仓 :
1.结算会员结算准备金余额小于零, 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补足;
2.客户、从事自营业务的交易会员持仓超出持仓限额标准, 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平仓;
3.因违规、违约受到交易所强行平仓处罚;
4.根据交易所的紧急措施应予强行平仓;
5.其他应予强行平仓的情形。
强行平仓制度实行会员在开市后第一节交易时间内先自行平仓, 若会员未在规定时限内执行完毕的, 由交易所强制执行。
因价格涨跌停板限制或者其他市场原因, 无法在当日完成全部强行平仓的, 交易所根据当日结算结果, 对该会员做出相应处理。
以上规定既体现了强行平仓制度鼓励自觉履行, 同时又体现出了法规的严肃性和惩处性原则, 必将成为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重要制度。
对此笔者认为, 为避免强行平仓的发生, 投资者应当遵循“近月、轻仓、止损”三大原则, 谨慎入市。
六、强制减仓制度
强制减仓是指交易所将当日以涨跌停板价格申报的未成交平仓报单, 以当日涨跌停板价格与该合约净持仓盈利客户按照持仓比例自动撮合成交。 此政策可以看成是为了避免强行平仓造成更大损失的一个“缓冲政策”, 提前做到化解股指期货交易中的单边行情的累积风险, 其通俗的原则表述是“赢者少赢, 亏者少亏”, 即让亏损者有空间可以止损出局, 减少投资振幅, 尤其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呈现散户格局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防止机构大户“挟仓”对散户实行“关门打狗”的套利做法。
七、结算担保金制度
交易所实行结算担保金制度。结算担保金是指由结算会员依交易所规定缴存的, 用于应对结算会员违约风险的共同担保资金。被公认为金融期货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屏障。
目前, 由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和两大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于2006年9月8日, 其在制度设计上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 相比较现有的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了制度上的创新升级, 采用了结算联保制度。
所谓结算联保制度就是交易所在结算担保金的收取上大多采用向结算会员收取基本结算担保金与变动结算担保金 (按会员一定时期的交易量或持仓量比例计算而得) 之较大值的方式。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欧洲期货交易所、伦敦清算所、新加坡交易所等都采用这种方式, 但是基本结算担保金与变动结算担保金的具体收取方式有所不同。
根据《风险管理办法》, 我国股指期货的各类结算会员的基础结算担保金首先确定为:交易结算会员人民币1000万元, 全面结算会员人民币2000万元, 特别结算会员人民币3000万元。并且交易所每季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市后, 根据市场总体情况, 确定全市场的结算担保金总额, 通知结算会员其应当分担的结算担保金。每个结算会员根据业务量按照比例分担结算担保金总额。结算会员应当分担的结算担保金=结算担保金总额× (20%×该会员上一季度日均交易量/交易所上一季度日均交易量+80%×该会员上一季度日均持仓量/交易所上一季度日均持仓量) 。结算会员应当分担的结算担保金数额与其基础结算担保金数额取大者, 作为结算会员新季度应当缴纳的结算担保金数额。
当结算会员出现违约, 中金所依照下列顺序动用结算担保金进行赔付:违约结算会员的交易保证金、违约结算会员的结算担保金、非违约结算会员的结算担保金、交易所风险准备金等。
如果违约结算会员的结算担保金无法弥补损失, 根据非违约结算会员需承担的金额上限规定可分为“有限联保”和“无限联保”两种形式。有限联保是指结算会员以其缴纳的结算担保金总额作为赔偿上限, 而无限联保则需要结算会员对动用所有前期缴纳的结算担保金总额后的不足部分继续进行分摊。现行《管理办法》中选择的模式是有限联保, 这样做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我国的现阶段期货公司大部分实力不强的具体困难, 当然我国选择将非违约会员结算担保金放在前面的结算顺序, 有利于增强交易所的抗风险能力。
八、风险警示制度
交易所实行风险警示制度。交易所认为必要的, 可以分别或者同时采取多种措施, 如监管谈话、要求报告、发出《风险警示函》、公开谴责、风险警示公告。这些办法的出台将使风险控制手段更加人性化, 监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照顾了交易所与结算会员、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原先“监管与被监管”的博弈关系变得信息公开, 协调畅通, 变事后惩罚为事前窗口性指导, 争取将风险、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这些都是《风险管理办法》的一大进步。
总体来看, 《风险管理办法》的制定处处渗透着规则制定者对于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管理的良苦用心, 对于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框架, 但作为一个尚待实践检验的法规, 笔者从理论上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证金制度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监管手段, 还需要完善逐笔盯市、单笔最高限额制度的设计。由于股指期货交易的放大效应特点, 即使一个交易日的时间, 也可能使得股指期货市场乾坤倒转, 等到日末结算风险已经变为巨大的损失现实, 显而易见已是无可挽回。交易所无法以静态的保证金和前一日结算价格来控制当日的动态波动, 因此, 必须实行逐笔盯市制度, 目前计算机数据处理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 这为我们实现逐笔盯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最好同时进行单笔最高限额制度, 即交易所对单笔较大的申报进行实时监控, 防止扰乱市场秩序。辅以风险警示、监管谈话、强制减仓制度, 这对于制止机构大户单边挟仓, 减少我国股指期货的波动风险, 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 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2.持仓限额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 且应做好相关配套监管规定。现阶段, 由于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手段上还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采取了持仓限额制度, 对于“600手”的上限的规定标准是否合理还有待实践验证, 并且这一制度能否贯彻落实更是关键。过去我国的证券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政策, 但不可否认地是监管政策变形、监管落空或真空的现象仍时有出现。
笔者认为要落实好持仓限额制度, 必须要切实维护好“一户一码”制度, 因此象股指期货的开户登记制度将成为整个市场风险监管的起点, 必须要进行细化和强化, 杜绝“出借账户”现像, 更要防止伪造开户证明。特别是自然人投资者的监管手段更要规划周详, 同时对于出借股指账户的责任人要进行严惩, 违者进行严惩, 甚至做出市场禁入的限制。此外, 还要对“套期保值”额度申请的审核制度进行落实, 要强化审核程序, 更要加强事后跟踪监控, 防止个别心怀叵测的机构打着“套期保值”之名, 行操纵股指市场之实。
3.大户持仓报告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必须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大户的定性不够明确, 会给实际操作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究竟持有多少合约数量属于大户没有进行界定, 并且股指期货市场上的大户的概念都是随时消亡和变化的, 如何动态地去把握和锁定这个概念, 还需要《风险管理办法》在实际股指期货开展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加以明确和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http://www.cffex.com.cn/wps/wcm/connect/cffex-dev/CF-FEX-CN/SiteArea-FaLvFaGui/SiteArea-GuiZeZhenQiuYiJian/PAGE-2Gui-ZZQYJ#
[2].《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结算会员结算业务细则》.同上
近年来,在银监会与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资产公司的商业化改革转型稳步推进,市场化发展道路已经确立,并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公司已全资或控股成立了多家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金融领域与非金融领域,初步形成了集团化经营的格局。银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针对资产公司的转型发展现状、趋势和审慎监管的要求,制定了《办法》。
《办法》分为十一章,共一百六十五条,主要包括总则、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交易管理、特殊目的实体管理、资本充足性管理、财务稳健性管理、信息姿源管理、信息披露、监管罚则和附则等内容。
《办法》规定,资产公司的集团监管是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侧重于多重杠杆、风险传染、风险集中、利益冲突、内部交易及风险敞口等同集团经营相关联的特有风险。资产公司的集团监管包括集团层面监管和集团范围监管两个层次。集团层面监管是指对资产公司母公司的审慎监管以及通过资产公司母公司对集团内不直接受到金融分业监管机构审慎监管的附属法人机构以及特殊目的实体等未受监管实体的间接监管。集团范围监管是指通过金融分业监管机构(及其他行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对资产公司集团实施的全面审慎监管。
《办法》要求,资产公司应当在遵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合规、精简、高效”的原则,控制集团层级及附属法人机构数量,集团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金融监管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资产公司母公司主要在战略、财务、经营决策、人事等方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附属法人机构的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的程序,对附属法人机构实施控制权。资产公司母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负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键人员原则上不得兼任附属法人机构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重要职位。
《办法》强调,资产公司集团应当整合风险管理资源,建立独立、全面、有效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资产公司应当逐步建立、定期评估与其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前瞻性压力测试方案,并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到决策、风险管理(包括应急计划)以及资本和流动性水平的内部评估中。资产公司应当建立健全集团内部交易风险隔离机制,增强内部交易透明度,降低内部交易的复杂程度,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不得通过内部交易进行监管套利。
《办法》明确,资产公司的资本监管分为单一机构监管、同业的并表监管及集团补充资本监管三个层次。资产公司母公司及附属金融类法人机构应当分别满足各自监管机构的单一资本要求,其中,资产公司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资产公司母公司、附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附属非金融机构应当满足银监会相关并表监管的资本监管要求,附属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应当分别满足各自分业并表的资本监管或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资产公司集团还应满足集团补充资本监管要求。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No.4 Order Upon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 Governing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s now promulgat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hairman Liu Mingkang
October 3, 2003
Administrative Rules Governing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 Governing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ules)is stip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serve the need of developing auto financing business and regulating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the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gaging in auto financing business.Article 2 Auto financing companies referred to in the Rules are defined as non-bank financial legal entities chart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 compliance with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the Rules to provide loans for auto buyers and dealer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rticle 3 Auto financing companies are supervised and regulat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hapter II Incorporation, Change and Termination
Article 4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no individual or entity shall be allowed to establish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or engage in auto financing business, or include in the name of a company such names as “auto financing” or “auto loan” that indicate the company’s engagement in auto financing business
Article 5 An investor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satisfy following requirements:
(a)It shall be a corporate legal entity incorporated in and outside China.If the investor is a non-financial entity, its total assets of the previous year shall be no less than RMB4 billion yuan or an equivalent amount in convertible currencies;its annual business revenue of the previous year shall be no less than RMB2 billion yuan or an equivalent amount in convertible currencies.If the investor is a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 its registered capital shall be no less than RMB300 million yuan or an equivalent amount in convertible currencies;
(b)It shall have sou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remain profitable for the last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c)It shall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the countries where it is incorporated and shall have a clean record;
(d)In case of the largest investor, it shall be an auto enterprise or a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The auto enterprise refers to an enterprise that manufactures and sells the whole unit of an automobile.The largest investor refers to the investor with the largest share of capital and its capital contribution accounting for no less than 30 percent of the total equity of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e)It shall not invest in more than one auto financing company;and
(f)It shall satisfy other prudential supervisory requirements set forth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6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satisfy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e incorporated:
a)the minimum amount of registered capital required by the Rules;
b)Articles of Association that complies with relevant laws including the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ules;
c)senior management familiar with auto financing and other related business;
d)a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risk control systems;
e)proper business premises, safety measures and other facilities for business operations;and
f)other conditions set out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7 The minimum registered capital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be no less than RMB500 million yuan or an equivalent amount in convertible currencies.Registered capital shall be paid-in capital.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adjust the minimum registered capital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s of auto financing business and the prudential requirements, but the adjusted floor shall not be lower than the amount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Article 8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cover two stages, i.e.the preparation stage and the business commencement stage.The Chinese text of all application documents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the business commencement stages shall prevail.Article 9 To appl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prospectiv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the largest investor of the company shall act as the applicant and submit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an application letter, including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s name, location of incorporation, registered capital, business scope and investors’ names and amounts of investment, etc.;
(b)a feasibility study on establishing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cluding a market analysis, a business pla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 assessment of the company’s risk control capability, the proforma balance sheet and profit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after the business commencement;
(c)an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a draft note);
(d)basic information of each investor of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cluding name, legal representative, location of incorporation, a photocopy of the business license and a summary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etc.;
(e)the investor’s balance shee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and cash flow statement for the latest three years audited by qualified auditing firms;
(f)name and resume of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preparation;and
(g)other documents requir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If the applicant is a foreign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 it shall submit the consent of its home country supervisory authority in writing.If the applicant is a non-financial entity, it shall submit the credit rating report of the previous year by a rating agency.Article 10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upon receiving a complete set of application document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provide its decision of approval or denial in writing within six months.Article 11 The applicant shall, upon receiving the approval letter from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omplete the preparation within six months.If the applicant has justification for prolonging the preparation stage beyond the prescribed period, it shall submit a written application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before the original deadline falls due, and may extend the preparation stage for up to three months subject to the approval.If the applicant fails to apply for business commencement up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eparation stage or the extended preparation stage, the original approval document for the preparation shall become void automatically.During the preparation stage, the applicant shall not conduct any auto financing business.Article 12 The applicant shall, before the deadline of the preparation stage or the extended preparation stage, apply for business commencement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with the following attachments:
(a)a report on completion of the preparation and an application letter for business commencement;
(b)a certification of paid-in capital issued by a qualified Chinese certifying agency, and a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c)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d)names and detailed resumes of proposed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e)name and capital contribution of each shareholder;
(f)proposed business rules and procedures and internal controls;
(g)verification documents on business premises and other business-related facilities issued by relevant authorities;and
(h)other documents requir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13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upon receiving a complete set of business commencement application documents, shall provide its decision of approval or denial of the application within three months.If the application is approved, the applicant shall receive a written approval letter attached with a license to conduct financial business with the prescribed business scope.If the application is denied, the applicant shall receive a written notice in which reasons for denial are provided.The applicant shall, before commencing operations, register with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license to conduct financial business, and receive a corporate legal entity business License.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revoke the license to conduct financial business and issue a public notice of the revocation if the auto financing company, after receiving the business license, fails without justification to open business within three months, or, without approval, stops operation for six consecutive months after business commencement.Article 14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not set up any branch or subsidiary.Article 15 The appointment of the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be either subject to the qualification review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or filed wit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for record.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general manager and deputy general manager, executive directors, and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are subject to the qualification view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se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and procedures relating to qualification review and filing for record shall be issued separately.Article 16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any of the following changes, shall seek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change of company name;
(b)change of registered capital;
(c)change of business premises;
(d)change of business scope;
(e)chang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change of equity structure;
(g)revision of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h)change of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i)merger or split;and
(j)other changes that require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17 The liquidation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whose operation is terminated because of dissolution, closure or bankruptcy, shall be carried out in compli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Chapter III Business Scope and Supervision
Article 18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may conduct all or part of the following lines of Renminbi business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taking deposits with maturity of no less than three months from its shareholder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b)extending loans for auto purchase;
(c)extending loans to auto dealers for purpose of purchasing automobiles or facilities for operations(including the show-room construction, purchase of spare parts and equipment repairs);
(d)transferring and selling auto loan receivables;
(e)borrowing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providing guarantee for auto purchase financing;
(g)agency business relating to auto purchase financing;and
(h)other loan business approv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19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extending loans to a natural person for auto purchase, shall observe relevant rules governing the auto loans to individual buyers promulgated by the relative supervisory authority.In case of extending auto loans to a legal entity or other organizations,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observe relevant rules set out by General Provisions of Loans and other regulations.Article 20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relevant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hall not issue bonds or borrow funds from overseas.When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s establishment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involve currency exchange, outward repatriation of profits, provision of auto loans for non-residents, capital management or other business transactions relating to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the company shall be subject to relevant regulations to be jointly issued by relativ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Article 21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meet the requirement on the capital to risk assets ratio, and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en percent.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may increase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of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f an individual company in line with the company’s risk profile and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y.Other requirements on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relating to various kinds of assets shall be issued separately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22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adopt relevant accounting rul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Article 23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compile in required format and submit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the balance sheet, the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the cash flow statement and other statements requir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 submi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previous year withi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each accounting year.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not provide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or statements in which important facts are concealed.Article 24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establish and improve various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ternal controls in line with Guidelines on Strengthening Internal Controls of Commercial Banks issu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report the systems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before their implementation.Article 25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accept the on-site examination and the off-site surveillance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26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may call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s or other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for inquiries into problems discovered during regular examinations, and demand the company to correct within a prescribed time frame.Article 27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shall establish a system of external audit on a regular basis and submit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nual auditor’s report signed by the company’s legal representative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each accounting year.Article 28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encountering payment difficulties or other emergencies, shall take remedial actions, and promptly report to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Article 29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demand remedial actions by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a)The company suffers from a loss in the current year of above 50 percent of the registered capital or losses in the last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above 10 percent of the registered capital;
(b)The company is in payment difficulties;and
(c)The company faces other major operational risks that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deems necessary to issue an order for corrective actions.Article 30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fter issuing an order for corrective actions to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may take the following enforcement actions:
(a)demanding or prohibiting the change of the company’s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b)suspending part of the company’s business or prohibiting the company’s engagement in new business lines;(c)demanding an increase of the company’s capital within a prescribed time frame;
(d)demanding the company to change its equity structure or implement other forms of restructuring;
(e)prohibiting the dividend distribution;and
(f)other enforcement actions that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deems necessary.Article 31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when receiving an order for remedial actions, shall not resume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until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met and are approved by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a)Solvency is restored;
(b)Losses are covered;and
(c)Major operational risks are addressed.Article 32 The maximum time limit that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s allowed for corrective actions shall not exceed one year.If the company fails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remedial actions within the prescribed time limit, its operation shall be termina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Article 33 Auto financing companies may establish a trade association for self-regulation purposes.The activities of the trade association are subject to the guidance and oversight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Chapter IV Legal Liabilities
Article 34 Any establishment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or any auto financing business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be banned.If the case constitutes a crime, criminal liabilities shall be investigated.If the case dose not constitute a crime,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confiscate the illegal earnings and impose a fine between one to five times the illegal earnings.If no illegal earnings are involved,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issue an order for remedial actions and impose a fine of no less than RMB100,000 yuan and no more than RMB500,000 yuan.Article 35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demand correction and impose a fine of RMB1000 yuan if a company,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cludes in its name such words as “auto finance”, “auto loan”, etc.that indicate the company’s engagement in auto financing business.Article 36 In case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being found to engage in business activities beyond its prescribed business scope,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issue a warning against the company, confiscate the illegal earnings and impose a fine in a range of one to five times the illegal earnings.If no illegal earnings are involved,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mposes a fine of no less than RMB100,000 yuan and no more than RMB500,000 yuan.If the case constitutes a crime,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shall be investigated.Article 37 In case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being found in violation of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Rules to provide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or statements in which important facts are concealed,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issue a warning against the company, and impose a fine of no less than RMB100,000 yuan and no more than RMB500,000 yuan.If the case constitutes a crime,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shall be investigated.Article 38 In case of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being found in violation of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Rules to reject or impede the examinations and oversight by the supervisor,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hall issue a warning against the company, and impose a fine of no less than RMB10,000 yuan and no more than RMB30,000 yuan.Article 39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being found in violation of the Rules, shall be pun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34 to Article 38.If the violation is a serious one,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may ban the company’s senior managerial personnel from holding senior management position for one to ten years, or in some particular case, for life.Article 40 An auto financing company, in case of being found in violation of other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shall be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relevant regulatory authorities.Chapter V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第一条 目的:为加强对员工内部调动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在岗员工。
第三条 原则:逐级审批。
第四条 内部调动包含范围:
1、组织统一调动。
2、个人申请调动。
3、部门间交流交换人员。
第五条 流程:
1、组织统一调动:
(1)员工接到通知后需立即进行调动手续的办理。
(2)人力资源部发文后内部调动正式生效。
2、个人申请调动:
(1)个人应首先向调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调出主管部门审批后,个人将申请意向申报人力资源部;
(3)人力资源部征询相关调入部门意见;
(4)调入部门同意接收后,报总经理审批;
(5)按总经理批复同意后,由个人到人力资源部办理相关调动手续。
(6)人力资源部发文,调动生效。
3、部门间协调调动、交流交换人员:
(1)人力资源部负责交流交换人员资格筛选。
(2)由部门经理将计划上报主管领导。
(3)人力资源部向主管领导提供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
(4)主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人员调动。
(5)按总经理批复同意后,人力资源部进行后期手续的办理。
第六条 内部招聘:
1、部门经理将招聘意向上报经总经理审批同意后交于人力资源部办理。
2、经人力资源部出具发文,进行公开招聘。
3、有应聘意向的员工将个人详细资料上报于人力资源部,外地员工可通过电子信箱上传个人详细资料。
4、由人力资源部配合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招聘筛选(同招聘选拔制度)。
5、确认内部调动人员名单。
6、员工填写《员工内部调动审核表》。
7、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主管领导、总经理签字同意。
8、人力资源部发文内部调动生效。
第七条 待遇情况:
1、员工进行内部调动后,三个月内保持原有待遇不变。
2、三个月后根据本人表现薪资待遇重新确定(可不按照公司定岗的时间调整,但一年内不再进行二次晋岗)。
3、公司内部调动不影响员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
第八条 本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模式不一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这种“分业监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模式已经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人们不得不思考, 当前的金融控股集团是否存在巨大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将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 金融控股集团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在1999年联合发布的《对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文件》对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做出了定义, 其表述是“在同一控制权下, 所属的受监管实体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从实行金融混业制度的世界主要国家考察, 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形态主要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 在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
(二)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状况
从我国金融业自然发展需求来看, 当前的分业经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资金安全及行业监管, 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金融业必须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去满足需求和赢得竞争。在此背景下,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最具可行性的灵活选择, 符合我国金融改革遵循的“渐进原则”。
2002年12月5日, 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该公司的成立开创了我国金融业控股公司发展的先河。此后, 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渐成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三大模式。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金融行业公司商业化发展的目标, 但实际上我国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集团很少, 通常只是初步在金融领域布局并形成金融控股雏形, 或者参股金融业或产融结合, 可以统称为准金融控股集团。
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风险特征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 各负盈亏、合理避税;资本控股、信誉外溢”等方面的经营优势, 它还有其特殊的财务特征。但任何一项经济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 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会存在着风险。
(一) 具有资本经营优势, 但易产生资本重复计算
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 母公司通过资本投入对子公司取得控制权, 而子公司又会对其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如此层层的股权控制结构, 使母公司越到下层, 所需的资本越少, 即可取得对孙公司的控制权。这种资本经营的优势使母公司的扩张极为迅速, 母公司的资本得到了放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资本的放大作用会带来资本的重复计算, 使金融控股公司极易存在资本不足的风险。因此建立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但是对资本的重复计算以及交叉持股等现象会带来资本充足率实质性下降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特殊类型的金融企业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这也界定了其资本放大效应, 从而限制了其风险。譬如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 资本放大倍数为12.5倍, 其风险控制能力强;但对投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明确的规定, 资本放大率高达30倍。
(二) 组织结构复杂, 易造成外部监管缺失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复杂, 母公司往往控制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方向的金融类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 形成品牌观念, 在一个品牌下使顾客享受到多类型的金融服务。但是, 这种复杂的组织机构会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极大挑战。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母公司对整个集团的调节和控制, 二是各个子公司自身的内部调控。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规模越大, 其公司部门之间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协作就越困难, 内部的经营状况和组织结构也就愈加难以监控。而且不同的子公司往往是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来管理, 监管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 甚至产生监管的盲区和真空。
(三) 业务多元化与成立子公司可分散财务风险, 但易带来关联交易风险以及风险传递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一般涉及多项金融业务, 这样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还可以合并报表, 转移税负, 实现集团整体的最优化。但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之间极易产生内部关联交易, 如内部定价引起的利润、税收的跨国转移, 风险传递以及涉及少数股东利益的非全资子公司内部交易监管等。如果一个子公司出现问题, 很可能会牵涉和连累其他子公司, 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 经常会出现风险在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和转移, 严重危害金融机构的安全以及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 而且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 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造成整个金融行业的危机。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风险控制
针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有风险, 应该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措施。
(一) 实行防火墙制度, 规范组织结构
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实行“防火墙制度”主要是为了对某些资金、业务、组织机构进行隔离, 以降低风险。在我国,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防火墙制度”一般分为:资金防火墙、信息防火墙、人员和机构防火墙以及业务防火墙。对于集团内各部门和子公司之间, 在资金的使用上要严格加以限制, 比如限制其子公司银行从其他子公司购买证券或者资产;在信息的流通上杜绝内幕交易的发生, 保护客户隐私;在人员以及组织机构上要专人专岗、明确职责, 特别是高管的兼职上, 一定要保持其独立性不受损害;在业务上要对内部交易加以限制, 对于各分支机构的利益冲突, 要加以调和。
(二) 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业务流程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集团内部整体的控制, 另一个是子公司内部的控制。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控制度的框架性文件,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应当有以下3个目标:实现集团的协同效应, 实现效率目标;提高集团的透明度, 保证对内对外的信息是及时、可靠和恰当的;保证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和法律, 符合公司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而内部财务控制又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关联性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规划好财务控制的流程, 做好财务审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财务控制的几个关键点为:建立财务控制标准——识别风险、确立控制点———评估风险———制订和执行计划———控制的监控和评估。通过有力的内部财务控制手段, 同时可以有效阻止频繁的内部关联交易, 抑制风险的传递。
(三) 合理确定资本充足率, 平衡资本与风险之间关系
对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而言, 资本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要求, 但各公司应该在满足监管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资本保有目标。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各监管部门只是对资本保有量的下限做了界定, 但是盈利能力又要求不能持有过多的资本, 这样会限制投资机会, 降低资本回报率。因此要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 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区间。其次要强化资本结构管理。不同的资本工具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 如长期债券的质量要差于实收资本, 在监管中, 其数量被限制在核心资本的50%以内。因此在筹资时, 应合理确定筹资渠道和方式, 合理调整资本的总量、质量和成本, 调整好公司的整体资本结构。最后要利用预算工具, 对资本开展各种调控活动。根据公司制订的资本保有目标、资本结构以及对各子公司的回报要求, 通过全面预算方式, 使资本的投入以及资本的收益回报在子公司之间进行调配。此外, 在资本的运作过程中, 还要进行实时监控, 随时掌握资本和风险的变化情况。不但要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的要求, 还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约束机制, 在资本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四) 完善组织机构与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风险不仅要从公司内部入手, 健全组织机构、风险控制流程等, 还要在外部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对整个集团进行监管, 都是不同的监管部门对其不同的业务进行监管, 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使很多信息不对称。同时, 我国还没有针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专门法律约束。随着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模式的兴起, 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法律约束, 从外部来控制其风险。
以上几个控制点是相辅相成的, 构建防火墙制度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方式, 可以有效地规范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同时资本充足率的保证也可以使公司符合监管要求。在目前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 要想在金融市场上稳定立足, 除了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还要严格控制好风险, 使金融创新有一个度的限制, 使企业在发展和稳定中寻求一种平衡。尽管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存在较大的风险, 但只要有效防范, 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相信这种金融模式会在我国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2月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进一步细化规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的透明度。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制定的背景
首先,自2006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已正式实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强化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责任。为适应“两法”的要求,证监会有必要在部门规章层面上细化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其次,《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要切实履行作为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要制定并严格执行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公司及相关人员的信息披露职责和保密责任,保障投资者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公司股东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要积极配合和协助上市公司履行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因此,制定《管理办法》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再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上市公司股份实现全流通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与二级市场股价密切相关,利用资本市场的动机进一步增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和监管流程,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及监管的有效性,以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新形势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提出的新要求。
此外,证监会1993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由于时间较长,很多条款、内容已无法适应目前监管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原有措施做出相应调整。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亮点
(一)加大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管理层等相关责任人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
为达到“责任到人,守土有责”的目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监管措施和主要责任人,多处规定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以及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披露所承担的责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确信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与公平。在具体实施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上市公司董事应当了解并持续关注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公司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主动调查、获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对于监事,则要求他们关注公司信息披露情况,对于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信息披露的行为进行监督。公司的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则负有向董事长及时报告有关公司经营或者财务方面出现的重大事件的责任。具体来说,对于公司临时报告,上市公司董事长、经理、董事会秘书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对于公司财务报告,上市公司董事长、经理、财务负责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而且董事会秘书责任被高度强调,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披露事务,办理信息公布事宜外,董事会秘书还应汇集应披露信息并报告董事,持续关注并主动求证媒体报道,协同其他高管编制定期报告草案,并负责定期报告草案送达董事审阅等。这条规定的增加,针对性较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还规定,上市公司上述人员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尽到勤勉责任的,应当对于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公平性与及时性承担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上市公司出现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上述人员除非证明自己尽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其他规定要求的职责,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首次明确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
随着全流通环境的到来,大股东、管理层利益与二级市场股价密切相关,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也大大增强。针对这种局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在“信息披露事务管理”一章,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应披露的信息,确定披露标准;明确未公开信息的报告、传递、审核、披露流程;明确信息披露事务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在信息披露事务中的职权等。规定“董事会秘书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信息披露事务,汇集上市公司应披露信息,持续关注传媒对公司的报道并主动求证报道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今后上市公司不能再对应披露事项给出“不了解情况”等含糊其辞的答复。这样有利于加强公司内部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信息披露的内部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对信息披露外部相关各方的行为规范,促进外部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三)首次引入公平披露概念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首次引入了公平披露概念。公平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以使所有投资者平等获悉同一信息。具体要求包括:
一是披露义务人公开披露的信息应当第一时间向全体投资者公布,不得提前向单个或者部分投资者披露、透露或泄露,不得以新闻发布或者答记者问等任何形式代替其应当履行的报告和公告义务。
二是上市公司通过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路演、接受投资者调研等形式就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其他事件与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沟通时,不得提供内幕信息。
三是在境内、外市场均发行股票或衍生品种并上市的公司在境外市场披露的信息应当同时在境内市场披露。
(四)明确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原则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披露的基础上,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保密义务作出规定,同时强调了重大事件分阶段披露原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件,或区分重大事件“难以保密”、“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股票及衍生品种交易发生异常波动”等情形,分阶段“立即”、“及时”披露其进展或变化。
(五)确立了分阶段披露原则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件,或根据重要时点,分阶段“立即”、“及时”进行披露。
(六)明确了应披露信息的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了应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四大类。其中临时报告应披露对证券交易价格可能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并以列举方式规定了20种重大事件的类别和触发披露义务的标准。比如,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重大损失;公司的董事、1/3以上监事或者经理发生变动;董事长或者经理无法履行职责;董事会就发行新股或者其他再融资方案、股权激励方案形成相关决议;法院裁决禁止控股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任一股东所持公司5%以上股份被质押、冻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等。《办法》还提高了临时报告披露监管的法律效力。
(七)强调了股价异动时的信息披露行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列举方式规定了重大事件的类别和觸发披露义务的标准。《办法》规定,定期报告披露前出现业绩泄露,或者出现业绩传闻且公司股票交易出现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披露本报告期相关财务数据。上市公司应当关注本公司股票及衍生品种的交易异常情况及媒体关于本公司的报道。当股票及衍生品种交易发生异常波动或者在媒体中出现的消息可能对公司股票及衍生品种的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时,上市公司应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并及时作出公告。公司股票交易被中国证监会或者证券交易所认定为异常交易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了解造成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向相关各方了解,并及时披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应当配合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将有效防范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滥用操控资本市场能力,有利于股市长期发展。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推荐阅读: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全文11-30
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介绍11-21
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税收流失探析10-04
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要求及账务处理12-02
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的示范性教案11-05
汽车金融公司组织管理09-13
《小微企业金融债》管理办法05-29
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05-31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06-26
公司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