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学概论大纲(精选7篇)
(一)艺术管理的当代使命与任务
1、创造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推进艺术创作的繁荣。
(1)建立有益于艺术活动的社会机制,艺术活动需要良好的机制。无论是艺术企业,群体,个人,需建立在良好的,畅通的运行机制之上,方能保证艺术创作活动的高效率运行。
(2)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艺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艺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包括:艺术生产者与管理者,艺术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
(3)保护艺术家的利益,艺术生产者是艺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在艺术生产力发展中,尊重人才,艺术家,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极大地调动艺术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作动力,是驱动文化艺术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2、发展艺术产业,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
(1)建立有序的,高效的艺术生产结构与生产机制,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始终居于核心的部分。
(2)优化和培育艺术市场,实现艺术市场运行秩序的科学调控。其中包括对产品流通机制及其渠道的调控,价格的调控,不同地域市场态势的调控,最突出的是对艺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的调控。
3、发展公益性与公共性艺术,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
(1)大力发展一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与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公共艺术是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提升社会文化层次的体现,现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人民提供文化信息,提供完善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
(2)强化艺术事业部门的文化服务职能。国家与政府的艺术事业部门是实施社会性艺术服务的重要机构。如各地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图书馆等,是公益性与公共性的文化活动的典型。
4、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保护和科学利用艺术资源与艺术遗产。
(1)保护和科学利用艺术资源,艺术资源是一个国家个地区拥有的可以用来服务和支持艺术活动与艺术创作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称。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2)保护,研究,开发艺术遗产。艺术遗产是艺术资源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在各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贡献和地位。艺术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首先要加以保护。
(二)艺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1、和谐共存的原则。
(1)多种类艺术的和谐。无论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均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2)多层次艺术的和谐。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
(3)多民族艺术的和谐。有利于个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与文化互通,促进各民族之间艺术的和谐共存,是当代艺术管理的重要课题。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以保护为主科学的利用艺术资源和遗产。对艺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2)科学的,合理的,做好艺术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3)激励艺术消费,扩大艺术消费的能力。是推进艺术活动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3、艺术生态平衡的原则。
(1)各民族艺术的平衡。艺术只有呈现出多元的态势,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2)艺术产业与市场的平衡。艺术产业与市场只有在平衡的态势下才能获得生长和繁盛的土壤。
(3)艺术样态的平衡。多样文化艺术品类的共存于互补,体现出文化艺术的整体生命与活力。
4、创造最佳的效益原则。1社会效益的优化。2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创意为先的原则
(1)创意也是管理。当代管理科学意在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科学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管理与推进,不是机械的凝滞的管理,其本身就充满着创造的特性。(2)创意与艺术活动。已不是单纯的组织与操作,是在每一个环节乃至全过程充满创造特性,特别是在以艺术活动为管理对象的运行过程中。(3)艺术创意与管理创意的结合,由管理到创意,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与价值链。
二、艺术项目运营管理的流程
艺术项目运营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运营过程,具体说含有项目创意与策划、项目决策与计划、项目运营实施与控制、项目运营评估与反馈等四部分内容。
⑴艺术项目创意与策划:艺术项目创意是以艺术内容和创意智慧为核心价值,以创作、创新和创造为根本手段,以为公众提供艺术消费产品或文化体验而进行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艺术项目创意必须考虑投资人或艺术企业的投资回报问题,以市场为其主要导向之一,把消费者的需求和项目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艺术项目创意与策划的核心是人才。一般来说,在创意方案完成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实施,这就进入了一个项目的策划阶段。
⑵艺术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项目计划将艺术项目策划的各项内容具体转化为实施目标,并对项目目标进行进一步分解。从而形成项目任务的活动。在艺术项目计划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包括各阶段每个环节需要达到的绩效、成本、进度等方面的目标。在艺术项目策划中,项目管理者经常需要用到一些计划方法和工具,最常用的主要有:里程碑计划、实施计划、项目进展计划等。
⑶艺术项目实施与控制:艺术项目实施是指根据计划对项目进行实施施行的过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在一定组织机构控制下进行。项目团队的搭建是艺术项目实施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关乎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团队建立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团队管理成效,甚至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组织的构成与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跟踪、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
⑷项目评估与反馈:项目评估与反馈是项目管理者在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任务。项目评估是管理人员或第三方人员在项目收尾阶段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这里所指的评估主要是指项目后评估,项目后评估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线进行系统的客观评价,是决策层评价项目效益和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艺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一、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
由于艺术管理者所从事的是与社会艺术建设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具备优良的思想与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具备坚定的立场与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第二,具有清醒的政策与法规意识。第三,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第四,具有宏观的视野与敏锐的思想。
二、丰富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
第一,丰富的哲学与人文知识。深厚的哲学与人文素质和修养,是艺术管理者知识结构的基础。
第二,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艺术管理者热爱艺术,懂得艺术活动与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熟悉各类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因此,全面学习艺术理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方法,以及掌握一定的艺术创新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具有一定水平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便是多元知识范畴的融合与交叉,其中科学技术的因素尤其重要。离开了科技知识的融入,艺术便失去重要一翼,甚至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
第四,具有多样的民族、民俗与地域的知识。在当代,艺术活动充溢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特色,表现了各民族和地域的审美意识、艺术风格与生活风格,因此,艺术管理者应当具有身后的社会历史知识与丰富的民族与民俗知识的积淀。
三、良好的创新与组织才干
第一,创新意识。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通常的创制与欣赏,而是凝结着更多创作性智慧的活动。
第二,创新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创意已成为艺术创制的核心与灵魂。创意在总体上可以理解为文化创意,其中不仅包含着艺术创意,同时还包含着科技创意、经营创意和管理创意。
第三,组织才干。艺术管理者的组织才干体现于组织、策划与运筹等诸多方面。
四、全面的经营与运筹能力
第一,懂得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与市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不仅为经济管理者所必备,同样也是艺术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
第二,熟悉市场经营。艺术管理者需要十分熟悉经营规律与财务管理。同时熟悉艺术活动在市场中的特有地位,具有较强的生产组织与市场运营能力。
第三,善于规划运筹。
社会对于艺术管理者人才的需求,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必然。特别是对于以创意为主导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具有可观的前景。
四、宏观管理方法的构成
在艺术管理中,宏观管理是指对艺术产业整体性、全局性的管理。艺术的宏观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艺术的宏观管理方法有多种,包括政策法规、艺术行政、法律制约、经济调节和社会舆论促进与监督等。
(一)政策规范
艺术政策规范是各国政府对艺术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主要方法,主要是一国对于艺术领域进行宏观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艺术政策规范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是国家艺术管理意志的集中体现。
2、艺术政策规范具有时效性
3、艺术政策弥补了法律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二)行政管理
在艺术管理中运用行政管理方法,是指通过国家性的文化艺术管理机构和领导者所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定,来对管理对象和下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方法。
1、侧重于宏观管理
2、以法律和政策为基础
3、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在我国,对于书的行政管理主要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执行和完成,其职责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于艺术活动的范围、规模以及布局的调控 对于艺术发展宏观规划的制定
2、对艺术资源的合理配置
3、对艺术市场的监督
(三)法律制约
艺术宏观管理活动中的法律方法,是指根据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并监督法律法规得以有效实行,以保障人民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种文化法规,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立法和司法。
1、加强文化艺术立法
2、加大执法力度
(四)经济调节
艺术宏观管理中的经济调节手段,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各部门、各方面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
1、加大财政投入
2、拓宽融资渠道
3、完善税收政策
4、放开艺术产品价格
(五)舆论引导 所谓舆论引导,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社会共同目标的管理方法
1、把握艺术活动与生产的正确导向
2、宣传成功的经验与树立品牌
3、举办竞赛与评奖活动
4、开展积极的艺术批评
五、艺术投资与融资的基本形式
答:投资是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会把的行为;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通融地活动。
一、政府投资
(一)政府投资是国家进行艺术宏观管理地重要手段
政府投资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建设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重要政策手段,政府投资是政府职能的定位选择,以及政府实现其职能的具体运作和管理方式。
政府需要从单一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更为灵活合理多元的管理模式,来适应艺术多维复杂的发展状况。
(二)政府在艺术创作与制作中投资的方式
1、对艺术创作与制作事业单位的财务拨款与转企改制
国家文化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中包括对艺术创作与制作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我国正处于艺术院团艺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期,一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将艺术事业单位转向市场的同时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将有所变化。
2、艺术项目直接投资
我国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投资体制改革,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转变。直接的艺术项目投资一般都是针对具体的艺术创作,整个流程围绕重点资助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管理。对资金使用方法和范围非常明确。
对艺术项目的直接投资是政府对艺术创作与制作的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式和管理方式。
3、投资艺术基础设施、艺术产业园、配套硬件设施等。
政府对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投资内容就是对一些保障和繁荣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例如艺术产业园、演出场地和设施、电影院等4鼓励性、扶持性投资措施
二 :社会投资
(一)社会投资是艺术创作与制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一批具有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些艺术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投资和金融市场融资。社会投资的主要流向就是艺术产业。
(二):社会投资的资金来源类别
1、企业投资:(1)艺术产业的内部企业(2)艺术产业的外部企业
2、个人投资 三:金融市场融资 在艺术投融资领域。除了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来源就是金融市场领域的融资。艺术融资与其他产业的融资一样,拓宽渠道、稳定来源、方式经济合理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艺术企业金融市场融资包括资本市场、银行体系、风险投资等,在这些体系里面,分别对应的就是艺术企业通过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向银行接待和募集风险投资等形式。
(1)上市(2)借贷(3)募集股份和并购重组 四:社会捐助
社会捐助艺术创作与制作在欧美国家发展的比较早。我国对艺术创作的捐助发展较晚,暂时没有形成全面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保障。但是我裹在社会力量对艺术创作的主体捐赠方面也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艺术创作进行社会捐助,更适合那些非营利型的小成本创作,如美术、雕塑、影响艺术、设计艺术等。除了以政府为主要倡导者的社会捐助,各种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艺术基金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助来源。
六,艺术传播方式的构成
艺术传播方式,是指艺术传播活动的具体形态。在传播学上,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按照信息的不同,传播媒介可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按照传播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等;按照传播范围和规模可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艺术传播按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分为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一:现场传播方式
现场传播方式是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演出文学作品的朗读等表演类艺术,艺术传播着与受传者面对面的传递或交流艺术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
艺术现场传播方式有三个特点:1 传播着与受众面对面地传递和交流艺术信息,缩短了双方的距离感,具有一定的现场震撼力。2传播与交流同时进行。传播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准确地洞察和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运用歌声、表情、目光、姿态、手势和体味等桥当地将艺术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也可以在接受艺术信息时通过现场的情绪迅速把情感反馈于传播者,通过及时的交流提高了传播效应。3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运用艺术语言作为传播媒介,艺术语言可视可闻。手段多样,丰富多彩并且可直接面对受众,意味深长的表达完整有序的艺术作品。
二:展览性传播方式
展览性传播方式是绘画、雕塑、方法、摄影、工艺平等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门类。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从而获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展览性传播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展览性传播方式中。受众直接面对艺术作品,可以以反复观赏,慢慢琢磨、感悟和理解,传播的空间大、时间长。2展览性传播方式所传递的艺术信息大多是以实物存在的形式,供人们反复欣赏和审美观照,可以引发受众的想象,使受众容易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接收;3展览性传播方式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尤其是传播者通过展览会博物馆等场所。前来观赏的受众有明确的接收艺术信息的要求。三:大众传播方式
1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相对网络传播而言主要包括印刷(报纸、杂志、书籍)的媒介、电子(广播 电影 电视)媒介等
艺术信息的迅速、大量的传播是在印刷术产生之后,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积累和传播是人类艺术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尤其是对文学、绘画等的传播影响深远。
传统的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文字 图像 声音等符号进行传播,艺术信息量大2技术性较强3艺术的大众传播拥有为数众多、地域广泛的受传人群。4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所接受的大多是复制的艺术信息。5大众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单向性信息的流动,它能迅速快捷的传播艺术信息,但却无法及时获得反馈。
2网络传播:在当代,网络传播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艺术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传递的一部是单独作用于某种感官的信息(如单纯的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像信息),而是把文字 数据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他是传播方式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网络传播的特点:1 “信息数字化是网络技术的基础”2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空间,互联网将艺术传播领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集于一身,它可以传播音乐 戏曲舞蹈美术及文学等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的作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新的活动空间。3艺术的网络传播是实时互动的。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式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想)互动性。
从艺术传播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媒介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能忽视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作品质量难以保证 2 版权纷争家居,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版权问题越来越复杂。
在当代 各种艺术传播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既让不同的传播方式发挥各自所长,又能相互融合,提高艺术传播的效应。
七、艺术营销的种类和策略
一、广告策略
广告是一种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向艺术机构所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传播信息的方式。在艺术营销中,可依附于任何信息载体上的广告能够扶助艺术销售商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使艺术产品销售信息的传播质量大大提高,更可影响并指导顾客消费艺术商品的观念和行为。
制定一份有效的广告计划需要以下步骤:
1.确定广告目标:要制定优秀的广告计划,必须首先明确广告运作计划的目标。2.制定广告预算:广告预算的制定可采用目的任务法。即要求营销人员明确自己的特定目标,确定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费用。3.策划广告方案:所有有效的广告都遵循了一定表现的具体要求,体现在广告内容和广告形式方面。
4.广告媒体选择:选择的步骤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媒体类别,而是决定接触面、接触频率和影响力。
5.广告效果评估: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估该广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力。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回忆评测,二是识别测试。
二、营业推广策略
营业推广是指艺术机构运用各种短期诱因,刺激目标市场做出较早或较强的回应的促销活动。
艺术机构主要的营销手段有: 1.样品(免费体验):提供样品或是提供免费体验对于向消费者推广一种新的艺术产品或对消费者进行艺术产品推广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2.优惠券:优惠券是指注明持券人在进行特定艺术消费时,可以享有某种优惠的凭证。优惠券可以采取赠送形式,也可以采取出售的形式。3.价格促销:价格促销一般是多指向一定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内提供优惠或折扣的价格。艺术营销人员可以采取降价的形式,例如演唱会在预售期采取低于原价的的价格出售等。4.赠品:赠品是指以极低的价格换购或免费提供的商品。例如购买某动漫的正版光盘 赠送剧中人物的玩偶等 5.搭配促销:搭配促销是指艺术机构之间或是和其他企业通过合作开展的联合促销行为。例如旅游地区夜间举行大型演艺活动,会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购物等的消费。
6.惠顾回报:是指格局消费者出席艺术活动的状况,给予具有一定价值的奖励的方式。比如购买画廊产品免费装裱
三、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发生联系的其他组织或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用以形成、维持或改变组织及其产品的形象。一般来说,公关可以分为形象公关、例行公关和危机公关。1.形象公关。形象公关就是在大众中为艺术组织、艺术家、艺术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2。例行公关:也称公众宣传,它包括营销人员为艺术产品所作的大部分促销活动。
三种方式:与媒体合作,举办活动,赞助新兴的艺术群体活动和建立同有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名人联系。
3.危机公关:危机对于任何组织都有发生的可能性,不可能完全避免。
四、品牌与包装策略
品牌对顾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关于自身的复杂形象和消费者对他的期望水平以及他能为消费者做什么的一个结合。
1.强势品牌策略。如二十世纪的美国福克斯电影制片公司,拥有像《音乐之声》,《泰坦尼克号》成功的鸿篇巨制。
2.品牌统分策略及多品牌策略。湖南卫视打造金鹰网、芒果影业等并行品牌 3.品牌扩展策略。如经营中国画扩展到油画 4。单一品牌策略
课程名称: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学时:72 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艺术概论是从环境设计角度,结合环境设计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全面论述建筑和建筑群所构成的空间环境,是环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入专业学习、专研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影象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品实例考察等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专研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1)开放性空间的环境设计(2)开放性空间环境的分类及特征(3)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2、3、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原理 环境艺术设计方法
(1)设计策划与定位(2)总图设计与绘制(3)总结构与流线分析
(4)细部设计
(5)设计说明的主要内容与写作
4、典型作业:图示环境艺术设计程序和设计文件内容。(考试作业)
四、课程考核
通过设计文件的编制质量,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以考试作业的得分为总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讲义》由任课教师编写 参考书:由任课教师推荐
六、教学设备及教具要求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科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编号:0803100082
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
制定时间:2007年11月18日 学时/学分:30~44/1.5~2(其中实验学时:0)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学院三、四年级本科生
选用教材: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主要参考书:1.哈罗德 孔茨,《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生,《现代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用管理的观点观察和认识问题的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工作方法.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对工业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管理理论的知识构架,学习如何使用管理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工科类各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结构,类型,任务,运营及管理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本课程还结合案例分析和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工作就业打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熟悉工业企业.对其类型,组织结构,任务,环境,运营系统,管理方法等都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4,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
5,讲授本课程之前,先修课程为政经,高数,线代,机械设计,工艺,设备,制造,修理等 6,由于本教材没有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需要任课教师添加,因此对下列各章节的内容可进行压缩和合并.二、各章节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者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所认识,理解管理发展的沿革.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活动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
第二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导致管理理论诞生的环境因素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考核要求
掌握: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 理解:各种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道德及崇尚道德的管理具备的特征;理解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四种道德观
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第二节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 个人特征 结构变量 组织文化 问题强度
第三节 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确立道德准则 设定工作目标 全面评估绩效 建立保护机制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社会责任的定义 两种社会责任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道德及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了解道德及崇尚道德的管理具备的特征; 理解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际化经营及其发展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评估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全球战略的选择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熟悉经营环境;
了解国际化经营及其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第四章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息和有用信息,熟悉信息的采集、加工过程; 初步了解MRP、MEPⅡ、ERP及供应链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的定义 有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信息的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 第三节 信息化管理 信息系统的要素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考核要求:
掌握信息的有关概念;熟悉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了解开环和闭环的MRP、MRPⅡ、ERP的异同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4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按照决策过程的步骤进行决策,学会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决策.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决策的定义 决策的原则 决策的依据 决策理论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第三节 决策的过程
诊断问题、明确目标及拟订方案 筛选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估效果 第四节 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组织自身、问题的性质和决策主体的因素 第五节 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德尔菲法为主)定量决策方法(加盈亏分析法)考核要求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 理解:满意原则与最有原则的区别,决策的步骤
掌握:决策的方法,各种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计划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理解计划的层次体系,能够编制简单的计划.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概念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性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
理解:计划与决策的区别和联系,计划的层次体系 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2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学会分析战略环境和选择战略计划;熟悉目标管理 掌握滚动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核心价值观 核心目标 10~30年的宏伟的、大胆的、冒险的目标 生动逼真的描述
第二节 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一般环境
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和顾客 第三节 战略性计划选择 基本战略姿态
企业核心能力与成长战略 防御性战略
第四节 计划的组织实施 目标管理 滚动计划法 网络计划技术 考核要求:
熟悉有关的定义、概念,对目标管理有较深刻的认识; 掌握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和网络时间的计算 第八章 组织设计(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对身边的组织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对组织权利的利用有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有特征比较 第三节 组织的层级化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集权与分权
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 考核要求
了解:组织概念
理解:组织类型,组织结构
掌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直线与参谋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计划的内容;
熟悉员工的招聘、解聘和培训以及绩效评估的作用、程序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第二节 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员工招聘的标准
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 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的目标 员工培训的方法 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第四节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作用
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熟悉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掌握员工培训的目标、方法以及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目标和内容; 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冲突; 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组织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冲突及其相应的管理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考核要求:
掌握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 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和内容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对周围的组织进行管理学领导职能的观察,分清领导与一般管理者,能够对某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的内涵 领导和管理
领导的作用 领导权力的来源 第二节 领导风格类型 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 按创新方式划分 按思维方式划分 第三节 领导理论 领导特性论 领导行为论
1、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情景论
1、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2、领导生命周期 考核要求:
理解领导和管理的异同;了解权力的来源和领导风格的类型; 熟悉管理方格论、权变理论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激励产生的原因,理解激励的实务并熟悉各激励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原理 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激励与行为
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要论
X理论和Y理论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第四节 激励实务 薪酬管理 员工持股计划 灵活的工作日程 目标管理 考核要求
了解需要产生的心理过程,激励的概念与对象;理解激励实务; 掌握需要层次论等激励理论 第十三章 沟通(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沟通的作用,沟通的过程及其类别,熟悉影响沟通的因素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掌握组织冲突的原因以及有效谈判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沟通的原理 沟通及其作用 沟通的过程及类别 第二节 组织沟通
个体间、团队间及组织间的沟通 第三节 沟通管理
有效沟通的障碍和实现 第四节 组织冲突与谈判 组织内冲突的原因 冲突的管理 有效谈判的实现 考核要求
了解沟通的原理、沟通的障碍因素、克服障碍的准则;掌握冲突原因和有效谈判的原则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应该能够认识到控制是管理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能够将控制理论与方法用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管理案例的分析.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活动 控制的必要性 控制的基本原理 控制的类型
第二节 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
第三节 有效控制
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和弹性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控制的必要性和类型;理解控制的过程;掌握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预算的编制、作用及缺点;熟悉预算的种类和比率分析;粗略了解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算控制 预算的编制及其种类 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 第二节 生产控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 库存控制 质量控制
第三节 财务控制方法
比率分析、经营审计和其他方法 第四节 综合控制方法 标杆控制
平衡积分卡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预算的作用,对供应商、库存和质量的控制;理解综合控制方法; 熟悉预算和比率的种类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理解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掌握工作流程再造的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及环境创新 第三节 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创新的过程 领导创新
创新管理的技能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再造 工作流程特性和功能
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和途径 考核要求:
了解创新的内容、过程;理解创新的作用;掌握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和途径。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技术创新的贡献,诱发创新的因素,选择创新战略涉及到的因素;理解产品开发的任务及竞争战略;掌握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贡献 创新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过程改进的需要
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 观念的改变 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和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的任务 产品竞争战略
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了解创新源泉、创新战略。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企业制度及其分类,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特点;理解创新对企业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和企业制度的概念;了解企业制度的类型及其分类的标准。
说明: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删减本大纲的讲授内容,课时也作相应的调整。
一.权力的类型
1.法定权力:通过组织中正式层级结构的职位所获得的权力。决策、奖励、惩罚
2.专家性权力。专长、技能、知识
二.用人的原则
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2.任人唯贤
3.用人之长
4.人才组合 :简单工作——同质人才,复杂工作—— 异质人才
三商业成功人士的特殊素质
1.直觉与逻辑分析能力并存
2.胆大与心细并存
3.情商与敏感性并存
4.创新与总结规律的能力并存
5.宽容与严格并存
四.理事法则
A、B、C法
A :最重要的事—— 首先做,自己亲自做
B :相对重要的事—— 可否授权给下属做
C :次等重要的事—— 授权给下属做
五.中西方管理手段比较:
以制约为核心的西方管理手段;以教育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管理手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管理中的表现;当代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利益机制+价值观改造
六.价值观定义: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属性:内容和强度
七.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所以对于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同时,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
八.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
1.遗传(约占40%)
2.民族文化
3.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
九.价值观的大部分变异是由于环境因素决定的。
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这是由自身的遗传成分和获得方式所决定的。
十.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价值观改造和建设。
需要文化建设的原因:计划和命令的局限、规章制度的缺陷、监督的成本
十一.内化规律
内化:外部的价值观念被人高度接受,变成一种稳定的思想关键的过程
1.符合客观事实的价值观念容易内化
2.重复宣传的观念容易内化
3.权威的言行容易内化
4.有利于受众的观念容易内化
5.大众流行的观念容易内化
十二.态度: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特点:两极性
组成: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
工作态度:对工作环境因素的积极与消极的评价。
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反映了员工期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工作参与:测量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对工作满意感的测量方法有:单一整体评估法和总和评分法
十三.组织承诺:雇员参加组织认为自己是组织一员的程度。
强烈承诺的特点:
1、相信并接受组织的价值观念
2、愿意为组织付出巨大的努力
3、极想维持在组织中的成员资格
组织承诺的根源
1、个人的特点(个性、价值观),最初的工作经历满足了期望的程度
2、个人在组织中与周围伙伴发展了更强的关系
3、资历深带来的优越感
4、工作市场机会随年龄而减少
十四.对人的行为的调控——改造态度 改造原理:认知失调理论
改造态度方法:改造认知成分、改造情感成分、改造行为
态度改造的原则:渐进原则、发挥集体力量,充分运用从众心理、实事求是
十五.个性的决定因素
1.遗传:50%个性差异,30%娱乐业余兴趣差异来自遗传害羞,畏惧,不安
2.环境成长的文化背景 早年的生活条件家庭丶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范其他经历
3.情境—影响 不同情境要求一个人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侧面。
个性特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忠诚、畏缩等特点。个性的测定:问卷测量法、投射测量法、情景模拟法
一些个性因素是组织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评估。这些主要的因素是: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以及A型个性。
十六.MBTI的功能
解剖自己:可以帮助你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类型,看到自身的力量和特有的才干,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自己的动机、力量和潜在的发展前景。
十七.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倾向,取决于个体的个性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十八.投射测量法:墨汁图续句测试法主体统觉测试法
十九.能力: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及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从事某项活动的天资,即天生的潜能;允许他发展其潜能的学习机会(培训、经验)。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彼得原理)
二十.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体质能力力量因素:
动态力量: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力量的能力;
躯干力量:运用躯干肌肉以达到一定肌肉强度的能力;
静态力量:产生阻止外部力量的能力;
总学时数 32课时,第五学期进行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广告与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主要的专业方向,其相关内容和课程将贯穿于本专业的系列学习之中,其中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媒体选购等课程。因此,对于广告本身的认识和研究,是本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广告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学科的现状、广告技术与策略、广告策划的技能与技巧、广告市场与管理等等。
要求学生通过初步掌握广告的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操作技巧,充分认识视觉传达设计在广告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讲授20课时,课堂讨论5课时,作业7课时
a)广告的概念与发展 5课时 i.广告的概念
(1)广告的概念与定义(2)广告的市场与文化 ii.广告的功能
(1)传播功能(2)行销功能(3)品牌功能(4)文化功能 iii.广告的分类
(1)报刊广告(2)影视广告(3)户外广告(4)网络广告 iv.中外广告的发展简史
(1)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2)外国广告的发展历史 b)广告市场 5课时 i.广告市场的概念
(1)广告市场的分级与分类(2)广告市场管理 ii.广告经营与消费
(1)广告经营的权限与审批(2)广告经营的基本策略(3)广告消费的主体与广告客户 iii.广告专业公司
(1)广告专业公司的分类(2)4A广告公司(3)广告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c)广告心理 5课时 i.消费心理
(1)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2)从众心理(3)炫耀心理 ii.广告的心理战术
(1)目标人群(2)攻心战术(3)明星战术 d)广告媒体与媒体策略 5课时 i.广告的媒体概念
(1)媒体与广告媒体(2)广告媒体调查 ii.广告的媒体分类与特性
(1)分类媒体(2)主流媒体广告的特性 iii.媒体策略
(1)媒体选择的原则(2)媒体组合策略 e)广告策略与策划 5课时 i.广告市场调查与分析
(1)广告市场调查(2)广告市场分析 ii.广告决策
(1)广告计划(2)购买决策 iii.广告创作
(1)广告定位(2)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3)广告工程 iv.广告发布
(1)广告时段与选点(2)暴频率
v.效果评估
(1)公众调查(2)客户调查(3)评估报告 f)广告管理 5课时 i.ii.iii.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参观考察,学生作业,集体讨论。
四、成绩考核的方法
开卷考试,命题作业,考察报告。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自编
(美)詹姆斯.伯斯格,《广告的最伟大工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美)大卫.奥格威,《广告人的自由》,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孙有为,《广告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授课对象: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本科生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物联网技术概论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和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概念体系的理解、物联网所需要相关技术的认识,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层技术等、了解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等。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及相关实现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物联网开设其它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科学技术类课程。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有专家称物联网技术是即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的新的技术革命,融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等诸多技术为一体。
本课程旨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技术应用以及前沿进展做概括性介绍。
要求了解支撑物联网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的计算工具;通信技术-物联网的通信工具;集成电路-物联网的基石;互联网-物联网的运行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物品标识技术,射频标签;物联网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
第1章 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物联网
1.2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1.3 物联网核心技术 1.4 物联网应用前景
2、教学重点:
物联网的概念。
3、教学难点:
物联网核心技术。
第2章 物联网体系结构(2学时)
1、教学内容:
2.1物联网体系结构 2.2 感知层 2.3网络层 2.4应用层
2、教学重点: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理解;各层之间的关系理解。
3、教学难点: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理解。第3章 自动识别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3.1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
3.2 RFID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3.3 RFID技术分析 3.4 RFID和物联网
2、教学重点:
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RFID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
RFID技术分析
第4章 传感器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
4.1 传感器技术概述 4.2 传感器技术发展历史 4.3 应用 4.4设计需求 4.5 硬件平台 4.6操作系统
2、教学重点:
传感器的应用;硬件平台的使用。
3、教学难点:
传感器的硬件件平台。第5章 定位系统(2学时)
1、教学内容:
5.1位置信息
5.2定位系统 6.3定位技术
6.4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
2、教学重点:
几种常用定位系统GPS系统、蜂窝基站定位系统等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教学难点:
定位技术的算法原理。
第6章 互联网技术(4学时)
1、教学内容:
6.1互联网概述 6.2应用层 6.3传输层
6.4网络层
2、教学重点:
几种常用互联网协议的工作原理。
3、教学难点:
互联网各层体系结构的理解。第7章 无线宽带网络(4学时)
1、教学内容:
7.1 无线宽带网络概述 7.2WiFi无线局域网 7.3WiMax无线城域网
2、教学重点:
无线宽带网络技术的概念及应用环境理解。
3、教学难点:
这几种无线网络技术的概念理解;WiFi网络协议的理解应用。第8章无线低速网络(4学时)
1、教学内容:
8.1低速网络需求 8.2 低速网络协议 8.3 组网与网络互联
2、教学重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协议Zigbee的理解及应用。
3、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协议Zigbee的理解及应用。第9章 物联网的管理服务(2学时)
1、教学内容:
9.1数据库系统 9.2 海量信息存储 9.3 搜索引擎
9.4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2、教学重点: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包格式,TCP协议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的方法及原理。
3、教学难点:
TCP协议拥塞和差错控制的机制理解。第10章 物联网的业务与应用(2学时)
1、教学内容:
10.1M2M业务 10.2云计算
2、教学重点:
对M2M业务和与计算的概念理解。
3、教学难点:
对M2M业务和与计算的概念理解。第11章 物联网的应用(2学时)
1、教学内容:
11.1智能电网 11.2智能交通 11.3智能物流
11.4智能绿色建筑
2、教学重点:
物联网在各种应用场景的模型理解。
3、教学难点:
物联网在各种应用场景的模型理解。第12章 物联网的安全(2学时)
1、教学内容:
12.1信息安全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12.3 物联网安全的新挑战
2、教学重点:
物联网安全的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3、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教学环境条件:
课程理论授课: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20%和80%。主讲教师:杜茜、刘夫江、刘敏
主要教材: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参考教材:
课程编码:INT239 学时数: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国际安全问题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关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使之能够综合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安全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安全议程的扩大和安全研究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 时代的变迁与安全议程的扩大
一、传统安全议程的范围和涵义
二、战后安全议程的不断扩大
三、安全议程所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的思考 第二节 从战略研究到安全研究
一、西方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战略研究
二、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安全研究
三、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
第三节 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现实主义传统
二、自由主义传统
三、建构主义
四、其他理论方法
第二章 国际背景下的国家安全问题(4学时)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安全处境
一、国际体系的本质
二、作为安全客体的国家的属性
三、“安全困境”和安全合作
四、体系结构在安全分析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 安全客体多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
二、个体安全与国家安全
三、世界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国家安全的威胁
一、威胁与脆弱性
二、威胁的类型和表现方式
三、对国家安全基本含义的思考
第三章 权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6学时)
第一节 权力政治中的安全竞争
一、权力竞争与安全竞争的区别与联系
二、维持现状与改变现状的安全涵义
三、军事手段的特性与防务悖论
第二节 维护国家安全的几种典型战略模式
一、自助与自强
二、结盟
三、“整顿环境”
四、中立
五、孤立
第三节 当代安全竞争中的新因素与国家安全战略个案
一、日本:和平宪法与军事结盟
二、俄罗斯:从自强到新思维
三、印度:中立主义与大国意识
第四章 权力结构与国际安全秩序(6学时)
第一节 霸权与稳定
一、霸权稳定的机理
二、霸权周期与霸权稳定
三、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与国际安全秩序 第二节 两极与和平
一、沃尔兹的观点
二、历史上的两极体制
三、对战后长和平的再认识 第三节 多极化与国际安全
一、均势体制与均势和平论
二、多极和平论及其批判
三、当今世界格局下的国际安全秩序
第五章 国际安全保障的设想与实践(6学时)
第一节 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实践
一、集体安全的思想
二、国际联盟的设计与实践
三、联合国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节 制度主义与国际安全机制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二、机制化安全的类型
三、国际军控机制 第三节 安全共同体
一、理论视野下的安全共同体
二、西欧的非战争共同体
三、东南亚国家的集体认同与冲突管理
第六章 国际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经济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一、传统安全中的经济因素
二、当代经济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经济安全的界定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安全
一、发展与国家安全
二、南北鸿沟与国际安全
三、作为国际安全保障手段的经济制裁 第三节 经济交往与经济安全
一、贸易和平论
二、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三、石油危机和石油安全
第七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威胁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方式与途径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战略
一、环境安全的概念
二、环境安全对传统安全观的冲击
三、环境政治中的国家安全战略与环境安全战略
第八章 中国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的安全环境
一、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
二、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形势
三、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第二节 中国的安全战略思想传统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遗产
二、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
三、对中国战略文化的不同解读 第三节 当今中国的安全战略
一、韬光养晦的安全涵义
二、中国建设国际安全机制认识的转型
三、新安全关于中国的安全战略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俄]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新原则》,新华出版社,2001。
【艺术管理学概论大纲】推荐阅读:
艺术概论实用艺术10-25
饭店管理概论大纲11-05
艺术设计概论 0009-26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06-06
《摄影艺术概论》学科体会06-28
艺术学概论考试版10-05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复习12-11
管理的艺术07-24
管理学与领导艺术11-23
班级管理艺术与技巧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