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法规》试卷及答案(精选5篇)
一、名词解释:(12%,每个3分)
1、会计从业资格
2、代理记账
3、纳税申报
4、会计职业道德
二、判断题:(15%,每小题1分)
1、违反《会计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种类包括:责令限期改正;罚款;行政处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追究刑事责任。(错)
2、一般存款账户可以办理现金支付。(错)
3、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
4、各单位必须在单位内部设置会计机构,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错)
5、票据的出票日期可以小写使用阿拉伯数字。(错)
6、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其建立与否一般可由单位自行决定。(错)
7、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红色墨水记账。(错)
8、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经济组织,其会计记录及填写发票可以在中文与一种外文之间任选一种。(错)
9、《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最高的法律规范。(对)
10、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错)
11、银行汇票可以用于转账,但不得用于支取现金。(错)
12、会计职业道德由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错)
13、存款人只能在同一家银行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和一般存款账户。(错)
14、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保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
15、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持有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发的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接受税务管理。(对)
三、单项选择题:(10%,每小题1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法律的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B、总会计师条例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D、企业会计制度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行使会计工作管理职能的政部门是(A)。
A、财政部门B、税务部门C、审计部门D、金融部门
3、下列有关支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现金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B、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
C、转账支票可以用于转账,也可以用以支取现金D、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可以背书转让
4、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签发票据时,可以更改的项目是(D)
A、出票日期B、收款人名称C、票据金额D、用途
5、在填写票据的出票日期时,下列各项中,将“10月20日”填写正确的是(D)
A、拾月贰拾日B、零拾月零贰拾日C、壹拾月贰拾日D、零壹拾月零贰拾日
6、会计核算必须以(D)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
A、领导批准B、计划执行C、合同确认D、实际发生
7、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A)监交。
A、会计机构负责人B、单位负责人C、总会计师D、总经理
8、下列不属于纳税申报方式的是(B)。
A、直接申报B、委托代征C、邮寄申报D、数据电文申报
9、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B)
A、5日B、10日C、20日D、30日
10、(C)是指由纳税人依据账簿记载,先自行计算缴纳,事后经税务机关查账核实,如有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则多退少补的一种税款征收方式。
A、查验征收B、查定征收C、查账征收D、定期定额征收
四、多顶选择题:(20%,每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专业职务(ABC)
A、助理会计师B、会计师C、高级会计师D、注册会计师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监督体系组成部分的有(BCD)
A、社会舆论监督B、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C、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会计工作国家监督D、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
3、下列各项中,代理记账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代表委托人办理的业务事项有(ABD)。
A、登记会计账簿B、编制财务会计报告C、出具审计报告D、向税务机构提供纳税资料
4、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爱岗敬业B、奉献社会C、办事公道D、诚实守信
5、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ABCD)
A、会计理论与实务B、会计法规制度C、会计职业道德规范D、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法规
6、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AB
A、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B、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C、具备高级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D、具备高级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5年以上经历
7、出纳人员不得兼管(ABCD)
A、稽核B、会计档案保管C、收入、费用账目的登记工作 D、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8、在我国,票据包括(ABCD)
A、银行汇票B、商业汇票C、银行汇票D、支票
9、国家《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会计类专业主要包括(ABC)
A、会计学B、会计电算化C、注册会计师专门化D、税务专业
10、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BCD)
A、会计职业道德自我教育B、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C、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D、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五、简答题:(30%,每小题6分)
1、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2、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由哪些层次构成?
3、简述增值专用发票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4、简述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
5、简述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六、综合题(13%,第一题7分、第二题6分)
1、资料:甲公司2007年发生如下事项:
(1)1月,由于公司原出纳李四辞职,办公室的普通文员张三(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被调到财务科担任出纳。张三与李四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时,会计科长因在外地出差,由财务科另外一名会计负责监交工作。随后,张
三、李四及监交人在移交清册上签字并盖章。
(2)4月,张三在办理报销过程中,发现有1张发票更改了用途,另一张发票更改了金额,但更改处均有甲公司经办人员的印章。并且2张发票都已通过总经理、部门经理的签字审批,张三均予以报销。
(3)10月,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公司原出纳李四在经办出纳工作期间的有关账目存在一些问题,而接替者张三在交接时并未发现。审计人员在了解情况时,原出纳李四认为:“已经办理了会计交接手续,自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要求: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任命出纳及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是否符合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2)张三对2张更改的发票予以报销的做法是否符合规定,应如何处理。
(3)原出纳李四关于已经办理了会计交接手续,自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的说法是否符合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2、资料:
现象一:会计人员看人办事:“官大办得快,官小办得慢,无官拖着办。”
现象二: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只要领导高兴,“原则”可以变成“圆则”。现象三:会计人员整天与钱物打交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坚持“不犯罪”这根底线就行了。要求:根据上述现象分析,分别写出上述三种现象违背了哪三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为什么?
1、答:(1)该公司任命出纳及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不符合规定。因为张三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不能担任出纳。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不能由另外一名会计负责监交工作。
(2)张三对2张更改的发票都予以报销的做法不符合规定。《会计法》规定: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工作须由原始凭证出具单位进行,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原始凭证开具单位应当依法开具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对于填制有误的原始凭证,负有更正和重新开具的法律义务,不得拒绝。据此,张三应对更改了用途的发票应予以退回,要求采购人员到原始凭证开具单位进行更正;对另外1张更改了金额的发票也应予以退回,要求采购人员到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3)李四的说法不正确。交接工作完成后,移交人员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在其经办会计工作期间内发生的,移交人员应当对这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便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真实性、完整性方面的问题,如事后发现仍应由原移交人员负责,原移交人员不应以会计资料已移交而推脱责任。故李四应对其经办会计工作期间内的有关账目问题承担责任。
2、答:现象一:违背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强化会计职业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服务要文明,质量要上乘。“官大办得快,官小办得慢,无官拖着办。”就违背了“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
现象二:违背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一是熟悉准则;二是遵循准则;三是坚持原则。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时,将“原则”变成“圆则”就违背了“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一不在呼唤物流业要加快物流法规建设。随着加入WTO后带来的市场开放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变革,物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化的发展,它需要更加科学、合理、高效、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现代物流业立法成为当务之急,需要突破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物流业的法律环境,全面建设立体物流网络,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国际上的腾飞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1 物流法规建设是物流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
1.1 制定与世贸规则相协调的物流法律、法规
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物流企业能凭借其先进的物流技术,高度的专业化管理,以及雄厚的资金入驻我国流通业,将对我国现有物流企业构成强大的冲击。为此,针对世贸组织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必须彻底清理、修改、制定与世贸规则相协调的物流法律、法规。
中国加入世贸,国外物流业者纷纷入驻国内市场。由于这些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国际物流业者法律地位和风险责任的变化,为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便于管理,应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加强管理。从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代理企业开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代理、货运代理。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化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例如,现有的《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仓储合同都有确切规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中,承运或仓储一方需为实际经营运输、仓储的人,运输代理或仓储代理只能作为托运人的代理人代订合同。代理人需有委托单证明,据授权范围,以委托单名义签订,对委托单位直接产生权利、义务。托运人与代理方的纠纷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代理的规定,承运人与委托方的纠纷适用于《合同法》、《海商法》等。国际物流相对国内物流难度大,牵涉资金大,责任风险也大。因此,对物流从业者的资格限制对规范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相当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资金有相应规定,公司的财税制度有专用摸式,公司管理者也需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规范物流业从业资格条件将为今后我国物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1.2 完善的法规体系更好地促进供应链上的合作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从微观上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单个企业之间的物流竞争,已逐步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在现代物流系统中,企业供需关系包括了从战略层到作业层的全方位合作,这种供需关系的日益密切,也迫切需要有一整套适应这种变革的法规体系,以调整这种新型关系。我国传统管理法规中,条块分割严重,令我国的物流业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规模经营受到阻碍,也使国外物流从业者对我国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例如,我国仅公路法就各省自有一个,令跨省经营者无所适从。铁路、海运集装箱标准不一,增加了相应成本。各部门应根据WTO国际惯例改善各自的专门法规,除去弊端,为国际物流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3 物流法规应体现其专门化和系统化
现代物流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行业,物流法规也必须体现其专门化和系统化。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物流已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等主要功能环节,向物流系统化、综合化方向集成和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的典型特征就是物流的系统化,即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因此,只有从系统化的角度加强物流立法,才能充分发挥整个物流系统的高效率。以运输这一主要物流功能为例,它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而水路运输又分为国际海运、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相应地,这些不同领域的法律关系又有各自相应的法律调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货物运输合同中承运人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对于货物的灭失和损坏,我国《合同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规定的是严格责任,而《海商法》规定的则是不完全过错责任。又如关于赔偿限额、责任期间、免责事由、损害赔偿的确定等方面的规定也存在较大差异。
1.4 物流国际化要求流通企业必须建立与国际物流系统接轨的管理和技术标准法规体系,适应国际多式联运的集装箱及其他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和规格化体系等。
而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法规体系,是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提高物流产业化发展能力的基本技术条件。
2 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环境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因为缺乏统一、协调的行业法律体系,难以对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很好的保护。表现为:
(1)我国目前执行的某些物流方面的法规还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延续下来的,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以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法律体系从技术上普遍缺乏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调整作用,宏观调控能力和微观约束能力不足。
(2)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如:交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2002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
(3)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大多以“办法”、“条例”、“通知”等形式颁布,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4)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3 加强我国物流法规建设的建议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客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成熟,必须在研究制定促进和保护我国物流行业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同时,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市场机制、自由化贸易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3.1 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规体系
在法规和政策的调整中,要在对现行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法规,以保证我国物流业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同时,还必须调整和优化政府目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装备更新、物流项目土地使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工商登记管理等方面制定有利于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通过立法改革我国的物流运输法律环境。我国的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对现代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尤其要分析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汲取可借鉴的内容,为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物流立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物流主体法,是指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二是物流行为法,是指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三是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及物流主体之间特殊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四是社会保障法,即调整国家、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五是物流标准法,即与国际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接轨的我国物流技术与管理标准法规。
3.2 整合现有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构建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法律制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单行法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法规、规章等充斥着整个物流市场。为解决现存的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首先要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承接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衔接;其次汇编、修订、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适当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再次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将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这无形中为减少现代物流中的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屏障”,从而有利于物流企业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3.3 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废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整合现有的运输管理部门,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构建统一、高效、权威、经济的连续运输管理系统。营造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创造并维护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在统一、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中平等地进入市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提高依法监管水平。
3.4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和行业自律作用,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如协会可以了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的真实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体系等)。这样既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又可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构建优质服务、行业自律的“诚信物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自律和物流企业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交易的相关政策,依法处罚诚信缺失的经营交易行为。
4 总结
现代物流业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与之匹配、完善的物流市场法律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中国相对混乱无序的物流市场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物流业的腾飞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
摘要:我国物流业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法律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成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现代物流需要有制定、实施、完善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环境。
关键词:物流,物流法律,物流法律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李善友.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3(6):55-57.
[3]周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瓶颈及其法制改进分析[EB/OL].(2008-01-29)[2010-05-25].bbs.icxo.com/archiver/?tid-22565,html.
[4]王芸.物流法律法规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情报信息在报送时的要求?()
A.及时
B.客观
C.准确
D.精确
正确答案:D2、(单选题)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
A.国家安全机关处三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B.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C.国家安全机关处二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D.国家安全机关处七日以下行政拘留 正确答案:B3、(单选题)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下列哪项权利是国家安全机关不能行使的?()
A.预审
B.起诉
C.侦查
D.拘留
正确答案:B4、(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对用于间谍行为的工具和其他财物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需经过()。
A.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
B.国务院批准
C.省级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
D.国家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正确答案:A5、(单选题)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是()。
A.国家安全机关
B.国务院
C.公安部
D.国家反恐怖领导机构 正确答案:A6、(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A.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检察机关
C.公安机关、军队保卫部门
D.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 正确答案:A7、(单选题)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的职权正确的是()。
A.不能决定全国总动员
B.不能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C.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D.不能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正确答案:C8、(单选题)反间谍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积极防御、依法惩治的原则
A.党
B.国家
C.政府
D.中央
正确答案:D9、(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查阅或者调取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
A.经过有关机关备案
B.出示相应证件
C.经过批准
D.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 正确答案:D10、(单选题)对可能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上报。
A.县级、逐级
B.县级、越级
C.省级、越级
D.省级、逐级 正确答案:B11、(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A.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七日内
B.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
C.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
D.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正确答案:C12、(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对国家安全机关反间谍工作表述错误的是()。
A.查验中发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情形的,国家安全机关应当责令其整改
B.拒绝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C.在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国家安全机关应当及时解除查封、扣押
D.在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国家安全机关还可以继续查封、扣押 正确答案:D13、(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A.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有管辖权的基层以上人民法院
D.有管辖权的高级以上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A14、(单选题)下列哪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不需要审查监管()。
A.对影响国家安全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的项目
B.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的项目
C.可能影响不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的项目
D.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项目 正确答案:C15、(单选题)因协助反间谍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请求予以保护
A.中央人民政府
B.国家军队保卫部门
C.国家公安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正确答案:D
16、(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是国家安全制度?()
A.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B.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
C.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D.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统一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正确答案:D17、(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定期开展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B.国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根据国家安全风险程度,及时发布相应风险预警
C.国家制定完善应对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预案
D.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正确答案:A18、(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对依照《反间谍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与本案无关,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A.及时返还相关财物
B.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C.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
D.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正确答案:B19、(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间谍法》目的是为了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
B.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的义务
C.反间谍工作应当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D.我国公安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 正确答案:D20、(单选题)下面关于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坚持先发制敌的原则
B.惩罚为主、惩防结合
C.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D.保持主动的原则 正确答案:B
21、(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申请复议。
A.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关
B.作出决定的同级机关
C.作出决定的上级机关
D.作出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A22、(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依靠()的支持,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
A.国家
B.人民
C.党
D.政府
正确答案:B2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关于反间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中央统一领导
B.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C.只需积极防御即可
D.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 正确答案:C24、(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关于公民和组织的权利义务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B.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但也可拒绝提供
C.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D.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关报告 正确答案:A25、(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间谍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具备什么条件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A.出示有关证件
B.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C.经有关部门同意
D.向上级部门备案 正确答案:B
26、(单选题)对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国家安全机关可以依法对其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
A.搜查
B.检查
C.监察
D.检察
正确答案:A27、(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应用的范围?()
A.地区之间
B.部门之间
C.企业之间
D.中央与地方之间 正确答案:C28、(单选题)明知是间谍活动的涉案财物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由国家安全机关()。
A.收缴
B.收回
C.追回
D.没收
正确答案:C29、(单选题)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安机关发现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的,必要时可以加以制止
B.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物品等,应当予以收缴
C.公安机关对宣扬极端主义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D.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 正确答案:A30、(单选题)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
A.必须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一般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D
31、(多选题)依据我国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的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A.未曾受过刑事处罚
B.年满18周岁
C.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D.享有政治权利 正确答案:BCD32、(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的自由。
A.集会、结社
B.言论
C.出版
D.游行、示威
正确答案:ABCD33、(多选题)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
A.民定宪法
B.协定宪法
C.钦定宪法
D.意定宪法
正确答案:ABC34、(多选题)我国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A.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D.拥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正确答案:ABCD35、(多选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答案:BC36、(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指()。
A.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B.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C.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D.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正确答案:ABCD37、(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A.侮辱
B.批评
C.诽谤和诬告陷害
D.控告
正确答案:AC38、(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A.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D.住宅不受侵犯 正确答案:ABCD39、(多选题)立法的基本原则有()。
A.根据国家主席的意志
B.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C.遵循宪法
D.根据全体公民的意志 正确答案:BC40、(多选题)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
A.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B.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C.公民的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D.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不受侵犯 正确答案:AB
41、(多选题)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
B.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D.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正确答案:BD
42、(多选题)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有()。
A.违宪审查
B.附带性审查
C.事先审查
D.宪法控诉
正确答案:BCD43、(多选题)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可以从事()。
A.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自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C.制定具有民族特点的政府规章
D.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ABC44、(多选题)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时应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下列选项中()属于依法不予许可的情形。
A.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B.危害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危害国家的统一
D.对社会环境不满意 正确答案:ABC45、(多选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治安保卫
B.公共卫生
C.人民调解
D.社会事务
正确答案:ABC4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A.侵犯公民的住宅
B.拆除公民的住宅
C.搜查公民的住宅
D.侵入公民的住宅 正确答案:CD47、(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A.刘某,刚满16周岁
B.邓某,患精神病
C.张某,被劳动教养
D.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 正确答案:AD48、(多选题)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上的平等。
A.执行法律
B.实施法律
C.权利能力
D.适用法律
正确答案:ABD49、(多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符合宪法的规定的是()。
A.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可以视情况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B.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D.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正确答案:BCD50、(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A.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B.国家的利益
C.社会的利益
D.集体的利益
正确答案:ABCD51、(判断题)国家制定完善应对重点领域国家安全风险预案。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2、(判断题)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3、(判断题)维护国家安全可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4、(判断题)国家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核扩散,完善防扩散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5、(判断题)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6、(判断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一、高效便民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7、(判断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8、(判断题)国家采取必要措施,招录、培养和管理国家安全工作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9、(判断题)国家依法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0、(判断题)国家健全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1、(判断题)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秘密进行,不必得到人民的支持。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2、(判断题)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3、(判断题)根据《反间谍法》的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4、(判断题)国家安全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应当一个月之后解除管控处置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5、(判断题)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6、(判断题)国家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关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7、(判断题)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8、(判断题)国家对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9、(判断题)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活动,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0、(判断题)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1、(判断题)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不得拒绝。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2、(判断题)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3、(判断题)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4、(判断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下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安全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5、(判断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唯一措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6、(判断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任务时,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7、(判断题)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8、(判断题)公民和组织可以为反间谍工作提供便利或者其他协助。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9、(判断题)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0、(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A.对
B.错
A.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B.控制机构不够健全 C.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D.民主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3.下列不属于德尔菲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信息反馈保持独立性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4.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优劣的主要判断标准是()。
A.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前后承接顺畅与否 B.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效率高低 C.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益高低 D.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运行过程的顺利程度 5.“心有灵犀一点通”,体现的是非逻辑决策方法中的()。
A.机遇偶得 B.直觉判断 C.灵感顿悟 D.柳暗花明 6.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
A.社会保险政策法规 B.社会福利政策法规 C.社会救济政策法规 D.社会优抚政策法规 7.救灾政策法规必须保障灾民在吃、穿、住、治四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这体现的是救灾政策法规的()。
A.普遍性原则 B.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原则 C.原则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8.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A.调节性政策 B.分配性政策 C.再分配政策 D.自我调节性政策 9.()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保障立法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的专门法规。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B.《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D.《边区劳动保护暂行条例》 10.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则是()。
A.公正原则 B.利益原则 C.系统原则 D.可行性原则 11.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来制定和实施。
A.企事业集团 B.国家 C.政治组织 D.社会中介机构 12.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这体现了()A.利益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13.通过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
A.补救性作用 B.评价性作用 C.保证性作用 D.预防性作用 14.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一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15.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16.通过协调和调控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这是社会政策法规的()。
A.理论效益 B.经济效益 C.社会效益 D.公平效益 17.社会政策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D.执行评估 18.关于定量分析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予信息条理化、专门化 B.相比其他更客观、准确和严密 C.是一种静态的方法 D.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 19.社会保障政策属于()。
A.调节性政策 B.分配性政策 C.再分配政策 D.自我调节性政策 20.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 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21.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关系。
A.对等 B.相关 C.对应 D.非相关 22.社会救济的对象()任何缴费义务。
A.没有 B.有部分 C.视情况有 D.有时有 2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
A.等同于 B.大概等同予 C.不同于 D.相似于 2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种()活动。
A.认识 B.实践 C.思想 D.观念 25.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 D.社会公正 26.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
A.经济实力 B.强制力 C.武装力量 D.政权 27.社会制定政策法规过程中的方案抉择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是()。
A.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B.消耗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 C.体现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D.实现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少 28.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这体现了预测的()。
A.类比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反馈性原理 D.系统性的原理 2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九五计划”》 30.“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属于()。
A.方面政策 B.元政策 C.具体政策 D.基本政策 31.()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
A.《劳工章程》 B.《亨利济贫法》 C.《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 D.《伊丽莎白济贫法》 32.社会政策与法规体现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政策法规本质上是()。
A.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B.统治阶级的政治措施 C.分配社会价值的工具 D.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33.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初只涉及到()方面。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34.社会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法律相比,应该是()。
A.大于法律 B.等同于法律 C.小于法律 D.各不相干 35.社会政策问题的“内在引发机制”不包括哪种情况()。
A.自然灾害 B.生态变迁 C.战争 D.资源配置失衡 36.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A 执行评估 37.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38.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的最基本标准是()。
A.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B.体现基本国策的精神 C.促进社会公平 D.实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标 39.社会政策与法规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以达到最大优化,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政策与法规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以达到最大优化,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的()。
A.目的性特征 B.动态性特征 C.系统性特征 D.完备性特征 40.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的关系是()。
A.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 B.实践指导认识的关系 C.平行的关系 D.前后承接的关系 41.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 D.社会公正 42.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来制定和实施。
A.企事业集团 B.国家 C.政治组织 D.社会中介机构 43.社会政策法规问题的确认与制定的中间环节是()。
A.目标确定 B.政策法案规划 C.政策问题纳入政策议程 D.方案预测 44.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45.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法规()。
A.有潜在效果 B.有附带效果 C.没有效果 D.有象征性效果 46.社会政策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
A.事前评估 B.外部评估 C.非正式评估 D.执行评估 47.关于定量分析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信息条理化、专门化 B.相比其他更客观、准确和严密 C.是一种静态的方法 D.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 48.率先采用社会保险政策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瑞典 4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九五计划”》 50.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 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德尔斐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历史十分悠久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E.信息反馈的独立性 2.除预先控制和事后控制外,政策法规的控制方式还有()。
A.事中控制 B.动态控制 c.模拟控制 D.目标控制 E.效果控制 3.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的分析方法是()。
A.定量分析法 B.价值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利益分析法 E.信息综合分析法 4.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有(A.应征服兵役 B.移居境外 C.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D.被判刑收监 E.被劳动教养 5.关于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募集,辅之以政府财政开支 B.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 C.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 D.救济对象没有缴费义务 E.政府承担大部分,救济对象承担小部分 6.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有()。
A.瑞典模式 B.欧盟模式 C.东亚模式 D.北欧模式 E.中国模式 7.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有()。
A.促进功能 B.强制功能 C.平衡功能 D.调控功能 E.引导功能 8.下列属于德尔斐法特点的是()。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历史十分悠久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E.信息反馈的独立性 9.除预先控制和事后控制外,政策法规的控制方式还有()。
A.事中控制 B.动态控制 C.模拟控制 D.目标控制 E.效果控制 10.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有()。
A.应征服兵役 B.移居境外 C.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D.被判刑收监 E.被劳动教养 11.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
A.制定主体不同 B.制定程序不同 C.表现形式不同 D.稳定性不同 12.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有()。
A.瑞典模式 B.欧盟模式 C.东亚模式 D.北欧模式 13.下列属于社会政策法规实施意外效果的是()。
A.有心栽花花不开 B.柳暗花明又一村 C.无心插柳柳成荫 D.种豆得瓜 14.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一切生活风险 B.纯粹的生活风险 C.偶然的生活风险 D.普遍存在的生活风险 15.临时救济的对象包括()。
A.因灾害造成生活困难者 B.因病、重大事故影响生活者 C.无固定职业、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 D.寒冬时节贫困山区缺乏御寒衣食的困难户 16.关予社会政策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B.其原因在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内在规定性 C.转变不可预防 D.转变可以预防 E.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17.社会政策与法规自身运行规律包括()。
A.社会发展规律 B.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规律 C.社会政策与法规利益规律 D.社会政策与法规效益规律 E.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规律 18.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包括对()。
A.偏离社会政策法规行为的监督 B.社会政策法规失误的监督 C.社会政策法规受动者的监督 D.社会政策法规效果的监督 E.社会政策与法规受益者的监督 19.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
A.明确目标 B.创造条件 C.破旧促新 D.指导行动 E.统一思想 20.在从事政策法规的评估工作时,选择评估对象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有(A.地域性 B.行业性 C.有效性 D.可行性 E.现实性 21.社会政策与法规议程的议决主体一般是()。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政府 D.政策部门 22.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
A.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B.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C.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D.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23.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B.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C.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可引起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 D.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不可预防 24.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对()。
A.偏离社会政策法规行为的监督 B.社会政策法规失误的监督 C.社会政策法规受动者的监督 D.社会政策法规效果的监督 25.我国社会保障的规范形式有()。
A.宪法 B.法律 C.法规 D.规范性文件 三、判断题 1.“构建和谐社会”属于元政策。(√)2.奥地利属于瑞典模式。(×)3.社会公共问题等同于社会政策问题。(×)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5.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6.社会保障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7.社会保险立法的理念是社会连带思想。(√)8.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以及职工个人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构成。(×)9.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10.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是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11.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其他方法更客观、准确和严密。(√)12.集团头脑风暴法易出现屈服于权威或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13.某社会政策与法规处于其正效力递减的时期,此社会政策与法规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变。(×)1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15.专家决策法属于定性分析。(√)16.社区是由政府法定的。(×)17.退伍军人家属属于退役军人安置对象。(×)18.社区服务由政府倡导。(√)19.社会政策与法规计划的终结是最容易的。(√)20.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半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21.社会政策都能也都有必要转换成法律。(×)22.一项社会政策法规的推行没有引起相关问题发生预期的变化,但此项社会政策法规可以具有某些象征性的意义。(√)23.一项高效率的社会政策法规的执行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的结果。(√)2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25. 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对等关系。(×)26.社会优恤的给付标准应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27.社会救济的对象没有任何缴费义务。(√)28.规范性文件具备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追究法律责任和审判的依据。(×)29.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一切生活风险。(×)30.社会保障法是一项单一的法律。(×)31 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没有效果。(×)32.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优劣的主要判断标准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循环运行的前后承接顺畅与否。(×)33.定量分析方法不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34.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优抚政策法规。()35.救灾政策法规必须保障灾民在吃、穿、住、治四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这体现的是救灾政策法规的普遍性原则。(×)36.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间是平行的关系。(×)37.“心有灵犀一点通”体现的是非逻辑决策方法中的灵感顿悟。()38.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39.社会保障立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是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40.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的最基本标准是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41.社会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法律相比,应该是小于法律。(×)42.《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 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43.奥地利属于瑞典模式。(×)44.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初只涉及到社会优抚方面。(√)45.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46.社会公共问题等同于社会政策问题。(×)47.已影响到群众生活,即使政府未注意到的公共问题也属政策问题。(×)48.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49.率先采用社会保险政策的是德国。(√)50.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完善健全的是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四、简答题 1.请比较瑞典模式和欧盟模式。
答:(1)瑞典模式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公民权,权利和平等。福利的获得并不以是否就业为标准。(2分)第二,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也就是由国家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制定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来扩大社会服务。(3分)(2)欧盟模式实行“社会保障待遇与工资挂钩”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一类与就业有关,要求提高就业率、加强劳资对话、改善工作条件、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生活水平和反对排斥行为,这与瑞典模式有所差别。(3分)另一类则涉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可以说目前的欧盟地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全面和完善的地区。(2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则是通过其执行实现实际的效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5分)(2)通俗地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是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5分)3.我国现行灾害救助政策与法规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现行救灾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在救灾工作中以“以防为主,防救结合”为总方针;
(2分)(2)以“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为基本方针;
(2分)(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等也是救灾法律制度建设中必须予以贯彻的。(2分)(4)它始终贯穿着救灾与防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寓防灾于救灾之中,既治标又治本。(2分)(5)强调发挥集体组织和人民群众自身的作用,提倡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2分)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何特征? 答: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如下几个特征:(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由党和国家通过决策和立法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干预(3分)。(2)具有给付性。社会保障的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才能实现(2分)。(3)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享受对象的普遍性上,还表现于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3分)。(4)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有相应的调整及不同。(2分)5.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何种效益? 答:(1)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法规都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价值实现,产生理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2)理论效益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为深化政策法规研究和新政策法规的出台打下基础。(3分)(3)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3分)社会效益是指政策法规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制定的,执行政策法规要掌握政策法规受动者的承受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执行政策法规一定要讲效益,并且一定要讲综合效益。(3分)6.社会政策与法规有哪些功能? 答:(1)引导的功能。从以下3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明确目标、指导行动和统一思想。(4分)(2)调控功能。包括了社会政策与法规调节和社会政策与法规控制两个方面。(2分)(3)促进功能。通过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创造条件、破旧促新和提供保护。(4分)7.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答:(1)生产力标准;
(2分)(2)效益标准;
(2分)(3)效率标准;
(2分)(4)公正标准;
(2分)(5)政策法规回应度。(2分)8.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规范形式有哪些? 答:(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14、45、42、43、44、45、46、50条等均涉及我国社会保障内容。其中第45条是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根本依据。(3分)(2)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3分)(3)法规,如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2分)(4)规范性文件,如决定、通知、意见、复函等。(2分)9.简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负效力周期规律。
答:所谓政策法规负效力周期规律,是指某些政策法规从其制定颁布之日起,就开始对社会进步起阻碍、破坏作用。而且,这种破坏效力的发挥也明显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政策法规负效力曲线与正效力曲线恰好相互对照。政策法规负效力一个周期变化亦呈现3个阶段(4分)(1)社会政策与法规负效力低效期。一般是指政策法规在起初之时作用尚不甚明显的时段称之为低效期。(2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负效力增效——高效期。一般是指政策法规的破坏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表现为政策法规对象首先受到损害,接着是与对象相关联的组织和个人,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系统的阶段。(2分)(3)负效力递减期。由于人们对负效力的自觉抵制,特别是当社会政策与法规指定者取消该项社会政策法规,就会呈现明显的负效力递减趋势。(2分)10.简述价值分析的涵义。
答:所谓价值分析,就是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较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必要功能,借以提高政策法规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4分)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法规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2分)(2)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法规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研究”,反过来寻求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途径。(2分)(3)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提高社会政策法规方案的价值和功能。(2分)11.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制度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要使政策法规评估工作成为政策法规过程的一部分,单靠思想上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活动。(2分)其主要内容有:(1)建立评估工作制度。每项政策法规最终都要进行程度不一的评估,长期执行的政策法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评估,以检查一项政策法规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2分)(2)建立政策法规评估基金。政策法规评估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异乎寻常的财政支持。为此,要解决评估经费来源,建立专项评估基金。(2分)(3)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更好地为决策服务。(2分)(4)只有使政策法规评估制度化,政策法规评估才能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逐渐地消除政策法规过程的盲目状况和主观随意性。(2分)12.社会政策与法规有何区别? 答:(1)制定的主体不同;
(2分)(2)制定程序不同;
(2分)(3)表现形式不同;
(2分)(4)适用范围不同,(2分)(5)稳定程度不同;
(1分)(6)灵活性不同。(1分)13.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 答:(1)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
(3分)(2)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3分)(3)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2分)(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1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3分)(2)具有给付性;
(3分)(3)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分)(4)时间性和地域性。(2分)五、论述题 1.社会保障水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答:(1)社会保障的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2分)(2)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超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定使社会保障发挥其稳定机制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必定挤压经济发展资金,影响必要的社会资本积累,减弱社会成员的勤劳意欲,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过高的保障水准一旦由于陷入危机而降下来,将会受到社会成员心理和行动上的抵抗,对社会安定产生影响。(8分)(3)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制也不能滞后,低予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产生不满,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削弱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保障立法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社会保障水准,并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提高保障水准,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都会产生深刻的社会后果。(8分)(4)这意味着制定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分)2.请比较分析集团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
答:集团头脑风暴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
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集团头脑风暴法本身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2)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3)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4)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提出的非正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10分)德尔菲法正是为了克服专家决策法的以上缺陷而产生的。它通过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等无法量化的信息,运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逐步取得一致意见。体来讲,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匿名性。采用函询的方法征求意见,被征询者彼此互不相知。对于自己的意见不作公开改变,因而无损于自己的威望,各种不同的论点均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2)信息反馈沟通情况。问题调查表的反馈使专家之间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影响,排除或减少面对面接触可能带来的缺陷。同时,反对意见也不会受到压制。(3)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德尔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定量处理,对决策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的意见。(10分)3.论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
答: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主要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法规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是社会政策法规的重点扶持;
其次是社会政策法规的支持鼓励;
最后是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配合。(6分)(2)破旧促新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克服障碍,冲破旧事物的束缚。因此,就要通过社会政策法规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这也是社会政策法规促进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7分)(3)提供保护 环境、生态、资源等对于一些容易受到损害的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与自然界相关的领域,如环境、生态、资源等,它们对社会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快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们又希望环境、生态、资源尽量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所以人们就要对这些领域提供保护,实行对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性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保护的形式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7分)4.如何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能力? 答:(1)提高确认政策法规问题的能力。确认政策法规问题是整个政策法规过程的首要环节。确认政策法规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而且对整个政策法规能力都有重要影响。(4分)(2)提高利益整合的能力。政策法规作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政策法规的利益整合能力就必然成为政策法规能力最重要的内容之一。(4分)(3)提高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政策法规制定的能力是政策法规能力的主要方面。
A.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B.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C.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可引起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 D.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不可预防 2.某社会政策与法规处于其正效力递减的时期,此社会政策与法规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A.不变 B.减小 C增强 D.不能确定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
A.等同于 B.大概等同于 C.不同于 D.相似于 4.下列有关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强烈的政治性 B.带有精神褒扬的倾向 C.社会优抚的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 D.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不完善的 5.社会政策与法规以()为理念依据。
A.解决社会问题 B.增进社会福利 C.保障公共利益 D.社会公正 6.国家政策和国家法规以国家的()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
A.经济实力 B.强制力 C.武装力量 D.政权 7.提高社会政策权威性的途径是()。
A.社会政策法律法规化 B.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C.提高政策的知名度 D.国家强制执行 8.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对照一标准一纠偏 B.标准一纠偏一对照 C.标准一对照一纠偏 D.对照一纠偏一标准 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
A.1993年上海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出台 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C.《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发出 D.《“九五计划”》 10.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来制定和实施。
A.企事业集团 B.国家 C.政治组织 D.社会中介机构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共计5题,每题2分,共10分)11.社会政策法规具有()。
A.理论价值 B.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 D.教育价值 12.对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对()。
A.偏离社会政策与法规行为的监督 B.社会政策与法规失误的监督 C.社会政策与法规受动者的监督 D.社会政策与法规效果的监督 13.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包括()。
A.政党 B.政府 C.社会团体 D.利益集团 14.头脑风暴法包括()。
A.集团头脑风暴法 B.直接头脑风暴法 C.间接头脑风暴法 D.质疑头脑风暴法 15.关于价值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 B.它采用“回溯式研究” C.此价值概念等同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 D.此价值概念等同于日常用语中的价值概念 三、判断正误(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每题2分,共20分)16.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17.规范性文件具备法律效力。(×)18.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19.“于无声处听惊雷”属于信息类比预测法。(×)20.社区工作中最普通最广泛最直接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区救助。(√)21.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是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22.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体现了可行性原则。(√)23.政策与法规制定中方案抉择最基本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24.社会政策法规实施中同一时间同时协调各种因素、各方面问题横向协调。(√)25.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补救性作用。(×)四、简答题(3个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26.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制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目的则是通过其执行实现实际的效益。(5分)(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通俗地说,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解决的是“做不做”、“做什么”、“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执行阶段解决的则是“怎样去做”、“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是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期目的或目标,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实现。(5分)27.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什么内容? 答:政策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政治可行性——指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价值的影响,这是方案论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2分)(2)经济可行性——指执行方案所需要的一般性资源(财力)和特殊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等)的获取和支持程度。(2分)(3)行政可行性——指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力的大小和效能高低。(2分)(4)法律可行性——指方案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2分)(5)技术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2分)28.社会政策问题有何特征? 答: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性。社会政策问题的公共性是指政策问题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是在公共领域发生的。(3分)(2)相关性。社会政策的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有着横向或纵向的相关因素。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提示人们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的连锁反应的影响。(3分)(3)主客观统一性。政策问题主客观统一性是指政策问题是客观现象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政策问题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状态,不是人们主观臆想或猜测出来的。但是,他又和人们的认知、理解、判断、价值观念等不可分割,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分)五、论述题(共20分)29.如何建立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监督机制? 答:我国政策法规监控机制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对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但是,目前我国的政策法规监控机制正处在发展与完善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了解决我国政策法规监控机制的功能弱化现象,可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5分)(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工作,使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运行有法可依;
【《物流法规》试卷及答案】推荐阅读:
农村政策法规试卷答案09-08
二建《法规及相关知识》真题答案及解析09-22
注册建筑师法规练习试题及答案06-10
物流管理作业及答案07-06
2018年《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09-07
教育学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06-02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07-15
第四章 重要法律法规解读 试题及答案11-27
统计法律法规网络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