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精选8篇)

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 篇1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小学学习调研报告之三武胜县万善镇小学教科室主任 陈建东

苏赫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在读书”读书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读书要成为教师的习惯,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重庆市名师李晓琼老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大河。读书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不管教什么学科,都应该广发阅读,读教育理论,读文学,读哲学,博采诸家,才能厚积薄发。”“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第一次看见李晓琼老师在办公室看书,还不时的用自己的笔记本记录,那闲情、那雅趣,哪里看得出工作的劳累?那分明被滋润后的满足,是收获后的幸福。与之交谈,才知道她每天都会利用坐轻轨到校的这段时间看书,并在到达办公室后记录下学习心得或书中的经典句段摘抄在自己的学习记录本上。李老师到谢小仅有两年的时间,而在她的抽屉里却有厚厚的一摞读书笔记,大概有十多本吧。此时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佩服、震撼,还有深深的反思,与之相比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懒惰、浅薄和无知。李老师告诉我,教师一天到晚备课、上课、改作业,十分辛苦,要想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每天阅读半小时不难,长期坚持,三五年后,就会发现,每天的半个小时会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高雅起来、深刻起来。

刘西娅校长作为一位重庆市名校的校长、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孜孜不倦的阅读任然是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管理者,她读教育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书籍;作为教师她读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女人,她读美学,读文学。作为校长的她,读书、学习,总是走在教师的前面,每学期他都会亲自挑选书目,并派发给每一位老师,要求老师们每天养成读书的习惯,学校也因此制定了先关的管理制度来督促老师们的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赋予了她大气与才气,与书同行,一路走来,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老师也认为“要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现在的教师大都大学毕业,起点基本一致,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是看在业余时间,是读书、学习充电还是做了别的事情。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读书。读书的内容要有结构,理论、哲学、文学,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师者,人之模范。”“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些都是都是历代教育家对老师要求的经典概述。回想自己,在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教育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老师认为“不会写作,永远

成不了名师。”“应该让写作、总结成为一种常态。勤动笔可以把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后才能出现个性化的见解,你就离名师不远了。”

教师应该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应该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写教学反思应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写反思而写反思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反思,就不会知道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就更不会改正错误,不断提高,那只能是一年又一年的机械工作的重复而已;没有反思,没有日常的感受和思考,没有日积月累的写作和记录,就不可能形成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这样的老师永远还是原来的老师,永远不会成长,更不会有成为名师的可能。

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 篇2

关键词:读书,兴趣,方法,勤练笔,教师专业成长

时代发展, 社会日新月异,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怎样适应时代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 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 只有两项, 一项是阅读, 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他的这段话明确揭示了语文学习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读写能力。对于读写的关系, 韩愈的一句话揭示得更为形象, 他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也就是说, 耕是获的前提, 学 (阅读) 是文 (写作) 的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 笔者认为,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读写结合,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可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

一多读书, 好学习

读书是成长的阶梯, 生存的力量。老师要想文化业务水平快速提高, 就必须多读书, 好学习。

1. 兴趣

据资料统计: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 只能发挥20%。这项统计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在一定的阶段, 也许会产生“厌教”心理, 唯一应对的方法就是读书, 在读书中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只是传统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泓水。只有教师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乐于被学生接受。因此, 教师应培养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 多读经典名著、教学杂志等, 拓宽视野。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2. 方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 要讲究方法, 边读边记。多读教育教学专著, 记录其中的精华。记录零碎的名家名言, 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作为论文的依据。

此外, 手头还必须拥有几本权威的教学杂志, 多翻阅, 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看书往往能触发自己的思维与灵感, 引发自己的共鸣, 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二多反思, 勤练笔

教学名师魏书生说过:“写文章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 但不写文章一定不能成为教育家。”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 要想可持续发展, 必须多反思, 勤练笔, 这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静

心静才能深入思考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和别人一样沉溺于电视、游戏中, 要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行为, 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冥思苦想, 那是很痛苦的, 尤其是思维枯竭的时候。但这本身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走出困惑时, 你所得到的愉悦是一种创造的、崇高的愉悦, 永远胜过娱乐之后的浅愉悦。教师只有这样把心沉下来、静下来, 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2.勤

一个只会教书的教师, 即使十分优秀也只能算作“能工巧匠”, 教师的永恒魅力是“思考”。那么如何来呈现这份思考, 最好的最持久的方式那就是写文章, 而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又恰恰是最能反映平时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式。写论文、教学反思, 要勤于探索, 勤于实践, 勤于反思, 勤于记录, 让厚积真正落到实处, 为薄发奠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就是由丢进纸篓的一个个纸团整理而成的, 日积月累, 集成了一本诗集。“集腋成裘”、“滴水石穿”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进行学案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时, 根据前三段文字的描述, 我总结了如何把无声的声音写得生动形象:观察 (用心感受) +想象 (设置情境) +语言 (生动形象) =心灵想象的美, 笔尖流淌的美, 并把此点收获写入了我的论文中。点滴积累, 终究会有所成效的。

3.恒

贝多芬曾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 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 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句话就点出了一个道理, 凡事要想成功必须持之以恒。许多教师知识渊博,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成绩较好, 有时也凭着一时心血来潮, 偶尔写点教学反思, 但等职称到手了, 就没有了写文章的欲望。

“天上不会掉馅饼”, 凡事都不会有人向你事先承诺, 只要踏踏实实地耕好自己的试验田, 成功的果实就一定在等着你采摘。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交四方友。”作为教师, 教好学生当然是最基本的本职工作, 可是, 当你要求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能侃侃而谈时, 如果你自己能上讲天文, 下谈地理, 侃谈时世变迁, 相信学生对你更佩服;当你指导学生写作时, 如果能拿出一篇自己发表的作品, 相信对学生指导的说服力应该会更强。当你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时, 如果面前能摆放几本发表有自己文章的刊物, 你就会觉得, 自己不是一个无名地方的小小教书匠, 而是已经融入了教学改革的大潮。

读写结合,促进发展 篇3

一、加强朗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读书的时间,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诵读,少一点讲解。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阅读教学,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默读,是潜心“走进”文本;朗读,是“活化”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是“跳出”文本,融洽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丰富文本。通过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由此看出,读是综合体,它内在地包含了听、说、写。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教学《画家乡》一文时,我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你的家乡美吗?美在哪里呢?”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让他们带着如下问题朗读:“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的美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观点。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既有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男女分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一句话,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对课文有所熟悉后,感情也就流露出来了,自然就对家乡产生了喜爱之情。

2.注重积累,少一点灌输。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要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阅读的欲望,这样,积累才有内驱力。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课文,学生肯定兴趣不浓。教师应要求学生能熟记课文,再紧扣教材,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与学生分角色演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表演读,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表演。

二、加强实践,为学生更好地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所谓“严谨、有序”的教学气氛,生怕学生“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思路,“干扰”了教学进程,影响了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严谨性并不能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所以,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实践性,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提倡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1.读中迁移,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教材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且尝试运用。

(1)抓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2)抓细节组织学生表演。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里的故事。因为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演绎文本语言,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说写训练,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写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觉得“写”的训练应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小养成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

(1)看图写话。主要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对图画意思简单的插图,让学生把话写在图下;图意较复杂的,让学生讲清图意后,把话写在作业本上。

(2)写日记。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写在日记本上。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 篇4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学沙龙、专题研修等,在这些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们参与其中,亲历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收到实效。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当然,行政领导也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3、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

4、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创新探索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层次性、差异性评价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束,研究人提出结题申请,由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结题验收,评出等级。对于好的课题,在校级推广并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不断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既不能依赖习惯和经验工作,又不能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教师要成为批判的、系统的考察自己实践的研究者,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教学和改善自己的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深刻认识到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专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2、教科研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认识

教科研培训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工作制度,深受许多教师的喜爱,教科研培训主要是由学校科研、教学骨干和部分成长较快的年青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主题向老师们作了汇报,这样能引起其他教师的共鸣,产生比较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汇报教师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

通过课题培训,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成长较快,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备了广泛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主动地改革教育,对同事也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都感觉到通过教科研培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知识。

3、立足校级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级课题的研究是我校积极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课题研究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也可以说它是用现代教育理论来科学地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种研究,即理性地对待教育、教学,克服随意性,从而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科研结合,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科研和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研科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工作十年的教师也许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无法从经验中通过反思、对比理论指导实践,因为没有反思这样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所以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更应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不受限制。

1、通过学写教育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贴近教师工作,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教育教学事实的过程,也是反思、研究、总结、提高的过程。正如胡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要写好教育教学案例,需要把教育教学案例涉及到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因此,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2、坚持写教育教学小故事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多挖掘身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闪光点和困惑点加以研究,积累经验,写成小论文或者教育教学日记,学校开展“我的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去写,从中体验到一种充满了趣味、满足、惊喜和骄傲的感觉。

3、尝试撰写教科研论文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在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后,有了第一手研究资料,要把它编成科研成果,需要经过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实践成果的累积,有教研反思的积累,还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长期的思考总结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 篇5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让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使专业水平再度提升。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自主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交流研讨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xmlnamespace prefix =“o” />

关键词:教育科研专业成长理论学习写作博客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恒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从教育史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研究教育,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我们一线教师虽然科研思路、方法等不及专业人员,但我们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是在学校这个“大田”、“车间”中对教育现象以及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我们能随时进行观察、分析,掌握最真实可靠的资料,这是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谈“研”色变,觉得无从下手。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时得心应手,就要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

理论学习:教师教研的基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教师而言,“自己的内在的活动与努力”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一个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能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更应强调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自主学习和成长意愿,克服等待和依赖的惰性的想法与习性,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首先,给自己制定出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一篇教育理论文章,每月订阅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作学习笔记;多看现成的教育报刊杂志,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多了解各种专门性的科研信息,为日后进行科研选题积累资料。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同时,用适当的和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做积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自己认识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

“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写作:教师教研的轨迹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用笔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勾画出教师成长的轨迹,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专业水平再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教师通过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反思、札记等,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触手可摸了。

教学案例——提升教研经验

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案例写作和积累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师。

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育案例,不仅本身是教育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育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撰写教育案例,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育案例是撰写教育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育论文是撰写教育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育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育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育研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育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育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育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形成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判性思维活动。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的本质是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师双重角色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反思是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过程,是整合自评与他评的结果,是全面认识主体教育活动的科学影响、人文影响、社会影响的结果。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

自我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地具备了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了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会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就会找到反思的触点,其反思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反思的广度和深度会更加深入,引领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究。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自我的反思实践,使自己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的一篇篇案例、反思,或体验成功,或反思失败,新理念与追求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彰显与落实。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探究,教师也因此善研、敢想、乐写、会写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思考、交流、写作是对新课程的回应,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师实践的升华,向科研型教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客:教师教研的平台

博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教师而言,写博客不但总结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记录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灵感,反省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从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教育教学更加完美。博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研究型教师。在博客上,教师可以与名师对话,与专家交流,与同行切磋,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沟通,让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更专业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

博客适合教师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可以与在线的同行及专家进行探讨。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

沟通的状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起到了促进纵向传承以及横向交流的作用。博客让我们的教研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际走向理论,而且博客上所记录的信息,无疑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创设发展空间、促进教师成长 篇6

内容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即是影响教育创新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有效落实规程精神的有利保证。本文主要从优化环境营造氛围,确立目标分层培养,激发优势鼓励竞争,加强科研促进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如何创设发展空间,促进教师成长。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增强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努力钻研、积极进取,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群体。

关键词: 创设 发展 教师成长

幼儿园是青年教师居多的教师群体,她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勇于创新,乐于进取,技能较全面,充满朝气与活力。我园是一所市立园,在职的教师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19岁,师资队伍平均年龄27岁。她们中大部分是北京幼师毕业生。针对我园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在队伍建设上“以加强教科研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教师创新精神为主线,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作为目标。

一、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园所环境有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整洁的园所,良好的设施,固然对人的精神状态、个性陶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尊重、理解、激励的氛围就象空气的质量一样,使人获得心理的放松。我们提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诚相待,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以工作为重,在工作中,尽量做到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命令,将领导溶身于教职工之中,营造一个人人平等、宽松、融洽的人际氛围,领导要求教师怎样对待孩子,领导也必须怎样对待教师,把爱平均分给每个教师,积极看待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在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等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三多”的工作法即:

多理解:教师自尊心很强,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同幼儿一样也有不会的时候,特别是青年教师看问题又容易片面,出发点好而效果不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能宽容教师的不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她们的心理,就不难理解她们的这些行为了,从而有了改进工作的基础。

多交谈:经常与她们交谈,了解她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习惯,帮助她们逐步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并懂得做人的准则。为她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鼓励:对教师的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适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使她们看到成功,得到自我发展的满足,不断朝更高目标攀登。教师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发挥积极性,奋发进取。

二、确立目标,分层培养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目标,如果我们把总目标比作金字塔的顶端,那么其底座就是全体教师的个人目标。目标有着导向作用,要发挥园所中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每个成员都纳入园所工作的轨道,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人人都有一个奋斗目标。我们根据教师业务水平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等不同的差异将教师分成三个层次,向她们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引导,分层激励,分层评价。第一层次是新教师:

我们采用扬长避短、小步子低起点、多渠道的方法让青年教师在岗位上学习,在岗位上实践,在岗位上成功。她们虽然初步具有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但仍缺乏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尤其缺乏对幼儿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对于她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求她们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制订各类计划的能力,具有创设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具有指导各类游戏的能力,而且要采取在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业务上指导、工作上信任的工作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请园内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区级骨干传、帮、带,每周看一次新教师半日活动,给新教师进行示范教学,通过互看、互评让新教师尽快熟悉保教业务。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结对发展,共同提高。对“师徒”对子的传、帮、带情况进行认真考核、评估,确保老教师尽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学习,从而促使新教师一年入门、两年发展、三年成型。重点突出师徒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观摩,共同备课,一起研究。为了使这种形式更加有效,要求做到:

第一、师徒共同备课两周一次。

第二、师徒互相听课两周各一次,要有研讨记录。

第三、园长每月检查一次师徒研讨记录(听课本、备课本)。第二层次是中年教师:

(30岁左右,相对我园而言)这些教师已能胜任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她们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更新观念,具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保教特色,具有一定的分析、总结经验的能力。我园千方百计地为中年教师搭台子,创造其展示特长与才华的机会。促使她们不断成熟,尽早脱颖而出。我们组织这部分教师,开展了对游戏活动的研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研讨小组成员们自行设计具体的研究内容,互相观摩、评析,大家以诚相待,说自己的设想、体会、困惑与不解,帮他人解疑难、出主意、提建议,甚至就一些问题、看法相互争执,进行思想碰撞。从理论上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老师要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重视幼儿的思维过程。努力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而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的环境,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尝试,自己去发现、探索获取知识,老师要及时将幼儿探索得到的零碎的、不完整的知识、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使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结果。了解如何为不同能力的幼儿参与活动,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由于老师转变了观念,注重了活动的过程,重视了活动的对象,大部分教师都能较好地掌握游戏活动的一般规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探索性的教育活动。

第三层次是骨干教师:

我园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7名,园级骨干教师2名,在提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口号的今天,应当更响亮地提出中青年教师,尤其是其中的领先群体,要敢于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对她们的培养目标是:在保教工作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保教特色。具有独立承担区级以上公开教学的能力,具有指导其他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符合幼儿教育规律,能进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能力,使她们在两、三年内成为我区有知名度的教师。我们为这些教师创设条件,让她们向特级教师发展,同时建立我园市、区、园三级骨干教师网络,真正做到任人为贤、人尽其能,分层递进式地推进队伍建设。

三、激发优势,鼓励竞争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员的不断充实,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如果没有特色,是很难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领导的职责就是发掘他们的优点,激发其潜在的优势。发展教师的个性。激励是一种期望,是一种动力。不仅能愉悦身心,更能激发斗志。让教师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事业,面对新世纪的孩子们。

(一)创设浓厚的文化环境,引导帮助教师学习,提高文化品味。首先,我们从91年起就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造条件和安排时间。目前已全部取得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其次是督促自学提高。现有6名教师参加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幼儿园订阅教育刊物近10种,并连续两年为每人订阅一份教育杂志,报销100元书报费,还为教师设立了读书资料室等。

(二)进行优势导向。每个教师都有其优点,通过对教师优点的管理,促进保教工作的开展。注意发现和鼓励教师的优点,使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我优的心理人皆有之”,谁都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我们适时地给每位教师适当的评价,每月月底、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我们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挖掘出每个人的闪光点。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

(三)引进竞争机制。要求每位教师为自己制定奋斗目标,要求在三~五年内达标,提倡一专多能。园领导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与展示机会,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同的创造优势,象鲍颖老师善于写作,经常为老师指导论文写作,王斌老师动手能力强,教研活动请她讲泥工的制作和指导,冯秀玲老师上稿率高,我们就请她讲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优势发挥中才能充分显示其才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引导大家把握机遇,并通过教学研讨、游戏活动观摩、环境创设和观察记录评比,制作教玩具比赛,论文交流、评优评先等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力争人人有优势,个个出成绩。但我们提倡友好、公平地竞争。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具备自我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

四、加强科研,促进队伍建设

我园于2002年4月评为市级一级一类园,2002年11月又接受了区学前教育科、教育学院幼教研的评审,依据《北京市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对我园的保教工作、教科研、社区工作、人才培养四个基地作用进行了检查与评估,被评为区级示范园。如何使教学水平稳重有升,年轻教师水平迅速提高,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那就是必须具备科研的意识,以科研领路,以教研促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应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转变。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有关理论书籍,并就教师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进行研讨,请专家讲座,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内容得到了充实,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我园立足游戏活动、探究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性活动的研究。分层次、分重点展开研讨,并且充分利用社区、家长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的小环境变幼儿学习、实践的社会大课堂,我园教研撰写的《浅谈项目教学中的弹性计划》一文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我园参加区幼教研张福之老师的市级课题“创造性美术教育”的研究,历时三年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教师用书和小、中、大班教材各一套。多年教科研工作的实践,可以说我们获得的是双丰收,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又带动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教科研即是一条教育求实之路,也是一条培养、建设教师队伍之路。

几年来,我们注意用目标引导人,用榜样感染人,用激励机制鼓舞人,用环境熏陶人,不断激发了教师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积极寻找自我发展的路子,从“一专多能”、“一流意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两年来,在“四有”精神的感召下,(有荣誉感、有进取心、有竞争性、有团队配合精神。)一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均优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渐形成,教师中有市、区级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有4名教师获区学前教育全能称号,11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各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更可喜的是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在教学一线发挥重要的作用。中二班连续三年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班组。幼儿园连续三年获区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一等奖。科研工作初见成效,今年我园上报的“对4--5岁幼儿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的研究”获得市级课题。

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 篇7

一、在积累语言中读写结合, 夯实表达的基础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背诵了不少名家名篇, 积累了不少优美词句, 可是, 习作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机械地积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 积累的语言要加以巩固, 不仅要读、要理解, 还要写、要运用, 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鼓励学生积累的同时我们要读写结合, 这样才能夯实学生表达的基础, 为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 我常常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引导他们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如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 把词句归归类, 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 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 如“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归为一类,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 如, 从课文中摘抄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可以补充类似的句子“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 读写结合,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系统, 有助于提取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的“习作”中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学中, 我常常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古诗、警句、歇后语等运用在自己的习作、节日短信、QQ签名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量增加了, 积累更有目的, 从而能有意识地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 在积累的过程中, 要重视读写结合, 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 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怎么会不扎实呢?

二、在随文练笔中读写结合, 提高表达的质量

随文练笔是常见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习作与阅读课文内在的相似联系,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力求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在设计读写训练时要关注学段目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及本单元习作要求。

如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园地七中的习作:“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 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 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显然这个习作要求比较简单, 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而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中也安排了“写童话”, 习作要求如下:“自己选择几种动物, 或者几件物品, 以它们为主人公, 想象一下, 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 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

同样是写童话, 四年级和三年级虽然同属中年级, 但要求应有所不同, 而且四年级第三单元的专题就是“中外童话”, 围绕这一专题, 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 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就依据课文的不同的特点, 联系本单元习作, 设计了不同的随文练笔:《巨人的花园》一课,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 (巨人拆除围墙, 和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情景) 写一段话, 要用上本课中积累的四字词语, 如“草翠花开、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瓜果飘香”等;《幸福是什么》一课, 则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写成一首小诗;《去年的树》特别感人, 文中对话很多, 我则让学生补写提示语, 既训练了对话中提示语的写法,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走进小鸟和树的内心世界;《小木偶的故事》是篇自读课文, 我让学生续编故事, 在续编故事中要求学生要有对话描写, 要用上三种不同的对话形式。这样, 不同的练笔有不同的训练点, 避免了雷同, 同时也为顺利完成本单元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 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来设计练笔是成功的, 学生编写的童话想象丰富, 故事情节很有趣, 语言的生动性得到提高, 其中不少故事还给人有益的启示。

此外, 在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结构段, 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读写的训练点, 就能让学生通过借鉴课文, 在仿写中实现了有效地拓展, 进一步提高他们表达的质量。

三、在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 享受表达的乐趣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少教师都意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海量阅读。但是不少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阅读纯粹是“读”, 语感仍然不强, 语言仍然不丰富, 阅读和写作能力未见明显提高。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呢?

每学期, 我都会举行“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 四年级上学期, 我推荐学生们看《爱的教育》, 书中讲的是四年级孩子的故事, 学生很感兴趣, 我突然想到, 学生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经历着许多看似微小却有意义的事情, 但为什么多数学生习作时还是觉得“无米下锅”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观察的敏感性。而这本《爱的教育》不就是最好的范文吗?因此, 我就提倡学生写一写《爱的教育》 (四年7班版) , 字数长短不予限制, 只要把当天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或有趣的事写下来即可, 每组先评选出“最佳故事”, 挂在墙上, 学生可以自由查看, 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 一周后评选每周“最佳故事”, 师生共同写“颁奖词”, 并“颁奖”。学生兴致很高, 写得兴趣盎然。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习作能获奖, 反复阅读《爱的教育》, 学习作者的表达, 不仅故事情节完整, 还有生动具体的描写。

如以下一则故事:《闯进教室的马蜂》。今天早上, 我们正在班上听林老师讲课。忽然飞来了一只大马蜂, 它嗡嗡地叫着, 在教室里飞来飞去, 吓得我们东躲西藏, 生怕它飞到自己身上, 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你瞧, 它飞到了卓烨凡同学的头上来了, 卓烨凡大惊失色, 尖叫着躲到桌子下了, 我们见了哈哈大笑;你看, 这淘气的马蜂又飞到林老师头上去了, 它在林老师的头上盘旋着, 久久不愿离去, 林老师倒是镇定自如, 笑着说:“马蜂啊, 马蜂, 你大概是来听我讲课的吧!我不会伤害你的。”说也奇怪, 那马蜂像听懂了人话似的, 飞走了。“颁奖词”是:“小作者观察细腻, 她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明白了:突发事件是习作很好的素材。”这种读写活动实现了读和写的双赢, 学生既享受了阅读的乐趣, 又锻炼了习作能力。而师生共同创作的“颁奖词”代替了以往教师的评语, 使学生受益匪浅。在这样宽松的读写氛围中, 学生的表达热情也被充分激发了, 可谓是一举多得。

读写结合促进教师成长 篇8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江口县闵孝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006年以来,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有实践,有反思,有收获,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完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中长期的继续教育规划,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障措施得力。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各项培训任务分工明确,专人负责,以“研训一体”为主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加强集体探讨,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要求每位教师所形成的教案要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特长风格,凸现“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二、抓住教师成长时机

我校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机,让教师学会教学,懂得研究,在实践中练就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措施是:①“磨一阵”,奠定成长基础。为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要加强对青年的磨练,要求过好“三关”(教育教学基本功关、学科教学关、教育科研关),上好“三课”(常态课、研究课、汇报课),读好“三书”(课程标准、理论专著、教材教参),练好“三技”(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②“扶一把”,引青年教师上路。对有潜质,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学校要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把他们推上研讨课的舞台,推荐他们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指导他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他们快速成长。③“逼一程”,让青 1

年教师超越。“逼课题”学校规定青年教师每人必须参与校级或校级以上学科课题研究,力求做到:课题研究小步走,具体实施稳步走,并对其成果加以量化,与其切身利益挂钩;“逼超越”参加同级比赛获得一等奖后,不能再次参加本级比赛,只能上一级比赛,依次层层逼上,不断努力,屡结硕果。

三、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

1、挖掘学习理论动力

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教研活动,请教研室的专家到学校讲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学校提出“自加压、出成效”的要求,做到“八个一”,即:(1)每学年完成一本学习教育理论记录本,并作摘录至少50篇;(2)每学年确定一个教研课题;

(3)每学期主备、主讲一个单元教材;(4)每学期开一节教研公开课;(5)每学期主评一节公开课;(6)每学期编写一份最佳教案或自拟一份期考卷;

(7)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8)每学期提一条教改合理化建议。

2、给机会——参加培训

建立和完善学校骨干教师梯队的培养,每学年按计划分步骤组织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对校本教研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发挥骨干的作用,给他们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带徒弟等,让他们的特长充分地展示出来。

3、给压力——自主学习

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不断的学习。为此,我校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倡写学习笔记、教学体会、经验总结,让教师在自我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感悟“课改”精神,并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

①向文本学。读名著专著、读教育期刊、读课程标准、读教材教参。要求教师能围绕某一个主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并结合对教育教学实际进

行反思。为了更好地督促教师向文本学习,我们制定学校的“书香伴我行”教师读书计划。同时,学校提供相关的推荐书目供老师自学。对教师读书笔记和读书反思都有相关要求与检查。

②向专家学。

把教师“送”出去——外出培训,并继续实行“一人培训,众人受益”的培训方式。每年,我校都派出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省、地、县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同时,要求选派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归来要写学习汇报材料,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把学到的东西及时传递给其他教师,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把专家“请”进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在请时力求“三讲”:一讲,“请”要讲针对性,要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请,不能随心所欲地请,确保请的目标性。二讲,“请”要讲有序性,要围绕培训的主题规划和开展态势,要与时俱进地请,确保请的有序性。三讲,“请”要讲实效,要聚焦热点,关注焦点,凸显难点,解决疑点。

③向网络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培训平台,利用资源组织教师收看名师教学实录等,开拓教师视野,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4、关注过程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常规的工作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活动制度化——活动有定时,内容有布置,教师有准备,人员有参与,活动有开展,时间有保证,结果有小结。我校认真落实课堂开放和随机听课制度,严格按照“说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课后反思)”这一流程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

②内容简单化——通过学习交流,获取相关理论,指导校本实践;通过备课上课,促进教师学习、思考、整合经验,提高专业素养;通过评议反思、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循环渐进,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

③引领常规化——学校班子成员参加教研活动,以自己的教研热情感

染、带动教师,并把自身的资源与老师共享,共同探讨解决校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校本教研正常开展。

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课堂教学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也应回归课堂。我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案例研究为抓手,扎实开展常态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1、以“同课异构”为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自己

认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并不是为了比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而是教研的需要。其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①展现教师不同的风格。②展示不同要求的课。③展示不同的教学思路。④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2、以“常态课”为载体,扎实开展人人上一堂好课活动

“校本教研”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常态课”发生的。以“常态课”为载体进行教研,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研中,研究的内容缺乏常态基础,研究的人缺乏广泛性,而且赋予“校本教研”新的内涵。几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设计一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己最满意的教案,人人上一节研究展示课。课后,教研组进行开放式评课,互相讨论研究课的成败得失,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将“课例研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五年来,我校执行以课例为主要形式的“实战”型校本教研,确立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汇报课、公开课、观摩深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并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微型教研活动(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充分调动教研组、教师开展本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4、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一张王牌,他们业务精,教学经验丰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至关重要。我校坚持“以点带面”、以局部

促整体的工作思路,采取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示范→教学反思的教学过程,使全体教师在研中学、教中悟。在正常教研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骨干教师都要比一般教师多做“四个一”,即上1节示范课、多读一本教育教学典籍、多写一组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做一次讲座。

5、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这不但为学校提供了教师评价的依据,而且也便于教师对自我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五、落实检查整改措施

学校以省、地继续教育检查为切机,加大了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和密度,力求“真”、“实”、“效”,即反映真实问题,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促动的效果,努力使检查与评价成为一种引领、一种服务、一种激励,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每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进行单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教师做好整改工作,做好情况记载。同时,学校还不定期组织相关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各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梳理,除了在大会上进行整体通报外,还以教研组为单位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督促教研组研究、讨论整改方式方法,促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时代楷模高铁成下一篇:3.8妇女节祝福语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