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精选8篇)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1

小学生发问的现状令人担忧.原因主要是学生缺少发问意识,教师缺少发问设计,课堂缺少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发问,一要把发问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二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三要鼓励学生尝试.

作 者:赵首凤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子弟学校,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学生   发问习惯   培养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2

一、培养发问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自有其启迪智慧、获取知识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这种提问, 不管你如何精心揣摩、巧妙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均属被动思维, 带有极强的从属性。那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发问。比如, 在教学《荔枝蜜》一课时, 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 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 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和本篇训练重点, 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针对重点,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开花时节, 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 忙得忘记早晚”中的“嘤嘤”本来形容鸟叫, 为什么这里用来形容蜜蜂呢?课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 又是那么高尚, 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荔枝树?课文写到倒数第二节时, 已经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等等。这些问题, 有的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得很好, 有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大家的讨论, 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学贵有疑, 有所疑才能有所思, 有所思才能有所悟。可见,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质疑又释疑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思维、善于思维创造条件, 调动其发问的主动性。培根说过:疑而能问, 已得知识的一半。学生如果在教师的主宰下定式思维, 那么, 他们不但会缺少获得知识的强烈欲望, 也不能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而且还会抑制思维的发展。因此,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才能因疑而发问, 从而使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思维轨迹螺旋上升。

二、教给发问的方法

学生发问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 还要教给其发问的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功的。”孔子也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名言。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有的学生虽经思考, 但提出的问题抓不住主要方面, 或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 不但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 而且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补。教师要在关键处扶学生一把, 由浅入深地从教材内容上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 教给方法, 反复训练, 使学生发现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例如, 在《荔枝蜜》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提问:“同学们, 读了这篇课文后, 你是否觉得文章内容与课题间存在什么问题呢?”学生一下子发现不了, 教师又进一步启发:“也就是说全文写的是什么, 与课题相符吗?”这样经过深入思考, 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全文主要写蜜蜂, 为什么课题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呢”?这一发问触及了事物的本质。结合教材, 在教师的帮助下, 经过学生讨论, 明白了:荔枝蜜是促使我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所在, 以它为题, 寓意鲜明, 个性突出。如果不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问题, 而是教师直接提问:“为什么课题用‘荔枝蜜’而不用‘蜜蜂’呢?”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思维状态,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发问的自信心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发问的心理品质, 并增强其自信心。一些性格内向、胆小怕羞的学生不愿发问, 也不敢发问, 主要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 引起同学的讥笑, 受到老师的责难, 这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 并注意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发问, 及时表扬敢于发问的学生。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只要态度认真, 即使不恰当, 教师也不能予以挖苦、讽刺, 甚至是嘲笑, 要婉转地给予纠正, 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问品质 篇3

一、培养创造性发问品质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由创造性思维品质来确定的,而创造性发问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性发问是起点。首先必须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才能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现实中也是这样,那些发现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其创造能力就高。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造,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发问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夯实基础。

二、创造性发问的特点

创造性发问与一般性发问有很大区别,一般性发问往往是一些关于“是什么”“有什么”的疑问,是一种单纯的了解事实、学习知识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答往往只要在已知或既有的知识中进行选取、判断或简单的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不求新求变,有些问题甚至只要求用一个字如“对”或“错”来回答。而创造性发问则是一些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开放式问题,能引发人们思考事物的原理和本质,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聚合性思维。这些思维往往形式独特新颖,内容求新求变,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标准答案。

一般来说,创造性发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创造性问题处于未知认识与已知认识的结合部。从根本上讲,创造性问题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关于求解未知的问题。但如果问题完全或基本不与从实践中获得的已知认识搭界,那它就不具有可解性;而如果对所问的问题完全或基本已知,那也就无所谓问题了。二是创造性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未知与已知的结合部推进到新知,这里就产生了困难。唯其困难,解决问题才有所谓创造性;唯其能创造性地解决困难,才有所谓“出新”。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难度的大小决定了创造性的大小。三是创造性问题具有可拓展性。创造性问题的问题情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从而使问题具有产生性和演化性,往往从一个问题能联想、演绎、推断出其它相关的许多问题。四是创造性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是问题具有难度和可拓展性的逻辑推演,而且探索性意味着向困难重重的未知领域拓展推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问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理论和实践证明,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如同各项技巧,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得以学会和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人手,尤其要注重培养创造性发问品质。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和努力:

(一)课程改革促发问。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其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没有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这种状况已得到很大的改观,但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程,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现代科技知识走进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创造性发问的内容,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给出一定的材料、情景、条件、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获取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提出创造性问题,引发创造的意向和行为。

(二)民主教学诱发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偕、安全的课堂氛围。”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对于张扬或抑制人的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教师应努力建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不要用僵化、死板的所谓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要树立“把问题看得和答案同样重要”“把过程看得和结果同样重要”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各种看法的争鸣,乐于听取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武断地加以否定、批评,特别是不要对学生那些新颖、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挑剔,要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

(三)问题情境利发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创造思考教学法”等,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多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四)掌握技巧助发问。进行有关创造性发问的知识、技巧及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问的品质是十分必要的。创造性发问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假设”发问。对事物的情况进行一些假设,通过联想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引发创意。二是“求新”发问。将现成的、惯用的方法、材料、手段、答案等抛弃,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方法、材料、手段、答案等,引发创意。三是“批判”发问。对前人的或现成的观点、问题进行批判,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引发创意。四是“类似”发问。对两种事物进行直接比拟,提出它们是否相似的问题,引发创意。另外,还有“质疑”发问、“因果”发问、“矛盾”发问等。在青少年思维飞跃发展的时期,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训练,使学生的发问由自发到自觉,让学生会问、善问、巧问,对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实践体验多发问。发现问题依赖于人的活动积极性。一般来说,主体的社会活动越多,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广泛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之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问的品质,必须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野,比如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小科技”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工艺活动、劳动实践和社会活动等。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数学阅读;训练;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在追求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总是想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当中,亲自动手操作、表达交流„„,可学生总是偏离于我们的期望值之外:批阅每次测试试卷或作业时,总发现有题没做完,或没按题目要求做;有的只需给他一把“×”,他们又可以立马完成„„。学生明明会做的题目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述现象更为突出。种种情况,让我陷入了思考之中„

从上学期开始,在重庆市数学阅读课题总课题组与县课题组指导下,我们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班级开展数学阅读的训练,在活动中有了发现。

一、我刻意训练学生的“阅读”

在数学课上,每当出示情境图或例题后,我就带领学生读。读图中知道的数学信息,读已知条件与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读得不整齐,或声音不够宏亮时,我会要求重读;在学生读的时候,我会用鼠标或激光笔指着对应的字、词。在完成练习题时,我也会要求学生先读题,读的时候必须用手指读的字、词;当学习中发现的规律或结论性的知识产生后,我也会让学生用手指指着相应内容,逐字逐句读上两三遍。还时常来个“预备――起”,并故意拖长“预备”的音调„„(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准备,共同参与)。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只要是阅读时,学生会自觉的按要求动起来,因为学生有了“四动”,即“动手一字一字指的着所读的内容;动眼看着手指向的文字;动口发出让老师听着合适的声音,动脑思考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越来越少,学生的表达越来越清楚、流利、有条理了!„„

原来,在刻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无形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活动;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开小差的机会!在读的过程中,识字量增加了!理解力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作业的准确度逐渐提高了,„„让我感受到数学阅读的功效!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观念:搞那么多“花架子”干什?掌握内容才重要,实在的东西才有意义!但经历下面的案例以后,我改变了这一观念。

“九九乘法口诀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很多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今后计算能力的基本保证。在学习“九九乘法口诀表”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不少老师都下过不少功夫。也有的老师采用“反复读、天天背,人人过关”等多种方式。而学生在读的时候,读了几遍就觉得没趣,也有的在位置里读了几遍就不读,干其他的事。掌握的效果也不是太好。

我在教学时,无意识的借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如学生一横排(或竖列)读一句,轮到谁时,相应学生就迅速起立,读完相应内容后再坐下。看是可笑、幼稚的举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有了全班其他同学的监督,有了这一起一坐的动作,孩子们怕自己出了错,注意力更集中了,做小动作的没有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效果也上来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坏习惯少了很多很多!

三、有机会时让学生阅读数学故事

当学生表现不理想,或者需要进行思想教育时,我想到了自己收藏的数学故事,就试着给让他们讲数学故事,如苏步青由“背榜生成为数学家”、“疯狂的艺术家” 的故事等„„没想到,学生听得比任一节课都听得认真,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从课后的谈话,无不显示出对他们的触动很大。通过数学故事,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的兴趣与信心!

相关研究表明:阅读数学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在美妙的阅读体验中,读者得以领悟数学的数之美、式之美、理之美、形之美,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的同时,亦能提升数学的素养和审美能力。

因此,让学生多阅读一些有价值的数学故事!

四、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在上学期学习的“认识几时几分”后,教材上有一个看图讲故事的内容,我想让学生先写一写,学生有了准备,才可能大胆的讲。于是,把它布置为家庭作业,并做了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在第二天交流时,没想到作为二年级上册的孩子,竟然有不凡的表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

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妈妈做好准备,时间已经到了上午9:30,我们终于出发了。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冰雪乐园”,我一看时间,已经9:55了,快10:00了,我迫不及待的拉着妈妈去买票,边跑边喊“妈妈,快点,快点”„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10:20了,我们决定去滑雪场滑雪。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就到了中午,„。来到餐馆,我们一口气点了好几个菜„„,这时已经是12:45了。„„

今天我玩得太高兴了,我忘不了这一天!

我带领着学生一起阅读、欣赏几篇写得比较好“数学故事”。在为这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写作水平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用上数学知识的作业文是多么的精彩!更具有真情实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今后写作文时,有了数学知识的作文“字数”不再是问题!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5

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做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善于思考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本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于积累

扎实广博的知识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思考离不开知识总量的积累,知识掌握得越多,积累越雄厚,思考就越敏捷。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不断积累。可利用电视、网络、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收集整理知识。丰富的知识是思考的基础。

培养初中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说到这一点,可能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有做,但关键是看你做实没有。我的预习作业是要求学生在读课文中完成。第一读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再把字词抄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读要流利的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第三读要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了以后,在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比较熟悉了,同时也有自己的看法。

二、勤于学习

做到学思结合,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越勤奋,思考越深刻,收效也就越大。正所谓”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中消化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勤于积累的习惯。考试中阅读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列,而学生做题的效果却不佳,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根本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另外我还打算把以前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坚持下去,进一步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着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三、勤于质疑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艺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的学习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起于疑问,必须善于质疑。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迷信和盲从,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带着问题边学习边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掌握一些质疑方法

1.比较质疑法。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纵向、横向知识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逆向质疑法。从结论的反方向提出问题,或对现有答案提出问题,或对解题思路提出问题。

3.增减质疑法。对已有的结果尝试再增加或减少一些,会怎么样?

想象质疑法。对知识的学习,不急于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边学习边猜想,让学生在想象中质疑。或课的开始,直接对课题展开想象,提出问题。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区县公共图书馆  儿童阅读习惯  图书馆服务

【Abstract】Childrens read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hole country to read,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should start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hang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ounty public library.

【Key words】County Public Library; children reading habits; library services

【中圖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2-01

1.引言

儿童阅读是整个国家阅读的起点。要推行所在区域的公众阅读,基层公共图书馆首先就应从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着手。

2.儿童阅读习惯培养环境现状分析

(1)学龄前儿童阅读未重视,低年级的孩子很少利用学校图书馆

我国儿童很早就开始上幼儿园,而幼儿园尤其是私立的过早开始讲授识字、算术、甚至英语等知识,笔者所在社区的五所幼儿园中没有一家给孩子设立图书角,大都只有玩具角。

孩子上了小学后,虽然学校也有图书馆,但繁重的作业,紧张的上课节奏,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借阅,最多就自己带课外书在教室集体阅读了。

(2)家长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很少拿出时间读书,也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只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和试卷分数。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没有时间或嫌麻烦,买了故事机、或听故事软件让孩子自己听,很少进行亲子阅读或伴读。部分数据显示,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9分钟陪孩子读书。

(3)儿童图书价格偏高,家中藏书不足,无法给孩子一个随时阅读的环境。

(4)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低,位置不方便。而很多社区图书馆,很少有居民知道,馆藏图书也很少,且运营时间也和孩子们上学时间一致,几乎无人问津。

3.区县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习惯培养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3.1文化不但要下乡,更要入园(幼儿园,公园,校园)

(1)与各种幼儿园尤其是私立的合作,为其定期按幼儿年龄提供和更换充足的各种绘本,建立起幼儿园的图书角。

(2)根据孩子的时间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地点,建立“流动”图书馆,让孩子靠近图书,让家长靠近图书。

(3)图书馆在订购图书时,提前与小学的老师沟通,请其推荐书目;在读书日和学校一起举办读书活动,有机会甚至可以招募孩子或有兴趣的家长在空闲时做图书馆志愿管理员等。

3.2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让图书馆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和儿童阅读的基地

加强对读懂儿童的图书、评析儿童读本、儿童阅读咨询、领会儿童的语言等项目的培训。如有条件的图书馆,可根据馆员的年龄、性别、家庭特征,对服务区的现有或潜在读者进行细分,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

3.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所在区域提供免费图书

借鉴国际上的“阅读起跑线”工程,积极联系儿童读物出版商、儿童作家、慈善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促进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

4.结语

今天,人类阅读的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好地促进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责任。只有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我们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书香四溢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日.区县图书馆为农村少年儿童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

[2]杨培颖.引领少年儿童经典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

[3]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阅读推广 理念·方法·案例[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年6月.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 学习习惯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54

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名人都对习惯的重要性做过精辟的论述。教育家的鼻祖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习惯成就人生”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在此框架下打造了习惯教育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习惯育人文化氛围。针对课堂教学,我们也力求以良好的习惯养成为抓手,努力构建特色的“habit启智”课堂。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参与了“habit启智”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目睹了学生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学习方式和效率的改变,也亲历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基于此,笔者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认识和想法。

一、目标导航,定位清晰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小学阶段按照课标的总体要求,将目标按阶段分解,依据教材载体和教学参考,最终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可见,教师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小则关系到教材课时任务的完成,大则关系到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然而,要想顺利地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清楚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是否带着问题来听课。因此,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都应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清楚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可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利用QQ或手机短信等形式,将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发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善于倾听,全神贯注

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对人们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倾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我们学习英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在一个非母语的环境下,学生更要利用课堂上真实的语言环境,认真聆听,增加语言的输入,为语言的有效输出积累素材和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话语。可以说,教师是英语学习的主要输入来源。教师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游戏、歌曲、小诗、魔术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例如,教授6A 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时,为了让学生明白“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教师利用magic game,首先出示一个空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然后,教师利用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语言大声说道:“Wow,look at the box,there is a beautiful basketball in it.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Can you see a beautiful basketball? 学生回答:“Yes,I can. / No,I cant.”然后,教师导入课文,学生听得很认真。其次,课堂中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一种珍贵的语言素材资源。当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静下来,耐心倾听,不能随便插嘴,等发言人说完,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积极互动,合作双赢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要想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上的师生、生生的心理、情感、语言交流互动与学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布置各种真实的任务,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以课本剧为抓手,开展听读故事、探讨故事、编演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有意义的语境中积极地交流互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互帮互助,交流意见,积累了语言,掌握了知识,同时形成了新的语言认知,提升了交际能力。

四、乐于表现,彰显自信

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生动地对好的课堂教学做了“四小”的描述,即“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想,这样的课堂表现既让学生彰显自信,又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然而,事实上,笔者却发现,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即使他们知道答案,也不愿意举手。为什么?笔者聆听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的指导示范课后,有了很多领悟。

同一年级、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名师的课堂总是小手直举、小嘴直张。学生有时候缺乏自信,害怕发言错误,这种顾虑固然存在,但名师总会通过各种措施来打消学生的顾虑。首先,笔者觉得名师的课堂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生敢于发言。其次,名师会利用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手段,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再次,乐于表现是学生建立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善于思考。学生不举手发言,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懒惰或问题有难度的直接表现。名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会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或给予学生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台阶,让更多学生通过思考找到答案,从而建立自信心。

五、勤于反思,良性循环

反思对一个人茁壮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而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是一样,新版的英语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特别设置了“Ticking time”,教材主编何峰书记对此版块的功能明确地界定为: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收获进行反思和调控。

英语教师要将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与分解到课时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可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或是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来达到测评和监控学习成效的目的,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调整。教师的评价环节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如图1),也可以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如图2)。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还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学生通过反思来检验自己的收获,总结自己学习的得与失,从而为下一节课有效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们常说:“成功不难,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已。”英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教师要抓住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好习惯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静等芬芳怡然、果香飘洒。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积极思维;转变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关于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总结出来,仅供各位参考。

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表现

(一)死记硬背

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不善于通过积极的思维去把握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不重视深入挖掘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只是死记硬背概念的定义和原理的条文,只能照课本进行记忆,不知就物言理,以理论物。例如一些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背得很熟,但不能回答背包细带没有宽带舒服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背书、做题、再背书,再做题,行为简单,机械地重复。

(二)不重视物理实验

一些学生从来想不到用实验的方法来学习物理,他们认为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描述得很清楚。教师也讲得明白,没有必要再做实验。做实验不如背实验来的容易。

(三)过分依赖教师

一些学生遇到问题就找教师,自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不会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来解决问题了。对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也不判别。例如有一位学生问老师“通过动滑轮将一个十立方分米的铁球从水中提出需用多大的拉力”,教师有意告诉了他一个错误的结论,但这位同学确信无疑,高兴地走了后来。教师又把其叫过来,纠正了结论。

(四)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

一些学生对问题不求甚解,不愿问为什么,只想知道是什么。做题只管得数。不问过程,更不考虑过程的优化选择。愿做选择题、填空题。不愿做问答题、计算题,计算题不愿写过程。选择题不愿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很希望教师能给出一个公式或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然后把要解决的问题往上套。

二、物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尽管首先决定于学生自身,但青少年可塑性强,环境和条件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的操作方式以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等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下面仅从目前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几点意见:

(一)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

纵观中学物理教学仍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主要目的,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是千方百计地把知识全讲清楚、讲明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讲得越细越好。教师还要给学生把知识网络化,形成知识结构,再把知识迁移到解题上去。这样周而复始。教学教程中,教师几乎把学生的所有事情都包办了。在这种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的是加强双基,精讲多练的教学思路。更有甚者用“教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的思想指导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必然要依赖教师,必然死记硬背。我们认为学科教学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对知识的简单应用,而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态度、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学生再认识新的知识的认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才是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科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可能。

(二)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的一种个性特征,作为个性特征就不是单靠别人的说教能够形成的,而主要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时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地处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克服教师心中的传统习惯。教师的作用是做好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等工作,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做文章。而不应该是仅仅在讲清楚、讲明白、讲深、讲透上下功夫,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并努力把问题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弄清楚,不再依赖老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

物理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少教师以演示代替学习实验,甚至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他们认为教师讲清楚,学生记住了,目的就达到了。岂不知兴趣、态度、方法的培养靠教师的讲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学校物理实验的条件已有所改善。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地做实验,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三、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理论,理解物理基本原理。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是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好的引人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记忆、理解与掌握。对于知识面窄。生活经验比较少的初中生来说,概念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教师年度考核思想总结200字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