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共3篇)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 篇1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一问一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读书与性格有关,我始终都这样认为。有的人会一直坚持读风格迥异的作品去拓宽思路,有的人喜欢追随同一个作者的脚步用情专一,还有的人喜欢反复翻阅能共鸣灵魂的个人珍藏版温故知新。而我属于第四者——“缘分”读书者,我始终认为对人、对事、对物,有缘才会遇见。说到与《一问一世界》这本书的缘分,还要追溯到四年前一个下着鹅毛雪的人间四月天„„

记得那天一点都不冷,就是雪大的让人睁不开眼。没办法,只好就近到书店里躲躲。等候是无聊的,为了打发时间,我漫无目的的翻看着展台上的畅销书。当时对《一问一世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呦,封面的杨澜好瘦啊!出于好奇,就随手翻了翻,觉得还是不错的,进而有了入手的打算。好不容易等到外面变成零星小雪,拿书去结账才发现一掏兜里没带钱„„当然,一天后这本书就永远属于了我。

言归正传,《一问一世界》这本传记性质的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朱冰与杨澜合著,倒不如说是朱冰对杨澜从1990至2010年这20年人生历程的拼接记录。她以一个局外人、观察者的角度,用简洁、平实的文字,客观的将杨澜的这段经历原汁原味地转达给诸多读者。书中主要记述了杨澜带领其团队制作《杨澜访谈录》的起源、成长及成熟过程,也穿插记述了她 “阳光二十载”的非常媒体生涯。杨澜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她与她所访问的诸多传奇嘉宾之间的交流趣事,讲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让自己可以在一小时左右的短暂接触中叩开被访者的心门,让彼此做最真实的心与心的对话。在本书中,杨澜不仅讲述了二十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更详细描述了她在每次访谈中的所感所悟,以及她如何在人生的节点上从容潇洒的转换。她对“赢”有了新的定义,对“女性”有了更充实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着的回归。

《一问一世界》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问出来的”。不难理解,做访问是杨澜的工作,问问题则是她潜心修炼出的能力,抛出的问题让人愿意接、接得住,营造的交谈氛围让受访者轻松、舒适,才是她必备的艺术。要知道做访问常常是交浅言深,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坐在对面,仅凭这半小时、一小时的时间就想挖掘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人家凭什么告诉你呢?就如交友一般,初见难测真心,防备始终存在。如果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并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让对方在你的谈吐间如沐春风,双方便自然乐在其中。长此以往,“独一无二”成为了她的一个重要标签。只有她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各界名流受访者们接纳她,让世故成精的受访者们不感到反感,进而乐意通过杨澜的采访向观众和读者敞开一些更真实的自己。这些被采访的各界名流,无一不对杨澜赞赏有加,杨澜被赞赏的则是以“问”为核心的同时,也用心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并始终以真诚、和善和努力体谅对方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成就了属于杨澜的独特世界。

也许我还不够成熟,我无法理解洗尽铅华呈素姿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品味杨澜的故事,她带个我的是触动心底最柔软角落的感动。我想说杨澜是成功的,当然,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看,这一点在世界范围也是被认可的。很多人都把她当做励志典范拿来教育自己的女性后辈,也有很多职场女性或明或暗的把杨澜作为自己的励志榜样。从她的身上,能让人清醒认识到成功不是与生俱来,她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映射出的是背后的辛酸。在海外求学充电时,她曾经因为适应不了国外的教育方式而感到痛苦难堪;在初离央视自立门户后,因为只肯做自己喜欢的栏目而背离了网络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搞的自己差点关门大吉。那时的她被困惑、彷徨紧紧缠绕,仿佛置身于一个厚厚的茧中,不知何时才能看见光亮。她曾单纯的只想顺从自己的意愿去做好一档纯粹的访谈节目,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将她从梦想的世界拽回来,逼着她不得不底下骄傲的头去学习,去改变。看得出在一次次困难关头,杨澜有那么一瞬间是想过放弃的。但那一瞬过后,放弃二字便被永远在她的字典里剔除。她唯一允许自己去做的只有继续坚持下去寻求出路。因为她明白一旦放弃就意味着自己的梦想将化为泡影,曾经的辛劳与汗水都付诸东流。追求成功的执着信念使那些细碎的坎坷在她眼里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二十年如一日对理想的坚持支撑她一步步走过崎岖,一步步挣脱蜕变,一步步活出了想要的自己。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杨澜。

简单的一句话,但每次读起来却总是让人充满力量。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梦想被呼唤、被肯定。尽管有些梦想不怎么靠谱,但任谁都不能被剥夺拥有梦想的权利。那一语双关被唤醒的,既是梦想,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未知的自己。从牙牙学语开始,每个人都在怀揣梦想努力探索,并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在为什么要这样和为什么不这样间挣扎徘徊的过程。追逐梦想,追逐生活,就这样追着追着才发现,梦与现实已经无法割裂取舍。直到某天醒来照着镜子审视时才发现,原来我们都长大了,那些看似是梦的,或多或少都被活成了真实的自己。

“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杨澜。

女人要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很多女性在成家之后被要求把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摆在第一位,很多现实的不得已都在逼迫女人去做非事业即家庭的选择题,而我不愿选择。我所期待的温暖而简单的快乐就是每天清晨都充满希望,怀揣着期待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一天的忙碌后,下班回家给爱人一个拥抱又或是给孩子一个亲吻;带着对家人满满的爱意与温暖去做一顿美味晚餐;餐桌上夫妻间的耳语,亲子间的嬉闹,点点滴滴都化作家人间爱的给予,而并非生活的负担。我坚信,人生路上最美丽的不是风景而是身边那个承诺陪你踏遍千山看遍夕阳的人。当一个女人的懂得角色转换、懂得经营事业与爱情,这道选择题就会变成A与B皆是正确答案。

一本书再好,也总会接近尾声。合上书本,静静的去回味,去感动,去获取力量,去学会坚强。生活中的我们多是平凡、踏实的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杨澜,也更无需成为下一个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人生其实不需要多宏伟的蓝图,每天一点进步,每个目标都认真去实现。无论何时回首过去,该做的事总在对的时间尽可能去做完,在下一刻的生命里没有遗憾,这样就够了。

在这篇读书心得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感慨。上班后的这几年,我书读的量不算多。唯一不断坚持做下去的就是去适当搜集适合自己书籍作品。在某一刻自己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时候,从中汲取新的动力,读着书,迷茫着,踌躇着,思考着,或许突然变得清澈。这种清澈或许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明悟,又或许是一种可以说出来分享的快乐。这是一种感觉,大概也是收获。

义县局

一问一世界 篇3

一问一世界

——课堂因新生成问题而精彩

曾容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胜利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课堂会因他们而充满智慧和激情,世界也会因他们而更精彩。关键词:提问质疑进步成长智慧

至今我都能清晰地记得五年级上册所上的那堂教研课——《毛主席在花山》。为了上好那堂课我做足了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都是经过我反复推敲,精心编排设计而来,我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因此整堂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可以说是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来在点评的时候,我才发现聪明反被聪明误,整堂课一开头就被我带入了虚假的繁荣。

在揭示课题的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刚才歌曲中在歌唱谁?(毛主席)

2、你对毛主席都有哪些了解?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对本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3、引入课题。板书。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的是释题,了解时代背景。于是我问道: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问些什么?按照我的思路,学生应该问:“花山”是什么地方?课文写毛主席在花山干什么?果不出所料,我大加赞赏了一番后本想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最后一排的颜林把手举得老高,大有不答问题不罢休的架势。我只好让他提问,“为什么课题不叫‘毛

泽东在花山’而要说‘毛主席在花山’?”问题还没说完我头脑变一片空白,因为紧张,也因为预设不足,更因为我课堂应变等诸多因素,我只得将这个问题含糊其辞过去了。或许觉得我有些敷衍塞责,颜林一下子没了刚才的那股激情。而我也顾不得这么多,继续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朗读。最后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仿佛真进入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课后交流,教研室李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课题不叫毛泽东在花山?’是一个最佳的入题点,《毛主席在花山》从称呼上就可以反映出老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一方面也隐含着毛主席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新生成的问题本来会让这堂课更精彩,你却忽视了。平时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真正意义上去尊重学生,学生有时候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听罢,我惭愧不已。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一问一世界》,杨澜以提问为生,以提问为乐,可见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习惯于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一步步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时不时为了开放我们的课堂,体现以生为本,也会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但那都是为了迎合教改的需要,最后还是一个“请君入瓮”,而真正是学生最想问最需要知道的问题却被我们抛之脑后。以至于最后学生“如何提问,为何要提问,提什么问题?”变成了他们猜测老师需要他们怎么提问而逐渐没有了自己的主张。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摒弃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让学生的交流和汇报所获得的信息和存在的疑惑来及时调整我的教学思路。渐渐的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甚至敢于争论。有时候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这些提问争论中课堂越来越精彩,也让学生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五年级下册时,我又上了一堂教研课——《彩色的非洲》,课堂上同学们带着在座的老师去领略完非洲的五彩斑斓,感受到它的古朴自然、神秘美丽,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松了一口气准备下课。有个同学“刷”地站起来说:“老师,尽管非洲多姿多彩,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非洲?” “因为非洲太贫穷太落后了,还经常打仗。我也不喜欢。”有人抢答道。话语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就是就是,在《瑞恩的梦想》里,饮用水严重缺乏。”“我看到电视里非洲儿童没吃的穿的,很可怜”“还是我们国家好,没战争,有饭吃有衣服穿”(对比中爱国情怀出来了)-------看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沉重地对他们说:“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但非洲也正如你们所了解的,疾病、战乱、贫穷落后„„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

问题。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非洲的儿童多希望能像我们一样,他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同学们国强则民安,珍惜现在所拥有,努力学习,把自己变强,把国家变强,才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教室里陷入了沉思。后来,李主任高兴的对我说:“我看到了你学生的进步,更看到你的成长。”而我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终点。

上一篇:发展对象学习优秀心得下一篇:大班绘本:小老鼠的漫长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