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
亿欧2015-06-06 10:15:14阅读(9323)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迅速扩容。2013年我国卫生消费总额3.2万亿元,在过去9年保持了17.2%的复合增长率。然而相对于高收入国家7.7%的水平,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考虑到人口和消费的巨大基数,不难看到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在将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与此同时,医改政策正向纵深发展。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新医改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深远地影响市场格局。
民营医院相对于公立医院仍处于弱势,但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正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纷纷涌入,借助资本的力量,民营医院将更快地实现资源整合并加速市场扩张,在管理、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以及规模化运营各方面实现升级。然而市场的飞速扩张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因而审慎的决策必不可少。我们认为民营医院战略定位上应当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供需状况以及医改和税收政策,结合自身实力以确定恰当的医疗服务板块和进入模式。
就增长点而言,我们看好四个服务板块。其一是高端医疗。高端医疗将会出现在服务地域上的下沉,同时以往热门专科在服务人群上也会出现从一般民众向富裕人群的转移。另外将医疗和旅游相结合的服务也有望成长起来。其二是专科连锁。服务性和可复制性强的细分专科细分领域有望出现投资热点。与此同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医疗人才流动性加强后,民营医院有望进入技术壁垒更高的专科领域。其三,综合医院方面,资金、人才、管理各方面都意味着更高的进入壁垒,但同时也意味着建立起公众知名度的医院的地位将难以被撼动因而先动优势明显。因此,各路资本对于综合医院的布局将会提上日程。另外,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也将推动健康服务领域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以及传统医疗机构对于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热忱就是最好的佐证。
公立医院在我国的医疗服务系统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提供约90%的服务量,也汇聚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然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将迫使公立医院重塑收入机制、提升效率削减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其推向市场并可能面临患者和人才的外流。面对新的市场格局,我们建议公立医院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改变绩效管理体系、改善患者体验、引入营销管理与患者建立稳固互信的关系、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和临床流程以及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
我国2013年卫生消费总额为3.2 万亿元,是2004 年的4.2倍,年复合增长率17.2%。虽然卫生消费增长飞速,在GDP总额中的占比仍仅为5.6%,低于 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图2),如果该占比能在2020年达到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标,我 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6.2 –6.7万亿元1规模。
从需求方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正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相对于飞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增长步伐却极为缓慢,2013年卫生机构数量为2004年的1.2倍,卫生人员1.5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9倍。
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7.6%上升到2013年9.7%,已达到1.3亿人。老年人发病率高,疾病医治疗程长且常伴有并发病,同时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用药,因此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群(图3)。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伴随着更高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
城镇化的推进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城镇率正在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率从2004年的41.7%上升到2013年的53.7%。城镇化将拉动居民收入转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数据,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另外,城镇化还将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城市人群为主的疾病将会有增长的趋势,这也会推动对特殊领域的医疗需求。
医疗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
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积累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持续推动医疗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隐私,愿意为好的服务和高质专业的医疗技术支付溢价,由此带动了高端医疗的成长;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保健知识的增加促进了康复医疗的发展;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促使了不同专科领域的形成;从“有病才医”向注重保健的观念的转变更是拉动了健康服务产业,推动医疗服务的范畴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护理等多元化的领域拓展。医疗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将驱动整个医疗服务产业纵向增长,而整个产业蛋糕的增长又将伴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化,推动需求向纵深发展。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
在过去几年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覆盖深度也逐步提高。据发改委消息,2014年上半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卫计生委在2014年2月发布《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兵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将持续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拉动医疗服务需求。
医改政策将深远影响医疗服务市场格局
国务院2009年4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打响了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令枪。此次医改以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核心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基本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过去5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的建立正在推进;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盖面和保障深度不断扩大;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正在进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初步显现;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期,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所进行的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持续向纵深发展,在保证全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可支付性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满足民众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新医改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开启了公立医院机制和体制改革的征程。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导致患者无论疾病严重程度都喜欢在大医院就医,大医院不堪重负而城市社区医院、乡村医院和卫生所却又所无人问津。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正是为了应对看病“两头难”的问题,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起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资,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双向转诊等机制来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三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全科医生,让基层医生在大医院接受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2007年到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近3.7万个。从《“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可以看到,改革重点将会是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比如《方案》提出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并要力争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
医保体系的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支付问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以覆盖城镇就业和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以及城乡困难人群。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商业保险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保制度在覆盖面和覆盖深度上的推进以及商业保险的展开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支付能力,增强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是医保的支付制度的改革,结合疾病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约束;向基层倾斜,引导民众在基层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并且通过纳入非公立医疗机构延伸到对非公立机构医疗人员的监管。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将会推动医保定点医院的盈利模式的转型,医院将在医保费用的约束下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改中最为核心的难点和焦点。“以药补医”形成了公立医院扭曲的补偿机制,削弱了它的公益性;医院规模过大导致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也对民办医院造成了挤出作用;管理职责的不清又减弱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公立医院改革以“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为主调,其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机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部门从公立医院的具体事物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要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能。具体形式主要是经营权的转让(如政府隶属机构、大型公立医院或者民营企业对其托管)和所有权的转让(管理层收购、股份合作制等)。
? 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按照医改相关政策,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减少的收入“缺口”将通过增加政府收入、药事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来解决。据卫生年鉴数据,我国综合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2012年仍高达39.7%,可见该项改革的难度。同时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公立医院治理和运行机制的监控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5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把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并硬性规定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完成时间,显示我国医改开始向纵深方向有力推进。《任务》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新增700个试点县(市),覆盖50%以上的县(市)、5亿农村人口。药品加成在县级医院的取消势必加大对财政补助的需求,当地政府有可能加速推动公立医院改制和托管,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打开了一个窗口。另外《任务》还强调了公立医院的规划布局,提出在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这也为社会办医留出了空间。
多元化办医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行业作风监测系统从上至下已初步建立。
各级医疗主管部门建立行风监测系统。医疗主管部门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各医院行风简报, 每月根据患者信息进行第三方回访, 回访对象为出院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患者, 也包括门诊患者, 回访内容侧重于医技方面, 特别是医疗服务和医德医风, 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回访人员能够迅速获知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并适时录入至回访信息系统, 每个季度卫计局将回访情况在全市医疗机构中进行书面通报, 对行风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限期整改, 特别是对医疗行为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实证探究。
(二) 医院把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纳入考核体系。
2013年12月26日国家卫计委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卫计委同时发出通知, 将执行“九不准”的情况列入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人员年度考核、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 医务人员逐渐把对疾病的诊疗转为对人的诊疗。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意识到对患者的诊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诊治, 要不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从疾病本身眼神到对人的关爱, 从心理-社会-个体的角度治愈疾病, 从而提升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舒适度。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行业满意逐步提高。医院只有不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从疾病本身眼神到对人的关爱, 从心理-社会-个体的角度治愈疾病, 才能提升患者的心理和身体舒适度。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行业满意逐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风气因素原因。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给发展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找到了生长的土壤,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滋生漫延。医院不是净土, 部分医务人员抵挡不住诱惑, 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逐利的心态使一些医务人员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一些人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平台, 于是, 产生了许多具有行业明显色彩的不正常现象。门诊医生与药品推销人员之间形成默契, 开药可以拿取提成, 外科医生做手术额外收取病人的红包, 在一个时间段内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严重损害了医疗机制的健康, 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 也必然受到了严厉的查处。当前, 这些不良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并没有完全清除, 其产生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存留较长时间。
(二) 制度因素原因。
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有的医疗体制由于受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改革后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因此, 造成了医院经营各有各的高招、弥补财政不足各有各的门道, 卫生行政管理各有各的套套, 有些单位或个人就趁机钻空子、找漏洞, 侵害患者的利益。监督惩处机制不力, 怂恿了一些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 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但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力度不够大, 尤其是在查处一些违法违纪事件时心慈手软, 不敢动真的, 碰硬的, 使有些人成了漏网之鱼;加之碰到上级、同学、朋友或老乡出面说情, 便睁只眼闭只眼, 放弃党性原则,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用人情做交易, 给违规违纪者逃避罪责大开方便之门, 无形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肆意蔓延。
(三) 医疗资源配置因素原因。
当前医疗资源的总量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在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 资源的供求关系始终偏向医疗机构, 就医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众多的患者。同时,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大医院的人满为患与小医院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社区医疗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大的医疗机构或集团摊大饼式的扩张不仅不能缓解矛盾, 甚至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四) 医患因素原因。
在医生的角度上, 许多医生感觉与其他行业相比, 医生的学习成本高, 工作时间长, 收入不高, 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并且现有的医学水平有限, 不确定因素多, 医疗过程风险高, 若出现病人死亡或治疗效果不满意等情况, 患者方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极可能出现医疗纠纷, 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 面对巨大的行业风险, 不成比例的高投入和回报, 以及日益恶化的社会形象,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承担着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而从患者的立场上来看, 他们为了恢复身心健康, 寻求医疗服务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多数病人通过医疗过程获得了健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但由于医学的特殊性, 有时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结果, 达不到预期效果, 患者往往会对医疗过程和医生行为产生怀疑, 产生医疗纠纷。当前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中, 患者家属往往抓住医院息事宁人的态度, 期望取得不正当利益, 从而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
(五) 心理因素原因。
医务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有所下降。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也就很自然的发生了扭曲, 救死扶伤、文明行医的职业道德逐渐淡化。“免疫力”差的人是非不分, 荣辱颠倒, 对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盲目效仿, 自愿腐败堕落;法纪观念淡薄的人, 大是大非面前迷失奋斗方向, 被金钱牵着鼻子走, 一步一步演变成金钱的俘虏;受利益驱动影响的人, 错误地认为各行各业都在“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医生利用工作之便捞点钱理所当然, 致使医疗卫生系统行业不正之风的日益蔓延。因舆论倾斜, 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和服务效果得不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尊重, 心理产生不平衡, 从而对额外收入来者不拒, 甚至暗示索取, 以平衡扭曲的病态心理。“唯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部分人的观念, 使某些医务人员动摇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导致精神空虚,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为满足个人欲望不择手段。
(六) 文化建设滞后原因。
医疗行业有自身独特的行业特点, 也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会对行业作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反之亦然。然而当前医疗行业的文化建设总体呈现特点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厚的特征。医务人员在繁重工作之余得不到很好的心理和心灵的调适, 找不到更多的归宿感。
摘要:卫生行业是关系到百姓就医的大事, 医疗行业作风是当前社会反应强烈而突出的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 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 卫生系统各个单位十分重视卫生行业的作风建设。近几年来, 医疗行业作风的确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作风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七个方面对目前医疗行业风气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疗行业,行业作风,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郑雄飞.医患关系的伦理透视和实践理性[M].北京社会科学, 2009:56-60.
[2]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3]熊楠楠, 杜萍.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制度建设[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03) .
[4]申小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5]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读本[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
[6]浅析医院行业作风建设与发展[M].全国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学术年会, 2007.
投资要点:
1、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军工步伐有望提速。
2、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将逐步展开。
刚刚结束的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传递出重要信息。
2013年底非公有制企业占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单位总数提升到1/3以上。可以预期“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将逐步完善。
军工研究所改制、资产重组上市进程预计未来几年持续,其深度和广度将远超2009-2010年。军品定价机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军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状况已经逐步显现。
目前我国军工企业“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状态尚未完全改变,明显不能满足新的战争形式的需求,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将逐步展开。
投资建议:着眼于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预期、国企混合所有制化预期、民企参与军工生产三个维度。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预期推荐中航电子、中航精机、航天通信、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光电股份、烽火电子;国企混合所有制化推荐海格通信、宝钛股份、烽火电子、抚顺特钢、四川九洲;民企参与军工生产推荐国腾电子、海特高新、机器人。
风能:风电复苏趋势确立
投资要点:
1、风电投资领先指标13年显著回升。
2、海上风电或迎来启动元年。
运营商投资热情增强,推动陆上风电延续增长。补贴及时下发、三北地区特高压线路逐步建成和电网对上网配合度提升带来的并网改善,使风电运营商扭亏为盈,盈利大幅改善,投资动力增强,2014年的投资规划环比都有明显增长。领先指标—全市场公开招标量在2013年已经显著回升,风机吊装容量的增长和量价复苏在2014年将得到体现。
海上风电或迎来启动元年。企业开始询价,下半年确定电价(预计0.7~0.8元)并启动招标是大概率。 海上风电对风电的意义不亚于分布式对光伏的意义,启动进度和后续放量增长预期极为关键,虽然短期对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有限,但提升风电板块的预期和估值水平。海上风电额壁垒更高,市场集中度将更高,具备高功率机型生产能力的整机龙头受益;海上风塔领域,预计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和大金重工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风电复苏趋势明确,行业景气触底反弹,趋势重于估值,建议选择“风电主业复苏+新业务高弹性(海上风电、风电场运营和海工等)”标的:天顺风能、泰胜风能、湘电股份。
医疗: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投资要点:
1、智能健康终端迅速爆发。
2、中后台数据处理分析价值大、壁垒高。
互联网医疗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医院里和纸面上,而是可自由流动、上传、分享,使跨国家跨城市之间的医生会诊亦能轻松实现。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超过50%)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过去两年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智能健康终端设备已经在消费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迅速爆发,这些设备无一例外都采用“终端+云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这些设备厂商以移动硬件制造为主,其进入门槛并不高,只是血压、血糖、血氧和心电等数据的收集与手机相连,很容易被仿制和超越,中后台的App 和大数据分析是普遍薄弱环节,因此还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参考。目前在生产可穿戴医疗设备硬件的国内企业中,必定有一部分通过并购进入到壁垒高的产业链后端。
投资策略和建议关注公司:九安医疗,ihealth 系列可穿戴健康设备,这部分业务尚未盈利。收入来自硬件、实际销售几十万量级。宝莱特,公司自主研发的可穿戴的、动态体温监测仪预计今年有望获得CFDA 的医疗器械审批。海虹控股,国内医疗福利管理的领先者,目前尚处于培育期。
环保:双管齐下治雾霾
投资要点:
1、烟气净化向其他重工业领域延伸。
2、能源替代对重点区域大气治理的重要性提升。
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已经进入“风在吹”的时刻。“烟气净化”与“能源替代”双管齐下治理雾霾是当前政府主要措施。
烟气净化的重点领域在不断拓展(从燃煤电厂领域向其他重工业领域拓展)。现阶段,政府对燃煤电厂的烟气排放标准严格,电厂的烟气净化系统投资、监测体系建设、运营服务等日趋完善。下一阶段,我们预计,政策将重视其他重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冶金)的烟气治理。随着其他领域烟气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监管趋严,烟气治理仍存在市场空间。
能源替代对重点区域大气治理的重要性提升。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基于此逻辑,我们一方面看好天然气、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们看好特高压电网建设对跨区域送电的重要意义。
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5 年首次实现顺差。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许多医疗器械是医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医疗器械行业产品制造技术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
(1)市场规模
①国际市场规模
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医疗器械市场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国际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美国、欧洲、日本共同占据超过80%的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市场的40%以上。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已从2001年的1,870 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 年的3,533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2001-2009)高达8.35%。即使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 年和2009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依然逆流而上,分别实现6.99%和7.02%的增长率,高于同期药品市场增长率。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国家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器械市场将会持续增长。
②国内市场规模
医疗器械的朝阳性已经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消费和投入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迅速壮大,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已经成为带动全球市场增加的主要区域。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疗的两大重要手段,发达国家这两者的销售额比例约为1:1,而我国仅为1:10,可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活跃,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使中国成为了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迅速。2005 年-2010 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平均增速为20.81%。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官方网站统计,2010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首次突破1000 亿元大关。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蓬勃发展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国际上对医疗器械的巨大需求为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订单,据统计,2010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100.88 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其中,出口额为65.73 亿美元,同比增长26.86%;进口额为35.15 亿美元,同比增长28.15%。总体上看,2010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略低于进口增幅1.29 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额达30.58 亿美元。二是中国自身医疗器械市场的日益增长。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推进,基层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国家财政投入专项投资48 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带来大规模的医疗设备采购。另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民对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也为医疗器械的增长增加了助动力,这种由于经济收入和观念的改变,给医疗器械市场带来的是一种“主动性”增长。
(2)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日本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他欧洲公司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25%,基础医疗器械占整体市场的75%。受巨大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吸引,国外知名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陆续在华投资,世界医疗器械前十强中有八家已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目前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70%已被跨国公司占领,我国除在超声聚焦等少数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 年左右。美国GE、德国西门子和荷兰飞利浦等国外公司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基础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竞争优势明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基础医疗设备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这为我国基础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基础医疗器械主要以中小规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要求。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和精密制造领域不断进步,目前在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出现一批如新华医疗、鱼跃医疗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在我国产品的竞争下,欧、美、日等国家医疗器械公司正逐步将在本土生产没有成本优势的基础医疗器械产品通过OEM 或ODM 等方式转移到中国制造。
随着我国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5 年首次实现顺差。
附最具投标实力医疗器械品牌产品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沈阳东软医西门子(中疗系统有限国)有限公
公司
司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日立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宁波鑫高益磁
东芝医疗系统(中
医用磁共振设备
材有限国)有限公公司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曲阜市圣达医疗器械厂
司
锐珂亚太
医用X射线设备
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飞利浦(中西门子(中国)投资有国)有限公限公司
司
通用电气医疗系统
邦盛医疗装备(天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
北京圣喻华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有限津)有限公股份有限公司
司
公司
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
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公司
烟台冰科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创生医疗器械(江苏)有限公司
北京奥斯比利克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
司
深圳迈瑞
医用电子仪器设备
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
司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深圳市邦健电子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
软件
国)有限公
司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爱克发医疗系统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北昂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西安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日立医疗器械(北
医用X射线附属设备及部件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
公司
爱克发医疗系统设
备(上海)京)有限公有限公司
司 常州市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
司
手术器械上海医疗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
江苏金鹿集团有限公司
及器具(综器械(集团)合类)
有限公司
强生(中
临床检验国)医疗器分析仪器
材有限公
司 佛山市东方医疗设备厂有限公司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杭州龙鑫科技有限公司
长春光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山东育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
成都市新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大连垠艺生
圣犹达医
河南飘安集
双鸽集团
团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口腔科材料
北京安杰龙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
物材料研制疗用品(上开发有限公海)有限公
司 陕西西安医疗器械家庭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司
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
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一体智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玉城
上海冠瑞医用电子有限公司
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医科达北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医用射线防护用品、装置
研(北京)灿星塑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州六六
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集
湛江市利得有限公司
眼力健(上海)医疗器
眼科手术器械
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团)有限公械贸易有限
司 深圳开立特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
公司 上海伽玛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沈阳医疗设
医用化验和基础设备器具
长沙长锦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冷疗、青岛澳柯
低温、冷藏设备及器具
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 强生(中
介入器材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乐普(北
玛股份有限公司
特种电器有限公司
备厂
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
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
司
国)医疗器京)医疗器材有限公
司 岛津国际
械股份有限公司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普通诊察器械
贸易(上海)有限公
司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普莱默斯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
司
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
北京诺道夫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公司医用光学仪器厂 北京依达中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延吉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共创实业集团衡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
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
上海天清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上海斯诺美生物科技发展中心
翔宇医疗
中医器械
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医疗器械家庭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消毒和灭菌设备及器具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市新
常州医疗器材总厂有限
公司
注射穿刺器械
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双鸽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惠州科美
医用高频仪器设备
思医用仪器有限公
司
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
北京依达中天科技发展有限公 河南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北京中康联医疗器械开发有限公司
3M中国有限公司
河南飘安集团有限公司
我国的家政服务业起步较晚,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个朝阳产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家政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建立,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管社会的现象,“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人们的家庭服务需求逐渐转向由社会来承担。于是,家政服务业产生并发展起来,开始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断满足着广大居民的各种家庭生活需要。2000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家政服务员确定为国家的一种职业,也把家政服务业纳入了规范性发展的轨道。
再者,到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来,一对年轻夫妻可能至少要照顾四个老人,有的甚至多达六个、八个老人,这就带来了新的民生难题。目前,家政服务业的养老服务,基本介于社会与家庭之间,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今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和服务需求的细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精神慰藉,这其中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目前家政行业初具规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家政行业蓬勃发展,家政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具体在业态上表现为家政公司、搬家公司、养老公寓、婴幼儿早教中心、儿童托管中心、产后恢复会所、养生保健公司等。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家政行服务业正逐渐被市民接受,客户群逐渐增多,行业初具规模,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家政企业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了查体上岗、培训上岗、合同上岗的工作流程;在管理上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招工-培训-考核-定级-售后服务-业务考核”的完整服务流程。为满足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家政服务的形式也正走向多样化,有全日制服务、白班8小时制服务、钟点工服务、一次性服务等等。
家政服务行业供给分析
一、家政机构规模分析
图表1-2010-2013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二、从业人员情况
1)从业人员规模
图表2-2010-2013年全国家政行业人员人员数量
2)从业人员
结构
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2200多万人,以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另外包括少部分专门从事维修服务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大学生。
家政服务行业需求分析
一、需求群体分析
1)家庭户规模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2011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比2002年减少了0.37人。分城乡看,城镇平均家庭户规模不足3人,小于乡村平均家庭户规模。
图表3-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
2)家庭结构分析
家庭户规模随着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缩小,2011年我国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的“二代户”是目前最典型的家庭户类型,其占家庭户比重为47%,其次是一代户和三代户,分别为35.4%和16.9%,四代及以上户占家庭户的0.7%。
图表4-2011年我国家庭结构
二、需求规模分析
2013年全国保守计算有近2420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需求。
图表5-2010-2013年全国家政服务需求
中国家政服务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家政服务产品需求结构分析
家政服务按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第二种是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第三种是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等。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简单劳务型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类型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家政业等这类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等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服务业。这两类服务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从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称为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这类服务业,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饮业、休闲娱乐场所、家政行业等。本文主要谈谈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低,资本要求很小,无严格的组织形式要求。通常这类型的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体民营企业,资金人员都不多,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企业很少。而且发展也不稳定,成立得快、解散得快,经营状况有好有坏。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家政服务行业重点城市市场情况如何?
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一、北京市家政服务供应情况
1)北京市家政服务机构数量
图表6-2010-2013年北京家政企业数量
2)北京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
图表7-2010-2013年北京家政行业人员人员数量
二、北京市家政服务需求分析
1)北京市人口及家庭户规模
2013年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2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3%。常住人口出生率8.93‰,死亡率4.52‰,自然增长率4.41‰。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1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
家庭户规模方面,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北京市家庭户户数增加,家庭户平均户规模进一步缩小。2010年本市家庭户达到668.1万户,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409.7万户增加了258.4万户,增长63.1%,年均增长5.0%。201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图表8-2010-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
2)北京市居民收入情况
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21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37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7%。
图表9-2009-201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10-2009-2013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北京市家政服务需求规模
2013年北京市保守计算有近95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需求。
图表11-2010-2013年北京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三、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北京有4000多家家政服务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家政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规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知名品牌有华夏中青、爱侬、德创高端涉外家政、北京富平家政等。
四、北京市家政培训市场现状
由于家政行业近年发展迅速,多元化市场需求日趋明显。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已将家政工种细分为9大类83个项目,其中包括家居保洁类、家庭烹饪类、家庭护理类、家庭装饰维修保养类、宠物护养与植物养护类和家庭教育类等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精神,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276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京政发[2009]6号)要求,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制定了《北京市“家政服务工程”实施细则》。
北京家政服务培训工作目标是,力争用3-5年时间,使本市家政服务员的整体岗位技能和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2009年启动家政服务员培训工作,年内计划培训1万-1.2万人;之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培训规模,稳步推进本市家政服务员培训工作。
五、北京市家政服务市场前景
图表12-2014-2018年北京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一、上海市家政服务供应情况
1)上海市家政服务机构数量
图表13-2010-2013年上海家政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2)上海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
图表14-2010-2013年上海家政行业人员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二、上海市家政服务需求分析
1)上海市人口及家庭户规模
至2013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9.62万人,出生率为8.18‰;死亡12.57万人,死亡率为5.24‰;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10.52万人,出生率为7.39‰;死亡11.65万人,死亡率为8.1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
家庭户规模方面,2010年上海家庭户户数为825.33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92.8%(集体户占7.2%),比2000年增加了295.42万户,增长55.7%,年均增长4.5%,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长为3.4%,年均户数增幅高于人口增幅1.1个百分点。
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为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创造了条件,两代户及以上的比例从1982的超过80%,减少到2010年的50%左右。家庭户规模从1982年的3.6人下降至2.5人,平均每户拥有2.04间房间,接近人均一间房间。
图表15-2010-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16-2010年、2000年上海家庭户户数及人口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17-1949-2010年上海历年家庭户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上海市居民收入情况
2013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3851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8元,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8155元,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25元,增长11%。
图表18-2010-201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图表19-2010-2013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3)上海市家政服务需求规模
2013年上海市保守计算有近113.7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需求。
图表20-2010-2013年上海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三、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上海家政服务行业虽然从业企业数量位居我国第一位,但大部分上海本地企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目前在上海家政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我国大型家政企业在上海的分支及加盟机构。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最近评出的全国30家家庭服务业知名品牌中,上海没有一家家政服务企业上榜,这与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极不匹配。上海家政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低小散的特征,导致居民对其整体信任感较低。
四、上海市家政培训市场现状
目前,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主要以外省市的中年女性,尤其是农村中年女性为主,占到80%之多,而上海籍的家政服务员只占20%。家政服务员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大、缺乏专业训练的基本特点。本次调查显示,现有的家政服务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约90%的家政服务员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尤其是外地籍的家政服务员因为要承担培训费用而不愿意参加培训,因此不少人对各类家用电器、名目繁多的洗涤用品以及老人需要按时服的药品搞不清,有的则家务不会做、孩子不会带、老人不会护理、买菜不会记账甚至连普通话也不会说。而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上海籍的家政服务员则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认为家政服务低人一等而不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家政市场出现了“培训的不上岗、上岗的不培训”的现象,市场普通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政服务员,不少高收入白领、涉外家庭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家政服务员,复合型、全能型管家更是供不应求。
根据7月20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办法》)和《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民办家政培训机构须到相关部门申请准入登记,并设立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后方可开展培训经营活动。同时,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从事与学历教育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
五、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前景
图表21-2014-2018年上海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深圳市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一、深圳市家政服务供应情况
1)深圳市家政服务机构数量
图表22-2010-2013年深圳家政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2)深圳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
图表23-2010-2013年深圳家政行业人员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二、深圳市家政服务需求分析
1)深圳市人口及家庭户规模
2013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062.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15万人,增长0.8%。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
2010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0.3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40.2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3人减少0.52人;比北京市的2.45人,上海市的2.49人都要小。
图表24-2010-2013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深圳市居民收入情况
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比上年增长9.6%。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812元,增长7.8%。恩格尔系数为36.1%。
图表25-2009-2013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深圳市家政服务需求规模
2013年深圳市保守计算有近36.2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需求。
图表26-2010-2013年深圳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三、深圳市家政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深圳有1500多家家政服务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家政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规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知名品牌有佳居乐、安子新、安心好、昌盛家政等。
四、深圳市家政培训市场现状
为提升深圳市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由深圳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主办,协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共同组织的家政培训师培训活动,将通过先培训一批行业内家庭服务业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在我市建立一支高素质、懂技能的培训师资队伍,再由培训合格的家政培训师负责培训本辖区、本企业家政从业人员,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家政从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五、深圳市家政服务市场前景
图表27-2014-2018年深圳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广州市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广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测算,全市家政从业人员约有35万人,每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广州市有368万户家庭,业内估算其中20%的家庭有雇请住家家政服务员和钟点工的需求,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目前广州的家政工缺口高达10万,而家政业每年的“产值”超过10亿元;但另一方面,家政企业高端人才招聘难。有政企业表示,广州某高校连续两年均不同意该公司入校招聘。
目前广州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是“员工制”和“中介制”两类,后者占市场相当大份额。“中介制”服务只靠收取中介费、管理费来维持,行业准入门槛低。而高端公司也存在苦衷。社会对家政服务业还是有歧视的,这种歧视导致家政公司出现招聘难和招工难。
近年来,相关院校纷纷设立家政系,但培养出来的人与市场需要的人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增设家政系,但为了解决招生的问题,家政系多以培养高端家庭需要的“管家”为主,而一个应届毕业生,无论从年龄上还是经验及社会阅历上讲,仅通过短短三四年的学习和训练根本无法胜任“管家”职位。
盈利方式:前期:一间宿舍40——60元;会员费:100元加送一次免费清洁
期中:1—2年,家庭单位60—80一小时,超过一小时的为40元/H,宿舍会员费:100元加送一次免费清洁,一间宿舍40——60元。
后期:2—4年,家庭单位60—80一小时,超过一小时的为40元/H,宿舍会员费:100元加送一次免费清洁,一间宿舍40——60元。覆盖全金湾区。
成本:前期:清洁工具:扫把*10*10元=100元,桶*10*10=100元,拖把*10*10元=100,抹布*10*10元=100元,清洁剂*10*10元=100元,刷子*10*10=100元,手套*10*10元=100元,共:700元
上半年,北京市服务业企业选择业务总量环比“增加”和“基本持平”的比重均值为81.6%,比去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6月份,服务业企业业务总量继续保持温和扩张态势,业务总量环比“增加”和“基本持平”的企业比重为85.6%,环比回落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选择业务总量“增加”和“基本持平”的企业比重环比减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选择业务总量“增加”和“基本持平”的企业比重环比增加。
业务总量和新订单“增加”与“基本持平”的企业比重(单位%)
在对“北京市企业未来3个月内业务活动整体水平预计”时,有92.1%的企业选择“上升”和“变化不大”,环比提高0.6个百分点。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北京市服务业企业未来3个月继续保持扩张,企业信心稳定。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市服务业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需求减少和资金紧张。分行业看,6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现象较为明显,企业选择比重达到56.9%;批发业的资金紧张情况仍较为突出,企业选择比重达35.2%;住宿业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没有明显改善,企业选择比重为44%。
2季度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分布(单位%)
6月份,被调查服务业企业中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比重为60.5%。其中,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强烈,认为“一般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当前急需人员的企业比重分别为26.1%和28.3%,占比较高。此外,推销展销人员、财会人员和餐饮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比重均超过24%。
关键词:新医改,老龄化,产业升级,细分市场龙头,行业并购
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原因
新医改政策
2009年4月初, 我国出台8, 500亿元新医改方案, 8, 500亿是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未来三年医改投入的总额。新医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城市医疗服务和基础医疗的报销。这几个方面将使中国医疗系统和观念实现“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首先这些转变带来的是对于基础医疗设备实实在在的需求, 例如超声、X线机、生化仪和心电图仪这类“基础设备”将会是中国政府集中采购的重点。在新医改政策的刺激下, 基层医院“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的将促使相关基础设备市场迎来大幅增长, 相关企业将迎来产能释放和业绩大幅增长的时代。
根据政策要求, 2009年, 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 同时2009年开始, 我国将在3年内重点支持2, 000所左右县医院建设。而目前我国2, 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现有设备中有15%左右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 60%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 亟需“更新换代”。
替代进口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高端精密仪器由于技术相对复杂, 研发投入高, 替代难度大, 目前依然是跨国公司的天下, 主要高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被跨国企业占据, 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短时间内不具备突破能力。而对于高端耗材, 由于研发难度相对较小, 同时很多新兴领域国内具有很好的技术实力, 所以存在替代进口的机会。目前国内三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核心产品的替代进口, 从而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行业增长。同时, 在医院基础设备以及高端耗材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速增长, 并实现IPO。
消费升级
伴随着GDP持续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以及医药市场的结构调整,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长期保持15%以上的增速。一方面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40%, 而我国这一比例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不到15%。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药费用虽然从2001年的140元/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378元/人但与美国人均医药水平319美元/人、日本348美元/人依然有较大差距。消费升级动力依旧强劲。
老龄化
老龄化将带动医疗器械整体需求, 尤其是伴随经济水平提升的对自我诊断需求的提升将大力推动家用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我国的65岁以上人口从1982年的4, 900万提高到了2008年的1.1亿人, 占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4.9%提高到了2008年的8.3%, 预计到2030年这比例将达到25%。我国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超过80%, 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慢性病老人在60%以上。 (数据来源:国家老龄委)
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 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2009年, 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退, 医疗器械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总销售额约3864亿美元, 年增长速度为15%。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33%。美国本土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巨大, 高水平的医疗支出、3亿规模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 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27%。欧盟26国人口达到了4亿以上, 成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另外, 单一货币使得各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透明化, 促使欧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地区, 形成高度成熟的市场体系。日本医疗器械行业的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9%。日本医疗器械产业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 很少信赖于进口。
2009年全球销量前10名的医疗器械公司。这10家医疗器械公司产品销量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 强生无疑是医疗器械领域的独孤求败, 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235.7亿美元。而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和飞利浦虽为非医药企业, 但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知名的但以生产小设备为主的公司如美敦力和波士顿科学同样榜上有名。医疗器械巨头们的收入出现普遍增长的趋势。
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在整合发展临界点, 专业化并购培育细分市场龙头, 综合化并购催生行业巨头。从初级卫材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门类扩张的起步阶段, 再到90年代民营资本推动的结构性变化阶段,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原始技术和资本积累, 并初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布局。2006年新医改启动后, 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战略诉求、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资本力量成为行业整合的催化剂, 在行业内生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 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 推动行业走向集中。在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将涌现更多的细分市场龙头, 并且催生未来的行业巨头。
战略定位决定未来发展, 先行并扩张企业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整合发展期,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三种发展格局选择:1) 专注细分市场, 成就细分龙头;2) 通过并购扩张, 成为综合巨头;3) 借助科技优势, 实现医电一体化。专注和多元化都不可或缺, 我认为多元化发展、积极进行整合扩张的企业更有希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 成为整合的领跑者。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制造加工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积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疗器械积极进行技术升级, 争取内需市场和外部产业转移机遇。产品质量、技术结构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监护、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等领域获取了显著成果。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心电生理仪器、人工关节等将是下一步占领的制高点。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将维持快速增长。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性优于药品市场, 未来将维持10~15%的复合增速。虽然发达国家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 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 依靠成本优势和研发积累提升产业链地位。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行业发展注入额外动力, 成为释放被压抑需求和打开未来潜在空间的诱发力量。资源配置再平衡、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外部动力相互交织,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到2009年底, 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已突破900亿元。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占GDP比重为0.27%。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 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行业性风险:1) 经济衰退、削减财政支出可能抑制高端出口市场需求;2) 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3) 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在各国都受到严格的监管, 政策改变或显著提高制造企业成本;4) 国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以及内资品牌的价格竞争或导致竞争加剧, 压低行业利润率。
四、中国医疗器械细分行业特点
医疗器械各细分行业发展各异。家庭器械、心血管介入、骨科器械和高质耗材四个细分行业。进口替代、潜在需求释放和消费升级带动上述四个细分行业高速稳定增长, 未来几年行业年复合增速分别达25%、24%、21%和20%。感控灭菌领域竞争激烈, 政策带动行业龙头企业近期快速成长, 远期有待观察。医学影像行业增速缓慢, 新兴市场出口和升级换代或迎来长期曙光。
铁路客运工作岗位是铁路的窗口单位,是与旅客接触最多的岗位,客运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直接决定了旅客对铁路的印象。要想让铁路客运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铁路客运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为铁路客运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客运服务类指导读物,切实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标准细化到铁路客运工作人员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将服务意识灌输到每位铁路客运工作人员心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近几年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的出版和销售情况,提出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未来的出版方向。
一、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的现状
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长期以来品种相对单一,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大量开通运营,对铁路客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速铁路相关的客运服务类图书并没有跟上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真正能指导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图书目前市场上非常缺少。按照客运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铁路客运服务礼仪
目前出版的图书大多将铁路客运服务礼仪作为书中的一个章节进行讲解,这样往往造成讲解不够细致,只是将服务要达到的结果告诉读者,具体应该怎样做,很少讲解。对客运服务礼仪介绍比较全面的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铁路客运服务礼仪》。该书对铁路客运人员提高个人修养、改善服务形象、改进服务工作、提升服务礼仪水平、树立铁路服务的良好窗口形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出版以后深受一线职工的喜爱。但是该书图片不是很丰富,礼仪动作依赖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亲自示范,这也导致读者独立阅读时,对礼仪动作的规范掌握比较困难。
2.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是关系旅客的生命及财产,是铁路运输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市场上关于铁路客运安全的图书极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铁路客运安全知识问答》是一本以客运安全为主题的图书。但是由于该书主要是问答形式,重点解决铁路现场客运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对客运安全风险管理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讲述,读者群相对较小。同时,由于2014年1月1日起《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有关铁路安全方面的图书都应该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重新修订。
在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旅客列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旅客列车遇自然灾害、线路中断、列车受阻,旅客列车空调失效,运行中车辆发生异常,旅客在列车上发生疾病或病危,旅客食物中毒,等等。客运服务人员如果能够及时、正确、有效地处置这些突发事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目前市场上关于处理突发事件的图书并不是很多,仅有的几本关于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的图书,也普遍是简单地罗列原铁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关于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的文件,缺少分类和实例。
3.铁路客运服务英语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旅客,其中也包括很多来华旅游和公务的外籍旅客。为了更好地与外籍旅客进行沟通、交流,客运服务人员急需掌握一些基本的铁路客运服务常用英语口语,以便了解外籍旅客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目前,市场上与铁路客运相关的英语图书品种相对比较丰富,但是,铁路客运服务英语类图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配音。由于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口语水平普遍不高,发音不是很准确,因此更需要文字和声音可以对照学习的图书,帮助客运工作人员通过听读训练,提高英语沟通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服务旅客。
4.旅客运输心理学
旅客旅行需要是人的社会和心理活动全部内容在与交通运输业结合的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反映。
目前,市场上与运输服务心理学相关的图书有《旅客运输心理学》《航空服务心理学》《轨道交通运输心理学》《城市轨道运营心理学》等,这些图书分别从旅客乘坐火车、飞机、城轨等不同交通工具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预期,以及客运服务人员的心理素养来组织编写。但是,旅客运输心理学只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应用学科,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许多观点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5.铁路客运服务案例
铁路客运服务案例类图书可以借助一个特定的场景,将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描述出来,从而向读者提供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由于铁路客运服务案例类图书的案例更多源自客运职工的实际工作,很容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阅读的兴趣,加强对客运业务规章、安全规定、服务标准和服务礼仪的理解,掌握处理突发问题的技巧,更好地为旅客服务。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关于铁路客运服务案例类的图书几乎没有。
二、客运服务类图书出版方向
为了真正服务于铁路的快速发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旅客服务,未来,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的出版更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策划系列化
图书策划系列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思路:
(1)纵向系列。纵向系列图书策划是将某一领域所涉及所有专业方向作为一个单元,整套图书尽量涵盖这一领域的所有单元。读者通过学习整套图书,对图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纵向系列的图书就应包括铁路客运服务礼仪、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旅客运输心理学、铁路客运服务英语和铁路客运服务案例这些单元要素。
(2)横向系列。横向系列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方向,根据细分不同的读者对象来划分单元。例如,《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系列图书,就是针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这个方向,根据高速铁路不同等级的车站、普速铁路不同等级的车站以及担当不同列车乘务工作的客运人员服务质量要求的不同,分为《高铁中型及以上车站服务质量规范》《高铁小型车站服务质量规范》《普速大型车站服务质量规范》《普速中型车站服务质量规范》《普速小型车站服务质量规范》《动车组列车服务质量规范》《空调列车服务质量规范》和《非空调列车服务质量规范》八种。
(3)相似系列。相似系列是指在图书承载内容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变换开本、变换设计,来满足读者的多样需求。例如,《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作为国家铁路技术管理的基本规章,是铁路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遵守的。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分为国际32开和国际64开两种不同的开本,国际32开方便阅读,国际64开方便职工在一线工作时携带。
2.市场定位细分化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的出版,更多还是秉承一种“最大量销售”的理念,即出版者希望通过出版某一种书,能够覆盖相关专业范围内的所有内容,这样可以节省生产和营销成本,取得规模效益。这种大而全的图书虽然涵盖了更多的范围,但是由于内容太多,不能充分体现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相当于把很多读者不需要的信息强行施加给读者,读者会感到被动消费,这样往往会使很多读者流失。例如,《高速铁路实用英语口语》一书涵盖了高速铁路基本设备、典型线路的介绍,高速铁路车站常用口语和动车组乘务工作常用用语,内容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同时这本书还配有与内容相对应的有声光盘,但是投入市场后,销量并不是很理想。通过对意向读者的调研后发现,市场定位不准是这本编写质量本不错的书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这本书如果定位为现场职工学习用书,没有将车站部分和列车部分区分开来,这就导致车站客运服务人员认为书中关于动车组列车乘务工作部分的内容和他们并不相关;如果把这本书定位为教材,书中又没有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相应练习题。根据市场细分,其实《高速铁路实用英语口语》更应该细分为《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用英语口语》和《动车组列车乘务工作实用英语口语》两本书,这样目标读者就更加明确。
未来,铁路客运服务类图书的出版,应该是在了解已出版图书的销售情况及不同读者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充分细分市场,出版能体现读者需求差异性的图书。
3.承载形式多样化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推荐阅读:
医疗市场分析06-08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07-14
智慧医疗市场分析10-16
医疗行业投资价值分析12-10
智能医疗系统的市场分析06-04
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分析07-15
服务机器人市场分析11-19
医疗服务论文10-19
农村医疗服务和农民医疗状况调查09-07
医疗服务流程调研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