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1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连环画》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是先用《乌鸦喝水》动画片导入,让学生发现动画片讲故事更有趣,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发明动画片之前,儿童也都很喜欢看故事书,用图画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导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想深入探究的兴趣。之后通过观赏连环画发展来增强课程的文化价值,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但是,这节连环画并不如我所期望的效果,不满意的地方多多:作画的时间很紧张,完成质量不高。初次讲公开课,时间超了3分钟。自己过度语言不专业。老师讲的时间有点长。

表演是一门遗憾艺术,总觉得不够完美。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不会有完美的课堂,想完美总有改进之处。加油,下次不求完美,目标加进步。超越自己!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2

连环画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提起上这一课就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喜悦之色。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在课上由于时间问题所以在学生作业表现的环节,省略了很多过程,也是完成这节课的`比较关键的部分,比如:小组在连环画故事的选择上,在编故事时,在选择画面以及分工。

连环画可以表现的内容很广,所以我规定了四个内容的选择,因为时间的仓促,所以选择了教学课件中提供的四个内容,节省了课上因为选题而浪费时间的麻烦,而这种做法又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创作的思路,所以总觉得有弊有利。

作业的表现形式其实也可以有很多种,为了选择最快速的表现,我在课堂中选择的线描的方式。在教学中缺少了其他作业形式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展示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效果比较突出。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故事,喜欢别人的故事。并且通过展示,更理解连环画的含义。

上完了客让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真心的喜欢上这节课,喜欢上连环画这种表现形式,我认为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3

近日在三年二班执教《连环画》一课。本课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连环画使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相伴。连环画中有趣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执教过这一课,都是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讲解示范后,小组自行创作连环画故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时有限,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作业效果都不理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课前我收集了几组连环画,分别是《苹果的爱》《亡羊补牢》《小羊过桥》《小猫钓鱼》。

课堂上我把创作这一环节降低难度,改成临摹我提供的连环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学效果、作业效果都特别好。最让我欣喜的是全课总结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知道了什么是连环画,学会了绘制连环画;有的根据我提供的连环画内容说通过《苹果的爱》懂得了要爱妈妈,《亡羊补牢》让我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小羊过桥》告诉我们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小猫钓鱼》说的是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还有的说通过制作连环画懂得了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总结的这样全面是我课前没有料到的。本次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认真解读教材、深入分析学生的学识水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4

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边讲故事边展示道具连环画《乌鸦喝水》的书,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这个作品和我们以前画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这个作品具有连续性,是连环画。其实很多知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都接触了,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第二步我出示《乌龟赛跑》的题目,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的内容,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通过给学生带来的小礼物:被打乱的《龟兔赛跑》的五幅连环画图片,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自己先进行排序,然后在小组内再讨论排序结果的正确与否。

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说说理由。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得出结论:连环画的图片是根据故事的情节绘制的,要有连续性。连环画的组成部分有:封面和图案、文字。之后我进行了连环画的故事编排和演示,给了学生直观的观察感受,知道如何去设计连环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住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并较好的用绘画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形象的连续性,解决了课堂的重难点。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2

一、精心设问, 自然走向教学核心

《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笔者查阅了《端午的鸭蛋》的诸多教学设计, 发现多是从文章内容方面逐段提出零碎的问题, 然后再抛出汪曾祺语言的特点, 请学生找出例句品味。结果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和选材的用意仍流于表层认识, 对语言的品味更是支离破碎。

这就需要根据教学重点, 立足课文的整体阅读, 将问题进行整合重组, 在教师充分把握全文的基础上,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组连环问题,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筛选有效信息, 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逐步向文本纵深处漫溯。

经过一番苦心探寻,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文体教学要求, 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端午习俗, 理解乡土情怀和闲适之意”上, 将“品味平淡自然而又别有韵味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架构全篇, 设计如下一组问题来贯通整个课堂的导读:

1.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2.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 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

3.文章对小小的咸鸭蛋如此津津乐道, 有什么“味”外之“味”吗?

4.作者添加了哪些“营养元素”使看似平常的语言别有韵味呢?

四个问题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从内容概括、情感把握、语言品味三个维度解读全文, 循着这组问题主线,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不同层面的“读”, 来解决问题, 从而梳理出这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初读拎脉络, 再读悟情感, 精读明技法, 品读咂韵味。

二、节点导学, 沟通津梁咀嚼语言

课堂如流, 行至品味语言的重点环节, 为了丰富学习方式,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引导学生匍匐在字里行间, 感受汪曾祺语言的特殊魅力, 笔者特别用心设计了一个互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 请各小组合作讨论, 将体现汪曾祺语言魅力的“营养元素”写在卡纸上, 然后贴上黑板, 师生共同评议, 据此寻找语言品味的节点。

当是时, 小组内部积极讨论, 组际之间互评互点, 最后整合沉淀为:“方言”、“文言”“幽默”三种元素, 然后各组纷纷找出诸如“空头”、“白嘴”、“道道”等方言, 体会语言的地方特色和自然质感, 找出诸如“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等文言词句, 涵咏其中淡淡的幽默情趣。学生们兴致高昂, 但当笔者问起还有哪些元素体现汪氏语言的特殊韵味时, 却三缄其口。

此时, 笔者的做法是先出示如下课件, 然后用突出的口语色彩范读如下一组句子: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2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继而提示:大家听出什么特色来了?学生马上大声回答:幽默!口语!口语!教师顺势提醒学生, 文章写到妙处, 口语运用适当, 有时反比书面语更自然更灵活。学生纷纷颔许。

随即再出示一组课件:品一品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有什么妙用?

1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小孩子点了黄烟子, 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3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

学生纷纷练读。笔者听出学生读“吱”字, 语速不一样, 马上抓住时机, 引导学生品读展示。一派认为“吱”字要读得短促, 才能突出红油很多, 筷子一扎下去, 摁都摁不住。拖长了读, 就没有这种油多的情状。另一派认为, “吱”字要读得长一些, 因为如果读得短促, 那就是红油“喷”出来, 其实筷子头扎下去, 红油不会马上喷出, 而是慢慢“涌”出来, 可以好长时间。一时间, 争论哗然, 莫衷一是。

笔者待时机成熟, 引导学生认识:其实, 阅读文学作品, 只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就是境界。特别读汪曾祺的作品, 要有一点耐心, 一点生活经验, 还要有一些文学品位, 就像这两位同学体会得都很有道理。像“吱”、“抵”、“掏”这类字眼, 看似普通, 却传声、传神、传情, 足见汪曾祺先生炼字炼句功夫了得。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梳理出汪氏语言之所以亲切自然别有韵味, 在于巧用文言点缀, 适当运用方言口语, 精于炼字炼句。而这些语言方法都是学生们可以借鉴学习的。

最后引用汪曾祺关于语言的追求:“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 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树, 枝干枝叶, 液汁流转, 一枝摇, 百叶摇;它是‘活的’。”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典型语段读出这种“活的”美感。学生代表朗读, 自豪之情、幽默之趣溢于言表, 传达出了汪曾祺语言的淡而有味的神韵。

三、鼓励质疑, 以学定教发展个性

在以上共性阅读的基础上, 根据“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在课堂的后半部分,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抽丝剥茧, 既有必要性, 又有挑战性。唯有此, 教师才能根据学情和以往课堂教学经验, 预设相关助读资料, 拓展导学, 将文本阅读引向深入化, 将思维发展引向个性化。

本来课前预设了三个问题, 但课堂上, 学生只问了其中一个问题:结尾联系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离题。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第二段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 为什么还引用他《随园食单》的材料?而且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比较有同感。

笔者在课堂先出示如下 (原备解决预设问题用的) 助读资料———

汪曾祺的小女儿汪朝曾说:“我爸爸在家里只有两个任务:写美文与做美食。”……除作家外, 汪曾祺还有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 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 , 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

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 找出依据解决问题。学生马上找到答案:袁枚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 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而汪曾祺会做美食会写美文, 自认为比袁子才有实践, 所以不大喜欢这个人。文中又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 所以就引用了。教师因势利导, 这叫爱屋及乌, “爱蛋及蛋”。

关于篇末囊萤夜读的联想是否赘余, 只要从结构和风格两个角度分别论之, 即可迎刃而解。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传统连环画;艺术特点;价值;高校漫画教学;影响

让学生接触传统连环画的创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技法、构图、空间想象、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高校的漫画教学中应该加入传统连环画内容,为学生的漫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要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连环画,将连环画课程训练更好地融入漫画教学中。

1 传统连环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传统连环画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很好地将图画、文字结合起来,二者互相烘托,带有连续故事性,其中也结合了绘画与文学特点,可以说这是一门综合艺術。在连环画中可以体现出其独具的美术风格、文化特点以及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在表现手法方面,尤其是通过传统的白描手法进行绘画的,这种手法较好地体现出了视觉艺术特点,能够将人物的外在美最大程度上地表现出来,包括动态、身姿、面容。连环画有短篇幅和长篇幅之分,在篇幅中将文字以及图像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文字和图像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又能互为补充,让人感觉到和谐,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美,要想创作好连环画,对于画家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强烈的表现欲望也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艺术形式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消遣方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内容上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普及性也非常强,这使得其非常受群众的欢迎。连环画的影响是深远的,对艺术欣赏、传播知识文化、阅读形式以及审美效应都留下了永恒的影响。[1]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变迁的,报刊传媒的出现对其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让其开始没落,在新时代传播中面临着断层,然而其在培养专业绘画艺术人才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高校绘画教学中,学生存在基本功差、创作质量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应该在传统艺术中吸取积极、有利的养分,在漫画教学中注重连环画课程的训练。

2 传统连环画对高校漫画教学的影响

2.1 加强漫画基本功的训练

当前我国高校漫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基础训练上还远远不够,这就使得学生的漫画基本功不扎实。这是因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内容不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一些高校中虽然开设了漫画基础、动漫人物设定、场景设计等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都是为动画服务的。漫画的基本功包括造型方面以及造意方面。在造型上,比如绘画的一般技巧和夸张变形技巧等,学生的速写能力要强,在人物、家具、建筑、动物等对象上都要能够抓住所画对象的形体结构以及主要边线,利用好阴影的作用。造型能力是绘画中的一项基本功,要提高学生的画技,就需要大量地进行现实速写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创作,现实速写是创作的基础,决定了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速写这一基本功的训练,多为学生安排这样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连环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线将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人物造型多是结构和动势作为主要内容,在漫画中,学生也需要使用线条来表现人物形象,这和连环画是相通的。[2]在连环画制作中,每本至少要创作出300多个人物形象才可以,且都需要画家亲自用毛笔勾勒而成,描绘出来的形象可以清楚地看见人物的动态表情,刻画得非常细致,这对于学生在培养造型能力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知名的漫画家在创作时会显得很容易,也是因为他们早期进行过连环画的创作。高校的漫画教学中对基本功的训练强度不够,在练习人物造型上,主要都是通过照片,这点应该进行改变。当前学生对于传统连环画也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是觉得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被淘汰了,也不想去了解和学习连环画,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高校的漫画教学中应该加入连环画训练课程和内容,虽然连环画已经过时了,但是其中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开设临习和创作连环画的课程或近似插图的课程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好画人物画的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找一些良好的临本,让学生整幅临摹或者局部练习,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临习人物的线条和造型,从中学习到东西,在漫画创作中能够学有所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课堂和课外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制定出连环画训练内容,让学生能够使自己在造型以及线条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2.2 对构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

连环画在构图上较为完整,每一页内容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其中的画面内容非常饱满。在制作连环画时,需要先确定好主题,在内容确定的基础上,就需要合理地绘画,能够将内容和绘画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所需要的艺术形象科学、合理地表现在绘画空间中,能够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背景等表现出来,在画面以及绘画构图方面需要同时兼顾。连环画之所以很受欢迎就是因为其画面丰富,群众在观看画面的时候可以体会到美的视觉体验,而这美感就是因为构图完整带来的。除了美感,从画面上人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内容和内涵。构图是进行绘画创作的前提,在教学中,加入构图的训练,让学生临摹连环画的构图形式,并进行创作训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构图能力和想象空间会得到有效的锻炼。[3]当前漫画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教学模式,内容较为杂乱,虽然教学中有练习构图,但是在训练量以及力度上都还不够,让学生多临摹一些连环画,在几百页的内容中,学习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学生的漫画创作具有积极作用。

2.3 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训练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觉美学形态,这两种形态也构成了漫画艺术美的基本形态。连环画在创作时一般都会使用白描绘画手法,例如《西厢记》连环画中,作者就是使用了传统的线描,为了能够画好线描,作者还专门练习过书法。新的一代连环画家受到苏式写实性绘画风格影响,在创作时通常会使用素描或者木刻的方法。连环画的画种众多,如水彩、油画、素描等,大部分的绘画门类都包括在内。画家会使用不同种类的画法描绘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可以看出每种艺术形式都独具价值,这也是对绘画艺术的拓展,丰富了其表现内容,拓展了创作空间。在漫画教学中加入连环画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学生的表现技能、创作能力以及思维方式都具有益处。

3 结语

当前,素质教育的提出,让高校的教育开始注重美育,而连环画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虽然没落,但是其是否能够重新得到发展是教育者应该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影响依旧存在,延续了几代人的情感,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在高校漫画教学中加入连环画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等,让学生在创作漫画时,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漫画家。

参考文献:

[1]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心慧.中国古籍插图精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连环画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连环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兴起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再绘制小型画幅而成。因主要读者为少年儿童,民间俗称“小人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连环画,了解连环画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尝试以线描的形式,按照故事发展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想象加工,个人或集体合作绘制一本连环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交流和访问等方法,了解什么事连环画及其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集体选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写成简明的脚本,设计人物形象和环境,按照故事的发生过程分工绘制故事情节,最后传阅评述,进一步感受连环画的趣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欣赏、创作连环画的过程中感受连环画的故事趣味与艺术价值,体会美术与文学、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什么是连环画,能根据故事设计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分工合作绘制一本连环画。

2、教学难点: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创作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在合作中完成绘制,要体现股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四、教学准备:绘图纸,水彩笔或油画棒,小组自行商讨小故事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交流体会初步感知:教师介绍自己喜爱的连环画《三打白骨精》,从故事内容和绘制水平两方面谈一谈它的文学性与艺术性。

(这本连环画是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创作的,绘制者是连环画家赵宏本和钱笑呆,他们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绘画的形式创作了这本连环画。现在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讲授新课:(1)观赏研究,加深感受:课件出示《哪吒闹海》画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连环画与我们平常画的画有哪些不同?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多个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一个情节对应一个画面。一本连环画有封面、封底,还有画页。每张画页中除了有形象、环境,文字,它们都是对应的。)

(2)课件展示更多形式、更多题材的连环画,向学生介绍并请学生欣赏。(木刻版画、年画、水彩画等形式)

小结:连环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又称连环画、小人书。它是取材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再用多福画面连续叙述故事的发展过程。连环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画家的绘制成连环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环画也在发生着改变。

(3)小组讨论:探究方法,进行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学生作品《快乐的一天》,研究绘制连环画的方法和步骤。

这本连环画有几页?每页中的内容是什么?是怎样排列的?(发生、发展、结局,有完整的故事,一个情节对应一张图。)

这本连环画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线描的形式表现){线描:素描的一种,是指用单色线对物体进行勾画。其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白描),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常用的工具有铅笔、炭笔、炭精条、钢笔、尼龙水笔、签字笔、记号笔等。} 观察每页中的人物和环境有哪些变化和不变的地方?(主人公的形象自始至终应该是一致的,活动场景和主人公的动态是随着股市的发展而变化的。)(4)教师出师范连环画,学习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5)艺术实践:分组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故事脚本,然后每个成员画一个情节,根据自己所花的情节的文字描述进行想象创作,需要的是主人公形象应与封面保持一致,活动和环境要画得生动,最后老师将一组装订在一起,成为一本连环画进行故事讲座。(6)教师巡视指导。

(7)三组展评,学生上来分别讲述。

(8)总结:在实践中体会梁幻化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学会即统一规划,又要自主创新。

板书设计: 连环画

封面(题目、主要人物形象)

画页(文字、场景)

封底

教学反思: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5

知识目标:通过看连环画讲故事,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连环画的方法,能理解图意,并能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正确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与人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重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发挥想象创造性的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1、根据教材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老虎、老鼠的头饰。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1、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有关小老鼠或小老虎的故事吧!谁能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小老鼠和小老虎比长处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看图练说,教给方法。

1、指导学生整体看图。

学生看图后指名说一说小老鼠和小老虎在做什么?比什么?其他同学可作适当的补充。

2、指导学生逐图仔细观察,启发想象,生自由练说。

引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师小结看连环画的方法。

强调看图要仔细,先整体观察,再一幅一幅地观察,并根据图意展开想象,最后把一幅一幅的图意按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多维互动,梯度训练。

1、学生自主练说。

2、同桌互说互评。

童年的连环画 篇6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连环画了,只知道卡通画和漫画。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连环画的封面只有现在学生课本的一半大小,每一页的上面是图画,下面是两行文字,图文并茂,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是我少年时的最爱。可一想到这连环画,就会勾起我对父亲的思念,一段酸涩的,难以忘怀的情结。

打开尘封的记忆,父亲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微胖的身材,带着一顶蓝色的有帽舌的帽子,穿着一件蓝色制服,帽子上,身上,就连胡子上都沾满了白色的粉尘。他的工作就是在自家的作坊里伴着机器的嘈杂声打面粉,并加工面条。我那里十来岁,就是父亲的好帮手。

家里主要靠打面粉,加工面条维持生计,每逢三六九墟日,特别忙。我放学回来就到铺子里帮忙,帮着称麦子、算数、收钱,可以称得上“小掌柜”了。父亲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字认得不多,可口算很好。夜里有空时陪着我做作业,经常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要用功啊!长大后考出去,就是扫厕所也好。”因爷爷是地主,父亲饱受欺凌,他希望我长大有出息,飞出去,离开那个受苦受难的地方。那里我似懂非懂地望着满脸严峻的父亲。

父亲很关心我的学习。他不允许我把精力放在玩耍上,那里的连环画自然被父亲列为“禁书”。我爱看连环画,很痴迷,《三国演义》、《西游记》„„让我流连忘“饭”,如痴如醉。那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汽车站里经常有人用连环画摆地摊,看一本连环画2分钱。我一有钱就是不吃也要去看书。当书店里的新书上架时,我就实在按奈不住了,买书的人很多,卖完了就没有了,我于是就在铺子里偷钱买书,有一次竟被父亲发现,被狠狠地打了一顿。

“你读的是什么书?”父亲脸色铁青,声音像打雷一样。“望你成龙,你偏要成条狗婆龙!”他用竹鞭狠狠地打在我的手上、腿上,痛得我在地上打滚。我哭喊着:“我听话了,我不敢了„„”

然后父亲从楼上搜出我的连环画大概有三四十本,放到火塘的三角铁架上,一股火化为灰烬。

“别读书了!”又打开我的书包,把那塑料笔盒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拍得粉碎,作业本、课本都被他撕破了。

我跪在地上,不停地啜泣着,脑子里一片空白。曾经那么关心我,爱我的父亲竟如此发火。我害怕极了,我错了,我更不应该去拿钱箱里的钱去买书„„

母亲回来了!劝住了父亲:“你把他的课本都撕了,明天还怎么读书?他还小„„”

又过了许久,父亲才平静下来,他蹲下腰,收拾起地上的书本,有一本《小学古诗注释》已经撕成两半,他默默地用他那双粗糙的手一页一页地用浆糊贴好,打上补丁,从此这本书中间厚,两边薄,它让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严厉和慈爱。

长大后,我渐渐地感受到父亲那份沉甸甸的爱,他激励我时刻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现在,我还真想找本连环画看看,找回童年的乐趣,找回童年的酸涩,找回那份逝去的弥足珍贵的父爱。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7

教师专业能力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着重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我校改革与发展始终如一的核心问题。我们将学校的“磨炼”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之中,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设置四个台阶,予以专业发展培养的实践要求,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连环制度,依上述分类,通过“手拉手师徒制”促进新手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迈进,通过“名师引领伙伴制”促进经验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跨越,通过“校本项目研修制”促进骨干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精进。

一、新手型教师与手拉手师徒制

新手型教师特点是初上讲台,讲得出、讲不清,面临的是“学上课”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并熟悉教学常规,积累一定的驾驭课堂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此我们采取的专业发展策略是:传帮带以缩短经验积累期;相关制度是手拉手师徒制。基本步骤为:

1.新教师进入学校,通过学校牵头,订立校、师、徒三者一至三年的教育教学带教协议。

2.师徒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听课,及时反思总结,促进新教师尽快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3.师徒要借助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来研讨新教师的实践课,提出教学跟进建议。

4.师徒都要完成带教过程记录,保证过程性资料的完整。

二、经验型教师与名师引领的伙伴制

经验型教师特点是:熟悉课堂常规、教学技巧,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避免“教书匠”现象,凸现教学个性,成为骨干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是:任务驱动,促使经验教师在能力边缘开展实践探索;相关制度是名师引领的伙伴制。基本步骤为:

1.尊重意愿,组成合作小组。由骨干型教师(组长)挑选有专业发展意愿的执教教师;明确分工,伙伴合作,共同探索课例意图;组长与执教教师共同商量,在学校的名师合作伙伴团范围内确定3~5人的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可以完全是本学科教师,也可以有相关学科教师参加。

2.选择课题并上原型课。在小组的协商下确定课堂主题,执教教师自主设计课堂,上第一次课,作为执教教师的原型课。

3.做好执教教师原型课访谈,并组织小组讨论,执教教师根据讨论进行反思,最后由组长整理出反馈建议,由执教教师修改出跟进课堂(一)的设计方案。

4.做好跟进课(一)的课后访谈,并组织小组讨论,由组长整理出反馈建议,由执教教师经过反思后修改出跟进课堂(二)的设计方案。

5.做好跟进课(二)的课堂后访谈,并组织小组讨论。着重对比三次课堂的变化,指出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最终由合作小组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三、骨干型教师与校本项目研修制

骨干教师特点是:课堂教学个性突出,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实践。面临的是“怎样发现和梳理教学问题,并推动问题的解决,提炼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专业发展策略是:校本问题梳理并向项目转化,通过项目的研究、推进并举,在解决校本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提高推进教改的实施能力,改变自我对环境变化的回应方式;相关制度是校本项目研修制。基本步骤为:

1.通过研讨的形式梳理学校、学科的问题,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整理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2.将问题归类合并,突出专题,在学校申请立项。或者也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策划新项目申请立项。并成立不同层级教师参与的项目小组。

3.以研究、推进并举的方式开展项目方案的实施、评估、调整。

4.总结提炼项目研究、推进过程中形成的经验。

连环新招反传统 拒绝模式活教学 篇8

一、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题型设计反传统,考生措手不及

纵观绍兴市2009年以前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绍兴市在多年的中考命题过程中,积淀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传统题型,如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言行分析题等,而且这些题型往往以大分值试题的面貌出现。这种命题规律和特点,驱使一线教师逐步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模式。如,论述题的答题模式:“事实依据”(原因+问题+危害)和“理论依据”(作用、意义、关系、特点等);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答题模式:用“法制观念淡薄和社会道德缺失进行言为定性+侵犯何种权利(没有履行何种义务)+违背什么道德规范+危害”。这些固定的模式在前几年的中考中屡屡成功,以致复习教学“模式化”严重。因此,当今年中考突然回避“意义题、观点分析题、论述题”,以小巧灵活的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重组能力时,致使长期在模式化教学强化训练下的考生措手不及,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八年级的言行分析题”第23题第(2)题——“请你在▲处为‘妈妈设计一句台词,告诉小郎怎么做,并从法律角度简要评析‘妈妈的建议”,以开放性的手法跳出了近几年绍兴中考考查侵权行为命题和答题固定模式,难度系数在0.75左右,结果考生大量失分。这充分暴露出模式化教学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遏制了正迁移效应等种种弊端。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知识处理反传统,考生临场陷入迷茫

如“社会责任”这一块知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之一。绍兴市中考长期考查的是“公民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公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不料,2009年突然转向,从“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切入:第25题第(2)题——“‘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图片中爱国青年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图片略)使得考生临场陷入迷茫。然而,只要考生冷静思考就可发现,教材知识的本身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角度,解答没有大问题。是什么使学生迷茫?就是过度迷恋和片面强化往年中考的考点,遏制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资源、环境”“文化、科技、教育、民族精神”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2009年绍兴卷第24题第(2)题:“根据下列图表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市近年来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图表略)考生能根据材料答出教材外内容“加大教育投入”,却答不出教材内知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更为可悲的是,第24题第(3)题——“‘兰亭高科”破解的是一个怎样的难题?他们的做法对解决类似问题有何启发?”考生在回答中大量运用了教材外的增补知识,却忘了使用教材内知识——“要发挥科技在‘开源与‘节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这一新兴产业,扩大资源二次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什么当命题回归教材知识正道的时候,考生却“剑走偏锋”?只因为往年绍兴市中考命题中曾出现过很多根据材料增加的教材外答案,这使得教师组织复习时大量增补超出教材范围的知识,并强化运用增补知识的操练,对学生运用教材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三、竹篮打水一场空——热点切入反传统,准备细却徒劳无功

“紧扣社会热点,体现强烈的时代感”,这是绍兴市历年中考命题的亮点和基本原则。可惜的是,这一原则在部分一线教师的心里竟成了猜题押宝的依据。有不少教师认为,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只要抓住热点,编写专题资料,就能轻松应考。由此出现“重资料、轻课堂”“重答案、轻思维”的应试教学怪象,就不足为奇了。2009年绍兴市中考试卷第21题第(3)小题在考查“台湾问题”时,取材避开了教师普遍关注的“三通”和“海峡两岸论坛”,而采用熊猫“团团”“圆圆”赠台这一背景材料,使得许多教师对专题资料的精心准备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按常理推测,2008年、2009年是两岸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必然十分重视对 “台湾”问题的研究,为什么还会出现考生考后惊呼“找不到、抄不着”的现象呢?原因在于,往年绍兴中考命题的某些方向与各县市的模拟试卷的方向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2007年的长征胜利70周年等,这使得教师过于迷恋各县市模拟考试的方向,沉迷于以此为中心编写资料、发挥“越俎代庖”的作用的套路之中。不料,今年的中考命题恰恰避开了模拟试卷普遍关注的“西藏问题”“三次伟大革命”“建国60周年”“三通”等热点,致使教师大呼“上当!”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事先能克服猜题押宝的心态,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那么,第21题第(3)题并不会成为难题,使考生能根据材料轻松地归纳出相应的知识——“数亿海内外炎黄子孙积极参与”“‘团团‘圆圆蕴涵着两岸人民的美好愿望”;说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团团‘圆圆这个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的乳名”;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连环画里的老鼠幼儿故事 篇9

“死破龙,棒,骨皮!”小老鼠说,它用的都是连环画里的语言。

“这一定是土耳其语!”从船上下来的老耗子退休前是在地中海服役的,于是就试着用土耳其语和小老鼠对话。

小老鼠惊奇地看看它,说: “基坡,飞世,布龙克!” “它说的不是土耳其语。”老耗子得出了结论。

“那是什么?” “瓦特拉比佩卡。” 于是,大家都叫它瓦特拉丝佩卡,并且把它当做村里的傻子看待。

“瓦特拉丝佩卡,”大家问它,“你喜欢帕尔马的还是格劳维的扔酷?” “斯扑里特,各龙,唧唧唧。”连环画里的老鼠回答说。

“晚安!”众老鼠都笑了起来。那些最小的老鼠故意拽它的尾巴,好听它用古怪的话抗议:“丛,死不拉土,斯夸尔!”

有一次,老鼠们集体出动去一家面粉厂,那里面都是白色和黄色的面粉口袋。

大伙儿大口大口地嚼着,一边吃着美味,一边发出所有老鼠咬东西时都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

可是连环画里的老鼠发出的声音却不一样:“克来可,丝克来可,丝克来来可!”

“你好歹也得学学有教养的人怎么吃东西啊!”航海家老耗子嘟囔了起来,“要是呆在船上,你早就让人给扔到海里去了!听明白了没有?你发出的声音太烦人啦!”

“克棱!”连环画里的老鼠说完,就一头钻进一个玉米面口袋里去了。

航海家向其他老鼠们做了一个手势,大家四只四只地排着队溜走了,把这只外来的老鼠丢在这里,断定它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连环画里的老鼠又吃了一会儿,最后才发现只剩下自己了。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它就决定留在面粉厂里过夜。

刚要睡着的时候,只看见黑暗中有两盏黄色的路灯亮闪闪的,还有四只爪子着地时的沙沙声。

原来是一只猫!“死夸吃!”小老鼠战战兢兢地说。“格拉格拉呶!”猫回答说。

天啊!是一只连环画里的猫!真猫家族也把它给赶了出来,因为它不会按照规矩喵喵叫。

连环画的前世今生 篇10

到了东汉时期,这种画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而且在绘画之外,开始增加了文字说明,时称“榜题”。当时主要以笔画为主,描绘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孔子见老子》《伏羲女娲》等。

魏晋时期的卷轴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在形式上十分相近。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出现了连环图画形式的佛教故事画。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尸毗王本生故事图》等,就是一组组具有完整情节结构的佛本生故事画。当时还有用绢幡的形式来传播佛教的方式,即条状的细绢上面绘有图画和文字说明,常挂在道场或经台两边。另外,民间有一种通俗的讲唱形式,叫作“变文”,每段文字配一幅图,图的内容有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绘画艺术上,都已有了连环画的影子。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图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插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书本的精彩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宋嘉祐八年(1063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孔子圣迹图》刻本,就是全本大幅白描的图画,详细描绘了孔子的一生。

明清时期,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章回小说中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画每一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每回前面附多幅有故事情节插图的叫作“回回图”。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图画这一形式也得到了更大的推广。光绪十年(1884年),《申报》馆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内容涉及当时的时政新闻,随报赠送。因为那个时期摄影作品很少,这些新闻图画侧重纪实,有许多内容反映了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和当时的风俗街景,所以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最直接的史料。后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这种形式的时效性已不能及,就逐渐消亡了。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地发展,此前连环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称呼上不统一,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北方多称小人书。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飞传》等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使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后改称“连环画”。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连环画多出版成64开本,这种形式成为此后连环画的主要开本。这一阶段的连环画题材除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之外,由于舞台戏剧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连环画开始描摹舞台场面和戏剧故事。受到有声电影的影响,添加人物对白的“口白”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上文下图的脚本构图形式。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王先生和小陈》用漫画的形式描绘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从1929年开始,《王先生和小陈》先后在《上海漫画》《上海画报》《时代漫画》连载,前后共连载了10年,是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画。1947年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上发表,一个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的小男孩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形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共产党实际控制的地区,连环画也成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有关共产党土地政策、抗日政策、新婚姻法宣传等内容的连环画作品,如吕蒙、亚君、莫朴创作的24开木刻连环画《铁佛寺》。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作品印刷受到当时条件的局限,流传下来的比较少。

1949年后到1966年,连环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图画的通俗性,中国政府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民众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50年代,由于毛泽东提倡艺术要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因而,政府对连环画的出版单位进行了重组,此后的出版工作主要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进行。1951年底,一个以连环画为内容的期刊《连环画报》创刊。这期间的连环画作品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策划、编绘和出版。政治上主张绘画从业者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连环画的发行量比较大,绘图者的报酬与其他以绘画为生的行业相比更为丰厚。这两个因素使许多人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连环画作品也有出现。由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10册套《铁道游击队》(刘知侠原著,董子胃改编)从1955年到1962年出版完毕,此后这套书共再版20次,印数总计达到3652万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迄今为止印刷量最大的连环画作品。1957年,连环画《三国演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0册,包括7000多幅图画,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不计其数的画家们暂时搁置了个人艺术创作,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当中,其中不乏像王叔晖、刘继卣这样的国画大师。另外,由于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如朱宣咸所画的《伟大的友谊》这类反映中苏友谊及苏联专家到中国来援助建设新中国题材的连环画,也流传甚广。连环画的创作者们不仅将各种古典小说,历史、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更由于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几乎都是顶尖的画家,所以创造了中国连环画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周恩来以“为解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问题”的批示恢复了连环画出版,这个时期的作品都以宣传为主,八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的内容成为创作题材。当时还出现了众多改编题材的“文革”连环画,如《林海雪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带有鲜明的“文革”特征,如扉页印有毛主席语录或马恩列斯语录,遵循“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因此被称为“文革连环画”。

1978年后,中国的建设开始全面恢复,连环画也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期。以1982年为例,全年共出版连环画作品2100余种,单本印量10万册,相当于60年代印量的20倍。这期间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各国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层出不穷。在形式上,许多16开的连环画书籍也大量出现。同时,对创作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连环画专业,连续招生10年,于1990年撤销。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成立,这是以画种分工成立的国营专业出版社。

1985年以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外国漫画、动画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小人书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连环画的鼎盛时期结束,小开本的连环画亦不再出版,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满足人们的收藏需要。多数连环画名家回归本行,年轻的美术人才不再看重这种艺术形式,连环画的创作和销售市场出现难以回升的低谷,其在中国通俗阅读领域的辉煌终究成了明日黄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人们屡屡提及要重创连环画的辉煌,但是时过境迁,现在从事连环画的画家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要想恢复昔日辉煌已不可能,所以那一时期的连环画已成绝响。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数字技术,连环画,继承,发展

连环画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文艺读物,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数字产业快速多样化发展的时代,连环画大多已被作为收藏的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连环画的发展进程已经终止。连环画正与数字化的时代接轨,在继承其本色的同时也应使其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艺术史上的这块瑰宝正期待着新的嬗变。

一、传统连环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一)传统连环画概述

我国传统连环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和低谷期。萌芽期主要是东西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一类的;发展期是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的连环插和连续性的年画;成熟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图文结合的连环画已经相对完善;繁荣期为解放后至20世纪末,期间连环画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现技巧和质量日益精进,真正做到了相辅相成,文画交融;现今是连环画的低谷期,连环画已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明、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二)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艺术创新领域,是一种将艺术的感性思维和人的理性思维相融合的新型艺术类别。从殷商到秦汉的龟甲、青铜、竹简到东汉纸张、从汉代活字印刷到18世纪机械印刷、从19世纪摄影、电影到20世纪电子传媒,最后再到21世纪的数字媒体,自此数字媒体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传统连环画与数字媒体的关系

当今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市场早已步入了数字多样化的时代。现今的连环画须与数字媒体结合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连环画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让连环画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传统连环画与数字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二者为互补关系。数字媒体技术为连环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连环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为数字媒体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二者为扩展关系。数字媒体可以扩展连环画的艺术结构和形式,将现代数字技术、现代元素合理地整合起来,使其具有创新性、趣味性、丰富性、现代性和科学性。

二、数字时代连环画的继承现状

连环画继承上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料的搜集整理、创作技艺的传承、传播、推广,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问题。国家对于卡通动漫类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连环画领域做得却远远不及。随着老画家们相继老去,很多连环画创作工作室也都已经消失了,已经无人再继续创作。现在对于连环画的了解也仅限于老一辈,年轻的受众受到各种国外动漫卡通的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冲击,对于连环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连环画的传播和推广已经濒临绝境。下面针对传统连环画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一下数字媒体时代的继承现状及其特点。

(一)收集老版资料,借助数字技术重新整理储存

收集旧版资料,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工作,高精度扫描上传至互联网,配合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便于保存、共享,这种数字化的存储方式较旧式纸质的印刷更为环保,也不失为是保护连环画的最好方式。200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把4500多种经典连环画如《西游记》《鸡毛信》《白毛女》等进行了收集并加以数字技术处理。另外还设立了连环画编辑工作室用以连环画的后期处理、编辑等工作,使绝大部分经典传统连环画得以保存。

(二)重新编排绘制,在排版和书籍装帧上进行创新

重新编排创新可以让连环画本身成为艺术品,而不是一味地复制出版过去的经典作品。绘制方式技巧等方面可以采用CG艺术,即计算机图形艺术,它在制作上更为精确便捷。创作时也可尝试将二维画面转换为三维画面,黑白线稿转变为彩色画面,制作出全新的数字连环画。

(三)通过数字媒体传播使受众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连环画在很多方面都有弊端,读者接受也过于被动,如今通过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如手机APP、电脑、电视、互联网等均可以让读者随意选择,轻松获取信息,直接保障了读者获取资源的便利,这与之前的纸质传播有了质的飞跃,其商业潜力较以前是不容小觑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设立的中国海派连环画网开通了,网站将提供连环画的在线阅读。网站推出了800多种高清数字连环画并且还将继续上传更多类型的作品。

连环画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能一味地照搬旧时的连环画创作习惯。以前的连环画形式已不适合新的受众,我们已然处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数字媒体的完美结合才能为连环画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如今的数字媒体时代,传统连环画不可避免地走上数字化的道路也是让经典能够继续流传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数字时代连环画的后续发展

(一)绘画制作方式方面的突破

传统连环画在绘制技巧方面应该向多元化发展,集3D绘画、动态、音效等完美融合而成。绘制时可以运用当下很多软件,例如3Ds max等三维软件,对其进行精确的3D绘画,让画面更为立体、丰富。有了3D立体的画面,加上动态效果就更有影像的画面感了,这样也更能吸引读者阅读。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入音效的连环画,因其独特的优势,也顺应了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方式对于加强读者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好比市面上的点读机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科技交互展示方面的提升

连环画实现了绘制上的数字化转变,在展示上连环画也应该结合现代科技的交互方式来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在画面上人物和场景的动作、光影的转变均可以用Flash、AE等制作剪切并生成互联网链接,读者在点击时就可以实现画面的运动,从而实现互动。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的互动也是连环画数字化的切入口,在这方面,科技上的运用就更为复杂些,运用触感神经系统将自己带入连环画的画面中,变身成为连环画中的人物,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连环画的故事,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吸引受众,有利于连环画的继承和发展。

(三)应用领域方面的拓展

未来数字化的连环画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为了更有力地发展数字连环画,拓展其应用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育和设计领域中加入连环画元素也为数字连环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首先是在美术教育上,现在的学生对部分历史文化认识有误区,影响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经过创新的连环画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能够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有利于连环画的继承、传播和发展。

其次在其他领域也可以有着很大程度的运用,例如在当代的平面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Logo等设计领域中运用连环画的元素是我国精神文明集中体现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中国连环画元素,使中国连环画元素同现代相关元素进行完美的结合,不仅能够将我国的连环画通过设计的形式进行弘扬,还是对我国传统连环画文化元素的运用与再创造,同时也丰富了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

四、结语

连环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连环画却在逐渐走向衰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连环画的发展已走到终点,因为它正在迈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连环画在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方面与传统连环画还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形式类别有所不同而已。数字化的连环画集创意性、多彩性、趣味性和科技性于一体,它是现代数字媒体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阅读更受大众的欢迎,因此连环画走上数字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3D绘画、动态、音效等现代元素合理地融入,加以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是连环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文献资料,但是数字连环画的发展潜力和艺术市场却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姜维朴,王素.连环画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连环画论丛编辑组.连环画论丛:第三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连环画论丛编辑组.连环画论丛:第四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连环画论丛编辑组.连环画论丛:第五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连环画》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解连环,解连环奚?,解连环的意思,解连环赏析07-04

上一篇:人生的第一缕阳光高中作文下一篇:第一次做饭作文600字-初三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