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精选7篇)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篇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A文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B文段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dài):古同“诒”,欺骗。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若云兴霞蔚(好像) B.恒自梢至根 (永久,持久)

C.尤善丹青 (擅长) D.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流传、传说)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A.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B. 以为求之必得。

(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C. 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

D.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甚至珍藏那片叶子。

9、选出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正确的一项( )

A.问起现在是什么世界,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朝还是晋朝。

B.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C.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就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朝还是晋朝。

D.问起今天是什么朝代,才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0、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顾恺之很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的形状,他三言两语便能形象描绘。

B.顾恺之吃甘蔗喜欢从跟到梢,因为他觉得可以渐入佳境。

C.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足以显示他的“痴绝”。

参考答案: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篇2

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为此伤脑筋, 学生对此惧学、厌学。鉴于此, 本人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选取了初中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与课文进行了有机整合, 见下图:

知识点:初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三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 如果按景物分, 作者先写山, 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 作者先写夏, 再写春冬, 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 积累文言词语。

二、确定教学环境及课类模式

依据语文课类分析, 本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课, 根据此类课的特点并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 确定本课教学环境为网络环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突破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总结景物特征, 利用互联网完成对三峡景物特征的意义建构和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和谐自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搜集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意义建构。并对搜集整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散研究性学习, 实现知识的外化。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风光导入) ;

(二) 整体感知, 把握结构美 (Flash) ;

(三) 推数字词, 体会语言美 (电子课本) ;

(四) 引导美读, 感受情感美 (利用三峡网站) ;

(五) 虚拟剧场, 试做导游;

浅析新教师课内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文言文 ; 教学 ; 有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51-01

辣、鲜、咸、甜,红椒、紫菜、黄鱼、海参,爆炒、慢炖、白煮……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发起的一场视觉上的美食盛宴,那么《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成语大会》无疑是央视重拳推出的一次头脑风暴,它们让更多的国人把视线转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汉语”的身上。可是,我们的学生,虽然热衷于收看各种与“汉语热”有关的节目,以“汉语”为荣,却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特别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感到“学而无用”,很难提起兴趣。面对语文老师们“我本将心向明月”的热情,学生仅仅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回应,这样的尴尬,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模式。

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兴趣是人的认识的情绪表现,在人的学习活动中作用是巨大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可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若能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自觉地吸收文言文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熟读课文。学生如果想把一篇文言文读得通顺,在一定程度上就要解决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致内容,这是学生接触一篇文言文的第一步,而且也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学习的第一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

第二步,知识名片。一篇文言文能涉及到的课外知识很多,与其让学生对着电脑玩游戏看小说,不如布置一些能在电脑上完成的作业,例如,搜索作者生平简介,作品、代表作简介,本文写作背景,文中主要人物介绍等等,只要与课文有关,就能一谈高见,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三步,同译古文。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或者同桌为小组的形式,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前提下,基本平均分配翻译任务。一个人翻译,其他人进行补充,遇到有异议时,共同查阅资料,确定译文,最终形成小组共同完成的译文。这样就充分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全文的翻译当中,不会造成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翻译课文的尴尬境地。

第四步,排疑解惑。当所有学生都完成了文言文的翻译,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就又深入了一些。此时,教师只要出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让学生翻译,教师讲评即可。当然,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可以给各个学习小组分配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出示翻译时较难的字词句,其他几组的学生回答,出题组进行纠错和补充,这就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真正意义上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第五步,深入探究。当学生对课文的翻译都比较到位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了。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应当呈阶梯式递进,并且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同时,还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他们提出在预习时或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师生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教学相长,达到共同进步。

第六步,中考链接。初中生涯,中考就是一个句号。不论我们怎么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与兴趣,最终还是要面对中考,并以此作文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好坏的标准。在解决了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教师应当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搜集、整理、归纳、提炼出与这篇文言文相关的,并且符合本地学生学情的中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出题,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查缺补漏,而且也可以让教师充分研究本课的中考考点,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第七步,拓展延伸。当课文研究得比较透彻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比如学习了本文,结合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者,对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评析,择善而从之。再或者,可以找一篇内容上有联系的课外文言文,以本地中考的题型,出几道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既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训练。

第八步,讲评反馈。任何作业教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改完,并及时讲评。一份作业是学生对于一篇课文学习掌握的反馈,而教师的评改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讲评作业其实也是一次复习,让学生能再次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的作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才会在写作业的时候多一份细心。

至此,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才能算得上完整。

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每一课都令我们领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之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不仅传唱千古,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将这份民族瑰宝传承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君《文言文翻译“四环节”》《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2期

[3]王玉英《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期

[4]黄厚江《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7、8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篇4

26.知识好比宝石,求知如同采金。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求知的体验常伴你左右: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是一种求知,李白、徐霞客漫游名山大川是一种求知,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种求知,学生学做家务事是一种求知,甚至五岁的小孩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食也是一种求知……

请以“求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06年中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韩愈《马说》 26.从以下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60分)文题一:水滴石穿是一种执着,愚公移山是一种执着。执着是锲而不舍的追寻,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无私的付出。我们执着于自然探索,执着于友爱亲情,执着于兴趣爱好,执着于理想追求„„人生因执着而精彩,世界因执着而绚丽。

请以“执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精神、许多情感„„会伴你一路同行,令你铭记,令你感怀,令你奋进。

请你以“伴我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文题一,题目自拟。如选文题二,横线处需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7年中考

5.读书与积累。(5分)

(1)请在下列名言中任选两句,写出它们分别出自哪部(篇)作品。(2分)①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③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 碌无为而羞愧。

我选择第句和第句,它们分别出自和。

(2)根据下列提示填空。(3分)

①书中描写了一个勇于挑战的冒险者,他流落荒岛28年,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填作家名)。

②他是梁山泊的军师,足智多谋,在108条好汉中排名第三,这个人是(填人名)。

③《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故事是。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24.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约是誓言,约是承诺,约是一种心灵的期盼。

时空广阔,心灵悠远,让我们相约人生,相约自然:约同伴、约亲朋、约名家、约凡人、约山水、约四季„„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让我们用心相约。

请以“我和有个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8年中考

8.班里开展“书林漫步”的读书活动,下面是其中的几个环节,请逐一完成相关任务。(10分)

(1)牵线搭桥理情节

请将下面《骆驼祥子》中几个关于祥子的事件按情节发展的顺序排列(只写序号)。(2分)

①无奈娶虎妞②洋车被兵抢③ 贱价卖骆驼

正确排序:()(③)()

(2)寻章摘句说人物

请你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3分)

①(他)寻思道:“俺只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他”是《》中的(人物),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②这炉子是我用方砖砌成的,……把我的面包放在里面,用瓦盆把它们扣住,再在瓦盆外面盖满火种,……这样,我把我的大麦面包烘得非常好,不亚于世界上最好的炉子烘出来的,而且不久之后,我居然把自己训练成一位很好的面包师,因为我还用大米试制了一些糕点。

“我”是《》中的(人物),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我”乐观自信的性格特点。

(3)探幽揽胜觅文踪

玉石店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一颗石头,炼就了苍穹;第二颗石头,化育了石猴;第三颗石头,造就了一座红楼……”

画上的这段文字,其中三处隐含着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请你选择其中两处,写出相应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的名称。(2分)

答:

(4)神定气闲谈读书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请你针对“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标语,从名著阅读的角度,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6.《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相处怎么这样难;也有人说,相处其实很容易。有人说,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相处伴随着无奈。相处,需要心与心的相知,需要手与手的相携……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09年中考

6、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⑴“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这副对联中隐含着几位名家。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其他几位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写出他的姓名、一部(篇)作品及该作品中的一个名句。(3分)【示例】少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⑵中国古典名著中,有不少关于打斗的精彩描写,下面是摘录的两段:

【甲】 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

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

【乙】 鼓声响处,庞德出马曰:“吾奉魏王旨,特来取汝首!恐汝不信,备榇在此。汝若怕死,早

下马受降!”公大骂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

【甲】语段写的是▲(人名)大战张郃,【乙】语段写的是▲(人名)大战庞德,两段文字均出自《▲》。(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与朱元思书》

26.根据要求写作。

题目:取暖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取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0年中考

6、名著阅读。(5分)

(1)请把与《水浒》有关的三个选项挑选出来。(填序号)(3分)

①吴承恩②施耐庵 ③吴敬梓 ④杨志 ⑤杨修 ⑥范进 ⑦三英战吕布 ⑧三借芭蕉扇区⑨三打祝家庄

▲、▲、▲

(2)这一夜我的睡眠很不好,希望和恐惧轮流地在我心中转来转去。我起来好几次„„最后可纪念的8月19日那天,早晨六点,客厅门打开,尼摩船长进来,他对我说:"到自由通行的海了!(2分)

上面文字出自名著《 ▲ 》,尼摩船长的话表明此时他们已经摆脱困境,他们遇到的这个困境是:▲。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鱼我所欲也》

24、题目:把甩在身后

要求:(1)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失败”、“对手”、“荣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2011年中考

6.名著阅读。(3分)

他虽嫉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通放弃亲事,为的是让刘太公能够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是,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一件事情:。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愚公移山》

25.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所有的结果都不是凭空降临的,所有的事情都有过程。昨天的种子在今天发芽,明天的故事在今天就已经开始……

以“我相信,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2)以“身后的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2012年中考

(2)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A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撷做粉碎„„B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①选文中A是▲(人物),B是▲(人物)。(2分)

②根据选文中A、B的语言,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陈涉世家

23.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题目:我会记得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篇5

《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4.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整天学习不如片刻学习):。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或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

6.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

7.强调站得高看得远的句子:。

8.。从反面设喻,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就会像螃蟹一样,一事无成。

9.《劝学》中用好马和劣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其表示劣马坚持不懈的句子:。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从正面劝勉人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后,上升到劝人为“善”的句子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7.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答案: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劝学》《师说》重点实、虚词练习

1、请选择“而”合适的用法填入括号中。

①表并列 ②表转折 ③表顺承 ④表递进 ⑤表修饰 ⑥表假设

(1)惑而不从师(2)

(2)吾从而师之(3)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

(5)群聚而笑之(5)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6)

(10)吾尝跂而望矣(5)

(11)蟹六跪而二螯(1)

2、请选择“之”合适的用法填入下列括号中。

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指示代词,这。

④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④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1)古之学者必有师(1)

(2)人非生而知之者(4)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

(5)郯子之徒(3)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4)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

3、请选择“其”合适的用法填入下列括号中。

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又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③表揣测、估计。译为“大概”“也许”。

(1)其为惑也(2)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

(4)其皆出于此乎(3)

(5)爱其子(1)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

4、请选择“于”合适的用法填入下列括号中。

①介词,从。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③表被动。

④介词,对于。⑤介词,向。⑥介词,在。

(1)青,取之于蓝(1)

(2)而青于蓝(2)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

(4)不拘于时(3)

(5)学于余(5)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

(7)而耻学于师(5)

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更快)

(2)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3)吾师道也(学习)

(4)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老师)

(6)不耻相师(以……为耻)

(7)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9)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短歌行》理解性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

5、《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6、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8、《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9、《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10、《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1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1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13、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答案: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9、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0、契阔谈讌,心念旧恩。1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陶渊明)理解性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描写在自家庭院能看到远处的村庄和村庄轻烟袅袅景象的:。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描写乡村中鸡犬相闻的声音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回头想起来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6.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归园田居》中,与这画面相应的诗句是:。。

。。

7.诗人以笼中鸟、池中鱼对故园的怀念自喻,表达回归田园生活愿望的两句:。

答案: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理解性默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送我至剡溪。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入梦原因的句子是。。。。

8.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9.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10.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11.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

1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湖月照我影。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5.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6.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8.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9.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0.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登高》(杜甫)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独自登高的处境和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并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并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白居易)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中“,”,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犹豫不决而出场,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表现了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整体呈现出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的句子是:。

4.《琵琶行》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

是:。

5.白居易《琵琶行》中,表明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沉咽、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这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6.《琵琶行》一诗描写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的句子是。

7.《琵琶行》中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

8.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9.《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10.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11.《琵琶行》中,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与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的心意相通的意思相近。

1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13.《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1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 “。”

1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感慨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的句子是:。

1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夜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的句子是:。

17.《琵琶行》中,写白居易重听琵琶女的弹奏后,泪水沾湿衣襟的句子是: ?。

答案: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4、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6、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8.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0.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1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1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1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16.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理解性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又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阙中既拍和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公瑾预伏一笔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赤壁雄奇壮阔,体现“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美人烘托了英雄的风姿潇洒、英气勃发。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让不可一世的强敌顿时化为灰烬的句子是“,”。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祭奠江月,让一位襟怀超旷、善于自解安慰的诗人形象浮现在读者眼前。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8、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性默写:

1.当理想遭遇现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辛弃疾在遭遇当权派猜忌,眼看英雄老去,时日无多之时,却仍唱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典明志,至死不渝。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刘裕住过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当年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的惨败,和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历史遗迹和英雄人物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复存在。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赢得仓皇北顾,气吞万里如虎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7.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声声慢》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七组十四个桑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地愁苦之情。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 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感情慢慢融入落花,对花自怜,黯然伤神。

3.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同人难以入眠的是:

4.古人有“借酒消愁”一说,词人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到词人 欲用酒来打发愁情,没想到还是驱不散晚风带来的寒意的句子是:、。

5.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7.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用黄昏时刻的梧桐和细雨表达自己无垠的愁情的句子,、。

答案: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4.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5.写清风明月无竭无尽,任吾享用的句子:,,。

6.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7.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8.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

9.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10.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11.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2.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13.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14.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5.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答案: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9.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

1、《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

2、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5、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

6、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

7、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8、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9、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石头的情况的句子:。。

1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情况的句子:,。

11、在《登泰山记》中,“ ”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 ”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答案: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2、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4、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7、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9、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10、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11、而雪与人膝齐。大风扬积雪击面

《静女》理解性默写: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男主人憨厚痴情,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

4.《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同时还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的句子是:。

6.《静女》中,点明姑娘与小伙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

答案:

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理解性默写: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2、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感情深厚却分隔两地,无限忧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虞美人》理解性默写

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3.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4.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鹊桥仙》理解性默写: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是“,”。

2.“ ”显示出织女的手艺精巧绝伦。“ ”是说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

3.词人用“,!”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4.” “既写出了牛郎织女相距之遥远。又突出了两人相思之苦,相见之难。

5.秦观在《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6.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

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篇6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第二单元《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②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第三单元《孙权劝学》

三、《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口技》

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作者,字,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

(2)众妙毕备()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

(3)宾客意少舒()A.少量B.稍微C减少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A.名字B.名声C.出名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3分)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1.文学常识:

①《夸父逐日》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均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古今异义。

饮于河、渭: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北饮大泽:。

②道渴而死:。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地维绝 故水潦尘埃归焉

5.语句翻译。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止增笑耳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M”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篇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七下

10.《陋室铭》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1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13.《公输》

作者: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 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选自《孟子》

中心: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7.《孔孟论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

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1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八下

20.《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21.《愚公移山》

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自《列子·汤问》

中心: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毅力,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2.《狼》

作者:选自《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中心: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 选自《东坡志林》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中心: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24.《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5.《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27.《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 7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29.《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30.《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关于为他人着想的作文下一篇:招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