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1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1、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

2、把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

3、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和私人社团举办的专业服务,这种服务不分性别、年龄与贫富,以协助任何个人发挥其最高潜能,使其获得最美满最有效的生活为目的。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1、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

2、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2、社会工作扩大的对象

3、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的领域

1、社会工作领域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2、社会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3、社会工作的领域(分类与范围)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社会工作这一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学科有更深的了解,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有质上的理解。学习本章首先要对西方及中国古代的救助历史有初步概念,对救助这一人类善行给与准确地把握。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内容为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发展,其中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为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

专业(欧美)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莱时期的思想根源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二、中世纪的宗教慈善活动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三、社会工作的发端

1、慈善组织会社。

2、睦邻组织运动。

四、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1、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2、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3、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工作的演进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二、通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任务

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元分割的状态,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上的障碍。也降低了社会工作介入的效能,因此、建构一套整合的社会工作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使社会工作者成为通才就非常必要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哲理和价值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一切助人专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助人专业,社会工作与哲学和价值有着必然的根深蒂固的联系。哲学是对人生的思考,价值是对人生的问答。社会工作就是在哲学与价值的共同作用下成长的。学习本章应对社会工作这一“助人自助”的专业有初步了解,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起源的了解明白社会工作的本质所在。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工作专业哲学与专业价值伦理,从价值讨论入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所涵盖的范畴及相关反思,其中的重点就是从价值层面理解自我与专业自我的结合。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一、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根源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影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新教哲学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工作与哲学

1、人生需要哲学

2、社会工作需要哲学

三、哲学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哲学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2、哲学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价值及其分类

1、什么是价值

2、价值的分类

3、价值的意义

4、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社会工作价值

二、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

2、人的权力

3、人的责任

三、社会工作关于社会的价值

1、社会的含义

2、社会的责任

3、社会的需求

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1、两种价值的相同之处

2、两种价值的冲突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将来的计划

2、发展——身份与角色混淆

三、认知

1、皮亚杰(Piaget)——12—15岁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是正式运作期。有成人的智力,会运用推理、分析和思考,作一些假设。

2、盖而福(Guilford)——人类智力结构及发展包括:认知(发现并认识)、记忆、扩散性创造(创造新的或分析多种关系)、收敛性(得出结论)、评估

四、家庭关系及社会化

1、家庭关系

2、社会化和同伴关系

五、价值观

重视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向重视个人价值和能力价值演化 对成人的价值观具有批判性

六、社会环境和问题

1、社会环境

2、问题

七、对策

1、学校辅导室为主,结合相关机构人力物力,形成网络服务,为其家庭服务。

2、改善学校与社区环境

3、执行青少年保护法

4、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

第四节 成人行为和社会环境

一、发展特征

1、生殖年龄

2、问题多多的年龄

3、稳定下来的年龄

二、行为发展理论

1、交友、婚姻、社会化

2、长期承担的社会责任

3、道德发展和家庭关系

三、社会环境和问题

1、婚姻问题

(1)晚婚或不婚(2)婚姻解体

2、就业问题

(1)体力不支的困扰

(2)面临两种情境及多重心理压力(3)逃避成就

第五节 中年及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中年期的特征

1、身体的改变

2、事业的成就

3、危机及失调时期

4、家庭结构改变

二、中年期的行为发展

1、利他的对自利的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二、小组工作的对象与功能

1、小组工作的对象

2、小组工作的功能

三、小组工作的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2、治疗模式

3、交互模式

4、互动模式

5、组织与环境模式

6、行为修正模式

7、发展模式

8、`预防与康复模式

第三节 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与发展

1、社区工作的概念

2、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

二、社区工作的对象与功能

1、社区工作的对象

2、社区工作的功能

三、社区工作方法

1、地区发展模式

2、社会计划模式

3、社会行动模式

第四节 社会行政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概念与发展

1、社会工作行政的概念

2、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行政的内容

社会工作行政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不同,它不是直接地与个人、小组及社区打交道,而是在行政这个层面上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并提高其社会功能。因而,人们一般认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是直接服务的方法,而社会工作行政则是一种间接服务的方法。

三、社会行政的功能

1、制度的层次

2、管理的层次

3、技术的层次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第七章 社会工作实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工作领域内,如青少年工作、老年人工作、妇女工作及相关机构服务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把握。遵循科学、实用和启发探索的原则,讲授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不仅要陈述各领域社会工作的内容,还要结合社会工作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三、工业社会工作

1、工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及职责

2、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3、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方式和方法

4、我国的工业社会工作

四、矫治社会工作

1、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及起源和发展

2、矫治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基础

3、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4、我国的矫治社会工作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八章 社会工作的实习与督导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专业养成及提高专业素质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社会工作的实习和督导对专业训练和专业服务的质量的影响。本章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在实践中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在实践中丰富理论。

(二)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为:

1、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2、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

3、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

4、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其中实习与督导之间的关系、实习中遇到的专业自我和自我的冲突是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含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

1、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

2、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1、理论与实际相整合

2、发展专业自主能力

3、增进专业自我

4、培养专业自我和专业价值观

5、培养反思、批判精神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1、机构为本的实习模式

2、学院为本的实习模式

3、机构与学院的伙伴关系

4、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与安排

1、时间安排

2、实习过程

3、实习评估

4、选择实习机构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二、督导的功能

1、行政功能

2、教育性功能

3、支持性功能

三、督导的素质与条件

1、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

2、教导学生的意愿

3、教授他人的能力与态度

4、学习与成长的意愿

5、时间条件

四、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1、成长与发展模式

2、学徒模式

3、结构化学习模式

4、管理模式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三、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 10% 期中论文 20% 期末笔试 70%

四、教材选用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2

1.1 内化价值观念, 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化,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 都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而社会学则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 不仅关注社会的子系统, 更加关注若干子系统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群体或者社会中, 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 都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过渡到成年时代, 都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合格的公民。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1.2 掌握生活技能,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 例如, 在课堂扮演学生的角色, 在家庭扮演父母或儿女的角色, 在工作岗位上扮演职责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按社会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使每一个社会人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使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并履行好所扮演的角色。

2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课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 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启发式教学的特质, 笔者一般会在每个章节讲授前, 通过资料、视频或设计问题的方式, 启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这一章的讲解前, 提出“什么是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的氛围哪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等问题供学生们思考, 增强学生们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

2.2 多元情景教学

社会学概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是否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也是学业评价的关键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使学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必须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完成。因此,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学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互动”等内容时,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扮演自己期望的社会角色, 通过上台编排表演情景剧,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 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点评各小组的表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小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2.3 案例教学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成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常常选取社会生活中热点和焦点事件, 如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 因为此类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感觉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案例讨论和辩论的积极性。例如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这一章节内容, 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 比较讨论全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以及完善的对策;围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学生参与了“一年一度大迁徙之春运”的热点问题讨论。针对不同的案例, 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自由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 让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全班分成不同小组, 由一位学生充当小组组长, 在小组内部讨论, 汇总整个小组意见后再上台发言。

2.4 立体化教学

课堂是第一教学场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课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空组织的教学活动, 主要采用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等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生活, 接触社会, 在课本之外进行实地调查, 亲自了解社会。例如在学习“社区”这一章节时, 带领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 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所发挥的作用;在学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这一章节时, 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三十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 调研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情况;在讲到“社会保障”这一章时, 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老人, 了解老人的喜怒哀乐, 倾听他们的心声。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5 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效果, 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笔者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 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把书本上的内容拿出一些章节, 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备课, 等到提前备课的章节, 小组同学来当老师, 轮流上台讲课。学生在课后对自己上台讲课的内容做足了准备, 都能把所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 有滋有味。或者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中做调查, 把调查的结果整理汇总, 到课堂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让学生换位扮演教师的角色自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模式,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更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 更能深入掌握学习内容, 经过这样的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大大增强。

3 结语

总之, 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对于高校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 教师要有效地传播知识, 学生应当有效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应有良好的互动。在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 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独立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 .

[3]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49.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

一、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坚持的原则

1. 坚持保证课程知识完整性的同时突出专业相关知识重点的原则。

学生考研及理论学习的需要决定了《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授内容必须是系统全面的,即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而同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又决定了该课程必须突出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方面的知识重点。近年来,国内高校社会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一般采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主编),所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一般也把它作为教学参考书,但该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对于大多数专业来说,要想把该教材的全部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在全面介绍课程知识的前提下,重点讲授与社会工作实践相关的知识。

2. 坚持基本理论体系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融入前沿理论成果的原则。

社会学学科经过近二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对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已经给予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由此也构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保持这一基本理论体系的稳定性是社会学学科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原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必然会不断涌现,对此进行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也必将不断产生。所以,将社会学的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并融入到社会学理论中来,以此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这更是社会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对当前社会学研究的几个领域前沿问题进行介绍,包括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等。

3. 坚持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的原则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两大支柱,也是学生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更是社会学学科的价值体现。因此,《社会学概论》课程必须保证这两大教学内容的并行教育。不仅在绪论中要保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课时,各课程后面各章节的讲授中,也必须做到在分析理论的同时,介绍该理论的建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都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内容,在目前也是热点研究领域,如李培林等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上“中国经验”的挖掘与总结。探究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与世界现代化规律的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真正把“中国经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结果。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反思和推进,如不能继续采用“把社会现象研究化约为自然现象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了,要摆脱“用西方的理论尺度来剪裁中国的具体经验事实的“情景误置”的陷阱,寻找适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应坚持的原则

一门学科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了共同认可的权威教材对课程教学来说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作用。有利的影响在于: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并系统阐述该理论;不利的作用则在于:学生通过权威教材也可以获得系统的课程信息,教师的作用受到挑战。避免不利影响的发生,除了通过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外,主要靠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采用,教学效果也主要受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

1. 坚持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共进原则

作为教学活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引领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及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等教学环节做出决策和进行正确引领。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作用的发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积极配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社会学概论》课程可采用恰当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共进的目标,如在讲授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如对“2003年松花江水污染案件”进行分析。在讲授文化的功能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热潮问题,在讲授夫妻关系失调问题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法”,采用“角色互换法”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尝试进行课程的讲授,以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理论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学术观点,鼓励他们对教材及课程内容进行质疑。这些活动可促使教师自己加强理论研究。真正达到师生互动共进的效果。

2. 坚持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紧密配合的原则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及社会管理等活动的应用性实务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训练,社会学学科本身具有直接现实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这也是由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坚持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并行教育原则所要求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去进行社会问题的调研,同时根据调研成果撰写分析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小论文。如通过学习生态环境知识调查生态环境问题,学习青少年社会化知识后调查青少年犯罪问题,学习家庭知识后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暴力及养老等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3. 坚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和传统板书与之配合的教学手段互补原则

实践证明,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单纯使用板书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社会学概论》课程来说,尤其明显,但必须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件必须发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优势,避免把课件变成电子讲稿。必须恰当地采用图片、图标、视频等形式来增强吸引力。第二,课件必须纳入远比教案多的信息,包括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前沿理论成果、教学案例等丰富内容。可准备出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而板书配合课件的作用在于:首先,将一次课程所讲授的章、节、目等内容写在黑板上。利用它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理论的推演进程及其逻辑关系。其次,在黑板上写上所讲授的课件之外的一些重要概念、人物等信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利用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来总结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在给学生重新梳理所授理论的同时,再次强化了该节课的知识体系,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杰.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教学的几点尝试[J].社会工作,2010,(2).

[2]章杨.情景模拟法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2012,(1).

《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4

总 学 时:51学分:3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9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讲授社会科学的定义、内涵,研究程序和方法;第二部分从纵向梳理社会科学发展简史;第三部分从横向概要介绍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作为一门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社会科学的概论课程,本课程的基

本目标如下:

第一,让学生对于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及主修学科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以下几个问

题有初步的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社会科学,如何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怎样发展的;

第二,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构成及各分枝学科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了解各分

枝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通过这门概论课的讲授和学习,让学生扩展眼界,了解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总体的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的定义及内涵、发展简史和方法;第二部分讲述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明白学习社会科学导论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的定义的理解,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

第二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本章思考题:

1、三个主要的知识领域重点各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程序 第二节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方法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理论、假设、文案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本章思考题:

1、结合您感兴趣的一个社会问题,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通过文案法寻找相关信息。

第三章 社会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大致演变,理解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每个时期的特点,各时期之间的联系。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20世纪的社会科学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本章思考题:

1、古希腊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2、中世纪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4、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5、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社会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学、结构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 本章思考题:

1、尝试用三种主要社会学理论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如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民族政策等。

第五章 政治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经济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管理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期中采用开卷考,期末采用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折算为10、20、70。学生必须阅读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至少一本,写出读书笔记,才可以获得平时成绩;期中考试采取5分钟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闭卷。

五、建议参考教材

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5

摘要:目前,《社会学概论》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从“教师角色塑造”和“丰富教学手段”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有显著支撑作用。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不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行政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地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这门为未来专业学习打基础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因此,通过恰当的方式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会学概论》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成因,并提出具体课程改革建议。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与原因

(一)学生对课程存在认知偏差,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社会学概论中涵盖“婚姻“爱情”“组织”“制度”等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概念和理论范畴,很多学生低估社会学的难度,认为只要记忆概念或用生活常识去思考问题即可,没有必要投入精力学习。事实是,课程本身涵盖的概念比较庞杂、内容比较宽泛,了解容易,理解与运用难,如果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或教学方法不恰当,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角色定位不当,影响学生与其的课堂配合。社会学是一门与生活结合紧密、非常灵活的课程。对其学习既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又需要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自主空间。其中的度往往难以掌握。比如有的老师把自身作为课堂主导,用课本章节与概念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发挥,反之有的老师给学生留出了过度的自学空间,缺乏对重要知识点和难题的解答,弱化了课堂专业化。这两种情况或是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或是让学生陷入了无规范的自主,均不利于其很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课堂活力。社会学概论的授课教师未必都是社会学专业出身,面对大量学术概念和理论范畴,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旁征博引,提升讲解的趣味性与深度。而师生互动的缺乏,又阻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致其变成专业名词记忆与背诵的工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免产生抵触心理。

(四)课外调研缺乏,课堂教学脱离实践。社会学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必须从实际问题中寻求支撑。但目前的教学更多依赖教材,给学生课外调研和实践的空间不足。大部分教材专业知识居多,案例数量少,内容枯燥,若不加入亲身体验,则难以对很多概念与社会问题感同身受,忽视与时代特征的衔接,导致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理论难以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强化《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对策

强化《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基本理念在于:一方面,变授之以渔为授之以渔,不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专用名词、学术流派,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关怀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在具体情境中解答困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教学工具的运用,扬长避短,塑造与时俱进、具有吸引力的课堂,弥补教师缺乏社会学专业积淀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授《社会学概论》的过程中,依据现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从两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教师角色。

1.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塑造。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已经不再占据知识的制高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获取相应资讯,成为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导者”的角色应尽快转变为“引导者”。其功能有二:一方面,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互动式、反思型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看待问题的主观与浅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学是如何运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审视和解答常见的生活问题,帮助大家转变对该课程的错误认知,让学习不仅局限在专业领域,更延伸为思维模式建构与优化。

2.教师作为“鼓励者”的角色塑造。对于学生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表现出的倦怠、抵触,教师不应该片面地归结为其学习态度的问题,也不应过多训斥。大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大区别,更容易逆反,更需要有成就感的激励。有鉴于此,教师应调整角色,做好“鼓励者”。这要求一方面,不苛求每个人都达到同等的学习效果,而是因材施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个人特点,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可能实现的《社会学概论》学习目标,并制定适合个体的学习计划与方法,同时持续提醒与引导其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挑战难题。虽然《社会学概论》源自生活常识,但其有更多高于生活的理论与解读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常识、质疑理论,积极提问,再经由互相探讨获取答案,从中领悟乐趣。

3.教师作为“催化剂”的角色塑造。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社会学理论学习与考核,而在于用不同的方法挑战和激励学生,促进个体的优势与特质发挥。如对于思维敏捷但观点偏激的学生和分析问题停留表面的学生差别化训练,让前者多了解他人想法、换位思考,让后者多阅读时评政论学习深入剖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其击破短板,张扬长处。

(二)丰富教学手段。

在《社会学概论》授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反复探索并更新教学形式,经过实践,发现如下几种方法收到的教学效果较好。

1.餐前小点。即在课堂教学这一“正餐”之前,先由学生查阅并选取任意社会热点,作为“餐前点心”在课前十分钟展示,组织全班进行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的讨论,老师更多起到激发、引导、发问、评价等辅助作用。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寻找问题―运用理论、解读问题―激发思维、解决问题”的整体训练,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了《社会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对于社会问题应对的实际意义,实现了理论的盘活。并且,在资料搜集、幻灯片制作、公众演讲、回答质疑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头脑风暴。这是一种集体交流的方式,4-5人为一组,在社会学的特定范围内自选

话题,进行自由思考、产生观点,并在几轮讨论后,对观点进行评估、挑选、整合与汇报。有别于传统的头脑风暴,《社会学概论》课上,笔者还鼓励各小组成员相互流动,使问题能够在更多不同思维、不同背景的人员之间得以分享。比如“爱情”这一主题教学中,笔者让每位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关心的爱情问题,筛选出五个最受欢迎的组成五个风暴小组,经由三轮自由选组、共同探讨,由学生代表进行问题最终分析与解答展示与互评。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了问题创建的机会、更宽松的思考环境,通过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思维网络,让学生了解了同伴的想法,为自己的观点辩驳,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实现智慧的汇集。

3.角色扮演。笔者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引入角色扮演这一常用技巧。比如在“社会分层”这一章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话剧表演,要求在话剧中体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特征、形成原因、流动状态等。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将现实情境与理论结合起来,又快又好地完成对话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吸纳―释放”的过程中,学生既有趣又深入地吃透了书本,同时实现了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的锻炼。

4.微调研。为了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笔者课后布置了简单而丰富的非正式微调研。如学习“社会组织”时让学生对社团、办公室、院系等的建立与运行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社会角色”时,让学生访谈五位不同社会位置的人,了解其角色扮演及角色对个人行为的约束等。理论在调研过程中变得更加鲜活,学生在学习时跳脱了死记硬背的困境。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6

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课程教学主要目的和任务: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线,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识目标:使大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能力目标:使大学生培养起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及内在联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理解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掌握思想解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要求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求学生了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要求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和任务。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要求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掌握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要求学生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和平外交原则的内容。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问题式、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用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论坛、演讲、论文、辩论、调查、参观、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科学“三观”的树立。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理论教学同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二)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讨论,组织学生演讲、辩论、问题法等形式。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组合起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四、本课程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社会实践调查成绩与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注重思想品德,学生的听课、发言状况、考勤状况、作业状况、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调查占20%,主要注重行为能力,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 2010年修订版

2、主要参考书: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

(2)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版。(7)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8)庄福龄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奚广庆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1)卢烈英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7

《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社会保障理论、历史发展和应用三方面知识, 包括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的改革发展潮流;也包括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概述, 如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失业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职工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区保障, 等等。每一部分内容都涉及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国外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学习非常枯燥无味, 而且难于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保障实际情况相结合, 也不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基于上述的教学情况,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不仅可以将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 缩短理论教学与现实问题的距离, 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表达、合作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并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会保障的应用案例, 接触到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一些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 对这些问题作出适当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 还可以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热点话题之一。由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在不断改革、完善过程中, 因此, 在《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并非完美无缺, 其局限与优点同样突出, 如占用时间较多, 适用范围有限, 缺乏对概念、原理等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培养等。在《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 进行改革探索, 总结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组织实施由3个环节构成。

1.教学准备环节

为了提高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效, 避免常规案例教学占用时间太多的局限,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设计特别重视课前准备, 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规划。其一, 课堂精讲。设计某一章的案例教学, 首先, 安排课堂精讲, 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这是常规案例教学缺乏的环节, 也是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其二, 案例精选。涉及社会保障的个案丰富而复杂, 而一个案例只能解决有限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 对不同案例进行分类取舍, 选择最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案例, 尤其是最近发生的、影响面比较大的社会保障案例。例如, 针对养老社会保障案例, 选择2007年各省市城镇老年人养老金因居民消费指数的上升而增加, 由于各省市政策不同, 养老金的增加幅度也不同, 教师重点收集13个省市的资料。教学案例的选择, 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小组学生的材料收集准备, 也是实践案例分析取得成绩大小的关键。其三, 小组实践分析。教师将同学分成8人~10人一组, 确定小组负责人员, 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对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提前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 并指定小组成员对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同时, 允许其他小组同学提出意见, 小组实践分析, 一方面, 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避免课堂讨论中最容易出现的冷场、言之无物或离题太远等弊端;另一方面, 使得学生参与课堂争辩、质疑、科研探索, 扩大参与面,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堂讨论分析环节

课堂讨论分析是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也是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本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能力。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师生之间、发言人与点评人之间、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多层次交流, 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首先, 教师要对案例中显现的问题和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指导学生查询国内外相关的材料, 进行佐证分析, 挖掘案件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次, 教师要通盘设计案例教学计划, 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对案例进行讨论、辨析。再次,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观点进行配合分析, 但只能就案例的背景材料和关键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 或给出结论。在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善于引导, 不要轻易打断, 或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应充分肯定, 对错误的观点和离题太远的辩论也要及时引导, 促使课堂讨论逐步接近既定教学目标。

3.成绩考核环节

一般案例教学都是在教师做出点评后结束, 案例分析结果没有考核量化指标,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缺乏直接的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强化教学效果,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将案例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延伸, 直接与最终的考试成绩挂钩。在课堂实践案例教学终结后, 由教师给予实践案例小组一个分数, 一般是总成绩的20%。参加案例讨论者也有鼓励性分数, 根据参与的积极性, 给予一定小组成员的浮动成绩, 一般可以上下浮动10%。同时, 教师在课后要对实践案例报告做出书面批改, 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点和局限进行评析, 作为平时成绩归档, 并反馈给案例解析人。如果案例解析人和点评人对教师的评析有不同意见, 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 并给予合理修正的机会。

三、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特点和关键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要求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常规案例教学的局限在课堂讨论环节, 有着明显的单一性和临时性。而且, 课堂互动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失败。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 综合运用了理论精讲、案例解析、点评、课堂讨论等相互渗透的手段和方法, 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成绩评价融为一体, 具有导向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研究性,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认真调查、深入研究, 切实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 特别是课前准备环节的安排, 节约了课堂讨论时间,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案例教学过程复杂, 视点具有开放性, 结论需要当堂核实, 缺乏充分的时间保证, 其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优, 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既要解析、研究、讨论案例, 又要传授基本概念和理论, 其结果往往挂一漏万, 这是一般案例教学难以两全的突出问题。而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有周密的课堂设计, 将基础理论的精讲和典型案例的解析都放在课前准备环节, 为课堂上的案例研究、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 不仅节省了课堂讨论时间, 解决了一般案例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也使得案例教学避免了某些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 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设计、点评、讨论, 教师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可以切实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的程度。在运用这种方法时,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以国内为主, 国外为辅

首先,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复杂的案例讲解, 需要解释有关概念、原理, 学生容易产生烦杂的感觉, 主次不分, 影响教学效果。其次, 由于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热, 目前从国外教科书翻译和引进大量案例, 但其中许多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和条件与我们的书本内容已经有所区别, 因而不能照搬照套国外教材, 要区别选择, 进行“扬弃”, 并多选择国内一些与本学科问题有关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来分析,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同这些案例的内容, 从而使案例真正为我所用。

2.实践案例教学不适应所有授课对象

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探索在实践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尽管这些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但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自我控制力, 难以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案例的解析、点评。因此, 该教学法比较适合大三、大四学生的教学活动。无论知识广度和深度, 高年级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应建立在充分的时间保证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适宜小班教学, 否则, 教学实效会因为时间紧张和参与面狭窄, 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实践案例分析教学不适合所有课程和教学内容

典型事例中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 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并训练其策略、思维能力。实践案例分析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易达到的效果。但是, 从探索经验来看,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太适合理论性、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因其局限于事件叙述, 远离抽象的概念和知识, 有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 从而妨碍他们对概念、原理等系统性知识的深度认知, 以及批判性分析能力的提高。因此, 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比较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如《社会保障概论》的基础理论就不太适合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如各项具体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和失业社会保障, 等等) 使用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法, 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开展实践案例分析, 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实践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分析过程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条件出发。

关键词:实践案例分析,《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殿文.公共事业专业《定量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探讨[J].民营科技, 2006, (12) .

[2]周长春.案例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这是《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现状

可以从大学生认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探索融入方式方法做好基础分析,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概论》课程教学,结合文献调研[1] [2] [3] [4],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主流表现出的是良好态势。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大学生掌握并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能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持敷衍态度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入,比较肤浅,进而有比较模糊的价值取向,导致在个别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2.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对《概论》的学习,坚持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对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科学的认知。

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他们普遍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还是有少数大学生着重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问题。

5.《概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差,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以上问题表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并将其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南,这与《概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致。因此,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高度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通过《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要想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目前《概论》课教育教学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极度缺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不仅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2.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量少,且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空洞的理论,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目前,高校《概论》课受教学课时所限,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概论》课考核方式不甚合理,教学实效性评价方法不科学,需进一步改革。高校对《概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测验为主,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内容较少,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考核主要基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忽视学生自评、互评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考核仅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将这些内容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内容进入教材、课堂和大学生头脑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融入效果,有必要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融入《概论》课。

(一)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

在《概论》课的教学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目标,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如何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选择,又是一种理想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起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概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集中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系统全面地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文化体现,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它们是当代中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必须巩固这种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时代观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以“八荣八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必须将坚持知行合一作为《概论》课程教学的直接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和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的课堂现状分析,《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融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概论》课教学,教学方式的好坏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的效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方式优化包括:

1.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在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样可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和谐中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教育的实效。

2.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式。比如,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由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了对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需要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控教学过程,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新型的考核方式应该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比如:可将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比例增加,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主题辩论、社会调查、课堂作业、出勤、阶段性大作业等共同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并且期末试卷中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同时,在实践考核中,不能仅仅以实验结果来判断学生实践成绩,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概论》课考核方法、提升了考核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个考核方案在笔者所上的《概论》课部分课堂进行了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婷,王仕民.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境遇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88-191.

[2] 唐凯麟,张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认同和道德建构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1):1-5.

[3] 于海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笫十八次全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55.

[7]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

上一篇:农大网上作业参考答案下一篇:公司客户回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