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精选8篇)

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篇1

宁安三中 郭雪丹

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导入怎么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呢?显然,搞好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初中英语的教科书中口语内容有很大比重,如:问路、看病、打电话、购物等,口语篇幅贯穿于教材的始终,突出了英最本质的功能——交际性。那么,如何进行口语教学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一、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英语无用,我又不出国,只要学好母语就够了,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是多么重要,许多外商的投资以及大量商品的进出口都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没有正确的语言又怎么能沟通呢?因此学英语势在必行,作为一个英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爱心与耐心是学生转换的又一个前提。英语的词汇量大,尤其是新教材词汇量更多,再加上许多句型及短语也要记忆,学生学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多给一点爱心和耐心。我们应该做到“好看的要爱,有伤疤的更要怜惜。”只要每一个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感情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如果一个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学生就对这科感到反感,甚至望而生畏,又怎能学好呢?

我教的班上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常说:“记忆力较差,记单词比较困难。”然后我就教给他们“笨鸟先飞”的方法,以及记单词的一些小巧门,同时以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由原来的每个单元一次性的记忆变成每六个单词听写一次,这样以来,他们觉得记忆单词比较轻松,于是渐渐的对英语产生了兴起,因此,在第二次月考中成绩有所上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往往出现在他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中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只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发挥其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先用简单易懂的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猜谜、做游戏、听英语歌曲、讲一个英语小笑话等,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语能力的提高。

2、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学生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只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再以艺术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乐,就会使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到口语对话的行列里来。

3、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开口讲英语,即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这时,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

暗示,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习口语的兴趣。

三、创设交际情境,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英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英语教师应尽力创设或寻找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气氛活跃,学生带着好奇心,在不由自主的状态下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与此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些实用口语,为将来的交际打下基础。情境创设方法多样。可用实物情境法、图画情境法、环境情境法、体态情境法、多媒体情境法等等。具体操作如下:

1、借用实物创设情境。用直观教具是进行口语教学的最简单设置方式。不仅大量的名词可以通过实物来呈现,一些方位介词也可借助物体使表达简洁明了。如创设实物情境组织“辨认物品”“指明方位”之类话题的教学和训练,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象真实,学生印象深刻。

2、通过图画创设情境。实物情境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些东西教师不便甚至不可能带进教室。这时,图画情境就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交通工具、家庭摆设等。特别在描述一个事件,表达一串连贯的思想的时候,图画情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当场画简笔画,那效果则会更佳。

3、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教室是教学的主要环境,也是进行各种语言模拟训练的最方便的“临时舞台”。如一、二张桌椅稍加一些道具就能为学生提供“购物”、“用餐”、“借书”、“看病”等对话情景。教室里的座位排列还可以排成街道、厂家、商店的样式,使“问路”这样的话题在较形象的情景中进行。

4、运用体态语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如在“看病”这一对话情境中,教师可用动作做出捧腹、咳嗽和按额、按背等不同姿势配合面部的痛苦表情进行口语教学。同样,组织“现在进行时”的操练时,动作情境也较为有效。

5、巧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已成为发展趋势。录音、录像、电视已成为现代课堂中较常用的教学手段,为创设情境、培养口语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如看了一段录像或电视后,把声音去掉,让学生借助画面进行语言表达,也不失为一种练习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四、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多样化,综合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活动极大多数是围绕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各种听说活动。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锻炼听说交际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可以采用小组练习,即“群口相声”;两人一组,即“对口相声”;个人练习,即“单口相声”等,方法可以有:

1、值日报告。每节课拿出5分钟时间,用英语谈论今天天气,或讲一个故事,或报道一条新闻,或介绍学校的一项活动,或推荐一本好书„„题材不限。只要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台下”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

2、交际游戏。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时的情景中。交际游戏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学习和掌握语言。例如:老师拿一张图片,让学生在不看图片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提问猜测图片是什么。或者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小组中一位学生手拿图片或设想一个情景让其他同学猜测。

3、完成故事。这种活动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要求他们通过向组内其他同学提问的方式完成整个故事。教材中的课文都可用来进行这种形式的口头交流。

4、扮演角色。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角色,如警官、售货员等;设想一种情景,如购物、安排晚会等,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交际训练。练习完每课对话之后,可请一对学生临时编排相似的对话或把全班学生配对,让所有学生同时编排相似的对话进行训练。课本上有许多话题都是很好的表演材料。让学生边学边演,知识掌握轻松自如,还能自编台词,达到了口语锻炼之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篇2

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景,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兴趣, 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兴趣, 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学习中来, 才能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案例1, 讲述原电池时, 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两个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1:1786年, 意大利生物解剖学家Galvani把青蛙放在铁锅中, 然后用铜线触及青蛙腿的神经, 发现青蛙腿抽搐, 当用铁丝触及青蛙的神经时不会发生抽搐。当实验了多种金属材料之后, 发现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青蛙时会发生抽搐。Galvani把它称为“生物电”。伏特在1799年仔细研究了Galvani现象之后, 认为青蛙腿的抽搐不过是对于电流的灵敏反应, 而肌肉提供了一定的溶液, 因此电流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种不同金属插在某种溶液中并构成回路。他在1800年将锌板和铜板插入一瓶稀酸中做成了第一个电池, 这种电池叫伏打电池。

教学情景2:一天, 满载着精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船正向日本海岸行驶, 顺风满帆, 船员们兴高采烈, 谈笑风生。忽然, 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船员们大惊失色, 漏水了!当时周围没有暗礁, 货轮也没有和其他船只相撞, 坚硬钢制船体为什么忽然漏水呢?

这两个教学情景设置在这堂课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情景1体现了原电池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有电解质溶液、能形成回路, 也体现了电池的本质特点———有电流通过;情景2则讲述了一个电化腐蚀的例子。但就是这两个情景, 使得原电池这堂课能紧紧围绕这两个情境展开。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 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 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情景的创设, 并不仅仅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 (案例1) 这一种方法, 还可以有很多化学素材可供选择, 比如, a.化学与实际生活;b.亲身体验, 动手操作;c.创设问题意境;d.多媒体动画、录音、视频、图片;e.化学“毒害事件”等等。

案例2, 在学习“油脂”时, 为加深学生对油脂性质的理解, 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遇见过的现象引入

现象1:在对外开放的游泳池, 工人们每天早上都要清洁游泳池, 加入一些白色纯碱, 有哪一位同学知道工人们为什么要往游泳池里面加入纯碱?

现象2:试验室里面的棉花很容易吸收水, 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 如果棉花开花时碰到下雨, 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

现象1反映油脂的化学性质, 与纯碱反应。可用纯碱除去游泳池的水面上前一天游泳的人留下的大量油脂。现象2隐含自然界生长的棉花含有油脂, 反映了油脂与水是否相溶的关系, 属物理性质。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为情景, 显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亲身经历的生活现象会印象深刻, 有的甚至永远难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是化学研究与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更是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化学”模块, 这是基础教育中首次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因此,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后所获得的知识更是无可磨灭。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 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 铜锌两个电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经亲自体验过试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试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自体验吧。 (试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头感觉水果的电流)

很多学生此时跃跃欲试,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 虽然有些紧张, 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将两极线放在舌尖, 感觉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 好像有电, 这里没有供电的外在装置, 应该是生物电。

神奇的趣味试验与挑战性问题的引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

问题情景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一是通过特定的意境,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形成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 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景, 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 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可创设悬念式、质疑式、矛盾式、递进式、开放式问题情景。

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已逐渐兴起, 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多媒体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一些能够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亲自经历的实验还是需要课堂演示的, 这样学生不但真正学到了实验技能, 而且亲身感受到化学反应的魅力,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和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意境设计中应注意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 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 这样学生能大胆地实验。

作为一线教师, 应多方面积累素材, 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组合,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应该与主题紧密吻合、具有全局性, 它不是用来举例子说明观点的, 它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的。它应当能贯穿整个课堂, 并能成为课堂问题产生的源头, 即使整个课堂能围绕这个情景展开, 又使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实现。

第二, 教学情景的设置应该具有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即指摄制的教学情景在时间上要合理, 不能占有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指一堂课教学情景的数量, 并非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如果教学情景过多, 就会使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 这样会减弱学生对情景背后知识的关注;还有, 创设的教学情景不应该太难, 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 所设计的教学情景应该具有生活化、普遍化的特征, 所谓真实的情景并不只是将日常生活情景引入课堂, 可以有多种形式。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3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学;教学情景;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而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为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英语纯粹当作语言知识来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口语和书面用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当一名出色的“导演”,创设各种良好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真正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要想成功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功底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尤其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更高,要求老师的知识既有深度也要有广度。因为教师的思想 、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可见,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 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应是出色的示范表演者,又应是教学过程优化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能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创设英语教学语言的特色

教学语言(teacher language)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又称为教师语言。一个教师课堂语言的质量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

1、认真严谨组织语言,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教学语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2、使教学指令语言简洁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时使用的语言(即指令语)应该力求清晰、准确、精炼。减慢语速是教师简化指令语的手段之一。

3、降低语言的复杂程度,以使学生听懂和理解教师的指令语。教师讲解时,要灵活调整句子的长度,多选择简单句或并列句,避免用复合句。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英语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教师应尽量运用精炼、清晰、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指令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尽力营造真实的英语氛围,为学生创设多听、多讲、多练的机会

实行值日生制度,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从教二十多年以来,笔者一贯坚持上课前5分钟让值日生进行Duty Report,内容可以是唱英文歌、猜谜、小故事、歇后语、脑筋急转弯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全班学生就值日生所述内容进行讨论,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的能力。而且,课堂气氛热烈、轻松,每位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他们对此很感兴趣,由于上台机会多,消除了不敢开口的畏惧心理。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自觉使用英语的快乐。

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在讲授新课文之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习题或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将课文与实际结合起来提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要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要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富于学生实际所掌握的基础上,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问题情景”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创设竞争氛围,激发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如速读速记比赛、 男女分组抢答比赛 、学习小组竞赛等。例如:在复习表示“提建议”的几个句型“Let’ s ……” “Why not ……?”时,教师没有给学生总结出另外几种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型,而是让学生抢答。学生们跃跃欲试,快速抢答,兴趣盎然,学生们很快就答出另外几种句型“You’ d better……” “What about……?“Why don’’ t you do ……?”“Shall we do ……?”各种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为他们今后进入竞争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3、创设交际情景。当学生掌握了解一定的语言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充分利用其想象力,灵活地进行英语的社会运用,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培养其交际能力。

例如“How much are the socks?”这一单元,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一段有意识的操练,然后让学生利用帽子和衣服分别装扮成售货员和顾客模样,在讲台上摆上衣服、鞋帽、袜子、文具等实物,这样就把教室设计成一个购物场所。一位手拿文具盒的“小顾客”走上前,大个子“售货员”礼貌地问:“What can I do for you ?” “小顾客”回答:“I want the pencil case .How much is it?” “售货员”接过文具盒,看了看后回答说:“It’s 15 yuan .” “小顾客”付款后说:“Thank you very much .”然后拿着文具盒回到座位。这一交际活动将生活搬进了课堂,生动形象。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4、多媒体教学展现情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也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用音、形、义的有机结合,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假乱真的虚拟现实,从而使教学所涉及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听说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学习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时,随着节奏强烈而动感的音乐,一幅幅神态各异,千奇百怪的机器人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同形状的机器人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有的充当医生,在医院工作;有的充当汽车制造师;有的甚至还会跳舞……。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动感的画面和优美的语音语调吸引。运用“跟读”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参与能力后,再点击“角色扮演”,挑选几位学生扮演不同的机器人进行操作和讨论,系统可将扮演者的读音录下来,再播放出來,供教师和学生分析发音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进入模拟的现实生活进行尝试,教学效果非常好。

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篇4

张宇圭

今天聆听了庾常老师的《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与小组合作》的培训后我受益匪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建构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本节课所讲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适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收获。

三是启发性原则。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或提示,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互动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圆珠笔的价格标签是5~15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如: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均值不等式。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景 篇5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创设情景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探讨

【摘要】创设情景教学是一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书本的知识点,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关键字】生活性情景、问题性情景、表演性情景、竞赛性情景、创设情景注意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获得健康良好的发展。创设情景教学是一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书本的知识点,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知识融于学生的情感之中。下面我就探讨一下自己在具体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生活性情景,做好课前调查

新课标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如何还原给学生呢,那么就要走进生活。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前,布置好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做好课前调查。

例如在讲文明礼貌知识点时,要求学生查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人在旅游中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又例如,在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先去网上搜索了解世界的文化习俗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等等。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对学习知识点做好了提前的预习,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寻的资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和被认可的满足感,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理论联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

二、创设问题性情景,做好讨论分析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在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然后在教学中要“设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个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时,首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明白礼貌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跟着提问学生在身边有没有不文明的现象,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很多学生都说有,面露跃跃而试之意,纷纷踊跃相答,举出身边的例子,气氛开始活跃,课堂开始动起来。接着我继续抛问,这些例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趁机引导学生归类总结语言、态度、举止等方面。然后我继续提问,这些不文明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是不是个人私事,与人无关?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提问,象一颗颗炸弹在学生的活动区域带来了连环声响,整个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课本的知识点也浮现而出。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也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并使课堂教学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达到目的。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教材,深入思考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找相关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例如,学习了文明礼貌的知识后,明白礼貌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中学生呢?如何为创建文明的校园献策献计?又如何创建文明的城市?通过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宽思维、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学生懂得运用问题的探究,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表演性情景,做好理解共鸣 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引导作用,设计表演体会情景,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在现实环境中去观察问题,去研究问题。通过学生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要勇于发言,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中提升了情感价值。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有这样一个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包括中国、美国、泰国、日本、南部非洲居民等,设计分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从而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点。

例如紧扣教材,设计小品故事,由学生自导自演,创设课堂情景,在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点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在校园中发生的一段问路情景,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了有礼与无礼的区别和感受。

四、创设竞赛性情景,做好激励进步

竞争是为了激发潜能,提高效率,共同进步。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倡探索精神,创设竞赛性情景,让学生在竞赛中抢答问题,勇于自主探究问题,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让学生了解礼貌用语,设计了一个礼貌用语大擂台,有见面语、感谢语、致歉语、告别语的表达,由学生抢答,看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好又快。学生跃跃欲试,摩掌擦拳,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创设情景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栽什么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不同的情景设计达到的效果也不同,为了实现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效果,创设情景教学法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心设计教案,注意科学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创设情景,注意所展示资料的科学性,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2、情景紧扣教学目标

情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应流于形式。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避免无的放矢,为了活动而活动,避免教师过分着重活动结果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理引导,尊重学生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的知识点上,使其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上,针对上课的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多点倾听留意学生的反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敢于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堂越来越有生命力。【参考文献】

1、陈彬 张峰林《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创新思维—对2005新课程方案的解读》 2007年

2、李建华 《论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标指向》 2000年

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6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519100)周健良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笔者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感熏陶法、音、美配合法、摹拟表演法、实物观察法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关键词:情境;活力;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体验”已成为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而课堂就是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的一个平台,有机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彰显语文活力。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并设置一定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感受,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 1

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情境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从根本上避免“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呢?总的来说,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一、情感熏陶法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俗话说:情感、情感,以情感人。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如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纯真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偷豆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其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篷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顿时 2

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起去品味豆子的清香,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我先在黑板上展示几幅园林画,再放编辑设置的音响,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仿佛置身画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我要求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诗中的意境:绿树、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和一个骑着白马的文人。随即挂出一幅《西湖春光图》,学生一边在《春之歌》的乐曲声中尽情欣赏,一边放声自由朗读,使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交融一体,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样,诗中的远山、近水、高天、浅草、燕舞莺啼、得得马蹄交互错杂、清晰又迷离的在学生头脑中闪现,那香花、暖树、鸟鸣,同时刺激学生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诗中所显示出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无穷韵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心领神会,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摹拟表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是如此。既然我们从事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工作,就不能总是等速度、定距离,在一个平面上平板无味地来回移动,课要上得有曲直、有浓淡、有粗细、有疏密,惟有这样,才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摹拟表演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性动作、神情、语言等“身入课文”,将其再现出来。

如教《皇帝的新装》,我请两位同学给全班表演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神态,由于对课文作了认真的研究,两位同学及时进行了角色定位,表演极其逼真,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就是在说明文教学中,表演情境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舟记》一文涉及的空间较多,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琢磨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很自然的把文中介绍的空间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再如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乙己》中,我以讲台桌设为酒店的柜台,学生将酒店里的情境表演得相当到位。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感受、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对阅读对象的激活与投入,它使学生进入“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生命丰富的内涵。

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我请学生做出范进发疯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的妙处。由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精彩的课堂显示出无限的活力。

四、实物观察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一种刺激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学习创作欲望。

如讲《爱莲说》一文,我组织学生去池边观莲,要求学生边看边画,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仅用极短的时间画好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莲花图。随即回到课堂又一次创设问题情境,作者为何不浓墨重彩写菊花、牡丹而偏写莲花呢?莲花的可贵处表现在哪里呢?文中是怎样说的?作者写莲花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大家去探索答案,一堂课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既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又掌握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有关的教学片、故事之类,还可以通过形象分析、参观引导、角色朗读等方法创设情境,效果同样很好。

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若能这样,灵活掌握,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焕发课堂活力。否则,便会流于形式而失败。

可见,教师如果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步晓红.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职教通讯.2007(4)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7

1. 通过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还能够借助问题创设相关的历史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应该指出的是,在课堂上,绝不是提出了问题,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教师应该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问题由浅入深应该是:是什么(关于历史事件本身的知识)、为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怎么看(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当然还包括其他有深度的问题,如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比较等。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上册《华夏之祖》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创设的过程中,问题情境本身一定要有情境,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素材,使学生对研究对象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可以教师提出、师生合作提出,最好能够由学生单独提出,这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提供素材时充分考虑,使学生自觉产生问题。然后归纳学生生成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启发性、开放性、发展性、现实性等。

2. 通过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来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在讲授历史时,必须应用多种手段展现历史,最大限度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历史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自强奋发意识。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是通过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等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媒体组成,可以存储、传递、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素材。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具有两项重要的教学功能:一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艺术性特点,可以使用它展现生动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把难以表达的德育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耳闻目睹的生动形象,增强历史课的感染力。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应用多媒体情境创设,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4. 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景

角色扮演是情景创设的一种方法,美国学者克拉克在《中学教学》一书中对它下的定义是:“角色扮演是通过某个场面中,参加者的角色扮演而使表演人和观众了解这一场面的未经排练的戏剧表现”。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角色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理解内容,真切地体会时代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可以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让学生演出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的场景,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最后再由教师将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音乐与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8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激发人们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它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它还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渭城曲》这首古诗又名《阳关三叠》,如用常规办法,则是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对诗歌逐字逐句地详加分析,最后再由学生反复背诵。这样就会把这首诗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音乐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对它宠爱有加。不少学生从小就开始学声乐、练乐器,音乐对他们有其特殊的吸引力。我在讲这首古诗的时候,先让学生回忆历史课上所学到的有关唐朝疆域、抵御外族侵略的有关知识。了解守边将士的艰辛,理解诗人和友人告别时的忧伤之情。然后根据注解扫除文字障碍,在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让学生分别欣赏琵琶、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边听音乐,边看电视上苍凉的边地风光画面。随着乐曲声在教室里回荡,学生的情绪也如潮涨潮落,时而陶醉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境界中,时而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叹惋。人与诗融为一体。在这情景交融的氛围中,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轻轻地吟诵着诗句。这时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了,思绪在诗歌的意境中飞扬。教师再适时地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加以点拨,完成对诗歌的教学。这样讲古诗,学生爱学,教学效果也比传统教学好。

二、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深情赞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课文。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松骨峰战斗”、“抢救朝鲜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的描述,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饱含深情地赞美他们是“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祖国之花”。对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理性地去分析、提炼文章的主题,就会形同说教,缺乏感召力,引不起学生的共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了解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在教学中适时地播放带背景画面的《志愿军军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学生在这或雄壮豪迈或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更好地理解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了祖国和人民愿献出一切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画面,英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形象,随着音乐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少学生在周记中表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创设情景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契合,能引导思路,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喜悦,催其奋进,增其信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把音乐这一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学习,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既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乘务员工作规范下一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