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演讲稿+师德征文(精选8篇)
德
还是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长大了。它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了一位老师。
人们对教师一向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穿过它面前的这些光环,走进它的内核时,我渐渐地理解了它的内涵,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犹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而我只愿做那小小的铺路石,让我们的新一代在我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远方。
初次登上讲台,面对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我总是板着脸,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想以“师道尊严”的传统道德威摄他们。然而不久,他们很快地发现了我的“友善”,向我玩起了把戏。上课时有小声说话的,有做小动作的。对此我当然是怒不可遏,将他们狠狠地训一顿。此后,我发现,我的训斥大有作用,上课他们正襟危坐,作业也一张不差。可是我同时也发现,学生见了我绕着走,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我的心不禁颤动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时老教师给我送来“灵丹妙药”:与学生沟通,用心去爱他们。
慢慢地我用老教师那里得到的“灵丹妙药”去和学生交朋友。我在每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以你的真挚之情,诚挚之心是不会换取同学们纯真的心的。很快的我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的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那里有‘爱’,那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她不求回报,严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爱的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回顾多年的从教历程,我深深地感到,要做一个学生需要并喜欢的老师,必须时刻注意修养师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每天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业余时间我认真钻研业务,大量翻阅教育杂志,不断给自己充电。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也是艰辛的,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可是我们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虽然工作不久,我却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奉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于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学生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忘不了已有华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在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青年教师,忘不了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这些是对工作的投入,更是爱学生的体现。
面对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一颗颗水晶般纯净的心,我想:教育事业也许拥有世界上最高利润的回报,你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美丽的人生。教学中,我也许不能把爱汇聚成海,但我会竭尽我的生命把爱的水滴凝聚成一条小溪,让清澈流进每个学生的心,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
老师们,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爱,是我们的全部财富。让我们播下这颗种子吧,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待我们的是丰硕的果实。
5月8日上午, 隆回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演讲在隆回三中大礼堂隆重举行。来自高平镇中心学校、罗洪乡中心学校和隆回三中的五百多名教师, 认真聆听了甘当傻子、矢志献身瑶山教育的邹强娟、坚信“真正富有是精神的富有”的宁小波、乐当人民满意教师的王本军、带着爱走向三尺讲台的许海超、教书育人心存感恩的刘建规、忘我工作身残志坚的周后强、秉着“谁不爱学生、谁就教不了学生”的阳晓娟和用青春与热血谱写教师日历的杨童等八位老师的先进事迹, 在场的老师身受感动, 震撼心灵。
隆回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刘维湘同志在报告会结束时强调, 作为老师, 一定要有责任感, 用爱与责任铸造师德之魂, 一定要有理想抱负, 要用一种博大胸怀去爱学生, 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的袁吉六先生为榜样, 心存平常心, 切实处理好言传身教与教书育人的关系;形成学习先进, 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用八位教师的优秀事迹为参照, 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彰显教师人格魅力, 勇于创造, 乐于进取, 无私奉献, 齐心协力振兴隆回教育。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2013年9月,省教育厅部署开展了以“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其中,第三届师德征文活动由广东教育杂志社承办。
征文活动中,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组织,广大教师踊跃投稿。截止2013年10月底,各地学校、县(市、区)、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逐级筛选,从16000多篇来稿中报送了1819篇优秀征文(其中高校组204篇,高职组259篇,中职组171篇,中学组526篇,小学组489篇,幼儿园组170篇)至省评委会评选。广大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一主题,从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立教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论述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我省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征文评审分初评、复评和终评3个环节。近日,省教育厅、广东教育杂志社以及复评评委会相关人员组成征文终评委员会,对复评评委会推荐的获奖候选征文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了获奖征文及获奖等次,6个组别中各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同时确定组织奖获奖名单。
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教育杂志社承办的师德征文活动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在我省广大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引起强烈反应,形成了品牌效应,对于加强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了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弘扬我校教师敬业爱生、严谨治教、探索创新、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师德精神,使我们身边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工作责任心并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校党支部决定举办“德为人先行为世范——‘我身边的榜样’师德征文及演讲比赛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比赛,挖掘身边的好榜样,以榜样带动示范,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积极拼搏、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二、活动时间:2010年9月---10月
三、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教师自愿参加)。
四、活动安排:
(1)征文比赛:全体教师以“德为人先行为世范——‘我身边的榜样’”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写我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以我校教师敬业爱生、严谨治教、探索创新、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师德精神为素材进行认真撰写,参赛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于9月28日以前将征文交到党支部。
(2)演讲比赛:分组内交流、校际比赛和汇报展示。
组内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领导深入教研组,选出本组优秀教师参加学校演讲比赛。
校际比赛:从教研组内选出的教师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评出等级。
汇报展示:从参加校际比赛中的教师选出获奖教师利用周五的理论学习时间进行汇报展示。
五、参赛要求:
1、征文比赛:
(1)内容:选取的素材必须是真人真事,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但须力求真实,情景交融,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身边看到的、听到的感动自己的人物或者事件。
(2)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
(3)体裁不限,拒绝网文。
(4)上交征文以文稿的形式交到党支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到新建路小学的邮箱,并著名作者。(邮箱名为:xinjianluqianjin@163.com)
2、演讲比赛:
(1)以自己撰写的征文为演讲稿。
(2)演讲时间:3——5分钟。
(3)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及评奖要求:
1、征文比赛分为优秀奖和参与奖:
(1)优秀奖的作品要求:
①感情真切,内容充实,材料典型感人
②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富于个性文采
2、演讲比赛评分标准:采用10分制。
①内容表述:4分,要求紧扣主题,内容真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②语言表达:3分,要求脱稿、语言规范流畅、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能灵活运用语速、语调、肢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③形象表现:2分,要求衣着整洁、台风稳健、仪态端庄、举止得体。
④综合印象:1分,由评委根据选手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评价。
3、奖项设置:
①征文比赛:设置优秀奖和参与奖,凡参赛教师均获得参与奖,优秀奖是评委从参赛征文中选出若干名,获此奖项的作品奖在我校的博客中发布。
【师德师风作文1】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他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单独说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他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和他扫除交流障碍,课下我刻苦学习聋童心理学,仔细揣摩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面对他们的调皮和恶作剧,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孙浩同学在听、说、读、写、算、唱、跳、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一份关爱 一份责任作文2】
当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我想,同样可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因此,优秀的教师必须懂得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责任;懂得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有些老师从个别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爱,能温暖人的心灵;教育的爱,能鼓励人一直朝前迈进。有人说:有爱才有追求,有对爱的追求,才有对爱的奉献。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
作为一名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般梦想的孩子们,对他们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像春风那样慢慢吹开学生的心扉,就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二、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对学生要真诚,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问题生”也不例外,相反,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爱。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闪光,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起其学习的斗志。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转化的。
我在想: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那么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然而,对学生除了所给予的爱以外,我们还应有一份责任感。如果说一切教育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责任也是一种爱,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家庭的溺爱和社会不良环境塑造出来的,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就是要以“人性向善”为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去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一
还是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长大了。它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了一位老师。
人们对教师一向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穿过它面前的这些光环,走进它的内核时,我渐渐地理解了它的内涵,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犹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而我只愿做那小小的铺路石,让我们的新一代在我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远方。
初次登上讲台,面对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我总是板着脸,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想以“师道尊严”的传统道德威摄他们。然而不久,他们很快地发现了我的“友善”,向我玩起了把戏。上课时有小声说话的,有做小动作的。对此我当然是怒不可遏,将他们狠狠地训一顿。此后,我发现,我的训斥大有作用,上课他们正襟危坐,作业也一张不差。可是我同时也发现,学生见了我绕着走,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我的心不禁颤动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时老教师给我送来“灵丹妙药”:与学生沟通,用心去爱他们。
慢慢地我用老教师那里得到的“灵丹妙药”去和学生交朋友。我在每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以你的真挚之情,诚挚之心是不会换取同学们纯真的心的。很快的我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的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那里有‘爱’,那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她不求回报,严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爱的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回顾多年的从教历程,我深深地感到,要做一个学生需要并喜欢的老师,必须时刻注意修养师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每天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业余时间我认真钻研业务,大量翻阅教育杂志,不断给自己充电。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也是艰辛的,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可是我们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虽然工作不久,我却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奉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于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学生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忘不了已有华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在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青年教师,忘不了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这些是对工作的投入,更是爱学生的体现。
面对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一颗颗水晶般纯净的心,我想:教育事业也许拥有世界上最高利润的回报,你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美丽的人生。教学中,我也许不能把爱汇聚成海,但我会竭尽我的生命把爱的水滴凝聚成一条小溪,让清澈流进每个学生的心,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
老师们,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爱,是我们的全部财富。让我们播下这颗种子吧,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待我们的是丰硕的果实。
篇二
近来关于教育话题多了起来,从北大校长推荐制到新任教育部部长的一系列即将开始实行的举措,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教育历来是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根本,只有教育发展了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只有教育发展了我们的宏伟蓝图才能实现,同样教育事业的很多方面也是社会热中于讨论的话题,社会讨论教育也正是体现了民众期盼接受优质教育、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心愿。教育是个大课题,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也需要长时间的逐步发展,关于大的领域我没有资质去论述,但对师德有自己的认识。
虽然自己是一名年轻老师,甚至还表现着几分学生时候的稚气,可我认为师德是我们投身教育事业时就应具备,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对于师德我的理解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身的道德素质。对于学生来讲老师就是他们人生的领航员,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老师不仅传授知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日常的行为规范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肯定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前两天新闻曾报道有位高中生自杀,在他的遗书中书写了自己对师德败坏无法忍受的痛苦,我曾经还听说某高校的一名教师,而且是“两课”教师,用是不是给自己送钱来决定学生期末考试能否及格,甚至引导学生给自己送礼。类似的实例很多…,多的曾经的潜规则已经成为了今天明目张胆的师德败坏。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讲课时会是什么感受,难道还能理直气壮地教导学生如何如何…,当然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少一部分,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可能逐步地向前发展,社会也难以容忍。
为人正直,人格健全,品行端正,做事认真我认为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一名教师的低线,也是我眼中的师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是每一名教师时刻看齐的准则,君子爱材取之有道,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现代人对生活的态度,可不应该以败坏职业道德为代价。教师不正当的所作所为不仅会伤害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信任,更将影响学生健康的成长。当我们面对那一双双充满着朝气和期望的眼神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师德永不可弃!
篇三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品德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师德观。
一、对待事业讲奉献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师从事的是额外收入少,费心劳神的职业,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反差更为强烈。只有不为地位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以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心系颗颗童心,以自己的无私和赤诚表达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忠诚,甘心情愿当被许多人瞧不起的“孩子王”,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安贫乐教,默默奉献,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二、对待学生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了爱,向学生倾注真情,以平等真挚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诚恳去感化、启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察学生的冷暖;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一名学生都充满了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
三、治学态度要严谨
一个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是一个治学态度诚恳的教师。面对天真烂漫,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有诚恳的治学态度,还要有“专”而“博”的专业知识。诚恳的态度是基础,“专”而“博”的专业知识是保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还要以诚恳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放得开收的拢,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
四、培养习惯需用心
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用心”培养教育学生。这里说的“用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有心人,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并及时予以纠正。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一个重要条件。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不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有的教师只关心自己所教的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养成教育漠不关心,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还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的不良习惯;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上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篇四
和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经常问我:“双语怎么样?”我笑着回答:“双语是七色的!”朋友不解地问:“是七色的?那可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我说:“是的,在我的眼中,双语就是七色的。”走进双语,聆听双语的节拍,感受双语跳动的脉搏。你会觉得有一种扑面的清新,悠扬的浪漫。一山、一石、一水、一草,幽雅别致的景观,人文书香的气息。无时无刻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双语这首激昂的乐曲里,不时会跳动着一个个灵动的音符,那是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是学生手捧着的火红的荣誉证书,是赛场上奔腾的呐喊,是远足踏青的激动,是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欢歌,更是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创举。正因为要演绎出这些精彩,双语的教师是忙碌的,他们矫健的步伐中,渗透着思考,他们疲惫的身影中却洋溢着幸福。累是真累,忙是真忙,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双语的教师们勇敢的肩挑着重担前行。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双语这个激情的课堂里,这句话更是洋溢着异样的光彩。
说起双语的图书室,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不光是因为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养料,更是一张张真诚、善良的笑脸,一声声热情的问候,偶尔还会为你准备几颗喷香的瓜子儿。走进图书室,你会变得轻松起来,智慧起来没,优雅起来。伴着悠扬的古典音乐,看着夕阳西下,品着年长的图书管理员端上来的一杯清茶,一坐就是几节课的时间,即便不是看书阅读,和她们促膝谈心,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说双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那么住宿部则是双语的后花园。这里留守着来自全县的近千名儿童,更有近五十位教师为爱留守在他们的身边。每当华灯初上,住宿部的楼上却依然热闹不断,辛勤耕耘只是为了明天的收获,孩子渴盼的双眼,让所有住宿部老师甘愿为他们搭建一座成长的“生命桥”。无论你何时走进住宿部,孩子们都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尽管普通话中还会夹杂着一些方言,但是他们的心是纯真的,爱也是纯真的。在这片留守的天空里,有老师们的爱心浇灌着,他们一定会绽放着不一样的美丽。
著名外科之父、年近九十高龄的裘法祖老先生曾经说过:“百业德为先。”我想双语的教师正是以崇高的品德吸引着学生,以精神的光辉照耀着学生,以诗意的生活影响着学生。在未来的路上,双语教师必将在意杨之乡演绎一首动听的青春之歌。
篇五
今年是我加入同文学院大家庭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有过辛酸有过泪水,但与此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爱与成长。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
对照教师法等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下面四个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一、热爱教师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也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只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伟大的。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结合教学,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宣传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告诉学生任何知识、公式、定理、定律都是人类总结生产实践获得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有所作为。
三、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现代教育提倡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已成为全社会都普遍认同的观点,爱和责任是师德之魂。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谈心,谈感受,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四、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师道德理论体系和教师在进行职业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选择自己行为的标准或准则,并进而形成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适时,教学态度是否端正,科学知识是否渊博,道德情操是否高尚,师生关系是否正常,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的自身修养有关。
我觉得真正要做到贯彻师德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教育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一、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
1.“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忠诚教育事业, 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 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 纯系服务的机会, 贡献的机会, 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 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践。
陶行知的献身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 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广大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大志, 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 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 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 “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 而且不是一时的, 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 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 “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 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
其次, 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 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 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 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 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 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2.“人民第一”、“爱满天下”的爱心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 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 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 面向广大劳苦大众, 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 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 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 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作为一位教育家, 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 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 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 依其特性, 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 清除害虫, 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 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在晓庄, 在育才, 在社会大学, 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一生追求追真理, 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 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 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实际上也是他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陶行知所倡导的“真人”主要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 追求真理, 讲真话, 为真理而献身;第二, 做来自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的“人中人”, 而不是做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或精神贵族;第三, 做有理想、有责任心、有信仰心的人;第四, 做立志改革, 敢于开辟、试验和创造的人;第五, 做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美育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还强调“真人”的塑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生活, 也有赖于真教师的培养。他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 对真正的好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 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与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情操。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同甘共苦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活上, 而且要贯彻到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 特别是教学上。真正的好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 并依据学的方法去教, 使学生乐意学, 而且要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敢探未发现的新理”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创造的儿子》等教育论著中提出“创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来, “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这是生活教育全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可以说,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根本特色。陶行知既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也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在批判旧教育的同时, 他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并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
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倡“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学问。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是进行手脑并用的教育。为此, 他强调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成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在著名的《三代》诗中, 他写道:“实践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形象说明了实践、知识与创造三者的相互关系, 即一切创造离不开实践和知识。由于他身体力行, 所以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富于创造性, 绝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 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 目光要深, 开辟时, 目光要远。”而且, 做先生的最大快乐, 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学习崇拜的学生, 说准确点, 就是先生在创造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所创造。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正是陶行知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的广阔胸怀和深远目光的体现, 也是他热爱学生、为国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
5.“共学, 共事, 共修养”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对当时社会上“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恶痛绝。陶行知强调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 同心协力。在他看来, 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团结协作, “共学、共事、共修养”, 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共班合作, 要求做到“谦逊豁达, 协作合群”。他说:“教师对学生, 学生对教师, 教师对教师, 学生对学生, 精神都要融合, 都要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一校之中, 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 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 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 才能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 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 学到老, 教到老, 做到老”的好学精神
陶行知经常用于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 学到老, 教到老, 做到老”。他针对当时教育界的通病 (教师将自己从前所学的知识照搬贩卖给学生) 明确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 必须天天学习, 天天进行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因为好的学生往往在学问和修养上愿意和教师进行赛跑, 后生可畏, 它迫使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 而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 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同时勤奋好学的教师也能给学生以表率模范作用。他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学好,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还强调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 而且要拜人民为师, 要向学生、儿童学习, 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教人民进步者, 拜人民为师。”这就给教师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向。
7.“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一贯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教人者, 必须教己”, “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师要能自律, 要“各人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身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并进而要求:“凡要求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陶行知这种“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思想, 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观性、模仿性原则。陶行知从教的一生, 就是“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一生, 因而其一生不愧为“万世师表”的楷模。
二、陶行知师德观引领新时期师德建设
1.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如果教师能理解教育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 以及加强师德修养对完成工作的意义作用, 则能增加责任感和事业心, 从而将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己内心需要的自觉性, 并通过实践培植起坚定的信念, 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师德情感, 坚定师德信念, 锻炼师德意志, 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1) 教师要热爱祖国, 对祖国要有强烈的爱和深厚的情, 对祖国的命运与前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 (3) 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 “爱满天下”, 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 (4) 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丰富的学识内涵; (5) 教师要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的示范楷模意识。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 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 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 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 以自己人性的美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 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 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
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 “十年寒窗, 终身受用”的观念将被完全摒弃, 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 (1) 勤于学习。21世纪要求人人都要学会学习, 而“闻道在先”的教师尤其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勤学习, 会自学, 从而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激增的需要。 (2) 善于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 反思的能力和水平终将决定一个人本质意义上的素质层次。教师要把学习理论和自身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把学习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思想, 在“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使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教育智慧随之不断增长。 (3) 勇于创造。21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懂得创造方法, 善于捕捉创造机遇, 勇于投入创造实践。因此, 成为“百科全书”的教师是铸就教书育人的真功夫。
3.不断进行实践体验, 在开拓创新中前行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 (1) 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 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把师德规范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道德和谐统一起来, 形成高尚的人格。 (2) 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 在“做”上求进步, 主动地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日常小事做起, 实现“知行合一”, 恪守高尚的师德。 (3) 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与活动的氛围里, 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达到“耐得住艰苦, 抗得住诱惑, 咬得住真理, 管得住小节”, 成为一个“第一流的教育家”。
4.不断加强制度创新, 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师德的培养, 要依赖良好的制度。陶行知先生在《每日四问》中提出“人格防”, 要我们教师“建筑人格长城”。而要做到“人格防”, 还要依靠一些外在的约束。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建立制度与规范, 才能养成良好的师德。 (1)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奖优罚劣制度, 把一些最重要的师德要求, 直接纳入到制度规范中, 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 形成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 (2) 对师德好的教师, 要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 面对一些师德差的教师, 则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 对其批评曝光, 以至严肃处理, 绳之以法。 (3) 还要把遵守师德同遵守其他领域的道德结合起来, 同遵纪守法结合起来, 使教师既是师德模范, 又是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 真正达到陶行知所说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都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5.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 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 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 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 要保持稳定的情绪, 始终要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次, 要有宽容的心理, 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 宽容学生的过错,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进行心理锻炼, 必须做到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胸怀宽广, 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意志坚强;做到不畏激烈竞争, 不怕艰难险阻, 不向困难低头, 不被挫折压倒, 从而达到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的统一,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6.不断树立师德楷模, 明确前进的方向
相信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有的爱情经历丰富,有的仕途跌宕起伏,有的商场沉浮,而我,一名工作了近20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的教育工作历程精彩程度也丝毫不亚于旁人。
深圳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年代秀”,里面邀请了60年代、70、80、90、00年代的代表。看这个节目,属于倒数第二的70年代的我有一种伤感。“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没有谁愿意服老,在每个人心中,总觉得自己有一颗不老的心。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成天和学生打交道。前几天校运会,教师迎面接力,年近不惑之年的我居然还能是主力,跑最后一棒。不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90后年轻老师,而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综合素质不如我们60、70年代。比如文体。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
在我们学校,与我经历相仿的人不少。比如出身“悲惨”。我来自钨矿山,由于矿山资源无节制的滥采,导致经济解体,人员遣散,自谋出路。像我这种情形的在我校就有3人。其次,起点低。我的第一学历是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专科。像我这种参加工作后再进行学历提高的,一直提高到教育硕士。在我们学校,专科为第一学历的有十人以上。在兄弟学校,同是赣南师范学院的校友,亦有几人。这就叫“英雄不问出处”。当然,这里要感谢佛山市禅城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的教育经历,也是我的教育思想形成的土壤。比如育人理念,教学思想。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涉世之初,摸索阶段。第二个阶段叫这山望着那山,提升阶段。第三个阶段叫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思阶段。所以,我始终在路上,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
涉世之初--青涩的路
在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中学--农村镇级中学的七年,是我的涉世之初,那是的我风华正茂,也玩兴十足,不谙世事。那时的我,工作热情满满的,放学后留下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立定训练,夕阳照射下,学生们憋着不出声,否则就要挨我的揍,由于在乡下,我受到从“严”治班的影响,常常会耍弄拳脚。这至今都是我抹不去的污点。毕业之后,长大成人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当时还打过我。虽然是玩笑话,但我能感到学生心中的烙印,叫我尴尬不已。所以,年轻的教师们入门一定要跟对人,学习正确先进的育人方式。
伴随着错误,也有我成功的地方,比如,在课堂上教学生唱歌,唱《男儿当自强》、《明天会更好》等,半桶子水的我在学生面前仿佛成了大师。那时的校园,不但书声琅琅,而且歌声荡漾。有一年,为了迎接文艺汇演,我向我侄子学了一套拳术,在操场上教给我的学生们。一招一式,一丝一苟,只要我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经过几个星期的风吹日晒,学生本来不白的脸颊晒得更黑了,不,那是孩子们的笑脸。不出所料,在文艺汇演,我们勇夺第一。“初二(1)好小子,优秀节目”,红纸黑字,在阳光熠熠生辉。今年年初一,93届的学生聚会,邀请了我们几个老师。回到校园,我正在屋里坐着聊天,突然,学校广播响起了二十年前的歌曲《男儿当自强》,听着那熟悉的旋律,感受那雄壮的气势,我连忙冲出屋子,来到外面,见到许多学生围在一起,放广播的学生告诉我,他特意找到这块磁带播放出来。他知道,一定会引起师生的共鸣。
更忘不了的,还有我和几个同事去家访的经历。那时,我们的交通工具是单车。学生家住得很散,最远的骑车要2个小时。有一次,我去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家里。到了学生家里,学生的母亲连忙生火做饭。因为已经到了晚饭时间,我坐在厨房里和学生家长聊天。他们烧火用稻草,屋子里弥漫着烟。家长端出了自己酿的米酒。后来回来听同事讲,米酒是农村过年才能吃上的,而且是贵客才有这个口福呢。由于我去得突然,那时也没电话。学生家里没什么菜,学生家长就去邻居家借了几个鸡蛋。当我吃着这简单而又丰盛的晚餐,我学会了节俭。家长把最好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来招待老师,作老师的只有把学生教好,真是无以为报啊。
家访的次数多了,对学生的情况更了解了,有时,正准备打出去的巴掌在空中停住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有时家访时在路上,突然下起大雨来,我骑着高大的重重的单车,骑在窄的田埂上,一不小心,掉进田里去,身上满是泥。爬起来,我继续骑。到了学生家里,用井水洗一洗。有时,从学生家里出来,我和同事发现满天已是星星,稻田里的蝈蝈在弹奏着小夜曲,我们打着电筒,一边骑车小心前行。遇上不好走的路,就下来推着走。披星戴月的家访和后来在县城的任务式家访截然不同,再到现在都市里的不家访。
真叫人难忘的家访。
这山望着那山--荆棘之路
忍受不了没电的日子的我,在“七年之痒”之后,选择了离开池中,开始了余中的提升之旅。余中,是大余中学的简称,曾是“省立第十三学校”,是全县的最高学校,也是我的母校。能回母校任教,亲切无比。曾经的恩师,熟悉的校园。经过了几年的考核,2001年8月31日,当我坐在余中教职工会堂时,我不敢相信我成了余中人,成了城里教师。仿佛在做梦一般。当时,乡镇教师进城,真是比登天还难。因此,自豪感始终伴随着我在余中的四年。进城,既是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也是作为一名父亲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承诺--作一个城里人,拥有更光明、文明的环境。
位置决定视野。在余中,余中的校长非常有远见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上。在学校组织电脑教师培训我们的电脑技术。2001年,那时电脑在县城还不普及。买一台组装电脑要4000多。我们成了最早掌握电脑技术的一批年轻教师。从最简单的打字学起,到复杂的Authorware 制作。
2002年春,学校组织我们一批年轻教师到玉山一中、铅山一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一校本活动的开展情况。这让我们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感谢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如今,那一批人现在已经成为了省市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的甚至成了特级教师。
在余中,我教上了全县最好的初中生。在余中,我搭上了初中升高中的“末班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初中教师更注重教学艺术,因为学生尚幼。高中教师更需修练内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为了适应新的角色,通过杂志书籍这一通往外界的窗口,意识到要具备更高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到大学进修去!已经而立之年的我开始了跋涉之路。2000年,我从《江西教育》上如获至宝地发现江西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在职教育硕士。对于我们这种专科毕业,函授本科的考生,教育硕士是我们唯一进取的渠道。感谢国家教育部没有抛弃我们,感谢他们为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再学习的机会。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我是我县第一个去报考教育硕士的在职教师。以至于当我去找教育局局长办理手续时,他还问我,研究生到底有几类?
要吹头啖汤,就要不怕烫。入学考试全国统一,专业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考英语。大学毕业已经十年的我英语早扔到瓜哇国去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打无准备之战,我暂时放下家庭,当时,我正教初三毕业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迎接考试。我从初中英语课本开始复习,在教室里,学生背书,我背单词。早上,学生上早操,我看完早操后回到办公室背单词。为此,我足足准备了一年。同事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只是觉得好奇。家里人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我喜欢先做后说,有时是只做不说。何况没有成功的事说了也没用。到放暑假,临近考试前,在江西省省会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有一个考前培训,为了多一成把握,我带家人一家三口来到南昌。由于经济拮据,我暂住在一大学同学处,他是租的屋子,在顶楼。南昌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白天近40度高温,那一年特别的热,到了晚上,由于是顶楼,电风扇也不管用,只能爬上楼顶的天台上,抱床席子和被子。晚上风呼呼地刮,虽然不热,但是早上起来一身疲倦,同样难受。2004年暑假的南昌,大街小巷正在放着刀郎的《冲动的惩罚》,我想,这是否是对我报考教育硕士这一冲动的“惩罚”呢?
白天,我还好过,教室里有空调。可回到出租屋,妻还得买菜做饭。有一次,妻子带着女儿回来,满头大汗,我看热得不行,就提来一桶冷水,把女儿放进去。这下坏了。到了晚上,女儿发起高烧。我和妻只好半晚出双倍的价钱打个的到南昌市儿童医院给女儿打点滴。钱花了,女儿也受罪。我也长教训了。在小出租屋里,没呆了几天,包租婆就来收水费了。我争辩,出租费我同学已经出了。为啥我们还要出水费。包租婆说我同学不在这里,现在你们用水就要出水费,否则断水。她欺负我们是外来的,这时女儿站在门口,叫了句“爸爸”。包租婆见了,便以为我和妻是大学生生了小孩在外租房的。更加不屑。作为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终,我还是从口供掏出8个1元硬币付给她,其实钱不多,只是觉得可不给。这些在南昌暑期读补习班的小插曲,只有我和妻(女儿还小,不一定记得)才知其中的酸楚。几年后,重返南昌,那一片出租屋也拆了。我的南昌同学也买房了。而我们一般也住宾馆了。
别了,“烤人”的出租屋!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思之路
经历了夏之炙烤,我收获了秋之芳华。我顺利地进入了江西师范大学就读教育硕士。“二进宫”的感觉叫人倍加珍惜。96-99年,我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函授本科的学业。在2005年这一年的脱产的日子里,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我从讲师的授课、专家的讲座中认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省会,能买到最新出版的书籍,聆听到源于一线又高于一线的教学思想。坐在偌大的大学教室里,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十年来走过的教学之路。课堂上与教师讨论、同学的争辩中发现自己的微不足道、夜郎自大。我从书本上杂志上、公开课录像课上结识了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程红兵、钱梦龙,湖北的余映潮,四川的李镇西,还包括江西南昌自己的特级教师。从导师口中第一次听到了“预设生成”“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图式”、“建构主义”等在一线课堂听不到学不到的新名词。
这一年,做笔记成了我主要的任务。那情形与大知识分子钱钟书杨绛夫妇俩在国外留学时抄笔记相似。当然,别人是伟人。但努力的过程与凡人类似。每次回家,我把从南昌书店里买的新书、旧书摊上低价淘来的“宝贝”用大牛仔包装满一同扛回家。家里的书橱渐渐被我塞满了。一年很快就结束了。何去何从?我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就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想到外面的学校去看看。由于临近广东,珠三角成了我的首选。听说我要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二姐三姐每人拿出1000元支助我。亲情给了我无形的力量走天涯。
失败的应聘经历有很多次,但唯独不能忘的是那成功的一次。那一天是2006年三月份的一个下雨天。前一天,我接到佛山四中的上课通知。课文是粤教版高二选修的一首诗,之前我在江西省教的是人教版。而且,我只教了一年高一就去进修了。高二高三的课文也没上过。备课时间只有一天。我寄住在大姐家中,手中没有资料,只能去书店买。家里没有电脑,只能去网吧里查。没有教师可以请教。只能发挥自己的这十年来的积淀了。经历了之前的几次应聘,“久病成良医”,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大胆设计,琢磨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二天我信心十足来到四中,天空下着小雨。负责接待的办公室陆主任非常热情,还安排我在学校里吃了午饭。中午休息过程中,我还碰上了另一个应聘的女教师。她是下午第一节,我是第二节。之前已经有4个老师上过课了。也就是说,我是最后一个上。上的是同一首古诗《长沙过贾谊宅》,刘禹锡文。
为了吸引学生和听课教师,课前,我编了一首打油诗“久有凌云志,重返大佛山。好雨知时节,助我度五关”。以诗言志,又引入了课题。为了体现自己的优势,在上课前,我硬生生地把这首诗背下来,争取做到上课不看课本。上课时,我把这背诗默写在黑板上,课文题目用隶书书写,展现自己的书法功底。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在读教育硕士时的先进理念,在预设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生成部分。教学相长,惊喜不断,高潮迭出。不知不觉,短短的40分钟过去了。当钟声响起的时候,从课堂后面传来的掌声中,我似乎听出了一丝希望。一出教室,主管教学的校长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了一句:“吴老师,还真有才啊!”
这句话既是对我这堂课的肯定,我想,也是对我从教以来孜孜以求的肯定。有位前辈说过,上好一堂课,需要准备一辈子。
是啊,与四中结缘之后,为了上好今后在四中的每一堂好课,我还需继续前行。
一路上有你
在从事教师的生涯里,一路上,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期望、家人的支持,因为从事教育,我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驿动的心。因为为人师表,我始终意气风发,抬头挺胸。因为德高为范,我始终生活简朴,规律有序。因为学高为师,我始终行走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做时代的弄潮儿。与我并肩的是越来越年轻的学生们,而我的黑发会悄悄变白,我的步履会渐渐蹒跚。
【师德演讲稿+师德征文】推荐阅读:
师德演讲稿:倡师德 铸师魂12-29
师德倾注教育 爱心追逐梦想--师德演讲稿06-17
大学教师师德演讲稿 教师师德主题演讲稿12-23
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师德经典演讲稿09-27
师德讲座演讲稿06-05
师德心灵演讲稿11-30
经典师德演讲稿01-12
师德征文11-30
优秀高校师德演讲稿06-27
师德师风演讲稿范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