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精选8篇)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1

参与者可获三万元资助

发布时间:2012-11-21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部署多项措施,旨在加强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实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从50多家申报企业中遴选了24家企业承担了370名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为期6个月的培训任务,中央财政为每名教师资助2万元,省财政资助1万元。

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针对岗位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该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

建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培养培训体系,2012年开展畜牧兽医等41个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222人;学校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培训教师2188人。

会同省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全省职业院校进行调研,起草“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2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和内涵

1. 定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双师型”的教师概念;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深化了“双师型”的教师概念; 2003年为了科学、规范地认定“双师型”教师,教育部下发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为“双师型”教师的评选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标准。按照此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必须是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同时有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实践的经历,或取得行业资格中级及以上证书,或主持参与完成应用技术研究,被企业采用且收益较好。

2. 内涵

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首先是合格高校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学术水平,对本学科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经历,能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能够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再次,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3]。

二、河南省高职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河南省共有高职院校5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所,开设的英语课程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类: 英语专业课程、公共英语课程和行业英语( 即专门用途英语) 。本课题组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走访了6所职业院校,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研究分析了英语教师的组成、学缘结构、双师型教师评选方法和待遇等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课题组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如下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

课题组对253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其中专职教师206人,占总人数的86% ,兼职教师34人,占总人数的14% ,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共86人,占总人数的35% 。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仍然偏低,远远低于教育部的规定。

2. 教师来源结构单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因此缺乏系统的高职教师的培养体系,教师入职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训严重不足。河南省高职英语教师主要来自于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的是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对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几乎并未涉及。因此,大多数英语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学术功底深厚,能够熟练驾驭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但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单一

河南省的高职院校主要由原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因此教师的学历以本科毕业为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基本没有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这也说明高职院校较本科院校而言,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更倾向于去本科院校工作。在职称结构方面,中初级教师的比例达70% 左右,高级职称教师较少。中级职称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面临高级职称教师退休后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高职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学校重视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 或主管部门) 应高度重视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其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还相对滞后,主要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 主观上,学校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客观上,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不能照搬理工、经济、医学等学科的建设模式,缺乏针对英语专业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4]。因此,学校应对英语“双师型” 教师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英语学科“双师型”队伍的发展。在政策制定上,首先要注重教师的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注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其次,结合教师的个人兴趣和自身发展特点,指导教师确定自身的行业英语教学方向,为自身的“双师”素质发展明确方向。

2. 丰富教师结构、多方面招聘教师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主要来自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大多毕业后就登上讲台,自身缺乏行业经验和实践经历,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丰富教师结构[5]。以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课题组认为可采取如下的方法。首先,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扩宽兼职教师的渠道,从相关的外贸公司、商贸企业等聘请一线员工,给学生进行商贸、进出口、报关、跟单等实践性课程的授课。通过其自身的行业经验和工作经历,开展任务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尽快熟悉商贸流程和业务。其次,聘请商贸企业、外贸公司的负责人来校开展讲座,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商务实战经验丰富,但时间宝贵,因此无法给学生授课。可以采取举办讲座的形式,邀请他们来校开展教学活动。再次,聘请企业的海外归国人员和驻海外销售人员做兼职授课。这类人员由于长期在海外工作,英语水平相对较好,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较强。

3.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进修访学

河南省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多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来,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缺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如报考国际贸易、经济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系统深入地掌握国际贸易和商贸知识,提高商务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素养。当然,学校也可以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商务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目前,只有部分财经类高校和外语院校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硕士点,因此报考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规划和指导。同时,学校也应鼓励硕士学历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4. 选派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和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的定位必须是技能型和应用型。所以,学校应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必须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派遣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积累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能够将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学校也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对专业的实践教学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规划和发展,制定教师顶岗实习计划,把教师顶岗实习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然环节,把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学校理论教育进行优势互补。

四、结语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师是关键。自2008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鼓励中职学校引进和聘用高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899所,在校生147.2万人,教职工6.9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专任教师5.26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7.93%。

一、河南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1.政策支持

2013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本能力标准(试行)》,对中职学校教师从职业意识和态度标准、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标准、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标准三个维度提出了26项基本能力标准,为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2014年1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和政策激励等政策措施。

2.大力开展培训

2006年,河南省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在全省建立了34个省级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先后开展计算机、汽车维修、幼儿教育等56个专业的培训,省财政累计投入培训经费近5000万元,累计培训中职学校专业教师8万人次。不少省辖市和中职学校也设立了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这一系列培养培训措施,中职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效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3.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为鼓励长期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河南省启动了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选工作,每2年评选一次。目前,我省共评审认定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06人,每人每月发放政府津贴300元。同年,河南省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教授级高级讲师的评审工作,共评审认定了44位教授级高级讲师,造就了一批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认真开展教职工核编工作

2010年上半年,我省组织专家对河南省中职学校教职工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摸清了全省中职学校教职工的底数和存在的问题。2010年8月,省编办等4厅局联合印发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对开展中职教核编工作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编制类别、内设机构、编制标准、校级领导职数、机构编制管理等都做了相关规定。目前,核编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为全省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5.积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为补充中职教师队伍数量,推进“进得来、出得去”的灵活用人制度改革,省教育厅每年申请专项资金支持职业学校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并鼓励中职学校拿出剩余编制中的一部分作为流动编制,解决兼职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2012年和2014年,我省分别下达182万元和2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全省中职学校聘任200名左右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6.认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我省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十二五”期间,我省计划选派1500名左右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践,中央财政每人资助2万元,省财政每人资助1万元,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快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2012年到目前,河南省已建立了46个省级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组织1480名教师参加了企业实践项目。企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7.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引导、支持政策,要求各职业学校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相关待遇。各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与教师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对实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按一定比例倾斜,对具有高级职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给予更大比例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已经自行实施了“双师型”教师激励政策,在课时补贴方面也相应增长,均高于一般专业课教师。

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目前,我省支持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获取与从教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有关政策还不完善,不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还不强,“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全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总数为1.04万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8%,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不少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对所教专业在企业、行业中的应用缺乏深入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用人要求脱节。同时,不少教师在对新教育理念的接受能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实训教学指导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

3.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

不少职业学校引进专业对口且具有在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经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担任教师比较困难,有效的补充机制没有形成。据统计,2007年与2013年相比,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35.9万人增加到147.2万人,专任教师反而从6.21万人减少到5.26万人。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生师(专任教师)比计算,目前全省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26万人,缺少2.1万人,其中专业课教师至少缺1.04万人。通过调研发现,6个市有11所学校近10年没有增加1个人,这些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断层。2008年以来,全省职业学校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不足210人,与学校的要求差距较大。

4.激励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省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优、晋级、职评等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进企业会影响工作、生活甚至收入,因此不想去;学校教师缺编,也不愿意让教师进企业;企业态度消极,不愿意接受职校教师,导致专业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技能培训、资格考证、业务进修等工作缺乏内在驱动力。

5.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省中职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但从全省情况来看,经费还相对不足。例如,2013年,省财政拨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项经费560万元,培训中职教师4000人,人均仅有1400元;而教育部、财政部开展国家级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人均经费为1.8万元,两者相差甚远。另外,不少市县级财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设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不少中等职学校存在经费紧缺问题。

三、下一阶段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2014年,河南省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和政策激励

职业院校可以将编制总数的30%用于聘任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评审工作,每年评审、认定100名左右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5年建成100个左右由职业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建立教师、学生和行业组织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模式。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相关待遇,绩效工资分配对实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按一定比例倾斜。对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职业院校主要领导给予表彰奖励。

2.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进一步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推进在省内外高等学校中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工作。逐步扩大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学校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探索建立招收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实施河南省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引进计划,到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引进高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达到1000人,主要支持省级以上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和重点学校引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紧缺专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任教。

3.加快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继续实施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开展每5年一个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重点提升其专业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全面落实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要求。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每年选派一批优秀职业院校教师到国外学习。

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技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篇4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改革,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课题。为培养适应职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水平的能力结构,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生产一线,虚心好学,吃苦耐劳,以培养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新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而“双师型”教师必须掌握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拥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技能。新型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已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

3、不仅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行业职业素质,还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4、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即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和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

5、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适应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败关键在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真正使教师成为其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就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1、培养、引进年轻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从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中直接引进理论课教师,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办学的自愿有事,通过考核引进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实习教学岗位,同时识读从本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留校进行培养。

2、开发企员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学习贯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校企合作、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校企合作,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是教师了解和熟悉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强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分析能力,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最好补充。

进入企业锻炼的教师,要加大提升自身素质的力度,企业是讲求

实效性的,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给员工提供一定的心里辅导与激励,在个人管理与时间管理等方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培训,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经验和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企业不需要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他们需要的实际的指导,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另外,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给学生上课有很大差异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好理论性、实践性与行业性知识合作的之间的过渡,这种分寸的把握也并非易事,企业对与之合作的研究人员的期望值,无疑会对合作研发模式形成,对参与合作研发的教师更是一个很大挑战。这就需要学校针对企业所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一系列提前培训,以显示出学校教师本身特有的优势,对“双师型”教师的提升起着关键的途径。

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企盼的。

四、不断充电学习,自我提升

技校教师要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化。首先要

熟练业务,提升教学能力,积极参加校内校际间的学校交流和探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参加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其次,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实践能力,争做“双师型”教师。

五、加强岗前、岗后培训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5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双师型教师。文章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如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文章对当前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双师型教师。文章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如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文章对当前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早在1998年,国家教委就在《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工程师所具备的一定的实践能力。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师资数量不足、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使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送”、“培”、“下”、“带”、“引”、“聘”六字方针来培养高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送”是派送教师到重点院校对口专业进行深造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以前中专学校改制而成。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湖北省电子工业学校和湖北纺织工业学校等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是贯彻“三改一补”方针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这类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历层次比较低,理论功底不扎实,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制定了“硕士化工程”。学校鼓励学历水平较低的教师进入重点院校对口专业进行理论深造,规定教师在评定中级职称时必须具备硕士学位或者硕士在读,并对进修研究生的学费进行一定比例的报销。

此外,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选派青年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进行培训,学习这些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然后再通过作报告、搞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

派送教师到重点高校和国外学习,主要是针对实践能力稍强,理论水平有所欠缺的教师,这种“送”出去的方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培”是学校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

1.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说专业、说课程、授课比赛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了使得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比武。教师通过参赛,通过优秀选手的示范,迅速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为了巩固国家级示范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成果,为了培养“双师”和“名师”,我校在全校开展了“说专业、说课程”大赛,并以此选拔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学校每年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学比武,教师们对专业、对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专业水平、教学理论都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成为能够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

2.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职业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通过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正在形成,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以我校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课题申报,为了提升教师在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方面的水平和能力,2010年以来校长马必学、科研所所长刘晓欢等专家、教授亲自上课,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科研建设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产学研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学研结合包括:企业参与建设的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与开发技术等。学校应重视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突出作用。要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教改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这样,教师在参与校企课程、校企项目、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教师”的全面提高。

多渠道培养是建设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方式,这种培养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专职教师,他们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三)“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基层学习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必须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或利用暑假送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第一线生产和管理。在“下”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校每年利用暑假派送大量教师“下”到富士康、泰和、支点、微软等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我校计算机学院每年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计算机机房实验管理建设。计算机学院规定,新引进的教师第一年不安排教学任务,跟随机房管理人员一起参与机房建设。此外,一定数量的教师还要担任专业辅导员。这些“下”基层的举措大大地培养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

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实践能力较差的教师,这种“下”到基层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建立专兼结合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带”是老带新,强带弱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帮助青年教师。为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我校对2006年之后的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演练,组织新进的教师进行听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示范课的讲授任务;鼓励新进教师担任辅导员,专业班主任;等等。这种培养方式主要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往往学历比较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经验。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帮带作用,这些新引进的教师很快成长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肩负者。

(五)“引”是引进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高薪、高待遇引进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些年学校分别引进了一批博士、教授。他们分别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带头人。这种引进既包括引进技术骨干,也包括引进学术带头人,为我校的双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进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既包括引进理论水平很高、学术能力很强的专家、教授,也包括引进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能手。这种引进方式主要是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高端人才。

(六)“聘”是聘请高校、企业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鄂教高[2007]3号)等文件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省教育厅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引进楚天技能名师,目前每个二级学院都聘请了一到两个楚天技能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的主要职责有: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实训,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生产实践所需的专业技能;参加本专业“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参与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楚天技能名师的引进不仅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聘”请高校、企业专家主要是针对兼职教师。这种聘请的名师、专家不仅直接参与课程的讲授、指导学生实习,而且还直接参与提高教师动手能力的专业知识讲座,起到一专多能的作用。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6

论文摘要: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职能进行分析后,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拥有“双师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此外,还应拥有“双证书”,即:一方面拥有讲师以上职称及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拥有工程师以上工程系列职称或本行业国家注册的执业资格证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做中学;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从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训实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无一不是针对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在这些改革中,起纽带作用的是师资,只有教师队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显著提升。因此,师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改革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改革,尤以教师个体改革为重。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最合适。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譬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譬如: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集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同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教师能够把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是专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已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工程项目任务,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一般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颁发的工程类执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教师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同样,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种资格证书,但在教学或工程实践方面有缺失,要么教学能力不强,要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者两方面都不足,这也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工程师,拥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句话,“双师型”教师应包括:“双素质+双证书+双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应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相关特点来确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双师型”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讲师”及“工程师”以上职称证书,即“双证书”。如果没有工程师证书,但拥有本行业国家颁发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师”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一个以上,并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也视为符合“双证书”要求。当然,“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还要考虑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既从事过理论、实践教学,又承担过相关的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高专院校育人质量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专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养方法。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已经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承担“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业的青睐,不少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即被企业录用,甚至一部分学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项目去实习、工作。这说明,在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参差不齐,仍然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甚至有些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二次培训,方可允许其独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不多,难以把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非所用,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推动作用。因此,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育人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比例越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务能力也越强。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呢?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法。

1.骨干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增加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已基本稳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立足于现有师资条件,重点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让教师脱岗去建筑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在企业兼职,即:基于“做中学”培养“双师型”教师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做中学”可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了解新材料、新设备,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工程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关岗位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个人还要通过参加国家举办的相关专业资格考试获取“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为今后参与更多的工程项目打好基础。这样,就可以通过“做”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到最新的技术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工程项目实例为载体,灵活地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各专业的校企合作都比较紧密,但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企业还可以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而教师在企业提升了实践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后,又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中有部分专业教师具有“年龄小、学历高,理论多、经验少,知识丰富、技能寥寥,讲课努力、效果不好”等特点。究其原因,无外乎在校学习时间长、企业经历时间短,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讲课时,难以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致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教师,一般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稍差。为快速提高其综合能力,有效的方法是“边教边做”。即:年青教师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在校附属企业或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做产品或项目,经过2~3年的锻炼,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一般可具备双师技能,成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之后,教师个人要尽快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大概经过4~5年的培养,一般可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

对于已经能够熟练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则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法,使其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要求学生要从事的工作,教师一定要会做,还要做得很好。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每年选派若干个骨干教师,脱产下企业锻炼1~2年,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快速获取并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最好在其以后的几年内获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并要坚持在企业兼职,以便及时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术。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通常都能大大增强,能够独立设计实训项目,带领学生“做中学”,从而使得培养学生的技能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再经过1~2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基本都能过渡成为“双师型”教师。

而对于刚刚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高学历人员,则可以让他们先在学校接受执教能力培训,确定专业方向,然后,让其带着分配的课程建设任务,有目的地下企业实践,2~3年后回校执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同于从企业引进具有3~5年实践经验的人员从教,相比而言,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因为,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在执教能力培养、获取教师职业资格等证书方面都要从头开始,相对慢一些。

2.把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引入学校,然后进行教师职业培训

具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引入学校后,就可能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疑,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途径。因此,直接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做专业教师,通过教师职业培训及执教能力培训后,经过3~5年教学实践锻炼,基本可具备双师素质。如果能获取教育系列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以及专业领域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即可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需要注意的是,从企业引进的教师也需要在企业兼职,以免经验过时,知识老化。

对于从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等(高级工、工程师等)以上技术职称,并且要对其教学能力与教学过程加强管理。尽管很难达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但还是要让其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其双师素质,且要以技能训练为主,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效果。

3.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双师型”教师

如果能够直接从其他高校引进某些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将是最快的途径。但是,这种机会不多。如果条件允许,应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就不同专业相对“富裕”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互换、对流,这种校际之间的师资调剂能够使教师资源分布更加合理。

四、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的政策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总体比例都偏低。由于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本来就比较少,相关学校又没有对“双师型”教师制定鼓励政策,甚至缺乏认定标准,根本没有对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员进行认定,以至于多数教师对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制度,鼓励更多的年青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就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逐步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能教能做”的教学中坚力量,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形势需要。这有助于通过校企合作、院校进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快速提升其教学、科研及服务的综合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化、常态化,始终不渝地把培养复合型的教育人才放在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各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政策应保证责、权、利的统一,要有利于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及服务,避免片面强调某方面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7

一、创新“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理念——一主三层次三突破

一主是指以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实际现状为主要依据,参照外地成功经验,制定我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标准。总体界定一是必须持有双证,即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所教专业相应等级的行业从业资格证。二是应具有“双素质”,即应有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及渊博的专业文化素质,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及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本领。三是应具备“双能力”,即教育科研能力、行业管理和技术革新能力。

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我校把专业课教师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开展“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

第一个层次是初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初级“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条件是:(1)具有中学三级或三级以上教师任职资格,爱岗敬业。(2)能承担本专业一科专业理论课和本科的实训课及专业实践指导。(3)取得本专业中级行业从业资格证,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每年有论文在县级及以上评选中获奖。

第二层次是中级“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级“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条件是:(1)具有中学一级或一级以上教师任职资格,爱岗敬业。(2)能承担本专业至少一科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实践指导课教学,教学效果好。(3)取得本专业中级及以上行业从业资格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4)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每年至少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

第三层次是高级“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级“双师”型教师具体的条件是:(1)具有中学一级或一级以上教师任职资格,师德高尚,乐于奉献。(2)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理论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3)取得本专业高级职业从业资格证。(4)能承担本专业至少两科的专业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教学质量高。(5)有引领、指导本专业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每年至少有两篇论文在省级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课。(6)担当培养、指导初、中级“双师”型教师的责任。

三个层次中的工作重点是鼓励和扶持年轻教师、新聘教师和因需要而转岗的教师,完成三个层次的“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必须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是以专业教师自身的薄弱环节为突破点,开展针对性的校本培养。我们的做法是:(1)实施学历达标工程。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由成教处负责,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完成学历达标任务,学校报销百分之三十的学费。(2)实施教师资格达标工程。对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由师训处负责,每年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进行四周集中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辅导。(3)实施专业技能达标工程。对没有获取所教专业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由培训办负责,针对考纲,开展校本自培和外出培训,学校给予报销培训费和报考费。

二是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开展探索性校本培养,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步,从综合实力较强的护理专业入手,开展“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校本培养经验。

三是以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实训指导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开展综合性校本培养。(1)改变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室轻车间,重学校轻社会的观念。(2)定时间、内容、地点和目标来促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采取四个“一”措施,即教师一周一次实训技能指导研究课。一月一天下学校实训车间工作。一学期一周到工厂实践锻炼。一年一篇技能创新论文。(3)加大实训课课时,带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上医院,到单位顶岗实习,促进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职能——一主六联四配合

学校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为主导,教科室、教务室、实训中心、培训处、师训处、成教处六室联动,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各自的职责是: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实施方案,制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认证与奖励制度》、《“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与“双师”型教师待遇规定》、《优秀课题研究员评选条件》等制度。

教科室主要抓实施内容的落实,负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课题组以《湖北职教》刊物为平台,先后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切不能空喊口号》、《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策略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理性思考》、《谈教学反思》等多篇关于“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方面的论文。课题组还以《新课程研究》为平台,发表了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篇。护理专业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临床新医学》、《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刊物为平台,先后发表了医学研究论文18篇。电子电工专业以《电子制作》、《无线电》、《电子报》等刊物为平台,发表电子电工研究论文6篇。此外,教师们围绕研究课题撰写了81篇有一定价值和分量的教育、教学、教改及教师校本培养等方面的教育科研论文。其中有两篇获国家级奖,21篇获省级奖,58篇获地市级奖。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切不能空喊口号》获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务处一抓教师校本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到位。教师校本培养学习坚持每周五小时,其中三小时以子课题小组为单位,另两小时由个人自主学习。两年来人均校本培训时间达400学时以上。二抓课例研究。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例研究总数达248次。研究中每个教师做到了六个“一”:即每周一次研究活动,每月一个研究主题,每月至少听一次课,每期至少上一次研究课,每期一个阶段回顾,每年一次评比与总结。将“教学性”校本研究与“研究性”校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三抓青年教师校本培养,要求青年教师“过四关,练五能”,“四关”即备课关、语言关、板书关、仪表关。“五能”即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文化基础知识传授能力、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围绕这“四关”“五能”,学校成立了一个由七人组成的考核评估专班,每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进行一次考评。

师训处一抓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建立校本培养档案,核定继教学分。二抓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之前的学习。近两年来教师考证合格率达90%以上。

成教处抓教师学历达标,专业课教师学历合格率现已达98%。

培训处一抓专业课教师职业从业资格证的获取,二抓教师专业技能的运用。

实训中心一抓师生平时实训任务落实。二抓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与创新。三抓一年一次的师生操作技能比武。

根据学科特点,成立了四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配合一组六室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组、六处室及四个子课题研究小组的上下联动,纵横配合,整体推进,课题研究成效显著,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被评为湖北省荆州市2006-200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先进课题组。

三、创新“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策略——一主三辅三重点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先生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因此,我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以校本阵地及学校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和构建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外界辅助作用,做到了校本培训时间上长短结合,培训阵地上校内校外互补,培训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培训形式上集中与分散依存。

发挥“三辅”作用,拓展校本培养空间

一是发挥好校外实训基地辅佐作用,实施资源共享战略。学校在校外设立了公安县人民医院、公安县中医院两个固定的医学专业实践基地,举行了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与惠州市协和合成橡胶制品厂开展校企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另设有三个临时的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分别是“华旭科技、博盈车桥、湖北凯乐”等三个企业,为师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发挥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的辅助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近两年来参加国家级骨干师资培训8人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0人次,参加市级培训37人次,参加县级培训39人次,外出参观学习40人次,累计外出培训学习154人次,学习时间达5612学时。每年学校投入培训经费达十万元,占学校全年行政经费开支的百分之八。教师培训归校后要完成三个“一”,即“写一篇学习总结,作一个学习报告,上一次学习后汇报课”。

三是发挥校外行家来校讲课的辅导作用,实施请进来战略,使教师们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掌握最前沿技术动态。近两年来邀请了县教科所副所长朱敬华、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华政、荆州市两训中心主任陶然、荆州市教科院副院长王佑军、省继教中心主任王祖琴、湖北职教杂志社主编李志、班主任杂志主编田恒平、湖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谭细龙等八位专家来校讲课12次。通过发挥三“辅”作用,弥补了校本培养的自身不足和扩大了校本培养的内涵。

突出三个重点,激活校本培养动力

一是以“引”为重点。(1)教师引进。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两年来模具专业、电子电工专业从企业引进了九名技术人员,招聘大学本科生18人,调进有一定专业特长教师12人,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压力,激活了教师比、学、赶、超的激情。(2)引进强势专业在学校落户,2008年下学期学校计算机专业与北大青鸟集团联合办学,现已开设一个教学班,为部分教师创造了直接参与教学的培养机会。为其他教师开辟了一个学习窗口。(3)专业引领。先是从医护专业入手研究,然后是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电子专业、计算机与财会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同时展开。(4)骨干引导。每个专业评出一至两个学科带头人,让学科带头人引导本专业教师开展同伴互助,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互培活动,达到以优带新,以新促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强带弱,以练促弱的双赢目标。

二是以“思”为重点。教师在研究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对照好的教学方法,对照他人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自我反思。课题研究以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每授一次课后都及时在备课本上写下教学后记。在自我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写出了有一定价值的教学反思98篇,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的目的。

三是以“质”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的目的,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现状,通过多轮螺旋式上升的课例研究,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联、读、练”四步教学法,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做”同步,“手、口、脑”并用,“练、研、评”结合九字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双师型”

[作者简介]刘素婷(1964- ),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财税教学;王久梅(1969- ),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经济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69-02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

(一)关于“双师型”的几种观点

1.“双证”即“双师”。它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与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认为一旦拥有“双证”就是“双师”。

2.“双职称”即“双师”。它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或“教师+会计师”等,即认为“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务。

3.“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一方面有专职教师,另一方面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教师。

4.“双素质”即“双师”。这种提法认为,从教师个体来看,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在获得相应的职称(证书)之前,也可视为“双师型”教师。

5.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两类标准。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大致有以下两种标准:一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专业资格、执业资格的教师;二是具有教师系列中级以上职称,同时近五年内有在企业一线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曾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教师。这两种评定标准,可以概括为“教师+技师”或“教师+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就是同一名专业教师既可以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资格(证书)或能力(经验)。

(二)“双师型”教师与其他类型的职教教师的区别

根据教师的素质结构,可将高职教师划分为“学术型”教师、“知识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学术型”教师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强,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弱;“知识型”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优势,具备一般技能示范能力,但科研能力较差;“技能型”教师在操作技能方面有特色,但理论的讲解能力差,科研能力比较弱。“双师型”教师既不同于以上三种教师,也不同于工程师、会计师、医师、律师等,它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教师。他们的职业素质标准更高、更全面,不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师资问题尤为突出。据2001年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调查”资料显示:65.8%以上的教师属于“中学门—大学门—职校门”的“三门”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22.2%,甚至更低;曾下厂实践过的也仅占教师总数的23.9%。据2005年“陕西省中专转制类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陕西省八所中专转制类高职院校的1471名专职教师中,约有70%的教师无法列举出近3年阅读的教育专著(文章);有25%的教师只填写了期刊上的文章;仅有5%的教师填写了3本以上的教育专著,这说明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亟待补充。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非常熟练地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这一比例与教育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50%的合格标准相差甚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

(二)学院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对成熟技术、关键技术、技术规范能够熟练掌握,对前沿技术、高新技术能及时了解,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特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要持“双证”(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走向社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具有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开发新项目、技术攻关以及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既是专业理论方面的名师,又是生产实践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责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教师要通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来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思想素质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到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由于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以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此,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双师型”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要求,是理想的教师培养和发展目标。

(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高职学生毕业后是要走向社会就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实践检验的。随着高职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毕业生具备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这些工作都要依靠“双师型”教师来完成。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和方法

(一)着眼于教育素质的培养

1.开设教育理论培训班。高职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设教育理论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工作规范化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尽快熟悉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工作技能及工作方法,提高教育理论和执教水平,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交流是教师培训的良好渠道。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经验交流分为校内交流和校际交流两种。其中,校内交流是指学院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它可采取同行交流、专兼职教师交流、“取经”式经验交流等形式,让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际交流是同类院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可采取组织教师研讨、听公开课或到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去参观学习等形式。

3.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实践。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乐趣、论证教育理论、积累教育经验,这对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工作方式,通过教学,可以使教师体验教学乐趣、培养教学情感、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学校应鼓励教师跨学科教学,探索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应鼓励教师当好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工作,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在管理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体现专业特征,增长教学智慧。

(二)着眼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1.开设实践技能培训班。高职院校对具有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以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培训。培训分为内训和外训两种。其中,内训是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或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外训是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鼓励教师参加生产实践。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例如,可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工厂,让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手把手”地对新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或开展岗位技能的“传帮带”;可安排没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通过到对口企业实习、到企业挂职、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可要求经过生产实习的教师,将生产实习中的体会、感想以及获取的专业技能等情况回校传播,以便于提高全校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3.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产学研”相结合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使之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的态势,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从而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要通过校、企(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组织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通过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把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师既能教学,又能在技术操作方面动手示范,身体力行,胜任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考评工作,从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参加这类考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并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5.重视校内工程的培养功能。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工程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功能,充分发挥校内工程对教师的锻炼作用,不能把校内工程让工程部门“一包了之”,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校内工程实践,如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实验室建设的改造和充实更新、参与各类生产设计及实验等,使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实践锻炼。

6.发挥兼职教师的促进作用。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实现教师、学校的社会化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应向社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来做兼职教师;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教授专家来兼课或兼职(客座);成立有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促进师资流动和多元化,增强学院的活力。同时,兼职教师在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也可帮助指导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7.充分利用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全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覆盖了大部分应用型专业和应用型学科,高职院校可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这些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脱产或不脱产地到能满足教师需要的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让教师通过培训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开阔眼界,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着眼于教师的在职进修

1.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美国的教育界认为:教师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率会不断上升,但过了五六年后,知识和教学方式开始固化,教育水平开始停滞或下降;另外,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教师单靠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根本无法满足教学上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终身学习来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高职院校应支持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学习,并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教师学习的内容既应包括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还要涉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文理交叉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教师进修的途径可以通过函授、自学、进修或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等方式,学习的形式可以采取“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使学习和工作互相交替进行。通过在职进修学习,使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使他们在师德、业务素质上真正满足“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拜五四.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学术论坛,2005(2).

[2]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高教探索,2006(4).

[3]车信超,毕鸣.简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4]宋小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志平,牛西武.陕西省中专转制类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6(29).

[6]马宝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5(9).

[7]刘风云,高建宁.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邹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5(1).

[8]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9]王诗文.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的几种模式[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10]张彬.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4).

[11]李玲.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12]柴秀智.地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及培养对策个案研究[DB/OL].http://ckrd167.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9&CurRec=1,

2006-08-10.

上一篇:我们在党旗下成长下一篇:员工用餐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