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源自平凡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伟大源自平凡(推荐9篇)

伟大源自平凡 篇1

——观电视连续剧《毛岸英》有感

很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毛岸英的生平事迹并不为更多的当代中国人所深入了解。《毛岸英》这部电视连续剧全面地为今天的人们展现了毛岸英平凡短暂却又极具非凡和感染力的一生。

说毛岸英是平凡的,是因为他有着与一般百姓一样的人生经历。从作为上海滩上的沿街乞讨、拾烟头捡破烂、给阔爷太们擦皮鞋为生的流浪儿,到作为新中国工厂里的一名技术工人,再到作为自愿亲赴抗美援朝战场第一线、献出了年仅28岁生命的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毛岸英的经历体现出了他作为平凡人的真实可近的一面。

说毛岸英是非凡的,是因为他出生在职业革命家的家庭,是共产党的领袖、烈士的儿子,是勤奋学习、胸怀抱负的留学苏联的青年学子,是参加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并受到斯大林接见和嘉奖的勇士,毛岸英的经历体现出了他作为不同于一般人的让人震撼敬仰的另一面。

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告诉人们,即便处在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里,毛岸英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爱情、交往中时时流露出作为平凡人的那最具率真的气象。他的朴实、勤劳,他的热情、向上,他的谦虚、平易,他的真诚、纯洁,他的孝顺、达理„„这些都表现了毛岸英作为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可爱、可亲、可敬的品质。

毛岸英身上的那股吹之不去的土气土味,他那直言快语却又夹杂着的憨声憨态,源自他对“劳动光荣”的向往和践行,源自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毫不留恋地脱去身上的洋气洋味,立志攻读“劳动大学”并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不忘做到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刻想着劳动人民并坚持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这是毛泽东对儿子的叮嘱,是毛泽东对儿子的刻薄,是毛泽东希冀自己的儿子应该并且必须要养成的一种豪气、正气。毛岸英认真地践行和实现了父亲毛泽东对自己的这些殷切希翼。

“老百姓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活菩萨’啊!”毛泽东是这样地对毛岸英说;“树高千丈离不开根啊!”韶山的老乡们是这样地对毛岸英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毛岸英是这样地对家乡亲人们说。不失乡土的气味,不失老百姓的亲情,不失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炽热情怀,始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做事。这就是作为年轻共产党人的毛岸英内存的真实、真情、真诚。共产党人唯有保持这样的一种品质才能真正地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真正地成为人民的公仆,才能真正地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好人民的新中国。毛岸英用自己的觉悟、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责任、胸怀和情操。

毛岸英烈士离去已经60多年了。我们从这部电视剧中再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儿子那艰辛成长的历程,感受到了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感受到了生活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们依然需要秉持“只争朝夕、艰苦奋斗、不断前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毛岸英从毛泽东那里秉承的革命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祖国对老百姓赤子的拳拳之心,他谦虚好学平易近人的作风,他不畏艰难公而忘私 的人格,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对不良风气疾恶如仇的品质,我相信对于今天的社会风气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凤凰涅磐,人天共仰;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年轻的毛岸英!不朽的毛岸英!让亿万人敬仰的毛岸英!

伟大源自平凡 篇2

档案部门由于工作性质决定, 没有轰轰烈烈, 没有成绩斐然, 却更需要档案战线的同志经得起平淡, 受得起考验, 耐得了清贫, 放得下贪婪。更要恪守职业情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因为档案工作责任非常重大。“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的先烈建立了新的中国, 我们几代领导人呕心沥血开创了太平盛世, 而我国、我党的历史则需要档案战线的每名工作人员来共同守护。档案战线上出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模范人物, 如卞峰煜、刘义权、朱志伟、杜洪英, 他们就是在一直信守这种信念, 一直在执着这种平凡, 因此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留下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自2005年至今, 我来档案局工作已近九载春秋, 从最初艰苦辛劳的基建保卫, 到如今纷繁琐碎的行管后勤, 我所从事的都是最平凡、最不容易抒写勋章的工作。但是歌德曾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 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 应当看他贡献什么, 而不是看他得到什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更时刻牢记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过的“自己活着, 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所以我甘于平凡, 甘于寓乐于工作。

记得在新馆基建改造的3年时间里, 我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负责人,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夜不归家更是司空见惯。那时我的孩子还很小, 有一次因为修整院区、清理杂物, 我3天3夜没有回家, 第四天, 当我满身污垢、一脸憔悴地回到家时, 我妻子的脸上写满了心疼, 而我的孩子见到我居然被吓得哭了起来, 因为他印象中的爸爸高大整洁、潇洒帅气, 而不是这么邋遢、落魄的样子。这只是3年基建改造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小小标点, 也只是一个省略的缩影……每当我劳累困惑时, 我都会记起:我曾是一名军人, 钢铁一样的军营、摸爬滚打的生活, 部队生涯教会我“服从是天职、奉献是本位、服务是根基”的诸多道理。所以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缩、没有抱怨, 只有“遵规守纪、为民服务、忠于职守”, 正是这些正能量的人生信条塑造了我。

我作为档案后勤行管科的公职人员, 肩负着全局的桥梁与纽带工作, 对服务于档案战线前沿的部门, 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如办公用品采购发放、公务用车分派、局 (馆) 环境卫生、重大会议保障、接送站、安排住宿、档案整理所需物品、各处室固定资产统计、每季的节能统计上报、办公用房统计管理以及公车治理等。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我的工作除了接听各处室工作所需的电话, 就是在服务于各处室的路上。因此让我常常想到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有时候, 仅仅是为了选购一件小小的办公用品, 我都会奔波一天, 无论冰霜雨雪、酷暑严寒, 有时甚至连午饭都没有时间吃。这份工作其实是琐碎、操劳而无趣的, 但是, 我却时时把它当成一种责任与重托、一份信任与追求, 因此分外珍惜, 格外敬业。局开展本着“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 局领导、办公室主动到各处室调研工作, 把反映上的情况汇总上报, 落实到行管科的工作都能够及时保质保量逐一进行落实, 工作上从不叫苦叫累、无怨无悔。都说行管工作是得罪人的活不好干, 但我一直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只要我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就不怕艰难与责备。

工作中, 我不但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恪守职责, 更是带领全科同志一路前行, 认真传达与贯彻局领导的讲话精神, 树立全科正确的工作作风, 用我们真诚服务的态度, 获得各处科室同志们的心悦诚服, 努力营造绿化和谐的政府办公环境。“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容人容事, 则是容己,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高尚的工作风格, 体现闪光的人生价值, 这是我的人生价值观。

几年后勤工作, 也许我没有太多光辉的功绩可歌, 没有太多感人的业绩可颂;也许我不是档案局公示的先进人物, 不是叱咤档案事业的战线英雄。但诸葛孔明先生《出师表》中曾言“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想我也可以引用。也许没有人为我证明:我曾经为档案事业所付出的汗水与艰辛, 也没有事迹可以标榜我曾经为档案工作所创造的成就与业绩。因为, 我只是行管后勤部门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公职人员, 从事的只是见证公职人员最基本的平凡工作。但是, 我想9年来后勤工作的操劳岁月可以为我无声见证, 我脸庞的沧桑与鬓间华发, 都可以证明, 我的青春也曾闪闪发光, 照耀了档案事业, 并将一直闪耀下去。

也许有时候, 我们谁都无法选择工作本身, 但是我们可以自控的却是对工作的态度, 正如曾被人口口相传的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你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 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也曾说过:“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 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他们罢了。”我们作为党的基层年轻干部, 接受过党章的洗礼, 经历过党旗下的宣誓, 更应该思考的是:路该怎样走?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该如何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虚无缥缈的身外之物。既然我们是共产党人, 就该有一份共产党人该有的高尚情怀, 就该有一份共产党人该有的永恒追求。即使工作再平凡, 只要我们不愿意成为平庸的人, 不愿意本身的年华虚度, 那么, 我们可以同样让生命的价值, 在平凡的工作中得以光辉耀眼、淋漓尽致地体现, 因为即使最平凡的工作, 也有它的闪光点, 都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创造无穷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 通常都会将人生最美好、最灿烂、最富有激情的年华奉献在工作岗位上, 我们人生的最大价值也都在工作岗位中得以体现。试想, 如果我们没有了工作, 也就失去了展现生命价值的人生舞台, 也就扼杀了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要想工作上有成就, 事业上有建树, 就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有一种勤勉扎实的工作作风, 有一种恪守情操的工作精神。只要你想, 平凡无奇的工作同样可以色彩纷呈, 同样可以光辉灿烂, 同样可以感人至深, 同样可以传颂千古。

平凡与伟大 篇3

毕树棠先生,名庶滋,号树棠,一九○○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十六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年毕业,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后到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做翻译。一九二一年到清华图书馆工作。在飘满书香的图书馆里,他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以他的才华和工作热情给清华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一九九九年编辑清华图书馆纪念文集《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时,曾向季羡林老先生约稿,请他写点纪念清华图书馆的文字,季老欣然命笔,寄来文稿《温馨的回忆》。文中,季老特别回忆到毕树棠先生:“我在校时,有一位馆员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作家、收藏家姜德明先生在回忆文章《毕树棠先生》一文中写道:“毕先生精通英文,早在三十五年前,我就见过收有他译作的名家短篇小说选《贼及其他》,他还翻译出版过马克·吐温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当年清华的名教授都很礼遇这位图书馆的小职员,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上的事情请毕树棠来帮忙,甚至还常有外国学者来请他修改翻译作品。”

三十年代初,吴宓(雨僧)曾约毕树棠为他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写书评和外国文学介绍。一九三八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的房子》三部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毕树棠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对《大地》等作品做了介绍,后来在赛珍珠访问北平时,清华语言学教授毕莲女士嘱托吴宓邀请毕树棠参加茶会。席间,他与赛珍珠畅谈文学及写作体会。令毕树棠感慨的是,这部以中国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赛珍珠赢得了荣誉,而中国作家却相距甚远。谦和的个性使他无意于创造奇迹,他还是一心扑在图书馆的工作上,只是用余下的时间读书、撰文和翻译。

一九四○年,上海宇宙风出版社出版了毕树棠先生的散文集《昼梦集》,其中的一篇《忆王静安(国维)先生》使我们对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了解到毕树棠先生在清华园的活动。那时,他经常是清华园里名家的座上客,浦江清在一九三一年一月八日的日记中写道:“晚七时在西客厅(清华园工字厅内)宴客,到者有顾羡季(随)、赵斐云(万里)、俞平伯(衡)、叶石荪、钱稻孙、叶公超(崇智)、毕树堂、朱佩弦(自清)、刘廷藩,客共九人。湘乔及梁遇春二人邀而未至,席上多能词者,谈锋由词而昆曲,而皮黄,而新剧,而新文学。钱先生略有醉意,兴甚高。客散后,钱先生与斐云留余于西客厅谈,灯熄继之以烛。”聚会之上谈学问,谈哲理,这样的聚会,在清华园里时常上演,毕树棠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仅如此。抗战期间,毕树棠留守北平,负责战时学校图书保管工作,他尽心尽力,直到日军全部占领校园。日军占领期间,清华大学成为日军伤兵医院,图书馆成为病房,抗战前已经拥有三十多万册图书、杂志及其他资料的清华大学图书被各处瓜分,偌大书库中一本存书不剩。抗战胜利后,“国立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 指示一直留守北平的“毕树棠多到城内负责整理学校图书事宜”,毕树棠先生制定整理图书馆工作计划,带领同仁开始了艰难的查找、点收、整理清华图书及馆舍的恢复工作。通过艰苦的努力,从北平二十余家单位收回图书、杂志等二十万册,保证了昆明归来的师生学习研究之用。

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怀着极大的热情,坚持笔耕,马克·吐温的名著《密西西比河上》即是在一九五四年翻译完成的。《圣·罗南之泉》是另一部毕老先生五十年代翻译的译稿,在这部三十五万字、分三册写下的手稿的封面上,盖着长方形印章,上写“本稿请修改后寄还 编号:58-3-98”。在翻阅译稿时我发现,只有原序及正文前十页留下了编辑修改的痕迹,整部书稿却始终未能出版。据毕先生家人介绍,一九五八年毕先生应上海某出版社之约翻译书稿《圣·罗南之泉》,书稿译成时,我国正处于全国大跃进的年代,这部反映旧现实主义,没有描写革命运动的小说,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小说的出版夭折了。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毕老先生也在劫难逃,还是梁思成先生惜其才,请他到建筑系资料室工作,成为梁先生的得力助手。毕老先生在清华大学生活了六十二年,一九八三年逝世于清华大学寓所。二○○五年,毕树棠先生的子女将其书信、包括《圣·罗南之泉》译稿在内的手稿等捐献给他衷心热爱的清华大学。为了使夭折的译稿能够面世,在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美英老师,原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叶宏开老师等大力支持下,图书馆决定内部出版这部译稿。

《圣·罗南之泉》的作者华特·司各特(一七七一——一八三二)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诗人和作家,最大的成就是写历史小说,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苏格兰、英格兰及法国和欧洲国家历史为题材,生动描写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的不同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一改过去夸张和传奇色彩,尊重历史,因此他被称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威弗利》、《艾凡赫》、《昆廷·杜沃德》等。除历史小说外,他还写了一部反映他自己时代生活的小说《圣·罗南之泉》。这部写于一八二四年的《圣·罗南之泉》是以司各特的生活为背景,“自一七九七年七月高等民事法庭闭庭以后,司各特出游到昆布兰州(Cumberland)诸湖滨,终于将他的大本营安定在季尔斯兰幽静而退隐的一处小小的泉场之上,他从那里又屡次出游,富有浪漫意趣的各地景色,其美妙的一面已收纳于《特列耳曼的婚礼》(The Bridal of Triermain)说部中,而其他方面则很多收纳于《圣·罗南之泉》说部中,描写那些以吃喝玩乐为生活之辈”(《圣·罗南之泉》译文注)。司各特以自己居住的泉场为背景,创作了《圣·罗南之泉》这部小说。这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曲折的恋爱悲剧,真实地描绘了苏格兰人的生活,表现远离尘嚣的宗法制乡村和天真的乡民如何受到文明社会的损害。

《圣·罗南之泉》是司各特时代生活小说的代表,也是英美文学浪漫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司各特的小说成就和那一时代的英国社会状况,在大学课程“英美文学作家作品”推荐作品中榜上有名,对于我国学者全面认识、了解、研究司各特的思想、贡献有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这部小说过去一直被忽视,查遍国内各大图书馆,不知是查有遗漏,还是未曾翻译,总之均未发现中文译本。因此,此次整理毕老先生的遗稿《圣·罗南之泉》意义重大。

作为司各特的名著,《圣·罗南之泉》版本较多,London:J.M.DENT&SONS LTD.and NewYork:E.P.DUTTON & CO.有一九○六年初版、一九一二年和一九二一年重印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九二一年的重印本。毕老先生的译稿基本以清华图书馆的收藏本为蓝本,并阅读了多种不同版本。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重印本书末原注有六条,毕老先生的译本列出原注十二条,依他自己言:“各版本的原注编列,也不相同,有将几条比较简单的编为脚注的,只留较详的几条另附于书末,今从老本列十二条。” 毕老先生译稿中的注释非常丰富,可以看出他为了翻译这部小说,阅读了包括《司各特传》在内的大量相关资料。

因小说出版年代较早,原版中很多英文词汇用的是古体写法,可以想见毕老先生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来翻译这部小说。五十年代在清华图书馆工作的毕老先生,翻译文学作品是属于干“私活”,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据他的小女儿、清华附小退休教师毕可韧老师回忆,她小时候每次半夜起来,懵懂中不知是几点钟,记忆中爸爸的台灯总是亮着,昏黄的灯影里,爸爸总是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写写字,她奇怪,爸爸好像从来不睡觉。

平凡铸就伟大 篇4

—观电影《飞扬的青春》有感

今天接到通知让我们看一场电影,名子叫《飞扬的青春》。听说后我就想,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应该有悲壮的故事情节或者有激情澎湃的画面,还是……,反正想了很多的情景在脑子里。可是,当我看完后却没有发现我想像中的那些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场面。然而,正是那一幕幕平凡的影像和平淡的叙述,还有那真实的情节却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

主人公麦志成从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怀着梦想与抱负成为中电投内蒙某风电厂的一名普通的员工。平凡的工作和枯燥的生活使他觉得这与他的梦想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他开始迷茫,开始颓废。可是当他看到中电投映山红小学,听说句厂长、莲花与娜任的故事后,被深深感染了,让他改变了想法,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之后公麦志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出了个人的能量。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正是有了像句厂长、莲花那样无数的平凡人的付出,才会让我们看到丰硕成果。我想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表扬那些先进的工作者,更多的还是在歌颂那些投身到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平凡人。

平凡与伟大 篇5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在夕会课上观看《感动中国》节目。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现着那些感人的事迹。

在这些感人肺腑的事迹中,我对丛飞的事迹印象最深。丛飞,这个原本可以享受富裕生活的人,却把他宝贵的年华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生命的借贷。12年前一次义演改变了丛飞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但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去年,丛飞患胃癌晚期,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拿出2万元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

从飞是一位平凡的歌手,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用嘹亮的歌声唱响了爱的意义。如今,从飞已经与世长辞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有人说,人是自私的,但是丛飞是无私的。他已经到达了伟大的境界,他是我们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联想到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她虽然没有像从飞那样感天动地的事迹,但却和丛飞一样很有爱心,她就是我的好朋友唐稼裕。有一件事发生在唐稼裕和我一起回家的路上。两个高大的行人走在我们前面,事情就这么巧,一只小麻雀迎面飞来,其中一个人,一扬手把小麻雀打到在地,然后他们两面夹击把它抓住了。我们被这一幕惊呆了。

那两个人转过身来对我们说:“你们要不要?”我正犹豫不决,只听唐稼裕尖叫了一声,显然她怕麻雀。他们见此情景,笑了笑,继续往前走。突然,唐稼裕飞奔过去,从那两人手上要回了麻雀,我满脸疑惑:她不是害怕麻雀吗?怎么又……我正想问她,只见唐稼裕把手伸向天空,松开双手把小麻雀放飞了,麻雀扑闪着翅膀在空中停留了片刻飞走了。我被唐稼裕这个举动和爱心深深震撼了,因为唐稼裕居然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去爱惜一个小小的生命。

朋友啊,要知道伟大都是这微不足道的平凡累积起来的,爱心总是蕴含在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的呀。

【1】

有人认为,伟大是天生的,那些文学家、科学家,是天生就有那份才能,自己天生是凡人,努力也白搭,因而他们胸无大志,没有强烈的上进心,甚至整天懒懒散散,自甘平庸。他们错在哪里呢?他们错在把伟人神化了,把“平心”与“伟大”完全对立,使之绝对了。

其实,“平凡”与“伟大”,是对立统一的。“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出自“平凡”。挺拔的南岳衡山,难道不是由一砂一石堆集而成?浩汇的八百里洞庭,又何尝不是由平凡的小溪小流汇聚而成的呢?“平凡”与“伟大”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平凡”与“伟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沟通二者的桥梁是什么呢?是自信、理想、奋斗。自信,即相信“天生我才必有

用”,不要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三百十六行,你总能干一行;而理想,特别是崇高的理想,是生活大海中的导航灯,我们要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的伟大理想,有了伟大理想才会有奋斗和前进的动力,在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奋斗中,你的人生就会有价值,你就会由“平凡”逐渐升华到“伟大”。

古往今来,这样的人举不胜举。一代画圣达芬奇,难道是天生便注定当画家的吗?不是。首先是他立志学画,并有着自信和毅力,这是他奋斗的力量源泉。他的奋斗过程,也是平凡的,他起步于画蛋。他不断奋斗,从不 会画到会画,最后成为伟大的画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通过无数次平凡的奋斗,就可以创造出“伟大”与“辉煌”。

让我们看一组例子吧:

高尔基是一个打杂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齐白石是一个木工,成了国画艺术大师;华罗庚是一个小伙计,成了著名数学家;毕升,一个布衣发明了活字印刷;爱迪生,一个报童成了大发明家。

他们无疑都有自信、有理想,通过艰苦奋斗,而由“平凡”升华到“伟大”的。他们都名垂青史。由此可见:“有名皆从无名出,伟大都自平凡来。”

再说,就算不能当“家”,只要你为人民利益勇于奉献,我们社会有“行行出状元”的条件,你也可当劳动模范,“十佳”青年等等。就算这些也当不上,那也不要紧。只要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多少可以干出成绩,这样的“平凡”中也有“伟大”。那些自认为天生“平凡”的人,不要胸无大志,自甘平庸,要认清“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振作起来,鼓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奋斗,勇敢地走由“平凡”而升华到“伟大”的艰苦而又“光荣之路,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2】

平凡与伟大,就像是光与暗,水与火,充满了矛盾,但是这矛盾之中又存在着统一,“平凡"孕育了“伟大”,“伟大”又出自“平凡”。

万里长城,绵延不断,可那是人们用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望无际的沙漠之中,抓一把沙子,你会为这一粒粒平凡的沙子而感到震惊。但是,如果你只是惊叹长城的宏伟,沙漠的无垠,而不愿去做那些石沙,可以断言:人类的一切理想都将是不会实现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世人皆想超越平凡,追求伟大,这不仅在于伟大的稀少,更在于伟大易引人侧目及膜拜的缘故。平凡极易受人轻视。因为世俗中,平凡常使人熟视无睹,甚至忘了它的存在。但是不要忘记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从平凡做起的,在其他人眼中,他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但是其实他仍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凡的人.报载,天津退休工人尹升年过六旬。他没有经天纬地的大业,他是个平凡的人。32年前,他开始资助孤独鳏寡老人,至今已有40多位;另外,他还先后把17位孤老接进家精心赡养。其中14位已养老送终。而今仍有两位80多岁和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尹先生家安度晚年。尹先生的退休工资只有470元,维持与老伴的生活尚可,但几乎没有富余。尹先生靠勤奋创作书画作品,变卖所得来维持着他的人世间最美好的事业。他多次拖着病腿为老人们服务。即使是亲生子女难以做到的,尹先生却做到了。邻居们目睹尹升的事迹,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惊叹。更可贵、更使人敬佩不已的是,他已到了应该被别人照顾的年龄,然而他不停不歇,依然“忠于职守”继续着他的美好事业。

不必说他30年如一日执著于善事的虔诚;不必说他为求“善”而置自己的健康于度外的忘我精神;也不必说他倾全家所有,携妻带子扶弱赡孤的壮举;只说他平静如水的心境实让人感佩不已。他不事张扬只求善存我心,正是他平凡而伟大之处。

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张扬于讲坛公众。他默默无闻,而是小心、细心、精心地继续着他的善事善举。他不仅为人解忧,而且为政府解难。尹先生的事业是平凡的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而又都难以做到的。这又是他平凡而伟大之处。

生活是现实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其实,伟大永远也摆脱不了平凡,伟大也仅仅是从一种平凡又过度到另种平凡罢了,没有对平凡的热爱,只会变得平庸,连平凡也沾不上边,平凡,表面看是微不足道的,而实际却是伟大的基础,没有平凡也就没有伟大。

【3】

在生活当中。平凡这个词语,通常作一般,不突出解释,有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意思。但是这样的解释毕竟还只是表面的,不能令人满意。

雷锋,普通一兵,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名高天下,那是因为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将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是平凡铸就了他的伟大,而我们有些同学却不屑从小事做起,这就是他们不懂得伟大是来自平凡的道理。

正是平凡构成了自然界的伟大,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如此。一粒砂子,一块砖头,一块石头,可谓平凡极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万丈高楼如没有砂子、砖头、水泥等平凡的材料铺垫,能够凭空筑成吗?懵贯千里万里的公路,铁路,不就是有那些平凡的材料建筑而成吗?所以如果,世界上离开了平凡也就没有伟大可言了。

任何的伟大都是来自平凡,一个高明的设计师能够设计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但如果没有许多凡人做小事;世界谁去创造?正是无数平凡的劳动者;以自已的平凡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例如:北京百货大楼营业员张秉贵是全国商业战线的榜样。他站了一辈子的柜台,接待过几百万顾客,始终像团火,温暖着千万人的心。

有人把他的工作称为“香甜的事业”他练包点心,用瓦片磨成点心的样子,天天对着路灯练;为练“一抓准”、“一口清”,他更是抓了秤,秤了抓背了算,算了背。天天如此。硬是练出真功夫。他穿着雪白的工作服,眼角,嘴角都是笑容,手脚利落,还会揣摸顾客心理,让人买了糕点还高兴带着喜气回去。数十年来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赢得了无数人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伟大来自平凡,更重要的是认识平凡的本身蕴含着伟大。当你呼吸着新鲜空气,漫步在百花争艳、绿树掩映的公园里,你是否意识到园丁们“平凡”的价值?当你工作之余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尽情地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时,你可曾想到那些为你服务者的:“平凡”的意义?还有那些清洁工、理发师、手握锄头的农民、满身油污的工人………他们都有是平凡人所做的都是平凡事。正是这些“平凡”在创造着人类生活的伟大。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平凡”呢?平凡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平凡就是伟大。清洁工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为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环境;理发师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为每一个人的美好形象增光添彩,提供服务;铺路石子的伟大,在于它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让人们踩着他们的身体前进。做点好事,别看事小但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们之间需要的就是多一份温暖,多一份诚意;多一份友谊,多一份爱心,这些就是平凡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有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平凡的伟大。

平凡中见伟大 篇6

——记株洲县南阳桥乡南岸中心小学刘立飞

刘立飞,女,1964年生,1986年9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先后在在太湖(1986.9-1997.7)、仙井(1997.8-2002.7)、南阳桥乡任教。2002年下学期调入至今在南阳桥乡南岸中心小学工作。

刘立飞老师从教几十年,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勉正直,乐于奉献,在我们学校,年纪最大;来校路途最远,要转几趟车,不管是寒暑春秋,却总是来得最早,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把困难交给学校;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曾多次获县、市、省奖,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老师”;在2004年获市“优秀教师”(记三等功),是一位值得赞扬的好老师。

教学思变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勇于探索,才能课越上越好,教学质量愈来愈高”。刘立飞深有感触地这样说过。于是乎:在教学上,她能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认真备课、讲课,使教学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特点,探讨线索导学法。采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八字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得轻松,学得活泼,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性,趣味性强,富有吸引力。勤于思变,总结出了一套四步复习1

法,一堂课分“导、议、竞、练” 四个环节。这方法的运用,一改复习课的“满堂灌”和“填鸭式”,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她所任教过的班学习兴趣浓厚,班风班纪好,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爱生如子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刘立飞虽然不是神,但她却把爱学生当做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她所任教的班级内,经常会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心。

曾记得:1988年,她任教三年级,当时班里有一名叫颜玉的男孩,他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极不和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无疑引起了细心的刘老师的注意,为了 “对阵下药”,她及时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

在家访中她了解到:颜玉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原来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就没有妈妈,与爸爸相依为命,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原因,爸爸经常外出打工,只留下这么小的孩子,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刘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心疼了:原来因为缺少母爱,颜玉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心想:唯有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棵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暗下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刻意的去关照这个孩子。她向其他同学讲他如何的聪明能干、如何的懂事孝顺,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颜玉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

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也越来越好。尤其是他把老师当成了妈妈一样的知心人。他的爸爸更是充满感激,逢人必夸刘老师。正是因为这件事,学生和家长对刘老师好评如潮,更是信任和拥护。

又曾记得:他曾任教的班里有一个可谓是别人眼中的“坏孩子”的学生。他父母离异,缺少关爱,家庭的不幸,使这个孩子比较偏激,经常说脏话,看谁不顺眼就寻衅打架。如果不想办法感化他,孩子有可能走上歧途,那样就会耽误孩子一生。当她知道孩子缺少亲情,于是在每次找他谈话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拉拉他的手,或者抚摸他的头,或者从家里带来好吃的给他,见到他的衣服撕破给他缝好,发现他的闪光之处及时表扬。他在劳动的时候从不偷懒、不怕脏、不怕累,而且干活有窍门,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她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以后劳动的时候,他更积极了。她以此为契机,鼓励他说:“劳动时你那么出色,别的困难也一定能克服。”老师的信任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决心。不久他变了,变得令人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初的他!可以说是爱心和信任改变了他。

忘我工作

1991年,刘老师产假返岗,扔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婆婆,毅然回到了工作单位,因学校离家远,当时交通不方便,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趟。望着儿子嗷嗷待乳的样子,她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又无可奈何。

1997年,一个寒冬的夜晚,外面正下着大雨,儿子突然生病住院。天下那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儿女的,她得知后马上租车回家看望,可第二天又迅急返回了学校,照常上课。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从没因私事缺过一节课。在同事的印象中她的身体非常好,人是吃五谷杂粮的,哪有不病不痛的,只是她强忍着,不到必不得已不说而已。去年,她的左眼长有一个小淋巴瘤,同事催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她总是往后推,直到星期日才到医院做了切除手术。术后医生要求休息几天,一到星期一她又来到了学校,照常上班。由于伤口未愈合,动过手术的左眼上还蒙着纱布,不难想象,眼睛肯定非常难受。

特别是本学期,她因工作需要安排在幼儿园工作。期初招生开园工作非常紧张,家中丈夫却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有一项检查,要做全身麻醉,需人照顾。按理作为一个妻子应该陪伴在丈夫身边。但孩子们离不开她,她更离不开孩子,在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她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她咬咬牙把丈夫交给了亲戚朋友照顾,自己依然默默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幼儿园的工作中。早上很早就跟园车接幼儿入园,下午还跟车把幼儿一个个送回家。直到很晚才回到株洲的家中。遇到工作忙碌的时候,星期天还在学校加班布置教室。半个多月来,她默默地承受着劳累,家中的困难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照顾,就连同事也不知道她的艰难。直到有一天,不经意的一次交流中,我们才知道了她家的境况,都为这样一位老师感叹不已!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家想得少,一心忘我工作的人。

爱的芬芳

刘老师走到哪里,就把爱撒到了哪里。她在幼儿园工作以来,和同事相处友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有困难,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她总是热心地予以帮助和关心;在工作中如有问题或困难,总是能以征求意见、商量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从不自尊自大。

对待幼儿如同朋友,“不要以为孩子小,看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她)们什么都懂,只有你以朋友的方式关心她们,爱他们,她们也才会和你做朋友。”这是她在幼儿园工作以来经常说的一句话。她关心、呵护班里的每一位孩子,只要有哪一个孩子请假未来园,她总会主动地和家长联系,询问幼儿的情况,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和状态,细心地做好每一位家长工作。能蹲下来和孩子们聊天,一起商量游戏的开展情境,尊重孩子人格,总能面带微笑的对待孩子们,深受班级孩子和家长的喜欢。在与幼儿的朝夕相处中,孩子们和她已经形成了像朋友间的依赖和信任。她在教学心得中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概:“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们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响,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这正是她以实际行动对教育“爱”的事业最好的诠释!

结束语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为家庭贫困的学子买文具、为身患重病的学生捐款,把生病的学生送去医院,把一个个迷失方向的孩子引向光明„„

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她把无限的爱与关心送给了每个学生。她像一枚红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光

明;如一朵红莲,把美丽和馨香献给了周围的人;似一场甘露,滋润着校园里的一颗颗幼苗!

平凡之中见伟大 篇7

超级英雄电影是近年来影视文化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夺目的英雄光环,因此话题集中在分析其代表的美式英雄主义和超级英雄形象的建构,但这些超级英雄的创造者斯坦·李曾说“我的所有超级英雄都有人的缺点。”“我努力表现他们尽管有超人的力量,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完美。”[1]在非典型性英雄主角的塑造上,漫威放得更开,也更多变些。不论是形象塑造,人物成长的历程,或是感情发展,都没有“高大全”的古典英雄式的设定。超级英雄们的形象不再端坐于高堂圣庙之上,他们也被世俗间的矛盾和凡人凡事缠绕。这种“去神化”的情节安排,将英雄们“从男孩到男人”历练的过程搬上大银幕,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心理距离。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这些超级英雄身上找到自己身边朋友、亲人的身影,幻想着自己也是那个还埋没在人群中,超能力还未得到释放的未来英雄。

超级英雄们身上的人性特点,即他们作为普通人生存的一面,不仅是超级英雄们吸引观众之处,同时也是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得以维持近10年高票房的原因之一。本文将集中以2008—2015年上映的12部漫威电影,即漫威宇宙设定中第一、第二阶段的电影中出现的主要超级英雄为例,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他们的“平民”之路。

一、 漫威超级英雄的平民化历程

(一)超级英雄电影系列介绍

自1941年起,这些大屏幕上广为人知的超级英雄们就已在斯坦·李的漫画帝国中陆续出现。漫威漫画公司(Marvel Comics)拥有绿巨人、钢铁侠等8000多名漫画角色和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等超级英雄团队。以2008年的《钢铁侠》为标志,漫威公司开始了自制超级英雄大片的道路,实现了如今被称为“现象级电影”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

通过构建“漫威宇宙”,该系列电影分阶段讲述了发生在平行世界的超级英雄们的故事。第一阶段主要讲述复仇者的创立。自2008年起,依次将钢铁侠、绿巨人、雷神托尔、美国队长的故事搬上银幕,最后以《复仇者联盟》完美收官。该阶段的6部影片以10亿美元成本收获了全球37.4亿美元的票房。在第二阶段中,除了复联主力军的续集继续愈战愈勇外,“无限宝石”这条未来贯穿漫威电影的主力线也初现端倪。该阶段主打“新世界的开启”,陆续推出了《钢铁侠3》(2013),《雷神2:黑暗世界》(2013)、《美国队长:冬日战士》(2014)、《银河护卫队》(2014)、《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2015)、《蚁人》(2015)。这6部影片的票房创造了52亿美元的惊人成绩。

(二)人本位的英雄形象塑造

英俊的相貌、强健的体魄和硬朗的气质,曾是原型英雄必备的自然身体条件。纵观经典的好莱坞英雄大片,如《007》中的邦德,《夺宝奇兵》的印第安纳·琼斯,电影主角都拥有万中挑一的相貌,超乎众人的个人能力,在各种争斗之中游刃有余。但是这种影片除了从感官上给予观众视觉的冲击外,赋予观众的潜意识是这些只是虚构的故事,因而无法在影院外引起观众的共鸣。如今的主流电影观众出生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因此有更加强烈的表达自主意愿的意识。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在漫威电影的超级英雄电影中可以获得。这些英雄被称为“起源式超级英雄”,即普通人通过自我奋斗和历练,通过意外获得超能力,达到超级状态并实现个人价值的喻示。

除了雷神需要突出“天神”和“凡人”的差别,在造型方面有夸张之势外,其余的超级英雄的原始形象都不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必然原因。比如后来作为完美化身的美国队长,最初还只是个不合格的小兵。在他出场时的入伍体检的场景里,观众直观见证了变身前的美国队长与普通人的差异。低人一等的身高,稀疏的头发,瘦削的脸部配上突出的大鼻子,肋骨凸出的瘦弱骨架迅速使得观众对他的印象分将至最低点。但即便如此也降低不了他从军报国的决心。到他最后拯救国家于法西斯恶爪之下,则迎合了人们对英雄人物成长的期待。由此可见,美国队长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并非他健硕的肌肉或超能力,而是爱国精神和对友谊的坚持。而《无敌浩克》中的布鲁斯·班纳,身份是一个书呆子核物理学家。正式亮相时他将自己隐藏在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里。变身为“浩克”后,他的形象分就更低了,和巨大的身体不成比例的小脑袋,赤身露体的绿色外表。单从外表判断,这实在是一个丑陋的怪物,因此他一直受到社会的敌视。但他“越愤怒,越强壮”,使人们在他身上能够寄托自己反抗权威、发泄对社会不满的感情。此外,《蚁人》中的斯科特无论是在身高还是外貌方面,与剧中的前妻现任丈夫相比,也一直处于劣势。片中前罪犯的身份设定,让他一直以邋遢的衬衣和凌乱的发型示人,而这些都未能给他的“英雄”形象加分。但该片平民化的外形塑造,温馨的父女之情让这个体积最小的微型超级英雄获得观众青睐。

(三)内心矛盾引发的人性思考

传统英雄片中的那些仪表堂堂、胆识过人的英雄人物往往由于人物设定过于圆满,留给观众的遐想空间非常有限,因为这样高高在上近乎于半人半神存在的救世主一样的英雄,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存在。比如《虎胆龙威》中赤手空拳救得美人归的布鲁斯威利斯,或《第一滴血》中力量与智慧完美结合体的史泰龙。这种单一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教条型英雄电影已无法引申出深厚的人文情结和遐想空间。正如何宗思所说:“一种道德达到无法企及的高度时,就是一种虚伪的道德。”但塑造英雄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效仿[2],因此那些个性更为丰满、复杂、立体感强的超级英雄更受观众青睐。他们展现的不同的性格侧面和个性层次,带有平常人的弱点,拉近了心理距离。正如斯坦·李所说:“如果你不担心你的英雄所处的困境,就不会产生认同感。”[3]通过片中人物的自我反省和救赎,漫威带领观众一起思考那些争议性的问题,同时告诉世人,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这样多元化的处理挖掘了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赋予超级英雄们更多的人性色彩,引发观众在电影院外的思考。

“钢铁侠”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世人一方面需要忍受托尼·斯塔克高傲而自负的个性,受他嘲弄,但同时又处于钢铁侠强大能力的庇护之下,因此,平凡大众不得不在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武器商人和富有正义感和智慧的超级英雄间进行选择。在3部《钢铁侠》里,托尼·斯塔克不断经受着身份的煎熬,观众一步步看到他越来越依赖自己的铁甲,期待着他学会把钢铁侠和自己的人生区别开来。他的彷徨和困惑都展露在观众面前。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善良,但意志力并没有那么强大的超级英雄,他会自责,也会内疚。主角用自我剖析的方法完成了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救赎。在观众好奇到底是史塔克成就了钢铁侠还是钢铁侠成就了史塔克时,这位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主角在《钢铁侠3》中又把他那些令常人艳羡的装备炸得精光。至此,观众终于大悟——人最难战胜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从《雷神》1、2到《复仇者联盟》,雷神托尔对洛基的兄弟情一直处于纠葛状态。第一部的影片开头的托尔是一个“狂妄、鲁莽、危险”的天神,一步步陷入洛基的圈套。虽然贵为阿斯加德的主宰,面对内心黑暗,号称“邪神”的弟弟,雷神一直以一种单纯得近乎愚蠢的形象展现在大银幕上。对兄弟的挑衅处处忍让,听见洛基的呼救立即前去解围,却又落入其圈套,就连洛基都放言“如果你信(我),那你还是不改从前的愚蠢”。观众不禁陷入两难的境地,而产生疑问——如果自己是雷神,会如何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呢?

(四)现实世界的身份映射

在《超人》电影中,为了扩大超人拥有无穷能力的异于常人的形象,影片将其出身设置为遭到大爆炸的外星。观众对他的身前身后事所知有限,只能被动着接收这样一个从天而降的完美形象。虽然该片获得成功,但这与当时相对和平的世界环境有关。但是在当代的电影中,随着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这种过度依赖于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逐渐遭到观众遗弃。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如恐怖主义、金融危机、自然灾害随时发生在人们身边,充满现实感的写实主义逐步占了上风。如下表所示,这几部电影中的主要单体英雄,拥有各异的家庭背景,观众能轻易在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世界的自身映射,如表1所示。

这六位超级英雄中,有失去父母的孤儿,有深爱女儿的父亲,有肩负父母期望的长子,皆有各自的悲欢离合。原著漫画中,钢铁侠最初参加的是越战,后来又转移到海湾战争。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将战场再度换成了当代的阿富汗,从而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真实的当代面貌。雷神尊为天神,却也并非心想事成,也和凡人一样,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徘徊。一方面要履行自己天神的职责,一方面又疲于和地球女友的长距离恋爱。外形怪异的绿巨人,也有儿女情长。即使是变身后,还有校园里用身体替女友挡住炮火和雨夜时分时二人并肩看雷雨的情节,处处彰显铁汉柔情的一面。和任何一位父亲梦想的一样,蚁人在片中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想要获得女儿的崇拜,但同时处处遭到前妻的指责。最后对于女儿的爱支持他完成任务。同样,《银河护卫队》里拥有极高智商和绝伦领导力的星爵没有闪耀背景,而是被一群小偷和走私犯抚养长大,成为一个太空流氓,在影片中的助手又是一群造型怪异的乌合之众。此外,一首首招牌的怀旧金曲随时暗示着主角与地球的联系。不管这些超级英雄的个人能力多么强大,最后的着力点都不忘回到家庭的本质。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有流于俗套之嫌,但影片的高票房证明这种主流价值观仍然在观众心中有极高的认可度。

结语

由此可见,超能力并不是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的主人公们广受欢迎的唯一原因。当这些超级英雄们走下了他们裹着神圣外衣的圣坛,而作为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体存在时,也正是观众真正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电影的影响产生根源在于传达并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和信念,因此观众乐于发现这些超级英雄也同自己一样,有不完美的一面,有婚姻的压力和工作的烦恼。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缩短了超级英雄与观众的距离,而且扩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制作方在展现这些英雄的超能力之余,也不忘带领观众进行哲学式的人性思考,这也是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长久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崔辰.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2]季文.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西方英雄主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6):57-59.

平凡造就伟大作文 篇8

拿清洁工来说,他们的待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付出的一定是最多的。每天清晨,在人们还沉浸在美梦之中,他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拿起熟悉的扫把再宽阔的大道上再一次重复着一成不变的动作。

他们低着头,挥动着扫把让每一处都一尘不染,阳光愈来愈强烈,清洁工们完成了第一次任务匆匆离去了,他们离去的背影充满着疲劳。人们相继出门,看到周围整洁的环境却视而不见,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清洁工们用自己睡觉的时间来打扫的。

中午悄然来临,这群“魔法师”悄无声息的出现了,再次施展了自己的魔法,再次让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一群人每天为人们提供干净的环境,也有人破坏他们的成果,但他们从没说过一句怨言;也从没喊过累;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

伟大与平凡作文 篇9

他们丢下一切对亲人的思念,穿着破旧的衣服,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他们受到了多少人的嫌弃,受到了多少天的风吹日晒。

在烈日炎炎的下午,那还没有建设好的工地大楼上,总有他们在挥洒着汗水,这都是为了什么呢?

在喧闹、拥挤的车站中也有着他们的身影,他们不顾气温的变化,只为了买一张车票,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他们心中有爱,对家人的那份深沉的爱。

我曾记得在寒假期间我见过这类人,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身上带着重重的旅行包,他们对路人说:“请问,往车站怎么走?”可一些路人总是说:“不知道,脏死了。”但他们总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到了车站他们也不怎么受到尊重,卖票员也对他们非常的冷淡,他们坐车不惧路途的危险,只为回家与家人团聚,只为了回家见一眼儿女。

他们的汗水都是为赚钱,他们在冒着生命赚钱,而这都是为了供他们的孩子可以读书,可以让他们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他们怀着对儿女家人深深的爱。

他们在繁华的城市中辛苦的工作,挥撒的汗水,都变成了他们孩子较幸福的生活。

在城市中是工人,但在这背后他们是伟大的父母,他们非常的普通,但并不平凡。

他们怀着对子女的爱,付出了一切,他们怀着对家人的爱,咬着牙坚持着,他们怀着心中这一份深沉的爱,无数个日日夜夜堆泥砌瓦,无数个日日夜夜寝食难安,无数个日日夜夜建筑那一栋栋高楼大厦。

上一篇:三八节领导总结活动讲话稿怎么写下一篇:水果王国的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