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价初中三年级教案(共7篇)
一、导入新课
师: 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夫的形象。虽然文章以“狼”为题,但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更多地还是寄托了对人类智慧的赞美。狼在文中不过是作为反衬人类智慧的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今天呢,我们暂且让屠夫在一旁休息一会儿,大家来说说“狼”这一动物,好不好?
二、交流并讨论
师: 同学们虽然大多没亲眼见过狼,但想必对于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说起狼,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会跃出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那么先说说看,同学们所熟知的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生: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生: 杯盘狼藉、狼子野心、狼狈不堪 生: 还有鬼哭狼嗥、狼心狗肺
师: 看来,同学们肚子里的成语还真不少呢!(点击鼠标)关于狼的成语确实有很多。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不过,其中的一大部分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列举到了。
[学生齐看屏幕,有些同学口中念念有词,有些在把自己没搜集到的成语摘抄到课堂笔记本上。] 师: 除了成语,我们汉语中还有许多关于狼的谚语、歇后语,不知同学们课前是否搜集到一些?
(学生迫不及待地杂声说出) 生: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狼披羊皮还是狼。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师: 嗯,不错,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生:(急不可耐)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
生: 还有,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师: 嗯,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生: 还有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师: 言下之意——对待敌人应当怎么样啊? 生:(齐声)要坚决斗争!
师: 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这么多谚语,而且都是关于狼的。虽然说法大多很通俗,但无一不包含着做人处世的道理。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就是谚语的特征。唉呀,我们的汉语真的是形象生动,包罗万象啊!不过,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许多关于狼的形象化说法。比如说英语吧,我们教材上列举了两句。
生:(杂声)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 师: 什么意思呀?
生:(齐声)狼——死——羊——安——。 师: 还有一句呢?
生: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 but never his nature.狼的牙齿会掉,但是本性却改不了。
师: 课外还查找到一些吗? 生: throw sb to the wolves. 师: 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中文意思好吗? 生: 让某人做替罪羊。
师: 哦,把某人扔到狼群中——让某人做替罪羊,很形象!还有吗? 生: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善者。
师:(纠正发音)虽然读得不是太标准,不过精神可嘉,毕竟同学们才上初一嘛!能根据音标读出来已经非常不错了。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发言,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请人起来说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并跟着后面一起读。(点击)(屏幕展示,学生跟在配音后一起朗读。)
师: 同学们能否从你们搜集的有关狼的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生:(杂声)贪婪、凶残、狡猾„„
师: 人们对狼的态度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杂声)惧怕、厌恶、憎恨„„
师: 那么我们课本上那篇毕淑敏的散文怎么又称道母狼的智慧呢?作者是通过哪些例子来具体体现母狼的智慧的呢? 生: 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
生: 在万般无奈之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师: 文中老猎人称“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他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 同意。狼确实很聪明。它能骗过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为了保护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老猎人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
生: 我不同意老猎人的话。我认为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海豚。 师: 哦?你能讲述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用同样的办法训练猴子和海豚,让它们用头部去推动一个电源开关。这个动作猴子要训练几百次才能掌握,而海豚只要20次就能够学会,甚至有一只海豚,只训练了5次就学会了。
师: 嗯,看来海豚是蛮聪明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到这段内容的呢? 生: 好像是六年级时看过的《少年科学》上的吧!
生: 书上还解释了海豚聪明的原因。科学家解剖发现,海豚脑重占身体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动物,仅次于人类。而且,海豚的脑子还像胡桃仁一样,有许多深沟、褶皱,和人类的大脑极其相象。
师: 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我今天跟着大家可学到了不少东西。(一生举手)啥,还有不同观点?
生: 我既赞成老猎人的话,但又不完全赞同。 师: 怎么讲?
生: 我认为狼确实很聪明,但不能据此断定是“仅次于人聪明”。 师: 噢,这位同学是说聪明归聪明,但是否“仅次于”人,这一点很难判断,是不是?(生点头)也就是说老猎人的说法太过于极端了是吧?那么我想再提个问题: 为什么老猎人会认为“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呢?(生思考。一会儿,一学生举手。)
生: 老猎人终日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整日与狮子、老虎为伴,他很有可能都没见过海豚等其他动物。
师: 嗯,我觉得言之有理,他说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可能老猎人一辈子都没怎么出过深山老林呢!
生: 我觉得可能因为母狼骗过了经验丰富的他。
师: 他有这么丰富的狩猎经验,结果却上了母狼的当。所以他说狼聪明,也挺有道理! 生: 可能他被狼的母爱打动了,已经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去看狼这种动物了。 师: 这几位同学分析得似乎都挺有道理的。唉呀,我都不知该听谁的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到情感倾向的问题。那么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不只是老猎人,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往往都会被作者赋予一些人的品格,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那么你觉得科学家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呢?在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是否有时也会带有些情感倾向? 生: 我认为是的。比如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中就提到:“性残忍”“猎杀大型动物”,这些都带有贬义。 生: 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狼猎杀大型动物本来就是事实嘛!而且课本上还说“在客观上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 生:(补充)虽然提到狼“性残忍”,但后面又说它很“机警”,难道“机警”也是贬义词吗?
师: 那么这位同学你觉得科学家带不带有情感倾向呢? 生: 我觉得——基本上没有。 师:“基本上没有”,也就是说还有一点点? 生: 有时候吧!
师: 看来这位同学说话还蛮小心的,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过确实啊,科学家和文学家不同,他们一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感情色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使读者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他们所描述的事物。当然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本来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三、辩论
师: 尽管科学家们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狼这一动物的,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对狼仍然充满了恐惧与厌恶。甚至有人认为: 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该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不知同学们如何看这个问题?你们认为人类对狼应当是以猎杀为主呢,还是以保护为主?(有的同学说“以猎杀为主”,有的同学说应“以保护为主”。各执己见,相持不下。) 师: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太一致。不过似乎持“保护”态度的同学占多数。那么多数就一定对吗?
(少数同学说“不——一——定”。)
师: 那你们有没有勇气和他们多数派来论论理啊? 生:(齐声)有——!
师: 好!这个问题在课前就布置同学们作了讨论,并且作了一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刚才上课前,我看到有同学写的辩论稿,还蛮有说服力的,看得出课前花了不少功夫。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正方的观点是: 人类应当猎狼。反方的观点是: 人类应当护狼。为了方便辩论,请持正方观点的同学坐到左边两排来好吗?(学生调整座位)
师: 好,下面就请正方同学先陈述你们的观点吧!哪位先来?
正: 刚才,大家讨论了许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中国的,外国的,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恐怕在那时人类对狼早已有了猎杀的意图。狼残食弱小动物,甚至危及人类自身安全,为什么不杀?再说,我们是人,是地球之主,我们必须无愧于高级动物的称号,怎么能让狼在我们的头上作威作福呢?
反: 刚才,对方同学说应当猎狼,理由是,狼是残忍的。不知你们是否想过,如果说狼猎食比它弱小的动物是残忍的,那么人类猎狼就不残忍吗?
正: 几千年来,人类不知想了多少办法,使用了多少武器,花费了多少心机,使许多动物归顺了人类,唯独没有能使狼俯首帖耳,再看看如今世界各地的马戏班,技术高超的驯兽师又有几个能驯服得了狼呢?
反: 请问对方同学,“狼”字怎么写?左边一个“犬”,右边一个“良”字,顾名思义,狼乃良犬也!(掌声)
正: 请对方同学注意了,“狼”是个形声字,反犬旁表示它是个牲畜,而右边的“良”字是它的声旁,我们怎能从意义上去理解这个“良”字呢?这不是望文生义吗?再何况,狗比狼来世得还晚呢,怎么能说狼是“良犬”呢?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1.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
(2)词义
【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结构。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2.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替“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人间遍种**”中的“**”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3.“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苍茫悲壮的感情基调。
4.“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5.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见步骤三第2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热爱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2.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交流点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三首诗。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小结】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提问】
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3O4的哪些信息?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 (2)H2O (3)2CO2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教材84-85页知道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模仿练习]
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A、B、C三同学演板。
⑴氢氧化钙[Ca(OH)2] ⑵CuSO45H2O ⑶5P2O5【总结】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从化学式MnO2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设问] MnO2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
阅读教材
[自学交流]1、 说出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2、怎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 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学生活动
通过习题回顾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理解。
通过旧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结论。
设 计 意 图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2: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D、E、F三同学演板。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铵(NH4NO3)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3:并强调什么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出来?注意解题格式。
[模仿练习]投影: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试计算: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⑷如有1000t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请G、H两位同学演板。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G、H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I、J、K等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三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
[拓展应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盐、碘酸钾 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 储存方法:密封贮藏防潮湿 产品标准号:GB5461
碘元素(符号为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所以食盐中常含有一种补充碘元素的盐。如图4-5所示为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已知碘在碘酸钾中的化合价为+5,由此可猜想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去求。
按照解题格式完成练习
结合自身答题情况,整理规范的答题方法。
观察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模仿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创设新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收集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
培养读题、审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 计 意 图
⑵假设某1000g碘盐中含20mg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② g碘酸钾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g。
[整理归纳]: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1、教科书P87页7、8、9、10
2、各实验小组从P87页11题中任选一种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按题目中的要求完成任务,下次课进行交流。
完成练习。
自己完成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练习和实践活动。
改编习题,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学习,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
归纳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4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和
2、计算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氯酚类物质是环境水体的重要污染物,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对其常用且便捷的测定方法。然而氯酚类结构相似,致使分子光谱谱线严重重叠。在实际污染水体中,多种氯酚类物质往往同时存在,对其同时测定则较为困难。
近年来,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多组分物质的同时测定已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1,2,3]。BP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最频繁的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算法。但是BP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无法得到整体最优[4]。因此遗传算法[5]、粒子群[6,7]和蚁群[8]等全局寻优能力更强的算法被相继用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训练并在各个领域获得了成功。新近提出的人工蜂群算法[9,10]在个体中出现了分工,鲁棒性强,近年来得到了学者们的相应关注和广泛投入。
本文应用改进了的人工蜂群算法训练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拟水样中邻氯酚、对氯酚以及2,4-二氯酚三种氯酚的浓度,结果表明回收率和收敛速度与传统的训练算法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1 方法原理
1.1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系统,可以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及其行为。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阈值器件。
多层ANN由输入层和输出层组成,有时还会有隐藏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每一层均包含多个神经元;前一层的结点与后一层的结点均为两两相连,每条连接线上都附有权值;输入层和隐藏层还存在常量阈值,阈值与下一层的所有结点相互连通。神经网络中,每个结点取值等于输入值与权值乘积的累加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累加和都要经过传输函数f(·)的处理。
ANN的训练过程是使用某种算法或策略不断调整网络中的权值,使得给定的输入经过神经网络各层的传输之后能够尽量接近目标输出。训练算法的质量决定了ANN的问题求解能力,因此除了BP算法以外的其它新型智能算法也纷纷被尝试用于ANN的训练过程,力图寻找到更好的训练算法。
1.2 人工蜂群算法训练ANN
蜜蜂的采蜜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智能行为。在基于蜜蜂采蜜机理的人工蜂群(Artificial Bees Colony,ABC)算法中,蜂群由三种担任不同任务的蜜蜂合作完成采蜜任务:引领蜂(employed bees)、观察蜂(onlookers)与侦查蜂(scouts)。采蜜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算法里解就是花蜜。每个引领蜂都在采集食物,引领蜂代表了问题解空间上的解即花蜜;如果引领蜂所代表的解的质量比较差,就会变成侦查蜂寻找新的解;观察蜂在舞蹈区获得引领蜂关于解的信息并做出决策。
用该算法求解问题时,创建相同数量的引领蜂与观察蜂,即解空间解的个数SN,每个解θi(i=1,2,...,SN)均为问题的D维向量。引领蜂首先在邻域产生一个扰动,并根据扰动值产生一个新的候选解,随后对新旧两个解做出评价,选择较好的那个解作为自己的新解。当所有的引领蜂完成邻域搜索之后,就将解的位置和质量信息告知给处在舞蹈区的观察蜂。观察蜂将评价解的适应值fiti,并按一定的概率选择一个解。解的适应度越高,被选中作为新解的概率越高。当观察蜂选择食物源之后,就会像引领蜂那样开始新的搜索过程。如果引领蜂在一定的limit步数之内无法找到更好的解,这个引领蜂将变成一个侦查蜂,继续找到一个新的食物源。
利用ABC训练ANN权值的具体方法如下:建立适当的神经网络结构,将神经网络的一个实例看成是一只蜜蜂;连接权值的个数D即为蜜蜂的探索空间维数,神经网络结构中的连接权值就成为蜜蜂的位置;将训练神经网络产生的误差作为评价花蜜的适应度函数,此时神经网络训练问题就转化为寻找一组使得误差最小的连接权值的优化问题;当误差(即适应度函数)的值小于设定值或迭代次数达到设定值,则训练过程结束。
2 化学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UV19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凤凰光学科仪有限公司)。标准储备液:1000mg L-1的邻氯苯酚,对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用40%乙醇溶液配制。工作液经适当稀释制备。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2.2 实验步骤
于50 m L容量瓶中加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邻氯苯酚,对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的混合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 cm比色皿从250至310 nm,每隔1 nm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其吸光度值。将得到的数据用于构建训练集的吸收矩阵。按照与训练集同样的步骤测定未知混合物的吸光度,并构建得到预测集吸收矩阵。所得预测集的几组样品成分值如表1所示。
2.3 吸收光谱
邻氯苯酚,对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如图2所示,邻氯苯酚,对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273 nm,280 nm,284 nm。由图2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重叠严重,极易产生测定干扰。因此,选取260-290 nm为测试波长,每隔1nm进行记录。这样每组得到31个吸光度数据,按要求组成原始吸光度矩阵和人工蜂群神经网络的训练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另配置5组混合溶液作为预测使用。
3 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
3.1 神经网络模型与参数
建立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测定的波长数,输入层设为31个,代表从260到290之间每隔1nm混合溶液的吸光度;输出层设为3个,代表三组份的浓度;隐藏层的节点个数会影响到网络的训练性能,节点个数太少,难以达到训练误差,而增加隐藏层节点个数虽然会加快迭代初期的收敛速度,但却以较长训练时间为代价。经过多次试验,本实验取定为8个。
输入层到隐藏层的传输函数为tansig,隐藏层到输出层的传输函数为pureline。网络训练过程的评价函数为样本的误差平方和sse,当sse小于等于0.1时或者迭代次数达到1 000次时训练结束。
实验中设置种群规模SN为50,网络中的初始化权值取[-1,1]。作为参照的标准PSO算法中,初始化惯性权重为0.9,并随着迭代进行将以线性方式降至最低0.4,学习因子设为2.0。
3.2 改进的ABC算法预测三组份浓度
在本实验中,由于数据集较大,不论是标准的BP算法,还是常用的ABC和PSO等算法都无法在迭代1 000次内将网络的训练误差收敛到目标值0.1,所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较大。此外,大部分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继续增加训练的迭代次数也未必会提高训练精度,反而将导致更多的时间开销。因此,若要取得满意的预测结果,增加算法的实用性,必须加快收敛速度。在ABC算法中,扰动和位移交替进行,不论扰动产生的位移是否有利于提高收益度,但每产生一个扰动,就会在该方向上出现一个位移。如此一来,就有很大可能使得一个优良解早早地被丢掉。
细菌觅食优化(Bacterial Foraging Optimization,BFO)算法[11]中的趋药性行为是指细菌在引诱剂作用下,进行定向运动的行为。这种局部搜索行为可以作为全局性较好的ABC算法的补充,因此,将BFO算法中趋药性行为引入到ABC算法中,使种群中的个体在解的各个维度空间上尝试翻转,然后选择其中适应度值最佳的维度做为翻转的方向并在此方向上继续游动一定的步数Ns,这种行为与菌群算法中的趋药性行为类似。文中,将这个新算法命名为ABC-CB,(Artificial Bee Colony with Chemotaxis Behavior),并将其应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
根据上述思路,将一个神经网络视为种群中的个体,以混合溶液的吸光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神经网络各输出结点的误差平方和作为个体的评价函数。在如此设定之后,将ABC-CB算法应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和预测,对其过程描述如下:
ABC-CB算法:
(1)初始化并评价种群每个解θi的质量。
(2)引领蜂i产生一个新解xi并对之进行评价。
(3)当游动步数少于Ns且解xi的适应度好于θi时,用xi取代θi。
引领蜂产生并评价一个新解xi。
(4)计算解θi的选择概率pi。
(5)观察蜂依据概率pi选取一个食物源,然后在所有维度产生一定扰动并选取适应度最好的扰动,作为新的解xi。
(6)重复第3步。
(7)如果在一定步数k之内侦察蜂都无法改进自己的解,则在解空间产生一个新的随机解。
(8)打印到目前为止的最优解。
(9)如果达到终止条件,打印最优解;否则转第2步。
改进后的算法在平均迭代191次内可以使本问题中神经网络的总误差达到0.1。几种算法运行30次的误差平方和(sse)收敛过程如图3所示。本实验中,将Ns设为5。
从图3可见,在此问题上,PSO算法性能最差,BP算法与ABC算法性能相当,但是都无法在1 000次迭代之内收敛到预设的总误差0.1。与其它算法相比,改进后的ABC-CB算法能够在较少的迭代次数内收敛。使用ABC-CB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系统总误差达到0.1时,训练结束并输入测试集。运行程序30次,预测得到的各组份平均测得浓度和平均回收率如表2所示。
4 结束语
实验结果表明,作为群智能算法的典型代表,改进后的人工蜂群算法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预测光谱交叠严重的多组分混合溶液,扩展了群智能算法的应用领域,并为不需分离即能同时测定光谱重叠的分子体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摘要:将改进过的人工蜂群算法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对紫外光谱重叠严重的邻氯酚、对氯酚以及2,4-二氯酚的混合溶液进行同时测定。在260-290nm的范围内,使用经过正交设计的25组混合溶液的吸光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集。当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收敛到0.1时,输入另5组混合溶液的吸光度预测其浓度。对照实验表明,使用新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在回收率和收敛速度上与使用BP算法、粒子群算法以及标准人工蜂群算法相比均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人工蜂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氯酚
参考文献
[1]傅应强,姚岚,陈宁生,等.人工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苯酚、苯胺和苯甲酸[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4):24-26.
[2]曹永生,陈奕卫,祖金凤,等.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的苯酚、间苯二酚和间氨基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4):751-754.
[3]高玲,石俊仙,任守信.Elman回归神经网络同时定量测定三种酚类化合物[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1):117-120.
[4]鲍立威,何敏,沈平.关于BP模型的缺陷的讨论[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5,8(1):1-5.
[5]张成燕,马卫兴,毛应明,等.遗传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苯酚和邻苯二酚[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10):1300-1302.
[6]高海兵,高亮,周驰,等.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神经网络训练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04,32(9):1572-1574.
[7]MARCIO C,TERESA B L.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weights[C]//Proc of IEEE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intelligent systems.Kaiserslautern,Germany:IEEE,2007:336-339.
[8]王晶.蚁群算法优化前向神经网络的一种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5):53-55.
[9]李伟强,徐建城,殷剑锋.蜜蜂群优化算法用于训练前馈神经网络[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24):43-46.
[10]胡珂,李迅波,王振林.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性能[J].计算机应用,2011,31(4):1107-1110.
1、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掌握化合价的规律
3、会求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
4、会根据化合价写出某物质的化学式
5、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 1 常见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六硫二四碳单质化合价为零根的名称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铵根根的符号OHNO3SO4CO3NH4常见的化合价-1-1-2-2+1补充:氯酸根ClO3 :-1价;高锰酸根MnO4:-1价;锰酸根MnO4:-2价。2
二、化合价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1)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见口诀。(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1-1KMnO42、化合价的规律(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①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②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NaCl Al2O3(+1)×1(-1)×1(+3)×2(-2)×3+1-1 +3-2(+1)+(-1)=0(+6)+(-6)=0(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3)一些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CO一氧化碳+2+2CO2二氧化碳+3+4FeO氧化亚铁+1Fe2O3氧化铁+2CuOCu2O氧化铜氧化亚铜(4)在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价态。-3NH4NO3(5)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
53、化合价的应用(1)根据化学式判断各元素的化合价例: 试确定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解: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 x +(-2)× 3=0x = +5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4 练习: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化合价KMnO4中Mn的化合价________K2MnO4中Mn的化合价________Na2CO3中C的化合价_________CH4中C的化合价_________解题步骤:
1、先标出确定的元素的化合价,如H:+1;O:-2等。(注意:没有说明的情况下,除待定元素外其他元素的化合价均为常见化合价)+1-2KMnO4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算出待定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请看课本例题:步骤:1.写元素符号(正前负后)2.求最小公倍数3.求原子个数4.标各元素的原子个数5.检查有无更好的方法? 5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氧化铁
2、氧化铜
3、硫酸铝 化学式的简化书写步骤:正前负后,化合价绝对值交叉、约简+3-2 +2-2Fe O23Cu O2 2验证:(+3)×2 +(-2)×3 = 0+3-2验证:(+2)+(-2)= 0Al SO432()验证:(+3)×2 +(-2)×3 = 0注意事项:如果要标明原子团的个数,应在原子团的括号外面标明数字,如Al2(SO4)3,若原子团个数为1,括号和“1”均不需要,如NaOH。练习:根据原子及原子团化合价写出化学式HOClSO4NO3OHNaZnFe(+3)化学式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可臆造(2)遵守化合价规则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6 补充知识:根据物质结构确定元素化合价思考:注意:该种方法适用于1-20号元素
1、请画出氧原子、钠原子、镁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对照这几种元素的化合价,你发现什么问题?
2、请写出氧化镁和氯化钠的化学式,并标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回顾课题3中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例:氧化镁中氧元素得到两个电子、带上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因此显-2价。即得电子显负价,反之亦然。练习:某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13,Y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7,则两种元素所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合价离子表示方法用+
1、+
2、-
1、-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用+、2+、-、2-等表示,标上方(“1”不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去)Na、Mg、Al、Cl、OH、SO4、Fe、S+1 +2 +3-1-1-2 +2-2Na+、Mg2+、Al3+、Cl-、OH-、SO42-、Fe2+、S2-实例联系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所带电荷,通常数值相等,正、负号相同,只是位置不同。7 练习1.已知化合物中氢为+1价,氧为-2价,试标出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MgO SO2 H2SO4 Ca(OH)22.在下列各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相等的是(D)A.SO3、H2S B.SO2、SO3C.CS2、SO2 D.H2SO4、SO33.按要求填空①K2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H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化合价初中三年级教案】推荐阅读:
《金属及化合物--钠》教案06-14
化合价教学反思10-17
第六节 化合价11-30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07-21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11-27
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06-25
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