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移位处理措施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钢筋移位处理措施(精选3篇)

钢筋移位处理措施 篇1

一层墙柱钢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移位现象,针对此问题,特编制一下整改措施。

移位钢筋小于5cm的,钢筋以1/6弯度整改,移位超过5cm的采用植筋的方式整改,具体如下。

1.施工程序:

划线定位-钻孔-清除孔尘-灌注结构胶-钢筋处理-植入钢筋-养护固化。

2.操作方法: 2.1划线定位:

设计图纸在植筋的平面位置上,用墨线或直尺划出纵横线条

2.2钻孔:

钻孔一般要垂直混凝土构件平面,倾斜度不大于8°(特殊要求除外),钻孔深度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中提供的植筋基本锚固长度。2.3清孔除尘

(1)清孔方法:一般采用高压气冲洗(用空压机、打气筒等);也可以用高压水冲洗(但是在植筋前,孔内必须达到干燥)。(2)孔壁化学处理,用上述方法清除后,在灌胶前,用丙酮或酒精清洗一遍,达到孔壁无灰尘、无油污、无有机杂质。2.4灌注结构胶:

(1)配制比例:该胶为双组份,A组份:B组份=4:1(重量比),误差不得超过3%。

(2)搅拌:首先分别将A、B组份胶搅拌均匀,然后按比例配备,用专用电动搅拌机搅拌3分钟。原则上不用人工搅拌,特殊情况,设专人搅拌,最少搅拌5分钟,一定要搅拌均匀(见使用说明)。(3)注入胶:用专用工具将搅拌好的胶注入清洗过的孔内,(4)配胶、注胶、插筋必须流水作业,连续进行。配制好的胶。(5)配制结构胶必须设专人负责,并作出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配胶量、使用部位、时间、固化情况等。

2.5钢筋处理:

(1)植筋长度的确定,视情况而定,如外部加焊钢筋,其最小长度为:孔深+搭焊长度+200mm,以免焊接时高温影响胶的强度。(2)钢筋表面处理,用电动钢丝刷或人工钢丝刷,清除钢筋表面的锈蚀,用丙酮或酒精清除钢筋表面油污及灰尘。

2.6植入钢筋:

(1)将处理好的钢筋,植入灌注好结构胶的孔内:

钢筋移位处理措施 篇2

1 柱中纵筋移位的原因

(1) 柱中纵筋与箍筋绑扎不牢, 在浇注砼时使个别纵筋产生移位。

(2) 柱中纵筋与模板上口固定不牢。在浇注砼时使外伸纵筋产生整体移位。

(3) 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子纵筋被挤压而造成柱中外伸钢筋移位。

(4) 振动棒接触钢筋, 钢筋被振动而移位。

(5) 施工中被碰撞或其它人为原因造成。

2 预防措施

(1) 对于柱子的延伸钢筋要绑扎一定数量的箍筋, 绑扎要牢靠或适当的点焊。

(2) 在模板上口上方安装支撑以保持纵筋位置正确;绑扎合适的垫块以防止钢筋骨架发生整体移位。

(3) 封模前和浇注砼前, 对柱中钢筋进行一次检查和校正, 对移位的钢筋进行纠正。

(4) 砼浇筑时安排钢筋工跟班配台作业, 及时校正复位。

3 钢筋移位后的处理措施

当砼成型后发现钢筋移位,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部位分别加以处理, 一般砼柱中钢筋的移位≤40mm, 且不超过柱短边的10%者, 属于一般性移位, 否则, 应按严重移位对待。对移位租严重的钢筋的处理, 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措施。

3.1 一般性移位的处理措施

(1) 移位较小的柱筋采用较平缓的办法倾斜复位, 以使其处于正常承力传力的状态。

(2) 移位较大但仍属于一般性移位的柱筋, 尤其是柱中角部钢筋, 在楼面部位进行搭接, 可将上部搭接钢筋下端弯成直钩, 咀增加锚固长度, 而后进行焊接。直钩的长度一般取300mm~400mm, 直钩放置在箍筋范围内。

(3) 对于在楼面以上不进行搭接的直通钢筋, 一般性移位的处理办法是, 将移位的柱筋平缓地倾斜复位, 再在该筋原位增设一根同规格、下端带直钩的钢筋, 柱角上的钢筋处理的恰当与否很重要。

新增设钢筋的上端与平缓复位的原筋焊接.下端钢筋弯折处增设规格相同的横向短筋施焊, 若这种短筋位于柱角时, 宜弯成直角, 每边肢长为300mm~400mm。此种处理可使短筋与增设的纵筋焊牢以增强锚固作用, 并要求与其它有关纵筋焊牢, 使增设的钢筋有效地发挥作用, 同时增设的钢筋也弥补了空缺纵筋的位置有利于箍筋绑扎。

3.2 严重移位钢筋的处理

当钢筋移位过大时, 该部位柱的有效截面受到严重削弱, 影响了柱的承载能力, 可采用栽筋的方挂加以纠正, 即在纵筋的正确位置机械成孔, 插进新立钢筋, 灌凡环氧树脂、建筑胶或其它胶结材料胶结, 类似于加层钢筋生根的处理方法。当采用上述方法有困难时, 在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 可采用增大截面的方法进行补强, 从而解决移位钢筋的复位问题。

4 钢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工程实践中, 现浇钢筋在竖向荷载下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取决于主粱、次粱与板的相对剐度, 板格所处位置, 恒荷载、括荷载的大小和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形式。工程实践中被为常用的含2根次粱3×3跨多区格双重井字形楼板 (多跨单向或双向板也有相通之处) , 各块楼板按所处位置可分为中间格楼板、边格楼板、角格楼板。每块楼板以主粱、次梁为界又可划分为若干板格。虽然次梁作为植的支撑会对板形成局部加强, 但楼板的变形在主梁跨度范围内仍然保持一定的整体性, 即窄板格的变形并非因为次粱的存在相互独立, 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板格所处位置不同, 蛰形与受力特点不同。当次梁与主梁的相对线刚度之比越小时, 主梁支座处与次梁支座处的板面负弯之比越大。原因是次粱对板的约束已由剐性较铰立座转化为柔性更大的弹性铰支座, 板的次粱弹性钮支座的柔性卸去了次粱对板的部分板面负弯短, 轻加给了板的跨中和主粱支座处板面。同一格板各叶角以及不同位置格板各个角的顿面变形与受力。阳板格处位置不同而不同。在设计中依据抗弯承载王计算板的支座上部负弯矩钢筋面积后, 在构造上, 主梁的支座处板面的负弯矩, 按计算结果宜适当增加即支座的竖向刚性越大, 板的负弯矩钢筋增加相应越大。

浅析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处理措施 篇3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处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某试验楼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筑面积为3250m2,主体结构4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高度14.0m。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楼、屋盖结构均为现浇混凝土大梁,普通混凝土预制空心板,2006年5月进行抗震加固施工过程,内走廊墙壁粉刷层剥离后,发现门厅上方三层楼面主梁在支座处外500mm范围内均有竖向裂缝。为了分析楼层梁的产生竖缝的原因,准确评价结构件的安全性,实施合适的加固维护措施,使用单位请设计单位对构件的裂缝进行安全性鉴定。由于该楼为正式设计院设计,建设单位提供试验楼建设的施工图及文件、竣工文件等资料。

2.现场实检情况

经过实际检查楼板下主梁轴线跨度L=9.2m,截面尺寸550mm×300mm。梁跨中最大挠度实测值符合规范规定的限值,主梁端部支承在内纵横墙转角处,插入内走廊纵墙内长度700mm。梁端下部设有现浇混凝土梁垫,梁垫高360rnm,沿砖墙转角处向纵横两个方向各延伸500m,采用混凝土与伸入墙内500mm长梁垫整体浇筑。裂缝分布在楼面梁支承端300~500mm,裂缝发展自下而上,显示上宽下窄。相同位置的裂缝3层较4层严重。据仔细观察看裂缝属浇筑后不久即开裂,且已趋于稳定状态。梁跨中及梁垫下部砖砌体均未出现裂缝,其3层主梁在支座边缘300mm处,梁侧面有多条垂直裂缝,裂缝贯穿梁截面2/3高度,最大裂缝宽度2mm,深度梁的两侧同向2/3高。3层至4层主梁在距支座处250mm处,梁底面也有多条垂直裂缝,裂缝贯穿梁截面高度,最大裂缝宽度25mm左右。

在鉴定工作同时,已委托质量监督部门对所有梁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采取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梁的强度,所检测的混凝土结果达C25以上,达到设计强度C25的要求。

3.原因分析与处理

(1)构造设计存在不足,主梁两端支承在砖墙转角处,梁端伸入内走廊纵墙长达500mm,且与内纵横墙转角处梁垫整体浇筑。内纵墙梁垫与梁支承端等长宽,内横墙一侧梁垫在粱高度范围留下不规则的斜槎,伸入砖墙长度500mm。大梁在上下两层墙体间受到很大的约束,梁端支承处的实际构造做法与设计假定绞支座有大的出入,当大梁受荷后使端部产生较大负弯矩,当梁端上部的配筋偏少,不足以抵抗约束力矩,当梁端上部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则导致混凝土梁支承近端部的开裂。据工程研究证实,在梁端墙体对梁端约束变形作用下,随着梁端上部所受的压力越大,约束作用增加,约束弯矩也越大,约为简支梁跨中最大弯矩值的30%~75%。因此,必然造成下层梁支承距端裂缝比上层支承端严重,墙体对大梁支承的约束作用是造成裂缝的主要原因。

(2)断面设计不够合理,梁的轴线跨度达9.2m,横截面为300mm×550mm,通常情况下当计算跨度大于9.2m时,简支梁的梁高为计算跨度的1/10,因此梁的合理高度应在900mm左右。梁的实际有效高度偏小,使得梁的抗拉强度,抗弯刚度相应偏低,也是造成梁近端部开裂的又一因素。

(3)由于墙体对大梁支座的约束作用,使得梁跨中正弯矩减少了约50%左右,减轻了梁跨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梁跨中未出现破坏影响,产生裂缝问题。

(4)通过现场调查分析表明:梁端支座处的裂缝是变形与荷载共同作用,以变形为主所引起的裂缝。梁裂缝的出现使变形得到释放,应力出现松弛,裂缝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再反发展造成对主体结构的破坏。但是由于梁支承端裂缝宽度超过规范允许值,对建筑物的外观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应重点对3层及4层梁的竖向裂缝进行处理。

4.加固方案的制订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结合被加固构件的使用状态、承载力、刚度、耐久性影响及裂缝严重程度几方面考虑。确定加固采用方法及适用范围,方便施工。经济可行的原则综合确定。本工程对有裂缝的主梁加固仅考虑提高梁支承端的抗弯承载力和使用的耐久性。因此,确定了三个加固方案。

(1)用环氧树脂灌浆修补裂缝适用于处理缝宽0.1-5mm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即采用以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加入适当邻苯二钾酸二丁酯(增塑剂),二甲苯稀(释剂)和乙二胺(固化剂)等材料,组合成一种高分子材料,通过压力将其灌入构件的裂缝中。通过灌浆修补构件已有的裂缝,恢复及提高构件承载力和耐久性能。

(2)外贴碳纤维加强裂缝。采用配套的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构件表面,使碳纤维布承担拉应力,并同混凝土构件变形相协调而共同受力。达到对梁加固补强和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目的。能有效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剪、抗拉能力、并能有效的抑制混凝土构件表面裂缝的继续扩展。

(3)外部粘钢加固法。选用结构胶将薄钢板粘贴在混凝土结构件表面,使薄钢板与混凝土结为一体共同协作受力,以提高结构件的承载力。粘贴钢板对施工操作要求较高,一般应由专业加固队伍施工,考虑到施工工期及成本因素,此加固方案在本次加固未采用。

对上述方案经综合分析考虑,决定采用环氧树脂灌浆和碳纤维布两种加固方法。首先采用化学灌浆法修补裂缝,然后在梁支座两侧采取配套胶粘剂粘贴0.167mm厚碳纤维布,按(FTS-C1-30)要求贴3层。并在近支座处300~500mm范围内采用u形粘贴方法粘贴碳纤维布3层。该工程自2006年9月加固后投用至今使用正常,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5.混凝土结构控制裂缝的措施

如上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害裂缝是可以控制的,有害及无害的区别是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裂缝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材料施工控制几方面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无害的范围以内。

5.1设计控制方面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在进行设计活动中认真分析条件,使用要求和经济效果,采用“抗与放”的设计思路,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的使用,减少结构的约束力,如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现象。认真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严谨处理结构内力分析和施工时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避免出现结构实际受力与设计假定条件不相吻合造成质量问题。同时要特别重视构造钢筋的合适配置,特别是对于容易造成裂缝的剪力墙,楼面板等薄(壁)弱构件,切实重视构造筋的直径和间距大小的布置。如扳顶部的受压区连续配筋;板的阴阳角配置的放射构造筋;适当增加梁的腰筋直径和间距等。

5.2材料选择方面

按照工程特点及构造要求,优选有利于抗拉性能的混凝土配合比,尽量减小水灰比、减少坍落度、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的粒径,降低原材料中的有害杂质。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尽量不用或少用早强高的水泥,如对水平构件梁、板、墙等宜采用中、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择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低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实践证明,外加剂和掺合料现在已成为混凝土重要组分,可以明显的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降低费用的作用。正确地掌握好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充分考虑不同品种,不同掺量的膨胀剂所产生的不同膨胀效果,使用前还要通过试验来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用量。

5.3施工控制方面

施工是将图纸上画的图实实在在的建成一个可供使用的建筑物体,其过程长短不一,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建筑工艺过程控制的如何,质量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施工过程的每一个工序环节都是控制的重点。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的保温保湿也是极其重要的。泵送混凝土的大坍落度和较大收缩变形,防止由于结构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对于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避免水化热峰值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还要利用混凝土后期的强度(60-90d)。对于超长结构可采取设置后浇带方法施工。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对建筑结构裂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检查和鉴定,不同类型的裂缝对结构的影响差异是很大的。了解结构的受力状态和使用环境,调查裂缝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判别裂缝的性质及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才能客观正确地对结构件进行定性。其次,在进行加固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受使用环境、技术水平、工期及费用因素的制约,在制定加固方案时,应全面考虑、综合性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止和减轻混凝土结构件裂缝的产生,必须从设计、材料选择、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综合治理,切不可忽视约束性质和结构设计的构造要求,善于采取“抗与放”的设计思路,可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裂缝产生给工程带来不能正常使用和降低使用功能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云成.钢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2.

[2]徐荣年等编著.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实例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江龙.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煤炭,2011.

上一篇:《摄影艺术概论》学科体会下一篇:党校积极分子培训内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