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推荐9篇)
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心得体会 课程代码01102
选课班课程名称 大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任课老师魏丽艳
学号0123576
姓名王诗卉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广告
考试时间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好像一瞬间的事,十八岁的夏天结束之后,带走了夜晚的蝉鸣,开始了人生中另一场壮视雄壮实则已经决定了的旅行。初入大学神圣之门,对心理健康这门课并不了解。高中的心理教育总灌输一些让人听不懂得专业术语,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走神,大学依旧如此吗?带着好奇和疑问,我走进了大学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们的任课老师是魏老师,我个人认为她是极适合上这门课的,她轻柔地声音本身就像一剂安抚剂,给人平静而安慰的感觉。由于心理健康这门课不参加期末考试,所以老师的授课方式比较自由。授课以PPT为主,内容有概念介绍、名言警句、实际案例、心理健康视频、心理测试等。本学习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的内容是全面认识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心、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作为大学生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真正了解自己、悦纳自我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健全的自我意识能促进我们全面成长成熟,在内在动力的支配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促进自我意识的开发,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坚定意志,塑造气质,为大学生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发展自身独立性,真正踏上“自己走自己的路”的新阶段,能动地培养自己的内在驱动力;有利于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点进行恰如其分的、客观的分析后,明确目标,制定适当的、理智的短、中、长期计划,并能坦然地接受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
2、接受他人,尊重他人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呢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仅能接纳自己,也能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别人,认可他人的存在和作用。生活中我们把不能接纳他人的人称为心胸狭窄,心理学上成为“自恋幻想症”,他们总希望能控制他人,将自己的想法意识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心理是不能与社会和他人相融的。大学生需要既能与他人沟通、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既能与他人融为一体,独处沉思时却又不感到孤独。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人际交往中积极的态度才能压倒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人格的多元化。
3、直面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并能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之中。“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多大学生总喜欢这样评价自己。他们不但对自己做出超出现实的期望,也对周围人和事持有超出实际的不客观的评价,这样的人最后往往会做出极大的牺牲,背负很重的思想包袱。《希拉里传》中阐述希拉里从小到大都十分优秀,但其实他的内心是空的,不想信自己的感觉,不能承受失败的伤害,究其原因就是她过分追求自身完美,无法接受“人有缺陷”的现实。在生活中能动地接受自身和现实的不足,主动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不要等社会去适应你,而你去主动适应社会,这才是明智之举。
4、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复杂、深刻、丰富、不稳定等情绪特征。常见的情绪有自卑、焦虑、抑郁、孤独、无助、虚荣等。心境良好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忧不决、喜不狂、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分贪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一切心怀感激;遇到困难不惧怕、不急躁,理智冷静地找出解决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开朗、乐观、愉快伴随今后的人生。
5、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的人总能看到社会进步的额一面,与人交往时总能看得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包容他人的缺点过失。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动力,珍惜生命中的一切,积极投身生活,并从中寻找到人生乐趣。在工作中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能从取得的成绩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很少抱怨的他们像一朵快乐的向日葵,无论风吹雨打,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
6、智力正常,情商很高。智商在80分以上的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智商源于先天因素,情商则来自于后天培养。情商高的人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强,善于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外向而愉悦,为人正直,富有爱心,不易陷入恐惧和伤感,具有一切应有的心理健康的特征。这也印证了哈佛大学提出的方程式“成功=20%智商+80%情商”。
8、心理行为符合生命发展不同周期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与之相适应,在心理行为上应表现为朝气蓬勃、活泼好动、乐观进取,自我完善和自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如果像儿童那样喜怒无常、无理取闹,或者世故老成、阴郁忧愁,那都是心理异常或不健康的体现.10年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出于学生安全考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复杂,因此学习心理健康课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心理健康课能适应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便于我们了解自身心理特点,丰富心理学知识;其次为我们及时寻求自我调节提供了最后还为我们开发潜能、完善自我提供了方法和案例。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学校的大力支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不仅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 还可促进高校转变教学理念, 加快教学改革。因此, 学校的大力支持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保障, 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离不开各高校积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遵义医学院由主管校长负责, 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在政策、经费、硬件设施、人力等方面给予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课程质量, 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让主讲教师更好的把握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同时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和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进行分批建设, 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实施。
2.突出特色, 做好选题和教学设计。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案例, 要注重应用环节的建设[2]。选题是实际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 课程选题要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和课程建设目标, 打破传统, 追求新意。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认为:公开课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深度,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角度, 能够切实地提高听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3]。课程《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教学团队以承担的贵州省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为基础, 团队成员具有近十年为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进行科普宣传的丰富经验, 能够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禁锢, 很好把握科普宣传讲解的内容和深度, 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 各讲相互独立又成整体。课程设计应尽量选择新角度、避免重复, 勇于创新。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不能照搬教科书, 讲授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又不能过于专业和详细;既要考虑通俗易懂、使社会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又必须严谨、准确、精益求精。为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以寄生虫常见感染途径为线索, 每讲题目巧妙设计“病‘虫’口入”、“都是宠物惹的祸”等新颖标题。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使枯燥的人体寄生虫教学讲解直观而生动, 变得有趣味。教师尽量采纳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或形式, 增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3.录制前相关人员的准备要充分。要保证课程制作的水准和课程质量, 在录制前与媒体制作团队沟通非常重要。让制作团队了解教师整个课堂安排和教学设计, 录制导演提前做好准备、制定拍摄方案。制作团队要准备高清数字设备, 采用三机位拍摄, 一个前机位、两个后机位, 并要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 提前做好摄像机机位、拍摄角度、话筒声音调试、灯光等准备工作。
教学场地应事先选择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的录制现场, 可适当对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的布置和装饰, 如有学校Logo的背景墙或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具、图片等, 学生人数以50~80人较合适。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前期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设计和PPT制作以外, 教师准备的衣着要大方得体, 展现出教师的风貌。为呈现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不赞成提前组织学生对互动环节的提问进行演练, 但考虑拍摄机位、声音收集等因素, 可提前安排参与互动学生的座位。
二、视频公开课的录制和后期编辑
视频公开课每讲以专题呈现, 每讲内容完整, 时长30~50分钟。为了完整、全面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 三台高清摄像机中一台机器拍摄教室全景, 一台拍摄主讲教师中、近景, 一台拍摄学生画面, 要避免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内容。主讲教师在做好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后, 在现场摄制导演的指挥下开始视频拍摄。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坐姿端正, 精神面貌饱满, 认真听讲。教师既要用专业严谨、富有激情的语言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传授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到通俗易懂, 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用良好的教学仪态、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真实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也要考虑现场录制视频的要求, 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要有镜头感。对于一些简单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环节无需提前演练, 如果学生回答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内容可以课后补录, 也可真实记录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更正, 真正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互动式教学形式。
为了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教高司函[2011]105号文件) , 对课程录制, 后期制作, 视、音频交付文件等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很多人认为后期制作由制作团队完成, 与授课教师关系不大。事实上编辑制作团队对后期制作的技术手段很娴熟, 但是对于课程内容如何能更好展示却外行, 如PPT的插入形式和位置、整体衔接性、为更好展示某些教学内容如何切换镜头、字幕的准确等, 都需要教师与制作公司进行沟通交流, 并全程参与后期制作。
课程开始时一般要呈现整个课堂的全景画面, 教师授课过程以近、中景为主, 适当切换学生镜头。为保证PPT的清晰度, 一般后期编辑时将PPT转为图片格式嵌入视频, 但这种方法不能体现课件中的动态演示效果, 就需要结合中、远景镜头现场反映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 达到课件制作的动态演示目的。此外,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声音为主要载体、声画结合的形式展现课堂教学内容, 如授课过程中的某些口误或小的失误, 要由授课教师与制作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可通过剪辑、镜头切换等方式尽量弥补, 不要出现明显的画面跳跃感或语言的不连贯, 否则只能补录声音甚至镜头。
三、视频公开课上线前的修改和注意事项
视频公开课制作完成后上报, 经初审、复审、三审、修改后才能上线发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目前主要通过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 上线前由专家评议课程选题是否恰当、有无重大政治性、科学性问题、讲授内容是否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后期制作水平等。三审通过后会有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供课程团队修改, 涉及教师授课内容中某些专业问题的严谨性、PPT和唱词中文字的疏漏和不规范、唱词压字、某些有广告嫌疑或不恰当的图片引用、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视频技术参数检测指标是否合格等细节问题。课程团队要严格按照修改意见逐条修改, 以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和水准。对于同行评审专家提出的涉及专业知识的修改意见, 特别是一些不严谨或不规范的专业内容授课教师要提出修改方案, 与编辑制作团队认真修改、弥补, 如有争议可提出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以书面形式与编辑沟通。经过多次修改、审核, 课程经终审合格后方能在爱课程网站上发布。
四、结语
虽然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的制作和评选过程, 获得一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经验, 但也发现该课程与目前我国建设的多数视频公开课存在同样的授课模式相对单一问题, 课程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 课堂学生的思考和与教师的交流环节较少。此外, 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深浅的把握、后期制作略显粗糙及专家提出有的互动环节显得比较生硬等, 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术造诣, 而且要做好课程设计、更加注重细节, 同时在拍摄与制作方面要加强与摄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引入更多更新的摄制技术运用到视频课程中。
摘要:遵义医学院完成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在爱课程网站发布, 结合这一实际案例介绍视频课程的准备、制作、修改、正式上线发布等建设环节中的经验和体会, 为地方院校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寄生虫,精品视频公开课,爱课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朋娇, 田金玲, 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10) :86-92.
[2]顾云锋, 吴钟鸣.地方本科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3) :40-43.
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1.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主要目的是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情境,学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发展性原则
从学生身心发展看,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任务和危机。心理健康课应当围绕这些任务和危机形成系列,一步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3.参与性原则
评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课的设计要点
1.主题明确
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注重实效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3.参与面广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有研究认为,课堂中90%的违纪学生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发的。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
三、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评价不稳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2.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永远是孩子们玩耍的主题。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取得效果。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3.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学生亲自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来导入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使认识更加深刻。
4.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模式。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参与,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
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停留在节奏明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动画上,因此,为孩子创造鲜活的画面、可爱的小故事、欢快的音乐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2.激发参与,情感导入
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或者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3.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引导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享感受。
4.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
5.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教师对一些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要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华军.如何设计心理健康课[J].云南教育.2004.(32).
[2]黄宝榴,陈智勇.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探索[J].教学在线.2006.(04).
[3]杨增田.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J].学生发展与管理.2002.(02).
[4]石美英.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议[J].河南教育.2006.(02).
首先,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以前,我总是觉得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只是一个补充,不是必须的。但是,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次,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非常欣赏老师的授课风格。老师从实际出发,结合了许多实际的案例来进行讲解,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同时,老师也非常重视我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培养,经常鼓励我们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所讲内容。这让我觉得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鼓励我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究。
此外,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有关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技能。以前,我总是想着去忘记或逃避烦恼,但是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通过积极应对和管控情绪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例如,通过深呼吸和放松来缓解焦虑,通过积极思考和寻求他人支持来解决问题等等,这些技能对我以后的生活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最后,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心理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道理。一个人想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需要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审视。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够做到最好。
时至今日,我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仍旧没有一个清晰地概念。进行了数次的户外活动,尽心尽力的准备了一个舞台剧,观赏了一次精彩的辩论赛。这些,就是这个学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中只字未提关于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许,我一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学教育混为一谈了。我以为,我们需要像别的科目一样对着书本,一字一句,理念上,概念上理解心理学。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心理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只是,少有机会真正的接触。我之前认知的心理学,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引导,通过另一个人的行为,措辞,而判断处他的大概心理状态。而日常生活中,我也时常可以通过一些环境,人物,身份的条件,正确的猜测出别人心中所想。现在仔细想来,这些应该属于行为心理学。
哈哈,这些只是一个门外汉无见识的言谈。但是,作为我们班心理剧的导演,我发现,如果出演舞台剧的的同学,想要将他出演的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必须要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角色情感的共鸣点,然后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表达方式在舞台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舞台上,情绪是真的,而假的只有故事。那么,我们是否就是在舞台上将我们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来,让所有参演的同学,观看的同学,寻找其中的共鸣,然后,通过虚构的故事,为我们指明一个方向呢? 兵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那么,健康心理教育,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我们,也算是上上之策。
我很喜欢分析自己的想法。我明白,有的时候,我非常的理性,而这种状态下的我会对所有的东西抱有戒心和怀疑,但是,这种时候,我做事情的效率是最高的。而如果这种状态下,有人跟我搞笑,不认真,我会很较真的计较,并且真的愤怒。但是,有的时候,我会很感性,时不时的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感到幸福,或者想到过去的某个人而很是忧伤。
这在现代大学生之中,实属常见。所以,我想我算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大学生。只不过我的切换明显程度差别更大而已。
心理健康教育,就我来说,其实,我觉得作用不大。因为,很多时候,这门课是对于那些价值观念还不够坚定,或者是非观念,法律道德修养不足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我认为我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已经完全成型。所以,很多时候,我在课程过程之中,直接看到活动行为的目的之后,无疑会直接减小课程内容对我的影响。但是,这也并非表示课程内容对我毫无作用,既然我参与到活动之中,那么,影响就是存在的。相当于,活动直接对我的是非观进行了加固或者是冲击。让我的是非观念,更加成熟。
3、讲座结束后,清理教室内可能存在的垃圾,一切物归原位。
1、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和老师沟通好,没有经验,以为请老师办讲座,讲座内容就完全要取决于老师,而没有提出合理性的意见,没有告诉老师我们缺什么,需要老师怎样讲来配合这次讲座。只是给了老师一张调查问卷的结果,最后就是老师在解决恋爱问题。没能把氛围带动起来,显得整个讲座有点沉闷。以后的活动要多向办过讲座的人取取经,不能以一个我以为就把整个讲座的内容全部推到老师的身上。一堂好的讲座应该是和老师充分沟通,表达我们想法之后呈现出来的东西。
2、期间有一个突发的问题,就是老师的声音是很小的,这个时候麦克突然不好使了。后面的同学就没有听清老师在讲什么。由于我们之前就确定好了麦有声音,这个的确是一个突发情况,当时就有立即去找麦,但是还是不好使。整个讲座到后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同学并没有听清楚。这个虽然是突发事故,但是我们应该想到会出现这种问题,提前问好麦坏了怎么换麦,而不是现问,浪费时间。
3、在印横幅的时候印错字,格式不规范。致使整个的横幅还要重新去做。浪费钱财,浪费精力。
4、虽然整个节奏我大致定好了,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拖。导致挂横幅的时间向后延了一下,降低了宣传的效果。还有挂横幅是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是横幅挂完之后没有去修正它,致使横幅歪歪扭扭的,根本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很降低宣传效果。还有挂横幅之前要问好可以不可以挂,导致横幅突然消失。
一、淡化思品课的说教功能
为了提升思品教师的心理教育素养,教育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心理培训会,召开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以及执教的做法,提升思品教师的心育能力。在课堂上,思品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我从哪里来”, 使文本中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 再如,通过展示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体育事件,引导学生懂得它们“改变了什么?”让学生领会“体育强国”的真正意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艰辛过程和今后努力方向,让学生体验运动带给自己的切实体验, 懂得运动对于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学活动淡化了思品课的说教功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思品课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文本的,更是生活的。
二、深入挖掘思品课的心育元素
毋容置疑,在思品教研活动中要做好“集备”工作。日常的思品教学活动,或做公开课、观摩课,大家要坐在一起集体备课,深入挖掘心理教育元素。例如,执教六年级《中国爱和平》这一课时,师生需共同挖掘心育元素,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深刻体会健康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执教六年级下学期 《成长如此美丽》也是深入挖掘心育元素的最佳时机: 通过回顾学习经历,让学生感受自己心灵的成长,鼓励学生正视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并努力跨越。通过深入挖掘思品课堂的心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学会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塑造良好性格。
三、积极创设思品课的心育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鲜活的心育情景。 如,执教《信息技术促进交流》这一课时,以“网络伴我游”为牵引,教师可以设计“网络走进我生活” 的课前调查,创设出品德课堂上的心育情景;通过 “我为网络支一招儿”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 为学生远离网瘾奠定思想基础;执教《走出山洞》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人类起源“茹毛饮血”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人类会遇到哪些困难?人类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学生带到了“智慧产生于实践”“文明来自创造”的思考氛围当中;组织《我是谁》思品课教学活动时,通过“指纹印”小游戏,设计“填写个人小档案”等活动,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肯定,增强自信。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思品课,只要教师积极创设心育情景,定会收到一定的心育效果。
四、引进思品课的心育体验活动
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和系列体验活动。如在《保护绿色地球》这一课的 “心育”体验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如下辩论问题:绿色体验时,你遇到什么困难,家长不支持怎么办?社会上的人不理解怎么办?“惬意享受”与“绿色出行”你赞同哪一种做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交流,将思品教学渗透心育做到极致;教师执教环保主题的思品课时,可以巧妙扮演“笤帚考官”的角色,自然将学生引入到心育体验活动中来,对学生环保行为进行考核,引领低年级亲身体验得出:环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达成品德教育渗透心育“回归生活”的目标。
五、开发思品课的心育校本教材
开发校本教材是思品教师深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实施幸福教育课程的重要途径。如采取思品教师、班主任及家庭成员联合阅读写作的方式,以校报为文字载体,创编出校本教材《把幸福写进童年里》。教材分为“学生幸福写作篇”“教师幸福写作篇”“家长幸福写作篇” 三个篇章。在每个篇章中,分别展示师生和家长原创感悟代表习作,各类习作具有差异性、趣味性、多样化、体验性等特点。该教材的使用者深深领悟出:幸福其实很简单,它藏匿于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勤于写作,日积月累之后,幸福就会轻松地走进日常生活中,并无限放大。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会观赏, 学会赞叹,学会感慨,把零散的记忆整合成精致的图画,使充满生气的字码汇成一曲生命的赞歌。
六、把握思品课的心育生成
依据“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如何确信把学生已经带到了那里”的心育三维目标, 思品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并凌驾于文本之上,通过个性化设计,达成思品课的心育生成。如,发现学生出现与家长交流的障碍问题时,思品教师可以采用现场心理短剧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了解父母”;通过编排课本剧《我想试一试》等, 向学生传递“自信”的树立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执教“生活超市”主题思品课时,可以灵活渗透“交易成功”“自我幸福”的诸多心育理念,让思品课心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思品课的主题虽然可以固定,但课堂上的学生是富有灵性的感性生命,情感变换未定, 因此思品教师要努力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心育时机,让“思品教育入学生的心,拨学生的魂。”
七、拓展思品课的心育实践
思品教学要秉承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创设富有特色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定在“实践”二字上。相关部门和学校要为思品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思品教师提供相应机会,组织或参与创设“小制作展览”“书香家庭知识竞赛”“家庭诵读展示”“读书百家论坛” “向污染宣战”“我爱运动”“护绿小组在行动”“文明之星”等课外拓展活动。在活动中采取情境设计、 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另外,思品教师的身影要出现在家长培训会、座谈会等诸多场合中,与师生家长进行零距离心理交流,实施网络家校调查问卷、心理咨询以及家长心理辅导等,进一步拓宽思品实践的心育渠道,丰富“思品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心理游戏;心理健康;课堂
一、心理游戏概念和内涵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以期达到某种成果的游戏。通过心理游戏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或者来访者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成长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是基于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之上,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表达心理规律的手段。
二、心理健康课与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参与者重新体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观看者以第三者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大家都有收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目的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在讲授心理课的过程中,心理游戏的运用,使心理学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并能把这些知识正确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游戏极具启发性和操作性,无论是参与游戏的人还是观看游戏的人,都有收获。这样会提高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性,使我们交给学生的方法更具操作性,更加强知识的实用性。
三、心理游戏的原则
心理游戏的设计不能随意,必须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
1.服务学生,体现正面引导、积极性与普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这就决定了心理游戏是为大多数人创设的。因此,心理游戏旨在以人的发展为本,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
2.基于学生实际需要,体现生活性、现实性与发展性原则
对于不同的课型,心理游戏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恰当运用心理知识引导和发展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做到因材施教。
3.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体现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原则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恰当、生动的情景再现,使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
四、常见的心理游戏的类型
心理游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根据游戏的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大型的运动类游戏、静态的创作类游戏、还有需要互动的沟通类游戏。
1.运动类游戏
这种游戏需要人体各个部位共同参与活动,有的游戏需要身体的平衡能力作为支撑。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肢体充分发展、情绪得到发泄、不同的身体器官得到锻炼,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精神的紧张和放松体验身心舒适,同时得到收获,学生更愿意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游戏看起来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跨过一定的心理负担才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人际合作能力、有的还可以体现出领导力。这样的活动有:高空断桥、盲行、全民动员、渡船、情有千千结等等。
2.创作类游戏
创作类游戏主要是静态类游戏,有的需要集体参与,有的一人可以完成,这类游戏大多在室内进行,更需要思维的转换速度和思考的多角度。创作类游戏可以让学识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在小组中充当的角色,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这样的心理游戏有:撕纸、数字传递、即席连诗、心灵相通、指鹿为马、传递点播等等。
3.沟通类游戏
这种游戏在团体累游戏中出现,看团体成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这种游戏往往运动量不大,也不单单是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生往往更愿意参与这样的游戏,能体现出团体的凝聚力和每一个人的贡献,这样的游戏更能看出每一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让个人有归属感、有成就感。这样的游戏有:盲人建屋、雷阵、大风吹小风吹、黄金300秒等等。
4.宣泄类游戏
这种游戏更多的是借助心理道具,比如宣泄墙、宣泄沙袋、心理沙盘等,让学生通过身体行为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心理沙盘,折射出更多的自己需要发展的地方,通过咨询师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和心态更健康、更快乐。
五、如何在心理课上恰当应用心理游戏
1.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游戏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游戏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游戏中才能有感悟。
2.不惟教材,多条思路选取游戏
许多老师一开始上心理课,就被课本箍住了,限制死了。盯着一本教材开发资源,结果课没人听,课堂死气沉沉,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惟教材而教。教材课本只是一个参考,要上好心理课,必须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学生成长经历,还要结合国家形势发展、社会现实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做到教材为我所用,我不为教材所指。
3.心理游戏与学生实际生活要有密切联系
一堂精彩的心理课能使学生多多获益,如何使心理游戏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做到课下继续引导学生内心成长,是心理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等,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张磊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0.
[2]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吴红梅 上海师范大学,2003-04.
[3]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施丽君,浙江师范大学,2005-03.
[4]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朱久良 校园心理,2009-12.
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有别于一般学科。
其问题的导向不要求统一答案,不纠缠正确与错误,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教研活动发现,心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一)过于简单,问题封闭“你觉得这样做对吗
”“这样处理好不好
”“是不是
”类似这样封闭式的提问,表面上会得到学生们积极整齐的回应,看似热烈,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
更有的教师一节课要问十几个“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
有些教师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如,一节题为“当幸福来敲门”的课上,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幸福吗
”没有任何导入,没有任何课前热身,学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结果学生哑口无言,只有寥寥几人回应,师生皆处于尴尬局面。
(二)重复罗嗦,问题繁琐同一环境下对同一情境提问的绝对数量多,不但会带给学生过重的思维负荷,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宽容我快乐”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
小丽自己快乐吗
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呢
小圆自己快乐吗
”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教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该问题的核心在哪
这样细碎的问题,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维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三)价值模糊,问题歧义心理活动课堂虽然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也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授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的“心理透视”环节,教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你被人冤枉时、与人吵架时、上台演讲时、考试取得好成绩时。
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
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
哪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
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为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
”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划为不合适的,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
教师此时也并没有其他引导,默认了学生的发言。
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情绪本来就没有合适不合适之分,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
由于授课教师的理念错误,导致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
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
”所以,授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价值取向要正确。
(四)脱离实际,问题偏难一般情况下,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但有时候问题过难,或者过于让学生自我暴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阻抗现象。
笔者曾听过“学会放弃”一课,教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
其中一个是“父母离异,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
”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学生发言,唯独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在于问题本身设计的偏颇。
像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脱离了学生实际。
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因此,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一)教师问题设计的依据把握不足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占%,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无可厚非,一节课要成功,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
但过度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情分析。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教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上得很被动,自然也就谈不上目标达成。
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得有效,答得生动。
(二)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有的课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课学生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压抑。
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契合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
如果问题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漫无边际;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提得并不契合时机;问题并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再怎么设计也是徒劳。
所以,授课教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问比较妥当、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有深度、有启发。
(三)教师问题设计的专业理念模糊有些教师可能对某些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不够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导致问题设计理念有偏差。
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因此,所有的课听起来大同小异,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
这样的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缺乏合理的选题和设计,千篇 一律,乏善可陈。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一)问题设计内容准,学生有话可说“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年龄特点。
1.小学课堂,宜动不宜静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设计问题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中,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邀请在座的听课教师一同加入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
学生们纷纷热情、主动地到听课席邀请教师,并且饶有兴致地聆听教师提出的建议。
讨论一结束,学生们就积极地举手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的。
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效果会超出预期。
2.初中课堂,宜动静结合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思辩,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更有类似之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当怒火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从谁开始,经过了哪些人,最后又到了谁那里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
当愤怒来临时,是压抑好,还是及时处理好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让自己没那么气愤
问题四:管理有术——(角色扮演)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怎样的表达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制作“情绪魔方”)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情绪有什么看法
像小涛这样火气特别大,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当怒火来临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问题情境的挖掘利用做到了最大化。
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既有思辨的过程,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高中课堂,以思辩为主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
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因此,高中课堂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
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性提问,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产生独到的见解,提出新颖的想法。
在“‘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上,教师出示了情境:“静静和朗朗是一对好朋友,她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形影不离,大家都称她俩是姐妹花。
但是,最近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
”接着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静静要和朗朗绝交,是谁的错
错在哪里
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
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包含了让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
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轻度、重度、特殊秘密),判断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为自己的秘密负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从而明确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启发巧,学生主动去说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教师喜欢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采用启发式提问。
“当幸福来敲门”一课,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你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
”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三)问题设计变化妙,学生愿意去说相信不少一线心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话题比较敏感,涉及学生的隐私或者需要学生作适当的自我暴露时,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
当然,这可能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
此时,我们不直接提问,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打破僵局,让学生愿意表达。
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然后提问:“除了这些,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
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
”问题一出,大部分学生都羞于启齿,或不好意思,或怕被同学笑话,课堂似乎处于胶着状态。
教师与其鼓励学生说“没关系,大胆地说”,还不如一开始就改变问题的设计。
其实,教师可以编一个情境,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问题就变成了:“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
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
”问题从暴露自己迂回变成了讨论别人,学生的心理防线自然会降低,况且通过他人同样能反思自己,教学效果一样达成。
(四)问题设计追问到位,学生乐于去说课堂上免不了教师的追问和对回答进行评价。
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
教师追问合理,评价到位,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期待和安抚,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当学生回答得比较完美的时候,教师不妨说:“你回答得很到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
”当学生的回答有所欠缺时,可以引导:“这个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
”当学生的回答完全偏离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可是能不能结合问题本身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考量呢
”当学生不愿意回答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说:“我们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换一种想法,我们就有两种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不是吗
”积极的评价,合理的追问,学生定会乐于与教师一起享受课堂,深入课堂。
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从目标、方法、过程、内容等方面设计有效的问题。
【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10-29
幸福心理健康课09-24
心理健康课论文11-18
心理健康安全课教案06-17
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11-05
高中心理健康课教案集12-15
心理健康课教案——青春期性心理10-13
心理健康第一课教案11-08
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课11-10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观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