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共10篇)
(2012年7月1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 2012年7月17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1号公布 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大风、低温、高温、大雾、冰雹、霾和龙卷风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和防灾减灾责任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工作,组织气象台站开展气候变化分析和气候影响评估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衍生、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等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省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信息员。
协理员和信息员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管理、气象灾情收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应急联络、灾害报告、气象科普宣传和气象为农服务等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社会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
村(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并向本地人民政府提供气象灾害防御的相关信息。
第八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合防御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必要时,由省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组织协调。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气象灾害防御资源,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均衡发展,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紧急避难场所、公共防雷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入给予扶持。
第二章 预防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并予以公告。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历史、现状分析;
(二)气象灾害风险预估;
(三)预防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风险评估结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变化情况及时修订。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二)气象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预测、预估和评估;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
(五)气象灾害防御项目、措施和实施方案;
(六)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
(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第十二条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环境保护、海洋渔业、水利、交通运输、旅游等专项规划,应当考虑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本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二)气象灾害预防与预警机制;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
(四)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保障措施;
(五)灾后恢复、重建措施。
第十四条 市、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会同相关部门将交通运输、水务、旅游、农业、渔业、电力、通信等行业和系统中的相关单位以及其他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的单位列入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公布。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做好以下防御准备工作:
(一)建设必要的气象监测设施和紧急避难场所;
(二)接收与传播预警信息;
(三)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四)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五)落实防御责任人及其职责;
(六)其他准备工作。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气象灾害防御设施、防御措施和防御管理情况,及时督促其整改存在的隐患。
第十五条 市、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制定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鼓励气象灾害非防御重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台风灾害防御要求,加强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防御设施建设,定期组织对相关防御设施的监督检查,及时巡查电力、通信线路,保障通信渠道畅通。
建(构)筑物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风标准。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每年汛期前,对全省水库和山塘等设施组织安全检查,排查整改洪涝隐患,修复水毁工程,备足抢险物资和救生器材,确保电台、卫星电话等应急通讯设施畅通。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旱情灾害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做好保障干旱期城乡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贮备工作。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暴雨发生情况,加强河道、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防洪设施建设,定期检查各种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城镇内河和排水管网的清淤疏通,整治积水易涝区域,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二十条 大雾多发区域的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海峡、铁路、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监测设施建设,及时向公众提供大雾灾害信息,做好交通疏导、安全保障、运行计划调整、旅客安抚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有关部门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文件不符合要求的,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后重新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雷电防护装置验收不合格的,应当整改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新验收。
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区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气象主管机构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对雷电防护装置进行设计审查、审核和竣工验收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审核意见和竣工验收的结论。
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农村雷电易发的种养殖区域和其他雷击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的公共防雷设施建设。第二十三条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应当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商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应当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根据具体情况向受影响区域公众公告。
干旱、冰雹、森林火灾多发区域和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的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和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适时实施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预防和避免发生严重灾情。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乡规划、国家和本省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有关部门对前款规定的项目依法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审查内容。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开展气象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准确地向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水情、旱情、森林火险、地质险情、环境污染、植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第二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统一规划设置加密气象观测站、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完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三沙市所辖岛礁及其海域的气象监测站点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并及时发布气象预报。
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防灾减灾需要设置气象监测设施的,应当符合气象灾害监测总体规划布局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置的气象监测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第二十七条 可能发生气象灾害时,气象灾害监测有关单位应当增加监测时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组织跨区域预报会商和监测联防,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可能发生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增加预警信息播发的次数,每天不得少于4次。
第二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应当提高气象灾害预报、警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警报和灾害趋势预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相关防灾减灾机构和部门,不得瞒报、谎报。
第二十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和公共服务需要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订正,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海洋渔业、交通安全、工农业生产、地质灾害防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救援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第三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台站参照以下标准发布台风预警信号:
(一)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二)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四)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其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依照有关规定发布。
第三十一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和播发方式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并向社会公告。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协同渔业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向本省管辖海域的作业渔船传播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的要求,实时向气象灾害预警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免费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有关单位在播发或者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应当标明提供警报和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及时间,不得删改警报和预警信息内容。第三十二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区景点、机场、高速公路、车站、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及乡村显著位置,组织设立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
车站、机场、商场、学校、医院、旅游景区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等设施,向公众连续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农村、山区、海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方式,及时向受影响的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信息。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救灾物资储备。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确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发生跨市、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省人民政府启动省级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有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以及已经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启动应急预案。没有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十五条 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以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
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者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第三十六条 气象灾害危险区的村(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受到灾害威胁时,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转移、疏散。
气象灾害发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第三十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采取下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提示公众注意防风、防雨,将预警信号的含义等相关信息和主要防御措施告知公众;
(二)电力、通信主管部门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
(三)旅游部门督促旅游景区景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游客人身与财产安全;
(四)海事、渔业部门全面指导船舶防风,及时向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的船舶发布动态信息;
(五)船舶采取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措施;
(六)海洋部门增加海浪监测的时次;
(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加强堤防水库巡护查险,对达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水库根据情况排放其部分库容,排涝泵站根据实际情况开机排水;
(八)国土资源部门督促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单位加强巡查和设置警示标志;
(九)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弓I导或者管制;
(十)水务部门启动城市积涝应急程序,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
(十一)农业、渔业部门指导做好农业设施、水产养殖设施的防护和农作物、养殖水产品的抢收等工作;
(十二)园林绿化部门对城市道路两侧树木采取修剪、加固等防风措施;
(十三)民政部门做好救灾物资的筹集和储备;
(十四)卫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护和防治疫情准备;
(十五)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
(十六)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作业等户外危险作业;
(十七)相关业主对其在建工程及户外广告、招牌等采取防风措施:
(十八)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除采取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下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一)辖区内有危房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检查相关的防灾抗灾准备工作,督促业主对危房进行加固,确定并公布拟向公众开放的紧急避难场所;
(二)供电部门根据情况断开对行人有危险的部分电源;
(三)海事部门、渔业部门加强检查落实船舶各项防避台风措施,根据情况撤离沿海养殖渔排人员;
(四)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的船舶回港避风,采取措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确实不能回港避风的应当选择适当水域和方式避风;
(五)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十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除采取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下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一)学校停课;
(二)停止室内大型集会;
(三)旅游景区景点停止营业;
(四)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除采取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下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一)电影院、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停止营业;
(二)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情况减少或者停止公共交通服务;
(三)企事业单位根据情况停工、停业;
(四)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其他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二条 发生持续暴雨灾害,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情况加强堤防水库巡护查险,排放达到防洪限制水位水库的部分库容,疏通地下排水管道,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等工作。必要时,可以采取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户外危险作业,学校停课,旅游景区景点停止营业,断开对行人有危险的部分电源,减少或者停止公共交通服务,组织人员转移疏散等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十三条 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出停课、停航、停运、大桥和道路交通管制、旅游景区景点关闭等决定时,应当向受影响人群发布公告,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送相关信息。
第四十四条 在可能发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和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采取分洪、泄洪措施等紧急情况时,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合理确定人员转移的具体范围和时间,并向社会发布紧急转移通告。
第四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突发险情的紧急情况下,自行发布人员转移指令,并组织实施。
当遭遇突发性暴雨、山洪等灾害或者因灾造成电力、通信、交通中断的紧急情况下,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可以主动自行实施人员转移。自行转移有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的交通工具组织集中转移并予以妥善安置。
被转移地区的村(居)民委员会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政府做好相关人员转移工作。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转移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第四十六条 在紧急情况和突发险情消除前,被转移人员不得擅自返回原处;组织转移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人员返回。
第四十七条 气象灾害影响不再扩大或者趋于减轻时,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适时变更或者解除气象灾害预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
第四十八条 气象灾害结束后,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和评估,分析气象灾害的起因、影响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和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气象灾害信息和灾情的;
(六)未按照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或者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对雷电防护装置作出设计审查、审核意见和竣工验收结论的;
(八)对城乡规划、国家和本省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未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而审批的;
(九)未按照规定向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或者灾情监测信息的;
(十)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未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工作的,由市、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未按照要求播发或者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研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对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农业、水利、海洋与渔业、林业、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民政、交通、通讯、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气象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和评估;
(二)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气象灾害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及应急预案,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报、警报及建议,决定公布与启动实施,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 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九条 编制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渔业、交通、水利、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并可以在编制过程中进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
进行大、中型工程建设的,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查、评估和应急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建设移动气象台,并在城镇显著位置设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水利工程、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和重点工程所在地可以根据需要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前款规定的气象灾害防御设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镇规划。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危害或者可能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具体工作由气象主管机构实施。
联合监测成员应当包括下列单位:
(一)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
(二)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
(三)水文、水情、森林防火观(监)测站点;
(四)其他有关单位。
第十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应当及时向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和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第十四条 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警报,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向社会联合发布;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天气、气候实况,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防御气象灾害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及天气、气候实况。
第十五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等媒体,应当及时播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和气象主管机构与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警报,及时增播和插播临近气象灾害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并明确标明发布时间和发布单位的名称。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及时向社会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传播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及天气、气候实况。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十七条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并严格遵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十八条 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系统、通信系统和其他弱电设备、易遭受雷击的设施,应当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 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安全检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
严禁不具备资质或者超出资质等级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安全检测活动。 第二十条 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交付施工。 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施工的,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验收结论。
第二十一条 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 销售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应当到省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指导。
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经检测不合格的,应限期予以整改。
第二十三条 发现气象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建议。
第二十四条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由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灾情调查和救援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确定气象灾害的种类、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或者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活动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社会发布、传播或者拒绝与延迟按正常途径发布、传播天气、气候灾害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及天气、气候实况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消除不良影响,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应当安装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不安装的;
(二)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进行施工的;
(三)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四)拒绝雷电灾害防护装置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又不整改的;
(五)不具备相应资质或者超出资质等级从事雷电灾害防护装置设计、施工和安全检测的。
对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履行有关职责的;
(二)不及时提供防御气象灾害所需的气象和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因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灾害信息的;
知识目标
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对比识记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原因、时空分布、危害和防御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据联合国公布,1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在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500亿~60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万~2万人)的40%。
一、气象灾害的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二、主要气象灾害
(一)台风
台风为什么会造成灾害?台风造成的灾害多出现在我国哪些省区?请大家首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台风的时空分布
2.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3.台风的危害
4.台风的防御
台风有过也有功。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二)暴雨洪涝
1暴雨的形成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2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三)干旱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可见,干旱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四)寒潮
1.寒潮的概念 2.寒潮的危害 3.寒潮的防御(五)干热风
教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所设目标,但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也多少暴露了一些。如果剩下点时间将所讲内容总结一下,可能系统性更强。
为提高我司防汛、防风、抢险工作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市政府和上级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工作部署,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司建筑工程的特点,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组成
1、公司级应急救援领导指挥部。应急救援总指挥由总经理担任;应急救援副总指挥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担任;指挥部成员由生产安全部、质量技术部、机电部、生产经营部、后勤部主管经理以及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2、项目部成立现场应急救援小组。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委任专职安全员、施工员、急救员等现场有关人员和应急救援所必需的水、电、脚手架登高作业、机械设备操作等专业人员为组员。
3、应急救援指挥组织机构。
(二)、公司应急救援领导指挥部职责
1、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公司建设工程遇气象灾害时的防御及抢险救灾等工作。
2、建立公司级建设工程防御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信息响应系统,发出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各部门、各项目部做好防御工作。
3、督促生产安全部对公司属下各项目部防御气象灾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三)、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职责
1、事故发生后,立即赶赴事发地点,了解现场状况,初步判断事故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组织人员实施救援。
2、召集救援小组人员,明确救援目的、救援步骤,统一协调开展救援,并上报公司应急救援领导指挥部。
3、按照救援预案中的人员分工,确认实施对外联络、人员疏散、伤员抢救、划定区域、保护现场等的人员及职责。
4、协调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情况。
5、救援完成、事故现场处理完后,与现场相关人员确认恢复生产的条件及时恢复生产。
6、根据应急实施情况及效果,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四)、现场安全员职责
1、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了解现场状况,参与事故救援。
2、依据现场状况,判断仍存在的不安全状态,采取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3、判断拟采取的救援措施可能带来的其他不安全因素,根据专业知识及经验,选择最佳方案并向应急指挥部提出自己的建议。
4、参与应急救援预案的完善工作。
(五)、其他应急小组成员及专业操作人员的职责:
1、听从指挥,明确各自职责。
2、统一步骤,有条不紊地按照分工实施救援。
3、参与应急救援预案的完善。
三、应急救援准备
(一)、救援器材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必需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保证应急救援时正常运转。
2、应急救援小组配备下列救援器材和物资:
医疗器材:担架、塑料袋、小药箱。
抢救工具:扳手、撬棍、钳子、铁锹、洋镐、大绝缘剪、绳索、千斤顶。
照明器材:手电筒、应急灯36V以下安全线路、灯具。
通讯器材:电话、手机、对讲机、报警器。
交通工具:工地常备一辆值班面包车(或皮卡),该车轮值班时不应跑长途。
灭火器材:灭火器日常按要求就位,紧急情况下集中使用。
(二)、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
应急救援机构应具备现场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1、培训
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在项目安全教育时必须附带接受紧急救援培训,务必使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在发生气象灾害事故时能较熟练地覆行抢救职责。项目开工前进行一次培训,新加入的人员及时培训。主要培训以下内容:
①伤员急救常识和各种救援工具的使用等;
②对危险源的突显特性辩识及气象灾害事故抢险常识;
③施工安全防护、作业区内安全警示设置、个人的防护措施、施工用电常识、在建工程的交通安全、大型机械的安全使用;
④事故报警的程序和相应部门的联系方式;
⑤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疏散;
⑥现场抢救的基本知识。
(三)、应急救援演练
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方案确立后,经过有效的培训,施工项目部在项目开工初期演练一次,并根据工程工期长短不定期进行举行演练,施工作业人员变动较大时增加演练次数。每次演练结束,及时作出总结,对存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通过事故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发现并纠正应急救援预案的不足,确保一旦发生意外,实施合理的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可能引发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应急救援机构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档案,其中包括: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救援救护基本技能、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目录等。
(四)、通信联络
项目部必须将110、119、120、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成员的手机号码、公司应急救援领导指挥部成员的手机号码、当地安全监督部门电话号码,明示于工地显要位置。
四、灾情报告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响应
(一)、灾情报告:
1、气象灾害期间,生产安全部和各工地的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加强值班检查,保持信息畅通,发现违规作业的必须坚决制止。
2、工地一旦出现险情或发生灾情时,工地的值班人员要及时向公司值班领导报告,并按规定向辖区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生产安全部的值班人员必须加强对工地的安全巡查,主要检查工地值班人员的到位情况和防御气象灾害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险情的,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救援领导指挥部报告。
4、当工地发生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时,应按有关要求逐级上报。
5、灾情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情况等。
(二)、应急救援预案的响应:
1、在气象灾害期间,生产安全部和各工程项目部的应急小组,应按照各自的应急救援预案,做好抢险救援的准备工作。
2、工地一旦出现险情或接到灾情报告,应立即启动层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全力组织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当灾情严重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申请援助。
五、预警预报与防御气象灾害安全防护保障措施
1、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暴雨、高温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时,公司生产安全部和各工程项目部必须密切留意,主动获取有关的气象信息,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在工地的宣传栏或醒目的位置进行公告,并通知到工地每一个作业班组和作业人员。
2、公司各部门及各工程项目部应逐级建立防御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信息响应系统,利用短信平台,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3、预警预报信息响应系统的接收传递人员由各部门、项目部确定1~2名信息联络员组成,信息联络员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应报上一级联络单位。当信息联络员变更时,应及时将变更后信息联络员的姓名和手机号码报上一级联络单位。
4、公司生产安全部应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紧急程度,结合建设行业的特点,通过预警预报信息响应系统,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到工程项目部。各级信息联络员在接收到上级联络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时应及时回复确认。
为加强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履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职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2022年全县夏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控大事故、防大灾害”为目标,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部门协作,坚决防止发生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压实各级气象灾害防御责任
1.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属事属地责任,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负责组织领导*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各镇街在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持续深化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镇、街道政府,)
2.落实气象防指单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县气象防办联合县气象局组织建立完善暴雨、高温、低温雨雪冰冻预警预防工作制度,开展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落实防雷安全管理制度、雷电防护装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雷电灾害应急演练情况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规则要求和安排部署,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职责,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积极配合县气象防办完成各项工作。(责任单位: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3.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全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县气象局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形成“三报告一图集”普查成果,确保普查数据接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并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完成普查工作验收,同时完成普查成果的横向和纵向汇交,配合县普查办做好综合评估与县划工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4.深化气候可行性论证。县级各部门编制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建设等规划时,就气候可行性、气象灾害参数、空间布局等内容征求县气象局意见。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县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责任单位:各镇街道政府,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三)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5.推进村(社县)级预警服务站全覆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完成村(社县)级预警服务站建设,确保2022年完成全县村(社县)全覆盖,实现预警信息到村(社县)到户到人。(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各镇街道政府)
6.推进城县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成1-2个城县积涝监测站,在隧道、地铁站出入口等气象灾害隐患点建成4-6个微型气象站,建设XX智慧城县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基于极端天气条件的常态化城县生命线安全运行联动机制,形成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合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交委、县住建委、县城县管理局)
7.推进气象预报向风险预警延伸。结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灾害风险预报预测预警业务,推进基于暴雨、高温、低温雨雪冰冻影响和风险的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等级产品。(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8.强化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升级改造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功能。修订完善《XX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完善利用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发布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推广气象共享平台、气象APP,扩大直通式服务范围,重点推进应急广播应用,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责任单位:县应急局、县气象局,、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四)强化气象灾害防御联动
9.落实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制度。按照“1+7+N”会商研判机制要求,及时组织开展或参与气象灾害、洪旱灾害等趋势会商,共同研判重要时段气象灾害趋势及影响,临灾研判灾害性天气风险及应对措施,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和工作建议,指导镇街及行业部门工作。(责任单位:县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10.推进全县预警管理体系建设。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教训,学习开州县预警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以明确指令和具体响应措施为重点,建立符合行业、乡镇(街道)实际的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机制,实现“一行业一措施、一镇街一方案”,提升全县行业、基层预警响应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11.加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御。以保交通运输安全、保在建工程安全、保旅游安全、保用火安全、保民生需求为重点,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气象防指要根据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每日调度灾害高风险县和受灾地县,指导开展防范应对工作。(责任单位:县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五)夯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基础
12.抓好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开展本地、本行业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实化细化指挥长和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具体责任、应答机制、行动措施等,切实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1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教。创新开展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力和防灾避险意识。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国际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县、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责任单位:县气象防办,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气象防办要切实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对成员单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二)加强联动协调。
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属事责任,加强与指挥部及其他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落实“1+7+N”自然灾害研判会商机制,提升重大气象灾害联动联防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度
一、成立以社区居委会王继成主任为组长、分管环境卫生工作的服务站于跃涛站长为副组长、社区全体居干、管片民警和辖区社会单位安全部门主管及社区和谐促进员为组员的北辰东路社区安全气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气象安全工作的组织管理。
二、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处理登记制度。
三、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举行演练。
四、日常工作期间,社区安全气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手机应保持畅通。
五、建立防御气象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六、建立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对检查整改情况进行登记。
七、针对不同季节,适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八、建立和完善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便于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九、辖区气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变更成员名单,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进行。
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地形地势导致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友其防御技术进行探讨.
作 者:胡艳阳 蒋志鹏 徐湘萍 作者单位:胡艳阳,徐湘萍(湖南省张家界市气象局)
蒋志鹏(湖南省桑檀县气象局,湖南张家界,427000)
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防汛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300余亩,7个居民组,1504人,300多户,共有房屋3000余间。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受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山洪、滑坡。主要在村7组的住户,共有94户,225人,共有168间房屋受到危险。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由村支部书记郭鹏辉同志为组长,负责全面工作。村组干部为成员,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鸣锣员一人,负责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向村民传递转移信息;应急抢险队18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成员名单、联系方式见附表1。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本村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
体情况选定)
(注:1、3、6、24小时预警指标根据各村所在流域具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村(组)干部、预警员、应急抢险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应急抢险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村主任(支书)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防汛物资的筹备要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就地取材,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群众储备铁丝、抬杆、麻袋、稻草、桔杆、编织袋等,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以备调用。村委会储备铁丝50公斤、木杆60根、麻袋600条、编织袋100条,所有储备的防汛物料,严禁挪用,确保
防汛抢险工作的需要,联系人为村支书郭鹏辉。
附表:
1、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
2、危险区转移安置情况表
2012年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学生临灾应变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地震、火山的成因;2.泥石流、滑坡的形成。
难点:地震、火山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引入新课】
1.陆地自然资源有哪些特点?
2.针对这些特点,人类应当怎样利用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讲授新课】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1)引导学生读图4.53,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
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4.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
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6.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一、总则
1、编制目的台风(含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以下统一简称台风)灾害是xx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有效做好防御台风工,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工作程序,及时、妥善处置因台风造成的各种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xx镇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细则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基本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xx河在xx区境内。全长xx公里,流域面积xx平方公里,于xx村注入xx江。河道坡降大,平均坡降xx%,又是由xx条支流组成,河床卵石覆盖层厚,河水猛涨猛落,流量变幅很大。
2、境内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
xx镇属xx气候区,气候温凉,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xx℃,大于xx℃积温xx℃,年日照小时数xx小时,无霜期xx天,年均降水量xxmm,降雨年内分配极度不均匀,xx%集中在xx月份,由于降雨的相对集中,极易造成山洪暴发。
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水土流失情况
我镇属典型的微丘区,xx河沿岸的xx村以砂性土为主,其他村以粘性土为主。因xx河上游控制工程的缺建,加之河道坡降太大,流速太快,河床难以稳定,极易造成沿岸耕地水土流失。
4、社会经济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我镇辖xx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xx年末全镇总人口xx万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等
我镇常用耕地面积xx万亩,是xx市xx区重要xx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5、台风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境内有国家小(Ⅰ)型水库一座,已除险加固,当家塘坝xx座,通过近几年整合八小提升工程和烟水工程等涉水项目,塘坝均得到治理。修复穿境全镇的xx河水毁堤埂xx米。
(2)安装了台风山洪预警设备(无线广播xx个点:分别是xx。水位监测站xx个:xx河xx大桥和xx水库。手摇报警器5台)。
(3)主要存在问题是:部分村民房屋破旧、老化;农电线路树木清障存在隐患,村组道路安全易塌方和滑坡险段的安全警示和防范不够;农业大棚和养殖大棚的安全防范的宣传不够,防范意识不强;防御台风山洪灾害知识宣传力度不大,防御台风山洪灾害意识不强,应急队伍不健全。
三、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1、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台风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2、危险区、安全区的具体划分
危险区:(1)xx村片(地质灾害点):xx户,共
xx人,有xx联系负责转移人员。xx村xx地质灾害点,xx村xx隐患点;(2)xx水库下游片:xx社区xx等xx个行政村xx个社区,xx个村组xx户xx人;(3)xx河片:xx村xx等
xx个自然村xx人,xx村xx人。xx村低洼地段xx人。地质灾害点人员转移地点向xx街道转移,其他片受威胁人员按村转移路线转移。以上除外其余为安全区。
四、组织指挥机构
1、镇组织成立指挥机构。成立防台风应急指挥所,由党委书记xx为政委,xx镇长任指挥长,成员由自然资源规划所、民政办、财政所、派出所、供电所、水利站、农业综合服务站、城建办、卫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防台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xx个工作组,xx个应急抢险队(xx人由镇政府干部、基干民兵和相关企业组成),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台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抢险队,每村xx人以上,各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应急办备查。
2、镇应急中心职责。负责组织、指挥全镇防御台风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镇级防御台风预案,部署防御台风减灾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各村(社区)组织灾后恢复及相关协调工作具体组织镇和村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防台风工作组负责村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工作。
3、应急办。承办镇防御台风的日常工作,及时了解台风动态、雨情、水情和灾情,以及镇直相关部门和各村委会防御台风工作情况,根据区防指部署,负责召集应急、水利、气象和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会商台风动态和影响,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防御台风工作意见,督促各村和各相关部门落实区防指部署的各项防御台风工作措施,指导各村委会制订防御台风工作预案。协调其它各工作组开展工作,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监测组:负责监测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滑坡点移位信息。
信息组:负责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组织转移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宣传组:负责把握全镇台风防御宣传工作导向,及时做好防御台风、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宣传报道工作宣传和正面典型宣传。
4、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在镇防台风应急指挥所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进行工作。镇党委书记李旻任指导员,镇长许大胜任指挥长,分管人大主席吴毅任常务副指挥长,党委副书记夏昌福任副指挥长。
监测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信息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转移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调度组工作人员:
组长:xx
成员:xx
保障组工作人员:xx
组长:xx
成员:xx
宣传组:
组长:xx
成员:xx
镇台风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人、工作人员均用手机联系。
五、监测预警
1、监测内容及要求
台风山洪灾害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房屋倒塌、大棚倒塌农业或养殖受损、电线中断、通讯网络故障等信息。
台风灾害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2、预报预警内容
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当接到以上各种预报时镇村两级负责人应引起重视。
预警启用时机。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整、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台风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台应急指挥部发布,区—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玻、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区级防汛指挥部和镇应急指挥所;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预警方式:可用程控电话、广播、移动电话预警;使用鸣锣、手摇报警器报警。
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推荐阅读:
云南省人才培养07-21
云南省物业管理规定06-26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07-06
云南省核桃产业分析09-13
云南省安全生产费09-15
云南省公务员申论09-17
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10-03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简历06-19
云南省能源审计实施细则07-12
云南省统计信息员考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