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题库(精选11篇)
题库六
1、解方程 1155X+2X= 5X-= 42 23 X-20%X=1 X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32-(34-5)】÷710
192×25+10÷920
(113112-4)÷(2-2)
612+79X=43 1+2357÷7 13÷(23-25)×35 59×3210+7÷25
3、筑路队铺一段铁路,甲队从南向北,每天铺轨6千米,乙队从北向南,每天比甲队多铺25%。两队同时开工,经过16天完成。这段铁路长多少千米?
4、少先队员采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84件。昆虫标本的件数是植物标本的40%。两种标本各采集了多少件?
5、粮店上周出售豆油
6、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行了全程的以到达天津。上海到天津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81吨,比售出的菜籽油少。售出菜籽油多少千克?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喜欢给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利用所提供的场景和已知有关经验和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评价过程。根据新课程理念, 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及时的评价能促进教学和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价值需要。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及时改正学习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以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story time)进行实践,设计了下面的案例。
二、案例呈现
本课的话题是“城市环境卫生”, 这是当下人们讨论的热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能做什么?”结合时事,我引导学生发现城市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以自己的城市为例进行调查与讨论,提出保持城市整洁的建议, 从而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 保护与热爱城市环境。
课的开始,展示两组城市的图片, 一组是20年前风景优美的城市,另一组是现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对比强烈, 让学生自由思考与讨论,引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导入时,把城市的主要污染源用连环画的形式整体展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语言框架,逐步引入新句型,并从宏观上感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片段如下:
T: 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 ?
S: Smoke from cars./Smoke from factories./Many rubbish...
学生能快速并正确地汇报小组内的讨论情况。当一位学生汇报完成时, 其他学生能快速做出判断,发现错误, 及时地纠正。教师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可以用星星来表示评价等级。
对活动任务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同时让学生自我评价,评判自身对知识了解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这也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加深, 使其学会反思。在story time部分,教师构建有效的情境,出示环境污染的情况以及解决措施,并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Watch and answer。教师采用 “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 观看动画、自主学习。通过问答、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can”来提出建议。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充当“引领者”, 帮助学生获取重要信息,抓住重点,掌握有关如何保护环境整洁的句型。
(2)Read and act the story in roles。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信任,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绎课文。学生能对任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言上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运用星星对其他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的能力,使其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习结果,促进其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3)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发出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在强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Homework的设计不再是机械式的抄写课文和单词,而是通过设计环保标志,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英语”。
三、案例反思
(1)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评价。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掌握新知,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任务的开展和完成情况,教师会进行预估,但是往往学生会出其不意,偏离了教师的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后,对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修正,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促进其语言的输出质量。 教师可以采用自评、小组内互评等方式。
(2)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评价。 情境教学经常运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之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所以在情境教学中的评价要更为真实和丰富。由于每个学生的已知经验和知识不同,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教师要重视学生取得的进步,多进行鼓励和赞扬,要注意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也可以将评分分为不同等级, 例如,在本课案例中,用星星的数量来表示评价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闫庄小学六年级语文组:闫丽萍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闫丽萍 授课时间:
课文学习 56课时
综合性学习 14课时
口语交际 7课时
习作指导 14课时
回顾拓展 14课时
机动时间 15课时 总计 120课时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每组课文都有“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二)教材的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一)字词目标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中会写本册要求书写的120个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里的“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学生借助字帖临摹,继续学习用硬笔书写楷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继续学习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以及对书法的爱好之情。
(二)理解感悟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注意联系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体悟中促进朗读表达。继续练习默读,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5、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或其他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要点;继续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6、在阅读中通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倒叙、插叙等),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表达的顺序,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以小见大、叙议结合,修辞方法,对比、映衬、暗示等写法,以及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等),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7、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关键词句和典型例子了解常见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特点,初步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积累运用
8、诵读优秀诗文,能背诵教材规定的优秀古诗词、课文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积累的精彩句段最少15篇(段)。
9、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有阅读的兴趣,利用班级图书角、校级阅读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四)习作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写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并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1、课内习作7次,6次小练笔,在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学写读书笔记和活动计划、活动总结、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等常见的应用文。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五)口语交际
12、乐于与人交流,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能认真倾听,能抓住要点,并简要转述;能根据交流的主题、对象和场合,结合自己了解的材料、思考,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表达意思清楚,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在交际中尊重、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
(六)综合性实践活动
14、活动,围绕主题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合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能够整合运用。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问题,能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或展开实践活动。
15、背诵相关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在活动的基础上,会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七)情感目标
16、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读懂课文内容、联系生活、搜集资料等方式感悟自然之美,感悟人物的心灵美,感悟艺术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珍爱我们的家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
三、内容安排 单元序号 单元专题 感受自然 祖国在我心中3 心灵之歌
珍爱我们的 家园 初识鲁迅
轻叩诗歌 6 的大门
读写训练重点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展开丰富的联想和1.山中访友 2.*山雨3.草虫的村落 想象,运用多种修4*索溪峪的“野”口语交际·习作一 辞表达方法进行表达。
回顾·拓展一 体会理解关键词句
5.詹天佑 6怀念母亲7*彩色的翅膀
表情达意的作用,8*中华少年
口语交际·习作二 14 并学习表达运用。
回顾·拓展二 9.穷人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1唯一
学习并运用刻画人的听众 12*.用心灵去倾听口语交物的方法,表达真际·习作三 15 情实感。
回顾·拓展三
13.只有一个地球14.*鹿和狼的故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6* 青山不老 把握主要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理清思路体会含义17少年闰土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刻的句子,学习19*一面20 *有的人 口语交际·
习作描写人物的基本方五 13
法。回顾·拓展五 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
描绘的意境,体会
一、诗海拾贝
二、与诗同行
诗歌的情感。人与动物
21.老人与海鸥2.跑进家来的松鼠2
3把握主要内容,学最后一头战象24*金色的脚印习表达真情实感的14
口语交际.写作七
方法。
回顾.拓展七
25.伯牙绝弦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8 艺术的魅力
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口语交际.写作八
回顾.拓展八
四、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开发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图书、报刊,通过演讲会、辩论会、家庭电视、网络媒体等进行语文学习。2.依据教材,挖掘相关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内涵、地方文化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学习“感受自然”这一单元,可号召家长带领孩子参加郊游、爬山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再如“祖国之歌”单元,可以让学生搜集爱国人物和爱国故事,展开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突出重点
教材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课程实施中,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目标,训练重点,各个环节的实施紧密联系单元重点。对人文专题落实,单元教学前有布置,中间有实践,后面有总结和拓展;读写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知识及时总结、复习、应用,为后面的学习适时做好铺垫。2.大胆放手,凸现自主学习,尊重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按照预习步骤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根据提示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等感悟阅读收获,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丰富积累。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4、广泛阅读,迁移写法,提高表达能力。
在课内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善于挖掘文本材料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内容情节、补写未尽的语意,或者写读后感,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5、依托模式研究,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模式研究与单元习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框架、课例尝试,专题研讨,探索经验,以打造高效作文指导课为目标,进行习作指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重点
针对六年级学生特点,重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注重评价学生对同伴学习的关注度和互助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丰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注重日常口头评价,即对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学生表现都给与随机评价。对于具有实践性的学习,如课外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采用展示性、表现性评价,不仅运用张贴、公示等静态形式,更注重动态形式:开展朗读比赛、读书交流、设置情境交际、参与实际交际、辩论、信件往来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表现的能力。
2、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其实,也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才更全面、更真实、更能凸显学生个性,并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重视纸笔测试的有效评价。在教学中,采用随堂检测、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以百分制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力能力、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能力等,更要注重测后自我总结反思,即自我评价,以此培养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项实施: 1.识字写字
①书法展示,对每周一次的书法课作业及每月一次书法竞赛,采用等级评价学生书写的规范、整齐。
②随堂练习,进行展示行评价学生对字形的识记与结构的掌握,通过辨析、运用来评价学生对字义的把握情况。
③在单元教学结束后,结合词语盘点中的内容,以看拼音写词语、听写、补充词语等形式以百分制评价学生对每单元词语的掌握情况;在期中、期末纸笔测试中,以占总分的5%的比例,设立书法展示版块,从书面的正确、规范和整洁等不同层面来考查。同时,对学生将学生的额书写与家庭作业评价结合。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才更全面、更真实,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阅读积累
①朗读。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结对竞赛,要求对每篇课文都尽可能做到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同伴互赛,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②默读。每阅读,老师材料的篇幅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默读,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对学生的默读速度、效果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③课外阅读。重点评价学生在内容概括、好词佳句积累、阅读感悟等方面。评价以阅读笔记为载体,采用读书报告会、阅读交流、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考查,根据活动中的学生的表现评选班级“读书之星”。
④古诗文诵读。从学生积累的数量,背诵的熟练程度,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方面,采用“诗歌朗诵会”、“诗歌背诵会”、“诗集展评”等形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记诵积累过程中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表达、表达是否清晰等。写作
对优秀习作进行展示阅读或者评选习作之星给以鼓励。重点评价结构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实,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表达是否有创意,主要采用口头、书面、分类展示等形式。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UNIT 1How Do You Go To School?
Lesson 1 Let’s Learn
Step 1 Warming up
1.Ask questions:
T: You go to school everyday, right? Who can tell me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Today we will learn the new lesson.2.出示图片(自行车,公交车,火车,地铁,轮船等)让同学们猜这是什么。
Step2 Presentation
1.Teach the new words
On foot by bike by bus by train by subway by ship by subway by plane
2.read the words
3.spell the words
Step3 Practice
1.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bike.2.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by plane
3.分角色朗读
Step4 conclusion
星期六的上午,我因为懒,没有去上九点到11点的画画而推到了13点到15点。
13点之前我清好东西准备去画画,到了画室因为我来早了点,所以还没有上课,老师又知道了我没有吃午饭,就叫我回家吃完饭再来,我不饿就到外面玩了一会儿,因为我又来早了,所以老师就对我说你把这幅画画完就下课。
我选了一幅画,坐下来画,一小时过去了,我的画也画完了正准备走的时候,我的弟弟来接我让我大吃一惊,跟老师说了一声拜拜便和弟弟一起去体育馆玩了。因为不管去哪里玩,只要弟弟在就不怕没玩的。
我们去了草坪那里,二话不说的翻过围栏,轻松极了。自己把自己带来的球放在地上。问我来不来踢球,我爽快的答应了。
我当了守门员他来踢,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来踢球,准备踢的时候不料大风刮了过来,把球给吹跑了,他一个不小心摔了个跤,“哈哈哈哈哈哈!”我放肆的大笑着,“你真牛,踢个球都能摔成这样,是不是上天看你不顺眼,顺便教训一下啊!”我笑倒在地上打洗滚来用手捂住自己的肚子。
他爬了起来把头又从边上捡了回来,我努力让自己放松不要再笑了,他一用力球飞快的往门飞过来,我一个不注意,让他把球踢进去了,心也有些不甘。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欢庆祖国生日”两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在调查、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感恩,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
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开国大典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
1、开国大典。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
评测:
反思: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设计十一国庆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观看十一国庆活动,体会各族人民欢庆祖国生日的激动心情,进一步认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幸福生活,奋发图强,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歌颂祖国,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活动过程:
1、举国上下欢度国庆。结合国庆节我市采取的庆祝活动,也可上网查询其他城市庆祝国庆的活动,查询海外华人庆祝国庆的激动情景,感受举国上下欢庆国庆的激动场景,感受全国人民庆祝国庆的欣悦心情。
2、策划国庆庆祝活动。学生结合本校庆祝国庆活动,搞一个活动策划。步骤三:歌颂祖国。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情怀。
评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小学六年级上册题库】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上册六年级12-15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06-20
小学六年级上册成功训练教案12-1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09-09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目标11-12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分析12-0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2-05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案06-1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1--16课教案06-26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研工作计划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