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通用15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

——使《指南》成为幼儿的福音我能做些什么

一、学习培训背景

2012年在大足区进修学校统一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讲座开展专题性学习,说实话枯燥的学习,很难有所真正的收获、很难带着问题去听、听完了很难积极反思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在第一时间调整教育行为。所以,我对我园老师的培训更多的是“反刍型”的学习,业务园长、教研教师、课题组长完整必须完整听完讲座的录音视频,并带领其他老师开展集中听授,主要带着耳朵听,听什么呢,听讲座中的重点节,教研主任、骨干老师结合讲座中的关键词给予结合案例的剖析,就是教研主任、骨干老师先学习、消化,反刍回来细化、具体化来解读关键词。我想这是符合我园当前教师队伍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帮助每位教师有小步的提升。

二、实施《指南》要把握的四大原则对教师能力是一大挑战 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二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三是允许他们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发展进度学习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基础,在游戏、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四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这四大关键词“整体性、个体差异性、学习特点、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充分把握3~6岁儿童的年龄差异性、真正的了解儿童所思所想、了解孩子的喜好、会用孩子的思维和眼光看世界,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关注孩子作为人今后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学习品质。作为一线教师、专业人员,我们老师对《指南》的解读必须领先家长一步,很大程度上教师在园的日常工作指导、园内的校本研训活动能更直观、快速提升教师能力,帮助教师矫正观念,学会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作为园长对教师队伍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提到幼儿教师,在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弹、唱、说、画、跳”的场面,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具备上述基本功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且是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而新《纲要》、新的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由过去的“教书匠”转化为“专家型、高素质、创新型、具有奉献精神与合作能力的人”,教师是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与引导者。角色的定位与转换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是我们业务园长每学期工作计划中的首位。教师业务培训、技能比武、继续教育都围绕教师能力提升在做。我想:首先,应具备专业的行为准则,表现为对幼教的专业信念、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执着追求,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以此为荣。其次,应该以儿童的研究者自居,善于吸收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悉心研究儿童,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等、靠、要,而是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

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益。再次,在发展性评价中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批判性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并在与幼儿的共同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获得专业成长。

我园今后业务培训的重点我想围绕以下几方面去完善:

(一)学会反思

关于教师评价,《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由上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我们不再象过去一样,只着眼于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在评价前的工作情况进行简单的考核、鉴定、认可等。而且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实践中,主要进行纵向比较,注教师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渠道,(讲座、主题作业、班级评比、教师研讨课)

收集一些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相关资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行为,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与教师一起提出改进建议,使教师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行列。既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又重视教师当前的水平和表现,更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和发展。使教师根据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自己个人专业发展的方向。

(二)发展教师以幼儿为本的专业能力

在培训中提到“发展教师以幼儿为本的专业能力”这是过去不被重视的,在日常深入班级的听课指导中也会发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她对一些教育理念的理解是不对等的,老师们要学会会观察孩子、看得懂、看得深、有针对的互动交流、有针对的设计教育活动。才会在教学中提出恰当的教育目标,设计真问题与幼儿互动。说道师幼互动,对于教师有倾听能力、对话能力、观察互动能力;也提出了专业要求。我想,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察记录、教师说课、课后反思、听课评课、教师经验论文撰写都提供专题式全员研修、分享,给老师锻炼的机会,帮助老师用《指南》指导班级家长育儿,借助《指南》学会并善于开发家长资源,扩大家园合作教育的成效,习惯用《指南》经常性自检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在点滴中得以完善、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学习,身心发展

一、前言

前些日, 我有幸聆听了孔起英教授的讲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以下简称《指南》) , 觉得自己对《指南》的了解又深入了一些———自2012年9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指南》以来, 从最初的上网搜寻, 到后来的努力研读, 再到现在的专家引领, 《指南》在我们的眼前, 愈显清晰。

二、《指南》制定的背景

我国《指南》的制定, 有其特定的背景。

1. 国际形势所趋

从2002年开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 发起了一个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遍及全球”项目, 目的是从保障儿童权利出发, 通过制定明确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 以文件形式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进行界定, 以促进家庭、幼儿园及有关方面达成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期望的共识, 更科学、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借此契机, 我国教育部基础司与儿基会合作, 组织专家研制了《指南》。

2. 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0年12月1日,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科学保教, 提高质量, 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显示出了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期待和展望。在此之前, 我国已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规程》《纲要》) 这两份纲领性文件, 它们虽告诉我们“做什么”而“怎样做”“做得如何”却无章可循, 在这样的形势下, 《指南》应运而生, 它给了我们一种指导和参考。

三、我眼中的《指南》

1.“指导性”

在先前颁布的与学前儿童相关的文件如《规程》《纲要》中, 更多的是理念的导向, 而《指南》则突出了教育的指导性, 它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不仅针对幼儿园教师, 也针对家长。如在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 对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 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 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等, 这样, 就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 从而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发展”

《指南》说明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建立广义的儿童学习观, 用理性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对于孩子发展的评价, 不仅仅以“学认几个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作为标准, 而更应着眼于其整体的发展, 培养孩子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 帮助其成长为一个跟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有连接的人, 从而拥有丰富的、立体的、流动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 成人所需要做的, 就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最小限制的环境, 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搭建起一个内心世界的精神大厦。

3.“学习品质”

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 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指南》中明确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样的观点更有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好奇、主动、坚持、注意、反思、解释、想象、创造等, 将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促进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家园共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3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4

《指南》和《刚要》一样,把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但《指南》相对于《纲要》来说,它把幼儿五大领域讲得更详细,具体、让读者一目了然。《指南》又把每个领域按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和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和发展目标都是对3——

4、4——

5、5——6岁三个年龄阶段幼儿所提出的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则给幼儿老师和家长列举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和方法。这些让我们更清楚认识到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应达到怎样的水平。使老师和家长对幼儿更好的实施保育和教育。

在语言目标中,提出了幼儿期是语言发展时期,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要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语

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自由与成人交谈,它既可以帮助幼儿与他人交谈沟通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的一些愿望。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活动,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多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交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看书,讲故事,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讲话,不能当别人还没讲完,就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培养幼儿要等别人讲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幼儿讲话时,语言要简短,注意结合情景,以便于幼儿理解。这些目标对我们今后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大致发展水平提出了参考依据。

在人际交往目标中,小班幼儿(3—4岁)这一阶段提到了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教育建议则是主动亲近幼儿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游戏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交往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客人来访时,鼓励幼儿大胆接触和交谈,鼓励参与小朋友游戏,感受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在这一目标中,我现带的小班中就有这么一个幼儿,他叫余杰,由于小朋友性格倾于内向一点,每次我带全体幼儿到户外游戏滑滑梯时,余杰小朋友都是充当旁观者,都是坐

在边上看着小朋友玩。一天户外滑滑梯时,我就走到他面前,蹲下去摸着他的头说;余杰“你怎么不和小朋友玩呢”?他的回答就是一句“我不想玩”,然后,我又接着问:“你是不是害怕跌倒或者是小朋友不和你玩”?他不说话。于是,我就想,从余杰眼神中能看出他是很想玩的,可为什么,他给我的回答是:“不想玩呢”!

我琢磨了很久,联想到《指南》中就有这一目标,我就借鉴了“人际交往目标”中的教育建议和方法。每到户外活动时,我就带几个小朋友主动地去接近他,主动和他说话,和他一起玩,给他们分配一些小任务让他们几个去完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余杰小朋友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的他是那么胆怯、内向。现在,活泼开朗了很多,每天都能见到他小脸蛋上的笑容。我觉得《指南》越来越值得珍藏了,每天只要抽一点时间看一下,定会让我受益匪浅。

既然选择了幼教,我就更应该热爱这个事业,对幼教充满热情和兴趣,对幼儿充满责任心、爱心,去爱每一个幼儿,让每个幼儿感受到师爱如母爱。人生童年有几回,孩子童年是短暂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回什么。我们绝不能用成人眼光去看待幼儿,让幼儿做做不到的事,我们要遵循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现有的水平。我们就放开手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去完成它,而不是包

办代替,剥夺孩子的自主能力。如今有了《指南》的引领作用,我将不断学习《指南》,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知识,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姓名:李梅仙性别:女年龄:22岁工作单位:威宁县新发乡中心幼儿园

通讯地址:威宁县新发乡联合村欧坪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篇5

小太阳幼儿园

读完这篇指南,深切的感觉《指南》不愧是指南,比《钢要》要为细致,更具操作性,无疑为广大一线幼儿教师,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彼此的成长之路。

一、点一盏健康之灯,为一生奠定基础。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健康排在首位。

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连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为幼儿点亮一盏健康之灯,无疑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让彼此拥有信任与友谊;比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适时和孩子在操场上,草丛中一起嬉戏、玩耍、探究,即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就看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做。

二、点一盏阅读之灯,为一生厚实底蕴。

在《指南》“语言”版块中,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听与说”,二是“阅读和书写准备”。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又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必要的阅读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很有裨益的,从新教育实验在我们幼儿园开始实施,到如今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让阅读融入生活——幼儿园给本阅读的实践研究全面铺开”,老师、孩子、家长一起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在“听、讲、画、编、演”五个行动中,点亮了阅读的心灯,让书香弥漫在我们的生活,让阅读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我想我们的行动是与《钢要》与《指南》相吻合的,相信,爱阅读的人,一定会更有底蕴,更具有气质。

三、点一盏学习之灯,为一生启智明慧。

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都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了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相比《钢要》、《指南》的表述更细致,各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翰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从“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6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语言领域应该从幼儿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一定根据幼儿实际采纳教育建议,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使幼儿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对文字的兴趣,绝不让幼儿机械记忆和采用强化训练的手段让幼儿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要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入手,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要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采纳教育建议,老师要和家长沟通,与家长一到去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绝不提前学习小学内容。

健康领域要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尽量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家园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养成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要要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老师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我们老师要和家长一到为幼儿做好榜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7

一、 灵活参照 《指南》目 标,提高教师环境育人的意识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清晰提出了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 犹如名为“发展指南”而不是“发展标准 ”一样 ,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应以灵活的方式加以分析与运用。对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正确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方面的目标要求, 做到“心中有目标”, 这样才能使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如“倾听与表达”方面的第一个目标是“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表现出很认真,这样才能要求孩子以同样的态度去听别人讲话。关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 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每天和孩子们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喜欢的玩具”“我会做什么”“长大了想干什么”等培养幼儿倾听、表 达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二、 为幼儿创设适宜的语 言学习氛围,提供语言发展的 机会

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精心设计语言交流的情境,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通过交流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故事活动“快乐的我”中,教师首先出示“快乐”字卡,引出谈话内容,“这是什么? 什么事情让你很快乐呢? ”接着分段欣赏, 让幼儿猜测故事的发展 ,“小青蛙、小狗、小树叶的快乐是什么? ”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小鸟、小青蛙、小狗很快乐呢? 它们的快乐是什么? 然后幼儿两个两个说悄悄话,用“我给 ____,我很快乐! ”的句式说出自己帮助别人的快乐。幼儿分组以“快乐传递”的形式说说自己帮助别人做什么而感到快乐,共同分享快乐, 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的快乐。最后设置情境,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感受别人的快乐,并交流采访结果。活动以“快乐”为主线, 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同伴间互帮互助的快乐,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大方得体地和同伴、成人进行交流,懂得礼貌待人。

语言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离不开阅读和书写。阅读可打开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在文字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书写可锻炼孩子手眼协调、注意、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快智力的成熟。可见, 幼儿“阅读与书写准备”能力的发展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读物,创设无所不在的阅读环境,引导他们轻松愉悦的阅读,从而锻炼幼儿在阅读中思考、体会、想象、创造的能力。如湖南省邵阳是蓓蕾幼儿园结合近段开 展的课题《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全园整体布局突出课题内容:图文并茂的成语小故事———一言九鼎、孟母三迁、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礼 仪规范儿歌———上下楼梯、见人问声好、洗手、自己来、我会刷牙……;三字经、弟子规等吊饰悬挂在走廊上方;区域角创设的乐乐书屋、阅读区提供了许多富有童趣的《幼儿画刊》《智力世界》 《娃娃画报》等优秀的少儿报刊和儿童故事图画书、儿童诗歌图画书、儿童科 学知识图画书……班级主题墙上———礼仪小明星、经典诵读、礼仪风景处 ……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与“它们 ”对话, 潜移默化中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和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育活动

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靠集体活动、学习区语言活动和一日生活中等多种形式来共同完成。 教师要重视集体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考虑各领域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创造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表演法、游戏法、示范法等,激发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兴趣,让幼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大班阅读活动:黄雨伞,教师首先请幼儿一起看封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感觉这本书会讲关于谁的故事。于是分别播放音乐《黄雨伞和雨滴 》《朋友》,引导幼儿阅读第一、二页,想象并尝试表演两个朋友见面的情景。接着,幼儿自由阅读,分享交流:发现小朋友撑着小雨伞经过了哪些地方,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小雨伞经过什么地方呢? 孩子们在交流中随音乐自由表现。最后,在整体阅读后,一起讨论: 你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说说自己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整个活动,教师充分挖掘了绘本《黄雨伞》的审美元素,通过积极阅读、仔细观察,感受画面和音乐所呈现的优美意境,激发了幼儿主动阅读理解、审美感知与创造性表达。阅读中, 运用了多元的阅读教学方法:幼儿集体阅读扉页及前两页、幼儿自由阅读、整体阅读、 重点感受绘本的特别之处等, 一方面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使幼儿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表达,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区域角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语言, 是他们非常乐意参加的。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获得学习的快乐。如在大班幼儿熟悉了故事《六个矮儿子》后,在活动区准备一些角色头饰,引导幼儿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幼儿一边听故事录音,一边用角色对应的头饰表演节目。游戏中幼儿大胆地运用角色语言及动作表现故事 内容,懂得了长大后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本领自食其力。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教育契机, 教师要加以利用,为幼儿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如来园时和他们交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没有什么新闻说说。晨间活动时,以日常语言专题的形式围绕某个话题和幼儿一起交谈,如“我的好朋友”“今天你玩了些什么”“如果你能飞, 你想飞到什么地方”等,谈论话题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可不断加深、拓展。比如,谈论当天的天气。小班可让幼儿说说当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晴天、雨天、阴天、多云)中班说说天气怎么样、用什么符号表示? 大班进一步加深,你知道天气是如何区分吗? 餐前饭后等生活环节,和幼儿玩一些手指游戏,如“五门开开”“手指兄弟”“鳄鱼来了”“传话游戏”“手指变变”,等等。将语言教育自然融入一日生活中,能极大地促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8

一、师德为先,《指南》为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指南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爱是教育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只有爱,还不是教育,还要有爱的智慧。”无疑,我们可以在《指南》中汲取无限的“爱的智慧”。

当我仔细研读《指南》的时候,发现她在教导我们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岗位上,除了有爱,有耐心,有事业心,更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评价观,要明确学前阶段是为一个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她懂孩子,爱孩子,希望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追随孩子,追随孩子的游戏、学习,追随孩子的生活、运动,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因此,她给出一些合理的、可操作的建议,引领我们力争做一个有德行的教师。比如,在语言领域中她就告诉我们要“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懂的语言”,“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以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要“引导”“帮助”“提醒”“支持”“赞赏”;态度应当是“欣赏”“尊重”“亲切”“关心”“耐心”,创造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幼儿在关爱、尊重、信任的集体生活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发展自信、自尊。《指南》要求幼儿“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做到“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意打断别人”,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也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幼儿社会学习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指南》建议我们“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啊,在幼儿园里,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一定要首先做到。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认为教育者的素质是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能够拥有文明高雅的言行举止,准确规范的语言评价,谦逊温和的态度,宽容大度的胸襟,就会非常有助于幼儿提高品位,正确地接纳自己、认识自己,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指南》提出的种种规范,都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育者。

二、幼儿为本,呵护孩子幼小心灵

幼儿为本,是《指南》突出强调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实施《指南》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的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建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也常把“幼儿为本”“因材施教”挂在嘴边。但是,在幼儿活动室中,占据显著位置的墙上不乏“比一比”“我最棒”的评比栏,有孩子的名字下面贴着一串小红花,有孩子的名字下面却只有“珍贵的、孤独的”一枚。我想,我们的老师真正理解何为“幼儿为本”了吗?是不是把小红花作为管理的工具了呢?有没有倾听自己定义的“落后”孩子的心声?有没有呵护孩子的心灵?《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发展的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事件不完全相同”,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老师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教育行为缺少了科学性是不行的。相信老师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一定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放慢脚步,跟随孩子,守望孩子的童年。

为支持幼儿游戏,我们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然而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教师为了活动室的整洁、美观,不太关注材料的开放性和适宜性,看重材料的外观和数量,但这样做是不是以幼儿为本呢?是幼儿游戏的需求吗?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吗?为什么老师精心设计制作的材料,孩子们不喜欢呢?《指南》能给我们答案。比如:“幼儿园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剪、画、折、粘等美工活动”,看来,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认真研读、领会《指南》的目标和教育建议,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提升专业能力。逐渐理解《指南》精神,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一定会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区域活动,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老师也有了时间和精力观察、了解幼儿,如果能渐渐成为“懂”孩子的老师,不仅能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能使教师个人发自内心地爱上幼教事业。

呕心沥血,几度春秋,《指南》通过大量实验论证,借鉴国外经验,凝聚了无数幼教前辈、学前专家的心血,我觉得这是他们“爱的智慧”的结晶。《指南》的出台,使广大家庭和教师智慧地爱孩子有了抓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从理念到行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9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反思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正确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熟练把握每个领域的目标,“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成长为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的雄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0

我猜想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和最优秀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天,都无一例外地要谈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问问别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随后不论在嘴上还是心里难免会有一番比较,于是或失落,或羡慕,或自豪,或焦虑„„各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此时不免会有个疑问:孩子怎样才能更优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解答。经过认真的阅读学习,我感觉《指南》完全不像网上一些人评论的 “为孩子的成长划上条条框框”,而正相反,它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让我们能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既有一定的总体规律,也有个体差异。因此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适时地予以引导,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指南》告诉我们孩子在各年龄段的健康指标,并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是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益的条件。我女儿个头偏小,看上去也瘦弱,有段时间我心里非常着急,总觉得应该去医院查一查,后面对照《指南》后觉得孩子的各项指标还算是在标准范围的下限,于是根据《指南》的建议,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并改善休息和饮食规律,孩子的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不用盲目地担心和

求医问药了。

《指南》强调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我女儿有个和她年龄相仿的表姐,两姐妹从小就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姐姐在空间构图、数学概念、认字等方面很突出,有段时间两人一起玩一种拼接的小花片,姐姐能拼出很大的立体房屋、游乐场之类,而我女儿怎么也无法理解她是怎样拼出“空间”来的;姐姐能心算1000以内的连加连减,而我女儿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用手指头数的;姐姐能较自由地阅读幼儿读本,而我女儿现在看书还仅限于看图画。面对这些差别,说心里不比较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指南》让我学会正确地对待这些差异。首先我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女儿也许目前表现得慢一些,但她的智力发育是正常的,她对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那就有不断进步的可能,因此我从不在孩子面前拿她和姐姐比较,而是鼓励她多多发现自己的长处。

《指南》还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身体、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我觉得深受启发。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孩子在几岁认得多少字,能算多少数不能作为孩子发展的唯一指标,在孩子3到6岁的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优良品格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萌芽等更应该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人的理解是“超前学习”,让孩子幼儿园就学小学的知

识,小学就学初中的知识,恨不能初中就过英语四六级,高中就学微积分才好。这种培养“天才”的心理,反映的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焦虑心理,很可能适得其反。《指南》给出了儿童关键期发展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国家政策指导,对全面培养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揠苗助长,又能防止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产生忽视,以免失去了发掘孩子潜力的良好时机。我女儿的小表姐学习心算就是有兴趣的驱使,她的一部分算术口诀竟是她自己看书学会的。我认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让她只学10以内的加减法,而阻止她适当地“超前”,而我女儿对算术的理解非要通过用手指“数数”才能把握,我觉得我也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让她能够通过慢慢的摸索来领会算术的内涵,等她终于能算得好的时候,因探索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一样会使她对学习怀有兴趣和信心。对孩子的学习、运动、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都要有同样的耐心,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催促代劳,要遵从孩子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的引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1

一、区域活动内容的设置

1.以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为基础设置区域活动

格赛尔的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幼儿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在成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游戏与学习,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活动区角设置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做到有的放矢。如社会角色区的设置,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应设立角色简单、分工明确、温暖易模仿的娃娃家,而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可设在中班,超市购物需具备一定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基础的可设在大班。

2.以幼儿近期兴趣点为前提设置区域活动

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年龄、性别、性格、最近发展区等诸多因素有关,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所以区域活动设置一定是以幼儿近期的兴趣点为前提,激发幼儿参与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幼儿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才能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不断提升。如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我们开辟的生活区、数学区,以模仿成人劳动为题材的内容:串木珠、插花篮等。在成人看似机械的劳作,幼儿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把珠子串成了项链,有的把同颜色的珠子按规律串起。通过这样活动,幼儿的模仿能力、辨别能力得到了发展。进入中班,幼儿的兴趣点增多,所以区角活动设置有所变化。如生活区增设“辫小辫”活动。小朋友们辫了拆,拆了辫,其乐无穷,这是女孩的天地。男孩则喜欢聚集于数学区中的数字与动物的匹配摆放。不同的动物形象与抽象的数字在幼儿手中传递,幼儿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与记忆能力都得到提高。

3.与各领域有机结合设置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进,逐渐成为一个综合的、整合的活动,能够和领域相互渗透,和主题相互关联。区域活动设置将区域活动和五大领域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如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设置,可将日常教学活动目标有目的地设置在区角活动中。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在活动中对音乐或故事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相关故事背景和图片,播放音乐,投放乐器,让孩子们进一步练习,在自由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1.树立环保和节能理念,合理开发与利用废旧资源

区域活动的材料持续性投放,材料丰富,形式多样,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区角活动材料的搜集和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幼儿、教师三者的凝聚力,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共同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废旧的各式纸盒投放到各区域,幼儿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将纸盒制作成机器人、楼房、编头发的布娃娃等;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使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从而有效激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

2.材料的安全性是材料丰富前提和基础

废旧材料的利用有其特殊作用,同时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按有关卫生要求进行消毒(84水、放置在阳光下暴晒等)后方可使用,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以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3.结合活动主题和各领域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材料投放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与达到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将教育目标隐形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教师投放材料时要针对当前各领域的具体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质量。如在中班科学区根据近期科学领域的目标投放了磁铁,并精心考虑细化分解,在幼儿操作区教师提供各种实验材料,让幼儿试一试、吸一吸,哪些能吸住哪些不能吸住,进行分类,做好记录,接着提供一些材料解决,使幼儿运用磁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沙子里找到铁钉,可乐瓶中的回形针等。有目的、有层次的材料投放使幼儿对磁铁的认识变得全面,同时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区域活动有效发挥其教育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2

一、师德为先,《指南》为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指南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爱是教育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只有爱,还不是教育,还要有爱的智慧。”无疑,我们可以在《指南》中汲取无限的“爱的智慧”。

当我仔细研读《指南》的时候,发现她在教导我们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的岗位上,除了有爱,有耐心,有事业心,更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评价观,要明确学前阶段是为一个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她懂孩子,爱孩子,希望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能追随孩子,追随孩子的游戏、学习,追随孩子的生活、运动,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因此,她给出一些合理的、可操作的建议,引领我们力争做一个有德行的教师。比如,在语言领域中她就告诉我们要“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懂的语言”,“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以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要“引导”“帮助”“提醒”“支持”“赞赏”;态度应当是“欣赏”“尊重”“亲切”“关心”“耐心”,创造和谐、融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幼儿在关爱、尊重、信任的集体生活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发展自信、自尊。《指南》要求幼儿“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做到“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意打断别人”,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也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幼儿社会学习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指南》建议我们“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啊,在幼儿园里,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一定要首先做到。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认为教育者的素质是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能够拥有文明高雅的言行举止,准确规范的语言评价,谦逊温和的态度,宽容大度的胸襟,就会非常有助于幼儿提高品位,正确地接纳自己、认识自己,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指南》提出的种种规范,都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育者。

二、幼儿为本,呵护孩子幼小心灵

幼儿为本,是《指南》突出强调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实施《指南》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的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建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也常把“幼儿为本”“因材施教”挂在嘴边。但是,在幼儿活动室中,占据显著位置的墙上不乏“比一比”“我最棒”的评比栏,有孩子的名字下面贴着一串小红花,有孩子的名字下面却只有“珍贵的、孤独的”一枚。我想,我们的老师真正理解何为“幼儿为本”了吗?是不是把小红花作为管理的工具了呢?有没有倾听自己定义的“落后”孩子的心声?有没有呵护孩子的心灵?《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发展的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事件不完全相同”,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老师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教育行为缺少了科学性是不行的。相信老师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一定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放慢脚步,跟随孩子,守望孩子的童年。

为支持幼儿游戏,我们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然而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教师为了活动室的整洁、美观,不太关注材料的开放性和适宜性,看重材料的外观和数量,但这样做是不是以幼儿为本呢?是幼儿游戏的需求吗?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吗?为什么老师精心设计制作的材料,孩子们不喜欢呢?《指南》能给我们答案。比如:“幼儿园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剪、画、折、粘等美工活动”,看来,我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认真研读、领会《指南》的目标和教育建议,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提升专业能力。逐渐理解《指南》精神,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一定会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区域活动,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老师也有了时间和精力观察、了解幼儿,如果能渐渐成为“懂”孩子的老师,不仅能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能使教师个人发自内心地爱上幼教事业。

呕心沥血,几度春秋,《指南》通过大量实验论证,借鉴国外经验,凝聚了无数幼教前辈、学前专家的心血,我觉得这是他们“爱的智慧”的结晶。《指南》的出台,使广大家庭和教师智慧地爱孩子有了抓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从理念到行为,任重而道远!

摘要:<正>2012年10月,我国正式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教师和家长理解儿童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关注到李季湄老师在她《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福音》一文中指出:“要让《指南》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福音,必须做到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求真务实”,只有做到这些,《指南》的实施才能切切实实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升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 篇13

《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相关专家表示,这个《指南》是一个科学详细的参考,可以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记者看到,《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胜利幼儿园沈杭凯副园长就接触过不少“焦虑”家长。“对于六岁的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十以内的加减,并应用熟练。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会数学,也会运用到生活中。但有些家长存在误区,孩子如果在书面上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就觉得孩子很好很厉害,如果不会,就觉得没面子,很着急。我曾经看过某个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做过入学调查,调查新生的认字情况,他们发现,到二年级,孩子们的识字水平基本相当,其实超前学习并没有太大意义。”

沈杭凯副园长表示,有这个《指南》,就可以给家长一个参考:“拔苗助长的教育很容易把家长的焦虑转移给孩子,死板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发展很不利。”

晨晨今年9月上小学。去年6月,妈妈林女士就决定接下去一年不让晨晨读大班了,而改报了“学前班”。

“好几个朋友的小孩都去读过学前班,说进小学适应快,也比没上过的小孩成绩好。”上了半个多学期后,林女士发现,学前班的数学很难,学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很多都是小学里的内容。

晨晨外婆很得意,逢人便夸晨晨聪明,把小学生都比下去。但林女士隐隐有些担心:“那么难,担心孩子很累。”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孩子的数学、英语、识字能力都堪比小学生。有些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小学化”,有些幼儿园并没有相关教学内容,望子成龙的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读小学后跟不上,特别另找语数外培训班,提前学习。

在不少人眼里,孩子会认多少字、背多少单词、做几道数学题,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到底有无科学性?

不少家长将认字看作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

5~6岁孩子学会10以内加减即可

相对于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多个具体指标。

有家长仔细阅读《指南》后发现,自家孩子在认知上“超前”,但在生活能力、人际交往上存在比较大的“落后”,这和现在家长“包办”孩子日常生活,孩子没有机会锻炼自理能力不无关系。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表示,之前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发布于2001年,是指导幼儿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比较笼统,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指南》在《纲要》的基础上各方面细化。

“之前只规定总的目标,而没有具体目标,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难免带有个人的东西。现在细化了,一线工作者操作过程中就能相对规范。”武建芬表示,《指南》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参照,她提醒,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规律和特点来,切忌盲目和急功近利。

幼儿自理能力落后于认知能力

《指南》部分内容

数学认知

3~4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4~5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6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发布时间:2013-08-14来源:本站作者:崔利玲浏览次数:620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起,社会各界在关注:新时代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幼教同仁们关注:对我以后的教学有怎样的指导;家长们关注:我家孩子能达成多少。随着人们对《指南》的学习与理解,在赞誉其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同时,各种问题或困惑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目标参照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去小学化”如何转变理念与教育方式;家庭与幼儿园如何共育。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接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拟定的目标不同,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指南》实施原则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导致了“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一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问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而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实现家园共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运用有感 篇15

一谨记四个宗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摸索和领悟, 我们发现, 无论任何领域的教育教学, 都离不开四个宗旨, 简单说来就是“关注整体、尊重差异、理解方式、重视品质”。

首先是关注整体, 五大领域是不可分割和相互渗透的, 无论任何领域都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第二是尊重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特点, 犹如树上的树叶, 没有完全相同的幼儿, 他们擅长不同, 发展节奏也有差异, 要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最佳发展, 首先就要尊重个体差异。第三是理解方式,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主要依靠直接经验, 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就是“尝试——错误——尝试”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 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直接经验。第四是重视品质, 在活动过程中, 应要求、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创造。

二以健康领域为例的实践与感悟

健康领域包括动作发展、生活能力和习惯、情绪情感三个子领域。

第一, 我们坚持户外活动和室内操作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幼儿各项基本动作, 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室内外游戏, 鼓励幼儿参与和坚持, 引导幼儿形成不怕困难不怕累的优秀品质。

第二, 在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既爱护照顾又不包办代替, 让幼儿有机会尝试练习。在这个过程中, 不论生活能力还是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发展。

第三, 关注情绪情感的发展。本学期大班加入了“比比课程”的大家庭。“比比课程”是一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它从浅入深, 以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为切入点, 启发幼儿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 特别是负面情绪, 引导幼儿使用恰当的应对方法解决各种真实情景中的困难。在短短几个月中, 无论教师还是幼儿都在课程中得到了很大启迪。虽然本课程属于健康领域, 但我们以本课程为契机, 从多领域视角关注幼儿整体发展。

从关注语言发展来看, 语言领域包括两个方面: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每次活动, 都有倾听故事和表达想法的环节。为了增加幼儿的专注力, 便于理解语言, 教师首先用丰富的语气语调讲故事, 幼儿能结合图片情境理解故事大意, 理解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心情。这也为幼儿的进一步表达起到了示范和铺垫的作用。在随后的表达过程中,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用恰当的词汇, 说得清楚, 说得连贯, 说得生动。有时候幼儿会因为紧张或没准备好, 在发言时磕巴, 我们也尊重幼儿, 特别是要尊重不同水平幼儿的差异, 认真倾听给予积极回应, 请幼儿先想想再表达, 不要着急, 慢慢说, 并给予他们必要的补充, 帮他理清思路。有时候幼儿十分踊跃地举手, 教师却不能提供每个幼儿都发言的机会, 我们就采取分组交谈、个别交谈与集体交谈结合的方式, 保证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在每次活动前, 师幼一起说比比规则, 也提示了幼儿在集体交谈时要有次序地讲话, 养成文明的语言习惯。

以本课程为契机, 我们还开设了“和比比一起读书”的阅读区, 幼儿可以在这里安静地阅读富有童趣的绘本, 自主阅读之后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有时候教师会和幼儿以集体的方式分享其中的绘本,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猜测和讨论故事内容, 建立对“画面和语言”的联系理解, 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有时候我们还鼓励幼儿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画下来讲给别人听, 或者用文字记录幼儿的谈话, 让幼儿知道图画、文字都是表现事物和故事的符号, 并愿意用图画和其他符号表现故事或感受。

从关注社会性发展来看, 《指南》中关于社会领域有两个子领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要融入社会, 融入集体,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比比课程告诉我们, 两条应对的原则:让自己舒服一些, 不伤害别人。在结交好朋友和维护友谊的讨论中, 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 创造机会结交朋友、维护友谊, 例如分享、帮助、倾听、尊重和关心等方式。在和同伴发生冲突时, 也积极思考, 想出许多好办法化解冲突, 例如想办法吸引同伴一起游戏, 与同伴积极协商, 倾听思考别人的意见, 适当地妥协让步等。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把自己思考的应对方法表演出来。有的幼儿一开始不好意思表演, 却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办法, 那么就尊重幼儿之间的性格差异, 慢慢鼓励他多思考、多发言。通过几个月的实践, 我们发现一些以前不爱说话的孩子性格开朗了, 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 在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上一篇:金蝶软件操作下一篇:酒店领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