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2025-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幸福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长大后,幸福是一通短短的电话。现在,幸福已变得的模糊不清,我曾想是因为我拥有的太多了,还是过去拥有的太少,只要得到一件就会容易满足,就会感到幸福。多数人总会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快乐,就是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是获得利益。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我们却越发的感到不幸福,甚至苦恼,痛苦。常常感叹幸福怎么这么难,也会自我安慰的说:“迈过这个坎就会豁然开朗了,达到某个高度就拥有幸福了。”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上演着,我们似乎总在绕着幸福跑,却总也抓不到幸福。

直到读了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成功的回避了诸如幸福这样特别困难的问题,它试图用快乐替代幸福,认为这样生活就万事大吉,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快乐无助于增加幸福,与快乐相比,每一种幸福都是非消费性的,它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会永远成为一个人生活世界中抹不掉的一层意义,幸福正是生活本身的成就,是人生中永恒性的成熟。幸福也不是欲望的满足,欲望被满足恰恰意味着这种满足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追求满足就是期望有一个结局,而有一个结局的事情的意义必定是有限的,但只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才是幸福的源泉,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和珍爱。过分的满足或重复的满足令人厌烦,而幸福却多多益善。与利益相比,利益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利益,幸福的事情是生活目的,利益是实现目的条件,而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的效果。

幸福是存在于行动中,必须身体力行。作者认为知足常乐不可信,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幻觉是难坚持长时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也不是幸福,因为我想要的不一定是对我好的,误导我们去相信不一定是我想要的,幸福问题必须要卷入他人问题。宗教信仰中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世界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幸福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幸福不能仅仅通过好的结果来定义,还必须由美好的行动过程来定义,否则不可能有幸福。幸福的行动应该是给予性的,自由给予使人幸福,它直接地,无代价的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幸福是绝对的收获。

此外,作者认为幸福问题的根本性表现为:1.如果没有幸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幸福都将失去最终的价值根据,我们将不知道一切事情为了什么。2.幸福是建立公正和规范的一个必要条件。

读《论可能生活》有感1500字 篇2

张双婷

《论可能生活》是赵汀阳所著,从行动而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并且力求符合一般人的直观而不求与伦理学传统一致,关注人的生活和存在。以无立场思维分析了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认为伦理学是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社会。只有过一种可能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的选择,而公正公理是对幸福生活的保障。这种可能生活需要自我创造性,且自成目的性。

一、视角取向

作者从伦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生活的存在和意义,告诉人们选择一种可能生活才是一种真正而幸福的人生。幸福生活是伦理学的开端,那么如何获取幸福,成为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伦理学不是一种规范生活。因为规范所涉及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利益上的让步而确认某种可得到公认的规范”.所以规范问题是“唯利是图”的,并不值得尊重。作者通过否定“ought to be ”的规范语句和“to be ”的事实语句,进而提出尊重生活是伦理学的唯一选择。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好生活?这就涉及伦理学真理的问题,而伦理价值判断也得到进一步关注。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伦理价值?作者在这里引入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即“无立场思维”.什么是无立场?为什么需要无立场?无立场“所揭示的真理必须超越一切主观立场,无论是个人立场还是意识形态。”因为从一种立场去解释和批判另一种立场永远不会有结果,这种立场是无效性的。无立场以“存在论”为基础。任何一种存在都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存在具备自身的特性。每一种存在都是自成目的性,我们如果从主观角度对理解它,必定陷入悲观主义知识论中。因此,在理解某一存在时,必须把它当作分析的对象,用无立场的角度去进行解释。所以,价值判断就是以目的论为根据的价值真理。

作者把无立场置于生活观念中,生活的价值就在于为生活而生活,生活在自我创造性中产生意义,也就是生活的自成目的性。这种生活空间论得到哲学界的赞同,“人性的自成目的性是做一个人的创造性行动能力本来意义上的人,生活的自成目的性是过生活本来所意味着的好生活。”这就是可能生活的含义,创造性活动和自成目的性成为伦理学的基础。

二、逻辑结构

作者从批判规范性语句“ought to be”和事实性语句“to be ”入手,提出伦理学的困惑和难题。因为规范无法解决人类行为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它始终是唯利是图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一种思路,重新认识伦理学问题。于是,无立场思维浮现,成为认识伦理学的新思路。通过一系列分析、推断,作者提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幸福公理和公正公理。前者是行动原则的绝对根据,揭示合情的生活;后者是行为原则的绝对根据,揭示合理的生活。那么行动原则和行为原则有什么区别?行动原则就是“X就是做X所意味着的事情”,是做给自己看的自主原则;行为原则就是“做X就是按规范N去做X”,是做给别人看的让步原则。行为原则是以被允许的方式去行动,行动原则以可能的方式去达到某种效果。也就是说,一个行为就是附加了规范意义的行动。

生活是一个去“to do”的问题,就是创造性的生活。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种生活是自成目的性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是一种存在性的生活。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努力过一种可能性的生活,“每个人必须尽可能去实现他所意味着去实现的可能生活,并且仅仅以自成目的性的方式去行动,即,使得这一行动在操作上是创造性的,在效果上是给予性的。”

三、运思方式

作者采用“否定-肯定”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既否定规范观念,又否定事实观念,批判性地提出伦理学以存在为基础,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社会,生活具有自成目的性,“生活的目的表现为人们所企求的东西。”在不断质疑中,作者引入无立场的批判性思维,重新对伦理价值进行判断,对生活进行分析。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人的存在就是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3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历史进行了什么手术。只是人们后来知道,在格林威治村发生的那些小事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这象征的力量四处传播,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故乡。

改变了历史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变历史,这件事对我们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生活在“我正创造未来”的自我意识中。这难免让人沮丧,并且失去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期待。毕竟,如果我们正在做的只是熬夜写一篇文章、为了让公司活下去而苦苦琢磨一个产品设计或者和几个朋友聚会聊天讨论些技术问题,我们是不是显得太过微小而失去雄心呢?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大多数浪潮是从我们正在过着的普通生活中产生的。

我经常回到几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一个是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在一个几十人参加的极客聚会上展示一台不起眼的电脑那个场景。对两个毛手毛脚的年轻人而言,那只是在车库捣鼓了很久并且受不到什么人注意的爱好的结果,他们要在展示完之后回到加班、领工资或者为考试苦恼的.生活中去。而当约翰・凯恩斯跟着一堆朋友(包括)聚会、喝酒、争论时,那些后来影响了全世界经济、哲学和文学思潮的言谈只是很不重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人们之间混乱的交际和爱情关系。

同样,“新浪潮”电影流派的那群组成者,并未意识到自己要开启一个影响力远超出电影行业并延续至今的事业。他们只是像我们常做的那样表达自己,并且,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显然是将《电影手册》这本杂志一期一期复印而已。但最终,他们是我们现代生活许多元素的构成者甚至是奠定者。

《人生没有不可能》读后感 篇4

7月我看了《人生没有不可能》这本书,非常震憾,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运动员----皮斯托瑞斯,在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先后27次打破世界纪录,他被人们成为现实版的“阿甘”,世界上跑的最快的无腿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和毅力让他这样突破自己,我将书中感悟经典部分内容,分享总结如下:

1.人生,没有界限。皮斯托瑞斯,生下来就是先天性少一块腓骨,没几个月需要双腿截肢,但失去双腿并不意味着封死出路,他带着特殊的双腿(假肢),开始了别样的生活,艰苦的磨难训练和他对体育的热爱与追求,他把体育运动变成一种信仰,是他用自信征服了自己和所有人,他知道他不是王子,但他可以成为勇士,如果某件事情值得去做,那就一定要做好,最主要的是竭尽全力。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更要加倍努力。人生,没有界限,都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想不开或者想的太多,让自己的思想包袱压倒了,如果我们都象皮斯托瑞斯那样,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信仰和使命来做,不受外界的干扰,肯定会在工作舞台上成为主角。其实,“真正的失败者绝不是最后一个跨过终点的人,而是坐在一旁,从不尝试去竞争的人”。

2.既然来到世间,就要坚强的活着。这句话充分流露出皮斯托瑞斯对人生的态度,也可以说是负责的态度,虽然他的生命是一种悲剧,但他用自己的能量,不找任何理由,苦苦寻找生命中最高、最不可能的地方进行挑战,他用自信改变了世人的目光,他说只要我活着,就要像太阳一样绽出生命的光芒,照亮自己、温暖别人,对于他来讲生命就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要经历种种伤痛和艰辛磨难,但他用自信的态度和内心的强大,坚持战胜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他知道困境不能回避,只有想法设法逆转。一个残疾的人,对人生的态度如此拼尽全力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平时可能找的理由太多,顺境美好的条件,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变得懒惰,行动迟缓,可能是压力不够,导致现在好多员工,活在安逸的状态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可以毫不客气的总结,这就是在毁灭自己、毁灭企业给你提供的工作平台。

总之,我们要在皮斯托瑞斯身上学会对人生的态度,要怀抱一种信仰,只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不管每天多么小的一点进步,也要向前移动发展,只要你努力工作,认真做事,你就获得更多应对事情困难的信心,更何况我们现在从事的餐饮工作,是一个急需人才的行业,不需要你废寝忘食的刻苦,只要你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干到极致,你就可以出人头地,成功的机会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稍微努力伸手便可得到,所以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我们把握不住,难道不可惜吗?抓住身边的事、利用身边的人,解放自己的思想,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别人!

刘明伟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读后感 篇5

婚后家庭琐事太多,还未认真的从头到尾读过一本书。闲暇时间翻阅了《你的生命有多少可能》,并无我想像中的枯燥无味,反而受益良多。

什么是好的生命呢?家庭美满?功名成就?或者是充实的生活?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不同,答案亦不会相同。喜欢古大大说的,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想,有选择的自由。最近得知老家邻居21岁的女儿查出得了白血病,很是震惊,感叹生病如此脆弱,本该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的青春年华,现在却不得不每天面对冰冷的机器,长长的针管和一沓沓盖着鲜红色章印的费用单。从家人那里了解孩子很乐观,每天依然温柔的带着微笑,说感觉自己有这么多人关心和爱着她自己很幸福,有一天自己真的不在了,要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听到这里我差点哭了,懂事的孩子。好的生命不是完美,也不是安全,而是值得。即使在这个不那么公平的残酷世界里,每个平凡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人生的意义,绝不在别人那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不完美,即使生命被点上黑点,但是我们必须要活的坚挺。有胸怀去接纳不可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持续做幸福的事情,控制好不幸福的事,幸福就会生长起来。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读后感 篇6

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说,认真读一读“破解美国高考”、“不知身在何处”和“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三篇,便可以避免误将俄亥俄大学认成俄亥俄州立大学。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从“带领孩子走向知识”和“120平方米的教育实验田“两篇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感悟。

书中引用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副雪松曾经说过的话:“有这么一群人,工资不高,自由度不大,每天高强度地工作,承受着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但仍然心怀教育理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取做到最好。这群人,就是我们公立学校的老师。”这一段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本书责任编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创教育的董事长吴法先生提出的口号是“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我想他所说的教育既指学校教育,也指家庭教育。我读完全本《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之后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是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也是每一位家长必读的书。如果所有家中和所有教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家长将会少许多烦恼,学校将会少许多问题学生。

《挑战不可能》观后感 篇7

夏伯渝老人今年66岁了,他要挑战的是室内攀岩。项目规则是:徒手爬上一座高七米的攀岩墙,摘下上面的小旗就算胜利。当主持人宣布完规则后,我不禁脱口而出:“这太简单了吧。”所有的评委也都疑惑不已:这挑战太容易点了吧,只要有些攀岩经验的人似乎都能完成呀,评委们都认为可能是因为老人年龄有点大了吧。

最后当主持人拿来椅子,老人从背包里拿出假肢时,所有的人惊呆了,这时大家才知道,这是一位残疾老人,他的双腿都安装的是假肢,他要用这双假腿来进行挑战。我也是惊愕不已,这个老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位残疾人呀,他一直微笑地站在台上,浑身散发着一种快乐自信,积极向上的力量。

挑战开始了,老人刚爬到一半时,双腿突然落空了,只能靠双臂支撑着向上爬,看到这儿,我暗暗地为老人捏了一把汗,嘴里不由低声喊道:“加油,加油。”老人就靠着双臂的支撑爬上了顶端,摘下了小旗。评委们站起来了,现场所有的观众站起来了,他们都眼含热泪,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身残志坚的老人致敬。

主持人介绍老人曾是我们国家登山队队员,在26岁攀登珠峰时,因遇到高空风,遗憾地从离登顶只有200米的地方下撤,在下撤途中,他的队友不慎遗失了睡袋,在7600米高的营地,他把自己的睡袋给了队友,自己却因为冻伤永远失去了双腿,在治疗的时候,他的9名队友成功地登上了珠峰。

老人在台上一直微笑着,从他的脸上,我们根本看不出他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艰辛和磨难。他坦然地说他听到队友成功登顶时既高兴也有些遗憾,遗憾自己没有登上峰顶。在明亮的演播大厅里,他坚定地说:“我不会放弃的,我明年将再次攀登珠峰,我永不放弃”!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呀!这是一位勇士!这是一位强者!我深深地被他震撼了,被他感动了。

节目放完了,我的心却无法平静,“永不放弃”老人铿锵有力的话语在我耳边回荡着。“永不放弃”让我明白了成功总是在经历艰辛,经历苦难,在永不放弃的努力中才能实现。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8

陈菁柳

远古时期,也许在某个时刻,人类抬起了头开始仰望天空,思考星辰天河,我们便一步步向着智慧生物进化,通过不断思考和想象发展出属于我们的社会属性和科学。就像书中描述的,世界总是处于运动和不断变化中,我们的思考和求得真理的渴望也总是活跃跳跃的,从未知到假想,再到后一步步的验证证明,甚至书中所描述的还未证实的物质——引力波,也在近代成为现实。人类的智慧和执着的态度让人感到惊异和感动,而孕育出并容纳我们这种生物的宇宙该是多么神奇!

高中上物理课时,学长关于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总是会不自禁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所充满的物质和介质,知识到达不了的地方就开始幻想,似乎空气中的细小微尘都真实显现出来了。由于十分渴望证是自己的一些猜想,在那个时候就初步接触了《时间简史》,但是由于太心急了,只是囫囵吞枣般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例如宇宙大爆炸,黑洞。几年后再次阅读,除了感叹我们所处的空间时间流逝的如此快速外,对文章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应该是由于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没有频繁接触物理,使得知识生疏,专业性的知识少了以后,看起来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在第二章—时间与空间中有一句话“这样,不存在绝对静止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那样,给事物指定一个绝对空间位置。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有轨电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立场比别人优越。”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很多时候因为某件事情妄自菲薄,或者期求从他人那里得到优越感,这些做法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前进的脚步,不至于在变化中被淘汰,并保持着上进的心,而对于站在不同立场的人里面总有认可我们的那部分。想到平时学习时,总是思考以后找工作学校名气比不过名牌大学而心生沮丧,联想到书中,我们的位置也是处于动态中,谁又能预料到以后考研或者创业,自己真的会比不过他们么?保持着一颗不愿停滞不前上进的心才是重要的。

介绍黑洞的那一章依然迷人而神秘,源于我们自身对于二维和三维空间的了解和研究,更高维度的空间简直难以想象,其中生命状态的存在也让人感到好奇。书中所描述的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内部却并不是这么黑。存在于黑洞中的物质也会因为黑洞期间的坍缩运动而撕裂变成不同的物质,类似于事物时间的终点。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永恒不停的时间,万有引力在黑洞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而有限,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而且它还是真实存在的,并非童话幻想。这样相比,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的一切的那些理所当然,又重新显的不可思议起来。这样来看,我们平时生活中那些让人烦扰不安,甚至郁结成心理疾病的事情是多么的渺小而不值一提。生命的在这些可以算得上险恶的未知中的存在该是多么难得!我们实在不应该为止放弃继续未知生活的探险!

书中除了那些经过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修正的规律,惊奇的定律外,霍金先生对于宇宙起源和命运的研究也让我敬佩。纵观历史,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中也不乏研究出了定理便百般维护自己研究的学者,不接受其他意见而影响了之后的研究。霍金先生却在让大众都接受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于大爆炸的研究后,继续研究思考,甚至怀疑这个设想,和其他科学家继续研究证明。霍金先生虽然行动不如一般的科学家,但是思想上对于研究发现科学的理解却比常人都深刻许多。这应该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不少电影中人们也愿意将他和爱因斯坦,牛顿这类科学巨匠比较。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变化瞬息,比前之时代都更加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上,如果没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和多方面学习合作的认识,闭门造车,抱着自己的死理生活是不会取得什么大的成就的。我阅读期间也反思了不少自己因为偏见,和对过去片面经验的依赖,不愿意动脑去思考的新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而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学是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需要高度的自主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现在没有老师将知识分类好直接给你,而是提供一个思路让我们自己去开辟道路,在开辟的过程中利用好大学这个多资源的条件。例如,这次的读书活动。我因为高中学习的旧方法确实取得过一些成就,照搬过来,却因为手机等外部诱惑加多,而没能善加调整,因此显得力不从心,巨大的落差感也差点击垮了自己长久以来累计的自信心。所以《时间简史》中,霍金先生对于研究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传颂学习。

在读这本书的额同时我也有阅读涉及道家思想的书籍,例如《渊海子平》。科学和玄学从某种方面来说确实大相径庭,一个追求准确的证明和严谨的逻辑,一个却是以天命因果循环为主,但是值得惊奇的一点是,它们都试图找到一个能统一世间变化规律的规则,类似于大统一原则,从而通过这个大统一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人类对于未知的害怕和好奇,自古以来就一直引领着我们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而正是这些好奇心的坚毅的探索之心,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总能找到共同点。习主席最近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相当有科学依据的了。

除了书中的内容,这本书的书写方式也是十分的积极幽默,带着对生活的热情,读起来实在是比物理教材书有趣的多,虽然里面有些知识点因为篇幅和受众问题写的很简短,不太好理解,但是用来开发兴趣解释平时中的疑惑已经足够了。特别是在了解霍金先生是在何种情况下写出这本畅销书的。看完这本书,我无法说自己对于物理有了多么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生活却有了不同了看法,我所处的状态,以后要走的路,思考问题的方法都不会再是局限在我自己这个渺小的个体中了。我得时刻走出去看看,看看这个浩瀚壮阔的宇宙,去获得万千世界中我力所能及的各种不同的体验,把这些神奇的力量转变成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如同《时间简史》中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规律一般,去发现自己神奇潜力无限的一面!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 篇9

技术的批判与批判的技术--兼论技术哲学何以可能

当代哲学面临一个“技术转向”问题,技术正在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技术批判是技术哲学的根本任务.技术的批判离不开批判的`技术即哲学的操作.通过哲学批判,人类才可能重建自我,使其本质得以统一,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作 者:徐晓燕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山东省,潍坊市,261200刊 名: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GLI OILFIELD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6(2)分类号:B0关键词:技术 技术的批判 批判的技术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观后感) 篇10

《工业光魔》观后感

观赏了《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后才知道特效是怎么来的,然后我就想如果一部“特效”电影没有丝毫的特效,没有经过一丝的后期处理那将会是怎样。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有很大感触:

工业光魔于1975成立。为了实现一个新电影中的复杂特效《星球大战》(the star wars),一个年轻电影制作人幻想出来的太空历险电影。他所想象的世界在好莱坞也是第一次听说(很多闻所未闻的新的特效镜头,描述的东西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这时,为了节省开支,许多大公司的特效部门都被撤掉了,好莱坞还没有一家专门制作特效的公司,也没有人专心研究特效。

如今,在好莱坞,挑选一名合适的特效主管已经和挑选男主角一样重要。20世纪福克斯(影视代表作:《X战警》,《后天》,《星球大战系列》,《音乐之声》,《泰坦尼克号》)那时候负责这个,卢卡斯和制片人凯里·库尔特还有光学特效专家约翰·戴克斯特拉来领导团队,戴聚集到一个大杂烩的小组,堪称“三教九流”,里面有学院的学生、艺术家还有做摄影、模特和机械的工程师,就这样开始了制作这个太空传奇的旅程。

为了给一部电影做特效而建立一个公司,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当时的年轻人有很大的激情和信心,相信会成功。

很多元老回忆起来,“所有体裁风格都被放在这个太空大片中,最后三四十页里,每一页都是新的战斗特效镜头。” “扫了几行就感到巨大压力。” “任何大公司的领导和制片人甚至导演都会望而生畏。”

剧本让大家产生备受巨大压力,很多特效根本在当时是做不出来的,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就凭借这年轻时的热情和动力开始了这项太空之旅。

在早期数字时代,也被作光化学时代。创造这样一个让人信服的世界,工业光魔需要提升传统的手工特效技术,比如动画和橡胶头套角色、艺术家能够绘景技术增加场悬的范围和实际材料,用在画玻璃上的图像,拍摄之后和实拍的素材结合在一起。

常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将上百个不同的元素合在一起,可能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来做,这时候只需要在任何一个元素上出了错误你就得全都重来。在银幕出现的几秒场景,背后花费了几天的时间。每一步都不能出现错误,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约翰·戴克斯特拉设计了革命性的 Dukstrafiex。这个计算机控制系统能编写程序来控制动态的可以精确重复的摄影机动作。Dukstrafiex使大量的元素缓和刀一个动态镜头中成为可能,解放了100年来摄像机只能静止拍摄的束缚。

1977年,宇宙战舰的火光首次点亮银幕,《星球大战》横空出世,让工业光魔成为了一个传奇。而当同时代的传奇纷纷作古,工业光魔却一如既往,稳步前进。40年来,它用辉煌的历程谱写了近代电影特效的发展史,目前依旧稳坐全球数字特效(CGI)界头把交椅。

星球大战是视觉特效复光的开始,摇醒了这个沉睡的巨人,乔治用全人类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还缺什么呢。《星球大战》上映时,很多人看完一遍立即冲回到后面继续排两个小时队再看一遍。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1532班-(玉聚喆)

一种全新的无法比拟的观影体验,乔治还得瑟的说只能做出三四成。那时电影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方式娱乐了观众,为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影片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归根结底工光就是为了维系一组核心的创意型人才以及他们用武之地的高科技环境,工光打开了影视圈以外的市场,成为了第一个独立视觉效果工作室意识到视觉导演有其独特地位。

在《星球大战》拍摄期间,工业光魔特效总监约翰·戴克斯特拉研发了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这种系统让复杂的画面合成得以实现,后来不断升级,已经成为当今视效领域的一个强力武器。

为了实现《星球大战》的特效,乔治·卢卡斯成立了工业光魔公司,而《星球大战》系列的成功为工业光魔打下了基石,也催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整个特效行业

为了创造真实,特效总监领导生产经理,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大军实现最复杂的视觉图像,不超时,不超预算,一切这些开始于工业光魔的艺术部。

导演要求“工光创造从来没有过的影像”这事经常发生,特效总监把这些挑战交给研究和开发部门。

在片场,特效总监负责把实拍素材搞定,交给工光的艺术家们。在300到350人的剧组里,每天花费35万美元,导演只有2秒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要他们做什么。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导演身上,任何人都得听从导演的指挥。

在工光,他们营造着一种有创造力的人可以自由分享他们的观点。关于一个镜头,谁有好的点子就说出来,这个作品就会变得更好。大家聚集在一起,致力于从来没有被做过的东西,也许会连续几周,每个人都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真正感到团体的美好。

在周年纪念的前夕,乔治·卢卡斯作为一个客户回到工业光魔,带着令人畏惧的任务,做3个新的星战前篇。

乔治即作为工光的所有者也作为工光的客户,常常会带来一些从来没有完成过的任务,推动工作的进展,像公司一样推动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学习如何创造更大的梦想。创造不可能,带领着整个公司创造奇迹。当他们觉得不可能完成任务时,他会鼓励他们,“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完成它,我知道我们会完成”“如果没成功的话,我承担责任”之类的话语来鼓励公司的员工。

做一个大的项目,我们已经在解决这些大问题与小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某种联系,你不断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中的小问题,直到你可以独立的完成它。当新的问题产生时,并且这个问题有着不为人知的方面,你必须安慰自己面对现实,这个过程很有效,总是有效。

在CG(计算机图像学)世界里,不同以往的是,演员们要尝试在虚拟空间中与看不见的角色对戏。这是就得考验演员们的想象力,这可是自由发挥 的绝佳世机。

演员们知道他们的大体高度和位置,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与不存在的东西对打,与不存在的人物说话。这是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想象力,创造力,是自由发挥的最佳时刻。

工业光魔作为卢卡斯公司的子公司,代表着当今世界电影特效行业顶尖的制作水准,在电影史上创作了很多惊人的特效和画面。如今,工业光魔依然走在数字革命的前沿,继续在特效行业实现着新的突破。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1532班-(玉聚喆)

在过去的35年(2010年)中,ILM在近300部电影中制作视频特效。他们在艺术上的创新,被授予了16次奥斯卡最佳特效奖,23次奥斯卡提名,22个科学技术奖,以及国家技术奖章(2006年,工业光魔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授予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由国会于1980年设立,以表彰在全球都有着很强竞争力的公司和部门。)。

ILM已成为目前全球第一大特效制作公司,拥有着世界上最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在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中,有八部使用了工业光魔制作的特效。

如今,工业光魔成了电影魔术的代名词。他的奇迹并不局限于在很多影片中创造了许多惊人的CG和视觉特效,更在于他开创了一个电影特效的新时代。

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中,他们通过电影艺术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挑战不可能。

上一篇:《新课程音乐教学法2》教案下一篇:欢乐的天堂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