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通用12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1

您好!

衷心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垂阅我的自荐材料。我叫,是XX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应届生,即将面临毕业,得知贵单位招聘,特毛遂自荐。

XX大学是我国著名的汽车、机械、材料科学等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大学材料学院则是我国材料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实验学、机械原理及化工原理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学生会干事,协调老师,团结同学,较好的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学习方面,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此致

敬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2

1. 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严格审查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性文件。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体现了专业培养计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类型、课题的难易程度、课题的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纲要求所有课题必须来自社会生产实际或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专业教师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依据毕业时间大纲,先后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复审,而课题一经确定不得再行更改。毕业设计课题确定的完整程序是:教师申报课题—专业教师委员会评审—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复审—本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上网—学生根据网上公布的课题填报志愿—专业系统筹安排课题到学生。课题数目多于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部分课题会落选,这使课题的申报具有一定的竞争机制。

2. 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必须使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引起重视。往往有学生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学生若不能全力投入毕业设计,不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到位的训练,其专业能力将大打折扣,何谈零距离接触培养。因此,本专业在毕业设计之初,就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出席,通过动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人生的重要,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大会上提出纪律要求,同时号召学生做毕业设计要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拿出最好的毕业设计成绩向学校汇报,向父母汇报。

3. 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

目前,毕业生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一定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就业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就到单位上班,有的学生东奔西走落实就业单位,致使毕业设计的时间极大地缩水。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本专业安排学生在第七个学期末就进入毕业设计,将寒假时间加以利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指导与管理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保证每周的指导时间,学生与指导教师每周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记录。在毕业设计的中期,学院检查毕业设计进度与学生表现,对进度较慢、不够认真、不守纪律的学生,提出整改要求,同时要求班导师和辅导员协助做思想工作,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4.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致力于零距离工程师培养

自2002年以来,常州市模具工业协会挂靠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与常州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高氏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常州华威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常州钣焊厂、常州常恒集团公司等模协会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毕业设计期间,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模协会员单位实习、调研,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管理、设备配备及工艺技术水平,避免毕业设计闭门造车,使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零距离接近。

每年一届的国际模具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多于春季在长江三角洲的某中心城市召开,例如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都曾先后多次召开该博览会。本专业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博览会。学生可以在博览会上收集到丰富的专业资料,通过与参展专业人员的交谈可以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国际水平的工艺技术、装备、材料、计算机软件等使学生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

5. 聘请兼职教师,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

强将手下无弱兵。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得如何,指导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属于工艺装备设计类型,指导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工程师的素质。从学历职称方面看,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也不能完全唯学历唯职称。即使同时具备了博士学位与高级工程师职称,而对学生设计的图纸既不能给以肯定也不能指出什么地方有错误,这样的教师也就不能算合格的指导教师。本专业本着务实的精神,从本专业教师中筛选称职的指导教师,同时从常州市模协会员单位聘请一部分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获得到位的训练与锻炼。本专业每届毕业设计的整体成绩较好,每届都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分别获得常州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奖。

6. 建立成绩评定体系,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给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本专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体系。该体系分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量化评分。第一个层次,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百分制评分。依据课题准备和调研能力、方案设计与论证能力、加工与装配工艺性、工程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工程制图能力(图样质量)、总结表达能力(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质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难易程度、课题工作量大小、工作态度与纪律等指标打分。第二个层次,专业系指定的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百分制评分。依据毕业设计总体设计质量、零件设计质量、技术总结质量、工程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设计说明书写作规范性等指标打分。第三个层次,组织学生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按百分制评分,依据学生在答辩中表现出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答辩的应变能力等指标打分。遵循指导教师回避制,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第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进行总评,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给出总评成绩。其中,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评阅教师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答辩委员会评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评分指标既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也便于量化打分。这些指标既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参照,也是学生毕业设计的奋斗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3

[摘要]针对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我院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以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两方面为着重点,通过合理定位、科学选题、质量控制、平台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等手段,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为构建独具我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88-03

毕业设计是工科院校理工类专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学生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习与从事科学研究的阶梯,对于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讲更为重要,有着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和传统优势专业,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特点、成型技术与应用开发等,是材料科学领域极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训练,其毕业设计更加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笔者仅就我院金材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立足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两方面为着重点[1],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对金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与探索。

一金材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1毕业设计选题失当

精心选题是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龙头和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2]:(1)紧扣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兼顾科学性与先进性;(2)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等。通常情况下,工程类专业结合生产实际的课题应占80%以上;(3)选题难度适中,工作量适宜,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圆满完成;(4)贯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母体院校而介于“学术型、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院基本沿用了母体高校侧重于“科学型、研究型”类毕业设计题目,具体到金材专业来讲,基本是依托兰州理工大学主持的金属材料相关行业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校企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等,通过现代先进实验设备与检测手段,对某种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或研究某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等,涉及到的题目如“17-4PH不锈钢激光熔覆技术的研究”、“ZnO高温电极制备技术的研究”、“渗碳碳势对20CrMnTi试样淬火冷却过程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等。但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的独立学院来说,这些设计题目学术性偏深、定位偏高、内容偏空、知识性偏专。针对我院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应下移,人才培养的方向应面向企业基层、生产一线的需要,毕业设计选题应更贴近于工程实际应用,避免走入“好高骛远”“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等误区[3]。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论文撰写与提交、论文答辩与验收等整个环环相扣的渐进过程中,涉及到院系级组织领导机构、指导教师、学生、母体高校、企业等各个群体之间的密切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毕业设计(论文)效果[4]。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经验尚浅,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资源不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备,我院也不例外。另外,因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有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也受到了大学扩招、毕业生谋职应聘、复习考研、出国留学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作为毕业设计主体的学生在此环节投入的精力不足,也导致毕业设计水平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大打折扣[5]。

二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学院工学一部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例,对学院在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有益尝试总结如下。

1准确定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热处理设备、材料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等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金属材料设计制造、材料表面改性以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在机械与化工、能源与环境、电子与信息、冶金与矿山、电力与动力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也可从事材料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和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技术监督工作[6]。因此,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应“基于生产过程”的模式,更应该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际与企业需求,进行毕业设计教学,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对生产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工程意识,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7]。

2科学选题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学院抽调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并聘请母体高校知名教授担任导师。2011年1~3月份,工学一部材料教研室教师分别赴学院学生实习基地青海华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原青海齿轮厂)、天水锻压机床厂以及天水海林轴承厂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参观考察其厂房设计、主要热处理设备以及主要产品的热处理工艺等。经与企业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协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初步拟定了毕业设计选题。

在前期生产实习等工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小组紧扣工程实际,创新选题思路,经资料查阅、实地调研、分组讨论等形式,确定我院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题为机床、工磨具等典型行业、典型零件用材、选材分析与热处理工艺设计,结合甘肃省、青海省某些典型行业(如机床、轴承、齿轮、模具、工具等)的典型零件,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如下:零件在整机中的地位、作用;零件的工况(包括受力分析、失效分析以及所要求的性能分析);该零件用材选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评价,以及与进一步的考虑可能分析(如材料代用的可能性等,包括同类型材料的利弊对比分析);该零件加工工艺流程与分析(包括冷、热加工总流程以及其中热处理工序),与其他方面的联系(最终工艺卡);该零件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比较与分析(最终确定热处理工艺卡);设备选型与热处理车间平面布置图(结合生产纲领);相关辅助设备,如清洗、喷丸设备等(设备与工艺的关系);零件热处理质量的检验手段与方法(制定判废标准等),是否需表面处理等[8,9]。见表1。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

为稳步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学院成立了院、教学部和教研室三级毕业设计(论文)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组织系统。经精心筛选、科学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后,根据2007级金材专业51名学生各自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择业方向等,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每名教师以指导5~8名学生为宜,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辅导。选题确定后,经师生充分沟通,针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末期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方式、研究内容、进度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提出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保证毕业设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10]。为减少或避免起始阶段的盲目性,指导教师悉心引导每名学生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充分消化和理解设计任务,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设计步骤等,做到目的明确、研究方法先进、设计方案可行。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取轮流执勤与不定时抽查等方式,耐心指导,查漏补缺,严格监督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步设计任务,适时取得阶段性设计成果,督促学生养成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成果汇总与论文撰写阶段,辅导学生认真归纳集成自己的软、硬件成果,严格按照学院要求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论文撰写、排版、图表编辑、参考文献著录等,保证论文质量过硬、行文规范、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决杜绝“抄”“买”等学术腐败问题。毕业答辩阶段,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多手准备,沉着应答,做到思路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制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给予每名学生的劳动成果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

2011年6月,学院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5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圆满完成,共指导学生撰写并提交毕业论文51份,均顺利通过院级毕业答辩,其中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三等奖,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优秀奖。其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见表2。

4支撑平台与保障机制[11,12]

近年来,随着学院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更加重视各种基础设施与保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建成了专业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省级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竞赛实验计划、认识及生产实习基地群、国内外高校合作与交流平台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依托母体高校资源优势,深化校企“产学研用”联动合作;学院还筹措资金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不断加强对自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规划出版了一批自有实习训练教程,制定了一系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教师奖励与学生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为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及软、硬件支撑。

在毕业设计施治中,针对选题、文献查阅、毕业设计实施、撰写毕业论文等,指导教师先后为学生举办了多次讲座及专题研讨会,学生也积极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建设性意见,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信息跟踪与沟通网络,极大调动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3]

经过2007级~2012级五级金属材料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实践积累,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日臻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着重突出了以“创新”为主线的教改模式,包含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运作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创新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该创新体系构建见图1。

三结论

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的持续创新为我院其他专业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尝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鼓励民办教育创新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展望未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育,2012(3):75-76.

[2]杜明辉,张聚凤,程林章.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1-43.

[3]毛力,袁励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35-36.

[4]蔡玉峰,陆汉栋.独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6):92-93.

[5]汪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230-231.

[6]杨瑞成,丁旭,陈奎.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8-139.

[8]靳岚,刘芬霞,冯晓春.工程基础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9]杨瑞成,邓文怀,冯辉霞.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汤燕群,王昭辉.基于加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50-151.

[11]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70-73.

[12]王钟庄,何尚平,郭波,等.独立院校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54-15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4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生,本科学历,面向地方自主择业,所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时辅修南京政治学院的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自考)。

大学四年中,我吸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通过四年的苦读,掌握了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能进行软件设计,动态网站制作,数据库编程与管理,并在本专业教授的指导下,开发了学院《教学排课系统》,参加了校园网在线考试网络的建设。学好计算机必须有过硬的外语水平,我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现已能阅读并翻译计算机资料,并时常为留学生朋友做翻译。

自入校以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工作的两年里,不但使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升华,也使我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得以发挥和进一步的锻炼,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且我还做过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顺兮,逆兮,无阻我飞扬”是我的座右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我的工作态度;“真诚,守信”是我的最大特点;开阔的胸襟使我获得许多朋友。聪明的头脑,创造的思维,开拓进取的坚韧,加上纯熟的专业技能,相信我是您的最佳选择。

对于实际工作我深信,自己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出色的完成每一次工作任务。最后,祝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5

您好!我是XX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专业14届毕业生xiexiebang,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惠于江西农大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我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即将走向竞争激烈社会中去拼搏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我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期望能得到贵公司的欣赏,期待贵公司给予发展的平台!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此致

敬礼!

科学技术史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6

您好!

我叫xiexiebang,是XXX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的毕业生。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倾听一名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心声,也许您的关注将会掀开我人生历程中崭新的一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时光和研究生生活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成长历程。在这几年里,我系统的学习了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了西南少数民族科技史、农业史,学习了科学技术史通论、民族学概论、西南少数民族史、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人类文化学、中国通史、古代汉语等相关课程,同时我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商品学、计算机应用、科技信息与检索等课程。另外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学习,在大学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多方面才能,争取做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绵力。

热情开朗是我的性格,乐观自信是我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是我的做人原则,爱岗敬业是我的工作信条,年轻可塑是我的最大资本。相信贵单位能给真诚的我提供一片施展才能的天空,同时也相信您的认可和我的选择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再次感谢您的垂阅,期盼您的佳音!我也会一如既往的支持贵单位的发展,并在此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我诚挚的加入贵单位,与贵单位共呼吸,同命运,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7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是工科院校理工类专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学生走向社会与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习与从事科学研究的阶梯,对于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讲更为重要,有着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和传统优势专业,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特点、成型技术与应用开发等,是材料科学领域极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应用性强,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技术和实践的训练,其毕业设计更加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笔者仅就我院金材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立足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两方面为着重点[1],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对金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与探索。

一金材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1毕业设计选题失当

精心选题是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龙头和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2]:(1)紧扣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兼顾科学性与先进性;(2)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等。通常情况下,工程类专业结合生产实际的课题应占80%以上;(3)选题难度适中,工作量适宜,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圆满完成;(4)贯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母体院校而介于“学术型、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院基本沿用了母体高校侧重于“科学型、研究型”类毕业设计题目,具体到金材专业来讲,基本是依托兰州理工大学主持的金属材料相关行业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校企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等,通过现代先进实验设备与检测手段,对某种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或研究某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等,涉及到的题目如“17-4PH不锈钢激光熔覆技术的研究”、“Zn O高温电极制备技术的研究”、“渗碳碳势对20Cr Mn Ti试样淬火冷却过程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等。但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的独立学院来说,这些设计题目学术性偏深、定位偏高、内容偏空、知识性偏专。针对我院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应下移,人才培养的方向应面向企业基层、生产一线的需要,毕业设计选题应更贴近于工程实际应用,避免走入“好高骛远”“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等误区[3]。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论文撰写与提交、论文答辩与验收等整个环环相扣的渐进过程中,涉及到院系级组织领导机构、指导教师、学生、母体高校、企业等各个群体之间的密切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毕业设计(论文)效果[4]。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教学管理经验尚浅,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资源不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尚不完备,我院也不例外。另外,因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有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也受到了大学扩招、毕业生谋职应聘、复习考研、出国留学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作为毕业设计主体的学生在此环节投入的精力不足,也导致毕业设计水平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大打折扣[5]。

二金属材料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学院工学一部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例,对学院在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有益尝试总结如下。

1准确定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热处理设备、材料分析方法、金属材料学等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金属材料设计制造、材料表面改性以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在机械与化工、能源与环境、电子与信息、冶金与矿山、电力与动力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也可从事材料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和材料的检测、失效分析等技术监督工作[6]。因此,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应“基于生产过程”的模式,更应该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实际与企业需求,进行毕业设计教学,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对生产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工程意识,为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7]。

2科学选题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学院抽调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并聘请母体高校知名教授担任导师。2011年1~3月份,工学一部材料教研室教师分别赴学院学生实习基地青海华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原青海齿轮厂)、天水锻压机床厂以及天水海林轴承厂进行实地调研,主要参观考察其厂房设计、主要热处理设备以及主要产品的热处理工艺等。经与企业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协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初步拟定了毕业设计选题。

在前期生产实习等工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小组紧扣工程实际,创新选题思路,经资料查阅、实地调研、分组讨论等形式,确定我院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题为机床、工磨具等典型行业、典型零件用材、选材分析与热处理工艺设计,结合甘肃省、青海省某些典型行业(如机床、轴承、齿轮、模具、工具等)的典型零件,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如下:零件在整机中的地位、作用;零件的工况(包括受力分析、失效分析以及所要求的性能分析);该零件用材选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评价,以及与进一步的考虑可能分析(如材料代用的可能性等,包括同类型材料的利弊对比分析);该零件加工工艺流程与分析(包括冷、热加工总流程以及其中热处理工序),与其他方面的联系(最终工艺卡);该零件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比较与分析(最终确定热处理工艺卡);设备选型与热处理车间平面布置图(结合生产纲领);相关辅助设备,如清洗、喷丸设备等(设备与工艺的关系);零件热处理质量的检验手段与方法(制定判废标准等),是否需表面处理等[8,9]。见表1。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

为稳步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学院成立了院、教学部和教研室三级毕业设计(论文)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组织系统。经精心筛选、科学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后,根据2007级金材专业51名学生各自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择业方向等,因材施教,合理分配,每名教师以指导5~8名学生为宜,以保证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辅导。选题确定后,经师生充分沟通,针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末期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方式、研究内容、进度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提出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保证毕业设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10]。为减少或避免起始阶段的盲目性,指导教师悉心引导每名学生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充分消化和理解设计任务,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设计步骤等,做到目的明确、研究方法先进、设计方案可行。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取轮流执勤与不定时抽查等方式,耐心指导,查漏补缺,严格监督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步设计任务,适时取得阶段性设计成果,督促学生养成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习惯。成果汇总与论文撰写阶段,辅导学生认真归纳集成自己的软、硬件成果,严格按照学院要求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论文撰写、排版、图表编辑、参考文献著录等,保证论文质量过硬、行文规范、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决杜绝“抄”“买”等学术腐败问题。毕业答辩阶段,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多手准备,沉着应答,做到思路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制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给予每名学生的劳动成果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

2011年6月,学院2007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5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圆满完成,共指导学生撰写并提交毕业论文51份,均顺利通过院级毕业答辩,其中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三等奖,1人获得院级毕业论文答辩优秀奖。其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见表2。

4支撑平台与保障机制[11,12]

近年来,随着学院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更加重视各种基础设施与保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建成了专业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省级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竞赛实验计划、认识及生产实习基地群、国内外高校合作与交流平台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依托母体高校资源优势,深化校企“产学研用”联动合作;学院还筹措资金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不断加强对自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规划出版了一批自有实习训练教程,制定了一系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教师奖励与学生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些都为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及软、硬件支撑。

在毕业设计施治中,针对选题、文献查阅、毕业设计实施、撰写毕业论文等,指导教师先后为学生举办了多次讲座及专题研讨会,学生也积极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建设性意见,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信息跟踪与沟通网络,极大调动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3]

经过2007级~2012级五级金属材料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实践积累,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日臻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着重突出了以“创新”为主线的教改模式,包含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运作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创新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该创新体系构建见图1。

三结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8

【摘要】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实习模式,将跟随工人的跟班实习和跟随技术员的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实习过程控制和考核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解决了以参观为主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生产实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习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013G4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44-02

生产实习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学习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接待实习热情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生产实习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1],因此进行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对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地点大多为材料加工类企业,随着企业对安全、效益及技术保密等方面的重视,高校在选择实习基地的时候多处于被动地位,实习模式的话语权大多在企业手中。大多实习过程由企业负责人员带领许多学生参观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几乎不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

因此生产实习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存在高校单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多指导教师和学生均把生产实习视为一个必须有但不好控制的环节,加上接待材料类企业的生产环境大多不太理想,教师不会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方式简单,导致学生不重视生产实习[2]。

2.我校材料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路

针对生产实习采用与认识实习同样的参观模式,构建与技术人员一起的跟班实习、与工人一起的顶岗实习体系,顶岗实习、跟班实习和其他实习环节各占三分之一的时间,针对材料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特点,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对企业工人、技术人员两个层次上的生产、技术、管理与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

针对学生不重视实习的问题,采用实习成绩考核多样化的模式,企业工人、技术员与指导教师打分,实习记录与报告,实习答辩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其中企业工人和技术员打分具有一票否决制的作用,从体制上激励学生认真实习。

3.我校材料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方案

(1)顶岗实习方案

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让学生与某收获机械企业装配工人一同上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原则上1名工人指导1-2名学生。学生利用与工人一起工作的时间,学习从工人的角度认识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与文化,掌握装配车间的工作技能。

收获机械企业的装配车间是接触零件最多、使用材料种类最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三分之一实习时间用于学习其他工位的工艺、零件及材料,要求学生掌握整个车间的布局,收获机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由于工人掌握的技术细节较少,要求不同岗位的学生相互沟通、讨论与学习各种技术问题。

(2)跟班实习方案

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让学生与某重工企业质检员一同上下班,跟随质检员在企业进行实习,原则上1名质检员指导5-6名学生。学生通过与技术员的沟通交流,掌握该企业技术层次的生产、技术、管理与文化,掌握该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技术细节。

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观察与学习质检工作,向质检员咨询材料与工艺。要求学生一半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企业生产车间观察、分析和讨论该重工球磨机生产的车间布局、材料种类和加工工艺,要求学生深入掌握1-2个该质检员负责工序的技术细节。

(3)实习考核方案

实习考核是保证实习教学效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改革后实习成绩由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和实习答辩三方面成绩共同评定。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与质检员或工人配合,质检员或工人对实习成绩具有一票否决制,最终成绩不能高于技术员或工人所给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实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打分,与技术员一起作为实习表现评分。

实习答辩模仿毕业设计答辩的模式,多名指导教师对学生提问实习的技术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答辩成绩。答辩的形式可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避免以前实习报告主导的实习成绩评价模式。

4.结束语

随着我校对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视,大幅度提高了实习投入,我校探索了面向本科生的顶岗和跟班实习一体的生产实习模式。通过跟随工人和质检员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劳动,配合新的考核制度,使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效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获得了各方面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华,王明罡,贾素秋. 基于材料工程专业特点的研究性生产实习模式探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33(3):94-95.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9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览我的自荐书。在完成学业,即将跨出象牙塔走出XX踏入社会之际,我需要谋求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现在有机会把我介绍给贵单位,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是XX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得院奖学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各项实践、实习活动。本人出身于农村家庭,从小就培养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四年的大学教育让我有了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半年多时间的工作使我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增强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当今人才多层次的需要,促使我不断更新、加强自我:在校期间我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并考取机动车驾驶证(C)照,能够熟练运用Office(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等。

作为真正的跨世纪一代,怀着对前途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施展才华的渴望,我相信我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将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业绩的有力保证。

事业上的成功需要知识、毅力、汗水、机会的完美结合,同样,一个公司的荣誉需要承载她的载体--人的无私奉献。在此恳请贵公司能够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我将以无比的热情和勤奋的工作回报您的知遇之恩,并非常乐意与未来的同事合作,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奉献全部的才智。

此致

敬礼!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书 篇10

您好!

感谢您百忙之中关注我的求职简历,我是一名即将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此机会向您呈上我想成为贵公司一名新员工的意愿。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学子,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愿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行业。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主要学习了岩土工程勘察,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钻探,土质学与土力学,岩土工程监测,基础工程,地下工程等相关学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熟悉各种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如静载荷试验、桩体检测、十字板剪切试验、静(动)力触探、旁压试验等)以及各种室内实验的操作,并在具体的实习工作当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知识水平,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除此外,掌握了基本的基础工程知识,对地基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地质灾害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认识。

此外,熟练掌握了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掌握Adina、FLAC等岩土工程数值模拟软件,熟悉AutoCAD绘图软件的应用、对理正岩土等软件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我个人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注重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先后在班级担任团支书和心理健康联络员职务,之后又从事学院院报《源》的编辑工作,担任主编一职,这些职务虽然不起眼,但我却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些锻炼,我的思想高度,办事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有了质的改变。当遇到困难挫折时,我能用沉着冷静的心去对待,对于未来,始终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

2011年9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便被贵公司以人为本,诚信天下的人才理念打动。从我自身而言,我希望以后为之效力的单位是一家能给与自己足够发展空间的单位,能够让我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的单位,以人为本,可以明得失,诚信天下,可以骋前程。此外,我更对贵公司从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十分敬仰,多年来,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经验和施工技术,承担了上千个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各个类别的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各类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探、公路、隧道无损检测等地质工程项目,不仅有良好的技术经验更打造出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我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从这一切中看到了作为一名从事岩土工程专业者的美好前景。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生活下去,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成为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新成员,秉承公司质量求生存,技术求发展的服务理念,为公司及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感谢您的认真阅读,真诚期待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11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 to Ceramics)和PJ 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 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材料的亚稳态。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本课程横向融合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于一炉,纵向则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必修课程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模块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

2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3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为了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力求共性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淡化三大材料各自的专业色彩,力求突出共性的内容。例如,相平衡与相图的内容,选择了相律、相平衡热力学理论、一元、两元和三元基本相图类型的阅读等为重点内容,而淡化与此相关的教材中有关金属材料的冶金和铸造

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的优化既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

1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2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4充分、恰当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动画,实现图、文、声、像的视听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教学难点和需要丰富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富动感,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突出共性教学是打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是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今后,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继续围绕以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成功培养宽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 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 D Calliste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10]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11]靳正国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12

一、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作为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 依据麦可思公司提供的2009年本科专业小类就业率 (针对2008届毕业生) , 在毕业半年后前100名就业率里环境工程专业位居第75名, 读研、留学比例为12%, 工作能力满意度为90%, 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59%, 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是15份, 在求职强度较大的前50位本科专业中排名第27位。而在公布的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较高 (针对2006届大学毕业生) 的前20位主要本科专业中, 环境工程高居第六。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各大院校向社会输送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表明大学生毕业离校时掌握的能力水平能够良好满足社会对工作要求的能力水平, 但同时也表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不是过去人们所提到的热门专业, 应届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将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

图1为某高校近4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考研情况。本科毕业后考研比例稳中有升, 占到毕业总人数的40%左右。随着各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未见上升而呈略显下降的趋势, 签约率平均值在30%左右, 考研人数略高于就业人数, 通过考研可适当延缓就业或减轻就业压力。对重点院校和地方普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就业率分别进行统计 (图2) , 虽然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仍有规律可循。重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要好于地方普通院校, 而且就统计院校来看该专业的总就业率均高于各院校总就业率的平均值。因此, 在大学生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既不是人们认为的热门专业, 也不是一些人所称的难就业专业。

(二)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 供需矛盾突出, 环保产业不景气。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1998年到2006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由340.88万人增加到1738.84万人, 增长了4倍, 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1.3倍。经济增长远远低于高等教育的增长, 客观上存在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隐患。以2007年为例,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 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而另一组数据表明, 2001~2005年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0.548万、0.588万、0.759万、0.787万和0.797万, 毕业生平均年增加幅度达到30%, 明显高于全国高校的扩招速度。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因素错综复杂, 高校一些专业的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出现偏差, 以环境工程为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以成倍速度增长, 扩招迅速, 而与之对应的主要社会产业——环保产业, 依然是有待扶持发展壮大的朝阳产业。从目前看, 我国的环保产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限, 除环保咨询业务与环保技术服务业每年有接近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外, 整体行业盈利仍普遍低于其他行业。这就是为什么在职业规划中, 环保职业被人们评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 然而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 环境专业人才却备受冷遇, 与此相关的环保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是叫好不叫座。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过高。环保类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一般设计院、生产单位招聘环境工程师, 都要求具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 在求职场上是典型的“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的职业。而作为一名刚出校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 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 尚不能独挡一面。与此相比, 若有1~2年的工作经历, 具备“独挡一面”、技术过硬, 能迅速承担工程任务时, 一些企业又往往通过出高价来“抢夺”人才。

3.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提高,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 (42%) 、“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 (17%) 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12%) 。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规模效应, 学费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 使得他们在专业建设上准备不足, 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 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 实践环节不显著, 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求。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是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然而近年来, 环境工程毕业生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各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雷同、传统意识浓厚、毕业生知识陈旧, 导致综合素质偏低、就业率下降, 改行现象司空见惯。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应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重新设计和调整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4. 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值偏高, 脱离实际, “高不成低不就”人为的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一些毕业生一味地追求在大城市就业,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 不要小城市一套房”, 由此造成大城市人才扎堆, 而基层不少岗位却没人愿去的尴尬局面。

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 (2005年) ,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未来几年的社会需求状况。

(一) 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资料显示:过去几年接受环境工程毕业生的政府环保部门仅占约40%, 且多为县环保局, 接受人数一次最多3人。80%以上的政府环保部门明确表示今后三年内不需要环境工程毕业生。省部属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研究院所、各类专业研究设计单位等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 即使一些单位急缺专业人才, 但由于受编制所限或者有些非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占据着专业岗位, 使得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很难在省会等大中城市跻身政府部门。与此同时, 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或者中小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大中专院校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还有少量需求, 故求职者应放低姿态, 放眼广阔的中小城市, 可觅一“铁饭碗”。

最近几年来, 公务员考试人数年年攀升, 许多本科应届毕业生也跻身到报考公务员的行列中, 不啻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对绝大多数即将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来说, 许多岗位要求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能够获得机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建议那些有意报考的毕业生要合理定位, 避开竞争激烈的岗位, 做好去基层、去偏远地方工作的准备。

(二) 工矿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结构人员的逐渐饱和, 企业, 尤其是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各级环保机构不断加强, 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环境执法能力不断提高的高压态势下, 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节能环保的绿色革命,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同时, 在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面前, 往日“政府强势、企业忽视、公众漠视”的现象已经得到基本扭转, 不论大中小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节能减排的途径, 纷纷在企业内部成立相关环保机构, 上马“三废”处理设施, 这为环境工程应届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职位。

(三) 环保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调查, 在全国近9000多个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中, 大型企事业单位仅有380多个, 中小企业占80%以上。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环保产业创业者队伍。虽然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 但随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力度, 环保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恰逢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 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最大需求市场。如我国“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在7%~9%, 而同期的环保产业年增长速度达13.7%, 且在今后15~20年仍将以14%~17%的速度持续增长。据保守统计,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环保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计算, 我国需要环保从业人员1000万人。

综上可见, 我国的环保产业, 尤其在环保设备 (产品) 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环境咨询服务等方面, 将长期需要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而面临污染治理的各种企业, 在未来都将呈现出接受环境工程毕业生的强烈愿望。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校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做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http://www.mycos.com.cn/Research/ShowWR?sn=341.2010.

[2]雷鸣, 廖柏寒, 杨仁斌, 铁柏清, 秦普丰.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极其教育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7) :61-64.

[3]张焕祯, 罗湘南, 赵滨燕, 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 2003, (2) :59-64.

[4]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5]宾建成, 陈柳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9) :100-102.

[6]姚炎祥.中国高等环保人才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 1998, (6) :642-649.

上一篇:网销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卫生院院长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