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描写环境优美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描写环境优美(共8篇)

兰亭集序描写环境优美 篇1

文理亦清幽

丝竹放怀春未暮;

清和为气日初长。

静坐不虚兰室趣;

清游自带竹林风。

寄兴在山亭水曲;

怀人于日暮春初。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乐游崇山峻岭幽情甚款;

忧思情随事迁感慨万千。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畅人生乐事,乐也;

环境描写寄深意 篇2

昨天下午,我就来到这个号称喜马拉雅山最佳眺望地的那加阔。天气温暖宜人,但云层很厚,我可以远眺河谷里一处一处的聚落与农村,却完全不知道喜马拉雅山长什么模样。吃完晚饭后,荒僻的山村里没什么事好做,我们早早就睡了。半夜里,我被一种强烈的白光惊醒,披衣摸索到了阳台,抬头一看,老天爷仿佛鬼魅一般,在前方冷不防升起一座不可言喻的巨大白墙,如此巨大,如此高耸,像是绵延无尽,也像是虚构的幻影。它看起来冷硬坚实,却又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寂静雪白,月色把它映照得光耀非常,几乎是刺眼欲盲;你觉得它是活的,它却又沉默不语,让你从心底感觉到威胁,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张口结舌了半晌,才想到把家人叫起来,要他们也一起看看这不可思议的奇景。

——詹宏志《喜马拉雅山麓下》

【方法解读】

环境描写是指对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所进行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环境可以影响人物,同时人物对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可以较好地烘托人物心情,充分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此,有人曾形象地将环境描写比喻为两幅画,一幅为“风景画”,一幅为“风俗画”。但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写作时,同学们还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既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寄情于景”。

如上面的片段中,作者便抓住白天和晚上这两个时间点进行对比描写。具体来说,对白天描写得非常简略,没有写出喜马拉雅山的独特之处;但对晚上的喜马拉雅山却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突出表现了它的巨大、高耸。全段从感官角度入手,把人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表现了作者的喜悦、赞同、惊奇之情。这种写作技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模拟练习】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老 舍《住的梦》

点击: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重要方面,每个时代的人也都做着“住”的美梦,尤其是在房价居高的今天。读读老舍对“住”的描写,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00字以内,答题纸自备)

描写环境优美的语句 篇3

1。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2。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描写环境优美的语句。

3。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4。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5。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6。描写环境优美的语句。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7。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烧。

8。远望天山,山顶千年积雪,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9。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 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10。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1。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12。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13。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14。两岸的山峰变化成各种有趣的姿态:有时像飘洒的仙女,有时像持杖的老翁,有时像献桃的猿猴,有时像脱缰的野马。

15。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16。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17。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18。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

19。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描写环境优美的语录 篇4

1、打眼望去,轮船窗外的那一片绿,坚持的信念就从那一刻体现。青山环抱绿水,绿水映照青山,多么富有诗意,多么诗情画意。这简直就是山水秀丽的辽阔之图。这就是的美妙画卷。

2、开时间的牵绊,邀阳光作伴,约清风同行,收拾起行囊,我们去亲近草原吧,去亲近辽阔无边的草原。

3、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4、远远地眺望,草地上有团团白云在蠕动,原来这是牧场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壮可爱,使草原更加生机勃勃。

5、近身旁,长长的八士港蜿蜒南行。岸脚的茭白草或坐或卧,或潜入水中,枯黄的叶脉清晰可见。

6、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7、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8、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9、村后有山,山有很多很多,它们一座一座的连在一起,山上有很多很多的树,树有的高,有的矮,高的像大人,小的像小孩,有的树的叶子是绿的,有的是黄的,山顶上飘着两朵白色的云,像溜溜板。

10、漫天瑞雪,纷纷扬扬;寒风怒吼,落木萧萧;漫漫苍天,茫茫原野——大地在倾刻间披上了银妆,以往清澈见底的河水、明朗的天空都变成了略带沉重的铅色,银色的世界洗净了铅华,沉淀了四季的尘埃。

11、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12、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13、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是风不来。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14、升高了,更高了,火红火红的太阳悬在空中,放出耀眼的光芒。周围的一切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啊!太阳升起来了,它把温暖洒向大地,把光明带给人间。

15、风吹,吹皱一河粼粼波光。一群白鹭自芦苇丛中齐齐惊起,扑腾着翅膀,划出的弧线骄傲有力。

16、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17、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18、深入村庄,房前屋后,谁家种植的莴苣、青菜,顶着小小的蘑菇状的雪朵,挨挨挤挤在一起。主干道的一侧,几行鸡脚印开辟出来的道路,倾斜重叠着走出很远。

19、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20、清绝的月色吸引着我,于是披衣出门,踏着如水的月色,缓步走入花园,栀子花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带露,如一帘清远的幽梦。竹影随韵轻舞,如水月色轻轻穿过,回映着明月的清辉。万物都在月色中丰盈灵动起来。俗世的喧嚣与浮躁,犹豫与彷徨都消融在这如水月色中。顿然心悟,豁然开朗。

21、两岸的山峰变化成各种有趣的姿态:有时像飘洒的仙女,有时像持杖的老翁,有时像献桃的猿猴,有时像脱缰的野马。

22、家乡的竹林依然是一家一遍,编筐做箩,做篱笆,凉席,椅子,板凳,刷锅把,晒粮席;粗糙而又实用,当然,如今这门生活的家伙事恐怕要失传了,城镇化了。

23、一阵风静静地吹过,挑蕊居住的花粉,犹如窃窃的私语,是春天最深处的秘密。而山径两边,已慢慢长旺的艾草,随风而弥漫了乡路的每一个空处。

24、立马草原。雪山脚下,会不会有一群温顺肥壮的牛羊?会不会有一群热情奔放的骏马,正在欢快的驰奔?蓝蓝的天上会不会飘着几朵白云?那轮金色的太阳会不会光芒四射?在宽阔的草原上,你会不会豪情如那展翅翱翔的雄鹰?你会不会有豪情万丈的歌声?

25、大海波涛汹涌,一个巨浪连着一个巨浪,仿佛是一只只张开大口的狮子,好像要把我们做的快艇给吞没。海是那么蓝,好像一匹宽阔无边的蓝绸子,一直铺到天边,海面上一只只海鸥忽飞忽降,给蓝绸子秀上美丽的图案。

26、夜阑人静时,在绕院的水沟和庭院里的池塘边诱捕泥鳅和黄鳝最是刺激难忘。乡村的四合院基座之外都绕有排水的沟渠,年深日久,沟渠边的石缝和沟渠里沉积的淤泥便有黄鳝和泥鳅生息,白天它们隐藏起洞隙里,夜深人静时出来觅食。

27、夕阳已完全被暮色吞噬。空中绚丽的晚霞变成灰褐色,好像被什么人撕成碎片,一条条,一缕缕地占满了西边的天空。

28、我仰望深蓝色的天空,稀落的残星疲倦地眨着眼睛。周围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我凝视着东方,东方渐渐有些发白了。过了一会儿,星星全都不见了。渐渐地,东方有些微红,并越来越浓,不断地向上扩展着。终于。太阳公公露出半个火红的笑脸,染红了天边。

29、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一环接着一环,微风拂过,似有万千愁绪,湖中泛起了涟漪。

30、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3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32、偶尔,三五只喜鹊从远处飞来,落在这块圣洁的雪坡上。它们忽尔低头觅食,忽而仰首鸣叫,忽尔奋飞追逐……它们犹如一群充满活力的精灵,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为冬日增添了些许生气。

33、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34、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35、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36、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烧。

37、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38、北望斗山,那山堆积于雪野的中央。高低错落的林间,绕着低低的雪线,透着疏朗的静美。

39、清晨,甘棠湖上一片白茫茫,像仙女的白纱巾在飘舞。太阳出来后,一道道阳光映在湖水里,湖面上波光粼粼;一条条游船在湖里游来游去,湖水划出一道道波痕。湖边一排排大树把湖给包围起来了。

40、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

41、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42、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43、山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夹杂在绿油油的麦苗里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春色画卷,使人赞叹不已。

44、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却不知躲在哪里,因为这位狄亚娜小姐有时溜到地球的那一边去逛,害得这里群山黑??,大野阴沉沉。

45、远望天山,山顶千年积雪,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

46、山里很静,春光拂擦过的地方,桃花于枝头羞赧地闪烁一种温柔的殷红,一种无比的诱惑,如爱情覆盖在枝丫上,闪烁着炫目的色彩。

47、普陀的山真秀啊!有的像绿色的屏障,有的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48、车窗外的那一片绿,郁郁冉冉、青翠温润,配上那垂下的柳枝,就如那桃花流水般的动人,就如那小桥流水般的温柔。那树儿亭亭玉立,就像花儿般的柔美细腻。

49、夕阳已经落山,天际冲起一团半圆形的霞光。霞光是橘黄色的。由里向外,色度逐渐由浅变深,最后变为橘红。

50、它是那样的舒展,那样高雅。特别是盛夏时节,热青奔放,有粉的,白的,紫的……,互不相让,竟相开放,它们好象正在表演一场时装表演。在巨大的碧绿的荷叶上,小水珠滚来滚去,偶尔一些小青蛙跳上一片荷叶,把荷叶当做歌台。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闪闪发光,显得楚楚动人。

51、打眼望去,窗外的那一片绿,郁郁葱葱。青绿色的草地,悠悠花儿点缀其中,美极了。树儿在风中静静摇摆,如那姑娘的发丝,轻轻飘动。那无暇的太阳,就像一只温暖的手,将阳光赐予大地。再加上碧树清风的衬托,显得如此朴素、美丽。

5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清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53、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54、人行道上,三两孩童欢呼雀跃,顽皮地踏雪。一脚一脚,嘎吱嘎吱,厚实的雪地上叠满新鲜的脚印。

55、一进梅力更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大挺拔山峰,山上盘旋着许多步行梯,从远处看去,步行梯上的游人象正在搬食物的小蚂蚁。

56、清澈的空气使大地广漠无垠,把它无限地扩展开去。一切都在往远方同去,而且在召唤人们也到大地的蓝色边沿上去。站在这地方看见太阳升起过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总是诞生一个新的世界,充满新奇的美丽。

57、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58、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59、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60、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

61、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62、翻腾着的紫红的朝霞,半掩在白杨树的大路后面,向着苏醒的大地投射出万紫千红的光芒。逐渐,拨开耀眼的云彩,太阳象火球一般出现了,把火一样的红光倾泻到树木上、平原上、海洋上和整个大地上。

63、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扬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象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

64、这山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邀我重新和梳妆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65、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66、大雾弥漫的早上总是最安静的,一切虫鸟鱼都安静了,都在享受着早日的宁静;因为太阳很快就会穿透云雾,照在温暖的大地。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67、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

68、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69、二月里的春风,在白天,暖洋洋的,带点潮湿味儿,吹在脸上,却有点像棉花絮拂着脸上的味道;可是一到夜晚,特别是深夜,那股尖厉劲儿,真有点像剪刀呢。夜风在河滩里飘动着,沙滩里的柳树,像喝醉了酒似的,使劲地舞动着她满身的嫩油油的枝条。

70、雪过初霁,阳光普照,春天的脚步似乎已是姗姗来迟。古老的树枝披上了斑斑银妆,在柔和的阳光下更添几分沧桑;轻盈的柳条,花絮如绽,在惠风的吹拂下略显春意;幽静的山谷积雪覆盖,犹如被毯,一块顽石傲然兀立,露出坚硬的岩角;只有点点从积雪中探出头来的芒草还残留着深秋的迹象……

71、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72、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73、小区北侧,雪花映衬下的村庄黑白、安静。远远地望见,一棵棵榆树、水杉落尽芳华,瘦瘦的枝条潦草地分割着天空。

74、在一个宁静的晚上,人们正在床上做梦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响,跟着便听到檐前滴水的声音,滴滴答答的节奏就像一首催眠曲,响个不停,越响越快,我好像被催眠一样,跟着便睡着了。

《兰亭集序》探幽 篇5

《兰亭集序》不过寥寥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文章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言简意赅。文章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真真一处好风景!此处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再写清流激湍,动静结合,写出了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文章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弯曲的流水中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美酒佳酿,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乐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俗世烟火之气,后来之人读之恐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宴难再,为下文抒感慨之怀再添伏笔。然后文章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至巅峰,但乐极往往就会生悲。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应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之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并不自《兰亭集序》始。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云:“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南皮与吴质等人宴游之欢之后云:“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成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先叙众人宴集之乐,接着以“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作结。可见至少从汉魏以降,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兰亭集序》的由乐转悲,亦不足为怪。所以文章第二段笔锋陡转,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吊古伤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眼前光景和相与欢会的留恋珍惜、唯恐稍纵即逝的心绪,也流露出俯仰一世,人生苦短的生命本体的思考。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著的热情。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素来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曾受诏拜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为人耿直,一心想施展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他曾提出一些积极的措施,如纳谏求贤、诛除奸吏、限制豪强等,但是未被当权者采纳。悲愤忧郁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官。在这篇《兰亭集序》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既反对消极虚无的时风,又悲叹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感慨系之”!“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东坡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文章第三段接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发思古之幽情,寄希望于来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出“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肯定了生命本体的价值。这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思想。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在雕辞琢句,追求骈俪文风的魏晋时代,《兰亭集序》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独行于世,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全文叙议有机结合,情景水乳交融,吐露胸怀率真自然,用笔激而不浮,悲而能壮,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结构严谨,衔接合理,语言洒脱流畅,朴素简洁,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不知老之将至”等,信手拈来,令人倍感亲切,读来如在目前,如临其境。好多语句常被后人作为成语使用,大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nlc202309011157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宴游的良辰美景和那些贤主嘉宾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于一体的妙文良言留给后人无尽的审美和思索空间。

[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书序,但是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全文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兰亭宴游之景。这部分以“乐”字为基调。起笔先叙宴集之时令、地方及事由。再写与会之人皆贤人雅士。又叙兰亭地理环境及自然景物。接着又述当日天气。“是日也”三句承上启下,承上山水姿容之清丽,人心情之愉快都与天气之晴有关;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最后写宴集之感受——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这一部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更难得的是格调十分淡雅。作者眼光所及不见三月之姹紫嫣红,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不着浓艳之色,只取淡雅之调。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不逾度,这是心境的淡雅。

文章后半部分抒发宴游之后的感触,体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是全文理解的难点所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所谓“兴尽悲来”,兰亭集宴虽是乐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从中来。这部分文字的特色,在于作者将其悲伤之思的产生写得一波三折。先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彼此情趣不同,生活方式各异,但在情感变化上都有相同之处。接着,作者从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古人亦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当今人的情况完全契合无异,而古人文章中的悲凉情绪更令人伤感,这使作者心胸久久不能开解。既然古今一律为人生无常而兴叹生悲,可见庄周所谓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乃是虚妄难信之辞。接着,作者又将眼光移至未来。他推想将来之人其情感变化必和古今之人相同。及至将来,现今一切即为陈迹;将来之人,也将临今人之文而感伤,如此反复无情的循环变迁又再次引发作者的悲叹。至此,全文笔势一收,顺势点明其记录诸人名爵、诗作以及作序之旨。这部分文字从兰亭宴集发端兴感,由今人及古人,再及后人最后回到兰亭宴集而收笔,舒卷自如,辞气畅达。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从而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同学们学习时也要注意作者以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成文,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到完美的统一。

《兰亭集序》背景探究 篇6

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当时士大夫不满,都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导致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尤其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从汉末清议到魏晋玄谈,谈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然而谈论的风气则有增无减。清谈成为士族生活的必需,人们的才智全倾注于谈辩。玄谈的课题主要有才性四本论、声有无哀乐、养生论、言意之辩以及圣人有情或无情等。这些玄谈的主题,经由正始到竹林七贤时期大致完成。玄谈由正始经竹林、西晋到东晋,发展到最盛,特别是东晋,几乎全为清谈笼罩。

一、士人清谈之风形成的原因

首先,清议引发的党锢之祸的教训,使清议转向清谈。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败,面对黑暗的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对此持批评态度,他们站在正直的立场上抨击朝政的腐败,这在当时称为清议,但遭到当权宦官的镇压。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在这种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许多仕人和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纷纷转向抽象哲学讨论为主的清谈。

其次,魏晋士族地主势力的发展及其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使玄学在短期内蔚然成风。魏晋是士族地主势力最盛时期,清谈士人多出自士族,他们在经济上有大量的田产,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权力,享有特权,士族的腐朽性、寄生性导致他们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讲究处世哲学,渴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维护特权利益。魏晋时期,农民起义失败,农民在短期内还没有力量推翻地主阶级,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暂时上升为主要地位。这样的政治斗争表现在门阀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特别是在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前后,不同政治集团互相杀戮,那些世家大族为明哲保身,逃避现实,走向坐而论道,故清谈之风盛行。

再次,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来看,儒学经学经历两汉发展已到烦琐支离、失去它的理论武器作用时,自然被统治者放弃。东汉末期以来,豪强地主恶性发展,对中央离心倾向加强,东汉王朝对全国的控制力量日益削弱。同时,由于黑暗腐朽的统治,农民起义频繁,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在意识形态上居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只能用神学说教为东汉统治作无为的粉饰,无助于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一些士人杂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思想,企图消除危机,这部分地突破了儒家思想的限制,对于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一定的影响。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瓦解,儒家思想因之受到打击,这对于名、法、道等思想的传播更为有利。

第四,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儒家学说与强调人的自然性的道家学说之间长期斗争的产物。自人类社会产生后,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中国古代社会则表现为强调社会整体伦理原则的儒家学说与强调个体自由的道家学说之间的冲突。东汉时期,儒家的伦理观被提高到绝对地位,外化为“名教”之治,彻底扼杀了个人自由,把人变成了实现政治伦理目的的工具,个性的极端压抑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反弹力,在汉末魏晋之际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迸发出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追求人性自由的时代潮流。

二、清谈所产生对文化及历史之影响

汉代独尊儒术后,早期玄学对打破经学对思想界的禁锢起了一定的作用,玄学的思辨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为一部分士大夫蔑视礼法和追求个人自由创造了条件。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兴起,与突破两汉儒家观念,弘扬个体情致的思潮相一致,是重新寻找人生价值,确定新的审美文化走向的过程。如名士嵇康富于正义感和反抗性,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虚伪的礼教、礼法之士极为不满,公开发表离经叛道的言论,对司马氏揭露嘲讽,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主张,主张回归自然,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的繁琐礼教,不仅冲击了名教礼法,而且突破了何晏、王弼调和儒道的“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

对于魏晋清谈之士来说,人应当按每个人生来具有的个性去生活,应当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率性而为,不拘礼仪,动作顺其个性自然;为了达到功利目的而虚伪掩饰自己,则是最丑陋、最庸俗的。然而,彻底“离俗”是不可能的。自由的“飘然”也只能存在于短暂的精神幻想中。面对无法真正超越的封建宗法社会,新生士族知识分子对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使他们内心怀着极大的痛苦和寻求解脱的冲动,这是大梦初醒后而自知无路可走的精神痛苦。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只好通过感官的烈性刺激以获得短暂的释放。魏晋士人是飘逸与沉重、豁达与执着、欢乐与悲哀、奔放与压抑等对立文化性格的矛盾体,最终根源于士族双重性格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不是主客之间,即主要不是个体心性自由与外界伦理规范的冲突,而是主体自身的冲突,即追求自由的我与另一个遵从传统价值的自我之间的冲突,这正是时代的悲剧。但嵇康等名士不懈地追求心中真理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天地之间,其精神和诗文作品永远地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当然,清谈之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玄学的“虚无”、“无为”之说,毕竟是一种欺骗人民的唯心主义说教,是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一开始就强烈地反映士族的腐朽性,为一些士大夫不关心社会、逍遥空虚、生活腐化、道德堕落提供挡箭牌。尤其发展到后来,更直接为门阀地主腐朽统治辩护,其反动面目暴露得更加清楚。

因此,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兰亭集序》“引”字析疑 篇7

原文有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历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修禊”或“禊事”都解释为: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古代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既是在兰亭修禊,则兰亭当必在水边无疑,并且这水也必定是属天地神灵的自然之流,而不可能是人工凿源引来之水。在兰亭水边祈福,名士们在此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高雅嬉游之举,则嬉游之所,即用来“流觞”的“曲水”,自然也就是临之祈福的同一水流,而绝不存在凿渠引水来作“曲水”的可能。所以从古代“修禊事”的风俗来看,把“引以为流觞曲水”句中的“引”字解释为“引来”之意,显然与当时的民俗相悖。

文中描写兰亭周边的风景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水流如带于亭之左右,写出水流左右夹亭而过,倒映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仅凭这一节写景已可看出,兰亭乃两面临水而建。这一描写也正与兰亭的建造地点相吻合。兰亭建在兰渚,渚者,水中小块陆地也,则兰亭当然是两边临水,故曰“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因为兰亭如此临水,水中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绝美倒映风光,山、水、树、竹、亭,上下天光风景,自成一派人间绝景,理所当然也就既成了一个修禊事的好所在,成为名士们聚会嬉游的绝佳处;而用这如带而过、现成的清流激湍作流觞的曲水,临水赋诗,便成为聚会于兰亭的名士们的雅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列坐在顺势自然流淌的水流旁,行流觞赋诗的雅兴,尽享名士聚会的雅趣和愉悦,这才正合“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本真情怀。如果为了流觞的需要而兴师动众,专门开凿一条人工的渠道,将“清流激湍”引入兰亭,或引入兰亭之畔,那么,人工刻意而为渠,又还有什么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纯乎天然、一派本真的意趣可言呢?名士们怡情自然山水的情怀,又还何所寄托呢?自然天真的意趣也就大减甚或尽失,那么,一觞一咏又怎么能够“亦足以畅叙幽情”呢?所以,从名士情致上说,人工凿渠引流无疑是一桩大煞风景之举而断不可为的;所谓“引来水流而作流觞的曲水”的解释,无论与事理或与名士情怀,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再从文脉上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意谓此地不只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还有映带于兰亭之左右的清流激湍,这清流曲水正好用来流觞,于是名士们在水边列坐。这段行文亦正如兰溪之水,一路顺势而行,文意流利畅达且又晓白,文理逻辑自然严谨。如若将“引”字解释为“引来”,则“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句意成了“引来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曲水”,便与前句“又有清流曲水,映带左右”中断了连贯,成为整个复句中的一个旁逸的枝节而脱离了句子的整体句意,因而显然是一个误解。

即或从句法上说,将“引”字解释为“引来”也殊为不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由两个分句连贯一气的承接复句,前后两个分句为连动承接关系。前句说,这湍急的清流曲水正好用来流觞;后句则紧接着说,作出此一抉择后,名士们于是便在曲水边依次列坐。两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一气,两个承接动作句在时间上紧紧相连,不存在时间间隔;因而“引以为流觞曲水”是来到“清流激湍”之地后的即地、即时、即兴之举。所以即使从句法上说,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动作,也具有明确的及时相关、连贯性;足可见,绝不可能是先完成凿渠的工程后再在渠边列坐。

甚至还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理上来佐证。兰亭既是建于兰渚之上,两边临水,而人们却不在天然自在的水流旁流觞,却偏要去人工凿渠引水而流觞,这又合乎最起码的事理逻辑么?

至于“引”字的释义,《古代汉语辞典》收有这样的义项:“引5用,拣取。《战国策·秦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在这里,“引”的释义为“用”。“引”字的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也屡见不鲜,如“引以为豪”等等,都是“用什么作为什么”,“把什么看作什么”的意思。观《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此处“引”字当以“用”释之最为合宜:用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于是众位名士列坐其次。“以”字在此语境中与“为”字共同表达“作为”之意。这样解释,整个句子解读翻译起来才顺理成章,文意贯畅,合于原文之意。

巧用环境描写,拨动读者心弦 篇8

一、创设环境,发展情节

文学作品往往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意创设环境。

在名著《水浒传》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的高和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督管之口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描写。这些环境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押解生辰纲同时也为晁盖等人智取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精明、老练、谨慎及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段中,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及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因天热,军汉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汉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天热,众军汉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气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作品对炎热天气的刻意描写完全是为了“智取”。

二、整体烘托,奠定基调

整体烘托,是指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的发生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第一,将同一环境描写作为某种氛围的衬托放在文章开头,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仍不时提到。这个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待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将一两个环境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这种情况,须在开头即涉及这一环境描写,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在段首,也可在段末,这样使人对这一环境产生深刻印象。

具体又分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有的文章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到好,便会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文尾则变成阳光灿烂。第二,某一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如在表现亲情的文章中常常会写到“阳光”,“阳光”作为一个环境描写,在文中反复出现,但内容上并无很大变化,因为阳光承载的是同样一份“亲情”。

三、对比描写,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四、环境衬托,升华主旨

写作文时,可在任意地方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精神品质或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提升文章的品格。环境衬托的文字不求很多,而求“精”而“得体”。某一处可能只需一句景物描写,但就因这一句话,却提升了整篇作文的质量。

如一个学生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本村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文章结尾写到“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作者描写山村茫茫的雾气,以此暗示山村的人们未从梦中醒来,即未丢掉封建陋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需注意,环境衬托须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描写景物,去寻找景物与达到的目的之间的联系。如表现一个人物的某种品格,可用和煦的春风衬托“温暖”“温馨”,用各种表现纯净美好的景物衬托人物的优秀品质等。环境衬托能使作品不只停留在记叙层面,而是得到精神主旨上的升华。如要表现亲情主旨,可用明媚的阳光象征与突出亲情所带来的温暖与温馨;如要突出怀念主题,可适当描述秋景;如要渲染气氛的紧张,可用电闪雷鸣;如要表现伤感,可以阴雨连绵等等。

五、巧用修辞,增添情趣

老舍先生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诞红比作淑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耶诞红的美丽。不过,比喻要创新,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就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一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当作有思想情感的人写,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富有了感染力。

六、情景合一,水乳交融

写作中,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写作中,真正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情景合一、水乳交融,这就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凄凉。

如学生在作文中的描写:“一场雨过后,那片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一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作者没有直接写内心的思念之情,而是把滋生的思念融入了雨后的绿草。

这样的环境描写显得含蓄有情,比单纯的写景更有情趣和生机。

上一篇:《道德经》读书感悟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莲叶青青》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