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精选8篇)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1

作者:张志勤 盈科律师事务所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办发[2010]2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在税收方面提出四项具体扶持政策: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2010年12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税〔2010〕110号《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国办发[2010]25号通知中明确的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四项税收扶持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做出具体规定。本文从法律角度对《通知》规定的适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的条件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当事人充分理解并用足用好相关税收政策,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提高节能服务公司竞争力。

税收优惠适用的纳税主体条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政策适用的纳税主体主要是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的认定应以《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定义为依据。《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第3.3条,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定义是,“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营业税和增值税优惠未对节能服务公司提出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只要所实施项目符合通知规定的条件,节能服务公司均可享受营业税和增值税优惠。对于企业所得税优惠,通知对适用的节能服务公司提出了企业注册资金、服务能力和专业人员等方面的特别要求。通知要求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这里的注册资金理解上应指实收资本。对于服务能力,要求“能够单独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包括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等服务”。这里的“单独提供”似乎应理解为能够提供完整的节能服务,而不是只能提供某一阶段某一项服务。申请财政奖励资金,要求“以节能诊断、设计、改造、运营等节能服务为主营业务”。通知未提出主营业务的要求。对于专业人员,通知要求“节能服务公司拥有匹配的专职技术人员和合同能源管理人才,具有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稳定运行的能力”。这一要求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第四项的规定相同。这就要求节能服务公司在申报减免所得税时应提供相关专职技术人员及合同能源管理人员的姓名、职称、年龄、学历、专业等材料。

关于备案与税收优惠关系,《通知》未将备案作为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故此,未通过备案或未申请备案的符合《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定义的节能服务公司不影响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第六条规定,“符合支持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行审核备案、动态管理制度。”结合《关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可以发现,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的条件更高一些,原则上,已通过审核备案的符合财政奖励资金申请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具备享受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的主体条件。

适用税收优惠政策项目的基本条件

根据《通知》,无论是营业税、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优惠,节能服务公司所实施的节能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必须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仅适用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或节能服务公司以其他方式实施的节能项目均不能享受相关优惠。《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规定,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节能项目。其特征是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服务费。因此,仅仅销售节能设备或提供节能技术服务的行为,即使对节能量做出保证,仍不适用节能产业税收政策。此外,申报税收优惠的项目还应与《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规定的技术要求相符。具体讲,项目应具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要素,用能状况诊断、能耗基准确定应符合相关标准,节能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要求以及工艺、设备等相关标准的规定,测量和验证满足准确性、完整性和透明性要求,项目节能量的确定应执行相关规范。

2、必须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合同能源管理包括分为节能效益分享方式、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和混合型等类型的合同,节能服务产业税收政策仅适用于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项目。《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没有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进行专门定义。从所给出的参考合同文本看,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的特征在于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方式实际上限定了节能服务公司只能以项目实现的节能效益而收回其投入并实现利润,从而保证项目本身的收益为正。比较典型的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是,约定一定分享期,在分享期内,约定各方分享节能效益的比例。现行法规未对节能效益的分享比例和分享期限做出限制性规定。有两种情况值得研究,一是合同约定一定期限内的节能收益全部归一方所有。二是分享期不固定,约定直到付清全部服务费为止。这两种情况是否属于分享型合同,可能有不同认识。前一种情况,可能被认为只有一方享有节能收益,不是分享。后一种情况,可能被认为,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参考合同不符,没有约定效益分享期。我认为,上述两情况不应排除在分享型合同之外。本质上,这两种情况仍然是以节能效益实现项目投资和项目收益,前一种情况,实际上是以时间先后在分配节能收益,后一种情况,虽未约定固定期,但分享期是可以确定的,并不是无限期的。此外,关于混合型合同,为充分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建议将混合型合同中所包含的节能效益分享的部分,单独签订合同,以利于税务机关的认定。

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同的格式和内容必须符合《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和《合同法》。这条主要是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同应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附录A《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参考合同》文本。合同法并没有专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同的规定。税收政策通知要求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应主要是指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同至少应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实施满足以上基本条件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可享受免征营业税和相关货物转让环节的增值税优惠。适用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的特别条件

适用节能服务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须具备前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特别条件:

1、须为属于规定范围的项目。通知要求,适用节能服务产业所得税政策的项目应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类中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项目和条件。八类项目是指:(1)既有高能耗建筑节能改造项目;(2)既有建筑太阳能光热、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或浅层地能热泵技术改造项目;(3)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4)工业锅炉、工业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改造项目;(6)煤炭工业复合式干法选煤技术改造项目;(7)钢铁行业干式除尘技术改造项目和(8)有色金属行业干式除尘净化技术改造项目。

2、节能服务公司投资额不低于70%。实施包括多项相对独立节能改造内容的节能项目时,如果综合计算,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比例达不到要求,可以考虑分成多个项目,各项目单独计算投资额。

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建议

1、对尚不完全符合享受税收优惠主体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应对照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要求,通过增加注册资本,加强能力建设,补充和修订经营范围,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合同能源管理人才,以满足税收优惠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2、主体合格的节能公司,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项目合同,不同项目,将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事先评估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收益的影响。

3、节能服务公司应加强项目技术规范化管理,使项目实施符合《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的技术要求。《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2010年8月才发布,而在此之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缺乏统一规范,节能服务公司各自为政。这就要求节能服务公司应尽早熟悉《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规范本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技术要求。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2

一、环境税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一) 环境税的概念

目前, 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税概念及名称有不同的看法, 除称之为环境税之外, 还有庇古税、生态税、绿色税等等。但大致认为环境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环境税通常专指单一的污染税, 即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的污染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独立税种。广义上的环境税则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而征收的具有调节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行为相关的各种税及相关税收等特别措施的总称, 其外延相当广泛, 前述的污染税当然属于环境税的外延范畴, 甚至增值税、城乡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类中体现着或者说蕴含着环境税法律内涵的规范条款也都要属于环境税。

(二) 环境税的法律特征

作为我国税收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环境税当然具有税收普适性的三个特征, 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但是, 从法律层面看, 环境税自身还具有独特的三个法律特征, 即调节性、技术性和直接性。

1. 调节性

在进行环境税立法的初始, 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调节市场主体, 以防止环境被污染, 通过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都会导致环境税的征收, 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因此, 企业势必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 客观上起到了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征收环境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起到了教育监督作用, 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良好风气。由此可见, 调节性是环境税的首要法律特征, 环境税的征收是为了调节环境, 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

2. 技术性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 环境税的征收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首先, 征收环境税的标准需要通过有关仪器获取大量数据, 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 确定征税的标准。其次, 征收环境税也需要仪器监测的数据和科学的计算方法为保障。环境税对技术的需求, 远远高于其他任何税种。

3. 直接性

环境税就是对污染环境和消耗资源的行为直接征收的一种税收, 直接加重污染企业和资源消耗型企业的税收负担, 纵然有关企业想转嫁给消费者, 将这部分环境税归入到产品价格之中, 也就无形中提高了产品价格, 必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 处于不利地位。

二、我国环境税税收政策的不足

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当中, 一般只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被认为是环境税, 但设计这些税种的初衷大都并不是为了环境管理。也可以说, 我国的税收体制体系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用于环境管理的税种, 其他税收政策制定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意识也较淡薄。

(一) 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的专门性税种, 即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国外普遍征收的汽车燃料税、能源税、噪音税等我国基本都没有设立。然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却处于主体地位, 它们的缺失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保护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 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二)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政策中, 有关规定不合时宜, 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我国在税收政策中存在许多不合时宜的规定, 例如资源税纳税人缴纳的税额多少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并无过多的关系,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 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严重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又如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

(三) 在其他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较少且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 主要局限于减税和免税方面, 受益面比较窄,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然而, 大多是属于事后鼓励, 对治理污染的效果并不明显。当然, 我国还有许多其他的环境管理收费制度。其同样存在刚性不足、征收范围偏窄、收费标准偏低、不能体现地区差异等问题外, 还各有不同的缺陷。

三、我国环境税税收政策的完善

(一)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环境税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先决条件

只有健全的市场体系, 才能使税收的随时变化通过价格的波动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经济个体, 然后经济个体再根据价格的变化调整经济决策, 从而使政府能够利用税收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反之, 如果市场体系不健全, 传导机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使政府的调控意图落空。

(二) 循序渐进是环境税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是指税种引入的顺序问题。每一种税种实施的条件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推进的程度也各有差异。例如污染税中的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 前者的执行成本低, 公众也比较容易接受, 其对降低硫的排放量成效也较显著。而二氧化碳税要求的条件相对较高, 要想有效就要制定较高的税率, 但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必须考虑污染的跨国性, 需要国际协作。所以推行一般先从前者开始。另一方面是指税率的逐步提高。大多数情况下, 要取得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 税率必须确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假如让税率一步到位, 公众可能会接受不了, 还可能大大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形成政治上的危机。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先选择低税率, 然后随着治理污染技术的进步逐步提高, 直至达到最佳水平。

(三)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环境税有效作用的根本前提

虽然许多国家都建立环境税收体系并将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 但大多数国家的税收规定各有千秋, 甚至同一国的环境税在不同地区也有区别。例如同样对氮氧化物征税, 瑞典的税率是意大利的43倍, 法国的200倍。美国各州虽然都开征了汽油税, 但各州的税率却是大相径庭。这说明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 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忍受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 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税收政策, 才能既符合效率原则又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四) 保持税收中性是环境税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 一般的税收水平己经较高, 推行一个新的税种, 尤其是在公平和竞争力影响上有争议的环境税, 可能遇到较多政治和社会阻力。所以, 许多国家推行环境税时, 都注意采取一些税收中性措施, 使纳税人获得与其所支付环境税等值的利益, 以保证不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体水平, 也使环境税的实施能顺利推进。常见的措施有直接返还给纳税人、返还于相关领域或减少收入税、劳动力税、资本税和消费税等其他税收。

参考文献

[1]陈开琦.西方国家的环境税制[J].体制改革, 1998 (5) .

[2]侯作前.经济全球化、WTO规则与中国环境税之构建[J].政法论丛, 2003 (2) .|

[3]刘植才.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J].税务研究, 1999 (4) .

[4]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1) .

[5]武亚军.绿化中国税制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探讨.经济科学, 2005 (1) .

[6]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5.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3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 财政税收 中小企业 创新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作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60%,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其高效稳健发展,才能刺激中小企业继续蓬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现阶段,财政税收政策的不合理性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还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新经济环境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二、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对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我国出台了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中有的政策脱离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降低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的政策虽然合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走了样,出现了缩水现象。此外,国家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宽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财政税收政策除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外,对企业内部经营的个人所得税、进口技术设备关税、技术合作与转让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流转税等缺乏优惠政策。因而,国家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情,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促进中小企业高效、健康发展。

(二)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缺乏税收扶持。为在短期内获得立竿见影的投资效果,国家将大部分研发资金投入到拥有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和各种大型科研机构,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不仅导致企业科研人员工作懈怠,科研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导致企业科研工作缺乏动力,难以成为科研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重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轻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实际效益的科研方向,不仅不能使科研成果转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要求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鼓勵中小企业对民众日常生活需要进行创新性研发,以部分企业获利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发展。

(三)企业营业税征收政策不合理。国家资金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营业税税收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营业税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不明显。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主要是依据大型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的,忽视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力度不大,激励作用不明显,不仅使数量和规模巨大、发展缓慢的中小企业得不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且还使处于夹缝中生存、处境更为窘迫的中小企业享受不到额外的税收福利。二是营业税税率征收过高。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服务业,利润较低,加之我国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缺乏国家的政策和福利支持,扣除各种风险和费用后,所剩利润已是寥寥,却还要承担高额的营业税税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

(一)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使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尽快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创新财政税收标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帮扶中小企业高效有序运营。为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政府应扩大税收的优惠范围和深广度,降低企业应缴纳税款,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得到长足稳定发展。此外,国家还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基础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收益,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二)建立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困境,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我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政府应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创新优惠政策,提高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规划发展,促使中小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同时,政府还应在税收方面增加、细化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查,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定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企业税收进行减免和减征,使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竞争的形式。公平公正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小企业公平竞争、主动创新和稳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应制定差别化税收政策:对于发展较快、能够自主创新、已经盈利的企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降低高新企业税收准入门槛,使更多企业享受到低税率的扶持;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可采取税收减半的政策,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立健全企业营业税优惠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国家还应建立健全企业营业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营业税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和贷款税收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此外,针对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国家还可以采取保护专利权、减免营业税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但不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弱化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形势下,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必须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为其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以刺激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存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1,(3).

[2]陈彬.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J].时代金融,2012,(9).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4

采滥用都起到了有效的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补偿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尽快完善生态系统税收制度

(一)从保护重要生态屏障、考虑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生态移民生活困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税收角度出发,应当采取“税额减免、提高起征点”等税收手段,初步形成“生态无税区”。

(二)在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对矿产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在计算缴纳增值税时,将开采矿山中发生的采矿权转让费、生产探矿费、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等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的支出和购置节能减排设备所含进项税金应列入准予抵扣的范围。

(三)资源税的征收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合理提高税率标准。即提高有色金属和其他非金属矿原矿等矿种的资源税税额幅度上限, 辅之以提高税收负担的办法,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高于再生资源。

(四)应当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合理调整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之后在销售环节根据销售价格再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充分发挥资源税在节约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方面的调节作用。

二、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一)对开采石油、天然气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应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二)煤层气也属于自然资源,应对地面抽采煤层气征收资源税。

(三)借鉴国际经验做法,对自然资源输往本地区以外时,就该资源或者矿产品的产量跨地区征税。跨区域征税的纳税人虽然是在本地区从事矿山开采的居民或企业,但其负税人实际是资源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利用这种办法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四)对在境内从地下或其他水源地耗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列入水资源范围征收资源税,具体办法是:

1、根据水资源所在地海拔高度设置比例税率,地域海拔越高设置较高税率,按照使用水资源的径流量或者立方数按规定税率征税。

2、根据下游水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和用水量、水头大小确定起征点和累进税率,按发电量征收,规定每千瓦时定额税率。

3、按照税收征管属地原则,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河流管辖区域收取,确定水资源源头地和水资源利用地分享比例,对征收的水资源税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用于生态移民生活困难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水资源生态保护。

4、以城市用水销售量、工业用水自用量为依据征收水资源税。

三、开征环境保护税

(一)将资源开发及循环产业现行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税(费)改并,提升其立法层次,将排污收费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二)对在采挖各种中药材缴纳的“草皮承包费”纳入税收征纳范围征收环境保护税,其税收收入作为专用基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

四、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将地区采挖取得的中藏药材植物初级产品应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采挖人数进行规模控制,并进行采挖技术培训,提高保护草场意识,减少并淡化药材保健作用的宣染,从源头上杜绝无序疯狂采挖,保护草原原始生态。

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一)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原则性规定,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适当灵活的税权。如由现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改为全额恢复征收增值税,所征税款全部用于生态资源开发补偿,开挖回填、草原灭鼠等,让农牧民切实得到实惠,使生态环境恢复得到落实。

(二)为扶持资源循环经济,在还没有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前,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在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好的产业政策中增加循环经济在资源保护、节能减排方面购置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规定。

(三)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的规定。

税收优惠政策 篇5

收集日期:2013-07-23【编辑录入:】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渝府发(2013)47号)文件规定互联网企业可享受以税收下优惠政策,(一)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认定,通过认定的互联网企业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积极开展互联网企业认定试点工作,经认定的互联网企业,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全额征收3%的营业税。具体认定管理办法由市经济信息委、市地税局另行制定。

(三)经认定的互联网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涉农税收优惠政策选编 篇6

增值税优惠政策

一、农业产品

(一)自产初级农业产品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

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农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第一款)

(二)非自产初级农业产品

农业生产者销售非自产初级农业产品,或者非农业生产者销售初级农业产品,按照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2008年7月1日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摘自财税[2008]81号)

(四)粮食

1、对承担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的粮食,免征增值税。

(摘自财税字[1999]198号)

免征增值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县(市)国家税务局会同同级财政、粮食部门审核确定,并需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认定免税资格,未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认定,不得免税。享受免税优惠的企业,应按期进行免税申报,违反者取消其免税资格。经税务机关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9年内要全部纳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管理,自2000年1月1日起,其粮食销售业务必须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摘自国税函[1999]560号)

2、对其他粮食企业销售军队用粮(指凭军用粮票和军粮供应证按军供价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粮食)、救灾救济粮〔指经县(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凭救灾救济粮票(证)按规定的销售价格向需救助的灾民供应的粮食〕、水库移民口粮〔指经县(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凭水库移民口粮票(证)按规定的销售价格供应给水库移民的粮食〕,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字[1999]198号)

3、粮食部门经营的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凡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比照“救灾救济粮”,免征增值税。

(摘自国税发[2001]131号)

(五)食用油

对销售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业务的,免征增值税。

(摘自财税字[1999]198号)

二、农业生产资料

(一)基本农业资料

1、农膜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2001]113号)农膜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地膜、大棚膜。(摘自国税发[1993]151号)

2、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2001]113号)

化肥、农药、农机的征税范围具体见《增值税部分货物征税范围注释》(国税发[1993]151号)和其他相关单行文件点出的属于化肥、农药和农机的货物。

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各种类型包装的日用卫生用药(如卫生杀虫剂、驱虫剂、蚊香、消毒剂 等),不属于增值税“农药”范围。(摘自国税发[1995]192号)

(二)化肥

1、生产销售的氮肥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2001]113号)

2、生产销售的尿素产品免征增值税。

自2005年7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产品增值税由先征后返50%调整为暂免征收增值税。(摘自财税[2005]87号)

3、生产销售的磷肥(除硝酸铵外)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2001]113号)

4、生产销售的磷酸二铵免征增值税。

自2008年1月1日起,对纳税人生产销售的磷酸二铵产品免征增值税。(摘自财税[2007]171号)

5、生产销售的以免税化肥为主要原料的复混肥(企业生产复混肥产品所用的免税化肥成本占原料中全部化肥成本的比重高于70%)免征增值税。

复混肥是指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加工制成的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的肥料,包括仅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复合肥和仅用物理方法制成的混配肥(也称掺和肥)。(摘自财税[2001]113号)

6、生产销售的钾肥先征后返。

自2004年12月1日起,对化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的钾肥,由免征增值税改为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摘自财税[2004]197号)

(三)有机肥

自2008年6月1日起,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

有机肥产品是指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有机肥料指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指由有机和无机肥料混合和(或)化合制成的含有一定量有机肥料的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摘自财税〔2008〕56号)

(四)农机产品

1、农机产品按生产环节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批发和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其征税范围具体见《增值税部分货物征税范围注释》。(摘自国税发[1993]151号)

2、从2002年6月1日起不带动力的手扶拖拉机(也称“手扶拖拉机底盘”)和三轮农用运输车(指以单缸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三个车轮的农用运输车辆)属于“农机”,应按有关“农机”的增值税政策规定征免增值税(生产环节按13%税率征收,批发和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下同)。(摘自财税[2002]89号)

4、农用水泵、农用柴油机按农机产品征免增值税。

农用水泵是指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水泵,包括农村水井用泵、农田作业面潜水泵、农用轻便离心泵、与喷灌机配套的喷灌自吸泵。其他水泵不属于农机产品征税范围。农用柴油机是指主要配套于农田拖拉机、田间作业机具、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排灌机械,以柴油为燃料,油缸数在3缸以下(含3缸)的往复式内燃动力机械。4缸以上(含4缸)柴油机不属于农机产品征税范围。(摘自财税字[1994]60号)

(五)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

自2007年7月1日起,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免征增值税。

生产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的纳税人申请办理免征增值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由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质量技术检测合格报告,出具报告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须通过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相关资质认定。批发和零售滴灌带和滴灌管产品的纳税人申请办理免征增值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由生产企业提供的质量技术检测合格报告原件或复印件。未取得质量技术检测合格报告的,不得免税。(摘自财税[2007]83号)

三、饲料产品

(一)部分饲料产品

从2001年8月1日起,下列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 单一大宗饲料。是指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为来源的产品或其副产品。其范围仅限于糠麸、酒糟、鱼粉、草饲料、饲料级磷酸氢钙及除豆粕以外的菜籽粕、棉籽粕、向日葵粕、花生粕等粕类产品。

混合饲料。是指由两种以上单一大宗饲料、粮食、粮食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其中单一大宗饲料、粮食及粮食副产品的掺兑比例不低于95%的饲料。

配合饲料。指根据不同的饲养对象,饲养对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经工业生产后,形成的能满足饲养动物全部营养需要(除水分外)的饲料。

复合预混料。指能够按照国家有关饲料产品的标准要求量;全面提供动物饲养相应阶段所需微量元素(4种或以上)、维生素(8种或以上),由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和非营养性添加剂中任何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组分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均匀混合物。

浓缩饲料。是指由蛋白质、复合预混料及矿物质等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均匀混和物。(摘自财税[2001]121号)

(二)粕类饲料

从2000年6月1日起,进口或国内生产除豆粕以外的花生粕、菜籽粕等其他粕类饲料,免征增值税。

豆粕从2000年6月1日起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摘自财税[2001]30号)

(三)饲用鱼油

饲用鱼油是鱼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和肉鸡饲养,属于单一大宗饲料,自2003年1月1日起,对饲用鱼油产品按照现行“单一大宗饲料”的增值税政策规定,免征增值税。(摘自国税函[2003]1395号)

(四)矿物质微量元素舔砖

矿物质微量元素舔砖,是以四种以上微量元素、非营养性添加剂和载体为原料,经高压浓缩制成的块状预混物,可供牛、羊等牲畜直接食用,应按照“饲料”免征增值税。(摘自国税函[2005]1127号)

(五)饲料级磷酸二氢钙

自2007年1月1日起,对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产品可按照现行“单一大宗饲料”的增值税政策规定,免征增值税。(摘自国税函[2007]10号)

四、增值税起征点

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增值税起征点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云南省对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增值税起征点为:销售货物的月销售额为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月销售额为3000元;按每次(日)纳税的每次(日)销售额为200元。(摘自云财税〔2003〕19号)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

农用三轮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农用三轮车是指:柴油发动机,功率不大于7.4KW,载货重量不大于500KG,最高车速不大于40km/h的三个车轮的机动车。(摘自财税[2004]66号)出口退(免)税政策 对农副产品或以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听货物按规定及时办理出口退(免)税。自2009年6月1日起出口的部分以罐头包装的蔬菜、野生菌,按17%征收增值税的,可按15%的退税率退税。

(摘自财税[1995]52号,国税函[2009]116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法涉农优惠政策

(一)农、林、牧、渔业

1.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3)中药材的种植;(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5)牲畜、家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8)远洋捕捞。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企业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企业所得税优惠。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

3.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2008版)(1)种植业类

①粮食初加工

A.小麦初加工。通过对小麦进行清理、配麦、磨粉、筛理、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小麦面粉及各种专用粉。

B.稻米初加工。通过对稻谷进行清理、脱壳、碾米(或不碾米)、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成品粮及其初制品,具体包括大米、蒸谷米。

C.玉米初加工。通过对玉米籽粒进行清理、浸泡、粉碎、分离、脱水、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生产的玉米粉、玉米碴、玉米片等;鲜嫩玉米经筛选、脱皮、洗涤、速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生产的鲜食玉米(速冻粘玉米、甜玉米、花色玉米、玉米籽粒)。

D.薯类初加工。通过对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进行清洗、去皮、磋磨、切制、干燥、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薯类初级制品。具体包括:薯粉、薯片、薯条。

E.食用豆类初加工。通过对大豆、绿豆、红小豆等食用豆类进行清理去杂、浸洗、晾晒、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豆面粉、黄豆芽、绿豆芽。

F.其他类粮食初加工。通过对燕麦、荞麦、高粱、谷子等杂粮进行清理去杂、脱壳、烘干、磨粉、轧片、冷却、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燕麦米、燕麦粉、燕麦麸皮、燕麦片、荞麦米、荞麦面、小米、小米面、高粱米、高粱面。

②林木产品初加工

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含活立木、竹)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

③园艺植物初加工

A.蔬菜初加工

a.将新鲜蔬菜通过清洗、挑选、切割、预冷、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净菜、切割蔬菜。

b.利用冷藏设施,将新鲜蔬菜通过低温贮藏,以备淡季供应的速冻蔬菜,如速冻茄果类、叶类、豆类、瓜类、葱蒜类、柿子椒、蒜苔。

c.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和食用菌通过干制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初制干菜,如黄花菜、玉兰片、萝卜干、冬菜、梅干菜、木耳、香菇、平菇。

* 以蔬菜为原料制作的各类蔬菜罐头(罐头是指以金属罐、玻璃瓶、经排气密封的各种食品。下同)及碾磨后的园艺植物(胡椒粉、花椒粉等)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B.水果初加工。通过对新鲜水果(含各类山野果)清洗、脱壳、切块(片)、分类、储藏保鲜、速冻、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类水果、果干、原浆果汁、果仁、坚果。

C.花卉及观赏植物初加工。通过对观赏用、绿化及其它各种用途的花卉及植物进行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类鲜、干花。

④油料植物初加工

通过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蓖麻籽、芝麻、胡麻籽、茶子、桐子、棉籽、红花籽及米糠等粮食的副产品等,进行清理、热炒、磨坯、榨油(搅油、墩油)、浸出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植物毛油和饼粕等副产品。具体包括菜籽油、花生油、豆油、葵花油、蓖麻籽油、芝麻油、胡麻籽油、茶子油、桐子油、棉籽油、红花油、米糠油以及油料饼粕、豆饼、棉籽饼。

* 精炼植物油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⑤糖料植物初加工

通过对各种糖料植物,如甘蔗、甜菜、甜菊等,进行清洗、切割、压榨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制糖初级原料产品。

⑥茶叶初加工

通过对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进行杀青(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初制毛茶。

* 精制茶、边销茶、紧压茶和掺兑各种药物的茶及茶饮料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⑦药用植物初加工

通过对各种药用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挑选、整理、捆扎、清洗、凉晒、切碎、蒸煮、炒制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片、丝、块、段等中药材。

* 加工的各类中成药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⑧纤维植物初加工

A.棉花初加工。通过轧花、剥绒等脱绒工序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皮棉、短绒、棉籽。

B.麻类初加工。通过对各种麻类作物(大麻、黄麻、槿麻、苎麻、苘麻、亚麻、罗布麻、蕉麻、剑麻等)进行脱胶、抽丝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干(洗)麻、纱条、丝、绳。

C.蚕茧初加工。通过烘干、杀蛹、缫丝、煮剥、拉丝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蚕、蛹、生丝、丝棉。

⑨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初加工

通过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去除杂质、脱水、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工业初级原料。具体包括:天然橡胶生胶和天然浓缩胶乳、生咖啡豆、胡椒籽、肉桂油、桉油、香茅油、木薯淀粉、木薯干片、坚果。

(2)畜牧业类

①畜禽类初加工

A.肉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包括各类牲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经济动物)宰杀、去头、去蹄、去皮、去内脏、分割、切块或切片、冷藏或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分割肉、保鲜肉、冷藏肉、冷冻肉、绞肉、肉块、肉片、肉丁。

B.蛋类初加工。通过对鲜蛋进行清洗、干燥、分级、包装、冷藏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种分级、包装的鲜蛋、冷藏蛋。

C.奶类初加工。通过对鲜奶进行净化、均质、杀菌或灭菌、灌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

D.皮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皮张剥取、浸泡、刮里、晾干或熏干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生皮、生皮张。

E.毛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毛、绒或羽绒分级、去杂、清洗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洗净毛、洗净绒或羽绒。

F.蜂产品初加工。通过去杂、过滤、浓缩、熔化、磨碎、冷冻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蜂蜜、蜂蜡、蜂胶、蜂花粉。

* 肉类罐头、肉类熟制品、蛋类罐头、各类酸奶、奶酪、奶油、王浆粉、各种蜂产品口服液、胶囊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②饲料类初加工

A.植物类饲料初加工。通过碾磨、破碎、压榨、干燥、酿制、发酵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糠麸、饼粕、糟渣、树叶粉。

B.动物类饲料初加工。通过破碎、烘干、制粉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鱼粉、虾粉、骨粉、肉粉、血粉、羽毛粉、乳清粉。

C.添加剂类初加工。通过粉碎、发酵、干燥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矿石粉、饲用酵母。

③牧草类初加工

通过对牧草、牧草种籽、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收割、打捆、粉碎、压块、成粒、分选、青贮、氨化、微化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干草、草捆、草粉、草块或草饼、草颗粒、牧草种籽以及草皮、秸秆粉(块、粒)。

(3)渔业类

①水生动物初加工

将水产动物(鱼、虾、蟹、鳖、贝、棘皮类、软体类、腔肠类、两栖类、海兽类动物等)整体或去头、去鳞(皮、壳)、去内脏、去骨(刺)、擂溃或切块、切片,经冰鲜、冷冻、冷藏等保鲜防腐处理、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水产动物初制品。

* 熟制的水产品和各类水产品的罐头以及调味烤制的水产食品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②水生植物初加工

将水生植物(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麒麟菜、江篱、浒苔、羊栖菜、莼菜等)整体或去根、去边梢、切段,经热烫、冷冻、冷藏等保鲜防腐处理、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的初制品,以及整体或去根、去边梢、切段、经晾晒、干燥(脱水)、包装、粉碎等简单加工处理的初制品。

* 罐装(包括软罐)产品不属于初加工范围。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对《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内的项目进行调整和修订。

摘自(财税〔2008〕149号)

(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1.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4.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科技、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4.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6.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工作指引》)的要求。(摘自国科发火〔2008〕172号、国科发火〔2008〕362号)

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审核、认定程序和办法,见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国家税务局、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云科工发〔2008〕29号)及《关于2009年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云科工发〔2009〕13号)

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一)具体政策规定 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是指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

国家鼓励的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项目和《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

我省贯彻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时间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为10年。(摘自云财税〔2002〕19号)

自2006年1月1日起,对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鼓励类产业内资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目录的标准进行审核确认。

(摘自财税〔2006〕165号)

自2008年1月1日起,财税〔2001〕202号文件中《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执行。自2009年1月1日起,财税〔2001〕202号文件中《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第18号令)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商务部发布的《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执行。

(摘自国税函〔2009〕399号)

(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 农林业

1.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国家级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花卉无土栽培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发及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疾病防治

6.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7.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 8.种(苗)脱毒技术开发及应用

9.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以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 10.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及应用

12.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研究开发 13.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4.远洋渔业 15.奶牛养殖

16.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7.农业克隆技术研发

18.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

19.农、林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应用

20.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包括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气化、培育食用菌等)

21.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态家园等)

22.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3.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4.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5.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6.动物疫病的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新药开发 27.高产牧草人工种植 28.天然橡胶种植生产

29.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及应用

30.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31.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32.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33.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4.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35.水土保持综合技术开发及应用 36.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37.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8.防护林工程

39.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40.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1.抗盐与耐旱植物的培植

42.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43.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发 44.中幼林抚育工程

45.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6.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47.林业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8.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和三剩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 49.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培植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50.地道中药材和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养)殖

51.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的人工培育及开发 52.木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

53.竹质工程材料、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54.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5.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和应用 轻工

1.符合经济规模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纸板生产 2.天然食品添加剂原料及生产技术开发应用 纺织

1.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 2.采用化纤高仿真加工技术生产高档化纤面料 3.各种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生产

4.纤维及非纤维用新型聚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产

5.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6.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 7.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8.高档地毯、抽纱、刺绣产品生产 9.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

10.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纤维(聚乳酸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动植物蛋白纤维等)生产 其他服务业

1.粮食、棉花、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

2.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及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设施建设

3.农、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摘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

(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鼓励类 农、林、牧、渔业 1.中低产农田改造

2.木本食用油料、调料和工业原料的种植及开发、生产 3.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干鲜果品、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及产品系列化开发、生产

4.糖料、果树、牧草等农作物新技术开发、生产 5.花卉生产与苗圃基地的建设、经营 6.橡胶、剑麻、咖啡种植

7.中药材种植、养殖(限于合资、合作)8.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有机肥料资源的开发生产 9.林木(竹)营造及良种培育、多倍体树木新品种和转基因树木新品种培育

10.水产苗种繁育(不含我国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11.防治荒漠化及水土流失的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经营

12.水产品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水产养殖、生态型海洋种养殖 农副食品加工业

1.生物饲料、秸秆饲料、水产饲料的开发、生产 2.水产品加工、贝类净化及加工、海藻功能食品开发 3.蔬菜、干鲜果品、禽畜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食品制造业

1.婴儿、老年食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生产 2.森林食品的开发、生产和加工

3.天然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生产(限于合资、合作)饮料制造业

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 纺织业

1.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 2.高档织物面料的织染及后整理加工 3.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4.高档地毯、刺绣、抽纱产品生产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和竹材的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第57号令)

(三)《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目录》-云南省 1.优质桑、蚕产品的开发生产

2.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后续产业开发

3.特色食用资源开发及应用

4.亚麻加工、开发及副产品综合利用

5.丝绸产品深加工

6.动植物药材资源开发生产(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禁止类的除外)

(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4号)

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对2007年3月16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公布之前设立的企业,已经批准享受我省制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未明确优惠期限的,从2008年1月1日起给予5年的过渡期限,执行到2012年12月31日为止。

(摘自云政发〔2008〕75号)

符合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的规定,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自确定之日起,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1〕124号)文件的规定,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经营所得,并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7

一、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根源

本轮通胀是多重因素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现, 毋庸置疑, 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 是前期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带来了流动性泛滥, 即过度充裕的货币流动性成为本轮物价上涨的基础。从目前市场货币流动性状况看,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央行最近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6月末, 人民币贷款余额51.40万亿元, 同比增长16.9%, 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2和3.0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17万亿元, 同比少增4497亿元。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的全线飙升, 也反映出银行资金面已呈吃紧态势。

然而, 本轮通胀的形成不只是由过度的货币需求造成的,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内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针对不同的通胀成因, 政府应采取不同治理对策。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胀, 治理手段在于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而在面对成本冲击时, 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显得捉襟见肘, 而且还可能使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1.食品价格继续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 7月第一周, 猪肉价格较前一周再涨2.3%, 鲫鱼、鲤鱼和小黄花鱼等分别上涨1.3%、1.3%和0.1%。农业部监测数据也显示, 7月以来的“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较6月下旬明显提升, 显示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其实进入2007年, 我国经济中的通胀压力不断扩大, 今年以来更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国内气候异常。此前的干旱迅速转入近期的洪涝, 严重影响农产品收成, 导致农产品涨价预期增强。同时, 各地工业用水、用电以及天然气价格普遍上调, 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 均使得抗击通胀的形势严峻。用于食用油生产的花生等主要原料价格一涨再涨、汽油价格多次上调造成运费不断上涨以及人工等其他费用上涨等, 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 构成现实商品物价的上涨压力。成本推动是物价创三年内新高的主因。

2.贸易顺差持续高增长——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表明, 在出口增速持续回落、进口放缓大超市场预期下, 由于进口下滑速度更快, 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 达到了222.7亿美元, 创年内新高。1到6月贸易顺差虽有下降, 但总体贸易顺差趋势仍呈现高增长, 这表明成本压力对中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没有明显影响, 信贷和企业利润增长率较高, 预计投资可能继续扩大。在旺盛的总需求拉动之下, 通胀有加速和扩散趋势,

3.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日益明显——输入型通胀

借着人民币升值之际, 境外资金大举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一定程度推动货币流通过剩, 从而推高物价。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政策, 外汇可以自由兑换成人民币, 而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有限制或管制。大量的海外游资进入中国, 中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全额给予兑付。几百亿上千亿的外汇涌入, 现有的人民币就不够用了, 因此中央银行被迫多发行人民币。这样, 国内的货币 (通货) 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实物的生产量的增长, 从而导致了单位货币, 即人民币的购买力的下降, 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胀压力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 外汇占款持续高位, 给央行管控流动性总量的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二、正确选择税收政策的必要性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看, 今年6月份同比上涨6.4%, 比5月份的5.5%上升了0.9个百分点, 创下三年来的新高。这表明尽管今年上半年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三次加息, 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双管齐下显示出政府抗击通胀的坚定决心, 然而, 抑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难道是因为货币调控存在时滞性, 紧缩效果尚未充分显现?恰恰相反, 商业银行已经感觉到“双率”调控的紧缩力度, 新增贷款规模也出现了明显回落, 广大中小企业正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究其原因, 在于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因素较为复杂, 既包含了成本推动的因素, 又包含了需求拉动因素, 单凭紧缩性货币政策, 其调控效果有限。要从根本上控制这些影响通胀率的因素, 除了从紧货币政策之外, 更需要财政政策等其他手段的充分介入。应该说, 以财税政策应对通胀压力的重点, 一方面在于努力缓解和控制影响物价的成本、需求和预期因素, 另一方面则是努力缓解通胀给社会福利所带来的危害, 避免普通公众利益过度受损,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1.无论就宏观经济的运行还是就微观经济的运行来说, 税收变化都会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 形成货币的流动性效应。增税效应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减税效应从供给方面减轻通货膨胀;增税的流动性效应从货币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宏观税收理论, 着重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税收如何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抑制经济衰退。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财富慢慢转移到居民手上, 1978年全国居民存款280多亿, 到了2006年是将近16万亿, 居民手上拥有大量社会财富是几乎不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对这个特殊国情, 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是, 不管央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紧缩措施都很难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或趋势, 只会在金融市场上引起短期的心理恐慌或者是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向变化。税收制度供给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对经济的影响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基础, 以国家颁布的税法为依据, 具有极大的“刚性”, 尤其在我国处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力较强的经济转型环境下, 作用更为突出。如果税制设计高效合理, 能够与税收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基本切合, 就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 执法者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 政府就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

2.转轨经济的税收政策优于货币政策。正确应对当前通胀风险, 必须首先分析我国通胀。通常, 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CPI 。当然, CPI只是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除了CPI还有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 和RPI (零售物价指数) 。换言之, CPI只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与通货膨胀率等同。如果要全面地衡量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情况, 只有用GDP紧缩系数才能反映。从理论上讲,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两种概念, 即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运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 实际GDP是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二者的关系为: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因此, 通货膨胀率 (GDP紧缩系数) =名义GDP/实际GDP。

就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目标而言, 当前的理论研究只盯住物价稳定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反通货膨胀政策目标简单地确定为物价稳定, 不仅不可能通过稳定物价来稳定经济, 相反可能在单纯的稳定物价的政策实施过程中, 使得经济生活变得更为不稳定。IS-LM曲线是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模型, 不仅被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衰退、高涨和充分就业状态, 而且用来论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IS-LM模型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 对于转轨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 应用IS-LM曲线比较分析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 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投资 (I) 与利率 (R) 、收入 (Y) 与储蓄 (S) 的一般关系, 即利率 (R) 是核心指标, 是投资 (I) 的主要依据。影响通胀的决定因素是投资和储蓄, 也是模型中IS曲线的变量, 以此分析方法作为检验政策效果的依据符合数理原则。那么, 转轨中的IS曲线有什么特征呢?在中国现实中, 投资主要不是以利率为中心进行的。到目前为止, 中国投资中的主体是公共资金, 包括财政、银行和国企, 这里既有国有企业自身通过积累的投资, 又有而且更多的是财政投资和从国家专业银行、资本市场融资进行的投资。因此, 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掺有政府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对利率的考虑放在了较靠后的位置上。总的来看, 转轨经济决定了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不大, 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灵敏, 储蓄对所得增长与否反应并不灵敏, 不论所得增长与否, 预期不稳定都会导致储蓄增加。1998—2002年, 多次调低利率却不能形成投资热潮, 反而放松了流动性, 就是证明。

三、针对当前新旧涨价因素压力下的税收政策选择

首先, 从总供给方面发挥税收效应, 从而优化供给结构, 弱化通胀压力。

通胀对企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造成折旧扣除的减少而使公司的实际税负大幅度提高。一个行之有效且针对性很强的办法, 就是可以让积极财政政策在抗通胀和保增长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更明确一点说, 就是给企业降税。在此情况下, 政府采取具有对企业减税效应的政策, 就会避免企业向最终消费者过多转嫁成本, 从而把部分“通货膨胀税”返还给企业其次, 从总需求方面发挥税收效应, 从而适度抑制总需求, 降低通胀拉动作用。首先, 降税明面上是给企业减负, 但实质则是惠民。换言之, 降税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动力, 使供给增加, 并提供更多的岗位实现稳定就业, 减缓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 又有助于缓解通胀预期。在生产成本逐步增高前提下, 企业调高产品价格的冲动难以抑制。比如最近鲁花等食用油的先后涨价。国内目前税制设计是以流转税为主, 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其特点就是具有隐蔽性, 且最终大多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流转税在中国总税收收入中占比约为60%-70%。数据显示, 上半年国内增值税完成12431.30亿元, 同比增长19.7%, 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4.8%;消费税完成3760.75亿元, 同比增长20.2%, 占比7.5%;营业税完成7150.8亿元, 同比增长24.4%, 占比为14.3%。尽管减税未必会成为企业不涨价的理由, 但适当降低流转环节的税率, 至少对降低企业成本压力有正面作用。对于企业所得税, 一种选择就是促进税收指数化, 并把重点放在税率结构和税负减免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通胀率, 对所有收入级别实行指数化调整, 另一方面在税负减免上, 对纳税扣除额等实行指数化, 并对受通膨影响较大的生计扣除等予以相应调整。

其次, 针对成本推动, 一方面,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抑制物价上涨中的独特作用, 通过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和范围, 建立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长效机制, 确保供给稳定;另一方面, 政府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尽量避免因政策过度波动而陷入“越调越乱”的窘境。在通胀环境下, 税收要避免对经济的扭曲, 并强化公平作用, 体现向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倾斜, 弥补通胀给其带来的福利损害。例如,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 通胀使名义收入提高, 相应缴纳税额增加, 这给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 使个税产生逆向再分配效果。因此,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 与企业所得税一样, 许多国家都采取个税指数化措施, 即按照每年通胀率的变化, 自动确定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 以便剔除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 主要包括免税额和纳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

第三, 资源税的改革宜慢慢来。

日前,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透露, 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除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外, 征收范围也在石油天然气的基础上扩展到其他资源产品。

资源税推广到其他产品, 相应的企业就会将这些成本向下游传递, 下游企业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 从而增强通胀预期。因此, 资源税改革推出的时点也应该重点考虑通胀压力的变化。资源税改革急不得, 需要慢慢来。

虽然政府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旺盛的货币需求, 然而, 生产技术及金融产品创新严重匮乏, 新的产业兴奋点又尚未显现, 再加上股市持续低迷、楼市步入下行调整, 都使得过剩的市场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去处。因此, 从减少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而言, 加快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也是利大于弊。

总之, 通胀虽然说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不能仅靠收缩流动性来抑制。调控政策组合的多管齐下, “堵”和“疏”并举, 才是抑制本轮通胀的有效利器。

四、结论和展望

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对经济健康成长与人民生活改善都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这种通胀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 更是经济深层矛盾积累的结果。

最显著的是货币政策的负面累积效应已凸现。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来看, 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1.04%。虽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38%, 但上半年汽车、房地产相关商品销售放缓。此外, 海关总署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 6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单月增速为17.9%, 比5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已连续四个月下滑;同期进口增速也超预期大幅下滑, 表明经济增速有进一步放缓迹象。同样, 作为判断未来经济走势重要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 6月份为50.9%, 尽管仍高于50%这一用来判断经济是否处于扩张区间的临界值, 但比5月份低了1.1个百分点, 并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 反映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上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乏力, PMI数据持续下滑, 不免使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产生担忧。

因此, 除了货币政策, 财税政策也应成为反通胀的核心手段。其政策作用的重点, 一是针对引发通胀压力的各种因素展开调控, 二是努力弥补通胀对社会福利的损害。我们要相信调控政策组合的多管齐下, 国家经济会步入正轨, 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 2008.

[2]乔松.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工薪所得免征额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洪雪飞.通货膨胀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印度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1) .

[4]梁尚敏.加强财政调控与抑制通货膨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95, (04) .

环境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篇8

关键词:税收政策;节能环保

一、日本汽车税收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买入新车时要向地方政府缴纳车辆购置税,税率为购车价格的5%,而对于微型车来说优惠为3%,同时还要向国家缴纳车价的5%作为消费税。在日本,几乎所有商品,包括服务(酒店住宿等),都要缴纳消费税,税率统一为5%,这与欧洲征收的附加价值税相似。

第二,从买下汽车那年起,就要开始向国家缴纳车辆重量税,向地方政府缴纳汽车税。汽车重量税,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汽车重量征收的税种,征收的目的是道路的建设和维修。车辆越重,对路面的伤害就越大,因此要缴纳的税就越多。对于乘用车而言,0.5吨重的车每年要缴纳6300日元的重量税,1.45吨重的车需缴纳1.89万日元,1.53吨重的车就要交2.52万日元。在日本,根据车种不同,每1-3年要到国土交通省接受车辆检查,重量税就是在那时缴纳的。汽车税是汽车拥有者每年缴纳的税金,税额根据车辆的用途和发动机排量而定。企业营业用车的税率较低,而个人拥有的家庭用车税率较高。排量1.5升的家用车每年应缴税额为3.45万日元(约2760元人民币)。

第三,在购买油料时也要缴税,这部分已经包含在加油时所支付的金额里了。每升汽油包含48.6日元挥发油税、5.2日元地方道路税,约占汽油价格的40%,因为是包含在汽油价格里的,所以大家没感觉到缴税。国家在征收这部分税后,会将地方道路税返还给地方政府。每升柴油要收32.1日元的柴油税,由地方政府全额征收。每千克LPG要收17.5日元石油瓦斯税,由国家征收。不同燃料税额不同,税金征收主体不同,这是日本汽车燃料税制的一大特点。

第四,2009年4月1日起,日本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环保型汽车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实施优惠税率。日本政府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定义为“新一代汽车”,而且于2009年6月开始对这些类型的汽车在一些税目上进行大幅度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消费者在购买节能环保汽车享受上述优惠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汽车以旧换新,一般情况下还可以获得10万日元的补贴,而这笔高达3000亿日元的费用都将由日本政府买单。

第五,2013年,日本政府对汽车重量税进行了改革,提出对环境污染严重且车龄超13年的旧车增加数百日元的税额,对低油耗低排放的车辆实施第一年免费、第二年降低50%等减税措施。

目前,日本政府对汽车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设想是,简化及减轻复杂且繁重的汽车相关税收,即根据“简化、减免、环保”的宗旨,将现行的9种税目的税收体系简化为购置、保有和行驶阶段各为一种税目的税收体系。

日本政府设计的汽車消费方面的税收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汽车总量和新增汽车数量,也有效地引导着车主使用车辆的消费模式。环保型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告诉消费者,能源使用效率越高,缴税越少;能源使用效率越低,则缴税越多。

二、日本的汽车税收政策值得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税负结构方面。日本的汽车税收有多达9个税种构成,涵盖了汽车的购买阶段、保有阶段和行驶阶段。显然,日本的汽车税收不仅复杂而且繁重,纳税人只要拥有车辆,即使不行驶,亦需缴纳高额税金,以此鼓励人们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充分体现道路交通公平受益、低碳环保的理念。

(二)税额设计方面。日本汽车税收中最大比重是燃油税,其税率为120%,接近总税负的50%,体现了“谁用路谁负担、多用路多负担”的合理原则,并促使了厂家研制节能汽车,推广经济型轿车的使用。

(三)征收标准方面。日本针对不同排量、不同的吨位、不同车型的车分别制定不同的征收标准,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限制大排量汽车。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时,对高油耗、大排量、污染严重的汽车征收惩罚性的高税收。

(四)税收优惠方面。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研发生产更加节能、排放更达标的新型汽车,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类低油耗的节能环保型汽车。

三、优化我国汽车税收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减少费,增加税。因为费用的收取缺乏规范性,具有随意性大、各地征收的标准和数额不同等缺点,而税收则不同,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乱收费的情况,不会出现偷逃应交税款的情况,消费者交纳的费用公开、透明。所以,车辆中的“费”改“税”后,便于管理,也让缴费的科学性、公开性深入人心。不论从征管还是交纳都是进步。以高速公路收费为例: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实现乘用车高速公路的费改税,则既能够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率,降低油耗,同时也能解决部分路段、部分时段高速公路因收费带来的拥堵问题。

(二)调整购置环节与使用环节税收的比例。与日本相反,在我国,购置环节的税收远高于使用环节的税收。也就是,买车难,用车易。使用环节税收抵,造成的结果是:一旦一个家庭买了车,使用费用相比购买较为低廉,在和公共交通作比较时,只要费用悬殊不要太大,都会选择使用自己的车辆,而放弃选择公共交通。这样,大量的私家车使用,造成堵车,交通压力变大,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也变大。以北京为例:北京人交通选择次序为:小轿车、地铁、地面公交。北京市私人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5公里以下出行占私人小汽车出行总量的40%以上,私人小汽车使用存在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由于路网的建设速度赶不上汽车消费速度,所以道路拥堵是北京交通的特色。因此,我国应该降低购置环节税收,增加使用环节的税收。

(三)酌情取消或者降低车辆购置税。当前我国的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规定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这些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利好消息,但毕竟是一项临时政策而非税收法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车辆购置税的税率过高,征收的对象范围过宽,几乎囊括所有类型的汽车。日本的汽车购置税只对私家车征收,在2018年以前执行如下暂定税率:对私家车按购置价格的5%征收;对营运车和微型车按购置价格的3%征收;对售价低于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7万元)的微型车免征购置税。从促进汽车的销售和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应当借鉴日本的做法,取消作为生产资料并进人生产和运输领域的商用车购置税,仅对作为消费资料使用的私家车和公务用车征收购置税,且购置税的税率应在5%左右为宜,对采用清洁能源的汽车可考虑免征购置税。汽车税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应当是尽量减少车辆购置阶段和保有阶段的税赋,适度加大车辆使用阶段的税赋。遵循这一原则将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又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况且依照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因税率降低和征税范围的缩小导致车辆购置税收入的降低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总之,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交通堵塞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转变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汽车行业绿色制造水平,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要求;是提升我国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汽车税收政策的优化,将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PZY2015C231

参考文献:

[1]张星.我国汽车税收政策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5,(8)

上一篇:年度企业文化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司员工个人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