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推荐10篇)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1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的,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管理会计已经在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近几年,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局限性,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研究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减弱。近几年我国学术研究偏重于财务会计领域,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越来越弱,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高校学生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数量都不断减少。在我国学术领域管理会计明显已经不受重视。在一些高校会计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管理会计,过分偏重财务会计。

(二)尚未建立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造成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当前我国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多缺陷,比如没有明确研究对象、尚未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管理目标。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也会影响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三)管理会计在实务应用中没有受到重视。虽然我国在理论上已经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在实务应用过程中管理会计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的相关方式,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会计理念,只偏重财务会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也不重视对学生管理会计处理方式的教育,只重视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使得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管理会计的从业能力,影响管理会计发挥其作用。

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信息。通过管理会计的处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比如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等。

(二)管理人员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通过运用专门的方法可以分析本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信息和会计资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为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经营状况和竞争对手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对企业管理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管理决策有辅助和审核作用。作为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通过合理利用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辅助和审核企业所做出的管理决策。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其作用更为显著。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高专学校也需要从自身教育实际和管理会计发展实际加强对管理会计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多元化的成本计量目标及成本概念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经济改革步伐逐渐扩大,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这种情况下市场中的企业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面临更多竞争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会计也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融合预测、计划、核算、管理、决策、分析等多种作用。所以,未来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计量目标的建设和成本概念的多元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未来满足多元化的管理目标,要将原本的预计成本划分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差量成本、变动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等,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企业经营成本,控制企业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完善标准成本制度、计划成本制度、目标成本制度等成本计量制度;三是要建立多维成本概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确定成本的内涵,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在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教育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和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会计的作用,紧跟未来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步伐。

(二)战略成本中价值链分析成为关键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我国企业除了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以外,还需要面对国外企业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树立明确的战略管理思想,尽管目前国内外针对战略成本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针对战略成本应用方式的研究仍然存在欠缺,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具体指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链式活动,也包括了企业的外部经营活动,比如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外部客户和企业自身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企业利润。所以,未来在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以价值链分析为主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有效分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有效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我国管理会计朝着战略成本管理方向发展过程中,价值链分析将成为关键。

(三)绩效考核中财务与非财务平衡指标成为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目前我国企业在评价投资绩效时多选择应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投资状况,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指标的局限性也日益增大,甚至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时应该引入非财务平衡指标,合理利用管理会计的作用,综合财务指标中存在的缺陷。这是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要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地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四)典型案例研究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方法,但是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典型案例研究阶段,重视管理会计的实用性研究。所以,目前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比较片面,未来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以典型案例研究作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典型案例研究过程中应该了解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实际,结合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管理会计的现存问题,并且制定适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把握我国基本国情,而不能照搬国外研究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管理会计的实务问题,而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提高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水平。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西藏,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企业要想适应这种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优化内部结构。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由传统的管理到战略性的管理的转型。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董可用在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一书中比较全面的指出: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1]。

2人力资源管理在西藏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尽管国内外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各组织和企业面临着剧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2]。但人力资源管理在西藏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政府过多地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公民劳动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开始过多地参与到企业内部的招聘中来,并制定了一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要求企业必须遵守[3],这样以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得到了调整。其次,西藏是一个偏远的地区,为了挖掘更多的人才,企业往往以高薪水高报酬的条件来进行招聘,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人力资源开发,便对当地的企业在资金上提供了一些扶持的政策,无形当中参与到了当地的人力资源中来。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日益明显。西藏地处中国的边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高成本的薪酬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内部运行的成本,加之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在此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就是一个很好选择,外包就是企业把自己组织内部事务转交给其他公司来承担[4],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发展趋势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而且是国际间的竞争,企业如果想要立有一席之位,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挖掘高水平人才的管理者,不应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世界进行人才招聘。这样才能。

2.4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虚拟化。美国学者Ly Le Spencer Jr.对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做了代表性的阐述:“一切人力资源服务将能根据要求及时地在最便利的场合———全世界的任何时候得到。”这就是“虚拟”人力资源[5]。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外则不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内则要较少组织层次结构,精简员工,较少运行成本。并允许内部员工在企业内部网站上提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和意见,这样以来,就可以减少专门聘请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费用。

3西藏地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西藏由于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首先,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出现紧缺现象,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高职位人才更是紧缺,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得不到最优化,和内地相比竞争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使得企业的发展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4西藏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对策研究

面对西藏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4.1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再培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构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组建一个充满活力气息的企业。

4.2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建立合理的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减少企业组织层次,建立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度[6].比如关注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员工的需求,这样,员工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绩效。

4.3根据企业特点,构建自己的管理体制。企业不能全部照搬照抄别的管理体制,在借鉴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经验的同时,要考虑本企业的现实是否与其相同或一致,比如与成功企业的所处环境、企业特点是否雷同等[7]。在构建自己的管理体制时,应着重对企业岗位和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做好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计划,建立一个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可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海啸.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HR论坛,2010.

[3]刘芳,吴欢伟,刘卓.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6.

[4]孙健敏.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HR世界,2011.

[5]谢柯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

[6]廖泉文,万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英语学习档案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1. 学习档案的国外研究简述:

学习档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最早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standardized test)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学习档案作为评价手段受到了欧美教育家的普遍的推崇,国外学者从对学习档案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证研究中。利用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反思也是学习档案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反思"是学习档案的必要因素并把它定义为学习档案的关键特征。目前的国外学者对学习档案的研究已从纸质学习档案过渡到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较少有将学习档案与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如学习档案在听力学习上的运用。

2. 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献资料选取中国期刊网2001年至2011年与学习档案相关的论文作为资料来源。Portfolio在中国有不同的翻译,所以笔者采用"学习档案"、"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袋"、"学习文件夹"、"档案袋"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摒除与英语教学方面相关不大的文章,最后确定100篇文章作为本研究分析的对象。分析结果如下:

(l)学习档案在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

学习档案在我国教育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时间虽不长,但与此相关的研究自2002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促进学习档案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阐述了学习档案的作用,指出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反映其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通常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学习档案评价已经开始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始实验,国家基础教育部也将"学习档案评价在中小学的应用"作为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课题研究项目。当时国内的研究者对学习档案及其评价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理论的可行性角度给出了一些详细的操作程序,但具体的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

(2)学习档案研究者及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

笔者通过对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国内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相应的开展学习档案教学应用研究的人员也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学。广西、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和薄弱。而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机构又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从现状看出,学习档案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使用的新评价工具,在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相对容易应用和普及,而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则有待加强和推广。

(3)學习档案研究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是国内学习档案研究的特点。主要反映理论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47%,而反映教学实践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3%,二者的比例基本持平。文献研究发现,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的综述和学习档案评价理论的探讨,而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在中小学的应用。

(4)学习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应用的情况

由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学习档案在主要应用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中,相关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2.3%,其他教育阶段如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占总数的27.7%。这一结果表明国内的中小学是英语学习档案应用研究的主要阵地,这与新课改的推行是相关联的。笔者预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英语学习档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会更加普及。同时,由于形成性评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学习档案在其他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拥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中的应用也会逐渐增加。

(5)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情况

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是在继承传统纸制学习档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新型学习档案。由于国内中小学校受到网络技术和电脑普及的制约,所以电子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少,相关论文数量只占学习档案论文总数的8%。文献研究分析表明,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电子学习档案的教学和评价等。笔者预测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子学习档案所具备的强大功能和灵活便捷的特点,学习档案的研究将会朝着电子学习档案这个重要发展方向。

(6)学习档案实践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侧重点。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英语学习档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学习档案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多数研究集中在写作和阅读这两项技能的提高上。由于学习档案与听力和口语两项技能结合的实施难度较大,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内较罕见。同时国内学习档案研究内容又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学习档案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的项目,让学生完成,由学生自己把完成此项目的佐证材料保留下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做出分析,进而对学生相应素质发展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 笔者预测,随着社会对学生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档案研究与学生听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

3.结语

最近十多年,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借鉴西方学习档案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英语教育实际,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英语学习档案目前在国内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其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对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笔者所在的广西自治区内,对学习档案进行应用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屈指可数,希望该研究能对广西区内高校的英语学习档案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Murphy Sandra M. Who should taste the soup and when? Designing portfolio assessment programs to enhance learning[J]. Clearing House,1997.

[2] Paulson,F.L,P.R.Paulson&C.A.Meyer.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3] 巴里•J齐默尔曼、塞巴斯蒂安•邦纳、罗伯特•科瓦齐著,姚梅林、徐守森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

[5] 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价一行为表现评价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马玉宾、熊梅.试谈档案评价中的学生[J],《教育发展研究》 , 2002 .10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4

摘要

从分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入手,从瓦斯、煤尘、火灾、水害和顶板事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矿井主要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概括了近年来灾害防治技术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瓦斯抽放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工作面防尘技术、突水水源探测技术和巷道顶板支护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现阶段防灾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理论基础薄弱、设备水平低下、防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最后对今后矿井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煤矿灾害;矿井安全;防治技术

1煤矿灾害的主要类型

1.1瓦斯灾害

瓦斯灾害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主要表现在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一旦发生,直接摧毁矿井设施,威胁人员生命安全,甚至迫使煤矿停产中国煤矿几乎全是有瓦斯涌出的矿井,全国煤矿每年的瓦斯涌出量超过,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增加,不少原来浅部为非突出的矿井转化为突出矿井,突出强度和频度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增大。

1.2煤尘灾害

煤尘是煤炭开采的伴生物,其主要危害是威胁工人身体健康和引发粉尘爆炸煤尘属于呼吸性粉尘,井下作业人员长期吸入煤尘后,会患呼吸道疾病,尘肺病甚至肺癌。据有关资料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煤矿接触煤尘作业的人数多达250万,尘肺病人数累计达21.2万人,患病率高达8.5,每年因尘肺死亡人数在2500人左右。另外,井下空气中的煤尘达到一定浓度时,在一定的温度和火源下就可能引发煤尘爆炸。中国煤矿中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煤矿总数的60以上,煤尘爆炸指数在0.45以上的煤矿占16.3。2005年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的特大煤尘爆炸,伤亡219人,直接经济损失 4293万元。

1.3矿井火灾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矿井火灾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安全生产,重则烧毁煤炭资源和物资设备,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瓦斯、煤尘爆炸。中国是一个矿井火灾灾害较严重的国家,几乎所有的产煤区都存在自然发火危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煤层自燃形成的矿井火灾数百起以上,其中以内因火灾居多,影响煤量上百亿吨,煤炭资源损失量在2亿t左右,平均发火率为0.318次/Mt。

1.4矿井水灾

矿井水害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水的危害。煤矿水害主要是矿井突水,由于来势凶猛、水量大,一旦防范措施采取不力或排水能力不足,往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中国是世界上受水灾危害最严重的主要产煤国之一,据统计,目前国有重点煤矿中受水害威胁的矿井约占矿井总数的0.48以上。以2010年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328特大透水事故为例,事故由小窑老空水透水所致,造成153人被困井下,后经全力抢救,115人获救,另有38名矿工遇难。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数亿元,仅抢险花费就超过1亿元,共排出水量约45900m³

1.5顶板事故

顶板事故是矿井开采过程的采、掘、维修工作面或是在已掘成的巷道等处所发生的冒顶、片帮、掉矸等人身伤亡和非伤亡生产事故的统称,是煤矿中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国内外煤矿事故统计资料表明,顶板事故在各类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中国顶板事故的伤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总伤亡人数的0.38。近几年,随着高档普采和综采的发展,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防治技术的提高,顶板事故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如2009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顶板事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总死亡人数的0.357。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2.1 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矿井瓦斯灾害的治本措施是煤层瓦斯抽放,包括本煤层、邻近煤层、穿煤层和采空区等不同层位和地点瓦斯的抽放。近年来,试验研究成功多种实用的瓦斯抽放技术,如本煤层工作面边掘边抽技术,邻近层开采卸压瓦斯抽放技术,穿层上向钻孔瓦斯抽放技术和采空区埋管抽放技术、瓦斯灾害治理的重点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和瓦斯爆炸预防,前者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防突技术体系,即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和安全防护措施,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在突出区域的预测和监测方面,研制成功以钻孔钻屑量来判断煤层突出危险的瓦斯突出预测仪和基于声发射、电磁辐射原理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连续监测技术与设备,后者的主要成果是开发了瓦斯爆炸危险性预测评价技术和防治专家系统,建立了矿井瓦斯爆炸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引进和研制了基于光学、热学原理的 测定仪和传感器,为煤矿井下提供了新的瓦斯检测和报警技术。

2.2 煤尘灾害防治技术

由于煤炭开采必然产生煤尘,使得采煤工作面成为煤矿井下粉尘的主要来源,因此工作面防尘技术是煤尘灾害防治的重点,包括对采煤产生的粉尘实施高压水喷雾降尘技术措施,从源头减少煤尘的产生量;在液压支架#放煤口实施自动控水喷雾降尘技术,进一步降低粉尘浓度;在转载点安装气流循环除尘装置,用密闭罩将尘源与外界隔离,在罩内引射气流循环除尘"主要研究成果有: 改进和完善了系列湿式除尘器的技术特性,提高了除尘效率;研究了声波雾化#磁化水#预荷电喷雾降尘等新技术,提高了水喷雾降尘的效果;重点开发了布袋除尘器,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除尘效率分别达99.5和 95.5,有效控制了呼吸性粉尘。

2.3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矿井火灾是制约煤矿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煤矿的防灭火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在火灾预测方面:标志气体仍然是煤矿火灾预测最主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代表性煤样进行自燃模拟试验,研究得出煤样在低温氧化期、加速氧化期、激烈氧化期3个阶段的灵敏气体指标;同时,研制了火灾束管检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煤矿专用气相色谱分析仪、红外线分析仪和井下气体传感器;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及其专用仪器ZRJ-1型煤自然界燃性测定仪,己在中国煤矿普遍推广和应用。②在火灾治理方面:针对外因火灾中最为严重的胶带输送机火灾,先后研制出多种胶带输送机火灾检测和自动灭火装置,如DFH型、KHJ-1型、KJS50004型胶带输送机火灾监测系统;针对内因火灾,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灭火措施是灌浆,围绕灌浆发明了多种新型灌浆材料及添加剂,开发出新型悬浮剂、胶凝剂、复合胶体材料及配套工艺设备和以粉煤灰、黄泥为骨料的气固液三相泡沫。

2.4矿井水害防治技术

煤矿水害是矿井基建、生产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灾害,长期以来中国在煤矿防治水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水源探测方面,开发了基于不同原理的各种探测技术和设备,包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瞬变电磁探测技术、音频电透探测技术、I}J117型矿井水情实时监测系统、ARISE数字地震勘探仪和YJSY(A)型水位遥测仪等;②水害治理方面,特别针对矿井水患的预处理,研究了局部注浆加固、底板改造技术、帷幕截流、主动疏水降压技术和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等技术措施。

2.5顶板事故防治技术

顶板事故防治包括工作面(采场)顶板事故防治和巷道顶板事故防治。①工作面(采场)顶板事故防治:近年来,采煤工作面普遍采用单体支柱、综采支架和滑移支架等先进支护装备,有效控制了顶板的大面积冒顶现象。②巷道顶板事故防治.不同类型的巷道支护技术各不相同。对于服务年限较长、地位比较重要的开拓大巷和车场酮室,要求支护强度高,一般采用锚网索+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对于服务年限较短、地质条件较好的采准巷道,目前井

下应用最多的是锚网支护;而对于开采条件复杂的巷道,往往采用各种复合支护技术,并加强支护的强度和刚度。

3煤矿灾害防治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井下安全生产形势也呈现逐步好转的态势,近几年煤矿安全生产情况见表1,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依然偏高如图1所示,说明现阶段煤矿灾害防治技术发展仍显不足,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煤矿防灾技术理论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煤矿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设施落后,科研力量分散,导致煤矿防灾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诸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和火灾爆炸等主要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对灾害演化过程的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了灾害预测预报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2)防灾技术现场推广与应用受到制约。由于煤矿生产地质条件差异性大,井下作业场所流动性频繁,灾害防治技术工艺性强、可复制性差,使得一些适用的防灾技术和科研成果在现场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受到制约,特别是最新的先进防灾设备没有得到及时采用,导致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3)关键防灾技术和设备尚未取得突破,灾害防治效果不明显。中国煤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关键防灾技术和设备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检测元件寿命和稳定性不够,煤矿整体防灾效果不明显。

4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1)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研究适合高地应力、高瓦斯、松软突出煤层条件下的超长定向水平钻孔钻机与钻进工艺及瓦斯抽放技术上;进一步提高煤层瓦斯含量和突出危险性预报的准确性[}}}o,实现瓦斯地质绘图的自动化;此外,研究井下与地面、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技术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2)煤尘治理技术。研发与采掘机械配套的大风量高效率除尘器,最大限度地降低采掘工作面的产尘量,从源头减少全矿井的尘源;研究新型实用除尘技术,如泡沫活化剂除尘、生物试剂除尘、磁化水除尘和超声波除尘;个体防护技术也是解决防尘的重要手段,开发高阻尘率送风防尘口罩、压风呼吸器和防尘安全帽等。

(3)火灾防治技术。探索煤层自然发火期快速测试方法,提高火灾监测传感器的稳定性和精度,是火灾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方向;隐蔽火源探测一直是火灾防治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今后可以借助某些辅助手段(如红外线、雷达波、预埋探测器)在提高探测准确度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4)水害防治技术。开展超前突水探测技术的可靠性研究,确定深部富水带位置与地下水流速、矿井隐伏导水构造及老空区积水状态等;随着现代计算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值模拟方法为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矿井突水过程的三维仿真及突水位置的准确预测成为可能。

(5)顶板事故防治技术。积极研究和掌握顶板围岩性质、覆岩活动规律,加强对顶板冒落危险性的预测;进行正确的支护控顶设计,合理选择支护类型;侧重探索深部复杂困难条件下新型有效巷道支护技术。

5结语

中国金属家具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5

凡以金属管材、板材或棍材等作为主架构,配以木材、各类人造板、玻璃、石材等制造的家具和完全由金属材料制作的铁艺家具,统称金属家具。金属家具优势特点:极具个性风采,色彩选择丰富、门类品种多样、具有折叠功能、颇具美学价值、货品物美价廉。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金属家具市场运行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金属家具相关概述、中国金属家具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金属家具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金属家具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金属家具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金属家具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金属家具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第一章 金属家具产品概述 第一节 产品定义 第二节 产品用途 第三节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第二章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金属家具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金属家具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中国金属家具市场分析 第一节 金属家具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 金属家具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产能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金属家具产能预测 第三节 金属家具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产量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金属家具产量预测 第四节 金属家具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节 金属家具价格趋势分析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价格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金属家具市场价格预测 第六节 金属家具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2006-2011年我国金属家具进出口数据分析

二、2011-2015年国内金属家具产品未来进出口情况预测 第四章 金属家具主要生产厂商介绍 第一节 重点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重点企业2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重点企业3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重点企业4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重点企业5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六节 重点企业6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分析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金属家具行业相关产业分析

第一节 金属家具行业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金属家具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上游原材料生产情况分析

二、上游原材料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 金属家具下游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六章 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09-2010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国内外SWOT分析 第三节 金属家具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问题

二、应对策略

第四节 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产品需求特点发展预测

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七章 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金属家具行业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SWOT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八章 2011-2015年中国金属家具行业投资的建议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

二、金属家具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市场机会分析

第二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进入风险分析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 金属家具行业投资决策依据分析

一、行业投资前景

二、行业投资热点

三、行业投资区域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6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

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 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 幕幕地不停上演。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区域比较

(一)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比较。

二、制度比较

(一)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

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设有研究生院。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

课程与组织考试,实行学位制,从低到高有学士学位(3-4年)、硕士学位(2

年)、哲学硕士(1年)、哲学博士学位(3年)。中国的高校由大学、学院、高

等专科学校及其它属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实施,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性质:印度的大学分为中央(国立)大学、邦立大学。有四种类型的大学,即

中央直属大学、中央附属大学、单一大学、联合大学。

(三)较有名的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达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

等等。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

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四)男、女受教育机会比较:在印度女子地位历来较低下,且有向女方要嫁妆的风

俗,通常家里生了女孩子认为是“赔钱货”,虽然现在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改

观,但仍存在着差异,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的女子人口与总人口数的比例约

为48.2%,但女子入学数与总入学数的比例初小为43.6%,高小为40.1%,初高

中为37.1%,高校为34.8%。中国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当是在现代社会也

不是很明显。

三、专题比较

(一)教育人员比较:学生、教师、校长的比较。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国际咨询

公司McKinsey提出了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其中对中印两国的大学生素

质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结论是印度大学生明显比中国的大学生更能胜任跨国公

司中层管理的工作。从哈佛、MIT、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

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著名的高科技机构和

跨国公司,都不能离开印度培养的学生。根据《华尔街日报》提供的资料,印

度的人均GDP仅是中国的一半强些,但印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

美元,中国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截。

(二)教学工作比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工作、教学方法、学位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法、教育经费的比较。

(四)政府对大学投入比较: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

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

也大致如此。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

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

拨款委员会(UGC)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需将目光集

中在学生的钱包上。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

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作。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学

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给学生颁发“文凭”—

——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

家的孩子不再因没钱而辍学。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

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

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

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政府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

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

费。对于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是人为地设置

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四、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比较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基本符合自己国情的统一学制,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中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两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展望和预测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结果: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发展的特点好的经验与教训,发现两国各自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做出轮廓性的描述。

存在问题:本课题设计研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印度不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家,特别是研究教育方面的不如研究制造业、服务业、外资、基础设施……的多;另一方面印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特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或者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对其研究也没有研究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丰富。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与更新

之快,资料所显示的不一定是最前沿的;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一定能实施,因此在某些方面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

参考文献:[1]《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9月;

[2]《当代国际教育》冯增俊主编,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 〈〈比较教育基础 〉〉张维平、张诗亚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 〈〈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青、韩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6]〈〈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赵庆典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部分国家和部分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比较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7

1 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阶段

1.1 中国旅游集团发展的时序特征

中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开始的, 与国外旅游集团自身成长和市场导向性发展不同, 中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性。中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表现出三个明显的时序特征:第一阶段是引进国外旅游集团管理, 政府通过行政整合方式组建旅游集团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习模仿国外旅游集团模式, 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耦合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 市场力量越来越强的新阶段。当前, 在中国旅游市场不均衡发育及市场迅速扩展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旅游集团化进入了引进外资、行政整合和自主创新三种力量混合驱动, 集团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旅游集团的本土化、自主化特征日益明显。

1.2 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阶段

过去的30年, 中国旅游集团从自觉模仿走向自主创新, 经历了蹒跚起步, 从无到有, 逐步壮大的历史进程。这一历程伊始, 是国外旅游集团的启发与示范效应下, 进行自觉学习与形式复制的结果。随之, 这种简单的模仿开始为行政力量所主导和加速, 通过行政整合来做大来做强的思路在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前期成为主导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 随着国民旅游的蓬勃发展, 中国旅游集团化发展进入了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耦合推动的新阶段, 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市场力量开始逐步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2004年之后, 市场要素驱动的旅游集团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当前, 中国旅游集团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大集团主导与市场格局初定的全新阶段。

2 旅游企业集团化的驱动要素分析

2.1 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旅游集团的成长提供了市场基础

随着中国旅游业被国家定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标志着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 旅游消费刚性持续增长, 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消费项目。2009年全年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超过20亿人次, 同比增长10%, 旅游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 同比增长7%。其中, 国内旅游收入接近1万亿元。预计国内旅游人数19亿人次, 同比增长10%, 国内旅游收入约1万亿元, 同比增长8%。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 下降3%左右;旅游外汇收入380亿元, 下降7%左右;出境旅游约4700万人次, 增长3%左右, 出境旅游消费约420亿美元, 增长16%。由此可知, 我国的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国民旅游为基础和主导, 规模总量迅速扩展的新时期。

2.2 行政主导的强力整合为旅游集团的形成提供了制度支持

行政整合为驱动的旅游集团化进程发端最早, 强力的行政整合诞生了第一代的中国旅游集团, 体现了发展伊始中国旅游业“适度超前”的指导方针。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国的旅游饭店业创建一批自己的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 1987年国家旅游局颁发了关于发展国营饭店管理公司的1987 (40) 号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又于1988年4月6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建立饭店管理公司及有关政策问题请示的通知》, 并明确地规定:中国的饭店集团或管理公司在原则上享受外国饭店集团在中国的同等待遇。1998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和领域的国有企业, 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精神。2003年5月, 以国务院令形式颁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旅游类资产进行划拨整合, 撮合中央旅游企业合并, 例如, 中旅和中旅商贸的重组、国旅和中国免税品 (集团) 总公司的合并、锦江国际集团整合、首都旅游集团组建等, 2005年港中旅接收招商国旅并于2007年合并中国中旅。在行政力量的强力整合下, 中国旅游集团的骨干力量开始形成。

2.3 国际旅游的竞争是驱动旅游企业自发联合外部动因

我国旅游旅游产业起步较晚, 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问题, 在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 如何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一直是产业界的重大命题之一。从旅游业号召“五个一起上”开始, 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开始直接进入以饭店业为代表的旅游产业, 幼年期的中国旅游产业在蹒跚起步之初就直接面对着国际产业巨人的市场竞争。我国加入WTO后, 外资旅游企业进入我国旅游市场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时至今日, 我国旅游产业除了旅行社产业尚对外资实施有限的经营范围限制之外, 已经全面放开, 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初, 我国的旅游企业尚在襁褓, 无力与国际旅游集团抗衡, 在此形势之下, 我国旅游企业迫切需要做大做强, 以提高旅游企业的业务接待能力, 充分发挥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 从而获得巨大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竞争实力。针对这种情况, 旅游业界开始形成旅游企业应当走集团化经营的共识, 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结合起来, 组建旅游集团公司, 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

2.4 技术变革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新集团的诞生

以二战后航空售票系统的电子信息化进程为代表,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一种生活化的渗透要素, 深刻变革了旅游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 并最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基于垂直分工的现代大型旅游集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 在信息技术渗入旅游产业营销和销售领域的新背景下, 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预订、购买、顾客关系管理, 及电子商务等各种新技术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旅游产业竞争格局发剧烈变化, 大型企业优势越来越明显, 新的电子旅游商务集团开始崛起。在此背景下, 全球范围内崛起了如Expedia、Priceline等一批新兴业态的旅游集团企业, 相应的我国的在线旅游业也同步突飞猛进, 携程、去哪儿、芒果、艺龙等一批新兴业态的旅游集团企业增长迅速, 使得中国旅游产业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2.5 商业逻辑是旅游集团产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旅游企业集团化的经济效益动因包括: (1) 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规模经济。组成旅游企业集团后, 集团可以通过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 统一调度集团内的固定资产来提高使用率等, 还可以获得大规模筹供的经济性以及通过采取先进技术或生产组织方式使经营成本明显降低。 (2) 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范围经济。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后, 能够同时进行景区、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经营, 甚至房地产、高新技术等, 使得集团收益有可能大于单个企业的收益, 将原来的上下游生产关系变成联合和一体化, 获取范围经济。美国运通公司的金融服务如旅行支票业务, 为其旅行社板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3) 旅游企业集团化以后, 还可通过加速交易过程, 降低流通成本, 获得速度经济;企业集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部经营活动, 以计算机为依托形成网络, 以使所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附加上新的情报价值, 获得网络经济。

3 旅游集团的发展趋势

3.1 旅游企业集团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 以国旅集团、中旅集团、中青旅集团、华侨城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传统旅游集团获得了长足发展。地方强力整合的以北京首都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集团、西安曲江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如雨后春笋。同时, 在国家行业结构调整、主业集中整合的背景下, 新的旅游集团不断涌现。在集团成长方式上, 资产重组、国内兼并、国际国内合作等资本运作开始成为重要手段, 旅游集团呈现加速整合, 做大做强的发展趋势。股份制的推行、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资本运作更活跃, 社会资本迅速流入旅游业, 促成了以旅游为主业, 跨行业综合性集团的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成为旅游集团推进的重要途径, 1993年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成为国内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 掀起了旅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开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截至2009年10月, 我国沪深两市共计有28家上市公司32只股票, 旅游企业已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板块。

3.2 本土旅游集团商业模式成功扩展

随着旅游集团企业的发展, 我国本土的旅游集团的成功商业模式开始固化并自我复制, 这些成功模式的“裂变”效应大大推动了整个产业的集团化水平。较为成熟模式如“旅游+地产”、“旅游+会展”、“旅游综合体”“旅游+航空”等多种模式, 这些模式大大推动了旅游集团的规模扩展和区域布局。例如华侨城集团、锦江集团、首旅集团、粤海集团、凯莱集团等已经形成了国内的区域布局, 世贸君澜、成都会展、岭南集团、粤旅集团、开元集团和南京金陵等都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优势, 并加大了向周边地区和二线城市的拓展。以饭店业集团为例, 近年来, 锦江国际、首旅建国、南京金陵、粤海国际以及港中旅维景在行业第一梯队的基础上, 再度迅速成长, 大大提升了集团的规模存量。

3.3 新商业模式和业态的旅游集团成长迅速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新的产业组织借助新兴技术的发展开始崛起, 如携程、艺龙、芒果、去哪儿等一批植根旅游产业的IT企业集团开始成为主流旅游运营商, 依靠强大的预定网络渠道和信息整理能力, 在有效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的同时, 全面蚕食着传统旅游商业模式的市场空间。在我国处于大众旅游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如家、7天等一大批经济型酒店依托网络系统, 充分抓住旅游消费基数庞大, 人均消费较低的特点, 凭借低价、亲民的产品和市场策略, 获得了爆发性的增长。

4 对推进旅游集团发展的讨论

目前我国的旅游集团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低、集团的平均规模小、各个集团之间的差距较大的问题。推动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 核心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 不断扩张中国旅游企业的市场的影响力, 推动产业主体在更广的范围内, 在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

在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方式手段上, 我们要更多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旅游集团的成长, 鼓励地方试点, 采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来推动旅游产业的集团化发展, 目前很多旅游集团虽有集团之名, 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 特别是大量依赖行政整合的国有旅游集团, 其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旅游集团作为一种商业组织的基本的共性的建设还落后于其扩展的步伐。先天不足和底盘不牢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旅游集团发展的脚步。就此而言, 旅游集团尚需补课, 需要从基本的制度建设开始,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理顺产权关系, 明晰权责, 使得旅游集团按照企业的方式规范运作。

摘要:本文辨析了旅游集团的基本概念, 对中国旅游集团发展的时序特征及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 并进一步分析了旅游企业集团化的驱动要素和旅游集团的发展趋势, 并对如何推进旅游集团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旅游集团,集团化,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荣, 林红, 叶祥松.旅游集团异质群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以陕西旅游集团为例[J].旅游学刊, 2006 (8) .

[2]黄梅.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11) .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8

提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有效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科学技术哲学开始成为世界的焦点,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并且科学技术活动已经在我国发展成独立的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哲学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哲学的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科学的地位和影响原来越高,科学技术哲学是有“自然辩证法”经过不断的改革演变而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我国发展及社会都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成为了我国主流思想,影响着我国的人文和人们思想及品格。本文将针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展开研究。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发展状况;趋势

引言: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由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演变而来,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科学技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科学技术哲学却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具有浓厚方法论性质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的统一,是我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科学技术哲学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及我国科技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已经接近百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辨证法演变而来,因此,科学技术哲学继承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内涵。《自然辨证法》于1925年正式由苏联出版,出版之初就被翻译成了德文、俄文两个版本,内容包括了科学史、方法论、自然观及对各门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1]。自《自然辩证法》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中各国科学家和哲学年的关注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出版成为了自然辩证法学说创立的标志[2]。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及新中国的建立,自然辩证法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经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56年,自然辩证法被我国国务院组织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制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发展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间的一门科学,同时我国还成立了自然辨证法研究协会,自然辨证法研究协会的成立奠定了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石。另一方面,我国教育部将自然辩证法选为各大高校的指定课程,仅1981年,就已经批准了自然辨证法硕士学问单位二十八个,博士学位单位四个[3]。经过不断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变成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不断的改革最终更名为“作科学技术哲学”,并且在我国市面上也开始相继出现科学技术哲学著作。1987年自然辩证法被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意味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已经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更加注重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相互联系,通过利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帮助我国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好经验,是国家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对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明文起着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哲学已经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在众多的学者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已经包括了:自然自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技术与社会等等,为我国深刻研究科学结论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的实现了对我国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提炼,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进程。在对技术哲学研究方面实现了对技术的本质、技术的发生、发展机制、发展动因及其影响的研究。在社会学科方面,研究了人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社会如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到进步和发展以及人如何选择科学技术,可以看出科技哲学涵盖非常广泛。

二、科学技术哲学对中国的影响及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科学技术一直都不是社会发展关注的主体,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服从着政治和人类自我修养的要求,社会发展严重缺乏科学技术的参与,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缺失。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管制,政治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这又严重的影响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状况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改变,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目标确立施行以后,经济开始逐渐摆脱政治和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哲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哲学因为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广泛接触,已经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并得到了中国哲学理论界的广泛认可。

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期初科技发展是从外部引进科技而开始发展,特色科学技术哲学的出现,给中国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研究带来而来转机。因此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及分析研究过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再加上当代中国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的迭加,有可能走上浓缩的超越的道路,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更显得意义重大,科学技术哲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的学术发展,特别在传统文科的改造与重建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传统文科,主要是文史哲等长线专业,本来是适应并维系原来传统的旧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但现阶段已经开始萎缩,而面向经济的一些应用性文科正在兴起,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走上新的社会生成道路重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哲学将成为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界处寻找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原点,这一过程类似于近代科学对自然史的回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沿着人与社会从自然界生成的真实的足迹将实现构建起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并且就在很早之前就有学者提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这个概念的形成,正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本身的存在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受到重视的开始,因为在应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应的社会的发展目光会重新聚焦在社会生活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正在萎缩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去,将应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进行符合社会和人的需求的优化,促进人和社会于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进而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促进应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

nlc202309011604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我国各个方面的科学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说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科学技术哲学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将会向着对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及社会当前问题的研究来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建设。科学技术哲学涵盖内容已经十分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对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极早期宇宙学、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生态学,以及新三论和混沌理论等,尤其研究高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网”、人机界面、虚拟现实、CD4S、数学化、生物技术、意识技术,以及高技术整体的特点和规律等,因为未来社会,人类社会将发展成科技社会信息时代,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高技术革命之中,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有著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研究将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未来,科学技术哲学将会加强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具体而言就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具体的生产技术生产处的社会经济产品,在市场中的营销、销售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进而对相应的商品交换,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分析,保证在具体科学的支持下,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充分的满足社会经济主体的发展需求,对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进行及时的社会需求情况反馈,进而在应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创新、改进,真正做到应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的融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无疑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我国国力的提升,不难看出在国家发展中科学技术哲学起积极作用。

结束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科学技术哲学将成为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会得到普及,通过以上对科学技术哲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未来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加强自我完善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理论的结合实现改革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基于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研究概述[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演进[J].浙江经济管理学院,2011,19(14):132-136.

[3]王慧丽. 基于基于自然辩证法看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史研究路径探讨[J].湖北科学技术学院,2012,16(07):119-123.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9

在现今全方位“国际化”的推动下,中国印刷业也逐渐走上了“国际化”这条道路。中国印刷业的今天,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然而,怎样将国外先进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力,这将是一个长远而艰辛的攻克过程。

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收购秋山国际与高斯国际,便开创了中国印刷装备制造业跨国收购的先例。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在除了引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为印刷装备制造业跨国经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勇敢的探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于珍在“PrintChina2011国际媒体周”上讲话表示,PrintChina2011也要为“国际化”做努力。他指出,PrintChina2011在参展商国际化、展览内容国际化、同期活动国际化、宣传推介手段国际化等方面着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也要在专业观众和买家国际化及展览会现场服务国际化方面多下功夫。

笔者相信,PrintChina2011将会被建设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印刷交易平台,成为“珠三角文化展览”品牌乃至国际印刷展览的知名品牌,为发展中国印刷业,为促进中外印刷业经济技术合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 篇10

中国运输输送带市场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第一章 2011-2012年世界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1年全球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世界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走势

二、全球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分布情况

三、全球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全球运输输送带行业重点国家和区域分析

一、北美

二、亚洲

三、欧盟

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

第三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四节 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第三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的有关概况

一、运输输送带的定义

二、运输输送带的特点

第二节 运输输送带的产业链情况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运输输送带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节 上下游行业对运输输送带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产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二、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三、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二、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

三、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2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市场运行情况

第一节 行业最新动态分析

一、行业相关动态概述

二、行业发展热点聚焦

第二节 行业品牌现状分析

第三节 行业产品市场价格情况

第四节 行业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七章 2010-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9-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2011-2012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三、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四、行业周期

第二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九章 2011-2012年运输输送带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 A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二节 B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三节 C企业

一、企业简介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

2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四节 D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五节 E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

第十章 2012-2016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方向及投资机会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三、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供给预测

二、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价格走势分析 第十一章 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第二节 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政策投资风险

一、政策和体制风险

二、技术发展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四、原材料压力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坚持产品创新的领先战略

二、坚持品牌建设的引导战略

三、坚持工艺技术创新的支持战略

四、坚持市场营销创新的决胜战略

五、坚持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战略

第二节 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投资建议

一、重点投资区域建议

二、重点投资产品建议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2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7-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7-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7-2011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7-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7-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2011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图表:运输输送带行业产业链

图表: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供给

图表: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需求

图表:2007-2011年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2009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09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09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0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1年中国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生命周期判断

图表:运输输送带所属行业区域市场分布情况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供给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需求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运输输送带行业价格指数预测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上一篇:宽恕是幸福的开始下一篇:副校长春季开学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