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论文(共10篇)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案例一:关爱缺失型
玉凤, 两岁时交给奶奶照顾, 父母外出打工, 长年累月不回家。玉凤自读初中以来, 没有一天把老师的话听进心里, 成绩不太好, 但也不是最差,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经常捣乱课堂纪律, 任课老师找她谈心, 她满不在乎。无论哪位老师批评她, 她都立马顶嘴, 每个老师既感到头痛又十分生气, 老师们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我, 我把她找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用不服的眼神看着我, 我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最后她答应改正, 事后却照样我行我素, 经过几次反复, 她的表现比以前更恶劣, 最后连学也不上了, 我到她家家访, 让她继续上学, 她说我就是死也不读书, 爷爷奶奶拿她也没办法, 最后在外打工的父母只好让她跟着他们外出打工去了。
反思:单从表面看, 玉凤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型。心理学研究证实, 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 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 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她渴望亲人的关爱, 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玉凤在这方面真的缺失了, 仔细思考“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单单是家长的错吗?作为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们懂得爱, 有博大的爱心并及时给予关爱, 填补孩子们心灵上的空白, 让孩子们在关爱中成长, 在师爱和亲情的呵护中生活和学习, 她就不会如此冷漠。
案例二:我行我素型
峰峰, 他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 但自我控制力极差, 上课活泼好动过度, 经常捣乱课堂纪律, 课后, 老师找他谈心, 他也知道自己错了, 保证今后一定改正, 事后却照样我行我素。他上课不听讲, 作业不做, 晚上上网, 白天睡觉。星期六、星期日整天泡在网吧里, 饭也不吃, 他奶奶心疼他, 叫他回家吃饭, 他却认为丢了自己的面子, 对着奶奶大吼:“你个老女人再不滚回去, 我就一砖头砸死你。”奶奶见状, 只能忍气吞声, 流着泪回到家中。
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 峰峰很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被视为掌上明珠,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成绩还好, 高年级时贪玩, 成绩下降, 到后来还差点辍学。到了初中, 坏习惯有增无减, 任课老师感到头痛, 他母亲也认为他不可救药。于是我们趁着父母回家过年, 去峰峰家进行了家访, 他的父母向我们反映, 由于他们常年不在家, 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 有时他对爷爷奶奶还动手动脚。他的父母说没人管得了他, 而他本人也不想读书了, 要出去打工。经过我们的耐心劝说, 父母才让他继续读书。我很高兴, 因为我们的工作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反思:心理学研究证实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信任、鼓励与支持, 不仅会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 甚至导致难以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留守儿童”这种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需要社会、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社会要伸出援手;政府要拿上议事日程;学校要具体实施并安排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作为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 并定期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家长要定期与学生电话联系, 多给学生一些亲情关爱,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
面对留守儿童, 我们的宗旨就是爱他们。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 要接纳他们, 不要有丝毫的敌意, 要最大限度地容忍他们。
第二, 要宽容, 允许他们反复犯错, 要循循善诱, 耐心教诲。
第三, 多一点关爱, 少一些批评, 注意心理辅导的作用。
第四, 要降低要求, 对他们做的正确的事要予以肯定,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第五, 不要忽视家长的作用, 要把家长当作同事,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对他们尊重, 他们才会把你当作亲人。
总之, 对待留守儿童, 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保证;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关键;以耐心、恒心陪伴他们的孤独的心灵, 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一、案例再现
“老师,王小强又跟同桌打架了”!听到生活委员的汇报,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进入初中没几天,他已经与四个同桌打架,每次到办公室总是缄口不言,用仇恨的目光看着同桌,打架的事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如同桌不借橡皮等。来到教室,和以前一个样,王小强坐在那里,恶狠狠地盯着同桌。其他同学告诉我,这次又是他先出手,理由就是同桌不让他走。“到办公室来!”我生气地大声叫道。但王小强仍然旁若无人,一个人坐着。我很是生气,放学后,我来到了王小强家,进行了一次家访。
王小强的家里比较富裕。接待我的是两位老人。从两位老人的口中得知:王小强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对他只注重用金钱弥补,很少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以及教育问题。于是外婆、外公只好代为照顾。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勉强照顾孙子的日常起居。在这样一个缺乏爱的环境里,王小强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他总是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在家没人开导他。入学后,由于缺乏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他的学习也越来越成为问题,作业不会做,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二、案例反思
美国目标教育倡导者布鲁姆教授说过:“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块奇异的土地,当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当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经过几番琢磨,屡次实践,我得出了一些教育经验:
1家长给予关心
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我分阶段联系他的父母,把王小强在校的学习情况、性格发展的交往状况分析给家长听,希望他们综合考虑王小强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要与孩子沟通思想,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家长把心中对儿子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让王小强和父母之间多交流,锻炼他的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唤回他的自尊。
2学校给予帮助
对留守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忽略了他们也期待着“归属与爱”,期待着被人尊重、期待着认识自我以及世界。特别是当他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作为超越了生存的精神需要,是持久而强烈的。
(1)与教师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作为教师不能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教师只有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如定期举行一些主题班会、校外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寄托身心的地方。
(3)教孩子学会发泄,懂得责任与爱。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我定期组织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曹庙镇中心小学
许登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
大家好!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有幸在这么多关注教育发展,关爱孩子成长的领导面前谈“留守儿童教育”这个话题。我是曹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我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心与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呼吁与关爱下,留守儿童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
我校8个班共有300多名学生,20多位教师,有专职美术,音乐,英语教师,虽然年龄结构差距很大,但我们是一支尽职尽责,齐心协力的教师队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校教学条件虽不能和城里的学校相比,但在县教育局和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配备了电脑室,教室中安装了投影设备,一、二、三年级教室还配备了统一的课桌椅。其中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这里有电话,电视,电脑,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视频提供了方便,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家。今年我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还申请了第二批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准入,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曹庙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正走向一个崭新的里程。
下面就我校的留守儿童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我校300多名在校学生,在调查中有2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务工,一方在家;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另有5%被托付给亲友。留守儿童因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以我们三年级为例.32名学生就有18名留守儿童,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独立能力较强,但是40%以上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而且性格内向。
我们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经常召开家长会,邀请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学校一起交流、讨论怎样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二、每班的班主任都建立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三是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逃生演练、评选校园小明星等。我们班有位残疾留守儿童,他手脚不灵活,走路写字都有一定的困难,就连说话都不够清楚,他的父母均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同样过得幸福、开心。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很爱护他、帮助他,每次集会,同学们有的给他搬板凳,有的扶着他走路。在前不久的一次逃生演练中,警报响起后,我组织同学们按顺序进行逃生,最后我抱起他跟在同学后面跑,到了楼下我已是气喘吁吁,虽然他不会说什么,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感受到老师没有遗弃他。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心理上缺乏“疏导”。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2)、学习上缺乏“督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
(3)、安全上缺乏“监护”。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4)、亲情上缺乏“呵护”。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5)、生活上缺乏“照顾”。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针对以上的种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家庭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次数多,时间长更好,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3、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学校教育方面:
1、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这方面我校做的比较好,我们有专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领导分管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还有专职心理疏导老师。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座谈会
3、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孩子以更多的“关爱”。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5、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
对留守儿童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孩子们谈心,说“悄悄话”,让他们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经常性地开展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他们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在我们全体老师的辛勤工作下,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新一代盛开的花朵。
谢谢大家!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要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是留守儿童的福音。但政府应该切实作为,才能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也许有人会问,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培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只要你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要抛家别子进城打工。2011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977.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09.8元。同样的三口之家,城里有六万多元,农村不足两万元。人都有追求美好和活的愿望,所以他们要进城打工,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低廉的工资,高企物价和房价,连城里人都生活不易,何况农民工。事实上,我们城里人都在享受农民工的服务,我们的周围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农民工。如果我们要求他们留在农村,马上就会出现用工荒。如果我们追究他们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80%的父母是犯人。在目前无法从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时候,政府切实作为,建立长效机制,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我们在说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他们建立寄宿制学校。其实,寄宿学校也许能缓解他们的安全问题,却不能解决他们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并不是没地方上学,没地方住,而是缺少亲情。他们本来还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有亲情关爱,完全扔到学校,孩子会更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不缺乏,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看护。所以也许一台可视电话胜过你给他建一所寄宿学校。
经过20余年的呼吁和努力,教育经费终于达到了4%。如何用这笔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这种倾斜,首先应该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因为工资待遇差,条件艰苦,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普遍留不住老师。在大城市博士生教小学的都不稀奇,但在偏远山区,一所中心校就缺好几科老师。现有的老师也都在纷纷逃离。
《教师法》里有这样一条: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公务员事实是指当地公务员。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老师的工资就有保障了。但公务员普遍有其他收入,老师只有这份死工资。以我们中部某省某县为例,2011年公务员的工资单上的平均工资预算是1.1万元,老师工资就是按这个标准发放的。一个老师拿这点工资怎么养活自己?何况还要养家?所以,教师的工资还应该有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让乡村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全国教师的平均水平,并且还应该专门增加山区津贴。
说到津贴,大家会说老师不是有了绩效工资吗?绩效工资本来是一件好事。奖勤罚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实施两年来满意的人很少。绩效工资比较适合企业,却并不太适宜于教书育人。比如班主任工作有绩效,副科科任老师没有绩效,大家都当班主任。比如学生成绩好有绩效,成绩差的学生就劝他转学,休病假。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收到一个老师给我的留言是这样说的:“实行绩效工资后,更不公平了。钱是不明不白给领导了。成天工作还要扣钱,领导一节课不上拿的比谁都多。”教师的工作很特殊,有些方面无法用绩效来衡量,所以,老师的绩效工资的制定细则,还需要更科学合理。要尽量增加人均普惠性的工资,才能让每个老师得到实惠。让他们的工资高于全国同等水平,再加上山区津贴,才能留得住人。我们都为“感动中国”的那一对在甘孜支教的夫妻胡忠和谢晓君感动,但让他们每月拿着300元生活补贴干了11年,我们国家实在亏欠他们。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首先应该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的生活美好起来,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才以改变。教育是充满了爱的事业,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首先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现在免费师范生有90%分配到了农村,但要留住他们,光靠感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惠。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教育的任何投入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但希望教育经费能首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让这些地区慢慢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从而改善这些地方的教育现状。
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主要工作。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校完善了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 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 最终造成了农民工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于是, 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然而更令国人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儿教育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 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
通过农村中学的大量问卷调查, 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严峻的问题。
一、家庭、社会教育缺失。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谋生, 但由于他们收入普遍不高, 居无定所, 加上城镇教育费用较高, 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 电话、手机这些现代的通讯工具架起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却很有限。短暂而次数较少的通话, 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二、是学校教育的无奈。
受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影响,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 也没有办法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这些因素无疑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校和教师, 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 又要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笔者通过长期的班级管理, 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 总结以下几点:
一、建立专门档案。从我们的调查看, 现在的这些孩子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的以外, 最缺的不是财物, 而是情感, 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 不论是一个班级, 还是一所学校, 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 在教育活动中, 多关心他们的生活, 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 很多学校与我们调查情况相似, 对其关注不够, 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我们认为, 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 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 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要帮助、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二、设立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 不同儿童的问题往往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从组织的角度, 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 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 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 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 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 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 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 如:设立“学生心理教室”、“爱心妈妈屋”、“亲情爸爸屋”, 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三、设立亲情聊天室。
在学校的领导下, 以年级为单位, 由班主任照看, 担任爱心妈妈或亲情爸爸。主要让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聊天, 尽量还原其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情感。
四、设立情绪发泄室。
留守儿童大部分学习成绩差, 而且他们往往心理保守、封闭、沉闷, 不愿意与别人交流, 心里有大量的怨气。在学校的支持下, 我们建立了“学生发泄室”, 在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 他们满脸怒气进去, 微笑着出来。
五、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的调查统计, 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5%, 班额以60人计算, 每班不超过9名。因此, 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 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 实施帮扶。以班级为单位把留守儿童分摊给代课老师, 以班主任为核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 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等。
六、生生互结对子。
在班主任的正确指导下, 以班长为核心, 所有班干部和小组组长与留守儿童结对, 不仅帮助他们的学习、照顾生活, 而且与他们经常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原因
首先何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这一类人群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而更多的父母选择双方外出打工而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甚至近年来,城镇的很多下岗职工下岗后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们交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达5800多万,到2020年,我国将大约有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数目呈增长趋势。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下面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
1、心理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成长中更是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相应的只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缺乏及时沟通。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极易丧失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孩子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合群。(3)对父母社会抱有怨恨情绪,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又或者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4)冷漠,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关爱别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缺乏了这样的关爱。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本身教育文化偏低,往往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他们大多外出打工,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问题,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即使父母双方中仅有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也鲜少有时间料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他们大多需要承担家务,照顾家里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做好农活。而对于那些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首先孩子也要自己照顾家里,使得本身没有时间来处理学习问题,再者被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辈,由于自身文化状况的影响等,也不能帮助孩子辅导孩子的功课,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2)农村本身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老师在学业上的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往往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不认真,旷课甚至辍学等便成了常有的事。(3)父母不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在学校有些老师甚至因为这些孩子成绩较差而不愿过多的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使得学校教育也不能很好的实现。(4)部分城市对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收费颇高,而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农民工的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5)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对留守儿童吸引力较大,加上监管人监管不到位,网吧游戏厅等未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很不好,以致当中有些孩子粘上撒谎、网瘾、打架、赌博等恶习。留守儿童一旦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唆使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当然也是有部分孩子与这些相反,他们学习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志。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父母离家进城后,由于他们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事实上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学习,我这里主要谈的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便不予多说。
三、解决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予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然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再者,学校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让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3、社会方面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再者,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队伍,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内容摘要】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尤其以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最为重要,班主任应该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要求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长。而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应该要更为严格,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沟通、教育
【正文】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父母一方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人代为照顾,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臵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成绩较差。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现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教育大多偏于溺爱,祖辈本身知识少、见识少,教育不得法,只有以生活照顾为主,由于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放任自由,顺其自然就造成学生难以教育,把责任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因为,家庭
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得少、关心得少,造成孩子难以教育。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社会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点关心、多点交流、多点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应默默地关怀,经常与他们交流讨论,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育为主,不要将“留守儿童”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以防不懂事的小学生互相对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
二、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例如:我班曾经有一位同学星权,其父母均在广州打工,他们经常致电给老师来了解其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沟通,这位同学在心理上感觉其父母就在身边,父母对自己足够重视。
三、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分布在各个班级,增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特征又不同,心理、学习、生活各有差异,为了准确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我作为班主任,认真摸底调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差异,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班主任要善于接近留守儿童,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去浇灌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学生融为一体,使留守儿童对班主任有信赖感,既把班主任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如我班有个调皮学生子航,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外出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如果老师对他多关心一点,他就很高兴
也很听话,我抓住他这个特点,经常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做课间操时我发现他的衣服破了,就叫他做完课间操后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他来到办公室我就叫他把破衣服脱掉,然后我拿出针和线,给他缝补起来,缝好叫他穿上,他高兴极了,连忙给我说谢谢.还有几次我看到我班几位同学的衣服和裤子破了,就回到家拿我家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上,这样做能得到孩子家长的赞扬,因而家长对我很尊重,学生对我也很亲切。班主任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作为学生良师益友的班主任,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留守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影响,做出违纪的事来。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与这类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1、精心策划主题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留守儿童的心理比其他学生表现更为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在学习上表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表现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在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班队活动。如在三.妇女节“今天是你的节日”为
主题的班队活动中。让学生送一份礼物给妈妈,说一句感谢妈妈的话;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班队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管好自己的生活,在寝室里不仅能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搞好卫生,还能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比如将自己得意的一幅画贴在自己的床铺边,在桌子上摆上一个可爱的小玩意儿。通过活动,环保意识已经内化成他们的需要,审美能力已经体现在生活中了。
2、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操。
爱唱爱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据此特点,我每周定时开展文艺活动,而且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平时向任课老师推荐,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舞蹈、绘画、书法、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才干的机会。并通过活动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信。平时还有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优化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体育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为此,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体育运动如:迎面接力比赛,拔河比赛和广播操
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报名,积极参与。通过比赛,让他们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以此达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
[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7期
【留守儿童——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英文论文06-05
留守儿童生活的论文12-0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留守儿童感想06-04
留守儿童作文11-18
留守儿童帮扶案例05-27
小学留守儿童教案06-01
留守儿童理解父母06-06
关爱留守儿童报道06-12
留守儿童主题演讲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