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通用16篇)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1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新桃换旧符。爸爸早早地起来贴对联,我负责贴窗花,妈妈忙着做团年饭。我们的团年饭是在中午吃,有的地方是早上吃,妈妈忙活了一上午,做了满满一大桌子的菜,当然啦,我们的饭桌上,最不能少的就是鱼,这寓意着“年年有余”。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红烧肉和饺子。

晚上我们到二伯家过年,我最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不禁鞭可以放烟花、放炮竹。我喜欢玩各种新奇的烟花,有像陀螺的可以在地上打转的,有像蝴蝶可以在空中翩翩起舞的,有像仙女散花的等等,数不胜数。

其中我最喜欢玩儿的是长筒烟花,先点燃引线,等火花出现以后,这时赶紧调整好姿势,向着空旷的地方对准,烟花便会一个接着一个从里面喷出来,我兴奋极了仿佛也一起飞上了天空,天空顿时被照的透亮,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天空就像一片草原,爆炸的烟花就像“草原”中的“种子”,来到了天空的泥土里,仿佛春天瞬间来到了这个世界,烟花的种子在这天空的.泥土里怒放了。真是太美了,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如果通过运动式、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只能适得其反。有关方面花大力气编写了一套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

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1)教学时间。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尤其是中学,安排非常紧张。要开设一个课程,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问题肯定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那么将现有的哪一项教学内容强退出去腾出教学时间呢?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再动脑筋,肯定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课程标准。如果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就要明确它的课程目标,每一学段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教材的编写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教,各年级有什么具体指标,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就做为课程,就编写教材,显然是有点草率的。能不能成为教材,能不能成为课程,都是值得斟酌的。

(3)教师队伍。这套教材谁来教,谁能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如果需要专职教师教,目前似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学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各学校更没有这样的现成教师,至少是时间和数量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教这门学科,估计能胜任的不多,勉强凑数,效果很难保证。

(4)评价方式。简单说,就是要不要考试,中考、高考要不要体现。如果中考、高考不要体现,即使行政部门明确为考试科目或考查科目,也是形同虚设,学校、家长、学生都不会真正重视。如果中考、高考要单独作为一门科目,这对中考和高考的整体方案必定带来很大触动,更值得好好研究。

我们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教材,也不在于是不是课程。我个人以为,习总书记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担忧也是必要的。但他所批评的“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等“去中国化”现象,主要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学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笔者参加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必修安排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选修教材中也有《论孟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欣赏》等几门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都是绝大多数学校所选修的。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畸形的高考压力等原因,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笔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言文教学要“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个“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教学实践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情况,恐怕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教学文言文就剩下了“文言”,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就是为了能翻译。而很多高考文言文的题目,基本就是考查能否理解和翻译(直接的或间接的)。于是在很多课堂里,不仅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历史和政治学科情况也未必比语文更好。

至于语文如何发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笔者个人的意见,如果要追求有效,就只能是渗透。有专家认为要调整课本选文篇目及比例,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如果发现哪一种教材相关篇目太少,增加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文化的特点就是“渗透”。事实上,没有古诗文,我们也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排了古诗文,也可以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以为,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即使教材里有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应该是用渗透的形式来濡染学生。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和学生讲传统文化,恐怕效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倘若我们的相关学科都能够重视这个任务,都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再辅之以丰富的专题性活动,解决这个问题是不难的。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最近两年,笔者就所带班级的同学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学生很喜欢,效果很不错。

关于节日的种种…… 篇3

节日,既感觉有得写,又好像没得写。

没得写,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过年总是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写出来的,总不过是“爆竹声声辞旧岁,瑞雪飘飘迎新春”。中秋总是吃月饼、赏月亮、走亲戚,写出来的,总不过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得写,是因为岁岁年年人不同。传统节日,其实每年都有新话题。

旧话题孩子们未必知道,新话题就更难琢磨了。每到节日,别人想的是怎么聚会吃点好的,可作为一名老师,我却绞尽脑汁地想:在这“传统佳节”,说点什么既有传统文化、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并且拿出点什么新鲜玩意儿呢?

就给孩子们讲讲清明节吧,我先讲了一个“火烧绵山”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复杂,涉及介子推、重耳等历史人物。孩子们听得很专心。一部分孩子已经等不及,开始写了:“说起清明节,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赶紧制止:“你这样就是写上几千字,也属于公共资料,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搜的,没有什么价值呀。”

他说:“啥叫公共资料?”有的孩子说:“就是在‘百度百科’上搜到的,大家都能引用。”因为教室里有无线网,“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是孩子们经常在写作文和做作业时使用的。

我又问:“你们清明节吃什么呢?”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传统节日到现在,似乎只剩下了大吃特吃,但清明节……好像没什么特别的食物。

其实不尽然,我准备了一幅“青团”的图片。在江浙一带,“青团”又叫“清明馃”,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混在一起蒸的。颜色鲜绿,模样可爱,据说有春天原野的清香气息。孩子们边看边说:“好想吃啊!”

我正等着这句话呢,立即从袋子中拿出了准备好的一些“青团”。“青团”像鲜绿的乒乓球,我事先吃了一个,感觉也就是普通的糯米团味道。孩子们也许饿了,都说挺好吃的,我也放心了。

说到节日,也不能光是吃。因此我又问:“清明节你们去扫墓了吗?”一些孩子随父母回老家扫墓了,一些孩子则因为学业忙,在家里待着。其实,在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中,既有祭拜哀思,又有踏青娱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时时面临挑战和调整。虽然这是个大话题,但我很想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看法。他们对最近几年兴起的“代客扫墓”业务都摇头否定:“这太假了吧?”“那中秋节会不会搞代客团圆啊?”也有几个孩子表示疑问:“那网上祭拜好不好呢?”

其他孩子似乎刚想起来:“对了,学校布置了一篇作文,让我们到网上祭拜革命先烈,还要把过程写下来。”我们赶忙打开一个指定的网站,登录,献花,留言缅怀革命先烈。由于时间不多了,学生们的留言都是相互拷贝的。唉,这样的清明祭拜方式,到底好不好呢?

所以,关于节日的一切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因为有自己的思考在先,就不怕写不出与众不同的作文了。你们说呢?

小贴士:所以说,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固然要查资料,但是素材还是要在身边寻找,这样才能写出有个人特色的作文。

关于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 篇4

在江河边孕育而生的民族,将历史融入江河。当传统节日随流水一同消失于天涯海角时,却在两岸留下了华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节日的韵味。

华夏民族,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精彩文化的大民族,传统节日自然也是眼花缭乱的。传统节日不会被遗忘,它是每个时代的文明载体、在传统节日这个伟大永恒的载体,连续着中华文明的深深血脉。

无论哪个传统节日,都寄寓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如今,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却于历史的江河听到了传统节日的撕心裂肺般的哭泣声。传统节日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曾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那些美好的习俗,那寄寓希望与祝福的“压岁钱”充满了铜臭味,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过年没年味了。曾经“风雨端阳生晦冥,汩罗无处吊英灵”的端午节,又有谁会在房屋前插一根艾草,喝一碗黄雄酒呢?曾经“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中秋节,那轮圆月越发清冷、孤独,似乎那明亮的光辉都被璀璨的烟火夺走了。……曾经的曾经,有太多的回忆。可是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忘,让我心头始终压抑着一股赶上哀愁。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现在的世界,多种文化蔓延、滋生、跌宕的冲突,需要我们深思。这些现象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影响是不容置之不理的。更多的国人趋向于过国外的节日,国人过洋节的气氛更是一年浓过一年。这不仅仅凸显出国人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冷漠,还说明国人对他国文化的过度盲目崇拜。为此我总感觉到内心的忧虑与不安。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当韩国成功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国人一片哗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抢注的消息,我们对此留下了太多的震惊和困惑,更是无法接受。也许,这本身说明了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但这并不允许传统节日成为他邦异族的文化遗产那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真的要扪心自问,传统节日何去何从?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传统节日的批判审视就是直面文化冲突的高层面的心理认同。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穿越”古今,“走读”传统节日。我们发现,传统节日之所以传承至今,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面对传统节日,我们当然不可能“横冲直撞”,这样只会“折杀”你的锐气和意气。我们必须是虔敬而沉稳的。没有静心涵泳传统节日的过程,我们无法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化境的。传统节日何去何从?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征途才刚刚开始。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国家也将传统节日列入全民性的节假日,以期国人能在闲暇之余静下心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让我们中华大地掀起学习、保护、传承传统节日的热潮。

历史如河,请仔细聆听传统节日的絮语。因为,那是灵魂的诉说。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百态千姿、万音和鸣,合奏一支盛世太平·社会和谐、百姓欢乐之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新年文化。春节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年”,它喜欢在除夕这一夜到人间来吃人。人们很怕它,便早早的躲到西方去避“年”。正在人们忧愁的时候,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叫人们在门口用桃木刻字来防“年”,结果“年”看到这些就抱头而逃。从此,人们就在红纸上写字,并称这些为对联,这段时期为春节。过年例时,家家户户宰鸡杀鸭,买鱼买肉,大摆酒席,遍请亲朋好友来“吃年例”,联络彼此的感情。体现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百姓们热情厚道好客,欢欣的精神风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书写着生活小康、社会和谐的赞语。这隆重的年例、流传的习俗,将新年的味儿延续着,甚至将它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这天,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缅怀自己的先祖,一大早,人们便开始忙碌着,准备好祭拜品:金猪、鸡、鸭、鹅、鱼、糕点、纸钱……十点左右,一家族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原本空无一人的山上,变得热闹非凡,他们都是来祭拜祖先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山中回荡。如今,远方的游子,久居城市的人们,趁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乡间,来到郊外,踏一方清幽,撷一片青绿。祭拜先祖,洗涤心灵……

“节分端午为谁言,乃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著名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百姓们怕鱼儿糟蹋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这一天的活动还少不了挂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儿圆圆,合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多么幸福的画面啊!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是我们敬老、爱老的重要节日。人们还会借此机会去登山、赏菊、饮菊花酒……

中华习俗丰富多彩,是中华儿女宝贵的财富。温家宝总理曾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讲过:“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是一生一奋发图强、鞠躬尽瘁。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中国现今社会不断进步、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共到和谐的根基之本。”我认为既然要发展社会经济,应先发展中华习俗。

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正在消逝的传统节日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都是我们所拥有的灿烂的瑰宝,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淡忘自己国家的节日,转而喜欢外国的一些节日。

圣诞节

圣诞节是12月25日,是外国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西方人会用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来做圣诞树,并在树上悬挂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传说,在这一天,晚上圣诞老人会驾着他的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然而这一个西方人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却在我们中国盛行起来。在圣诞节那几天,你可以看见一些商场的门窗上挂着圣诞老人的头像,铃铛,麋鹿等。导购员则身着圣诞老人的衣服,向人们挥手示意,广场上的圣诞树挂满了五颜六色,会发光的铃铛,同时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人们一堆堆凑在一起,脸上带着欢乐;幸福的笑容,一起吃饭,购物,互相送礼,整个一个喜庆的气氛,好不快乐。

春节

春节是人们一年最重要,热闹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现代的春节习俗相比已往少了很多,一些节日习俗也开始渐渐变了味。在已前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但现在就只有除夕那天的习俗还被大多数人记住。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发展,春节也渐渐被世俗沾染。如走人户,这本是亲朋好友间互相拜访,加深感情,关系的一大乐事,但由于亲友之间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经济条件也有差异。在相见时,富的人,谈吐风生,意气奋发。而较穷的人只有自卑,恐慌,当送礼、请客,发放的钱超过自身的底线,还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这滋味可不好受,同时给红包的问题也很严重,给的人成为了自身的负担,收的人又相互攀比,这简直是“春劫”。

从上述所看,不少外国节日已进入中国取代了传统节日的地位,越来越受欢迎。反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坐起了“冷板凳”,或者是变了味。

关于传统的话题作文优秀 篇5

我自认还算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学校了。寒假学校说高二年要补课,内心虽有不快,但对于学校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能明白的。毕竟在这个补课、赶进度大行其道的年代,学校也是为了我们不落后于别人。可是,在清明这天不放假,却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事。难道,学业真的比传统更为重要?

作为一名高中生,每日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远比花在语文上的多的多。英语考试的成绩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名次,至于语文,则拉不开多大的分差。所以,我们都拼了命去学英语语法,分析起一个句子结构时头头是道,却在面对古文时,不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为何物。我为自己感到悲哀,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悲哀。

一个个传统节日的设立,看似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只是,在本应扫墓祭祖的这一天,我们却还要在教室学习ABCD,与数学做亲密接触,与各门学科亲切会谈的时候,我就不会再对其他的传统节日抱有什么希望了。想想当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人们得知我们因为要忙于学习而不能为他们扫墓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怀念之情时,他们该怎样想?是欣慰,欣慰自己的后代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希望此刻正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抓紧一切时间为将来的光宗耀祖打基础?还是无奈,无奈自己终究变成了一个无实体的东西,比不上学业的分量重?

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传承性,只是,我真的不明白在这样一个年代,它将怎样被传承,被发扬光大。难道,就靠我们这一代坐在教室里学习,它就得以继续存在?虽然无一批判可以令我们这些小地方的孩子得到更好发展的现行教育制度,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却是现在所学的大多数东西都只是为了应试,像《六国论》《师说》等文章,大概除了中文系的学生,高考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去诵读了吧。

回归到清明节学校不放假这个话题上,我只能说我尊敬我们学校领导学校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业西省自己本应得以休息的假日时间来补课,但也为清明节这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被无视感到难过。原来,当传统遭遇学业,传统只能选择臣服。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天,外面又下起了小雨。我情愿相信那不是雨,是上天为传统文化被搁置如此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而留下的难过的泪。

汪国真的诗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我想说“既然选择了高考,便学会放弃一切”,其中,也就包含传统文化,谁让,它无力与学业对抗。

后记:清明学校不放假,我很难过。用学校里很多同学的话来说,清明节,监狱都放假了,我们还不放。起初难过的是不能休息,仔细想了想,令我难过的,还有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而他们,又确实时常教育我们,要回归传统文化。如果我是高三,我可以坦然接受这个事情,可惜,我只是高二学生。

关于我们的节日作文 篇6

马上又要到“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已经开始报名节目了。所有节目,都要在德育处报名,经过竞选,才能参加学校的演出。

听到这则消息,我的好姐妹小A马上找到我:“苏雨彤,我们也去报名吧。节目嘛,就演双簧吧。”

“行!”我爽快地答应了,小A和我的配合,默契得她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排练几天后,我和小A请一个老师帮我们彩排了一下,我们要做到尽善尽美。老师看完后的评价是:台词有些不熟,说话时语速有些快,其它都很好,很有特色。于是,我和小A又用了五天的时间排练节目(当然用上课以外的时间)。

终于,广播又通知;请所有报名参加演出的同学迅速到阶梯教室集合,我们将在那竞选节目。

什么?这就开始竞选了?我还没准备好呢!时间怎么眨眼就过去了。好紧张啊!舞台下肯定有很多老师。我不去行吗?不行,我们一定要竞选上,一定要!这可是我们好几天的心血啊!

我俩一起来到阶梯教室,只见这里有三位老师,还有二三十个同学,我悬在半空的心放下来了。只有这么几个人,没事,我一定会被选上的!现在我又信心十足,就像吹足气的气球。

其它节目都是跳舞、唱歌、乐器类的,那些同学太有才华了!不过,只有我们的节目是搞笑类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双簧百分百会被选上。

竞选开始了,第一大类是乐器类:古筝、钢琴、萨克斯;第二大类是艺术类:跳舞、唱歌;第三大类就是小品了。除了我们,四年级的同学也赶来了一个,可是太短,被淘汰了,所以小品类就只有我们这个双簧了。

轮到我们时,我走上舞台,向老师敬礼后就开始了表演。可是,才表演不到一半,我明明记得滚瓜烂熟的台词似乎飞走了。完了完了,台下可有老师呢!还有那么多同学!这一忘词,他们一定会笑我的。我死定了!我给班级丢脸了!我成了千古罪人!我们这几天的努力白费了!上天啊!来个闪电劈死我吧!或者在地上劈个洞,我立马钻进去,永远也不出来了!

这时,小A捏了捏我,一股暖流游荡在我的心中。是啊!我的队友都没放弃,我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也给自己安安心。刚才飞走的台词又回来了,信心也回来了。这下,我们肯定会发挥得更好。表演结束,台下的评委和同学掌声经久不息,足足持续了一分钟!

这一次,我和小A排练的节目成功入选,并在“六一”演出时获得了观众的掌声。看着台下的观众热烈鼓掌,我心中满是自豪,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节目,谁说只有老师排练的才是好节目,我们学生排练的节目不也很受欢迎吗?我们真是太棒了!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误区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刚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贯彻落实《刚要》精神为契机,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掀起了一场经久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使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教育还存在许多误区,其中特别突出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增加古典诗词背诵。 不少中小学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把大幅增加古诗词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古诗词,以为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也不否认,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典诗词,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以为在中小学课堂或课外增加古典诗词的教学分量,就是在贯彻落实《刚要》精神,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完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肤浅化的理解。

2. 把背诵“三百千”简单地等同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不少中小学也把《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全部内容。事实上,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通俗易懂,韵律优美, 简练易背,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背诵“三百千”,对于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三百千”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诱使幼儿花费大量精力背诵“三百千”,无疑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片面化的理解。

3. 把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还有部分中小学校, 简单化地把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误以为只要是传统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因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导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念陷入模糊境地,甚至受到思想毒害。比如有的学校搞所谓的“祭祖大典”或“成人礼”,要求学生向祖先或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

二、走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误区策略的思考

针对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上述误区,我们认为,切实推动农村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出片面化、 庸俗化和形式化的误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至少应当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 科学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践证明,当前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陷入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 走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真正弄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而要科学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坚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凡是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的传统文化; 有利于“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的传统文化,我们就继承并大力弘扬之;反之,凡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抛弃。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剥离或改造了那些与现代化文明相悖的文化,同时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华。只有我们准确地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本清源,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2. 大力提高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业务能力。实践证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是造成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刚要》精神为契机,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尽快编写出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教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同时, 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为有效开展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保障。

3. 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此,学校应当大力倡导各个学科的教师,特别是在德育课、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社会课等课程的教学中,要自觉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和资源,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全面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阵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橱窗等阵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努力营造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第三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2014-03-26.

[2]季羡林,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关于传统工艺与3D打印的思考 篇8

近年来由于3D打印的发展势头正盛,传统工艺遭受到一些冲击,当然公众比较关心对制造业是否有影响?这些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工厂内部观察其制造的工艺流程才能探析其利弊。

传统CNC工艺制作零件的流程

在传统工艺中CNC,先是要用各种颜色的abs(树脂,塑料)板材切成适合产品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人工打磨平整后,放入已经编入程序的机器工作台上面,进行制作,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减处理的过程,故名思议就是把用不着的地方减去,与3d打印不同的是,3d打印的工作原理是一层一层的堆积,这就类似于和的区别,只是无论传统工艺还是3d打印都有自己严格的路径和分层要求。

(1)挑选板材,主要材料是ABS。(2)切割板材,把板材切成工件所需大小。(3)打磨板材,要把板材打磨平,这样在后面的机器加工过程中才能保证平衡。(4)上机加工,机器的控制区电脑根据电脑设置的路径,钻头会去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专业术语中的减处理)。(5)零件成型。

与此并行的过程是一种中小型的生产,考虑到成本和时间问题,会使用硅胶做模具做一下小规模的生产,但这种生产伴随的问题就是,会有一些多余边角或毛刺需要人工打磨。

硅胶模具分为两部分,扣合在一起中间注入材料,凝固后取出。硅胶模具做出的产品可以看到有很多毛刺,有些零件还可以看到平面上的斜纹,是为了模型凝固后方便取出,后期会打磨掉的,完成批量生产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后期处理。

(1)打磨,所有的零件需要一个人工打磨的过程,因为减处理的时候用的刀头类似于钻头,会产生很多凹凸不平的路径,需要打磨光滑。

(2)喷砂,除了手工打磨,还有机器打磨。打磨完之后是喷砂,喷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它的手感,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磨砂质感的东西,就是通过喷砂来完成的。

(3)喷漆,下一步是喷漆,是要在表面喷一层浅灰的漆,这种浅灰色漆的作用是可以防止喷有颜色的漆时造成的瑕疵扩大,同时喷漆至少喷两遍才能保证颜色的均匀和效果正常。

金属制品的表面是喷粉,经过烤制后在表面形成颜色,所以又称为烤漆。

喷漆的流程为:第一步打磨好的配件;后用竹签或其他树状木制品做支撑材料,制成需要用到的支撑架,将配件放置或粘贴在支撑架上,然后喷上一层灰色底漆后放置晾干;与此同时就开始调试配件要喷涂的表层漆,在调试的过程中要不断调试漆的浓度,调出的漆浓度要适中;调好漆后用喷枪在固定工作区内对配件进行喷涂,喷完一遍后要自然晾干,如此反复三次,晾干即可。

普通产品喷漆晾干之后就结束了,如果是要求比较高的产品,还会要求喷漆环境是封闭的,没有粉尘,所以会用机器把里面的粉尘和水分抽空,然后再进行喷漆处理,喷漆又分为亚光漆和亮漆两种,有时候还会要求抛光。

3D打印工艺

3D打印在工业上称之为快速成型,主要的技术类型有SLA光固化技术、SLS激光烧结技术和熔积成型技术FDM。与传统工艺相比较来说呢,前期的步骤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材料的层层堆积,一个是减处理,但是之后的工艺流程是一样的,同样需要打磨,需要喷砂,喷漆等。

3D打印与CNC工艺相比的优点

3D打印这项技术的开始只应用于工业方面,起因可能是由于一些精密零件的制造在传统的CNC工艺中无法实现,比如:环环相扣的零件,层层叠起的零件。这些零件在CNC工艺中无法实现的原因是,CNC工艺原理是减处理。例如耐克在2014年用3D打印技术所做的包包,上面有网状立体透气孔的装饰,这一工艺用CNC技术显然无法实现。但是,用3D打印来做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顾虑,只要考虑建模就可以了。

3D打印技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先进的,最早的技术是LOM技术。与现在的几种3D打印技术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耗材是纸。他要做出一个模型,就需要把刻好的一层一层的纸泡在胶水里,然后通过烘干把这些纸胶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纸质的实物。这种最早出现的LOM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它的发展才有了后来的J-Corp技术(用石膏粉和胶水),实现了全彩打印。

3D打印工艺的缺点

3d打印因为其层层堆积的原理导致它不会特别坚固,无论是SLA还是SLS,都是如此。就成型过程来说,SLA和SLS都是不需要支撑的,这是由成型的技术原理所决定的,SLA和SLS的工作区域都是一个桶形的,由工作台的升降所完成的,成型后其工作区域都是满铺的耗材,所以成型过程不需要支撑。

FDM由于其成型原理是喷丝工艺,所以就决定了它的不精确和各种障碍,但是这种价格偏低的桌面级3D打印机比较受个人和家庭的欢迎。FDM的耗材是丝状的ABS塑料,就导致了喷头经常会堵塞,如果在成型的过程中出现喷头堵塞的情况,那么整个产品就会废掉,需要重新打印,这样一来,不光是耗时耗力的问题,耗材的浪费也是一个方面,毕竟,其成型的耗材还是造价不低的。

传统工艺代替不了3D打印,3D打印可以弥补传统工艺的缺憾,二者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关于传统美德的高二作文 篇9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于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 篇10

每当到了八月十五这个明月当空的日子,我们一家就会买一袋大大的月饼带回家,然后一起坐到阳台上赏月:饱满的明月,像个玉盘子,里面放着美味佳肴。月亮忽隐忽现,仿佛披着一件神秘的面纱。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在月亮上,望着朦胧的云雾,感觉到一丝丝迷茫;我在发着金光的月亮上,努力想将地球上的高楼大厦照映出点点红光,此时的我,觉得自己很孤独。

这时,一阵浓浓的桂花香将我唤醒了,原来是妈妈把月饼盒子打开,并且津津有味地咬了一大口。嘴馋的我,也拿起一块桂花口味的,一口咬了下去。月饼可真香,带着月亮的淡黄,仿佛和圆月是分开很久的亲生兄弟,只要圆月出来,它就会在盘子里,对着月亮笑。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校园实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职教校园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两化一德”,实行文化育人

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用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开展教育,以经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笔者学校架构了“两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两化一德”教育,实行文化育人。两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一课一节”、沈阳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实践教育——实现“一事一议”。通过“两化一德”教育,最终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沈阳市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培养学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动诵读、主动思考、主动践行。四知:知古今变化、知中西异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统一。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承办了省及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并在大会上交流经验。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问题

虽然笔者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免有这样的感受: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平面化的倾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关系,未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只是被动、零碎、填补式、概念化、应景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让学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处可寻到有章可循、有据所依,从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目标站在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期待这样三个维度,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这需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建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常态机制,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并与学生的人格培养、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1.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主要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师资状况、社团活动的类别、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方式几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目前笔者学校主要从建立“书香雅苑”国学教育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发

传统文化教育面对的主要是课程化问题,一是要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分年段、有选择地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法;三是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开发了校本课程弟子规与职业素养,正在使用。

3.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团活动

要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自修空间的是社团活动,社团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团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创建了“艺术体操”“汽车魔方”“街舞”“舞台剧”等社团,这些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辅导方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工作。

4.传统文化进校园评价体系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实效性,就要建立纵向校、系、班三级评价,横向学校对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的评价。完善家长与学校、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等,都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实施意见。同时,还要吸收企业负责人、学生家长的意见,从而构建学校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学生社团活动推进策略,总结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经验。

关于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加强,传统音乐,教育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传统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最重要基地, 适时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 启发他们理解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下这个时代处境不容乐观, 但深层关系上, 传统音乐在现时代仍有市场, 探讨传统音乐发展的相关思路, 无论是对于传统音乐本身还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都是极有意义的。

1 中国传统教育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曾以礼乐为其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把乐教放在教学内容的第二位。《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这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突出体现了儒家音乐教育重视道德教化的特性。继孔子之后, 又相继出现了公孙尼的《乐记》和荀子的《乐论》等系统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理论专著, 至此儒家的音乐思想已相当成熟和完备。

道家学说的老子和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 即倡导“返朴归真”。《乐记》所述:“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天乐”观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 的确曾经是一种流传很广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种自然音乐观主要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 即“天人合一”。

自老庄之后, 道家的传人层出不穷。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的黄老学派主要经营治国之术, 音乐观仍停留在庄子时代, 中国音乐美学始终在哲学、政治、社会、伦理、宗教等主体上寄生。东汉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 复音音乐在宗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信徒们突破了老庄对世俗音乐简单排斥的极端做法, 对音乐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音乐是“正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也。听其音, 知天地情, 四时五行之气和, 以不知尽矣”。将音乐做为客观主体加以论述, 认为音乐有“悦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 而佛教主要将佛乐用于“赞佛功德”“宣唱法理”。

魏晋时期,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观念受到玄学思潮的猛烈冲击, 音乐艺术上就出现了划时代的玄学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道家音乐理论思想的代表作, 它把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进行研究, 不但涉及到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 同时也注意到音乐的娱乐作用和养生作用, 将思辩集中在对音乐审美规律特殊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上, 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音乐美学观念。西汉黄老之学的代表作《淮南子》内容和形式上都模仿了《庄子》, 老庄学说得到极大复兴。

唐宋元明清, 道家音乐思想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推陈出新, 而儒家音乐思想却一直停留在先秦诸儒的基础上, 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音乐美学以“意境”论为依傍的美学, 它的审美追求在于恬淡清远、物我同一、弦外之思、宇宙意识等等。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受“五四”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要求而生发出的思想嬗变, 导致音乐行为与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教育隐含着一个基本思想,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 从封建阶级脱颖而出, 积极从事音乐活动, 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转向近代化的进程。

2 传统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格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思想文化中普遍流行“天人合一”音乐观,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都相信音乐运动与宇宙运动同态, 崇尚自然全声之美。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的修养, 他认为在人的全面修养中不能缺少音乐, 缺少音乐才能的人, 不是完整的人, 故提出了“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 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 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在这里, 音乐被看作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在音乐的本质问题上, 传统音乐是人内在感情的表现, 强调声音的完整、一致、协调等自然属性, 具有音乐本身的音声和谐艺术特点, 强调“和谐”才会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把音乐的社会功用提高到政治教化功能。传统音乐反对的“淫声”、“夷俗邪音”和“郑卫之音”, 实即泛指民间音乐, 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不同的音乐在人民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健康向上好的音乐, 可以使人民遵守社会秩序, 达到军民齐心、城池坚固、敌人不敢侵入。因此, 传统音乐教育体系把礼乐作为了专政的工具。

3 结合当今现实, 强化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传统音乐教育有育人价值的培育作用, 对民族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提升作用, 对民族教育文化价值的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1) 建立中国音乐本体论。欧洲的音乐教育理论引入我国, 促进了中西音乐的融合和我国国民音乐水平的提高, 然而, 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一些弊端。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份, 不仅具有娱乐功能, 更有其教育, 认识和审美功能。文化的传承是靠教育,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通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并形成我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精神, 其影响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各个方面, 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作出艰苦、长期的努力。

(2) 建立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客观冷静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努力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

(3) 传承传统音乐教育方法和功能。注重音乐教育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切实把传统音乐教育的理念体现于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 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4) 注重传统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上, 一方面, 要对音乐遗产进行整理, 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挖掘、包装, 要特别注重“抢救”极少数人才拥有的音乐和乐器及演奏;另一方面, 要注意给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5) 注重学生个性, 鼓励传统音乐非语义的信息。音乐无疑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发散性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教学中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问题。当欣赏音乐时, 想象、联想等心理也按照思维网络运转, 这就需要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和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欣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传统音乐形象。

(6) 选择最佳途径,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音乐形象的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教给学生几部传统音乐作品, 而是给他一个机会, 使学生学会自然、真实地去感受所见、所想和所知, 把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 一个民族不能摒弃传统音乐教育, 假如没有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这一根基, 难以想象中华民族还会有核心凝聚力。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该积极地对传统音乐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自觉地运用和发挥传统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就一定能开发出传统音乐教育蕴藏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耀华, 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陈启能.中国和加拿大的文化:全球化的挑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13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一)

今日冬至,只有冬的寒意,没有冬的意境。

我喜欢冬季,喜欢漫天飞舞的雪绒花,飘飘洒洒,窈窕无声,把世界银装素裹,美的洁白无瑕,美的晶莹剔透;

我喜欢冬季,喜欢白茫茫的天地间,人们穿着各式鲜艳的冬装,红肥、绿瘦,黄靓,把一个银色的世界点缀的别样俏丽灵动;

喜欢冬季,喜欢这个孕育的季节,绿叶化成了春泥,种子在泥土里滋养,等待在春天里苏醒。

快点下雪吧,只有雪花的装点才是我想要的冬天,才是一个诗意浪漫的意境。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二)

22号冬至到了,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大过年,我一家团聚在一起吃了一餐丰盛的晚餐,有鸡、鱼、汤,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三)

今天是星期天,也是一年中的冬至,奶奶告诉我,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如果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

奶奶在擀面皮,妈妈和姑姑在包饺子,我也想学包饺子,但是妈妈不同意,我自己试着包了一个,结果把饺子馅包在了外面,姑姑说我是“小天才饺子机”

吃过饺子后,我和姑姑一起打羽毛球,我们玩的很开心。以前我看别人打羽毛球觉得很简单,但是真正打起来才知道很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事都是看着简单,做起来难,以后做事情都有认真,专心,持续练习,才能做好每件事。

加油!伊姿岚!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四)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今天是冬至,早上我们一家人吃热气腾腾、味美无比的猪肉萝卜大水饺,我一口气吃了十五个,因为我怕冻掉耳朵。

晚上,我上网查资料。我查到冬至这一天,在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我查到了两首数九歌。咱这儿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更有趣的是东北地区数九歌:一九二九冻死狗,三九四九石头裂口,五九六九坐在炕上瞅,七九才能出门口。

过冬至,吃饺子,长知识。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五)

今天一大早爷爷和奶奶就忙着准备搓汤圆的食材,先将糯米进泡水里数小时,之后再研磨成浆,最后和着面粉搓揉均匀,这样一大块的汤圆面快就完成,最后再分切成一小块,夹在两掌间搓圆,这样小巧的红白汤圆就大功告成了。爷爷说冬至就像年夜饭一样,大家围坐在餐桌前一起吃热腾腾的汤圆,这种团聚的感觉格外温馨,再加上这是我自己动手做的,所以特别好吃,吃了两大碗肚子有种暖暖的饱足感,就这样我多长了一岁,也代表往后我要更懂事,让父母放心、老师宽心、爷爷奶奶开心。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六)

这周星期五是“冬至”,我们学校举行了“搓汤圆”的活动。

一大早,我就盼望搓汤圆的时间赶紧到,我等啊等,等啊等,心急如梵,过了差不多四五个小时,妈妈出现了,我知道搓汤圆的时间快到了。

下课铃声终于响了,我们迫不及待地纷纷去洗手,然后飞快地冲进了教室。桌面上早已摆满了白胖胖的面团,看上去可爱极了。

我们搓出了各种形状的汤圆,有甜甜圈,有麻花,还有骰子……

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开始煮汤圆。在铁锅里,汤圆不断翻滚着,一个个涨得像乒乓球,实在是很诱人。果然,甜甜的汤圆好吃极了,我们全都吃得很开心,幸福的笑声传遍了校园……

搓汤圆、煮汤圆真有趣,期待下一个冬至节的到来。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七)

冬至这一天, 因为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根据以前的传统,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涂尽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来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称为”九九消寒图”; 也有的是横十画、竖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联”,是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绝妙佳联!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汤圆,根据民间的说法,我又长了一岁。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张”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时候就会是百花盛开,百鸟争鸣,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现在眼前了。

冬至传统节日作文小学(八)

同学们,你们知道冬至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边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矫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那一天 篇14

那天一大早,我看见爷爷拿了一卷对联,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快,快来贴对联。”我顿时两眼发亮,兴冲冲地跑上前去和爷爷一起贴对联。

爷爷拉长声音一字一顿地说:“这贴对联啊,首先就得有粘对联的东西。”话言刚落,他就端出一小盆浆糊,一股麦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浆糊真香啊!凑近一看很像面糊糊,真想吃上一口。接着他就把对联拿出来展开,两条长长的红对联,就像两条小红龙一样,看着就喜庆。我和爷爷用勺子挖出一勺浆糊涂抹在对联的中间和四周。涂好后,爷爷捏着对联上方的两侧,在门口左右衡量着,选择最好的粘贴位置。终于他确定好位置,两只手略带颤抖地贴了上去。

紧接着下联也贴好了,只剩一条横联了。

只见爷爷一脚吃力地跨上半米高的椅子,我负责扶着。爷爷举着横联问我:“对联正了吗?”

“正了,正了。”我连忙回答。只听“啪”的一下,横联总算是落定了。为了防止“风婆婆”吹走,爷爷双手用力地向两边按压开来,紧接着又从椅子上跨下来,看得我一阵紧张,生怕爷爷脚下打滑。爷爷将椅子移开后,对我说:“来,我们接着贴门上的‘福’字吧。”

我们有三张福字,对应贴在家里的三扇大门上。看着方方正正的福字,我迫不及待地在它们背面涂上浆糊,正要贴上门去。这时,爷爷笑着说:“不妥!如果福字正着贴,就是福‘正’家门,有点不顺口,而福字倒着贴,就是福‘到’家门,福‘到’家门多好啊!”

我恍然大悟,不惊赞叹中国的文字真是寓意非凡,讲究不少。不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对联都贴完了。我们站在远处回望,装扮后的门真是喜庆!年味一下就呈现出来了!我和爷爷都开心地笑了!如果门能开口说话,相信也一定会乐开花了吧!

感谢爷爷教我贴对联,贴的不仅仅是一份新年里浓浓的祝福,更是一份爱的传承!

作者:北大附小五年级 邹懿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15

一、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现状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主要包括家具性陈设、装饰性陈设和其他的陈设。陈设品的发展大多停留在传统工艺当中, 传统民居当中陈设品的制作工艺多以手工方式来完成, 制作工艺较为原始, 陈设品的造型设计传统陈旧, 装饰手法单一, 陈设品的使用功能上也较为原始。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的更新, 人们的审美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的陈设理念也渐融入到喀什民居家庭当中去。经济全球一体化, 各种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思想文化传播更加的便利和活跃。现代化、国际化设计语言席卷全国,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思想得到了解放的同时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的涌现, 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既面对着发展的机遇, 又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二、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与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有其适应环境的必然要求, 它是环境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民族、民俗以及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如喀什刺绣、织物中的地毯、挂毯、花毡以及传统木器当中的花木箱子、炕桌等。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生活习惯是不可分离的, 有其环境的适应性。在当今地域性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室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更加的注重起来, 越来越多的考虑到运用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在室内陈设中, 将传统的陈设品或民居装饰元素的功能, 外观或装饰部位以及材质加以转变, 形成新民族化、地域化的案例逐渐增多。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 要想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必须结合当代的环境和设计思想, 使民居陈设艺术赋予时代性, 孤立的发展或保持原始的民族性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民族性, 脱离民族性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陈设艺术的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 两者缺一不可。

三、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保护与发展策略

如同经济和文化一样, 陈设艺术同样要发展。基于以上所论述的喀什民居陈设艺术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本人就其在现当代环境中的发展做出如下思考:

(1) 深入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理论专业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样的发展才有根据。只有对其文化艺术根源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 进行发展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抓住中心和根本。正如同设计一样, 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将是肤浅的、没有灵魂的设计。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发展, 必然要有大量的文化研究和理论支撑, 这样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2) 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

古希腊哲学家郝拉克利特曾说:“一切皆流, 万物常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够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技术或艺术的形式将其以这样或那样的物质为载体表现出来, 使得其后代能透过他们的技术与艺术, 追述他们时代的审美创造。培养专业的人才对于民俗、民族文化的梳理是一个便捷、高效的途径。喀什传统民居的陈设大多停留在居民和工匠的自主设计阶段, 根据传统的审美观来进行创作, 而且大多都是将传统进行复制, 时代设计感较弱。喀什传统民居陈设的装饰大多为传统的手工艺人进行制作打造, 现代的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 更体现出了一种情感上的人文关怀。因此,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设计, 迫切需要专门的设计人才进行设计和规划, 原样照抄西方的设计或是顽固保留自己传统的设计都是不可行的, 必须将现代人的时代审美观与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

(3)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品的再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品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初级阶段, 与现代设计的交融相对较少。在传统的陈设当中陈设品的设计也大多是传统的手工作坊来进行完成, 只有少量的陈设品如地毯、挂毯等进行设计, 但其设计的纹饰也大多较为传统缺乏时代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意趣。在民居的陈设中也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但现代的陈设大多与西方的文化比较相似, 并且与内地的陈设品相类似, 并没有对喀什的民居陈设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之下对传统民居陈设进行再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基于这种背景本人对其再设计提出以下观点:

(1) 提炼民族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陈设设计当中

在进行民居陈设设计的时候应当正确把握喀什民居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提炼出喀什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 结合当今社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要求的民居陈设品, 从更高层次来满足喀什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进行民居陈设品设计当中, 少一些纯粹装饰性的“模仿”, 民居陈设品的形式应当遵循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 尊重民族文化的本源。

(2) 根据传统陈设品的形制进行再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滋养和沉淀, 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装饰元素, 如陈设品种的纹样繁多包括植物纹样、几何文饰、文字纹样等, 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不能抛弃他们原有的文化传统, 可将其文饰进行重新的组合或将其装饰部位做以重新的调整。在形制上可以将其进行重构, 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保留, 对其形制进行创新设计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更加具有艺术设计感, 使其充分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和功能需求。

(3) 将新技术、新材料融入到传统陈设品的设计当中去

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陈设品, 其制作的材料大多是在就地取材, 就当时的发展状况来说, 制作材料和技术都相对有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不断的涌现出来, 它有着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 利用地域性民俗审美观念, 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使得传统民居陈设更加时代化、国际化, 为广大人们所接受。这便是地域性特色陈设文化再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地域陈设艺术。

(4) 将喀什传统陈设品产业化发展并予以推广

陈设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同时对于特定环境氛围的营造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更好的推广和进行专业化的生产, 将其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 我们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广,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文化, 通过对陈设艺术文化的应用才能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喀什的传统民居陈设的文化, 更加直观的了解喀什民族文化。

总之, 喀什作为丝路文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是新疆地区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研究, 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提炼其地域性文化设计元素并将其与现代陈设设计观念和手法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地域性民族陈设艺术, 可以有效提升喀什的文化品牌形象,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这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为改善和创新新型现代民居建设, 提供了广泛的推广性依据。

参考文献

[1]陆琦·中国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与借鉴·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三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陆元鼎, 陆琦·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1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44-0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学院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立足区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广西柳州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苗、瑶、侗、仡佬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为高职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观念或技能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并世代传承下去,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童装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的设计创意注入新的灵感激发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童装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也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确定为广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二是将民族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如学院将“2010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苗族服饰展演晚会作为学生了解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展演的模特是专业老师从艺术设计系和经济管理系等挑选出来的。学生通过参与苗族服装的制作和整理工作,对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到了苗族群众的人物化妆技艺。三是将民族传统技艺融入技能竞赛。学院艺术设计系组织学生参加了2012柳州市妇女手工制作产品擂台赛暨少数民族手工技能才艺展示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服装设计作品《童苗耍趣》和《苗风》将苗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彰显出现代时尚感,前者荣获“最受市民喜爱奖”、“最受商家喜爱奖”,后者荣获“最受媒体喜爱奖”,成为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二)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研究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保护和弘扬,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学院在艺术类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学院以此作为艺术类教师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的实践载体,既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上,由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团队设计制作的民族刺绣工艺手袋,通过借鉴侗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元素,运用现代刺绣工艺,结合现代工艺生产的麻、绒材料,与传统牡丹花图案等组合设计制作,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获得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誉。

(三)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补充,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本校特色的有效途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中鼓励学生吸收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舞蹈、曲艺的创作和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二是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建设相结合。学院在部分建筑物的设计和装修中借鉴了民族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学院对外交流所用的礼品的设计中也是充分吸收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如目前学院所用的外事礼品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蜡染卷轴,扩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也较好地展现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质。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一)深刻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首先,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建设。大学之“大”在于其“兼容并包”,各种文化观念在此汇集,相互交锋,彼此借鉴,最终熔炼成新的文化形态。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是推进大学文化发展的珍贵养分。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投身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为自身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二)找准并发挥自身优势。高职院校基本以应用型高校为主,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其办学定位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民间”的共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具有得天独厚之优势,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一是发挥与地方联系紧密的优势,为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与地方政府、民间文化团体或协会等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或者沟通渠道,应该利用自身人才优势针对本地区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规划制订等服务;二是发挥自身应用型办学定位的优势,为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创新培养人才,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研究型大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中有其理论研究的优势,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可在以下两点发挥作用:一是培养或培训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创作和表演、民族手工艺生产所需的专门人才;二是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艺术的理念和表现形式开发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三)健全助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机制。一是健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可通过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专项工作,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二是健全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或民间机构的合作机制,可以合作共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心、民间艺术或工艺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开展合作,整合高校和地方两种资源,优势互补。来自民间的民族手工艺人可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或特聘专家,开展学生实训指导和专题讲座等;高校的教师可作为艺术顾问为民族传统艺术或工艺品的创作提供艺术指导,提升其艺术品位。三是健全高职院校联合文化企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可独立建立或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经营实体,将学校开发设计的民族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既可以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能够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应对此类企业给予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四)营造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来使教师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现代价值,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氛围。一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师生参与全员化。高职院校可举办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摄影、征文、社会调查等活动,发动广大师生解决参与,在活动中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讲座、选修课的长效化。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中划出一定的课时,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或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三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活动的专门化。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建立旨在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社团,通过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风情徒步游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注入学生心田。

【参考文献】

[1]宁彤.大学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境遇、原则与可行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

[2]屈川.高职院校传承创新地方革命传统文化探讨——以宜宾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

[3]王炳林 方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2(5)

[4]李云海.高职高专院校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J].理论观察,2013(1)

【基金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第六批(2013年)院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A012)

【作者简介】何 惠(1980-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上一篇:火灾逃生演练观后感下一篇:日语商务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