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共15篇)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1

同学们,上周我们为大家推荐了《小王子》,那么这一周,就让我们来为大家再来推荐一本好书,叫做《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桑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制服大马林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所具有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是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 就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2

死亡一旦根植于作者的思想和意识中, 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 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采。关注死亡的背后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死亡在文学家的创造里获得了全新的艺术内涵和韵味。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海明威和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对20世纪的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和《林中之死》创作于同一时期, 被认为是他们最经典、最成熟的短篇小说, 作品中同时突出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分别描述了死亡的情节, 揭示出了作者对死亡的看法及感受。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相对成熟, 学者们更多的是从自然主义、女性主义、语言、叙事等方面详细地分析这两篇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对于作者的死亡意识有部分研究, 但还没有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死亡意识的对比研究。本文比较海明威和安德森在《老人与海》和《林中之死》这两部短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虽然作品产生于同一时期, 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 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也相似, 但是通过比较发现, 两位作者在这两篇短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意识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死亡观。

一、相同的死亡体验

安德森和海明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即20世纪初, 不仅时代背景具有相同的特点, 而且两人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体验都极其相似。安德森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平凡的家庭, 从小就忍受着镇上贫穷的生活。当时在安德森所生活的时代, 西方社会正在经历着从手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而这一转型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生产的急剧膨胀, 城市不断扩大, 农村也卷入了机器生产的洪流中, 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一方面, 农场和工厂生产的机器化使失业人口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大量资本汇集到工业资本家及金融家手中, 使得穷人更穷, 富人更富。安德森从小便亲身经历并观察着百姓们的工业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心理感受, 包括他自己在内。贫苦的百姓必须忍受心理上巨大的失意, 为了生计不断奔波做工挣钱, 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扭曲。不巧的是, 在安德森关键的童年时期, 他母亲的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从小对母爱的缺失, 造成了影响他一生的心理阴影, 使得他极其向往关爱, 注重人性的美。这是为什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 有很多描写女性的死亡情节的原因, 并且这些女主人公的死亡过程是神秘而美好的, 这在《林中之死》这篇小说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美国和西班牙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安德森投身到了纷飞的战火中, 亲眼看到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的士兵在战斗中死去, 遍地横尸, 多少个家庭因此而失去了儿子, 无数百姓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战争的残酷性, 无疑给安德森的身心带来强烈的冲击, 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也再一次在安德森的心底根植下死亡意识的种子。

蕴涵于海明威作品中深沉的死亡意识源于他父亲的自杀阴影, 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海明威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 然而一生救死扶伤的父亲却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残酷的打击使作者从此罩上了死亡的阴影, 他曾说, 如果有朝一日他也像父亲一样痛苦, 他宁愿选择被杀或自杀。他还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1918年中学毕业就参加了红十字会车队赴意大利前线, 当他为一线的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时被弹片严重击伤, 一共中了二百多块弹片。1954年在去非洲围猎的旅途中又连续经历两次坠机事故, 身上多处受重伤, 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多年身心伤痛的积累之下, 1961年他终于重走了父亲的路, 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海明威的经历可以看出, 他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 对于战争和死亡的深刻体验, 促使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死亡加以思考, 形成了独特的死亡意识, “死亡是生存的事实, 生存状态的事实, 死亡意识则是一种意识事实。”[1]P2

从这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死亡的体验过程, 父母的去世对于两位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残酷的战争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让他们对于死亡和生命有了崭新的认识。因此, 死亡意识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们的思想当中的。然而, 在他们的作品中, 却对死亡的描写和表现有着反差, 反映出他们对死亡不同的观点。

二、不同的死亡意识

在《老人与海》和《林中之死》中, 作者都突出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且都详细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那么, 具体两人在这两部作品中是怎么表现死亡, 揭示自己的死亡观的, 以下做具体分析。

1. 死亡情节

《老人与海》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古巴老人的故事, 从海明威听到这个故事到这部作品的问世经历了16年的时间。在这16年中, 海明威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 始终无法触碰这一题材, 而最终他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其实说明了他在这16年中不断地对生与死在进行严肃的思考。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赤手空拳捕获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 后来又与鲨鱼在海上殊死搏斗的几天经历。其实, 读者在读这部作品的同时, 不仅能从老渔夫身上, 还能从大马林鱼身上找到海明威的影子, 海明威把自己的死亡意识赋予了大马林鱼。从老渔夫的角度看, 他孤独又倒霉, 一连84天出海一条鱼都未捕到, 然而老人并没有气馁, 第85天时, 独自驾着小舟, 照旧出海, 结果遇到了一条比小船还大的壮硕的马林鱼。虽然老人欣赏大马林鱼的健美与生命品格, 但他不得不去征服它, 于是老人与马林鱼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角逐:“你能撑多久我就能撑多久”, “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 他就是打不败他。”[2]P232后来, 老人又与被血腥味招来的鲨鱼进行殊死搏斗, 以留住他的战利品, 最后虽然鲨鱼吞食了马林鱼, 只给筋疲力尽的老人留下了一副白花花的鱼骨架, 但老人还是坦然面对了这一切。由此可以看出, 老人是一个十足的硬汉, 他不畏惧困难也不畏惧死亡, 敢于接受挑战, 而面对失败, 他又勇于面对。

从马林鱼的角度看, 它是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的, 对此海明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老人放下钓索, 一脚踩住, 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 使出全身的力气, 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 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 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 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 就把身子倚在上面, 把它扎得更深一点, 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于是那鱼闹腾起来, 尽管死到临头了, 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 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 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 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 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 浪花溅了老人一身, 溅了一船。大马林鱼看似死得很残酷, 却很壮美, 因为它死在与老渔夫殊死搏斗之后, 死在老渔夫几乎耗尽所有精力甚至透支精力之后, 死在体现了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之后。

在《林中之死》中, 死亡又是另一番景象。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无名, 后随夫姓格林姆斯的老妇人从一个年轻姑娘到衰老, 最后因饥寒交迫、长途跋涉而长眠于一个雪夜笼罩的小树林的悲惨人生经历。一个寒冷的冬天, 格林莫斯夫人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几个鸡蛋用袋子装起来拿到城里去卖, 好换回一些日用品。这一天, 她一大早便出门换回了一些腌猪肉、肝、咖啡、糖等东西。老妇人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往回走, 为了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家, 她选择了一条近路———穿越小树林。然而途中因为饥寒交迫, 格林莫斯夫人在树林中的一片空地上的一棵树下坐下歇息, 她发了一会愁, 接着便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再也没有醒来, 随着格林莫斯夫人到城里去的格林莫斯家的四条狗和它们在别的农场招来的三条狗“在空地上兜着圈子, 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 每条狗的鼻子紧紧地凑到前一条狗的尾巴上, 在空地上, 在覆盖着雪的树下, 在冰冷的月光下, 它们静静地跑着, 把松散的雪踩成一个圆圈。”[3]P35安德森对于格林姆斯死亡的描写, 主要有以下象征意义:第一, 雪。雪是白色的,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雪融化后又变成水, 水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神圣之物。安德森让女主人公死在一片雪地里, 是想说明格林姆斯虽然生前不被重视贫庸一生, 但她纯洁而美丽的品性是不可磨灭的。第二, 狗。7只狗围绕着格林姆斯的尸体一圈一圈地奔跑, 好像在为她举行一场祭拜。在古希腊神话中, 狗的奔跑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预示着一种死亡的仪式。讽刺的是, 格林姆斯生前得不到同类的爱, 死后却从她喂养的动物身上得到爱的回报。安德森是想以此揭示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这与人和动物的回报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 圆圈。圆代表着一切重新回到起点, 具有圆满的意味。作者通过狗的祭拜仪式把死亡的意义以圆圈的图案呈现出来, 是想说明女主人公的死亡并不仅是生命的结束, 结束了她这一生的苦难, 而且是新的开始, 暗示着她将得到上帝的垂爱而成为天使。在基督教徒的眼里, 充满罪孽的人类, 有什么结局能够比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赎还要完美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格林姆斯老妇人死后的尸体, “在月光下, 她的尸体躺在洁白的大地上, 周围是在她临死前, 狗奔跑时踩出来的圆圈。生前又老又疲惫的她, 现在躺在土地上, 又白又可爱, 像大理石雕塑一样……她的尸体被发现时已经冻僵了, 肩膀如此狭窄, 身体如此瘦小, 死后看上去像是个妩媚动人的少女的身躯。”[3]P36-37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 安德森笔下的死亡是美好的, 明明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老妇人, 死后的尸体怎么会成了个少女了呢?稍加思考, 就可以得出作者的别具用意。

2. 作者的死亡观及成因

从《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和大马林鱼对于死亡的态度来看, 海明威看待死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何不坦然地面对死亡。死亡仅仅是生命的结束, 既然要结束, 就应该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到极致, 即实现自我价值。从这个角度说,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和大马林鱼在面对死亡时才会那么勇敢顽强地做着搏斗:大马林鱼知道它逃脱不了被捕死亡的命运, 还是在不断地周旋和挣扎;老人尽管最终在与鲨鱼的抗衡中未能保住大马林鱼, 但是他勇于接受挑战, 绝不放弃战斗。这样的精神恰巧反映了小说中“人可以被毁灭, 却不可以被战胜”这句至理名言所揭示的深刻哲理。海明威要想通过这篇小说告诉读者, 在失败和死亡面前, 人是能够具有尊严甚至是英雄主义精神的, 最终实现对死亡在精神上的超越。要死得有价值, 就要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海明威的这一死亡意识是在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形成而发展成熟的。作为战后迷惘的一代, 在接受了战争的洗礼后, 他告别迷茫, 努力寻找新的方向, 意识到战争和社会是可以通过人类自身努力去制止去调和的。由于有多年的旅行经历和户外运动的体验, 海明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价值与精神有了伟大转变。因此, 他热情讴歌生命的意义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面对“死亡、暴力、战争”的威胁, 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有一种“打不败”的精神, 这在《老人与海》中都有精彩的体现。

在《林中之死》中, 安德森笔下的死亡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尤其是从对老妇人死后尸体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安德森认为死亡更多地散发着一种永恒的美, 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点, 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作者为什么要把明明是苍老的老妇人的身躯描写成一个“妩媚动人的少女的身躯”呢?相信任何读者在读到这里都会发出不可思议的感慨。其实, 之所以安德森要为读者们呈现出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恬静的美和迷人的魅力, 就是因为想要呈现女主人公从姑娘到老太婆, 死后又变成姑娘的人生历程, 虽然不太符合实际, 但体现了安德森的死亡意识, 即生—死—重生。老妇人的尸体看起来纯洁、年轻、美丽, 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死亡就是生命的本源, 只有死亡, 生命才能重新回归故土, 才能得以重生, 得以延续。因此, 死亡并不可怕, 反而是一种生命的解脱, 是一种永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安德森的另一个观念———人只有忍受痛苦、经历磨难, 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从这一层面来说, 安德森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

人在经历苦难的同时, 也恰好凸显了人性。安德森之所以让格林姆斯老妇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正好凸显了她人性中的善良、单纯、无怨无悔。那么, 是什么让安德森这么强调人性的美, 以至于认为死亡是如此美好呢?这与他童年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母亲的早逝, 他从小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而这时的时代背景又正处于向工业时期的转型时期, 他生活的小镇上的人都因为社会的剥夺而内心长期忍受着压抑和孤独。在这样畸形的状态下, 他所看到的全是人丑陋的一面。因此, 他渴望被爱, 渴望人与人正常的交流, 渴望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作品中, 他集中体现了人性的美, 死亡的美。

三、结语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海明威和安德森有着完全不同的死亡意识。海明威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 更是对生命的肯定, 人无论以何种状态生存, 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下, 无论活着或死去, 有意义, 有目标, 生命才最有价值。安德森认为, 死亡是生命的延续, 是一个新的起点, 死亡并不可怕, 人们只有通过死亡才得以重生, 人性的真、善、美才得以释放, 人才得以解脱。虽然作者具有相同的有关死亡的经历, 又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部经典之作, 但是由于有着不同的身心感受和关注点, 海明威和安德森在作品中反映出了不同的死亡观。通过比较, 我们会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对人性和生命价值作出再思考。

参考文献

[1]孙利天.死亡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2] (美) 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 译.世界著名中篇小说选集 (中卷) , 1996.

[3]范革新等.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导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4.

[4]邬跃生.爱的缺失与死的救赎——解读安德森《林中之死》的主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9 (1) .

[5]史志康等.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文学出版社, 1998.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3

因涉嫌诈骗罪,2013年11月25日上午,来自安徽祁门县的方某等5人在浙江杭州上城区法院受审。

八旬老人落入陷阱

曾伯今年已80岁,退休后常去收藏品市场闲逛,看到合心意的小物件,就买下来。

2012年底,曾伯在家里突然接到一名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员工,向曾伯推介绝版藏品“共和国将帅录”全套银币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称升值空间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之间。曾伯一开始也不太相信,但对方说,不用担心转卖的事情,收藏家协会会给他留意下家,也可以帮忙把藏品拿到上海秋季拍卖会上拍卖。

到了2013年3月,又一名自称“上海收藏家协会方主任”的男子给曾伯来电话。“方主任”说,自己是上次那个推销员的老同事,那位同事上个月回老家,出车祸不幸去世,弥留之际,就把曾伯的信息给了他,要他一定对曾伯的事关照到底。

这回曾伯相信了,以1.68万元每套的价格收购了两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诈骗团伙演双簧

2013年初,曾伯又接到一名“神秘买家”的电话,对方称通过朋友打探到曾伯家有多套绝版藏品,要以20万元每套的价格向曾伯收购。

曾伯这下被彻底打动了,他向亲友借钱向“方主任”追加藏品。此后,曾伯就一直等着“方主任”帮忙找下家接手或拿去上海拍卖,但“方主任”等人收钱后就再也没消息了。

最终,曾伯的老伴和儿子报了警。2013年4月16日下午,送货上门的“收藏家协会专员”被民警当场抓获。随后,诈骗团伙的主犯方某等人也先后落网。根据方某等人交代,他们还在今年3月以同样的方式诈骗广西某监狱的一位女民警。不过女民警多了一个心眼,提出留下送画人的身份证号及字画的发票。方某同伙只得答应女民警先预付8000元的要求,其余钱款待要求见到身份证号和字画发票后再支付。在庭审中,方某等人坦承,所谓的“神秘买家”也是团伙成员冒充的。

自称创业缺资金铤而走险

在法庭上,1990年出生的方某被指控为本案的主犯,检察官认为方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已经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其余同伙属于共同犯罪。

只有初中文化的方某说,他因在上海做网上服装销售缺乏资金,想起以前用电话推销收藏品来钱快,才决定铤而走险。方某找来几个初中同学,有的专门负责打电话推销,有的负责上门送货。方某还伪造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公章用于收款时用。而所谓的绝版藏品“共和国将帅录”全套银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实都是没有多大升值空间的工艺品。前者标识为Ag999(纯银),经鉴定材质为铜锌,价值人民币1705元;后者经鉴定系丝绸印刷品,价值人民币1409元。案发后,方某等人退赔了被害人的损失。

法庭上,5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基本不持异议,法官表示将择日作出一审判决。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4

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片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视线,诱惑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知识,激发着我的潜能,提高着我的内涵。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我茁壮成长。在我的理解中,所谓好书应该是能够反映时代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新颖的形式、风格以及精湛独特的技术语言三者兼备的优秀作品吧。如弥尔顿所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好书伴我一路同行。

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有许许多多的好书。这些书是怎么也读不完的,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但在这些好书中,令我最喜欢的书就是那本闪闪发光的《老人与海》了。

别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因为这书中有许许多多令人可贵的`精神。

主人公是一位老爷爷,他就是个倒霉蛋儿。年轻的时候打过许许多多的大鱼,但是等到他老了,连连84天都没有打到一条鱼!就这样,他最好的助手小男孩儿,他的爸爸妈妈也不让小男孩儿跟他一起去捕鱼了,说他就是个扫把星。老爷爷很伤心,但是小男孩儿还是默默地帮助老爷爷一起去打鱼。老爷爷虽然没有打到什么鱼,但是每天都很早很早起来去餐厅吃点早饭。就出海打鱼了。这天的老爷爷的运气又风生水起回来啦!他打到一条大鱼。那条大鱼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这可把老爷爷乐坏了。但是出海前他没有带着小男孩儿,所以怎么也拉不掉这条鱼。接着,老爷爷又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鲨鱼,鲨鱼把这鱼肉全部都吃完了,只剩下一个骨架,但是老爷爷依然没有放弃大鱼。他太累了,他跟这条鱼已经博斗了三天三夜。只吃了一丁点儿生鱼片。一下也没有合过一次眼,左手也因为长期拿着鱼竿,就僵硬了。看起来老爷爷他的倒霉运气又回来了呢。他跟这条鱼已经熬了三天三夜的。我在想:“为什么老爷爷不当时放弃了他呢?那整整84天,为什么老爷爷还是不放弃哪钓鱼的工作呢?没打掉一条鱼,许许多多的渔夫都在笑话他呀。想想看,一个渔夫整整84天没打到一条鱼,最后打掉了一条那么大的鱼,但是却被鲨鱼啃光了。那为什么老爷爷不放弃了呢?”

原来是那意志坚定,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在引导他呢。虽然它没有打到鱼肉,但是他把。鱼的骨头都一直掉在那呢,把他们弄上了岸,老爷爷就去休息啦。当然他是他是有一丁点伤心的,遇到这种事情谁能不伤心呢?不过他很快就会恢复的别担心。第二天,那些嘲笑讥讽他的渔夫们过来一看,哇,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鱼。第二天,那些嘲笑讥讽他的渔夫们过来一看,哇,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大家都吓得措手不及,只有老爷爷还是不满意。他说:“要是我们能让那些鲨鱼啃掉我的鱼肉,那就完好无损,可以卖个好价钱啦。”现在大家都开始称赞老爷爷,那老爷爷说不定还在坚持不懈的打鱼呢?如果有一天你去游泳时看见了他。千万要记住他那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本书是海明威作家的作品,书中这老这位老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就过来看看这本精彩绝伦,让人赞不绝口的书吧。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5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桑堤亚哥的故事,他出海84天没有的钓到一条鱼。第85天,桑堤亚哥出海远航,遇到了一条异常大的马林鱼。老渔夫与它“搏斗”了两天,最后到了这条马林鱼,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他遭到无数鲨鱼的袭击。老渔夫拼了命终于带着大鱼回家了。

我最钦佩的是老渔夫在与鲨鱼搏斗时表现的无畏。

书中有一句话使我难以忘怀:“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鼓励人们取得积极进步的至高建议。看到这里,不禁回望自身。作为一名中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然而,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经常害怕并退缩。与宁可失败也决不放弃的老渔夫,那硬汉性格相比真是惭愧万千。

上课(老人和海)(写写帮推荐) 篇6

是呀,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可是有一天,老人去世了,当老人的遗像出现在湖边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当老人的遗像出现在湖边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到意想不到?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海鸥想干什么? 是呀,它们连声鸣叫着,是在急切地呼唤自己的亲人哪!他们想干什么?为什么不一样?(重点理解惊诧,突然,急切,意想不到)但不管海鸥。。不管海鸥。。但是,所以他们更加。。

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带着这种着急、伤心。

请女同学来读这句话,用朗读来帮助海鸥们叫醒老人。还有哪些意想不到或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瞻仰是什么意思?师:用在这里,说明了——

你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非常好。从这段话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肃立不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很悲痛。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这句话吗?(生读)师:海鸥们的行为,让你们感到怎么样? 生:意想不到。师:为什么?

生:海鸥是一种动物,可是它居然和人一样,也有感情,能来给老人送行。生:因为海鸥们把老人看成了自己的亲人,所以才会这样来送行的。师:是啊,这的确是重情重义的海鸥,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生齐读)

师:连海鸥都能给老人送行,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用照相机把这个场景照下来。师:你想留下永久的感动。还有呢?

生:我也会和这些海鸥一起,为老人祝福的。

师: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让我们和海鸥一起为老人祝福、祈祷。(生起立,音乐起。)

师:你为老人祈祷了什么?

生:如果真的有天堂,我祈祷老人能天堂里去,在天堂里继续快乐地生活。

生:我祈祷这世界上真的有长生不老药,我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换一颗来,好让老人永远不死,永远和海鸥们快乐地生活。

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 生:扑字更能体现出出海鸥们速度快。生:扑还能感受

它们为什么要31`扑来? 白色旋涡说明海鸥们此时的心情很悲痛。

海鸥们大声鸣叫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呢?如果此时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写下来吧。这么多的海鸥来给老人送别,哭诉的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从同学们的声声倾诉中,可以看出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打动了每一位同学,想一想: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生动感人?今后同学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让我们的文章也生动感人。

师:老人去世后,他心中恋恋不舍的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老人送行。(齐读)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7

(1)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近代以来,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如何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水准的生活这一主题。因此,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赞成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赞成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则被称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派。

(2)众所周知,丰富而悠远的海洋文学传统,承载着海洋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中的精神与理想,映射海洋民族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与向往。海洋文学浪漫而富有激情,海洋文学崇尚竞争与力量,海洋文学与贸易、武力、征战、殖民等密切相关,海洋文学又与环境、生态、人对自然的尊重等主题不可分离。西方文学史中,《老人与海》、《白鲸》和《鲁滨逊漂流记》都是海洋小说的经典代表作。

本文将围绕以上三篇海洋小说中各自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其所体现的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中心主义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2 人类中心主义派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小说中,老人桑地亚哥与大海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朋友:老人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一个给人或者不愿给人以恩惠的女人,要是她干出什么鲁莽或顽皮的事儿,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月亮对她有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老人在海上捕鱼,不是什么敌对行为,也不是要夺取什么,而是一种友好关系的表现。那条他追捕了一天一夜的大马林鱼,他敬佩它,喜欢它,为它的死而悲叹。他和它都有自己的生命理由和意义。这种人与海的关系,是20世纪的海洋文学新理念,并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海洋精神。

《白鲸》中,在小说伊始,麦尔维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青年以实玛利,他几乎没有什么钱,在过够了岸上生活后,他决定出海去看看。在这一幕中,大海与人类之间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状态。临岸之风的清爽、瞪望塔上所见到的晴空万里、海中游荡的各种小鱼,风平浪静的海洋就像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这样的海洋也是以实玛利梦寐以求的灵魂归属地。这时的大海和人类构成了一个生命统一体,每个存在物都真实的感受着彼此的存在,人类体验着自然生活最本真、最灵动的一面。

(2)人与自然的斗争

《老人与海》中在茫茫大海中,鲨鱼一次又一次地袭击,老人的胜利成果被无情地瓜分,他只身一人,一不小心便很有可能也被鲨鱼当作美餐,这何等残酷,但老人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硬汉"性格经过次次搏斗,就像琢磨过的玉石一样,更加光芒四射。

《白鲸》中亚哈率领“裴廓德号”开始了三年环球捕鲸之旅。这一幕中充满着杀戮和矛盾,人与自然关系迅速恶化,人与自然拉开了距离,自然成为只有工具价值的存在物,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在征服中享受着快感。如果说开始时,以实玛利对于大海还怀着敬畏的态度的话,那么在目睹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之后,以实玛利初次尝到了征服的快乐。人与自然被撕裂为两半,和谐的关系被打破了。现代文明创造了压迫和奴役自然的工具,人们秉持着所谓的“理性”,开始了全球范围的生态扩张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极大的篇幅描写了鲁滨逊落难荒岛,不畏艰难,自食其力,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一幕幕动人情景。他赋予鲁滨逊种种优良品质,比如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鲁滨逊本着坚毅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孤身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落难初期,他除了对大自然充满恐惧之外,还要时刻面临着岛上各种动物的挑战,曾经也绝望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存的本能促使他产生无穷的动力,他不仅制器具,种粮食,还养牲畜,与野人决战,通过这样他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面前,以鲁滨逊的胜利告终。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小说中体现的深层生态伦理意识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与其他自然物是平等竞争的伙伴关系。人类作为高级物种,只是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份子,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言。在生态系统中,万物生存是统一化、多元化的,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有反作用于人类的一面。因此,人类不但要懂得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更要充分尊重大自然的权利,维护自然的发展。

3 非人类中心主义派

鲁滨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冷漠与功利的态度是个人利己主义的体现。鲁滨逊追求财富及其体现物——金钱。他的追求体现为物的满足,物的背后的人际关系被掩盖了。他需要星期五,但并不依赖他,星期五只是他忠实的奴仆,是一个新的劳动力。他接纳了欧洲人,但是在本质上,他们只是他岛上的臣民,是为了充实他小小殖民地的人丁。总之,鲁滨逊有充实而坚定的内心导向,除了上帝,他甚至不必依附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这种导向就是明确而单一的利己主义。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以远古神话为代表)到赞海(以十九世纪前期的海洋诗歌为代表),又到斗海、乐海(以十九世纪的海洋小说为代表)和探海(以海洋科幻小说为代表),最后到亲海(以奥尼尔和海明威为代表)的过程。由惧海到斗海、乐海,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由惧海到探海,揭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决心和能力;由斗海到亲海,则反映了人类一种全新的宇宙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当今,探究海洋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其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了解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以上奠基之作,更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3(4).

[2]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老人与海》之虚无主义色彩研究 篇8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虚无主义

引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力作,有着深厚的内涵,受到中外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人们去阅读并欣赏他,希望探索到其中蕴含的硬汉精神,更希望从主人公桑提亚哥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桑提亚哥是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者,是人类抗争灾难的精神丰碑,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一种大无畏的勇气。作者借桑提亚哥表达出了面对困难人们虽然会失败,但依然积极与其斗争,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超越了最终的失败。

《老人与海》是一篇思想内容极丰富的小说,主题呈现出多层性、复杂性。这部小说通过残酷的现实赞颂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所蕴含悲剧精神,那就是虚无主义色彩。桑提亚哥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去抗争,无论你有多么坚强的信念,最终的结局都是虚无缥缈的,是孤独,是苦难,是死亡,是荒诞。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个命运悲惨的老渔人,他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海明威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桑提亚哥贫穷而又不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但是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为了证明自己还没有老去,为了证明他还拥有别人一样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他决定要出海捕到一条大鱼,维护自己的尊严。最终,他成功了,但是他也失败了。

(一)虚无主义

要研究虚无主义,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广义上是指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一切存在的思想观点,信奉虚无主义的人们精神生活处于一种漂浮无依的状态,人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没有用的,是毫无意义的。

(二)虚无主义与死亡意识

人类最终都要走向死亡,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归宿,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观点认为人生永远是一个未知数,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走向哪里,一切都终将归于虚无。存在主义者认为死亡与虚无是密不可分的,死亡本身就是最大的虚无,也是结束虚无的唯一办法,死亡到来,一切都将归于零,一切都成为虚无缥缈的。

面对死亡有人听天由命,有人积极抗争,桑提亚哥选择的是积极抗争,他勇敢的屹立在笼罩着死亡阴霾的生活中间,并且直面死亡,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姿态,与不可知的命运抗争到底。他与比他的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进行殊死的搏斗,每当他觉得“自己快要垮下去了”的时候,求生的意念会使他鼓起勇气,“还要试一下”。尽管他的双手软弱无力,眼睛只能间歇地看得清东西,他却“还要再试一下”。他就这样试了一次又一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胜利了,因为他打败了大马林鱼,打败了鲨鱼。但是,不管他多么的努力,不管他付出多少辛苦,他最终还是失败了。作家也赋予大马林鱼浓郁的死亡意识,它似乎一直被死亡的气息所笼罩,尽管它体积庞大战斗力旺盛,尽管桑提亚哥曾把它当作朋友一样喜爱,但它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三)虚无主义与苦难意识

人生来就避免不了各种磨难的考验,海明威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看遍了人世间的各种磨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军功奖章和中尉军衔,但是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数不清的伤痕和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般的战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迷失了方向,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不知道怎样融入现实的生活,也找寻不到心灵的出口。当他适应了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处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又一次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当中。我们往往会说作品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写照,至少也反应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作品中桑提亚哥经历了各种磨难,他出海捕鱼要遭受烈日的暴晒和狂风暴雨的洗礼,还要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直面死亡,从小说主人公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整个人类所要遭受的苦难,这种苦难让人麻木,让人无处躲避。

人的苦难除了客观的自然环境以外,还有自身的心里欲求,包括尊重、信任、荣誉等。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苦难是多重的,最痛苦的欲求无法满足,他希望捕到大鱼,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欲求让他不顾一切奔向大海,最终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他的苦难却没有随之结束,大马林鱼只剩下骨头,他所追逐的一切都化为虚无的泡影。

(四)虚无主义与孤独意识

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主人公桑提亚哥不屈的战斗精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也应该换种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当我们在赞赏桑提亚哥勇敢抗争的“硬汉精神”的同时,也关注他坚强外表下孤独的内心世界。

他是孤独的,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和小男孩马诺林的关系上看出来,桑提亚哥没有亲人,他与马诺林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但小孩却对他非常关心,当他很久没有捕到一条鱼的时候,所有人都瞧不起他,不愿意接近他,但是马诺林来找他,还要给他四条沙丁鱼,还从精神上安慰和鼓励他。当桑提亚哥出海捕鱼时,他总是说“要是孩子在这儿该有多好啊”,在小说中他对马诺林的呼唤共有七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孤独无力。当他觉得无依无靠的时候,当他没有朋友可以交谈的时候,当他一个人去捕大鱼的时候,他是多么的孤独。是他和鱼的关系也很微妙,在他眼里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条鱼了,而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对手和低人,他和鱼说话谈心,与鱼做斗争,孤独到了绝境。老人是多么孤独啊!尽管在和大马林鱼战斗中他胜利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祝贺他,没有人看到他的成功,更没有人与他分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不清楚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他在这种孤独的状态下,成功没有人可以一起分享,失败也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无所谓追求,无所谓存在,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都是虚无缥缈的。

(五)虚无主义与荒诞意识

在《老人与海》中充满了荒诞主义,人的命运可以瞬时间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桑提亚哥接连八十多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却在偶然的一天遇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并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打败了大鱼,获得了胜利,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想,老人终于捕到了鱼,终于可以骄傲地回去,人们也可以改变对他的看法,但是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鲨鱼,最后老人的成果只剩下一个鱼骨架,这是件多么顺理成章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人生的不幸,当你以为你已经成功的时候,又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改变。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老人内心感到深深的孤独无依,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听他倾诉,更没有人和他交流,所以海明威让他和马林鱼说话,和大海说话,和小鸟说话,他说他的喜怒哀乐,说他的成功失败,但是马林鱼不会回应他,大海更不会回应他,这种看似荒诞的自言自语正道出了虚无主义的真谛,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是那样,当你失去一切的时候仍然是那个样子,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都是虚无的。

结语

《老人与海》是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感人至深,他透过主人公桑提亚哥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又触动我们的灵魂,主人公身上那种深深的孤独,繁重的苦难,令人恐怖的死亡意识和令人心惊的荒诞意识让人内心沉重,陷入深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3).

[2]海观译.老人与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9).

[3]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4).

老人与海内容简介之 篇9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桑提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象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渔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变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半夜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桑提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鱼钓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一件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鱼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心脏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干掉了第一只鲨鱼。几小时后又两条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老头用刀系在船桨上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对付他们了,但他坚持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断了,最后鲨鱼还是吃光了老人两天的辛劳,只剩下鱼头和鱼尾……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大家都惊叹老人桑提亚哥。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10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据街道计生协会下发的文件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立足于社区,从老人的迫切需求出发,从切合实际的服务项目入手,广泛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老人排忧解难,提供心灵关爱,营造家庭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题

“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二)活动范围

本社区年龄65周岁以上老人,包括计生家庭老人、孤寡老人、“五保户”、贫困老人、子女不在本市工作身边无人照顾的高龄老人。

(三)活动原则和方式

主要原则是:

针对心灵孤独、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等高龄老人面临的主要困境,采取计生协志愿者“多带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文体活动、法律援助等服务。

主要方式是:

1、每周给老人一次问候探望。主要通过家访的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老人的紧急需求,增进计生协志愿者和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每半月为老人提供一次文化生活服务。根据老人实际需求,每半月为老人开展一次家庭生活服务或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采购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动员老人每月参加一次社区文体活动。

3、每月为老人组织一次家庭聚餐。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在老人家或邀请老人到计生协志愿者家中开展一次家庭聚餐,营造老而不孤家庭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

4、每半年为老人做一次免费查体。动员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送医送药,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

5、每年为老人过一次生日。建立老人生日档案,每年为老人庆祝一次生日,计生协志愿者给老人送一张生日贺卡、一份生日蛋糕和一份慰问金,从心灵上给老人关爱与温暖。

三、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固定的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伍,社区成立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办公室,实行挂牌服务。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下设五支分队:科技服务分队、家庭保洁分队,医疗保健分队、心理慰藉分队、娱乐文化分队,确保老年志愿服务真心为老人提供全面细致地优质服务。建立被关爱老人工作台账,做到一人一帐。工作台账要详细记录每位老人的各项基本情况、主要需求等。

(二)建立“老人”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比较困难的老人,通过救济、捐赠等形式,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引导外出工作人员履行赡养老人的社会责任,帮助建立子女与老人“定期联系制度”,确保老人生活有保障。

(三)建立老人结对帮扶制度。计生协会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子,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实现100%有人监护服务,建立“老年人互助协会”,形成帮助老人解决困难的新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组织机构,认真组织落实。

(二)广泛宣传,典型引领。以各种形式对关爱老人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由点到面,使人们在感动的同时受到教育,号召广大居民向计生协志愿者学习,积极加入到关爱老人的行列中来。

老人养生与长寿之法 篇11

养生十四法

养生之法盛行于明朝,有些已经载入养生经典,笔者将之归纳为十四点,如果能持之以恒,或有延年益寿之功也未可知。

一、栉发 发宜常梳,从额前到枕后动作要轻松,古人称为“栉发”。其功能可醒目,止痛,降血压。

二、浴面 先搓热两手,分两侧在面上轻柔擦面,并用两中指在鼻旁擦数次,全部擦二十至三十次。最好在睡前及起床时进行。古人称之为“浴面”,其作用可醒脑,降血压,减少颜面皱纹。

三、运睛 双目从左至右转十四次,转目时要慢,然后紧闭一下,睁开。古人称为“运睛”,其功用能去眼内障及外障(先左至右,后右至左,各十四次)。

四、打天鼓 耳宜常敲弹,用两手掌心,紧按于两耳孔,再用双手的第二指在后脑部左右同时打十二次,共二十四次,听到咚咚声响。古人称为“打天鼓”(弹毕轻轻松手)。

五、叩齿 齿宜轻叩,将口轻闭,上下牙齿互相轻叩二十四次,古人称之为“叩齿”,其功用能增强牙齿防脱的效果。

六、接甘霖 将舌轻抵上颚,古人称为“舌抵天庭”。这是沟通阴阳二海的交流,如有口水,就要吞下,古人称之为“接甘霖水洗肺热”,大有益于人的身体(不说话时便行之,使之成为习惯)。

七、玉醴 如将舌抵上颚可以产生大量口水。古人称之为“玉醴”,人身体的宝贝。将口水吞下,其功能可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增强脾胃。

八、鼓呵 每天宜闭牙齿,用力吸一口气,到胸及腹部气满时,张口用力将气呼出,古人称之为“鼓呵”,其功用可去积去满,开胸顺气,止痛止喘。

九、摩生门 丹田在肚脐下,先将手搓热,用掌心之热,摩擦三十六次。然后将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相迭在腹,摩转三十六次。古人称为“摩生门”,其功用在可增进消化、顺气,治肠胃疾病。

十、提肛 要时时把肛门用轻微之力往上提,这一招是少林派的至宝,古人称为“提肛”。其功用可升提阳气,增加体力、长寿,除却疾病,也可防脱肛等病。

十一、舒展四肢 双手要如风车一样,轮番转动,两腿要时时向前后踏出,古人称之为“舒展四肢”。前后将腿伸出,每早晚作一次,每次将左右腿前后伸出四十、五十次,其功用防止关节发炎,增强脚力。

十二、擦涌泉 每晚在临睡时,将两手搓热,在脚底转圈擦五十至一百次。(男)先擦左脚,后擦右脚;(女)先擦右脚后擦左脚,古人称之为“擦涌泉”,其功用能固肾暖脚,交通心肾,降虚火,舒肝,明目。

十三、三昧火浴 颜面、肩臂、胸、腹、两肋、两腰、左右腿,将手掌擦热,由上至下摩擦之,古人称为“三昧火浴”,其功用可促进气血流畅、充盈肌肤。并可使全身的穴道得到按摩(可在洗澡后作全耳摩擦)。

十四、阴阳脉海交集 人体中有两种重要的经络运行,在背后运行之脉称作“智脉”;在胸前运行之脉称作“任脉”,古人称为“阴阳脉海交集”。大小便咬紧牙齿,就是要不使精气外泄,留住精华。

以上十四种养生法,简单易行,最要紧练习时心平气和,心内没有杂念,而贵在坚持每天练习,自然“功到渠成”,自可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功效。

益寿十法

传统中国养生保健方法中,有许多适合老人锻炼保养身体,延年益寿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历代养生长寿实践经验的总结,直到今天仍值得人们借鉴。

宋代有位叫陈直的养生家,他写了一本养生学名著《养老奉亲》专书,书中搜集了宋代以前许多长寿经验和养生方法。其中一篇叫“述齐斋十乐”的文章,说的就是老人十种养生保健方法: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这说明早在宋代以前,我国对老人保健养生已有很丰富的经验。当然时代不同了,有些方法不一定合乎现代生活状况,但这十种方法基本精神对人仍然合适。

读义理书

用现代的说法就是读书看报。老人经常读书看报,不光增加知识,还可以使思维敏捷,防止和延迟大脑衰退。俗话说:“勤用脑,防衰老。”就是这个意思。

学法帖字

就是练习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练习书法可以提高艺术素养,还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法子。人在写字时全神贯注,身体正直,虽然主要用的是手,但是包括肩膀在内的整个上股,甚至腰腿都会自动配合协调用力。这样才能使气与神贯注到手上,力量运用到笔尖上,好像气力导引一样,使身体气血流通顺畅。如果站着写字,腕部离开纸面,锻炼效果会更好。

澄心静坐

就是定下心来,排除杂念,静坐养神。如果每天有一两次静坐,每次半小时左右,对老人健康十分有益。这是我国传统调息养神方法,脑子里什么都不想,静下心来,轻松自然端坐在那儿,思想、呼吸和血液循环都会达到和谐统一。心静则神安,气调则血液周流,这样不光使头脑清醒、精神健旺,还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得到充分休息。俗话说的闭目养神,和尚道士打坐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益友清谈

老人经常找几位知己在一起促膝谈心,海阔天空,谈天说地,可以舒展情怀,增广见识,交流感情,对老人健康有益。不过要注意清谈时间不可过长,次数不要过多,要适可而止。

小酌半醺

这是说适当喝点儿酒,在中医看来,稍微喝点儿酒对身体有益。老人每天喝一两杯酒,分量不超过一两,可舒筋、活血、通络、防病。如果在大夫指导下,针对身体状况适量喝点药酒,对身体会更有好处。适量是指适当少量,不可多喝,过多喝酒或酗酒,特别是烈性酒对身体很有害。

浇花种竹

老人经常作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对身体大有好处。浇花种竹就是使老人经常干工作的好方法,既可活动筋骨,活泼血行,又可陶冶性情。

听琴玩鹤

这是指老人要有高雅志趣。养仙鹤在今日不易办到,但养鸟喂鱼很容易做到。至于欣赏音乐就太方便了,一首动听乐曲或歌曲能使人沉浸于优美旋律之中,也能增进身体健康,音乐对老人身心与健康很有好处。

焚香煎茶

这是指老人要培养宽舒、豁达的性格,遇事切忌愤怒暴躁。要有耐心,能宽容,想得开,不斤斤计较,就像焚香煎茶那样安逸宁静,从容不迫,这就是古人所谓养生,它可以使老人经常保持乐观情绪。

登城观山

老人每隔一段时间爬爬山,登高远望,可以活动筋骨,开阔胸怀,既领略大自然风光,又锻炼了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健身养生之道。

寓意弈棋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12

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在远离陆地的大海上,遇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耐力与毅力的较量,圣地亚哥终于把那条巨大的马林鱼杀死了。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鲨鱼的袭击,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鱼头、鱼尾和光秃秃的脊骨。虽然老人失败了,但他的信心和愿望未曾破灭,仍然出海捕鱼。

老人与海让我明白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永不言败的信念,如果遇事坚持、执着,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做好,古人也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遇事就临阵逃脱,那么他将一事无成。记得有一次跳高比赛中,有的女生看到这么高的竹竿,就自动退出比赛,对自己一点也没有信心。我是怀着一份必胜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跃过去,可是,第一次我没有越过去,并没有灰心丧气,暗暗给自己打气:下一次自己一定能跃过。过了一会儿,就轮到我了。我信心十足,飞快地跑过去,用力一蹬,身上向上跃起,跳过了竹竿,坐到了垫子上。我睁开眼睛一看,“我成功了”,不禁喊了出来。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13

研究发现橙色是最健康的颜色,推荐橙色养生法:

一、穿橙色,调节情绪

橙色衣服利于交友。不同颜色的着装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同。日本研究发现,橙色着装可以给人带来活泼、爽朗、容易亲近的感觉,聚会、交流会上穿件橙色衣服能吸引他人与你交谈,有助于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老人多穿橙色,心情更舒畅。很多老年朋友的衣物都以黑色、灰色等深沉的颜色为主,这样穿着的确稳妥,但却少了活力和精气神儿。老年朋友若能穿件橙色的衣服,利于摆脱焦躁烦闷和情绪低落,给生活注入生机。性格保守的老人如果实在不愿穿上橙色的衣服,试着戴顶橙色的帽子、佩戴橙色的首饰,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调节情绪。建议白色、黑色和橙色搭配比较好。白色可以提升橙色的亮度,给人健康活泼、活力四射的感觉。而黑色与橙色搭配,不仅非常打眼,还不失沉稳、庄重。

二、吃橙色,有益心脑

橙色食物让人胃口大开。生活中常见的橙色食物主要包括:胡萝卜、南瓜,以及橙色果肉的芒果、木瓜、柑橘、红薯等。日本色彩治疗师、作家山里三津子曾在著作中写道,这些橙色食物最能刺激食欲,即使人们心情不好、没有胃口也愿意大快朵颐。

每周至少要吃两次橙色食物。美国农业部专家指出,每周摄入两次以上橙色食物可延缓衰老、预防年龄增长带来的多种疾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补充说,橙色食物富含胡萝卜素,且橙色越深,胡萝卜素含量越高,足量摄入还利于保护眼睛、预防癌症等。以下两种橙色食物尤为值得推荐:

1、胡萝卜。

除了提供大量β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外,胡萝卜还富含α胡萝卜素。近年来,国际研究发现,血液中α胡萝卜素浓度越高,人们提前患病死亡的危险越小,也就越有可能延年益寿。每百克胡萝卜富含3.48毫克α胡萝卜素,含量之高让其他食物望尘莫及。熟吃、少量油脂利于各种胡萝卜素的充分吸收。

2、橙子。

研究发现,以橙子为代表的柑橘类水果,其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苹果、梨、桃等。橙子富含的橙皮素和柚皮素,拥有极强的抗氧化、抗炎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橙子最好直接食用,保健效果比喝果汁强得多。

三、用橙色,避免跌倒

1、橙色餐具促进食欲。

英国牛津大学和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发现,橙色对味蕾还会产生影响,用橙色杯子喝巧克力热饮,受试者普遍觉得味道更好。研究人员认为,对不同颜色,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不同,从而影响味觉。因此,大家不妨在餐桌上多用橙色餐具,可能让食物变得更好吃。沈雁英指出,由于橙色能促进食欲,所以很多购物、餐饮网站都会选用橙色作为主色调,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善用橙色。比如常见小孩挑食偏食、老人食欲不振,这时铺块橙色的桌布,有助于提高食欲,增加食量。

2、老人善用橙色避免跌倒。

研究发现,老人对橙色等鲜艳颜色的识别能力比较敏感。沈雁英建议,老人常用的物品不妨多用橙色,方便寻找,比如买个橙色的手机壳、橙色的钥匙包等。其次,房间内的开关、把手等处最好贴上橙色标志,以便老人寻找,降低摔倒风险。再次,建议在透明玻璃推拉门上挂个橙色的装饰,以防老人误撞受伤。

3、橙色灯光提高学习效率。

高加索老人长寿之谜 篇14

(1)劳动使人长寿。1970~1975年间,美国人种学学者苏拉·贝尼特曾先后6次去该地区访问。一位109岁的寿星卡法佛·拉苏利娅说:“我108岁时还参加劳动,在茶叶收获的季节,一天能采茶25千克,被评为采茶模范。”阿格耶夫是阿塞拜疆的一位牧羊人,访问时他已103岁,仍在集体农庄劳动,每天跟着羊群走10~20千米路。在巴尔卡尔的一个山村,贝尼特访问了一位109岁的老人赛门拉里·居可尔比。他5年前还经常打猎,从未放跑过他的猎物。直到104岁,他才结束了职业铁匠的生涯。

(2)饮食与营养很考究。高加索人喜欢进食类似酸乳酪一类的奶制品,这些奶制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胃功能失调具有医疗作用。高加索人十分重视吃新鲜的食物,认为失去新鲜也就失去了营养和味道。他们的饮食习惯中有两个“永恒”的做法:①食不过量;②从植物和野生新鲜植物中摄取大量维生素。他们还有吃饭时细嚼慢咽、完全放松、保持愉快心情的好习惯。研究证明:阿布哈利亚人的听力远远超过莫斯科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只吃少量的饱和脂肪酸,而大量进食蔬菜和水果。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的穆斯林主要吃羊肉和少量牛肉。高加索人认为,肥胖是一种病态,以不吃“最后一口”为荣。他们的格言是:要想受人尊敬,少说为妙:要想健康,少吃为妙。

(3)家庭和睦、心情舒畅。高加索人对长寿老人极其尊重,家里来了客人,总要请出老人,以示在家中的尊贵地位。美国社会学者丁·克莱特发现,小家庭比大家庭、孤独比热闹更能影响人的健康,独身的人易患高血压症、溃疡病、神经官能症,也更容易染上酗酒、吸毒的毛病。

(4)共享生活的乐趣。高加索地区的人普遍热情好客,总是向客人敞开欢迎的大门。并共享自己拥有的食物、美酒和财富。这是一种社会风气,也是居民的生活习惯,是借以取得精神上满足与享受的主要途径。人们参加筵席不是为了填肚皮,而是共享生活的乐趣,同饮生活的美酒。他们强调的是共同享受。而不是在意那些食物。

好书推荐之《老人与海》 篇15

卖山芋的老人

因为今天特别有一种想要出去透透气的愿望,或多或少因为一些人的生气吧,我觉得我应该冷静下来想想。

走到街上,发现原来今天的夜很冷很冷。好像入冬了,行人都裹上了棉袄,夜晚的风吹得我心寒。冷。漆黑的夜空除了一轮圆月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它散发着阴冷的光芒,让我觉得生活了无希望。我在想,生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我现在这么拼死拼活地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世界上我应该是活得最累的吧?

就在这永无止境地思考中,我在最繁华的一条闪烁着讽刺的霓虹的街上来回走着,真希望一直这么走下去,真希望手脚冰冷的我会这么倒下去,再也不起来。

低头看着一成不变的柏油路的我忽然被一个苍老的声音唤住,分明是轻声的叫卖,可感觉像是发自灵魂的呼喊。我不由自主地回过头,看见了一个穿着厚厚的棉袄的老人,在微风中颤栗着,说道:“要买烤红薯么?”其实我本身刚刚吃完饭,已经很饱了,况且我身上也只有十几元钱,所以我原本是不想理睬的。可是,当我转身欲走的时候,我瞥见了老人的眼神,是那么的深沉和哀伤。我一瞬间为我刚刚的想法感到耻辱,并快步走去。走近后我才看清,这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至少有75岁左右了,脸上的年轮很明显地昭示着他所历经的沧桑,那一双紧缩的手,深褐色而布满皱纹,一道道裂纹似乎已经完全侵占了它们,不容得半点余地。看得我霎时流出了眼泪。不是因为今天的一些事,不是因为最近过得很累,也不是因为此刻胃中的翻涌,而是这双手让我想起了太多太多。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同样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虽然没有这双手般的苍老,但我依稀记得就是这双手,在我小学的时候把持着自行车的龙头,载我去读书。还好我成绩优异,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不然此刻我必定会心痛得死去活来。虽然现在也并没有少心痛多少,但至少是一种慰籍。

我想起了被城管打的那一对老人,为了儿子的医药费卖白菜,却被打得流血。他们用来保护头部的手,也正是这样的手。

“小朋友,买红薯么?”换是平时,我早就生气了,我讨厌别人叫我小朋友。可此刻我竟然觉得内心有一股暖流,直达我的发梢。我宁愿相信这是老人所给我带来的温暖,而不是因为靠近了那三轮车上的炉子而有的温暖。我摘下眼睛,迅速地擦干了随时会决堤的眼泪,然后抬头笑着说:“嗯,给我来两个。”老人笑了,笑得那么温暖与慈祥,与他背后那些狡诈的小贩形成的鲜明对比已不是我所能够形容,只觉得这不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说轻易能有的,倒更像是那些尚未接触复杂社会的小孩说拥有的,干净的笑容。

老人伸手拿了两个红薯,放在了破旧的秤盘上。虽然我没有用过秤,但是这个原理我还是懂的。老人瘦骨嶙峋的手掌覆上了那杆细小的秤,一点点地挪动着秤砣,本应该是要让秤保持平衡的,可老人却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他在称还没有完全平衡,甚至是30度角的时候就算了价钱,至少少要了我一块多吧。

“4块5。”“嗯。”我伸到口袋中,竟发现没有一张纸币。是我出来得太匆忙,以至于连一毛的都有。于是我开始细细地数。老人却没有盯着我看,只是翻转着红薯。我掏出了4个一元硬币和5个一毛硬币(我实在没有5毛的),刚想给老人,结果又抽回了手,我假装换了一个硬币,偷偷地多放了一个1元硬币,应该不会太明显吧。老人不慌不忙地接过了钱:“谢谢。”“嗯。给我好了。谢谢你。”我也接过了红薯,迅速抛开。身后依稀传来了老人的呼唤:“等一下,你多给了一块钱!……”我狠下心没有理睬,直直地快速奔到了街的尽头,向家中出发。隔着一层廉价的塑料袋,我冰冷的手触到了这两个沉重的红薯,很烫,却觉得温度适宜,脸上不自觉地浮起一层淡淡的笑容,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

买红薯的老人,是这么的淳朴而又善良。虽然他活得很辛苦,但是却没有埋怨社会或利欲熏心,我真的觉得很佩服。

回到家中,问妈妈:“为什么他要出来卖红薯呢?”“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为了生活啊。”我沉默了。为了生活,这么简单的一个理由,却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付出,只为了能够再生存下去。老人活得比我更辛苦,可却比我乐观。

妈妈和我说,你这样做是好的,但是世界上可怜人这么多,你怎么可能一个个去帮助呢?我很坚定地说道,对,世界上可怜人是很多,我也不能一个个帮助,但是被我遇到的可怜人不多,我能够帮就一定要帮。

此刻我终于意识到对我来说,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不能说自己多清高,没有一点私心。但是如果我有钱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这两个红薯,是我吃过的吃的,从未有过的。

明天我还要去买。

上一篇:税收基础知识习题集下一篇:高中作文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