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行动建议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百行动建议(精选6篇)

双百行动建议 篇1

今年以来,晋中市纪委监察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项目落地年”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紧扣“项目”这一主题,紧抓“责任”这一核心,突出“效能”这一关键,发挥“监督”这一职能,强化“整治”这一措施,全力开展了以“办事提效、建设提速、干部提神”和“创优环境、创新机制、创先发展”为目标的创优环境、推进项目“双百”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市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重心下移抓一线,做到试点先行,全面跟进 年初,在广泛深入调研,充分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晋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创优环境推进项目“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了以“百项定责、百组督查”为主要内容的创优环境推进项目“双百”行动。全市共确定114个重点项目,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抽调378人组成12个市级项目督查推进组和114个县级项目督查推进组,定人定项定责对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督查。为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经市纪委常委会研究,选择全省综改试点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的灵石先行先试,用一个月的时间

打造样板,作出示范。2月29日,“双百”行动在灵石率先启动。为加强对灵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琦同志亲任灵石工作领导组组长,并由市纪委一名副书记任领导组办公室主任,由市纪委一名常委和市监察局一名副局长任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抽调市、县两级纪检监察干部共56人,进驻灵石,推进工作。工作组成立了项目推动督查组、作风纪律整顿组、城乡环境整治组、行政审批改革组、宣传报道组、信访接待组、综合组和后勤生活保障组共8个专项工作小组,分组定责,分兵推进,以综合性治理、集团化作战的方式,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工作组选择该县18个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督查,一个月内共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各类问题98个,其中,审批事项45个,征地拆迁20个,资金落实2个,其他困难31个。18个项目的开工率由督查前的33.33%提高到83.33%,投资完成率由督查前的4.95%提高到11.05%,审批事项办结率由督查前的29.5%提高到61.45%,土地流转完成率由督查前的79.1%提高到87.9%,土地征收完成率由督查前的44.66%提高到65.54%,拆迁完成率由督查前的92.4%提高到97.9%。工作组广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社会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00份,针对反映突出的16个问题明确责任、督促整改;召开了由56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县直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座谈会,由专人和32名县直及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个别谈话;委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山西

财经大学研究生团队实施第三方监督,连续三年对灵石县行政效能和软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评估,问诊把脉;成立5个跟踪督查小组进驻国土、规划、交警、物价、医保中心5个重点单位,督促转变作风、全面整改;对明查暗访发现的14名长期缺勤人员责成立即到岗、做出检查,并根据缺勤天数退还工资31900元,对3名长期不在岗人员予以辞退;督促指导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共制定完善制度117个,订立整改措施1238条,社会各界对作风纪律整治满意率达95%以上。工作组督促灵石“全县动员、全民动员、全城动员”,大力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和店面牌匾,一个月内,该县累计出动人员3.92万人(次),出动清洁机具7000余台(次),清运垃圾8.8万吨,清除各类小广告1.47万个,拆除乱搭乱建304处;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016起,暂扣机动车388台,扣分6047分,与整治初期相比,涉牌涉证违法行为由日均24起下降到4起,乱停乱放、违章行驶等行为由日均查处101起下降到5起;县城区共安装广告牌匾1826快,更换任务全面完成。工作组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提高行政效能的抓手,督促指导完成了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实现电子监察等各项工作,审批事项由269项精简到76项,单项审批时限由平均20.6天缩短到4.35天,达到了全省县级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限最短;设立电子监察室,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给付、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管理等实行全面电子监察,并实现行政审批监察网、公共资源交易网、食品安全履责监督网和阳光农廉网 “四网合一”;同时对原政务中心进行改造,行政审批真正实现“两集中、两到位”,便民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做到一个窗口接待、一个窗口办结。工作组坚持开展监督检查与一线接访并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一个月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15件,共办结96件,其余19件由市纪委挂号督办,现在也全部办结。市纪委监察局驻灵石工作组3月29日从灵石撤出,由长驻督查改为动态跟踪督查,整整一个月,在推动项目建设、改变县容县貌、改善社会秩序、转变干部作风、推动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得到了市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很好地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县(区市)的工作,为“双百”行动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月12日,市纪委监察局在灵石召开“双百”行动推进会,进一步在全市掀起了“双百”行动新高潮。

二、紧盯项目抓责任,推动创先发展,建设提速 围绕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紧紧抓住责任落实这个核心,进一步强化包项目负责制,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位主要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推进措施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市纪委监察局下发了《晋中市纪检监察机关创优环境推进项目“双百”行动各县(区市)重点项目及督查责任分解的通知》,明确了114个重点项目的包项目县领导、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项目进度、完成时限和纪检监察机关督查责任人,要求盯住项目、分组定责、全程跟踪、强化督

查,通过督责督人督事,督促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尽职尽责、提高效能、强化服务,切实为项目建设单位解决实际困难,扫清阻力障碍,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各县(区市)纪委监察局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问效问责力度,推进了项目落地,加快了建设进度。灵石县纪委监察局实行领导班子联系包项目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名责任人、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分类指导和跟踪问效,做到全方位跟踪,全过程服务。介休市建立了“三定四包七个一”服务机制,即定目标、定时限、定任务;包形象进度、包项目投资、包协调解决问题、包安全稳定;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推进班子、一套推进措施、一笔工作经费、一名项目联络员。昔阳县实行了挂牌公示制度,每个重点项目都制作了《重点项目建设公示牌》,将县级包项目领导、责任单位、纪委监察局督查组负责人、项目投资方、承建方、监理方等信息进行公示,悬挂在项目工地显著位臵接受各界监督。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履行督查职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双百”行动开展以来,通过采取召开项目协调会、座谈会等方式,督促和协助包项目县领导、责任单位为重点项目解决涉及施工招标、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审批事项、电力供应等各类困难和问题330个,其中,行政审批方面161个,施工方面87个,拆迁征地方面35个,水电供应方面27个,其他方面20个,为加快项目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

障推动作用。截至6月底,“双百”行动涉及的114个重点项目通过服务督查,开工率达到了86%,比督查前提高了37.8%;投资完成率51.2%,达到了序时进度;涉及审批事项办结率达到了55.8%,比督查前提高了16.8%。特别是针对全市重点项目投资不足,有些项目已经产生投资但不能进入统计库的问题,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与市发改、统计等部门联合,于6月20日至29日开展了“双百”行动重点项目集中监督检查。督查期间,共帮助项目单位解决施工、招投标、审批事项办理等各类问题92个。通过10天督查,全市6月份新增入库资金111.36亿元,与今年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增长了92%,与去年6月份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增长了44.6%,有力有效地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

三、突出关键抓审改,促进创新机制,办事提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是推进项目的关键。在灵石先行先试、快行快试的基础上,参照灵石模式,在市县两级全面启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完善联审机制,打造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积极推进电子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为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便捷、到位的审批服务。目前,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摸底工作已初步完成,将原有的307项审批事项清理精简为94项,精简率为69.38%,现正在固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争取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行政

审批改革和电子监察建设。11个县(区市)和晋中开发区的行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目前,精简审批事项和压缩审批时限工作已全面完成。县级审批事项改革前共有3171项,现精简为1074项,每县平均审批事项由264项精简为89项,精简率达66.13%,县级单项审批事项的平均审批时限由18.8天压缩为7.9天,审批时限压缩率达57.98%。其中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为平遥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49项精简为54项;单项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最短的为灵石县,为4.35天。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到位,晋中将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限最短、办事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四、综合整治抓作风,实现创优环境,干部提神 优良的干部作风和整洁有序的城乡环境是创优环境、推进项目的必要条件。市纪委监察局坚持把纪律作风整顿和城乡环境整治纳入“双百”行动范围,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双百”行动深入开展。一是树典型。市监察局和共青团晋中市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晋中青年项目建设攻坚竞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招商引资、工程质量、自主创新、优质服务等10项竞赛。4月27日,召开了誓师大会,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在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宏伟征程中显身手、争先锋、做表率、当模范。二是强监督。引导广大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开展民主监督,特别是突出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持续深化“百家企业评服务,万名市民评科室”活动。对2011在“百家企业评服务”

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单位的5个部门和在“万名市民评服务”中被评为优秀的10个科室进行了通报表扬,对评为较差的5个部门和10个科室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寿阳县共开展9次检查,检查63个单位、21处大型娱乐场所,对6个单位在县电视台进行了通报批评,给予组织处理7人;祁县共开展6次检查,查处案件5起,给予党政纪处分2人,组织处理8人。同时,结合“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较为突出的市、县两级68个单位(市级8个、县级60个)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要求各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在党性观念、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改进纪律作风。三是严整治。结合“吃拿卡要”问题集中整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在《晋中日报》、晋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市交警支队管辖的市城区119个LED屏,连续十天播发《关于整治吃拿卡要的公告》,从查处的案件中筛选10件涉及“吃拿卡要”的案件,在全市进行警示教育;集中时间,举办了涉及市直主要部门、重点单位、关键岗位以及特殊群体共48个单位424名干部、职工的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重点单位关键岗位专题培训班;组成10个督查组,分赴各县(区市)和市直各单位就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集中力量,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已查结典型的“吃拿卡要”的案件28件30人。有力促进了全市纪律作风的进一步好转。此外,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县(区市)和晋中经济开发区以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晋中经济开发区开展了“靓巢”行动,突出道路进出口、对接区、主干道、目击处四个重点,制定了检查考核办法,明确了牵头单位、配合单位、保洁单位、包扶帮联单位开展整治。祁县划拨100万专款解决环境卫生难题。平遥县启动108国道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实行24小时勤务模式,对过往车辆实行“六必查”,做到不消除违法不放行。榆社县制定了专项整治方案,通过电视台对环境卫生脏、乱、差和机动车辆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城乡面貌在发生了较大变化。

五、健全机制抓落实,确保执行有力,求实求效 为确保“双百”行动深入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着力构建了四项机制,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一是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建立了项目包干负责制,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推进措施的工作制度。明确由各县(区市)党委、政府研究确定每个项目的县级包项目领导,每个项目的业务主管单位即为该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包干负责项目建设手续办理、建设进度、质量保证等各项工作。在明确包干责任的基础上,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每个项目都要确定形象进度和阶段性控制节点,并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制 9

定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实行节点控制,细化到季到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同时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协调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了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各县(区市)监察局长担任,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发改、规划、土地、环保和建设等有关部门认真解决,防止贻误时机、推诿扯皮等现象发生,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对重大问题或典型性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健全完善“绿色通道”制度。着力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优化细化工作流程,健全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制,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行联合审批,推动行政审批提速提效。

三是跟踪督办问责机制。实行了重大项目跟踪联系制度,市纪委监察局班子成员对“双百”行动督查项目进行包县督查,及时发现项目在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相关县级包项目领导和责任单位领导尽职履责,推动项目建设。实行了两周一报告、一月一分析、两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制度,市县纪委监察局效能室负责“双百”行动情况的收集整理,并通过简报、专题报告等形式分别向市县纪委常委会报告,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分析存在问题,拿出解决办法,督促整改落实。市纪委监察

局按照每两月开展一次专项监查的原则,开展督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限期整改落实。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监督检查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对一年内受到两次通报批评的单位负责人要实行诫勉谈话,受到两次以上通报批评的单位负责人建议组织处理,真正把严格问责问效贯穿于监督检查的全过程。

四是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将各县(区市)、晋中经济开发区和市直部门重大项目落地情况纳入全市行政效能工作考核体系,摆在突出位臵,考核权重达到60%。重点对项目行政审批办结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等重要指标实施考核。通过强化考核,真正反映出各地、各部门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中的实绩实效,有力促进各地、各部门在重大项目落地中简化流程、提速提效、尽职履责、争先赶超。行政效能考核结果要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进行通报,对于考核结果差的县(区市)和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要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诫勉谈话直至免职的组织处理。

双百行动建议 篇2

1 福建省农科院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的实践尝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一家公益性、综合性的省级农牧业综合科研机构。服务福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一项重要职责。历年来福建省农科院在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福建农科院就在安溪县龙门乡、莆田市忠门乡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扶贫、区域农牧结合综合开发等科技下乡服务。90年代期间福建农科院组织百多名农业科技专家在福建南平、三明等地开展粮食生产科技集团承包服务, 为福建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许多从事农业科研的科技人员来说, 结合科研任务实施下乡下村驻点、开展科技示范推广等科技下乡服务更是常态。2009年以来, 福建农科院开展科技下乡“双百”行动, 即选派百名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服务百家农业龙头企业、百名农业专家服务百个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 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撑。5年多来, 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大科技人员紧密结合各地“三农”工作的实际, 实施项目带动, 有效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 加快科技成果示范推广, 拓展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成效显著, 获得了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2 新时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的有效途径与举措

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农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大户转变[1];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方式转变[2];农业经营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向农业、农村文化传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提供农村社会就业等综合性多功能方式转变[3]。这些深刻的变化对新时期有效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需要对新时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的实现途径加以重新认识、有效把握。

2.1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服务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农业、农村领域。农业科研院所要更多地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 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农业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加强科企合作是科研单位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的有效途径, 是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互利双赢、持续推进科技下乡服务的重要举措。福建农科院这几年开展的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始终把联系企业、服务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院科技下乡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有1 000余人, 联系服务的企业有800余家, 与企业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7个, 企业在福建省农科院建立的企业科研工作站14个。“双百”行动目前已覆盖全省主要县、市和85%的农业龙头企业。福州满堂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是2010年福建农科院农业生态所科技人员在科技下乡服务企业过程中帮助企业共建的企业研发机构。专家工作站建立以来共申报承担了科技部等项目5项, 帮助企业申请4项发明专利, 其中一项发明专利获得了授权。帮助企业申请2项技术标准, 其中《幼龄茶园套种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技术监督局的立项。协助企业进行有机生态茶园和茶灵芝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及相关技术培训推广等技术工作,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2011年, 企业在专家工作站专家的支持下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并成功获得该殊荣。

2.2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

区域农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科技下乡服务就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要充分把握情况、科学分析判断, 增强科技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科技下乡服务的项目要围绕着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来设置。以解决产业链条中的技术瓶颈来组装项目链, 以项目的技术突破来促成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促进产业的延伸和产业的集聚。福建农科院科技人员结合科技下乡服务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生动的好例子。2001年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刚刚收购猪场时, 由于污染严重经常与周边农民发生矛盾。2003年在科技下乡服务企业过程中, 福建农科院工程所的科技人员主动联系企业服务企业, 应用农业循环利用技术, 建立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帮助企业实现了生猪养殖零污染。2010年, 由福建省农科院推荐申报的“农民科技创新项目”《规模化养殖场物质循环及菌渣堆肥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的参与者, 农民潘礼明—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也因此成为福建省首获省科技进步奖的农民。

2.3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提供满足市场和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科研成果是成功实施科技下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当前,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农业生产、农村科技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一方面, 科技成果不断被鉴定, 以资料的形式不断积累, 科技成果总量膨胀;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 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 农业科研机构的供给意愿与农业企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偏差”[5]。“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尽管由建国初期的20%上升到现在的53%, 但与发达国家的80%以上的科技贡献率相比还相差甚远”[6]。科技下乡服务的实践表明, 科技下乡服务不但不会影响科技创新而且还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科技下乡服务有利于科技人员从生产中寻找到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活动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相结合。

利用趋光性进行预测预报和物理防治是害虫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现有的诱虫灯非选择性缺陷日益暴露, 在诱杀害虫的同时, 对有益昆虫、天敌及非靶标昆虫也有不同程度的诱杀。福建农科院柑橘黄龙病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在科技下乡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研究课题。与福建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 在企业共同设立“果蔬害虫物理诱杀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把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与圣元公司太阳能灭虫器的生产、推广优势紧密结合, 在研制防控柑桔木虱专用太阳能诱虫灯基础上, 进一步研发防治其他果树、茶叶和蔬菜主要害虫的专用太阳能灭虫器, 为圣元公司农用太阳能灭虫器在果园中配备适合的光源提供了科学依据。科技人员在研究中也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2.4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培养农业科技综合型人才相结合

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是培养农业科技综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万名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 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有40名”[5]。“农业人才短缺与闲置并存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 而我国农业人才的比例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 农业、农村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7]。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国家扶持的公益型事业单位, 在现行的体制下有着较为稳定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受到许多高校毕业生的青睐。集聚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近年来, 新进农业科研单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从家门进校门, 从校门进科研单位大门的“三门”现象, 由于缺乏基层实践经验, 缺乏对农业生产、农村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对农业、农村缺少感性了解、更缺乏理性认识。能够有效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的经验和能力十分不足。为此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培养农业科技综合型人才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首先, 科技人员要转变科研观念, 改变查文献立课题做研究的科研思路, 面向农业、农村的实际需求, 注重从生产实践中选题, 使科研成果不仅具有先进性, 而且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其次, 要完善科研单位内部的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 建立科技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8]。 (1) 强化对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考核, 在科技人员考核指标中增加科技下乡、科技服务方面的考核内容。特别是对新进人员下乡入企服务锻炼的考核。加大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经费的投入力度, 建立农业推广补贴、津贴制度。 (2) 在政策上向一线科技下乡服务人员倾斜。逐步提高推广、服务一线科技人员的待遇, 对在科技下乡服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在职称晋升、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优惠。 (3) 营造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 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 允许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基地等经济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行技术承包, 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9], 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科技人员得益的多赢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EB/OL].[2014-07-26].http://www.docin.com/p-199880015.html.

[2]李兆友.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J].创造, 2004 (4) :23-24.

[3]旷爱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平乐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06 (5) :48-4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 (2012-09-23) [2014-07-26].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9/23/c-113176891.htm.

[5]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8) :3.

[6]胡延松.发达国家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9) :40-42.

[7]王爱民.农业高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途径探讨[J].科技与管理, 2012, 14 (4) :116-120.

[8]旷爱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平乐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06 (5) :48-49.

双百行动建议 篇3

一、 教师专业发展多维路径的理性辨析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可以大致归为三类:知识—技能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而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三种取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若干路径。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上述的教师专业取向中的操作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知识—技能取向里采用大学本位教育教学模式,大学应当向预备教师或在职教师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目前采用的课程体系依据的都是大学科系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课程,并不是依据学校中教育实践问题和实践知识来进行建构的课程体系。

再如:知识—技能取向里采用教师发展学校模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两种不同的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层级差异的背景下,再加上相对隔离的发展状态,很难及时、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再如:实践—反思取向里教育叙事模式,虽然已经使教师的消极被动发展转变成积极主动参与,但也暴露出教育叙事研究内容虚构化、研究肤浅化的问题。这种对于教育经验感性直白的表达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教育理论的探究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训练。

再如:文化—生态取向里共营小组、同伴互助、师徒帮教等模式虽然以教师集体交流、实践探究、行为反思为手段,但是各种专业发展组织形式的保障机制、文化促进都相对欠缺,导致这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始终停留在层级较低的实践层面。

林艳在《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中直接指出,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病理现象包括“相互隔离、各自为阵、机械操作、主体缺失、丧失动力、迷失自我”[1]。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无论在实施方法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还笼罩在西方研究范式、概念、范畴和方法的影子之中,还是被动地运用西方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概念来解释我国的本土问题,未能构建起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体系。

二、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的实践诉求

随着日趋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我们在借鉴、审视、运用已有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需要寻找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自身的文化理由,以及确立自身发展的可行路径,给出一种文化的解释,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实践变革和教育的改革推进紧密结合起来,并为各个学校的具体实施提供一种基于学校实践基础上的必要参考和普适建议。

立足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不同学校的观察比较,教师专业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必须要“基于学校”,“取径文化”。因此,结合理论支持,结合发展实践,结合学校推进,在实践层面探索一种真正定位于一所学校的、采用文化路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方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三、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的行动建议

“基于学校”“取径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在中小学基层学校可供借鉴、选择的现实而有效的行动建议有哪些呢?

1.秉承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有充分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以及自我创建。”[2]“自觉的原意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不断引申为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状态下人的各种表现。”[3]

随着人们对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自觉的主体逐渐从个体人拓展到群体人, 而且还延伸到意识形态其他的领域。笔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提出的“文化自觉”包括教师和学校两个层级。

(1)教师的文化自觉

“教师的文化自觉,从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和价值取向来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道德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实践自觉和思维自觉。”[4]也指“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激发从事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教育劳动成为教师创造性活动。”[5]

教师的文化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行动基础。它不仅是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首先,教师必须理解学校文化之内涵,思考学校文化之价值,形成理解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撑,进而形成适应学校文化的自我专业信念、工作态度与发展动机。

其次,教师在对学校文化有清晰认同的基础上,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系统的规划,要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和发展方向,形成坚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崇高的专业理想,主动维护教师的专业声誉。

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是要主动地、持久地以学校的文化愿景驱动专业发展,以自己的专业信仰贯穿专业过程,以自己的专业体验促进专业反思,以自己的专业收获成就专业提升。这样一种循环共生的良性发展过程要经过教师的自知自醒,自为自主,到自信自行,最终达到自新自强。

(2)学校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对学校而言,既要求学校领导工作的着力点由技术转向精神,由外显转向内隐,也要求学校构建起一条文化溯源、文化扬弃、文化体认、文化内化的环环相扣的逻辑链。

文化溯源指的是学校文化一定要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立足教育创新发展的主题,立足学校理念传承的要义,走传承之路。

文化扬弃指的是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多层次、多模式、多阶段地持续推进,走改良之路。

文化体认指的是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来自于教师、学生、家长,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生的全面成长中,在家长的积极参与中得以实践和验证,走认同之路。

文化内化指的是形成的学校核心价值理念要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积累的,而不是突变的、断裂的。

文化溯源的目的就在于甄别学校文化形成的理由与学校文化的特质。文化的扬弃和体认基于学校,体现学校为本的价值原则,同时以本校教师为文化重建的真正主体,每位教师既是该文化的受益者,又是身体力行的创建者,其中尽可能少地掺杂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意志。而文化的内化倡导教师之间在广泛的、多渠道的专业合作中相互学习、彼此激励,这样才更有理由、更有机会、更有平台去理解、认同、践行学校文化。

2.注重多维推进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路径,要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进行厘清和明晰。学校文化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所在和动力源泉,注重多维推进的文化支持系统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要求”走向“生活方式”。因此,“基于学校”建构了创新的文化体系后,不同学校还必须试图在多样化、复杂化的办学过程中,根据学校自身教育创新的体系,确定特色的文化多维路径,达到多层次、多角度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目的。

不同学校的教育创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取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组成的价值体系;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组成的育人体系;规章要求、组织管理等组成的制度体系;战略性谋划、领导者品格等组成的管理体系。同时,不同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实施时,要在学校教育创新的体系中秉承真实的校本创新、实践的改革创新、科学的工作创新、完整的体系创新来调整确定基本路径,优化实施各种模式,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学校发展的有机整体,成为一个创新教育的生态系统,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才能以文化人,有序实施,提效运行,大力推进。

3.把握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是指学校不仅有健康、向上的目标愿景和发展势头,同时还要有健全有效、和谐稳定的管理机制。学校管理者应以“把握动态平衡”作为主导思想来调控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文化路径,要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整合各种关系,稳定不同因素,调配多样需求,产生实效、有效、高效的运转,进而保持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动态化平衡。

把握动态平衡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切实“动起来”。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不能原地踏步,若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就会在平衡中消弭,在沉默中静止。只有学校、教师主动打破现有平衡,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更高级别的平衡状态,呈现新的高速运转态势。

二是要“以动制衡”。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在实施中要善用动态的方式快速处理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不平衡,比如: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学校具体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实际工作与自我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教师职业倦怠与学校支撑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

三是要“动中求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一直在做加速运动,学校管理者要寻找并确定一种最均衡的发展要求、最平稳的发展态势、最安全的生态环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目标与其发展成效动态平衡,使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群体的专业要求动态平衡,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得以保证。

四是要“曲中求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众多,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在保持学校原有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固有的平衡,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入新的文化运动状态,从而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间实现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4.倡导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取自于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中的“知”指的是教师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同,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明晰、路径知晓、方法了解等等。“行”指的是教师对于学校文化的推动,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行动实施、及时反思、成效整理等等。

倡导知行合一就是教师的文化认同离不开教师的专业自觉,教师的专业自觉也离不开教师的文化认同,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教师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同要通过教师具体工作的实施来凸显。而教师专业目标的实现、教师专业路径的验证、专业方法的取舍、专业成效的评估都要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生活相联系,这就可以称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6]倡导知行统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专业实践的锻炼、专业情感的丰富、专业意志的培养以及专业高度的提升,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

5.推行效能评价

“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我是否具有圆满达到某一预期目标的能力信念。”[7]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从教师效能理论的视角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一是要不断提升教师自我效能信念,激发自我专业意识;二是要密切加强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共享;而最重要的是适时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建立教师效能评估机制。

“教师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种方法搜集评价资料,对教师个人的资格、能力及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8]

推行教师的效能评价,“是以预定目标为基准,将实际结果与之相比较,所得的增值即教师效能的达成程度。它不同于单纯的教师绩效评价,效能评价是对达到的实际效果相对于预期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估,是一种动态性评价。”[9]这样的效能评价可以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时的行为动机,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起到导引作用,以此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态势,还可以对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路径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对学校系统开发教师评价工具提供借鉴作用。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推进。

第一,推行教师效能评价要涉及教学工作诸方面,以自我为评估对象,对个人能力能否完成具体任务,实现具体目标进行判断。

第二,推行教师效能评价要参考职业自我效能维度的研究,在研究专业自我效能评价时考虑任务领域、人际关系领域和管理领域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推行教师效能评价涉及到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要融合绩效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优势,以使教师效能评价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根源和提出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 林艳.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3]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4] 曹长德.论教师专业自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 潘裕民.“文化自觉”与教师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 徐红.文化自觉:提高市郊教师的专业素养[J].新课程,2012(3).

[7]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2.

[8] 段海军,霍涌泉.教师效能感与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7(1).

[9] 申继亮,孙炳海.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光盘行动建议书 篇4

随着经济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浪费食物。食堂里,许多学生饭菜吃不完,剩下的食物全部倒了,加起来足足有一大桶!在酒店里,人们为了显摆自己的阔气,点了一大桌的饭菜,但大部分却吃不完,也没人打包,这么多食物就全部浪费了。

浪费食物非常可耻。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浪费了多少食物,就有多少人吃不饱,浪费食物就是浪费人民的生命。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偏远不发达的地方,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救活400万的饥民。随意倒掉的剩饭剩菜,很可能是两亿人一年的口粮。

对于光盘行动,我要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爱惜粮食,能吃多少盛多少,避免浪费。

(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

(3)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光盘行动建议书 篇5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目前,全国各地兴起了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作为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文明餐桌”活动,通过在餐馆张贴“文明餐桌”宣传画等号召广大消费者文明就餐,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

我们建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光盘行动”的发起者。牢记勤俭节约,改变铺张浪费的饮食习惯,反对过度消费。

我们建议:弘扬文明之风,传播节俭之种,做“光盘行动”的推广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网络媒介宣传“光盘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踊跃加入“光盘行动”,让节俭之风吹遍延川大地。

我们建议: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争做“光盘”达人,适当点餐,拒绝攀比,以“光盘”为荣,以“剩餐”为耻,实在吃不了的`,也要“兜着走”。“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光盘”不仅仅是形式,也是一种保护资源、健康时尚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从今天起,文明就餐,珍惜粮食,爱护资源,做一个光荣的“光盘一族”吧!

延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滇企“双百”问鼎商界 篇6

2013年8月23日,云南省百强企业和云南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新鲜出炉,榜单由云南省工信委、省统计局指导,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发布。201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在云岭大地上,滇企如何才能在百强企业中占据一席之地、问鼎商界,云南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哪些改变?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纵观2013年云南百强企业和云南民营百强企业的榜单,看到云南企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让人们倍感自豪,百强企业的排名出炉,不仅是企业自己的事,也是整个云南的盛事,因为它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排序过程,它反映的是在2012年云南企业的一个整体经济运行态势,它精准地绘制出了云南省各个企业发展状况,它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红塔再摘冠

“2013云南企业100强”排序,居第一位的红塔烟草集团营业收入为909.4348亿元,红云红河集团以747.7746亿元排名第二位,第100位的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12.0476亿元;“2013云南民营企业100强”排序,居第一位的俊发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为106.4434亿元,第100位的会泽滇北工贸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4.1566亿元。

进入本次排序的企业分别来自烟草、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钢铁、建筑施工、物流、电信及IT、机械、医药、综合投资、房地产、食品与商贸、新闻出版和旅游15个行业。

本次云南企业100强榜单的入围门槛为12亿元,比2012年的10亿元入围门槛增长了16.59%。

云南省企业联合会、企業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若林分析说,“2013年有3个亮点,首先是云南终于出现了规模接近千亿大关的企业,并首次出现了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的民营企业,俊发地产以106.4亿元营业收入蝉联云南省企业百强(房地产类第一),并位列‘云南省民营企业100强’之首”。上榜1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9242.47亿元,是“云南百强企业”整体上第一次接近1万亿元大关,较2012年,增加量为1338亿余元,增长率为16.93%。榜单的分析显示,前70位的企业总体上长期稳定地连续出现在榜单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云南经济对成熟行业的依赖度很高,而成熟行业由于竞争饱和、宏观调控等原因,跨越发展的难度极大,这已成为云南经济放量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

五企过“百亿”

云南省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为92.42亿元,共有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平均规模,其中22家企业超过100亿元,除上次排序超过100亿的17家企业继续榜上有名外,本次排序新增5户,是新增数最多的一年。5家企业包括了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俊发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奥宸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其中俊发、奥宸均为民营企业。另外,民企云南力帆的营业收入为97.3783亿元,也接近了100亿元大关。云南省在短暂的一年之内就新增五家“百亿”企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云南企业强大的发展势头,其中,还有两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滇大地绽放它的光彩,云南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携手并进,共铸云企之辉煌。

缘何有亏损?

然在不少企业业绩迅猛增长的同时,入榜企业中也有不少亏损户。

“如果不计昆明铁路局的数据,交通物流行业利润本为0.37亿余元,利润率仅为0.24%。”百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云南交通物流行业亏损近28.83亿元,较上次排序时的亏损有所上升。其中,昆明铁路局排名第12位,总营业收入207.54亿元,不过该局政策性亏损超过29亿元。

另外,出现亏损的行业还有化工行业,其利润为负14.69亿余元,比2012年排序时的21.32亿元还多,化工行业出现行业性亏损。究其原因是宏观经济原因和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利润下降,企业明显亏损。

辐射向四周

此次共有14个州市的企业上榜。其中,昆明57户(比去年减少2户)、曲靖12户、玉溪7户。西双版纳首次有企业上榜,但遗憾的是迪庆州在历次排序中都无企业进百强榜。从地域上来分析,云南的百强企业分布情况仍然和前两年一样,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但是辐射的范围太窄,云南百强企业过于集中在滇中地区。

“昆明依然遥遥领先,占据了云南100强营业收入总量的75.51%。”数据表明,云南100强企业各地在实力方面的悬殊依然很大。百强企业里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均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在排序前20位的企业中,有90%注册地在昆明,所以仍然是以昆明为轴心。玉溪、红河、曲靖、大理构成第二集团,玉溪因为有红塔集团始终占据“云南100强”的榜首位置而地位突出。

资源占优势

本次榜单涉及的行业共有15种,其中,烟草及其配套产业仍然是云南在全国范围内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但是,其它产业的生产总值和烟草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几年,云南企业一直都是红塔集团和红云红河集团盘踞于前两位。

另外,云南企业在排名前十名中,不管是云南企业前十强还是云南民营企业前十强,除了烟草企业,就是资源型的企业,都是以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为主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都是以资源为依托,这样会导致云南的产业结构格局布置不合理;同时,没有较高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是对云南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民营企业则是以房地产为依托的,这样的企业多如昙花一现,不能实现它的长远发展。要真正的做大做强,企业需要多元投资、多元发展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云南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2013年云南百强企业前十强和百强民企前十强榜单中,没有一家旅游企业出现在云南前十强的榜单中。

nlc202309022321

喜忧各参半

2013年8月23日,在云南百强企业发布会上,云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若林分析,“云南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发布会上,参会专家还表示,云南百强企业显著的成绩中蕴藏着忧患。多年来,强者恒强,一方面说明龙头企业的基础很稳固,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企业把握战略机遇、创新能力仍然偏弱;百强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中重工业占的比重又偏大,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消费品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大量消费品市场被省外产品所占据;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还较弱;云南企业的商业思想中创新思想较为迟钝,习惯在传统领域里生存发展,云南也因此缺乏在新兴产业中出现爆发性增长的企业。

对此,专家建议,企业要增强创新能力,关注周边国家市场,以云南为基地、以周边国家为据点,培养、壮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大企业之间要相互学习、交流、促进,共享商业机遇、资源和智慧。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保护好企業的合法权益;想方设法改善金融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创造性落实中央关于桥头堡建设和滇中城市群建设的文件和精神,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新的机遇窗口;鼓励消费品类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细细分析新鲜出炉的云南省百强企业榜单可以发现,百强企业中,云南百强企业利润前30强的平均盈利为13.4359亿元,但在30强中有10家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为负。同时,虽然云南省有企业产值逼近了千亿元,但相比国内外同行仍有较大差距,而在入榜企业中的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仍然较轻。坐拥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机遇的滇企,如何才能在当前低迷的宏观经济下顺利实现“弯道超车”呢?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和参会者分别给云南的经济发展开出了自己的“良方”。

部分资深经济战略专家建议,“云南应该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深加工型产业基地,加快编制珠宝玉石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把珠宝玉石产业培育成云南又一特色优势产业。”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指出,“应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发挥旅游业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此外,支持机电、化工、纺织、日用品、成套设备、汽车、特色产品和互补型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推进东南亚种子技术生产体系建设。”

同时,云南的经济发展要突破地域的限制,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依托,以昆明—瑞丽—曼德勒—皎漂—仰光经济带为主轴,按照“一核两翼,联动发展,一区多园,政策叠加”的思路,以瑞丽市为核心,瑞丽—芒市、瑞丽—陇川为两翼,形成芒市、遮放、畹町、瑞丽、弄岛、陇川六城互动的沿边口岸城市群,联动发展盈江、梁河,形成一核、两翼、六城 “高尔夫球杆状” 的空间结构。围绕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试验区“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联动内陆、服务全国”的示范效应。全境实施现行姐告边境贸易区海关特殊监管模式(即“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与中缅周边区域(木姐、南坎、九谷等)形成互利共赢、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格局。

云南省统计局总经济师陆浩建议,云南省今后应围绕花卉及绿化园艺、橡胶、天然药物、绿色农产品、天麻、三七、茶叶等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举措。

上一篇: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论教养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