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共13篇)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 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种子的结构,而在种子的结构中种皮(包括种孔、种脐)和胚乳可以一般讲述,只要讲清其功能即可,而胚的结构则需详细说明。由于胚是将来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雏型,是一个没有完全分化的幼小植物体,而种皮及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在胚萌发成幼苗的时候,种皮有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脱落和消失了。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胚在种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同时了解这些结构在种子萌发后将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

2、由于要对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就必须要进行种子的解剖。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所以,让学生了解胚的结构时可结合挂图、投影或利用实物投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在观察玉米种子时,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可以先选一粒吸涨后的玉米种子,去掉种皮,用针将种子一侧中央的白色船形结构剥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个结构的全貌,它就是胚。然后再按照教材指导学生将玉米种子沿胚的纵轴方向切开,然后向切面上滴加碘液进行观察。使学生从形态到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对胚的认识。

4、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种孔时,只要轻轻挤一挤,就可以从种孔中流出少量水,以证实种孔的存在与功能;

(2)使用放大镜要注意规范操作;

(3)观察胚的结构时,可用解剖针轻轻拨动,以了解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间的联系。

(4)用刀片纵切玉米种子时,玉米粒一定要泡软,若使用双刃刀片时,应用胶带将一个刃粘封,防止把手切破,切时要垫纸板,防止切破桌面。

三、教法建议

这是本章的重点节。这节课可以采用在课堂上边讲解边观察的方法进行。

1、通过“实验七”观察并认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通过列表的形式比较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胚是植物的幼体,是种子中的重要结构。在实验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时,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等特征。

(2)在观察玉米种子时,要强调什么是横切面,什么是纵切面,这对以后的生物课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说明玉米种子只是习惯上的名称。

(3)教师讲清楚解剖方法,并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或挂图认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

(4)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结构的同时,了解其相应的功能。如:“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胚根、胚轴、胚芽中的哪一部分与子叶相连?”为以后讲解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出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进而提出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名称和概念。要注意,单、双子叶植物的区别不宜讲得绝对。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误认为胚乳是胚的结构之一,却不认为子叶是胚的结构之一。因此,教师在比较种子结构时,应该特别强调胚的结构是包括子叶而不包括胚乳的。

3、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的认识不只局限在菜豆种子和玉米籽粒上。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种子的结构,探究性学习

一、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其内容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它承接了植物营养器官的学习, 是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延展;另一方面, 它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比较, 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能够根据种子的区别对自然界的种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 以及团结合作、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以及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功能;学会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掌握种子分类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种子胚的结构;掌握玉米种子胚乳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 设疑激趣。

首先, 教师播放视频“植物的一生”, 激发学生探索植物界奥秘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接着, 教师设疑激趣, 提出“种子为什么会萌发, 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为什么会开花、结果”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品展示, 情境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 鼓励学生积极地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学生自信、大胆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如有的学生展示了种子的实物, 讲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绿豆苗, 并讲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此时,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启发学生从做小实验开始, 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接着, 教师展示学生带来的绿豆苗, 提出问题:“绿豆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内部的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通过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探索种子内部结构的兴趣。

3. 实验探究, 观察种子。

(1) 观察菜豆种子。首先, 教师展示第一种类型的种子——菜豆, 播放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录像, 提出问题“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包括哪几个步骤?”待录像观看完毕, 学生代表一边归纳菜豆种子的解剖实验的步骤, 一边带领全班学生进行现场解剖。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菜豆种子子叶的数量, 指导学生完成“菜豆种子结构的填图题”, 并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最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形成性评价, 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上讲台来讲述菜豆种子的结构,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2) 观察玉米种子。首先, 教师展示第二种类型的种子——玉米, 播放玉米种子的解剖实验录像,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是“怎样切开玉米种子的”。待录像观看完毕, 学生代表回答在实验中是纵切玉米种子。接着, 教师指导学生解剖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玉米种子的哪个部位使碘液变蓝”、“玉米种子的子叶有几片”。学生一边解剖玉米种子, 一边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并完成“玉米种子结构的填图题”。最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形成性评价, 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 上讲台来讲述玉米种子的结构,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4. 知识竞答——比较种子结构的异同。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归纳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完全一样吗?”学生首先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 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知识竞答活动, 找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教师在知识竞答环节中, 通过激励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评选出优秀小组。

5. 小组合作——进行种子的分类。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 扩大学生的视野。接着, 教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哪些种子是和菜豆种子一类, 哪些是和玉米种子一类?”引导学生根据种子结构的特点,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对放在实验台上的八种代表植物的种子进行简单的分类。然后, 教师组织小组交流分类结果, 评选优秀小组, 并进行表扬和鼓励。最后,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蓖麻、柿、慈菇的图片, 简单介绍这三种特殊的植物,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无胚乳, 是不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有胚乳?”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 作出判断, 找出特例。

6. 大胆猜想——种子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再次展示学生的作品——绿豆苗, 启发学生思考“绿豆苗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什么部位发育形成的”,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进行猜想与交流, 从而将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处教师应特别强调胚乳的功能, 还可以告诉学生,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来源于人类的大胆猜想。

7. 课堂小结, 测试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并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画出概念图。接着, 通过以抢答的形式,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测试题, 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8. 布置作业, 作好铺垫。

教师用简洁、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种子突出层层阻碍, 生长发育的过程, 从而感染学生, 启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形成根茎叶的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这不仅为学生提出了课后探究的问题, 也为下一节学习“种子的萌发”作好了铺垫。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1. 渗透新课程理念, 实施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 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教学不再是一种将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机械过程, 而是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笔者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来构建种子结构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把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相联系的过程。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 知识具有情境性, 而且是被利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 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笔者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进课堂。通过学生搜集的种子实物和萌发的绿豆苗, 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种子, 引导他们关注生活, 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种子的内部结构。

3. 运用信息技术, 实现整合教学。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频的展示、幻灯机的运用等来指导学生进行种子的解剖实验,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永.如何认识新课程改革[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08, (6) :4.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美国流苏;种子;酸蚀处理;萌发;种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 S685.99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45-02

美国流苏(Chionanthus virginica)为木犀科(Oleaceae)流苏树属(Chionanthus)植物[1],原产美国东南部,是优良的木本观赏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它花色洁白、花香四溢、花量大、花瓣纤细、花期长、叶色美丽、抗逆性强,在北美地区可广泛应用于庭院、公园和道路绿化。另外,美国流苏树树皮、根皮含有环烯醚萜类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但由于美国流苏种子具有休眠特性[3],给引种、繁殖和进一步推广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浓硫酸处理是打破种子休眠的一种方法,且在很多实例上得到了很多的证明[4-5]。本研究对不同时间浓硫酸处理对种子内部发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美国流苏种子休眠机制的研究和休眠的解除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材料处理

2012年12月,于美国进口当年产的美国流苏树种子。将种子进行酸蚀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2、4、6、8 h,后都经流水冲洗24 h;并以清水作对照,然后取样,于解剖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的浓硫酸处理对种子结构的影响。

1.2 种子结构的电镜观察

1.2.1 种壳结构的扫描观察 分别对种壳表面和横切面进行观察,各个处理分别取样。种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前处理:4.0%戊二醛固定→磷酸缓冲液清洗→乙醇梯度脱水→临界点干燥→喷金→QVANTA 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2.2 胚乳内含物的透射观察 观察部位为胚根周围的胚乳,各个处理分别取样。胚乳前处理及观察流程:4.0%戊二醛固定→磷酸缓冲液清洗→锇酸固定→磷酸缓冲液清洗→脱水→包埋→固化→切片→醋酸铀染色→柠檬酸铅染色→JGM-1400 型透射电镜观察胚乳内含物成分→记录和拍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酸蚀时间种壳结构扫描

2.1.1 种壳结构的扫描观察 种子经酸蚀后,种皮结构会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种壳变薄且结构疏松。美国流苏种子经酸蚀处理后,外表面变黑、碳化,种壳的结构出现了很多变化。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种壳表面角质层逐渐脱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痕,表面结构越来越疏松。酸蚀处理后将种壳结构在电镜下进行观察。未经处理的种子表面较为光滑,角质层比较厚(图1-a),种壳厚度约为0.71 mm,由3部分结构组成,最外侧由纵向排列的纤维细胞构成,结构比较紧密,约0.20 mm;中间由横向排列的多层薄壁细胞构成,约0.35 mm;内侧为多层竖向紧密排列的纤维细胞,约0.16 mm(图1-b)。

濃硫酸处理2 h后,角质层部分脱落,种壳厚度变薄,约为0.55 mm,种皮表面出现较深的裂痕,最外层纵向排列的纤维细胞已经开始部分脱落,层数减少(图1-c、图1-d);

浓硫酸处理4 h后,角质层大面积脱落,种壳厚度变薄,约为0.44 mm,且种壳表面的裂痕越来越深,内部的结构也开始被腐蚀,最外层的纤维细胞结构仍在变薄(图1-e、图1-f);

浓硫酸处理6 h后,种壳表面裂痕继续加深,角质层几乎已经脱落,种壳厚度变为约0.28 mm,最外层的纤维细胞几乎已经完全被腐蚀,且中间薄壁细胞层厚度开始减少(图1-g、图1-h)。

浓硫酸处理8 h后,肉眼可见1层薄薄的淡黄色木质化种壳,且种壳表面出现了很明显的腐蚀坑,可看到更深部的种壳内部,且种壳厚度变薄,仅为0.18 mm(图1-i、图1-j),结构更加疏松。

酸蚀处理表明美国流苏种子种壳很厚很坚硬,且随着处理时间加长,角质层逐渐被腐蚀,表面也变得坑坑洼洼,裂缝越来越深,说明浓硫酸处理可以增加种子的透水透气性。

2.2 不同酸蚀时间胚乳内含物的透射观察

由图2可见,随着酸蚀处理时间的增加,胚乳细胞内产生

了明显的变化,细胞壁不断变薄,细胞内含物不断减少。未经酸蚀的对照组,细胞核清晰可见,存在大量的脂滴和高电子致密物质,排列十分紧密,作为胚乳中的主要贮藏物质,提供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线粒体,存在空腔区域,内有一些絮状物质(图2-a、图2-b);酸蚀2 h后,细胞核仍旧清晰可见,线粒体也没有降解,变化不明显,空腔区域絮状物有所增加(图2-c、图2-d);酸蚀4 h时,仍然存在少量的线粒体,且脂滴的形状开始模糊,并有溶解的迹象(图2-e、图2-f);酸蚀6 h后,局部区域部分细胞壁断裂(图2-g画圈部分),细胞器开始降解,脂滴的形状发生变化,开始降解,并形成空泡区域(图2-g、图2-h);酸蚀8 h后,细胞内部存在着轻微的质壁分离现象,线粒体消融,大部分的细胞器和脂滴开始降解聚集在一起,并且形成面积较大的空泡区域。说明浓硫酸处理对美国流苏种子胚乳细胞中的脂类分解有促进的作用,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所需营养物质的分解。

3 结论

美国流苏种壳结构的电镜扫描图像说明, 未经浓硫酸处理的种壳表面较光滑,角质层较厚,种壳由3层结构组成,纤维细胞和薄壁细胞呈垂直方向排列,说明种壳结构较致密,且种壳经浓硫酸8 h处理后仍有1层薄薄的种壳,进一步验证了种壳比较坚硬。随着浓硫酸处理时间延长,种壳表面的角质层逐渐被腐蚀,厚度不断变薄,表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木质化结构愈加疏松,说明浓硫酸处理可增强种子通透性[7]。

nlc202309010031

通过透射图像可知,胚乳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高电子密度致密物质和脂滴,排列十分整齐,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主要贮藏物质。浓硫酸处理2 h胚乳细胞内没有明显变化,4 h时脂体有溶解的迹象,仍存在少量细胞器;6 h时胚乳细胞内局部区域部分细胞壁断裂,脂滴开始分解,出现空泡区域(形成液泡的过程[8]);随着酸蚀时间的延长,到8 h时,细胞内形成面积较大的空泡区域,整个胚乳细胞几乎被空泡占据,且脂滴也进一步降解,聚集在一起。

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美国流苏种子酸蚀后表面变黑、碳化,结构变疏松。当处理2~4 h时,种壳表面变得坑坑洼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壳表面通透性,但对胚乳内含物的转变促进效果不明显;而酸蚀处理达到6~8 h后,不仅种壳表面的角质层被腐蚀掉,且中间薄壁细胞层也开始脱落,且结构愈加疏松,进一步促进胚乳细胞内脂滴的降解,空泡区域产生,为种胚生长萌发提供了所需养分。

参考文献:

[1]钱又宇.美国流苏树·美国香槐[J]. 园林,2009(7):66.

[2]Ilhami G,Riad Elias E A. Antioxidant secoiridoids from fringe tree(Chionanthus virginicus L.)[J]. 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3(3/4):195-212.

[3]Redeay S,Frett J J. Germination of doubly dormant Chionanthus virginicus seeds[J]. HortScience,1990,25(6):627.

[4]尚旭嵐. 青钱柳种子休眠机理及其解除休眠方法的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5]李锐丽,徐本美,孙运涛,等. 北京地区流苏及鸡麻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研究[J]. 种子,2007,26(7):29-31.

[6]黄 丹,许岳香,胡海波. 美国桂花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种子结构的变化[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4):101-106.

[7]徐莉清,舒常庆. 酸蚀处理促进盐肤木种子萌发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243-245.

[8]王 玮. 植物的液泡[J]. 生物学杂志,1994(6):9-11. 陈 阳,金一锋,赵 千,等. 水杨酸诱导对干旱胁迫下草坪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47-249.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4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初步形成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2、加深尊重生命、爱惜粮食的情感。

3、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玉米子叶的观察。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启发,采用观察、谈话、比较等教学方法。学法:

选择实验法、探究法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一)新课导入

师:学生认识桌面上的几种种子,就学生生活中对种子的认识,说说种子有什么作用? 生:(同桌交流)可以食用,可以榨油,可以繁殖后代等。

提出问题:种子中有什么奥秘能使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呢?(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各种假设人,做后确定最可能的一种假设。)

做出假设:种子中可能有一个非常小的幼体 隐藏在种子 中,或者种子中可能有一些很特别的物质。

过渡到本节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二)实验过程

一、观察外形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外形有没有差别?

2、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两种种子外表的细小结构(如小孔、特殊印迹等).3、用手感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哪一个的种皮更容易剥离? 学生动手活动,然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外形不同,菜豆种子有明显的特殊印记和不太显眼的小孔,菜豆种子的皮容易剥离,而玉米种子的皮不容易剥离。教师做以补充。

二、解剖(观察内部结构)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在种子弯曲的部位用刀片划开一个小口,剥离种皮,再轻轻掰开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菜豆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

说明: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菜豆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再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纵向切开玉米种子,分为两半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玉米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并注意与菜豆种子进行区别。)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碘液

注意颜色的变化,滴上碘液后剖面上出现了什么颜色?是否剖面都变为蓝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玉米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与果皮愈合)、胚和胚乳(多淀粉),其中胚由子叶(一片)、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学生将解剖过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照结构图示进行总结。归纳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拿出完整的玉米种子的胚乳和菜豆种子比较,为什么菜豆种子的子叶这么大却没有胚乳,而玉米的子叶一点点而胚乳却这么大?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其实这正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师:根据植物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两大类。总结:玉米的蓝色深,说明含淀粉多,菜豆的蓝色浅,说明含的淀粉少,对了,豆类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豆腐不就是由大豆做的吗?菜豆的两片子叶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玉米的胚乳也储存着丰富的营养,能猜想一下他们的作用吗?

方法点拨: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能力挑战:用本节所学观察方法观察花生种子和小麦种子的结构,并对比今日所学,看其结构与哪种种子结构相同。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 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 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 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 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 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 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 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 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 明确分工 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 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生物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6

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

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的结构”课堂实录 篇7

(1) 通过收集种子的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绝大多数是结种子的, 并且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

(2) 通过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并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将班上学生分成5组, 便于实验和讨论, 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

(4) 在整节课中积极收集课堂生成的资源, 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 及时解答。

二、课时安排:1课时

(1) 教具准备。①实验器材:浸软的大豆 (用大豆代替菜豆) 、花生、豌豆、绿豆、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小纸板。②将各组收集的种子其中一部分拍成照片, 做成幻灯片。③相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课前准备。①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身边的植物的种子, 要求每人至少收集5种, 每种5~6颗。 ②同组的学生将本组的种子放在一起, 尝试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自选。③将全班同学分成5组, 每组分发两套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三、现场实录

1.复习引入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苔藓、藻类和蕨类三类植物, 请回顾一下三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三者生活的环境不同,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生2:苔藓植物有茎和叶, 其中没有输导组织,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体内有输导组织。

……

师:请各组同学代表介绍收集种子的情况, 并说说你所收集的种子有哪些特征。

(教师用相机对棉籽、蒲公英种子、柿子种子等拍照, 并及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

2.探究种子的结构

知识储备:①介绍观察生物体的一般方法:由表及里, 先形态后结构, 先宏观后微观。②碘遇淀粉变蓝色。

师: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探究种子的结构, 该如何操作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齐读课本83~84页的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三个栏目。按课本实验要求完成第一部分实验并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巡视,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 发挥小组的力量, 让会操作的同学指导不会的)

师:交流实验结果——请各组代表由表及里、从形态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说说所看到的大豆种子是怎样的。

(学生代表发言, 同组同学补充完整, 师生共同评评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大豆种子的结构, 并引导学生说出每一部分的名称)

根据结构图提出以下问题:①大豆种子有几片子叶?子叶有什么作用?②所有种子的结构都一样吗?

师:按课本实验要求完成第二部分实验并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师:交流实验结果——对照课本图形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请各组代表由表及里、从形态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说说你所看到的玉米种子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 讨论并作答)

师:请你根据观察结果完成下表。

(学生回答后,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并引入胚的概念)

师:我们现在学了四种植物——苔藓、藻类、蕨类和种子植物,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高等?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 分别作答)

3.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比比看, 哪些同学总结得全面一些。

(学生交流和表达)

三、课后反思

(1) 实验中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做完每一步要安排检测评价的程序, 比如让学生介绍一下他看到的现象, 让学生互帮互助。

(2) 观察完大豆后, 再观察玉米, 玉米需要切, 这里切的方向容易受大豆的影响, 错误地以为是按大豆子叶的裂开方向切。为了避免这种错误, 可以把两种切面染色后再拿来比较, 看看观察效果哪种更好。

(3) 教师要对学生收集到的种子进行记载, 好好利用, 并适时表扬他们对生物课堂的贡献。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建构;认知结构;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获得和应用知识经验的过程,更是对知识主动理解建构的过程。一般说来,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在有关学习认知结构构建方面能力就高,因此,能科学地建构认知结构,对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优秀的建构者呢?2007年始,我校生物组提出《认知结构同化论》作为组里的校级研究课题,教研组长对组里人员做了明确的分工和合作,通过资深教师上公开课和教研活动讨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建构认知结构方面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供大家一起探讨。

一、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化及优化——形成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是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而构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法则相互关联的梯级结构和网络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内化,所谓内化是学习者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形式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按照知识结构的形成构建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形成与知识结构一致的认知结构。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与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统一体,即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联想等认识特点,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有机整体。

二、注重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生物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生物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结构教学时,有的教师过分地强调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键结构而去建构“脱水缩合”这一相关的认知体系,殊不知高二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教师讲得再仔细,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观念,再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例如,在进行DNA结构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蛋白质结构的认知下,通过对比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而学习脱氧核苷酸形成DNA,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易于学习新知识。

三、注重生物思想方法的认知教学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越具体,应用的范围越狭窄,只能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也容易遗忘;概括性越高,其应用的范围就越广,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也有利于保持。生物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它也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生物认知结构,就必须要注重生物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生物观念。像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归纳、演绎这一类思维方法都可以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类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进行类比,蛋白质结构与DNA结构、RNA结构,从而更好地归纳并解决相应的综合题型;在学习细胞这一章节后,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分类、各种细胞器分类(能产生水的、能量转换的、有膜结构的等等)、特殊的细胞分类(红细胞、免疫细胞等等)。还有在判断遗传图谱中各个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时,可以通过顺推与逆推相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四、注重认知建构过程的层次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这类难点,解决的办法有:讲解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或运用挂图、模型、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例如:在《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一节中,为突破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和学生动手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注重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进行教学,这样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注重师生建构认知结构的共同体

学习自然科学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按照学习者的意愿亲自构建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信息,是最有希望提取与检索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成为优秀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教学设计要时刻注意学生探索知识和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需要。在课堂上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动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对具体问题,阐述观点,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接纳与旧知识的联系,广泛地吸收学生的意见。通过生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最终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形成群体的意识圈,师生成为建构认知结构的共同体。

经过本组全体教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记忆储存知识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会学生主动科学的建构学到的认知结构。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9

一、教学心得:

1、通过“小鸡新闻报道”视频在轻松的动画和音乐中自然进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本节课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保持思维的活跃,学生由已知构建未知,由熟悉构建陌生,既充满信心――这个我懂。又跃跃欲试――我想知道更多。

3、课本插图和文字、视频相结合,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变知识为应用。

4、问、学、议、深化、提高、迁移、质疑、识记、练习。学生思维方式变化多样,有效杜绝了思维疲惫,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广度,因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深度,因为纵跨了学生了已知和未知领域,衔接了知识和实践。

二、教学的局限: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10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 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熟悉并认同。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 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 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 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 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 、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例如,通过呼吸 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 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因此,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 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是运 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 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 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 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 有多样性或特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 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 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 的方法引入。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 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 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由此引入呼吸作用。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 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 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11

[关键词]树状结构问题串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体现生物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和生物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基础。通过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进行概念教学,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建构生物学科概念体系,运用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学科概念并不孤立存在于某一章节中,会与本章节或其他章节的概念存在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构建科学的生物学科概念体系为大目标,进行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在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将与某一概念相关的知识、本质特征,内涵与外延,概念的运用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体现于树状结构问题串中。

2.情境性原则

在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时,应将问题置于合理的情境中,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如可以创设新旧知识联系的情境,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曲线图、流程图、模型图的情境,创设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相矛盾的情境等。

3.思维性原则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一个问题出现时,学生对该问题的解决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是复杂的,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这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认知过程。为此,教师在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时,要体现逻辑思维方向和合理推理思维方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视角中,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二、树状结构问题串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概念教学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引导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概念特征及应用。本案例着重阐述具有三个层次的树状结构问题串内容,即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

第一层次:概念的引入。通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建立了生长素能促进生长的不完整的概念,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并非仅仅促进生长。教师在进行概念转变和建立科学概念时,利用教材中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如右图)进行概念引入,创设认知冲突,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图,从而得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既有促进生长,又有抑制生长的特点,由此引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概念。树状结构问题串中的问题有:问题1:生长素对根、芽、茎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为多少?其中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的器官是什么?問题2:同一浓度下,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如何?针对问题2,教师从分析曲线的点、线出发,设置了3个引问,引问1:分析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根、芽、茎的作用分别是如何的?引问2:B点对茎的生长作用如何?lA点对芽和茎的生长作用如何?引问3:对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何关系?

第二层次: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概念与具体的生物情境相结合,达到学生能够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水平。本节内容对农业、园艺上的实例(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等现象)进行分析来理解概念的本质。问题串的设置思路如下:分析图形上关键点的生长情况,生长素的含量情况,从而推断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理解生长素两重性的生理本质。例如,结合自然界中松树呈现宝塔形树干的图片及棉花摘心的图片,设置以下问题串,问题1:结合教材图3-6及文字,分析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引问1:如何比较甲、乙两处的生长情况?引问2:比较甲、乙两处的生长素含量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引问3:生长素对甲和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问题2:在农业生产或园艺等方面,哪些利用了顶端优势?哪些又要解除顶端优势?请举例说明。

第三层次:概念的应用。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生物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出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这样才能将探究实验成功地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课后实施实验成功的可能性。问题1:探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引问1:如何选择生物材料?有何要求?引问2: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有哪些?有何不同?引问3:预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设计预实验?引问4:本实验自变量中的浓度梯度如何设置?因变量的数据如何处理?如何控制无关变量?问题2:在本实验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哪些探究问题呢?引问1:本实验这种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适合其他植物吗?引问2:本实验这种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会因为枝条的老幼有差异吗?引问3:

[案例二]《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

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是《染色体变异》一节中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的基础,又与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第一步设置树状结构问题串,复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做好知识铺垫,唤醒学生对减数分裂内容的记忆。问题1:如何去复习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着重回忆以下四个与染色体组概念相关的引问。引问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在细胞分裂图形中如何判断?引问2: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实质是什么?引问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征是什么?引问4:精子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特征是什么?第二步利用书本中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详细剖析染色体组概念。通过对图形的剖析,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建立感性认识,通过树状结构问题串的引导,进行抽象与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问题2:如何理解“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这句话?根据图像,设置4个引问,引问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有几对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形态如何?引问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引问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引问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问题3: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问题4:一个染色体组并不包括本物种的全部染色体,为什么依然携带着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是概念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此问题主要联系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相关的知识。通过设置3个引问,逐步推进,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引问1: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同位基因和等位基因,总之是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引问2: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与配子中的存在有何不同?(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而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引问3:与体细胞相比,果蝇卵细胞内的基因种类和数量有何不同?(理解卵细胞内的基因比体细胞内的基因数量减少一半,但所含基因种类没变,即拥有本物种全套的基因)

以上树状结构问题串是就染色体组概念本身的理解而设计的,接着染色体组概念与二倍体、多倍体的联系,在细胞分裂中判断染色体组,在基因组成中判断染色体组是染色体组概念教学的延伸部分、应用部分,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通过树状结构问题串的引领,遏制了学生粗浅的认知和记忆染色体组概念,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树状结构问题串的设置体现了科学概念的逻辑性,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带给生物概念教学的益处是,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环绕在概念核心的周围,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把握和深入理解变得有序、理性、富有逻辑。

生物种子的结构教学计划 篇12

针对目前市面上的微生物肥料产品,研究其对小油菜种子发芽及根系生长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以小油菜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对其种子发芽率以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小油菜品种为绿领上海青;供试复合微生物肥料(商品名:根康),液体型,产自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产品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活菌数≥2.5 亿cfu/m L,总养分≥8%,氨基酸≥1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种处理,处理1:根康500倍稀释液,浸种3 h;处理2:根康800倍稀释液,浸种3 h;处理3:根康1 000倍稀释液,浸种3 h;以纯水浸种3 h作对照(CK)。

1.3试验方法

1.3.1 数取试验样品。从经充分混合的净种子中随机数取每品种每处理200 粒,以每50 粒为1 次重复。

1.3.2 选用发芽床。纸床要具有一定的强度,质地好,吸水性强,无毒无菌,不含可溶性色素或其他化学物质,因此采用定性滤纸作为发芽床[7],放入9 cm培养皿中进行纸间(BP)培养。

1.3.3 置床培养。 种子浸种后均匀排在湿润的发芽床上,粒与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采用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进行培养,温度20 ℃,发芽第48 h为初次计数时间,第64 h为末次计数时间。依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统计种子发芽率[8]。

1.3.4 盆栽试验。种子发芽后种植于直径26 cm的花盆中,20 株/盆,分别在定植后第15、25、35 天进行根系测量,每个处理每次随机抽检3 株,将小油菜整株拔出,清洗干净,测量根系长度,并称量鲜重。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 2007 进行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 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供试种子的发芽率如图1、2 所示。可以看出,不同稀释倍数复合微生物溶液浸种后,小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均有所变化。其中,500 倍稀释液的平均发芽率为78%,800 倍稀释液的平均发芽率为92.7%,1 000 倍稀释液的平均发芽率为85.3%,与对照组相比,800 倍稀释液处理的小油菜种子发芽率提高11.4%。

2.2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分别在种植后的第15、25、35 天随机取3 株小油菜,测定根长、根重。由表1 可知,不同浓度的复合微生物稀释液浸种处理对小油菜根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越来越显著。第15 天,处理1、3 小油菜的最长根长低于对照组,根系鲜重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2 小油菜2 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第25 天,处理1、2、3 小油菜的最长根长均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处理2、3 小油菜的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1 小油菜根系鲜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第35 天,处理1、2、3 最长根长分别超出对照组39.3%、87.9%、34.8%;根系鲜重分别超出对照组12.0%、40.7%、16.7%。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在0.05 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3.1 复合微生物对小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复合微生物对小油菜种子的影响比较明显,800 倍稀释复合微生物溶液浸种处理,小油菜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2.7%,1 000 倍稀释液的发芽率为85.3%,与对照相差不大,但是稀释800 倍复合微生物溶液发芽率低于清水对照组,说明较高浓度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反而抑制小油菜种子的发芽,这与戎聪敏[3]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在某一浓度范围内能够刺激种子内部某些物质含量的增加,如种子萌发所需的酶,或者能够促进其代谢活动的进行,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但浓度太低,则达不到效果,而超过了一定浓度,则可能对种子产生毒害作用,甚至抑制种子萌发。

3.2 复合微生物对小油菜根系生长的影响

通过对盆栽条件下小油菜进行第15、25、35 天的动态调查,复合微生物肥料对油菜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复合微生物肥料稀释液浸种后,小油菜根系明显长于清水浸种的处理组,同时须根茂密,数量明显增多,通过根系鲜重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来。盆栽种植后小油菜的长势与发芽期的表现相吻合,不同浓度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根系的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稀释800 倍的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根系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孙旭等[9]用EM生物制剂稀释溶液浸种牧草种子,可改善种子萌发状况,增长胚根长,本研究与其取得一致效果。

3.3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生长促进作用研究展望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活性专用肥料,含有许多重要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提供作物必需的矿质养分,刺激作物的生长;同时可以改善和增强土壤生物活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生长[10]。本研究中所涉及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发芽及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展现了微生物肥料的广阔应用前景,微生物肥料是如何促进植物生长,其对根系活力的影响如何,以及地上部分植株SOD、POD等酶活性变化都是值得研究的。

摘要:通过纸床培养及盆栽试验,研究了一种复合微生物肥料对小油菜种子发芽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800倍稀释液处理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2.4%,比清水对照组的种子发芽率提高11.4%;1000倍稀释液的发芽率为85.3%,比对照组种子发芽率略高;500倍稀释液的发芽率为78%,低于对照组种子发芽率。处理后的种子发芽后进行盆栽试验,分别于第15、25、35天对小油菜根系长度、重量指标进行分析,复合微生物肥料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到第35天,500倍、800倍、1 000倍稀释液处理组最长根长分别为8.40、11.33、8.13 cm,分别超出对照组39.3%、87.9%、34.8%;根系鲜重分别为1.68、2.11、1.75g,分别超出对照组12.0%、40.7%、16.7%。

种子生物学__笔记__详细 篇13

22、生理活性物质:是指某些含量很低但

1、光敏色素的组成:蛋白质和色素基团。却能调节生物的生理状态和生化变化的Gt4、发芽指数(GI):GI=

;Dt色素基团由Pr和Pfr两种分子结构组成。化学成分。Dt2、抑制物质的的种类:简单的小分子物是发芽日数;Gt是与Dt相对应的每天发

23、人工种子:是指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质;醇醛类物质;有机酸类物质;生物芽种子数。的体细胞胚或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碱类;芥籽油类;香豆素类;酚类物质。

5、物包埋在含有营养物质和具有保护功质效率:组织,性质:挥发性;水溶性;非专性;抑制效能的外壳内,所形成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

黑暗条件下长成的幼苗干物质重量应的转化。=种子发芽所消耗的干物质重量*芽出苗的颗粒体。

3、种子休眠的原因:种被不透性或者机

三、简答题

100% 械障碍;种胚未成熟;抑制物质的存在;

1、简述种胚的类型及特点

6、硬实种子是由于种被不透水而不能吸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的二次休眠。(1)直立型。整个胚体直生,其长度与

胀的种子,寿命特别长。

4、人工种子的组成成分:体细胞胚(胚种子纵轴平行,子叶多大而扁,插生于胚

7、长命种子:寿命在15----100年或者更状体);保护性的人工种皮;为胚提供营乳中央

多,以豆科居多。

养的人工胚乳。(2)弯曲型。胚根胚芽及子叶弯曲成钩

8、常命种子也称中命种子,寿命在5、种子发芽率强弱的表示方法:1发芽状,子叶大而肥厚填满种皮以内。

3---15年,主要以禾本科为主。

势2发芽指数3活力指数4简化活力指(3)螺旋型。胚体瘦长,在种皮内盘旋

9、种子劣变:是指生理机能的恶化,包数5平均发芽日数6高峰值7平均发芽成螺旋状,胚体周围有胚乳。

括化学成分的变质及细胞结构的受损。

率8发芽值(4)环状型。胚细长,在种皮内绕一周,10、安全水分:为了种子的贮藏安全,种

6、按植物形态学分类分五大类:1包括胚根与子叶几乎相接成环状,环的内侧为

子水分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一保果实及其外部的附属物2包括果实的全外胚乳。

证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含水量范围,称为部3包括果实及种子的一部分(主要是(5)折叠型。子叶大而薄,反复折叠,种子的安全水分。

内果皮)4包括种子的全部5包括种子的填满种皮以内,将胚本体裹在下部中央。

11、种子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的遗迹,主要部分(种皮外层已脱去)(6)偏在型。胚体较小,子叶盾状,胚

位于脐条的终点部位,稍成突起状。7、1987年lang把种子休眠分为生态休体斜生于种子背面的基部或胚乳的侧面。

12、脐条:是倒生、半倒生胚珠从珠柄通眠;类休眠;内休眠。

2、种子休眠的意义

到合点的维管束遗迹,又称种脉、种脊,8、三因子学说的三因子:GA;CK;ABA.。种子休眠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抵抗

为种皮上一道脊状突起。

9、种子休眠期是指一个种子群体从收获不良环境所形成的一种生态适应性,对植

13、自由水:指不被种子中的胶体吸附,到发芽率达80%所经历的时间。起止时物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生物特性,利于种族

或者吸附力很小,能自由流动的水。

间:具体测量方法:从收获开始,每隔的延续。种子休眠是调节萌发的最佳时间

14、束缚水:指被种子中的亲水胶体所紧一定时间做一次普通发芽试验,直到发和空间分布的一种方法,具有极其重要

紧吸引,不能自由流动的水。

芽率达80%为止,然后计算从收获到最的生态学意义。在农业生产上种子休眠有

15、临界水分:是指种子中自由水刚刚去后一次发芽试验的置床时间。有利的一面:1种子休眠可以防止在植株

尽,而只剩下饱和束缚水时的种子含水

10、种子萌发阶段:吸胀,萌动,发芽,上发芽。2种子休眠有利于贮藏。不利的量,又称束缚水量。

形态建成四个阶段。一面:1降低了种子的利用价值。2影响

16、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

11、淀粉降解为葡萄糖过程中涉及的酶:发芽试验结果的正确性3造成除草困难。

力或胚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淀粉酶,淀粉酶,葡萄糖苷酶4芽菜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在芽菜

中具有生命力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

生产中,若遇种子休眠,会造成生产加工

数。

困难,麦芽糖的生产亦是如此。,R-酶。

17、种子寿命:指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

3、品种,品系,种子,种质的区别。

12、陈种子的年限界定:贮藏一年或一年下,能够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存活

品种:基因型稳定,表现型整齐,适应特以上的种子称为陈种子。的时间。

定生态区域的种子,品系:参加产量试验

13、超干贮藏的保存方法:1自然干燥

218、种子平均寿命:指一批种子从收获到

品种品系区别:是否通过审干燥剂干燥3烘干干燥4相对湿度干燥。发芽率降低至50%时所经历的天数,又测定的系统。

定;种质含有有利基因的一切生物;种子:

14、种子萌发吸水的快慢快三个阶段:阶称该批种子的平均寿命或称半活期。

植物学上种子是指有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段一吸胀期 动力是种子中亲水胶体对

19、种子的农业寿命:指在一定条件下种

它的最外面是种皮,内含胚和胚水分的吸附力;阶段二吸水的滞缓期,子生活力保持在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以殖器官,乳。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泛指播种材料,前期种子吸进了大量的水分细胞水势已上的期限,即种子生活力,在一定条件下

即凡是用于播种的植物器官,统称为农业经很高,而此时胚的生长还很缓慢;阶能保持在80%以上发芽率的期限。

种子。种子种质目的用途不同。段三 旺盛吸水期 发生在发芽阶段,此20、种子成熟:是种子形成发育过程中的4、原初休眠和二次休眠的特点。时胚的生长已明显加速,旺盛的生命活最后阶段,是决定粒重,粒饱的关键时期。动使所需的水分增多,因而此阶段的吸因而是决定种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阶段。原初休眠指种子在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的不萌发的特性又称自发水属生命现象。形态成熟:是指种子的形状、大小已经固

休眠;次生休眠又称二次休眠,指原无休

二、名词解释 定,且呈现出品种的固有颜色;生理成熟

眠或已通过了休眠的种子,因遇到不良环

1、种子丸化把某些物质包裹在种子表是指种胚具有了发芽能力。

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为环境胁迫导致的面,增大了种子的体积,使之成为大小一

21、种子年:在有的年份里,某种作物种

生理抑制。原初休眠是本身遗传,内部生致的种子单位的处理过程。子成熟期间气候条件非常好,病虫稀少,理抑制;次生休眠是不良环境,是外部导

2、种子包衣:把某些物质包裹在种子的且栽培管理适宜,所收种子的播种品质大外面,形成一种种衣膜,不改变种子的大大超过平常年份,为留种提供有利条件,致的生理抑制。

5、成熟种子的基本特征:

小,原形。这一年就称为该作物的种子年。

真正成熟的种子一般具备以下指标:第3、真种子:就是植物学上所定义的种子,一,养料运输已停止,种子中干物质不再始转黄色,静的大部分和中上部叶子仍保生态因素,对种子发育、成熟、休眠、活增加,即达到了最佳干重;第二,种子含持绿色,节依然有弹性、多汁、茎基部的力、寿命、萌发的影响,种子发育、成熟、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第三,内果皮的内节开始皱缩,内外稃和籽粒都成绿色,内物质形成、休眠、萌发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含物变硬,呈现出不同的色泽;第四,种含物乳汁状,此时籽粒鲜体积已达最大的与调控,介绍具有现实意义的种子生物技胚具有了萌发能力。限度,绝对含水量最高,胚已分化完成。术,如胚培养、人工种子等。

不同植物的种子成熟阶段及外表特征各 b黄熟期 植株大部分变黄,仅上部数节任务:1为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贮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甚至同还保持绿色,茎秆还具有相当的弹性,基藏、种子检验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一植株的不同穗位、粒重,成熟时间也不部的节已皱缩,中部的节开始皱缩,上部为种子工程提供新技术,最终为人类改造一致。节间多汁液,并保持绿色,叶片大部分枯种子、创造种子、发展种子产业提供有益(1)和谷类种子的成熟阶段和成熟程黄,护颖和内外稃都开始褪绿,籽粒成固的参考。序:a乳熟期b黄熟期c完熟期d枯熟期 有光泽,内含物成蜡状,以指甲压之易破

3、种子在萌发中的吸水曲线呈S型的原成熟程序:基本上是与开花次序一致的,碎,养分累积去向缓慢,到黄熟后期,籽因? 先从主茎上的花絮开始,然后再轮到分粒逐渐硬化,稃壳呈品种固有色泽,为机种子萌发吸水的快慢快三个阶段:阶段一蘖,在同一穂上,成熟程序因作物不同而械收获的适期。吸胀期 动力是种子中亲水胶体对水分的不同。

c完熟期 籽粒干燥强韧,体积缩小,内吸附力,这种吸水与种子的生活力无关,(2)豆类作物种子的成熟阶段和成熟程含物成粉质或角质,指甲压之不易使其破即死种子同样能吸水,活种子反而不能吸序:a绿熟期b黄熟前期c黄熟后期d完碎,容易落粒。茎叶全部干枯,叶节干燥胀,如硬实;且吸水量与温度高低无关。熟期e枯熟期 豆类作物荚果和种子的成收缩,变褐色,光合作用已趋停止,此时阶段二吸水的滞缓期,出现在萌动阶段,熟程序也是从主茎到分枝。在每一个分枝为人工收获时期。因为在前期种子吸进了大量的水分细胞上货一个花序上从基部依次向上成熟。d枯熟期 茎秆灰黄色或褐黄色,很脆,水势已经很高,而此时胚的生长还很缓(3)十字花科及锦葵科作物种子成熟阶脱粒时易折断。籽粒硬而脆,极易落粒,慢;阶段三发生在发芽阶段,此时胚的生段和成熟程序 a白熟期b绿熟期c褐熟收获时损失大;如逢阴雨,则粒色变暗,长已明显加速,旺盛的生命活动使所需的期d完熟期e枯熟期

成熟程序:a十失去固有光泽,易在穗上发芽,品质变劣。水分增多,因而此阶段的吸水属生命现

字花科以油菜为代表,就全株而言,主轴成熟程序:基本上是与开花次序一致的,象。

先熟,其次第一分枝,再次第二分枝,各先从主茎上的花絮开始,然后再轮到分本质是从相对静止到旺盛的代谢状态。分枝间的程序是由上而下;对每一花絮而蘖,在同一穂上,成熟程序因作物不同而

4、如何证明光敏色素存在在胚轴中? 言,无论主轴或分枝,均由下向上、由内不同。

窄光束照射试验,照射胚轴中部时发芽,向外成熟 b锦葵科以棉花为代表,其成豆类作物种子的成熟阶段和成熟程序: 说明实在轴中。熟程序就全株而言从基部到顶部,下部果a绿熟期植株、荚、及种子均呈鲜绿色;

5、顽拗型种子的贮存的特点? 枝上的蒴果最先成熟;就每一果枝而言,种子体积基本已长足,含水量很高,内含顽拗型种子对脱水和低温高度敏感,在干则由内向外,即越靠近主茎的蒴果,成熟物带甜味,容易用手指挤破;至绿熟后期,燥时受到损伤。新鲜的顽拗型种子生活力越早。种子鲜体积已达最大限度。会随种子干燥而降低,但含水量降至某一

6、三因子学说的基本观点 b黄熟前期 下部叶子开始变黄,荚转黄相对临界水分,或最低安全水分以下时,三因子假说的基本点,一是GA是种子萌绿色,种皮呈绿色,种子变硬,但容易用种子生活力全部丧失。顽拗型种子植物主发的必需激素,没有GA种子就处于休眠指甲刻破。要有两类:一类是水生植物;一类是热带状态;二是ABA起抑制GA的作用,从c黄熟后期 中下部叶子变黄,荚壳褪绿,大粒木本植物,这些种子在生理成熟时含而引起种子休眠;三是CK起抵消ABA种皮呈固有色泽,种子体积缩小,不易用水量多为50%到70%,脱落前不经历成的作用,它并不是萌发所必需的,如果指甲刻破。熟脱水,成熟后也不能经历明显干燥,只ABA不存在,CK亦不是必要的。d完熟期 大部分叶子脱落,荚壳干缩,能湿藏。顽拗型种子的形成与这些植物所

7、简述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发育的一呈现固有色泽,种子很硬。处的生态条件有关。顽拗型种子在完全吸般过程。e枯熟期 茎秆干枯发脆,叶全部脱落,湿或几乎完全吸湿的条件下贮藏时,其寿裸子植物为单受精,即来自雄配子体的一部分荚果破裂,色泽暗淡,种子很易散落。命最长,但这却常会使不具休眠特性的种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进而发育成 豆类作物荚果和种子的成熟程序也是从子在贮藏期间萌发。因此,湿境低温是最胚;另一个精子消失。由多细胞的雌配子主茎到分枝。在每一个分枝上货一个花序佳贮藏环境,这能尽可能减缓种子退化和体发育成的单倍体的胚乳。上从基部依次向上成熟。发芽速率。贮藏的关键措施1控制水分 2被子植物在受精的过程中,来自雄配子体

2、种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防止发芽a 使种子水分含水量刚刚低于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一个合种子学是研究各种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种子发芽所需水分,b抑制发芽或使种子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成初生胚乳命活动规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保持休眠。3 适宜低温 但贮藏低温不低核,这称为双受精现象。双受精后,合子科学。广义上讲,种子学包括种子的基础于0度。

进一步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理论部分和技术应用部分。

乳,珠被发育成种皮,大多数植物的珠心种子生物学是在狭义种子学的基础上发 被吸收而消失,少数植物珠心组织继续发展起来的,它将种子形态学,种子生理学,育直到种子成熟,这就是外胚乳。至此,种子发育学,种子生态学,种子生物工程

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完成。等相关学科融汇贯通,在细胞,亚细胞,四、论述题 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的阐述种子的解剖、超

1、和谷类植物和豆类成熟的阶段及其显微结构、化学组成;分析形态结构、化 特征。学成分,在种子发育、成熟、萌发、裂变 和谷类种子的成熟阶段和成熟程序:

上一篇:论文中英文翻译(译文)下一篇:数学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