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推荐12篇)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篇1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超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下文立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第三段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季春季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第四段写秋季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艺术手法

《三峡》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

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

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篇2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 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学而时习之” (《论语》) 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 “习”可对译为“温习”;“一狼径去” (《狼》) 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当然, 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 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例:“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中的“视”可以组成“视力”、“视线”等双音词, 根据语境应选择“视线”, 而“端”也只能选择“端正”这一词来理解。

2、“换”即替换。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 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例:“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 中的“薄”, 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童趣》) 中的“明”, 译为“眼力”。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 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 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 先要换成本字, 再做解释。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的“诎”同“屈”, “屈”是本字, 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 “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 如“山、水、牛、羊”等, 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 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 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 可不译;“久之, 目似暝, 意暇甚” (《狼》) 中的“之”, 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可以删去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中的“之”则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中的独立性, 译时可删去;另外,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 表陈述语气, 也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文言文中, 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 不用量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 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 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1) 省主语。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 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 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 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例:“放之山下” (《黔之驴》) 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 (应为“放之于山下”) , “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 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 可以译为“此”, “这”, 指代“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 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 动词“要”同“邀”, 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 省略动词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 被省略的要补充出来。

漫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篇3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字——信﹑达﹑雅。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要求准确无误,不能随便增删内容和改变其风格。

达: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译文文字优美,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为采。

以上三个原则,对初中生的学习来说,前二个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要求,因此在译文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总原则。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和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它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语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二、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

(一)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也就是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并且较难掌握的,常考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

①确定词性;②确定词义。

A.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孟子》二章中“饿其体肤”的“饿”如果翻译成“饥饿”,因其后面跟代词和名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应该是做宾语的,但饥饿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饿”要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这就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去判定翻译词语才能是正确的。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孟子》二章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均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落实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的翻译不能脱离语境。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两个“以”,用法就不相同,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所以意义也不相同,分别翻译为“因为”和“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代替,硬翻译反而别扭,所以不翻译,如发语词,补足音节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何陋之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其中往来种作”等的“夫”“之”“者”“其”分别对应以上用法。

(二)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而以上各种特殊句又可细分为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细分。如:(桃花源人)见渔人,(桃花源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何以战?(倒装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三)恰当处理修辞格

(1)互文,互文不可直译,上下文各有交错却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表达意思。如《捕蛇者说》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要翻译为“(悍吏)到处叫嚷骚扰”。

(2)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比喻,如《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前半句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运用的就是比喻修辞法。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为“民风”,因为唐朝时为了避讳太宗李世民的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就行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把它的翻译方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留(保留),凡古今义相同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庙号﹑帝号﹑时间﹑日期等),照录不翻译。如“人、天、地、火”和“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中“十年”均不译照录。

(2)删(删除),删去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助词、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删去不必硬译(举例见落实虚词)。

(3)补(增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4)换(替换),有些單音词不能用该词作语素组成双音词,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译为“我”“你们”;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再作解释,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同“嘱”译为“嘱托”。

(5)拆(拆分),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翻译时要拆分成两个单音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译为“妻子、儿女”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篇4

10、《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分)

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 当权、当道(2)孰若: 哪里比得上(3)才略: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眼光看人)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篇5

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二、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善跑的马,动词用作名词。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急流,形容词用作名词。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

4、每至晴初霜旦。霜,结霜,名词用作动词。

三、重点实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3、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5、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

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8、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传播。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飞奔的马。//不如

10、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

11、绝巘多生怪柏:巘山峰

12、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3、良:的确,实在。很

14、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5、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16、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17、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

18、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19、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

四、一词多义

1、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极

阻绝:断

3、自自三峡……(在)

初中三年级文言文翻译 篇6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了,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篇7

任 广 板 栗 中 学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这一环节,更有必要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他们与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写作的习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技巧 初步探讨

一、引言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国古代优秀诗文的比例。《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文言词汇,亦可以体验到古人在使用汉语时的一些习惯,那么学习文言文就轻松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山区的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加之视野狭窄;并且,文言文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致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应译为:将军和战士们在边关作战很多年,有的牺牲了,有的回来了。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整句应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良田美池”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要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三、文言文翻译的理论基础

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

四、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留”、“释”、“补”、“添”、“删”、“调”。

1、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或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的方法解释。

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例:“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主要体现在:(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2)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和子女。(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

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

3、补 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应该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显然,“再”和“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又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

4、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是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5、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6、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五、关注五个重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除了把握 “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的翻译原则,掌握“留”、“释”、“补”、“添”、“删”、“调”等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五个重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挂在腰间”。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沿溯阻绝”(《三峡》)中“绝”译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绝”译为“消失”。

4、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5、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篇8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起于鲁: 出发、动身

2、何命焉为:见教

3、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4、吾义固不杀人:坚守道义

5、再拜: 两次

6、请说之:解说、解释

7、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

8、知而不争:谏诤

9、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10、公输盘服:被说服

11、胡不已乎: 胡:为什么;已:停止

12、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2、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4、吾义固不杀人。

我坚守道义,本来就不会杀人的。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5、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

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有的是土地,但缺少的是民众,损失不足的去争夺有余的,不能说是聪明的。

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对人亲善、友爱。

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不能说是忠诚。

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据理力争却没有结果,不能说是坚强。

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坚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11、胡不见我于王?

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2、短褐:粗布衣服

3、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4、以牒为械:木片

5、攻城之机变: 巧妙的方式

6、九距之:通“拒”,抵御

7、守圉有余:守卫。圉:通“御”,抵挡

8、公输盘诎:屈服

9、所以距我:用来---的方法

10、楚寇:入侵者

1、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看见邻人有破车子就想偷。

2、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所派的官吏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4、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好啊!虽然如此,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5、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作器械。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他。

7、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绰绰有余。

8、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9、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我的方法了,我也不说。

10、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11、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卫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的入侵者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1、“造云梯之械”和“行十日十夜”分别表明了什么?表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造”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表现了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

2、概括说明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

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3、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墨子是如何劝服公输盘的?)

①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②抓住公输盘的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立刻将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步步深入地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陷入矛盾,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使公输盘无话可说。③“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⑴、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公输盘杀人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这么说? 不是。是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进行反驳。

⑵、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明白事理。

目的是从各个从各个角度、步步深入地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陷入矛盾,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⑶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4、“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5、墨子是如何让楚王理屈词穷的?(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①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②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地小物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墨子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楚国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最终理屈词穷。

【墨子把楚国和宋国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从幅员和物产两方面进行比较;用意:一方面为了满足楚王的虚荣心,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劝说;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宋国的贫穷弱小,使楚王认识到攻打宋国是非正义、愚蠢的行为,从而终止攻打宋国。】

6、公输盘动了杀机,为什么没有做?从这一点上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楚王最终放弃攻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墨子成功地止楚攻宋有什么启示?)

启示: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7、文中两个“吾不言”体现了各自什么心理?

公输盘的“吾不言”表现了他阴险怯懦的心理,墨子的“吾不言”体现了他机智镇定的心理。

8、“九设”“九距”点明 战斗的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代 激战结果,用“诎”点明

文言文《李顺》原文及翻译 篇9

《梦溪笔淡》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闲言。

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馀,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

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肴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译文】

蜀地“大盗”李顺,他率领义军攻陷剑南和东西两川,声势浩大,潼关以西州县都受到震动,朝廷为此非常担忧。后来王家军队打败了“贼军”,斩了李顺,收复了两川。事平之后,记功颁赏,再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什么说法了。

到景祐中期,有人报告李顺还在广州,巡检陈文琏把他捉到。这是真的李顺,年纪已经七十多岁,推究检验明白,用囚车把他押解到京师,复查核实,的确没有错。朝廷因为平定蜀乱的将士都已经论功行赏了,不想公开这件事,只是把李顺斩了,赏陈文琏升官两级,派为閤门使,在朝廷做官。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中期告老回家乡泉州,我曾和他见过面。他家里有《李顺案专卷》,详尽地记录了捕获李顺的经过。

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 篇10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简析

赵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11

原文:普 少习吏 事,寡 学术,及 为相,太祖 常 劝以读书。

字词:赵普 年少 熟悉 官吏 的事务 少 学问 等到 做了丞相,宋太祖 经常 用读书劝勉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原文:晚年 手 不释 卷,每 归 私 第, 阖户 启 箧(qiè)取书,

字词:年老时 手 不放下 书卷 每次 回到 自己 大住宅 关门 打开 箱子 取出书来

译文:(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

原文:读之 竟 日。及 次 日 临政,处决 如 流。 既薨

字词:读书 整 天。等到 第二 天 处理政务,处理决断 像 流水一样。 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译文: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

原文:家人 发 箧 视 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

字词:(赵普的)亲人 打开 箱子 看 它,原来是一部论语。

译文: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

字词:沉着 严肃、刚正 尽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为”

译文: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字词: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 言语不多

译文: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原文:普 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

字词:赵普

译文: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原文: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

字词:曾经 担任 第二天 又

译文: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词:还 第三天 再一次 将、把 撕碎

译文:太祖还是没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个人,太祖生气了,撕碎

原文:案牍 掷地,普颜 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

字词:奏章 扔 面容 颜色 连词 回家

译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原文: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

字词: 缝补 再次

译文: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

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字词:才 醒悟 终于

《易传》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12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译文

大有,阴柔得尊位而居(九四爻与上九爻与两阳爻之)中,而上下诸阳皆相应它,故曰“大有”。其德性刚健而又文明,顺应于天并因时而行,所以“开始即亨通”。

注释

上一篇:环保政府讲话下一篇:贵阳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试行)